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苍溪方言“起”的语法研究*

2023-09-06 23:15余燕玲张秋红
汉字汉语研究 2023年1期
关键词:苍溪助词韵律

余燕玲 张秋红

(北方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提 要 苍溪方言中的“起”字兼具实词与虚词的语法功能。“起”作为实词,与普通话的使用情况一样,主要表示动作的完成;作为虚词,主要附着在谓词之后使用,承担助词的语法功能。“起”主要有三类用法:一是作动态助词,表示动作的开始,或表示动作的进行,或表示状态的持续;二是作结构助词,连接述语和补语;三是作语气助词,加强说话者主观情感。苍溪方言中没有时态助词“着”的语法形式,故“起”逐渐语法化,进入句法结构以承担“着”相应的语法功能。

苍溪县位于四川北部,介于东经 105°43′-106°28′与北纬 31°37′-32°10′之间,隶属四川省广元市。据《中国语言地图集》(第二版),苍溪方言属西南官话川黔片成渝小片。

西南官话中,“起”既可作实词也可作虚词。实词“起”与其在普通话中的使用情况一样,主要表示动作的完成、状态的实现。虚词“起”还可作动态助词和结构助词,学者多有论述,如喻遂生(1990)、李苑(2008)、李辉(2019)等。苍溪方言中,“起”作虚词时,不仅可作动态助词,表示动作的开始,或表示动作的进行、动作造成人物状态的持续,或表示事物状态的持续,以及作为结构助词,连接述语和补语,还可以作为语气助词,增强说话者的主观情感态度。本文在实践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相关语料,对四川苍溪方言“起”的用法进行描写研究,以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1.实词

苍溪方言中的“起”可作实词,除普通话中的用法外,还可以表示动作的完成、状态的实现。其用法格式详述如下。

(1)V+起+(了)

①饭煮起了(做好了)。

②柜子做起了(做好了)。

③机器修起了(修理好了)。

④作业做起了(做完了)。

⑤衣裳晾起了(晾好了)。

⑥饭煮起(做好)。

⑦柜子做起(做好)。

⑧机器修起(修好)。

⑨作业做起(做好)。

⑩衣裳晾起(晾好)。

“V+起+(了)”结构中,“起”作动词和动词性语素,其意义通常可以单独分解说明,表示动作达到了目的,大致相当于“好”或“完”,后面常带上动态助词“了”。“起”和句末“了”共同承担动作的完成义。该句式都是短句,且为受事主语句,主语是无生命物体,结构中的“了”可以省略,但句类由陈述句变为祈使句,省略后的句子可以变为“把”字句,如①②③④⑤可改为:“把饭煮起”“把柜子做起”“把机器修起”“把作业做起”“把衣裳晾起”。

这类结构存在三个问题。第一,苍溪方言的这类结构中,虽“起”大致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好”或“完”,但并不能完全取代“完”和“好”的使用,如“饭吃完了”,不能说“饭吃起了”;“矿泉水喝完了”,不能说“矿泉水喝起了”。第二,“饭煮起了”,该例有两层含义:一是饭已经做好了,“起”表示动作达到了目的;二是饭正在做,“起”表示动作的状态。第三,这类结构可以加宾语,但是在非连动式中,该结构的宾语不能是单音节词,如煮起了一闷锅饭(*①文中“*”表示四川苍溪方言中并无此说法。煮起饭),做起了一个大题(*做起题),但在连动式中并无此限制,如煮起饭等爷爷,做起题就耍,背起书包就走。

(2)V+起+N+了

①她看起(看上)跟她相亲的那个男娃了。

②弟娃考起(考上)实验中学了。

③小王评起(评上)三好学生了。

④他选起(选上)班长了。

“V+起+N+了”结构中,“起”的动词实义更加接近其在《新华字典》(第12版)中的一个义项,即:跟在动词后,表示够不够格,达没达到某种标准,后面常跟“不”“得”连用。该类动词仅限于“看、选、评、考”等,且一般是单音节词。本结构中,句末通常带有动态助词“了”,“起”和句末动态助词“了”共同承担动作的完成义。

(3)V+不/得+起+(N)

①她看不起(看不上)这双鞋。

②选来选去,她还是看得起(看得上)这双鞋。

③他考不起(考不起)大学。

④不要看不起他,他还是考得起(考得上)大学的。

⑤惹不起,我躲得起(可以躲)嘛。

⑥东西挂多了杆子承不起(不能承受)。

⑦这个杆子牢实,承得起(能承受)。

⑧作业今晚写得起(能写完)。

“V+不/得+起+(N)”结构与字典中的义项相近,跟在动词后,后面常跟“不”“得”连用,表示够不够格,达没达到某种标准,或经受住了某种压力。

上述例子中,“V+不+起+(N)”结构表示动作不可能做到,没有肯定的结果;“V+得+起”结构表示动作可能做到,有肯定的结果。该结构中所加名词可放于句首,也可放于句尾,句意不发生改变。如例①“她看不起这双鞋”,可以改为“这双鞋她看不起”,例⑥“东西挂多了杆子承不起”,可改为“这个杆子承不起这么多东西”。值得注意的是,例⑧中的“起”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完”,“作业今晚写得起”,指“今晚能写完作业”。

2.虚词

苍溪方言中的“起”也可作虚词,主要有三类用法:动态助词、结构助词和语气助词。其用法格式详述如下。

2.1 动态助词

苍溪方言中,“起”位于谓词之后,作动态助词,表示动作、事件在一定时间进程中的状态。作动态助词时,“起”主要有三类用法:一是表示动作的进行、动作造成人物状态的持续;二是表示事物状态的持续;三是表示动作的开始、状态的出现。

2.1.1表示动作的进行、动作造成人物状态的持续

(1)V+起(+得)

①亲戚们在屋里凳子上坐起得(坐着的)。

②十多个人在屋头挤起得(挤着的)。

③猫儿在房顶趴起得(趴着的)。

④我听起得(听着的),你说嘛。

⑤你包包在他手上拿起得(拿着的)。

⑥柴垮了,你爷爷在那儿弄起得(整理着的)。

⑦桌子都要倒了,你还在那儿稳起(得)(不动着)。

⑧下雨了,他在屋头耍起(得)(闲着)。

⑨天道这么好,他还在屋里耍起(得)(闲着)。

⑩包子蒸起(得)(蒸着的)。

⑪菜在锅里热起(得)(热着的)。

⑫水坐起(得)(放在炉子或锅上面的)。

⑬窗子开起(得)(开着的)。

“起”直接放在动词之后,表示动作行为的进行,或者表示事物状态的持续,相当于普通话的动态助词“着”。“起”与“得”复合成“起得”,相当于普通话的“着呢”,作语气助词使用。

从语音角度分析,上述例句省去“得”,句意不变,但“起”的发音从[tɕʰi52]读为[tɕʰie552],元音由[i]偏向[ie]。张一舟(2011:21-22)指出,四川方言各地普遍存在合音现象,主要有两种类型:两个音节融合成一个音节和两个音节去掉一个音节。从语言事实来看,苍溪方言中,“起”与“得”合音属于两个音节去掉一个音节的类型,句子在“起”停顿,“得”的音节失落,与语气词[e]合音,调值并未发生改变,但实际发音时时长有所加强,变为[tɕʰie552]。

从语义角度分析,省去“得”,句意会出现两种情况:

第一,句意不变,但句中原本表中性的感情色彩变为表贬义的感情色彩,原本表贬义的感情色彩不变。如不省“得”时,例⑦表示“桌子快倒了,你还站着不动”,例⑧表示“下雨了,他在家闲着”;省去“得”,例⑦表示人物不动,而说话者对此持责备态度,例⑧表示人物正空闲着,说话者对这种空闲的状态有着主观嫌弃不满的情绪与态度。例⑨省“得”与不省“得”时,都表示“天气这么好,他竟然还在家里闲着”,说话者主观对此很不满,带有责备的意味。

第二,句意改变,语气也改变。如例⑩⑪⑫⑬原意表示动作完成以后,动作造成的人或物状态的持续,省去“得”,句意改变,由陈述句转变为祈使句(可转化为“把”字句),表命令的语气。这类陈述句都是受事主语句。

例①②③④⑤⑥“得”不可省略,表示人或物以某种动作或状态持续。

(2)V+起(+N)

①生起病(生着病)还要去开店。

②跪在地下磕起头(磕着头)求她原谅。

③洗起澡(洗着澡)也不晓得把门关了。

④天冷了,你要注意起(注意着),不要凉着嗒。

⑤走人家屋头去了,就不要四处张望起(张望着)。

⑥前头山滑坡了,好多车子都耽搁起(耽搁着)。

喻遂生(1990:216)曾讨论过重庆方言中“起”加在动词之后的情况,一般双音节动词后不能与“起”搭配使用,述宾式动词可以,但必须插在述语和宾语之间,如果加在双音节动词之后,该动词必须为联合式或动宾式合成词。如上述例句,“起”字加在动词之后,相当于动态助词“着”,表示人物或事物动作状态的持续。如果是离合词,“起”可以插在述语和宾语之间,连接述语和宾语,如例①②③中“生病”“磕头”“洗澡”;如果是非离合词,“起”必须附着在该词之后,如例④⑤⑥的“注意”“张望”“耽搁”为联合式或动宾式合成词。

黄梅、庄会彬、冯胜利(2017:158)从韵律学角度讨论过离合词的产生机制,离合词由“合”到“离”的过程,从韵律层分析,是由韵律促发重新分析,使负载核心重音的双音韵律词扩大为同样承载核心重音的韵律短语。苍溪方言中,例①②③的离合词的韵律特征与核心重音等同,进而重新分析,使离合词成为离析结构,将其变成韵律短语,从而扩大轻重对比程度,以凸显核心。

冯胜利、施春宏(2021:41)认为韵律可以反映出发话者或者话语的不同认知特征,如情感、态度,语调类型(陈述、疑问、使令等),强调、对比、焦点,以及其他句法、词法和词汇所未尝(或未能)编码的信息。苍溪方言中,“起”附着在动词后,反映出说话者当时的情感和语调类型,如例④⑤为使令语调:例④说话者提示听话者“天寒,要注意保暖,不要着凉”;例⑤说话者指使听话者“到别人家去,不要四处张望”。例⑥为陈述语调,说话者陈述“前方路段因山体滑坡,好多车都被堵住了”的事实。

(3)V+起+(一)+量词+N

①他靸起(一)片子拖鞋(趿拉着拖鞋)就去赶场。

②你一天到晚都打起(一)个光脚板(打着光脚)。

③他一天到晚垮起(一)个脸(垮着脸),不晓得在怄哪个的气。

④爷爷最喜欢翘起(一)个二郎腿(翘着二郎腿)耍手机。

⑤你一天只晓得埋起(一)个脑壳(埋着脑袋)念书,也不出来走一走。

⑥打起(一)个精巴溜(光着上身)也不害羞。

⑦虚起(一)个眼睛(虚着眼睛)是在窜瞌睡蛮?

“V+起+(一)+量词+N”结构中,“起”加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状况的延续。“起”后面所加的名词宾语,一般是人身体的一部分或与人的身体部分紧密联系的事物,并且量词只限于“个”。张谊生(2003:198)指出,“(一)个”在表量的同时,逐渐衍生成含有表不定指辅助功能的不定冠词,因此在苍溪方言“V+起+(一)+量词+N”结构中,“个”的数量意义已经十分虚化。例①中拖鞋被穿在人的脚上,与人的身体有紧密联系,该句中的数量词是“一片子”,意指“一双”;该结构不能替换“个”,因为“一双”指“两只”,属于复数概念,“拖鞋”的具体意义并未抽象化。

李艳惠、冯胜利(2015:1-2)指出,“一”字的省略不是纯句法的现象,而是语体、韵律、句法三者之间交互作用的结果。文章认为,在“数+量+名”结构中,“一”可以在口语语体、轻音的情况下省略。结合苍溪方言,例①②③④⑤⑥⑦都是口语语体,核心重音都在量词位置,“一”只起加重语气的作用,可以省略,如“打起个光脚板”“翘起个二郎腿”“埋起个脑壳”等;同时在苍溪方言中“一”读[i],调值低,通常记为[21],实际也可记为[11],其发音本来就不显著,当核心重音处于量词位置时,“一”弱化后更容易省略或脱落。

(4)V+倒起

①老师上课的时候,好好听倒起(听着),不要东张西望。

②这一早上了,你咋还躺倒起(躺着)?

③这一晚上那么多人在那儿站倒起(站着)做啥?

④你煮好就先吃倒起(吃着),我们等下儿来。

⑤把路让开,不要在这儿围倒起(围着)。

⑥把梨子看倒起(看着)。

叶蜚声、徐通锵(2017:75-76)指出音位在和其他音位组合时,由于受说话时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和临音的影响,可能发生语流音变。李润生(2002:33)认为“V+嗒起”结构中,“嗒”与“起”结合,附着在动词之后,表示施事者处于动作或状态从开始到结束的过程中。西南官话中,“倒”和“起”是并存的,重庆、广西、湖南、湖北等地方言都存在该现象。本文认为“V+嗒起”结构是“倒”与“起”结合,构成“V+倒起”结构,表示动作的持续。人们说话遵循经济省力的原则,“倒[tau552]”出现弱化现象,随着弱化程度加深,造成[u]音位脱落,变为[ta52]。

从韵律语法学角度来看,韵律可以反映说话者在语境中不同的语调类型(如陈述、祈使、疑问等)和不同的情感态度(如责备、不满、喜悦、期望等),还可以反映句法词法未能编码的信息。上述例句都表示动作的进行、动作造成人物或事物状态的延续,其中的节律包含语体中相对轻重原则,其中的韵律反映出发话者在语境中不同的语调类型和情感态度,例①⑤⑥是使令语调,反映出发话者要求听话者“老师上课的时候要认真听课”“不要围在路上”“看顾着梨子”的使令语气;例②③是反问语调,反映说话者对听话者进行发问,以期得到反映的语调类型;例④是陈述语调,反映说话者向听话者陈述“做好了饭先吃,我们等会儿吃”的事实。

2.1.2 表事物状态的持续

(1)Adj+起+Adj+起+得

①天阴起阴起得(阴着阴着的)。

②鼻子濐起濐起得(塞着塞着的)。

③脑壳昏起昏起得(晕着晕着的)。

④腿杆上那个包还是红起红起得(红着红着的)。

⑤肚子扯起扯起得在疼(扯着扯着地)。

⑥脑壳涨起涨起得发疼(涨着涨着地)。

⑦耳刮子阴起阴起得疼(隐隐地)。

有些“Adj+起”结构可以重叠,一般后面带“得”,重叠后不能再带宾语,一般不独立使用。该结构主要用于主谓结构中,作谓语时表示存在的某种情况,作状语时表示动作性状的状态或方式。

作谓语时,表示主语存在的状态,如例①②③④中,“Adj+起+Adj+起+得”结构作谓语,表示“天阴着的”“鼻子堵塞着的”“脑袋晕乎乎的”“腿上的包是红肿着的”。作状语时,表示主语动作性状的状态,如例⑤⑥⑦中,“Adj+起+Adj+起+得”结构作状语,表示“肚子扯着扯着地痛”“脑袋涨着涨着地疼”“耳朵隐隐地作痛”。

从韵律语法学角度分析,冯胜利(1996:108)认为可以通过重音规律来解释汉语句法构造上特殊的语法现象。苍溪方言中,“Adj+起+Adj+起+得”结构中“Adj+起”必须重复,根据韵律规则,正常重音一定要通过动词指派到动词右边的成分上,例①②③④中动词右边没有任何东西,重音只好落在动词上;而例⑤⑥⑦中,说话者强调事物的性状,句子的重音落在“Adj+起+Adj+起”结构上,这也是句子的焦点,是说话者所强调的内容。

(2)Adj+起(+得)

①盒子空起(得)(空着的)。

②肚子饿起(得)(饿着的)。

③东西到处散起(得)(散着的)。

④桌子椅子都歪起(得)(歪着的)。

⑤喝了点酒,这下脸还是红起得(红着的)。

⑥都下午了,天还是阴起得(阴着的)。

⑦太阳都出来了,这个灯还是亮起得(亮着的)。

“起”加在形容词之后,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动态助词“着”,表示事物存在状态的持续。进入该格式的形容词必须是单音节形容词。“起”与“得”复合成“起得”,相当于普通话的“着呢”,作语气助词使用,不具有实际意义。

从语义角度分析,省去“得”,句意不发生变化,但句中的语气和感情色彩会发生转变,有如下两种情况:

第一,语气由陈述变为祈使。感情色彩不变,如例①②省去“得”,句子转变为祈使句,只是反映出说话者要求听话者“让盒子空着”“让肚子饿着(等着吃大餐)”的语言事实。

第二,语气不变,但句中原本表中性的感情色彩变为表贬义的感情色彩。如例③原本表说话者直接陈述“东西到处散着”的状态,省去“得”,则增加了说话者对“东西到处散着”的状态的不满,带有责备意味;例④原本表说话者陈述“桌椅都歪着”的状态,省去“得”,则增加了说话者对“桌椅四处散着”有主观不满的态度,带有严厉批评的态度。

例⑤⑥⑦中,“得”不可省略。这些句式中都有判断动词“是”,后面所连接的形容词必须加“得”,“得”在此处相当于普通话中的“的”。

(3)N+一+Adj/V+起

①鼻子一塌起(鼻子塌着)。

②鼻子一濐起(鼻子堵着)。

③脸一花起(脸脏着)。

④脸一黑起(脸黑着)。

⑤脑壳一埋起(头埋着)。

⑥嘴巴一嘟起(嘴巴嘟着)。

⑦眼睛一眯起(眼睛眯着)。

⑧耳刮一扯起(耳朵扯着)。

“N+一+Adj/V+起”结构中,“Adj/V”在句中作谓词性成分,例①②③④中是形容词,例⑤⑥⑦⑧中是动词。“起”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动态助词“着”,表示人物或事物的动作或状态的持续。该结构一般用于描述一个人的身体性状,作主语成分的名词一般为人的五官,除此外,其他身体部位名词无法进入这一结构。

从韵律上分析,日常交际中,说话人不自觉加重“一”的读音,与此同时,“Adj/V+起”结构中的核心部分会不自觉地被拉长尾音。冯胜利(2016:456)指出,节律单位和韵律凸显是一张纸的两个面,汉语节律单位的存在本身就意味着韵律凸显的存在。苍溪方言中,说话人不自觉地加重“一”的读音,此时,“一”有强调动作状态延续的作用,其后的“Adj/V+起”结构中韵律凸显的部分就会被强化。如“一塌起”“一濐起”“一埋起”“一嘟起”中的“塌”“濐”“埋”“嘟”的音节会被拉长,而“起”骤然收尾,实际发音时长也会加强,变为[tɕʰie552]。

另外,“名词+一+形容词+起”结构可以转化为“形容词+起+量词+名词”结构,语义保持不变,如例①②③④⑤⑥⑦⑧依次可变为“塌起个鼻子”“花起个脸”“嘟起个嘴巴”“黑起个脸”“埋起个脑壳”“濐起个鼻子”“眯起个眼睛”“扯起个耳刮”。

2.1.3 表示动作的开始、状态的出现

苍溪方言中,“起”可以表示动作的开始、状态的出现。其格式如下:

Adj+起+V

①你还是直起走路(直着走)。

②你还是端起戴帽子(正着戴)。

③慢慢地!稳起端碗(稳着端)。

④不要弓腰趴背,挺起走路(挺着走)。

⑤背背篼就背背篼,不要晃起背背篼(晃着背)。

上述例子中,“Adj+起”结构作状语,后面继续跟动词,修饰后面的动作行为,表示后面动作的方式或状态,“起”相当于普通话中的“着”。

“Adj+起+V”结构中的动词后面可加宾语,也可不加宾语,不影响句意。如“直起走”和“直起走路”,“端起戴”和“端起戴帽子”,“稳起端”和“稳起端碗”,“挺起走”和“挺起走路”,“晃起背”和“晃起背背篼”,语义差别可忽略不计,只是动词的指向更加明确。

2.2 结构助词

苍溪方言中,“起”还可以放在述语和补语之间,作结构助词,将述语和补语连接起来,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2.2.1 V+起+趋向动词

①他东西忘拿了,你快点儿撵起去给他(跑去给他)。

②刚出教室,老师就把他喊起来了(喊来了)。

③那个贼娃子把我钱摸起走了(偷走了)。

④他把车子开起跑了(开跑了)。

⑤还早得很,我们走起回去吧(走回去)。

⑥把切刀拿起过来(拿过来)。

⑦你姐姐那么聪明,一定要念起下去(念下去)。

⑧面条熟了,捞起起来(捞起来)。

一般情况下,“V+起+趋向动词”结构中的动词为单音节动词,例①②③④中,趋向补语是单音节趋向动词“去”“来”,或者是表示位移的单音节动词“走”“跑”等,“起”连接述语和补语,不可省略。例⑤⑥⑦⑧中,趋向动词是双音节动词,“起”可省略,语义保持不变。

从韵律语法角度分析,节律单位属于相对轻重结构,冯胜利(2016:453-454)认为,节律单位和凸显单位是根据语境不同实现的,两者是相依相生的。例⑤⑥⑦⑧中的“起”不省略时,“V起”和“趋向动词”构成两个节律单位,两者互为平衡,凸显句式中的核心;省略“起”时,“V”和“趋向动词”构成两个节律单位,两者凸显核心重音,在语境中实现交际的功能。

2.2.2 V+起+来

①你要的东西我都买起来了(买来了)。

②天都黑了,你大老远跑起来做啥子(跑来干什么)?

③这么远他还把东西送起来了(送来了)。

④姐姐把背篼借起来了(借来了)。

⑤外婆把妹妹接起来了(接来了)。

“V+起+来”结构与普通话中的“V+起来”结构不同。普通话中的“V+起来”结构中,“起来”是复合式趋向动词,表示动作的趋向,如“跑起来”“跳起来”。苍溪方言中,“V+起+来”结构相当于普通话的“V+来”结构,“起”只将述语和补语连接起来,取消句子独立性,可省略但一般不省略,该结构中的动词须是单音节动词,如“买、跑、送、借、接”等。

2.3 语气助词

“起”在《新华字典》(第12版)中只有动词、介词和量词的义项,并没有作为语气助词的义项和例子。周俊勋(2003),余娟娟、冯青(2015),喻遂生(1990)等学者都考察过西南官话中“起”作为虚词时,承担动态助词和结构助词的句法功能,表示始续义和结果义。但在苍溪方言中,“起”可作语气助词,与形容词连用,起加强说话者主观态度语气的作用。其格式如下:

(再)+Adj+起+些

①你莽起些(再笨、莽撞些),这是你老汉,你有法乱说蛮。

②你洋起些(再洋盘、炫耀些)嘛,总要给你整烂。

③你烦起些(再惹人厌些),娘娘总要说你嘛。

④你神起些(再神气、炫耀些),总有你背时的时候。

⑤你调起些(再调皮捣蛋些),总要把电视按烂。

⑥你瓜起些(再笨些),那都是电视演出来的。

⑦吃饭的时候抄来抄去,没名堂起些(再没礼貌些)嘛。

⑧你再莽起些(再笨些),谷子还是稗子都认不来。

⑨你再洋起些(再炫耀些),不就是买了辆车蛮。

⑩你再翘起些(再卖得贵些)嘛,人家都卖得比你卖的相应(便宜)。

“(再)+Adj+起+些”结构中,有“再”时,说话者的语气更严厉,其中蕴含着的指责和说教意味更浓。但是有时句尾会加上语气词“嘛”,语气更为和缓,适用于相互商量的语境,此时说话者试图拉近或缓和与听话者的关系。如例②,说话者想要指责听话者炫耀的行为,但句尾带语气词“嘛”,语气更为和缓;例⑩说话者不满听话者商品价格卖得高,但仍希望与对方商量,所以句尾带语气词“嘛”,增添了几分活泼的语调,使语气更和缓。

现代汉语中,使用“些”的句式结构简单明了,一是用于形容词后表示比较的程度,如“病轻些了”;二是表示不定的数量,如“一些、某些”等。我们把“些”看作表示不定量的标记成分,并根据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原则,把“些”进一步区分为表示数量义的“些”和表示程度义的“些”。在句法上,表数量义的“些”多作定语,修饰名词性成分与部分具有名词性特征的名动词与名形词,如“买些水果”“得到些奖励”。表示程度义的“些”常作动词性成分或形容词性成分的补语,如“收敛些”“小心些”。在语义上,表数量义的“些”表示静态的存在数量,表示程度义的“些”能显示出动词或形容词隐含的性状义,表示程度差异或变化。苍溪方言中的“些”则表示程度的加深,同时从韵律上反映说话者在语境中不满、责备的态度,使表达更加自然流畅。

探究句法成分的作用,离不开对语境的理解。刘坚、曹广顺和吴福祥(1995:166)认为句法位置改变和词义变化是词汇语法化过程中两个基本而又互为依存的条件,同时语境的影响也不可忽视。“Adj+起些”结构一般用于当地人的日常生活面对面的沟通中,多用于亲人之间,说话者大多是为了表达自己强烈的主观感受和主观认知,表达的语义色彩和感情色彩十分鲜明,一般用于指责和说教的环境。

词汇语法化是语言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不仅能从历时角度考察,也可以从共时角度探究。沈家煊(1998: 41)认为,语言共时平面的变化是语言历时演变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反映,实词虚化的过程因此能为共时语法现象提供一种重要解释。“起”在苍溪方言里含有语气助词的语法功能,起加重说话者语气的作用。在日常沟通中,“起”重读,表示程度加深,其中蕴涵了说话者不高兴、恼怒的情绪。在“Adj+起些”的结构中,该类形容词有一个特点:几乎都为贬义词,表示的意思是“你能再……点”。这个结构的词所表示的程度比形容词本身的强度要强烈得多,表示程度加深,也可以说是一个暗含的比较级。“些”表示程度的加深,与语气助词“起”连用,加强了形容词所表示的程度。

苍溪方言中,“起”字的语法意义丰富,兼有实词和虚词的用法,但实词用法的使用频率远不及虚词用法的使用频率高。在实词用法方面,“起”主要作为趋向动词来使用,表示动作达到了目的,大致相当于“好”或“完”,也表示够不够格,没达到某种标准,或经受住了某种压力。除普通话的用法,“起”还可以表示动作的完成和状态的实现。在虚词用法方面,“起”主要作为助词来使用,其用法主要分为三类:一是作动态助词,表示动作的开始,或表示动作的进行,或表示事物状态的持续;二是作结构助词,连接述语和补语,可以起补足音节的作用;三是作语气助词,加强说话者的主观情感。

从历时角度看,上古到近代的文献中,“起”从表独自站立的本义虚化为表人或物状态持续的助词义。从共时角度看,曹志耘(2008:68)主编的《汉语方言地图集·语法卷》中条目“068着(路上停~一辆车)”展示了时态助词“着”在各地分布的不同语法形式,从地图可以看出苍溪方言中不具备时态助词“着”的语法形式。故苍溪方言中,与之相应的“起”或“倒”逐渐语法化,进入语法结构以承担相应的语法功能,此时“起”已经虚化和语法化,但其语法化的演变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猜你喜欢
苍溪助词韵律
韩国语助词的连续构成与复合助词的区分
春天的韵律
失踪的女生
基于阅读韵律的高中英语默读朗读教学实践
日语中“间投助词”与“终助词”在句中适用位置的对比考察
韵律之美——小黄村
江永桃川土话的助词
蝶恋花 苍溪梨花节
坚守碧水蓝天,打造生态苍溪
日韩汉语学习者助词“的”泛用偏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