徐 浩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图书馆 郑州大学文学院)
提 要 基于敦煌变文《庐山远公话》讹误、通假众多的事实,以及写本文献的书写特点,并以佛教通俗文学的风格色彩作为参证,本文从倒文、衍文、脱文、形讹、通假等方面对“留贱”“辟宰”“无明睡着”“劫劫荣心”等相关词句的校订提出自己的看法。
“开宝伍年张长继书记”的《庐山远公话》中,倒、衍、脱、讹、通假之处甚多,前贤对此已经作了很多可靠的校订。比如,前人已经指出的倒文有25例,衍文有22例(误衍重文符号4例),脱文有31例(误脱重文符号4例)。一篇之内词句颠倒错乱的数量如此之多,足见底本未经认真校勘,或者写手张长继书写得相当草率。基于本篇讹误、通假众多的事实,以及写本文献的书写特点,并以本篇佛教通俗文学的风格色彩作为参证,我们认为,本篇在校勘上可以补充的地方依然存在。今不避浅陋,分类缕述于后,敬请方家指正。
录文时,对于尚存疑问的地方,均据《英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文中简称《英图》)及IDP网站所载S.2073号写卷原貌过录,其他则参酌黄征、张涌泉《敦煌变文校注》(文中简称《校注》)加以校改,不再一一注明出处。
(1)我当初辞师之日,处分交我,逢炉(庐)即住,只此便是我山修道之处。(《英图》33/129,彩图 1/42)①我们在尚存疑问的录文后用圆括号标注出具体出处,例如“(《英图》33/129,彩图1/42)”,指原文见于《英图》第33册第129页,并见于IDP网站该号全部42幅彩图的第1幅;文中脱文补出时外加“[ ]”号,衍文用“{ }”括住,假借字、讹字在原字后用“( )”注出本字或正字。下文仿此。
按:徐震堮(1958:113)认为:“‘山’字疑衍。或‘山’上脱一字。”郝春文等(2013:285)也说:“‘山’字衍,据文义当删。”项楚(1985:82)则据前文惠远的老师旃檀和尚处分惠远之言“逢庐山即住,便是汝修行之处”,将“山”字移置于“庐”字后,黄征、张涌泉(1997:271)从之。对此,刘瑞明(2002:38)以为项楚、黄征、张涌泉处置失当,他指出,“老师是以‘偈语’形式,只提示局部信息,不直说庐山全名”,“逢庐山即住”句衍“山”字,“逢炉(庐)即住”则不误。我们从刘说,进而认为“只此便是我山修道之处”中的“山”字乃倒文,当置于“此”字后。
(2)远公来至市内,执标而自卖身。……是时看人三三作队,五五成行,我今世上过却千万留贱之人,实是不曾见有。(《英图》33/137,彩图12/42)
按:黄征、张涌泉(1997:279)释“留”为“留住”,“即犯流刑被远配边鄙留住服役”;项楚(2011:290)认为“‘留’即‘良’之声转,‘良贱之人’即良人和贱人,亦即平民和奴婢”。二说皆恐不确。谭庄(2012:42)则谓“留贱”是“贸贩”形讹,然其所据书证皆是商贩义,并不能“正与惠远‘执标而自卖身’的身份相符合”。我们以为,“留贱”属于倒文,当乙作“贱留”,同音通假作“贱流”,即卑贱之人。敦煌文献用例又如P.2979《唐开元二十四年岐州郿县县尉判集》:“里正虽是贱流,县尉亦诚卑品,确书其罪,能不有辞?”(《法藏》20/308B,彩图3/6)传世文献如《唐律疏议》卷十三《户婚》:“诸以妻为妾,以婢为妻者,徒二年。”《疏议》云:“妻者,齐也,秦晋为匹。妾通卖买,等数相悬。婢乃贱流,本非俦类。”又宋释志磐《法界圣凡水陆胜会修斋仪轨》卷二:“修斋功德,奉为仰赞仆隶婢使奉承我者,愿承胜福,俾脱贱流,实冀他生,免相责报。”
(3)菩萨起,莫恋光(无)明睡着,证取涅般(槃)之位,何得不为众生念涅般(槃)经?(《英图》33/135,彩图11/42)
按:“着”字当承上文远公“朦胧睡着”句而衍。据丁福保(1984:1081),“无明”乃梵语Avidyā的意译,“谓暗钝之心无照了诸法事理之明,即痴之异名”,也用来形容愚痴暗昧的精神状态,可作为名词的修饰语,衍生出无明风、无明火、无明恶、无明业、无明睡等词语,如本篇下文:“黑风义者,是众生无明之风。”又《维摩诘经讲经文(四)》:“一点无明火要防,焚烧善法更难当。”又《佛说阿弥陀经讲经文(一)》:“射烦恼之贼,破无明之恶。”又《维摩诘经讲经文(二)》:“盖缘烦恼种深,却为无明业重。”又《悉达太子修道因缘》:“后至二月八日,夜半子时,有四天门王唤太子,太子休恋无明之睡,道出家时至。”①后两句黄征、张涌泉(1997:473)作“太子休恋无明而睡着,出家时至”,此处从潘重规(1994:545)原录文。故“无明睡”后不应再赘助词“着”。本篇下文远公在崔相公家为奴时,“又乃梦中见十方诸佛,……唤言菩萨起,莫恋无明睡,证取涅槃之位,何得不为众生念经”,与此处句式相同,“无明睡”后即无“着”字,可以参证。
(4)是时远公来至市内,执标而自卖身。是时万众千人,无不叹念。且见远公标:身长七尺,白银相光,额广眉高,面如满月,发如涂漆,唇若点朱,行步牛王,手垂过膝,东西举步而行。看众咨嗟,无不爱念。(《英图》33/137,彩图12/42)
按:“标”是卖身的标记。这里众人叹念的,乃是“且见”句以下远公菩萨一般的相貌,而不是他所执的卖身标记,故后一“标”字当是衍文。而且,变文及后世讲唱文学常以第三人称视角描摹物象、景况,穷形尽相,直陈目前,多以“且见”“只见”“且看”等标志词引领和提示。其例又如:“且见重楼重阁,与切(忉)利而无殊;宝殿宝台,与西方无二。树木丛林拥(蓊)郁,花开不拣四时;泉水傍流,岂有春冬段(断)绝。更有名花嫩蕊,生于觉悟之傍;瑞鸟灵禽,飞向精舍之上。”亦可旁证后一“标”字多余。
(5)善庆曰:“经之七义,且放阇梨,更问少多,许之已否?”道安答曰:“贫道天以(以天)人为师,义若涌泉,法如流水,汝若要问,但请问之,今对与前疑速说。”(《英图》33/151,彩图 33/42)
按:上面这段话,反映的是道安因不屑于回应善庆的问难,两度被善庆批评,在理屈词穷之后,一改此前傲慢态度,认真应对善庆提问时的情景。“今对与前疑速说”七字,王重民等(1957:188)据原卷照录不断开,潘重规(1994:1067)及黄征、张涌泉(1997:266)皆从之。项楚(2006:1932-1933)录作:“今对与(以)前疑,速说。”并谓:“‘与’通‘以’,‘对以前疑’即回答以上的疑问。”窦怀永、张涌泉(2010:503)从之。然“速说”绝句,句式不谐,意义上也无着落,说恐不确。勘核原卷,“今对与前”四字与“疑速说”三字,分处于前一行行末和下一行行首,写本的这个位置比较容易出现脱文和衍文。我们以为,这里的“对”是应答,“与”即在、于,“前”是当面,“对与前”乃当面应答之意。“前”字后很可能因换行而脱一“前”字或脱一重文符号,因此,末句似当校作:“今对与前,[前]疑速说。”
(6)白庄曰:“我早晚许你念经?”远公当即不语,被左右道:“将军实是许他念经。”(《英图》33/136,彩图 11/42)
按:“被”盖“彼”字形讹。此二字本篇有互讹之例,如下文“被我之心”,“被”字亦“彼”字之讹;而“彼此风摇动不定”,“彼”字乃“被”字之讹,可以比勘。
(7)十月满足,生产欲临,百骨节开张,由如锯解。直得四支体折,五藏疼痛,不异刀伤,何殊剑切。千生万死,便即闷绝,莫知命若悬丝,不忘(望)再活。(《英图》33/140,彩图 17/42)
按:窦怀永、张涌泉(2010:495)将“莫只”二字属上读,校作“便即闷绝莫知”,难免顾此失彼。我们以为“莫”盖“英”字形讹,通作“应”,故后面接言“不忘(望)再活”。《韩擒虎话本》:“皇后上(尚)自贮颜,寡人饮了也莫端正。”又《双恩记》:“睿招垂条无彼此,莫明立敕拣偏颇。”①前一例参刘瑞明(2002:39),后一例参潘重规(1994:59)。“莫”字亦皆“英”字之讹。
(8)涅槃经义,大无恐怖。(《英图》33/153,彩图36/42)
按:“大”字当是“本”字之讹,前文两言“若夫涅槃经(/之)义,本无恐怖;若有恐怖,何名为涅槃”,可以参证。
(9)白庄只于当处发愿,早被本处土地便知。(《英图》33/133,彩图7/42)
按:“便”通“辨”,察也。同类之例如下文“明(眼)暗耳聋,青黄不辩(辨)”,“辩”“辨”同音,“辩”字原卷即先写作别字“便”,用笔点去后复于其下改作“辩”。
(10)这遍若不取我指挥,不免相公边请杖决了,趁出寺门,不得闻经。(《英图》33/149,彩图 30/42)
按:“遍”当通作“边”,两字仅平、去有别,敦煌文献中例得通假。“这边”即这里,指讲筵所在。
(11)七者,喻如路径,解通往来之人。欲行千里之人,起发因他道路。众生发心修道,先须读诵经文,所已后圣道从资取众。上来七义,各各不同,共识(释)经之[一]字。(《英图》33/151,彩图 33/42)
按:“所已”句黄征、张涌泉(1997:266,293)录作“所已(以)后圣道从资(兹)取”,又谓:“‘众’盖涉上‘取’字形近而衍,故删去。下文‘众圣因兹取道’意与此近。”项楚(2006:1926,1932)则将“众”字属下读,校作“众(总)上来七义,各各不同”,并谓“‘众’疑当作‘总’,总括之义”。窦怀永、张涌泉(2010:526)认为:“(后)七字当校作‘众圣道从资(兹)取’或‘众圣从资(兹)取道’,盖‘众’误书作‘后’,抄手发现其误,故补书正字于句末。”我们赞同窦怀永、张涌泉前一种校录,但认为“后”字应是顺承“已”字而生的衍文,“众”字固为倒文,但也不必“补书正字于句末”,而且,这句和后文“众圣因兹取道”中的“圣”当是“生”字通假或音讹。在这一大段,道安阐释“大涅槃”的七种譬喻意义,其中“一者,喻若春杨(阳)既动,万草皆生……妙法经名记(既)立,如来宣说流行,众生不拣高低,闻经例皆发善”,“四者,喻{喻}如江海,能通万斛之船。众生欲过江潮(湖),弟一须凭高(篙)棹”,“五者,喻于(如)天地,覆载众生……涅槃经文,既有众生,于(依)此修行”,与此处“七者,喻如路径”,说的都是“众生”凭借《涅槃经》修道之意,泛言众生,应与“圣”字无涉①《广韵》“生”字所庚切,生纽庚韵开口二等平声梗摄字,“圣”字式正切,书纽劲韵开口三等去声梗摄字,音韵地位有别,这也许是前人不从语音角度沟通二字关系的原因。类似之例又如《妙法莲华经讲经文(二)》“若是寅时,好申供养”,“申”字(《广韵》失人切,书纽真部开口三等平声臻摄)王重民等(1957:512)、潘重规(1994:209)皆校作“生”,黄征、张涌泉(1997:740)以为不必。邵荣芬(1963:198)认为“‘生申’代用牵涉到二、三等合流的问题,未必可靠”。我们以为,对于此类问题,不宜轻易抹杀,不妨存疑备考。。
(12)是时皇帝慕恋,辟宰冲冲,合国大臣,同时祖送。(《英图》33/156,彩图41/42)
按:项楚(2006:1960)以为“辟”“泛指官吏”,“辟宰”乃“百官宰相”,如此则“辟宰”与“合国大臣”犯复,不确。这里“辟”通“弼”,“弼宰”当乙作“宰弼”,即宰辅,一般指宰相,变文中与皇帝和“合国大臣”并举,指崔相公。《广韵》“弼”字房密切,並纽质韵开口三等入声字,“辟”字必益切,帮纽昔韵开口三等入声。此二字唐五代西北方音浊音清化后声纽相同,昔、质二韵可以代用(参邵荣芬,1963:212),故“辟”“弼”例得通假。文献用例如《全唐文》卷七百李德裕《让官表》:“臣顷居宰弼,获戾于时,既望汨以怀沙,甘赴湘而溺死。”又《太平广记》卷二二三《丁重》:“处士丁重善相人吉凶。驸马于悰方判盐铁,频有宰弼之耗。时路岩秉钧持权,与之不协。一旦重至新昌私第,值于公适至。路曰:‘某与之宾朋,处士垂箔细看,此人终作宰相否?’备陈饮馔,留连数刻。既去,问之曰:‘所见何如?’重曰:‘入相必矣,兼在旬月之内。’”[以上二例参罗竹风(1989:1500)]又宋范纯仁《范忠宣公奏议》卷下《奏举彭汝砺》(题下原注:元祐三年公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臣职叨宰弼,今逾半年,未尝进用一贤,以居要列,于臣可谓失职。”
《庐山远公话》中倒、衍、脱、讹和假借常常不是孤立存在的,往往交织在一起,这在前面的论述中已有涉及,下面再举一则复杂的例子:
(13)[求不得苦]者,人生在世,各有所有(求)。愿有福者,求无上菩提。且三世之中,求得人生天之福,几个能受世荣?求得人间资财,中路便遭身夭。若求金银匹帛,劫劫荣心,纵得衣食,自充不足。耶娘兄弟,各自救疗。生男养女,分头自求。前生不种,累劫不修。欲得世上荣,须是今生修福。今朝苦劝听众,总知衣食是宿生注定。(《英图》33/142,彩图20/42)
按:对这段话的标点,直接影响到对整段文意的理解,前人的分歧主要集中在下面三个位置(以下引文,标点歧异处加了框标示):
我们以为,黄征、张涌泉(1997:261)于“福”字后加逗号是对的,但在“财”字后加问号,将“求得人间资财”一句与前面三句连属,致“中路便遭身夭”孤立成句,则恐不确。窦怀永、张涌泉(2010:496)的标点,只要将“福”字后的句号改为逗号,便是完全合适的。
标点时首先要明确的,是“且”字的意义。“且”作连词,既可表假设,意为如果、倘若,也可表让步,意为即使、纵然。这部分既然通体说求不得的苦恼,那么这里“且”字的意义用后者,意思是纵然“求得人生天之福”,却不能享受“世荣”的痛苦,“且”字后面的三句话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即世荣求不得。下文的意思一层一层并列:“求得人间资财,中路便遭身夭”,是资财求不得;“若求金银匹帛,劫劫荣心,纵得衣食,自充不足”,是衣食财帛求不得;“耶娘兄弟,各自救疗”,是耶娘兄弟求不得;“生男养女,分头自求”,是儿女求不得。其一共说了五种求不得的苦恼,虽然句式长短错综,意思都是纵然怎样,而实不能怎样。
文中的“劫劫荣心”句,项楚释为“辛苦地追求荣华”,但“心”字在这里却无着落。汪维懋(1999:780)于其所编《汉语重言词词典》“劫劫”条中,认为这里的“劫劫”“同‘汲汲’”①在此之前,方以智《通雅》卷10 《释诂·重言》已曰:“矻矻、仡仡犹搰搰也,与汲汲、劫劫通转。”,为“急切追求貌”,甚确。“荣”通作“营”,敦煌文献中其例甚多,将“荣心”释为营求(荣华)之心,似无不可。
不过,私意觉得急切营求(荣华)之心与前后句义还有些隔阂。考虑到“劫劫荣心”四字处于原卷行末,写本文献容易在此处出现换行讹误,第二个“劫”字又用重文号表示,我们疑心行末末字的“心”也可能是重文符号的讹误,“劫劫荣心”可能本作“劫劫荣荣(营营)”,犹“汲汲营营”,为匆遽之义。文献用例如清惠周惕《砚溪先生集》卷十三:“因复重加删选,载庋家塾,以示后人,使知余一熙来营营劫劫,不为徒劳也。”其例虽然晚出,但唐宋以来“汲汲营营”一词使用较多,如《全唐诗》卷十八薛能《长安道》诗:“汲汲复营营,东西连两京。”又《古今合璧事类备要》续集卷四三《事为门》宋欧阳修《送徐无党南归序》:“方其用心与力之劳,亦何异众人之汲汲营营。”①以上两例参罗竹风(1990:934)。且宋元以来,汲汲、劫劫皆可与波波组合成词,意义和用法近同。这种相近的语言环境和频繁的换用关系,让我们有理由推测,《庐山远公话》中使用“劫劫营营”一词,应该也是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