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铁山
(中央民族大学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院,北京 100081)
阿毗达磨为梵语abhidharma的音译,或译为阿毗昙、阿鼻达磨、毗昙,意译为对法、大法、无比法、向法、胜法、论,原指有关教法之研究,后广至经、律二藏之论述,皆称为阿毗达磨。其成立约于公元前后,最初仅为简单归纳一些佛教名词,后逐渐演变为解释之形式。直到部派佛教时代,各部派皆成立各自的阿毗达磨,深奥繁琐之哲学式教学于是展开,是佛教三藏的“论藏”典籍。
我在研究敦煌研究院旧藏的回鹘文文献中,识读出属于此类典籍的多件残片,其中已刊布两件。(1)张铁山、[德]皮特·茨默《敦煌研究院旧藏一叶回鹘文〈阿毗达磨顺正理论〉残叶及其相关问题研究》,《敦煌研究》2021年第2期,第28-31页;张铁山《敦煌研究院旧藏回鹘文〈阿毗达磨俱舍论实义疏〉残叶研究》,《内陸アジア言語の研究》XXXVI,2021年,第1-10页。本文再刊布三件。
该回鹘文残片破损严重,现编号D0912,长5.80厘米,宽2.50厘米,两面书写,字体精美。经研究,其内容属于《阿毗达磨俱舍论》第三卷。书写年代不清,可能为宋元时代。
正面:
图1 D0912正面(敦煌研究院藏品)
1./// [alq]u niz-vanï-lar////
3./// ödläp ärigläp tapladmaq ///
4./// d / ning äriklig-lär////
背面:
图2 D0912背面(敦煌研究院藏品)
1.////munta ärksinmä //////
2./// [yämä] bar adïn baxšï ////
3./// (sö)z-lär äriklig töz-in ////
4. /// 或流转所依 ////
汉译:
正面
1.……诸烦恼……
2.言应知者(汉原文)知者……
3.……劝许……
4.……的根……
背面
1.……此中增上……
2.……又有其他法师……
3.……说根相……
4.……或流转所依(汉原文)……
注释:
正面
1. 该行前后残损,niz-vanï-lar“烦恼”前面仅有-u。根据汉文原文“诸烦恼”,可补出[alq]u“诸”。
4. 这一行开头因前面残损,仅可识d/ ning äriklig-lär,其中äriklig-lär意为“根”,前面的词模糊不清。
背面
2. 最前面的一词模糊不清,但根据汉文原文“复有余师”,可补出yämä。
3. 第三行的最前面残损,根据汉文原文“说根相”,可补出(sö)z-lär äriklig töz-in。
4. 最后一行“或流转所依”为回鹘文中夹写的汉字。
附:汉文原文见《大正藏》之《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三“分別根品第二之一”(T29n1558_p0014a14—p0014b11,黑体词语表示与回鹘文译文有关,划线词语则表示为回鹘文原文夹写的汉字)
“……由此势力伏诸烦恼引圣道故。言应知者,劝许一一各能为根,三无漏根于得后后道涅槃等有增上用。言亦尔者,类显一一各能为根,谓未知当知根于得已知根道有增上用,……是故不应许无明等及语具等亦立为根,彼无此中增上用故。复有余师别说根相。公布曰:或流转所依,及生住受用。”(2)[唐]玄奘译《阿毗达磨俱舍论》卷3,《大正藏》,第29册,第14页。
《阿毗达磨显宗论》又称《阿毗达磨藏显宗论》或《显宗论》,印度众贤造,唐三藏玄奘译,四十卷。据《开元释教录》记载,唐高宗永徽二年四月五日玄奘法师于大慈恩寺开始翻译此论,十月二日译毕。
该叶回鹘文残片残损严重,贝叶式,编号D0042,长16.3厘米,宽4.2厘米,两面书写,有上下栏线,背面有书名,仅存“显”一字。无年代记载,带有明显的元代回鹘文特征。
回鹘文转写
正面:
图3 D0042正面(敦煌研究院藏品)
1.////////// qaltï
2.///////// -maz
3.//////// ök
4./////// uqïdmïš
7.////// yintäm
8.////// -uq
9./////// beš
10.//////-ning atï
12.////// aqïγ-lïγ
13./////-uta beš(?)
14./////// bäklä(?)
16.//////gin tep 承
17. ////// yarlïqamïš ol
18. /////// idü nomlašma
19. ////// siz nom-lar
20. ///// -lär ärsär 又
21. ////// aqïγ-lïγ tep
22. ////// oγrayu ta////
23. /////// ün(3)ün为修改时补加在该行左边。bilgäli bolur
25. ////// ärtükin tep /////
26. ////// 所有眼
27. ///// alqu /////
背面:
图4 D0042背面(敦煌研究院藏品)
0.显 /////
1.tözi ///
2.aqïγ ////
3.aqïγ-l(ïq) ////
4.tïldaγ ////
5.答 qaltï ////
6.ulatï ////
7.ning adï-////
8.yol tüz-ü[n-lär] ////
9.有漏 ////
10.-ta ulatï /////
13.bilmätin ö[/////
14.qalïq-ta /////
15.yol tüz-ün /////
16.bolur aqïγ /////
17.anda üstün /////
18.ärür 意云 /////
19.tüz-ün-lär /////
20.lar qayu /////
21.eyin üklim[äz] /////
22.söz-lätï tep. /////
23.kertü-sin-tin /////
24.uqïdγu biz 于/////
26.//-tä . kök qalïq t[äk] /////
27.// ärür . anta ///
28.///siz ////////
汉译:因回鹘文残损严重,每行仅可见个别词语,不能连接成句,故汉译从略。
从可识读的回鹘文残片中的词语来看,该叶的内容应与《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卷第一有关。
附:汉文原文见《大正藏》之《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卷第一:
论曰:说一切法略有二种,一者有漏、二者无漏,此由总说。次当别解,除道圣谛余有为法,是名有漏。此复云何?谓五取蕴,色乃至识。如说云何名色取蕴?谓有漏色随顺诸取,广说乃至识亦如是。何缘取蕴名为有漏?以于其中漏随增故。有身见等诸烦恼中立漏名想,令染污心常漏泄故。与漏相应有漏境界随增漏故,名漏随增。随增眠义发广辩。由此应知已遮一切不同界地及无漏缘烦恼境界随眠有漏,彼此展转不随增故非相对立。如是二名,有漏、无漏,复有何相?如世尊言:有漏法者,谓所有色随顺诸取,是能增益诸有取义,广说乃至识亦如是;与此相违是无漏法。有漏、无漏略相如是。或有漏者谓堕世间,若出世间名为无漏。世间所摄名堕世间,谓处世间不出为义,依苦谛体立世间名,故契经说:吾当为汝宣说世间及世间集。(4)[日]尊者众贤造,[唐]玄奘译《阿毗达磨俱舍论》卷1,《大正藏》,第29册,第779-780页。
与此叶回鹘文残片相关的语句,在《阿毗达磨俱舍论实义疏》中有类似的保留:
该残片编号D0628, 长7.2cm,宽8.5cm,两面书写,一面为汉文《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七中内容,残余4行;一面为回鹘文《俱舍论颂疏论本》卷第一的内容,残损8行。
现已刊布的回鹘文《俱舍论颂疏论本》有多件:(1)北京大学图书馆藏22行草体残片,编号为D012v,内容属于第一卷。(6)张铁山《北京大学图书馆藏两叶敦煌本回鹘文残片研究》,《西北民族研究》2001年第3期,第68-76页。(2)伦敦大英博物馆藏一页13行残片,编号Or.8212-108,属于第十三卷。(7)[日]百济康义《ウイグゲル譯〈俱舍論颂注〉一葉》,《印度学仏教学研究》Vol.XXIX,No.2,pp.44-48。(3)敦煌莫高窟北区B172窟出土5见残片,编号B172:5-1、2、3、4、5。(8)阿依达尔·米尔卡马力《莫高窟北区出土回鹘文〈俱舍论颂疏论本〉残卷研究》,张定京、阿不都热西提·亚库甫主编《突厥语文学研究——耿世民教授八十华诞纪念文集》,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7-53页。
正面:为汉文《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七中的内容(划线的字词为保留的部分):
图5 D0628正面(敦煌研究院藏品)
无有分别无著无碍,随顺道理不可取执,大寂极静,一切法中最为无上,无与等者。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修此等法,与萨婆若相应。文殊师利菩萨白佛。(9)[陈]月婆首那译《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卷7,《大正藏》,第8册,第722页。
背面:
图6 D0628背面(敦煌研究院藏品)
回鹘文转写:
1. / / / tedi-lär kengürmiš biz/ / / /
2. / / / 告众 y(a)rlïqadï qamaγ quvraγ-q(a) / / / /
3. / / / kengürmiš biz-ing taplaγ-ïγ / / / / / /
4. / / / (söz-lä)mäk ymä ter. sav-ïγ似相/ / / / / / /
5. / / /请释 yörgäli ötünti / / / / / / /
6. / / / ulatï qamaγ burxan quvraγ 发/ / / / /
7. / / / (al)tun üz-ä tapïγ uduγ / / / /
8. / / / (ba)xšï / / / / / /
汉译:
1.…弘扬我们的…,2.…告诉众人…,3. …弘扬我们的宗…,4.…说之言…,5.…请求解释…,6.…以及诸佛众…,7.…金,以恭敬…,8. ……主……。
注释:
1. kengürmiš:该词由kengür-构成,意为“弘扬、扩大”。
3. taplaγ:意为“宗派”,此处对应汉文原“弘我宗”
此叶残存的回鹘文译自汉文本《具舍论公布疏论本》第一,见《大正藏》(黑体词语表示与回鹘文译文有关,划线词语则表示为回鹘文原文夹写的汉字):
标颂香象。至国寻读。谓弘己宗。悟入知非。告众人曰。此颂非是专弘我宗。颂置传说之言。似相调耳。如其不信。请释即知于是国王。及诸僧众。发使往请。奉百斤金。以申敬请。论主受请。为释本文。(10)[唐]圆晖述《俱舍论颂疏论本》卷1,《大正藏》,第41册,第814页。
以上三件回鹘文阿毗达磨论藏残片,虽残损严重,但可获得这样的信息:1.这些残片均译自汉文本,且文中夹写有汉字。这说明汉文化特别是汉族佛教文化对回鹘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回鹘文译文多采用的是摘译,选择其中的某些词句进行翻译。这也许是回鹘佛僧的读书笔记或重要词句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