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鹘

  • 基于VOSviewer的回鹘研究领域可视化分析
    ,在考古领域涉及回鹘的相关研究不断增多。回鹘是中国古代北方丝绸之路沿线重要的民族之一,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民族风情。回鹘约在公元前2世纪登上历史舞台,几经变迁,回鹘的发展受到政治文化流变和不同宗教的影响,逐步形成完整的回鹘民族体系,各个方面皆具回鹘民族特色。透过回鹘研究领域的表观,可以层层深入地推究蕴含的人文理念及社会形态,对史前范畴进行探究有助于寻得整个民族文化演进的行迹[1]。“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引发了研究中国古丝绸之路沿线少

    丝绸 2023年11期2023-11-14

  • 元代回鹘文文献整理中的人名翻译问题*
    100081)回鹘文源自粟特文,主要使用于9至15世纪。19世纪末以降,国外探险队在新疆吐鲁番及河西走廊一带进行大规模考古挖掘,此后揭开了回鹘文文献整理与研究的序幕。回鹘文文献是中国少数民族古典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回鹘文化的主要载体,解读和翻译是整理民族文献的基础性工作。其中人名翻译难度颇高,直接影响文本的整理质量。王丁《人名之为史料》论“任何专名都是有意义的,人名承载的是有关人的信息”[1]115,要言之,人名体现了社会文化、宗教信仰、部族来源诸多历史

    民族翻译 2022年5期2023-01-16

  • 敦煌回鹘石窟分期断代问题刍议 ——兼论“六字真言”的概念与使用
    730030)回鹘人在敦煌的活动长达5 个多世纪,留下了丰富的石窟艺术遗产。近期,随着回鹘历史文化研究的深入推进,回鹘石窟以及相关的壁画、服饰等研究受到了学界的注目。目前,学术界在敦煌回鹘石窟研究领域关于石窟分期断代、艺术风格、服饰文化、供养人像等方面的研究陆续有了新的进展。由于汉文史籍对瓜沙地区回鹘历史文化的记载既零星又分散,敦煌出土的回鹘文资料虽数量不少,但大多为佛教内容,致使学术界对敦煌回鹘石窟的研究受到了较大的局限,学术界对敦煌回鹘石窟的厘定常常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1期2022-03-17

  • 集百家之长,成一家之言*——杨富学《回鹘文佛教文献研究》读后
    郑 玲回鹘,现今维吾尔族与裕固族的共同祖先,自古便是一个信仰多元的民族,在15世纪下半叶皈依伊斯兰教之前,萨满教、摩尼教、佛教、景教、祆教及道教等相继登上回鹘宗教信仰的历史舞台。宗教在回鹘人的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中曾扮演过至关重要的角色:回鹘文的创制来自波斯传教士,因佛教与摩尼教的并行而长足发展,遂成为宋元时期西域、中亚乃至西亚诸地通行文字之一;由佛经改编创制的文学剧本、赞美诗集等皆因宣扬宗教教义义理而作;石窟、壁画等艺术成为宗教的图解与形象化;源自中原内地

    吐鲁番学研究 2021年1期2021-11-25

  • 德国西域探险团与德藏回鹘语文献
    汉文、婆罗谜文、回鹘文、鲁尼文、古藏文、摩尼文、蒙古文、于阗文、波斯文、察哈台文等不同文字的文献。其中回鹘文等不同文字的回鹘语文献占相当重要的比例。德藏回鹘语文献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佛教、摩尼教、景教、道教以及社会经济等。它们为研究9-14世纪的中国西北地区历史,特别是为甘州回鹘、高昌回鹘、西夏、喀喇汗、西辽、元代和明代的历史文化研究等提供了非常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一、德国普鲁士皇家探险队在吐鲁番以及周围地区的探险活动德国普鲁士皇家科学院探险队于1902年至

    敦煌学辑刊 2021年2期2021-11-25

  • 回鹘文佛经到蒙古文佛经(下)*
    锡 莉 校二、从回鹘引入蒙古的头韵四行诗回鹘文佛教文献有的以头韵诗形式书写,且在全部佛教文献中所占比例不低。回鹘文文献的头韵诗以押头韵的四行诗句为一节,以所谓头韵四行诗为基本结构。句首押韵以元音开头或者辅音+元音开头。元音i-/ï-,u-/o-,ü-/ӧ-分别被视作同一组韵。如果行首音是辅音,就会加以统一。每节诗的行首音通常都不一样。行末加两点(:),节末加四点(᠅)。每行通常有7-11个音节①庄垣内1982, pp. 19-22;ツイーメ&百济1985,

    吐鲁番学研究 2021年1期2021-09-04

  • 西安新出《唐故回鹘白夫人墓志》疏证
    西郊出土的《唐故回鹘白夫人墓志》记载墓主白氏为阴山贵族之后、突厥可汗之裔,其夫为回鹘可汗,名讳信息等均未记载。结合相关文献,可以看出白氏之父很可能为白道生,祖为白崇礼,曾祖为后东突厥汗国第三代君主毗伽可汗。734年,突厥帝国出现宫廷政变,白氏家族成员脱离突厥而投奔唐朝,改原姓阿史那为白姓。白夫人所嫁可汗很可能为漠北回鹘汗国第三代君主牟羽可汗,在夫于779年被杀后回归长安,于815年亡于长安。白氏生于后东突厥汗国与漠北回鹘汗国交替之時,卒于回鹘汗国末世,见证

    敦煌研究 2020年4期2020-06-15

  • 草原丝绸之路对亚欧大陆历史进程的影响研究概论(一)
    先后崛起的匈奴、回鹘等民族政权相继控制并参与到这条草原通道的中西交通之中。学界对这些政权与草原丝路之间的关系较为重视,并已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关键词:匈奴;西域诸国;回鹘;西辽;蒙古汗国草原丝绸之路指蒙古草原地带沟通欧亚大陆的商贸大通道,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早在旧石器时期,这条沟通中西的草原通道就已经存在。三代之后,特色鲜明的北方系青铜器和花边鬲,更是当时草原地带北方各族之间的密切联系以及东西方之间草原通道客观存在的例证。在这条路线横贯欧亚北方草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3期2020-05-14

  • 古代维吾尔人与裕固族的佛教书写 ——杨富学《回鹘文佛教文献研究》读后
    乃是国内外知名的回鹘摩尼教、佛教和回鹘文研究专家,二十余年间一直致力于各类回鹘文佛教文书、各类回鹘时期壁画以及裕固族先民艺术宗教之研究,1998年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刊行《回鹘之佛教》,2007年由民族出版社推出《印度宗教文化与回鹘民间文学》,新近,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推出新作《回鹘文佛教文献研究》皆属于这方面内容。《回鹘文佛教文献研究》全书43万字,堪为其二十余年研磨成果之一结,为回鹘学典范之作。回鹘即今日维吾尔族、裕固族的先祖,众所周知,维吾尔族如今是一个全

    河西学院学报 2020年4期2020-01-17

  • 回鹘与唐朝和亲评述
    30030)一、回鹘与唐朝的关系(一)回鹘在漠北草原兴起,并肩唐朝,抗击突厥公元六世纪,柔然国被突厥人征服,在北亚草原建立突厥汗国。突厥汗国兴起,严重威胁中原地区,对其治下的铁勒诸部更是残暴。于是回鹘联合仆骨、同罗、拔野古等部反叛,最终摆脱了突厥贵族的残酷剥削,回鹘逐渐强盛。贞观二十年,回鹘消灭薛延陀部,可汗吐迷度遣使入唐,接受唐王朝管辖,并修建“参天至尊道”。翌年再次朝贡时,唐朝定回鹘部为瀚海都督府,赐予“玄金鱼符”,封吐迷度为怀化大将军,其余酋领皆委以

    山西青年 2019年3期2019-12-18

  • 河西陇右陷落期间的回鹘
    的往来主要是取道回鹘地区, 所以将这条道路称之为回鹘道。 回鹘道东起天德军, 往西经西受降城和回鹘地区, 西到安西北庭或者敦煌, 这是一条历史古道, 只是到吐蕃占领陇右地区之后被频繁使用受到重视, 此前回鹘占领蒙古高原, 大量的西域胡人的商队很多是经过回鹘地区随同回鹘使者进入中原地区, 这一商业贸易因其路线主要经过回鹘地区唐朝难以经营控制, 遭到严格限制, 唐朝政府就严令回鹘使节不得携带随行胡人商队。吐蕃占领陇右和河西东部地区之后, 唐朝政府与河西节度使、

    敦煌学辑刊 2019年3期2019-12-16

  • 回鹘佛教文献源流与术语考述
    ·依明一、佛教在回鹘中的传播佛教在中国北方民族中的传播最早可追溯至6世纪。据相关史料,佛教在回鹘人中传播早在鄂尔浑回鹘(744—840)时期已经开始。记载佛教在回鹘中的流行最早最有名的文献,是公元814年在蒙古高原鄂尔浑河畔回鹘城(Qarabalghasun)的汉文、突厥如尼文和粟特文三种文字的《九姓回鹘可汗碑》(又称《哈喇巴喇哈逊碑》)。此碑文公元840年黠戛斯攻击回鹘时被破坏,1889年学者发现时已碎成20 余块,其汉文部分有关于牟羽可汗(Bügü Q

    西夏研究 2019年4期2019-12-16

  • 甘州回鹘与中原王朝贸易述论
    题进一步了解甘州回鹘及其与中原王朝的贸易发展情况,对贸易物品种类、贸易数量规模、贸易目的等进行归纳,并对双方的贸易问题以及解决办法做一探究,对其贸易特点与规律做一归纳,在学术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甘州回鹘在“丝绸之路”的贸易贡献作以理论依据的支撑。关键词:甘州;回鹘;贸易唐代建立的甘州回鹘是居于河西走廊中间地带的一个政权,它始终与中原王朝保持着贸易关系,对这种贸易关系交往史实的概述(特别是S.8444号敦煌文书的剖析,指出‘这种贡使关系实质上是一种以经济利益

    山东青年 2019年9期2019-11-22

  • 西域丝绸之路上的回鹘佛教
    详细地论述了早期回鹘自蒙古高原西迁西域丝绸之路南北道各地的历史和宗教信仰。其中全面系统地叙述了西域丝绸古道上的回鹘信奉的佛教史,认为西域丝绸之路上的回鹘先后信仰西域古代佛教的同时还信奉藏传佛教。关键词丝绸之路;回鹘;佛教我国历史悠久,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之先民有一百余万年的从蒙咪走向文明的历程、五千年的有文字可考的文明史、两千多年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史,以其伟大、独特、辉煌、彪炳于人类史册……中华民族在其艰难曲折的历史演进过程

    丝绸之路 2019年2期2019-10-15

  • 敦煌石窟中回鹘文题记劄记(二)
    、藏文、西夏文、回鹘文、蒙古文等。在诸多文字题记中,笔者将前期的研究继续推进,调查公元10~14世纪的古回鹘文及其公元13~14世纪的蒙古文题记资料。这些题记资料和笔者在前文①松井太:《敦煌诸石窟のウイグル语题记銘文に关する箚记》,《人文社会论丛:人文科学篇》第30號,2013年,第29~50页。介绍的一部分调查成果一样,是阐明10~14世纪敦煌地区的历史,特别是以敦煌石窟为中心的回鹘佛教徒信仰、巡礼形式等的珍贵资料。本文是继续前文的研究,目的是将笔者近年

    吐鲁番学研究 2019年1期2019-08-22

  • 河西地区回鹘文碑铭文献研究
    西地区曾出土大量回鹘文碑铭文献,这些回鹘文献的碑铭的发现与研究给国内外突厥学界增添了宝贵的研究材料。本文详细介绍了亦都护高昌王世勋碑与大元肃州路也可达鲁花赤世袭之碑的发现与保存情况。关键词:河西地区;回鹘;碑铭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河西地区出土了数量极为丰富的古代回鹘文献、碑铭。其中包括收藏于甘肃省酒泉市文化馆的汉文—回鹘文合璧碑铭《大元肃州路也可达鲁花赤世袭之碑》、发现于甘肃省武威市的《亦都护高昌王世勋碑》等。这些回鹘文献的碑铭的发现与研究给国内外突

    青年时代 2019年14期2019-06-20

  • 回鹘葛啜王子身世考
    013年公布《故回鹘葛啜王子墓志》以来,学界对该墓志极其关注,并进行了研究,在很多方面已达成共识,但对墓主葛啜王子身世问题存在较大分歧。笔者将该墓志与其他史料对比研究后认为,葛啜王子是骨力裴罗之孙、车毗尸特勤之子,是磨延啜可汗的侄子、牟羽可汗的堂弟。关键词:回鹘;葛啜王子;墓志;身世中图分类号:K877.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9)02-0106-07A Study on the Family Background of

    敦煌研究 2019年2期2019-05-18

  • 从《新唐书》看唐与吐蕃、回鹘的关系
    域民族便是吐蕃与回鹘,本文试通过《新唐书》中对吐蕃与回鹘的记载,了解唐宋时期中原对吐蕃与回鹘的认识,分析各自的民族性格特征,并结合当时社会政治背景,从民族性格的角度考察李唐、吐蕃、回鹘之间关系。关键词:吐蕃;民族性格;回鹘一、吐蕃概况《新唐书》(1)为宋人编修,编修此书时,经李唐与吐蕃的往来交流与征伐,中原对吐蕃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书中关于吐蕃的史料较丰富。据《新唐书》载,吐蕃,本来是西羌的族类,大约有一百五十个部族,散布在黄河、湟水、长江与岷江之间,“然

    北方文学 2019年8期2019-04-02

  • 从梵语借词看“丝绸之路”印度文化对回鹘文化的影响
    )一、丝绸之路与回鹘(一) “丝绸之路”概况李希霍芬(F.von Richthofen) 于1877年在其《中国》著作中首次对丝绸之路作过诠释:“从公元前114年到公元127年间,连接中国与河中(指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间) 以及中国与印度,以丝绸之路贸易为媒介的西域交通路线”。李希霍芬对“丝绸之路”的定义,得到东西方学者的赞同。《中国大百科全书》“丝绸之路”条目定义为“中国古代以丝和丝织品为主要商品,经中亚通往西亚、南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通道,简称‘丝

    贵州民族研究 2019年8期2019-03-18

  • 裕固族初世史乃解开晚期敦煌石窟密码之要钥
    中叶开始,其先民回鹘即活动于敦煌一带,13世纪下半叶,来自中亚的蒙古先民入居河西,与回鹘水乳交融,至明初發展成新的民族共同体“黄番”。裕固族先民在敦煌活动频繁,许多所谓的“西夏窟”都是裕固族先民营建的。敦煌晚期石窟的分期断代,不能像早期石窟研究那样倚重艺术风格,而是需要更多地瞩目于民族历史活动,加强对裕固族初世史之研究,进而将结论建立在扎实可靠的基础之上。关键词:敦煌石窟;西夏;回鹘;蒙古;裕固族先民中图分类号:K87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敦煌研究 2019年5期2019-02-04

  • 浅析回鹘与契丹的关系
    依附于唐、突厥及回鹘政权。而其在回鹘的统治之下长达一个世纪之久,受回鹘文化影响深远。文章着重从回鹘与契丹的朝贡关系、契丹后族中的回鹘血统两方面论述回鹘与契丹的关系,揭示二者之间的联系密切,说明回鹘文化已渗入到契丹文化内部。关键词:回鹘;契丹1 回鹘与契丹的概况回鹘是我国北方及西北部少数民族,原称回纥,唐德宗时改称回鹘,取“回旋轻捷如鹘”之意。回鹘是唐初漠北九姓铁勒诸部中的一支,驻牧在今蒙古色楞格河和鄂尔浑河流域。隋唐时期回鹘臣服于突厥。隋大业元年(605)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17期2018-11-16

  • 漠北汗国回鹘兴衰综述
    摘 要:回鹘起源于我国商周时期的狄人,公元8世纪称霸漠北草原。一个世纪以后回鹘亡国被迫西迁,相继建立了甘州回鹘、高昌回鹘、以及葱岭西回鹘回鹘可汗权威的不断增强,对回鹘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是对回鹘文的诞生产生了重大作用。关键词:回鹘;狄人;回鹘文唐代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鼎盛的王朝之一,版图辽阔、人口众多。在唐王朝的周围环绕有许多少数民族政权,构成了华夷四方的格局。其中最出名的便是西南的吐蕃与漠北的回鹘回鹘汗国兴起于公元八世纪,经历一百多年的兴盛于九世纪

    卷宗 2018年27期2018-11-07

  • 敦煌莫高窟北区B77窟出土木骨上的回鹘文题记研究
    部有用白色书写的回鹘文和汉文“六字真言”。[注]彭金章、王建军、敦煌研究院编《敦煌莫高窟北区石窟》第1卷,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图版107,1(CVII)。后室西部为长方形佛坛,原应有三身雕像,现均残存底部一部分。其中主尊佛像后原有一背屏,1914-1915年被俄人奥登堡盗割,现藏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该窟出土有文书,织物,木骨,泥质类的脱塔、脱佛、塔、彩绘坐佛、涂金粉残佛像等以及幡。据研究,B77窟应为改造过的礼佛窟,其年代距今约725±69年

    敦煌学辑刊 2018年2期2018-11-01

  • 蒙古国出土回鹘文《乌兰浩木碑》考释
    20)留存至今的回鹘文文献大部分是纸质文献,其内容包括佛教、摩尼教、景教、文学作品以及社会经济文书等,主要从吐鲁番、敦煌等地出土。与纸质回鹘文文献相比,回鹘文碑铭文献数量极少。然而回鹘文碑铭文献分布流域比较广泛,主要从新疆、甘肃、内蒙古、云南、北京等地出土。根据耿世民等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回鹘文碑铭文献共有8个。本文将对蒙古国出土的最早的回鹘文碑铭文献乌兰浩木碑进行考释。一、乌兰浩木碑回鹘文《乌兰浩木碑》(又称多罗郭德碑)于1955年由蒙古国考古学家道尔吉

    敦煌学辑刊 2018年4期2018-05-22

  • 略谈敦煌发现的回鹘文木活字
    0)公元744年回鹘取代突厥,在漠北蒙古高原建立回鹘汗国。9世纪中期,回鹘汗国内部爆发内乱,在黠斯戛人的攻击下,汗国灭亡。回鹘人分三支西迁,其中一支到了新疆别失八里一带,越过天山占有吐鲁番盆地,并扩展到今焉耆、库车地区,建立了高昌回鹘王国,在原有居民(古代龟兹人、古代焉耆-高昌人和汉人)的影响下,开始进入农耕生活,文化上有了长足的进步,逐渐舍弃摩尼教,接受了佛教。在高昌回鹘王国时期,回鹘文逐渐取代了漠北时期使用的古代突厥文,成为当时新疆和中亚地区广泛通行的

    丝路艺术 2018年12期2018-04-01

  • 汉文 ——回鹘文校勘研究——以《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第八卷①为例
    代西域地区,就有回鹘文《玄奘传》[1]。回鹘文本《玄奘传》1930年前后出土于新疆后,被割裂出售,现分藏于北京、巴黎及圣彼得堡[2]。回鹘文写本为梵夹式,长43cm,宽18cm,四边刻划有红框线。纸呈黄褐色,麻质,双面书写,每面27行。在每叶的第5至9行之间有圆圈,直径约4.9cm③。本文根据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藏本转写内容进行汉文回鹘文校勘研究,指出两者内容上的不同。1991年,俄国学者吐谷舍娃出版了《回鹘文本〈玄奘传〉》④,该书对俄藏回

    文化产业 2018年12期2018-03-07

  • 裕固族与晚期敦煌石窟
    关系重大。在沙州回鹘国时期(1036—1068)及其此前的曹氏归义军晚期,敦煌石窟在回鹘的主导下掀起营造高潮,新开、重修洞窟27所。及至元代晚期,在豳王家族支持下,敦煌石窟的营建再掀高潮,其中,回鹘裔裕固族佛教徒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学术界所谓的“西夏窟”,除榆林窟第29窟外,其余大多应为元窟,莫高窟北区和东千佛洞很可能分别为豳王家族沙州西宁王系和瓜州肃王系之王家寺院区。关键词:裕固族;回鹘;蒙古;西夏窟;莫高窟北区中图分类号:K879.21;C958.1

    敦煌研究 2017年6期2018-01-20

  • 西域墓魄本生图掩埋处的场景与巴尔胡特及陀罗钵地相关图像对比
    :墓魄;克孜尔;回鹘;巴尔胡特;陀罗钵地墓魄本生故事被收藏于南、北传佛典,作为古老而流行的佛本生故事之一,其故事内容如下:婆罗奈国太子墓魄自知宿命,为避烦恼,舍世离苦,出生后约13年闭口不语,装成一个哑而瘸的人。婆罗门认为他是不详之物,只有活埋处死,才会有贵子相继。王信以为真,下令将太子于郊外活埋。丧夫带墓魄到掩埋处并开始活埋太子,当时太子才开始说话,然后,太子劝王奉持正法,自己弃家学道。龟兹所出现的墓魄本生壁画为:克孜尔石窟第38窟壁画(图1),太子墓魄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23期2018-01-07

  • 论唐与回鹘关系的历史转折
    右,北方的突厥、回鹘、西方的吐蕃、西南的南诏、东方的高丽、百济、新罗等,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与唐朝之间既有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也有你死我活的斗杀场面,但更多的则是其乐融融的友好交往。大体来说,可分为前后三个阶段。唐朝建立之初,突厥强大,唐朝一直保持隐忍。贞观以后,唐朝势力渐长,北方击败突厥,西与吐蕃和亲,直到8世纪中叶安史之乱爆发,唐与周边政权大体保持着均衡态势,友好往来占据主流,此为第一阶段。安史之乱后,唐朝势力大衰,边患骤兴,青藏高原的吐蕃帝国和漠北的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11期2017-11-13

  • 甘州回鹘朝贡中原王朝史实考略
    全波 王政良甘州回鹘朝贡中原王朝史实考略□刘全波 王政良甘州回鹘是居于河西走廊中间地带的一个政权,它存在于晚唐五代宋初的一个半世纪中,不论中原王朝如何更替,甘州回鹘始终保持着与中原王朝的朝贡关系。文章对甘州回鹘的朝贡道路、朝贡物品、回赐物品、贡使人员等进行了考察,并通过对甘州回鹘贡路的变迁、贡品数量和种类的变化讨论了甘州回鹘最后二十余年所面临的政治形势。甘州回鹘的衰败是与以灵州为中心的北贡路的断绝密不可分的,党项人对北贡路的骚扰起初还只是在打击贸易竞争对手

    西夏研究 2017年2期2017-05-13

  • 解读敦煌文献B464:67之回鹘文诗歌
    第464窟出土的回鹘文献残片B464:67的文字是以四行一组的押头韵形式写就的回鹘文诗歌。文章重点介绍、翻译并注解了该诗歌原文。在此基础上,解读了莫高窟北区第464窟墙壁上回鹘文题记的第三行诗节。关键词:敦煌文献;B464:67;回鹘诗歌;敦煌莫高窟北区石窟中图分类号:K879.21;G2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7)01-0031-042015年,阿不都热西提·亚库甫(Abdurishid Yakup)开始出版一系列的

    敦煌研究 2017年1期2017-03-24

  • 甘州回鹘建国前史钩沉* ——以甘州回鹘的渊源为中心
    军事打击下,漠北回鹘汗国破灭。回鹘部众或南下附唐,最终在会昌及大中初年被彻底击溃;或西奔“葛罗禄”,并于宣宗大中年间在天山地区建立起了安西回鹘政权。除此之外,在晚唐中央政府及归义军势力衰落之际,曾有回鹘部族在河西地区建立起了甘州回鹘政权,从而对唐宋之际河陇地区的政治走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于甘州回鹘的立国时间、可汗世系、对外关系等问题,学者已经进行过深入的研究。[1]详情可参朱悦梅、杨富学:《甘州回鹘史·绪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14页

    中国中古史集刊 2017年1期2017-01-26

  • 《东西回鹘与中央欧亚》*
    个人论文集《东西回鹘与中央欧亚》,收录了他从1973年到2013年共40年间的19篇论文[1]第一篇之四《增补:回鹘与吐蕃的北庭争夺战及其后的西域情势》,其初稿刊于1973年发行的《东洋学报》第55卷第4号。,厚达860页,研究范围涉及回鹘史、吐蕃史、敦煌学、丝绸之路、摩尼教与佛教等诸多领域。森安教授是著名的回鹘史专家,毕业于东京大学,曾留学巴黎,先后任教于金泽大学、大阪大学。他通晓回鹘文、藏文、汉文及其他古今语言文字,广泛占有并活用传世文献与出土资料,充

    中国中古史集刊 2017年1期2017-01-26

  • 回鹘文《金光明经》偈颂的体例程式和文体翻译*
    张巧云回鹘文《金光明经》偈颂的体例程式和文体翻译*张巧云偈颂是佛经文体中最基本的构成形式之一,是古印度诗歌推广到佛教领域并与佛理相互结合的产物。文章以回鹘文《金光明经》为基础材料,对其中现存的偈颂句数和句式构成进行了全面的整理、统计和分析。汉译佛经底本主要是以四句五言和四句七言为主,转译成回鹘文后,有较大调整,大多是两句回鹘文对应底本中的一句。在文体方面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译后,精炼、雅洁、书面化的汉译佛经偈颂被回鹘译师赋予了自然、质朴、口语化的特点。《金

    吐鲁番学研究 2016年2期2016-06-05

  • 一种不曾存在过的历史纪年法
    纳音)。根据出土回鹘资料中的历法要素,作者对回鹘所用纪年方式进行了复原:1.“行肖法”(代替天干的五行配生肖),2.“干肖法”(天干配生肖),3.“干肖纳音法”(天干配生肖再配纳音)。这三种源自汉族又经改编的六十甲子,在回鹘社会的不同历史时段曾经被分别使用过。为了在更大范围内认识汉族六十甲子在周边民族文化中的嬗变,文章又对吐蕃六十甲子和回鹘六十甲子做了比较,分析其异同。文中所附汉族、回鹘、吐蕃六十甲子表,均可作为研究相关出土文献年代的参考。关键词:回鹘;六

    敦煌研究 2016年2期2016-06-03

  • “匈人”是“匈奴”吗?
    我国史书上记载的回鹘人。关键词:游牧文化;匈人;匈奴;族源;葬制;回鹘中图分类号:K2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3-0013-04一、“匈人”等于“匈奴”理论的由来及现状公元4世纪后期,顿河草原地区出现了一支野蛮凶悍的民族—“匈人”。此后匈人活跃于欧洲历史约80年,他们凭借强大武力称雄于南俄草原与多瑙河平原,推动亚欧草原西部与温带欧洲森林地区的日耳曼诸族与东伊朗诸族的民族大迁移[1],而匈奴主要指的是活跃于我国汉晋时代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3期2016-05-30

  • 福建摩尼教祈雨与丝路沿线祈雨传统之关联
    的过程中,粟特与回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公元843年回鹘摩尼僧开教福建后,摩尼教正式走向民间,其祈雨术完全与福建当地流行的道教和地方信仰融于一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祈雨传统。[关键词]祈雨;波斯;粟特;回鹘;霞浦摩尼教写本祈雨,又称求雨、祷雨,是人们围绕着农业生产、祈禳丰收而进行的一种巫术活动。同其他巫术一样,祈雨巫术曾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历史中。从日本的原始部落到北美印第安人,从澳洲的土著到俄罗斯的先民,都有过专门的祈雨法师。即使到了近代,一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1期2016-04-04

  • 高昌回鹘国多元宗教共生并存格局及其历史启示
    0000)高昌回鹘国多元宗教共生并存格局及其历史启示帕提曼·穆明(新疆工程学院社科部,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高昌回鹘位于“丝绸之路”咽喉要道,民族迁移、东西方使者、商贾、僧侣往来都途经这里,由此各民族文化交汇发展,进而呈现出宗教文化多姿多彩、多元并立、兼容并包的态势。高昌回鹘;宗教;历史启示高昌回鹘王国,创建于9世纪60年代,灭亡于13世纪80年代,是回鹘西迁以后,在西域建立的重要地方政权。西迁的回鹘人融合东部天山南北各居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5年2期2015-03-28

  • 国内回鹘城市史研究简述
    乔同欢回鹘是中国古代北方及西北方游牧民族之一,现代维吾尔族和裕固族的共同祖先。在历史上,回鹘和中原地区政权长期保持着密切而友好的关系。回鹘最初建国于漠北,称漠北回鹘汗国。后来,由于自然灾害、内部叛乱及外敌黠戛斯人的入侵,回鹘汗国崩溃瓦解。除一部分南下外,大多数回鹘人向西南迁去。西迁的回鹘诸部主要分为三支,一支迁到河西走廊,以甘州(今甘肃张掖)为中心建立甘州回鹘政权,又称河西回鹘;一支迁到新疆的吐鲁番地区,以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东哈喇和卓)、北庭(今新疆吉木萨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2期2015-02-21

  • 佛教传入辽朝原因及来源探析
    要追溯中原佛教和回鹘佛教两大渊源。关键词:辽朝;契丹;佛教;汉人;回鹘中图分类号:K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4-0006-04关于佛教传入契丹,很多学者从史书记载分析,大多认为是契丹用来安抚俘掠来的汉人的精神工具。笔者认为,佛教之所以能在辽朝广为传播,有其功利因素,但亦与佛教对契丹长期影响息息相关,且佛教对契丹人的影响要追溯中原佛教和回鹘佛教两大渊源。一、佛教流入契丹的客观因素关于佛教最早传入契丹地区的记录出自《旧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4期2014-06-06

  • 太和公主和蕃回鹘考论
    之妹,为唐代和蕃回鹘的最后一位皇室公主。太和公主于穆宗长庆元年(821年)出降回鹘,武宗会昌三年(843年)回到长安,在回鹘生活二十多年,目睹了回鹘盛衰过程,见证了唐朝与回鹘关系变迁。文章拟对太和公主和蕃背景、入蕃生活及和蕃作用进行考述。一、太和公主和蕃前夕回鹘原名回纥(788年改),与唐一直保持着友好关系,然唐安史之乱为唐回友好关系的升级提供了机契。唐朝自安史之乱后,国力衰落,内部藩镇势力骄横,外部吐蕃威胁西北边疆,南诏威胁西南地区。安史之乱爆发后,回鹘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3期2014-04-10

  • 回鹘文《金光明经》中的汉语借词对音研究∗
    京100081)回鹘文《金光明经》(全称《金光明最胜王经》,原名altunÖnglüg yaruq yaltrïqlïγqopta kÖtrülminom iligi atlïγnom bitig,是目前回鹘文佛经中篇幅最大、保存较完整的重要文献之一。回鹘文本译自义净的汉文本《金光明最胜王经》。20世纪初德国考古队曾在吐鲁番获得此经的许多残卷,但最完整写本为俄国马洛夫于20世纪初在我国甘肃酒泉地区所得。回鹘文本译者为著名回鹘翻译家别失八里人(今新疆吉木萨尔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1期2014-03-03

  • 药罗葛氏迁移河西的原因
    )药罗葛氏是早期回鹘汗国的领导核心。漠北回鹘汗国土崩瓦解后,南下河西的回鹘约可分为三支。第一支即《旧唐书·回纥传》所谓“投吐蕃”的一支。第二支为同传所载“南来附汉”的“近牙十三部”中的一支。第三支则是后来又东进河西的“投安西”的庞特勤十五部中的一部分。药罗葛属“投吐蕃”的一支徙居河西,游牧于合罗川(今额济纳河)流域。所以,“9世纪中叶进入河西地区的回鹘,是以药罗葛氏为核心的。”(1)本文就其迁徙河西的原因,归纳为以下几点探讨。一、河西地区本就有其族群居住生

    黑龙江史志 2013年1期2013-08-15

  • 在酒泉发现的几件裕固族古文字珍品
    族祖先在历史上用回鹘文创造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一般认为,回鹘文是公元8-15世纪主要流行于今新疆吐鲁番盆地和中亚楚河流域的一种文字。宋元时期回鹘语成为河西一带的通行语言,敦煌、甘州成为裕固族先民——回鹘人的佛教中心。这期间他们用回鹘文记录和创作了许多作品,并进行了颇具规模的佛典翻译工作。明清以后随着河西回鹘势力的衰微,回鹘文逐渐被忘却,用这种文字写成的文献也随之湮灭。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甘肃敦煌藏经洞的发现开始有一部分回鹘文文献问世。敦煌出土的回鹘文献约

    北方作家 2012年5期2012-12-18

  • 回鹘文在我国北方民族中的传播
    848000)回鹘文在我国北方民族中的传播古丽夏提·马木提(和田地区师范学校 新疆和田 848000)回鹘文是维吾尔族先民—回鹘人于公元 8世纪前半叶以古代粟特人使用的草体粟特文为基础创制的音素文字。回鹘文产生后,不仅在回鹘文化历史上,而且也在北方诸民族文化历史上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北方的许多民族以回鹘文为基础创制了自己的文字。本文以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回鹘文研究的新成果为依据,结合汉文史籍的有关记载,初步推定从公元10世纪起至今,回鹘文一直广泛传播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2年4期2012-08-15

  • 回鹘入迁河西及其影响 *1
    730070)回鹘入迁河西及其影响*1黄兆宏,刘玉璟(西北师范大学 文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回鹘,是我国隋唐时期发展起来的重要民族,曾于唐初至武则天时期、五代时期两次入迁河西地区。入迁的回鹘人充分利用河西优良的自然条件和重要的战略地位,为河西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中西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客观上也促进了国内外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确保了丝绸之路畅通,巩固了祖国西部边陲。回鹘;河西地区;影响回鹘,原名“回纥”,本是铁勒的一支,是我国隋唐时期发展起来的重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6期2011-01-02

  • 中古回鹘民族在敦煌地区的活动及壁画艺术浅析
    30000)1 回鹘又称回纥,是我国维吾尔族和裕固族的先民。它的前身,两汉谓之丁零(或丁令),南北朝谓之高车。回鹘是隋唐之际所用的称呼,初游牧于蒙古草原,后定居于西域和河西走廊一带。公元8-9世纪之间,回鹘一度称雄于漠北草原,后由于内讧及瘟疫,势力受挫,公元840年前后,回鹘政权覆亡。此后,余众分三批向西迁徙,迁至葱岭以西的建立起喀喇汗(亦称黑韩)王朝;迁至河西之回鹘,盘据甘州,史称甘州回鹘或河西回鹘;迁至西州的回鹘即高昌回鹘。部分回鹘部众散居于敦煌及周边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年17期201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