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陇右陷落期间的回鹘道

2019-12-16 18:37魏迎春郑炳林
敦煌学辑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回鹘安西节度使

魏迎春 郑炳林

(兰州大学 敦煌学研究所, 甘肃 兰州 730020)

唐与西域间的交往一般来说都是取丝绸之路中道前往西域的, 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丝绸之路, 经陕西、 宁夏、 甘肃、 青海、 新疆前往中亚地区, 安史之乱之后吐蕃占领河西陇右地区, 战事延伸到陇东的庆、 泾、 邠、 宁、 鄜等地, 显然原来经过甘宁青前往河西、 西域的交通道路阻塞不通, 与坚守敦煌的河西节度使和西域的安西北庭节度使间的往来主要是取道回鹘地区, 所以将这条道路称之为回鹘道。 回鹘道东起天德军, 往西经西受降城和回鹘地区, 西到安西北庭或者敦煌, 这是一条历史古道, 只是到吐蕃占领陇右地区之后被频繁使用受到重视, 此前回鹘占领蒙古高原, 大量的西域胡人的商队很多是经过回鹘地区随同回鹘使者进入中原地区, 这一商业贸易因其路线主要经过回鹘地区唐朝难以经营控制, 遭到严格限制, 唐朝政府就严令回鹘使节不得携带随行胡人商队。吐蕃占领陇右和河西东部地区之后, 唐朝政府与河西节度使、 安西北庭节度使的交通隔断, 唐朝政令只能通过回鹘地区才能下达, 而敦煌和西域派出的使节只能绕道回鹘地区到达长安, 回鹘道基本固定下来, 成为唐朝与西域地区交通的主要通道。 吐蕃占领敦煌和安西之后, 唐朝失去了对河西西域的控制, 回鹘道价值有所降低, 功能有所减退。 晚唐随着归义军政权的建立, 归义军政权与唐朝之间的联系在收复凉州之前主要走回鹘道。 到张氏归义军后期和曹氏归义军敦煌和中原之间经常受阻, 回鹘道一直是敦煌和中原之间的主要通道之一, 学术界对于唐五代宋初回鹘道还没有专门研究, 我们将对吐蕃占领敦煌前后的回鹘道以及归义军时期的回鹘道进行分期研究, 本文准备就吐蕃占领河西期间的回鹘道进行研究, 以请教学界。

回鹘道是吐蕃占领河西陇右之后, 唐朝政府联系西域的安西北庭节度使的唯一通道, 他在唐朝经营西域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新唐书·回鹘传》 记载:

初, 安西、 北庭自天宝末失关、 陇, 朝贡道隔。 伊西北庭节度使李元忠、 四镇节度留后郭昕数遣使奉表, 皆不至。 贞元二年, 元忠等所遣假道回鹘, 乃得至长安。 帝进元忠为北庭大都护, 昕为安西大都护。 自是, 道虽通, 而虏求取无涘。 沙陀别部六千帐, 与北庭相依, 亦厌虏裒索, 至三葛禄、 白眼突厥素臣回鹘者尤怨苦, 皆密附吐蕃, 故吐蕃因沙陀共寇北庭, 颉干迦斯与战, 不胜, 北庭陷。 于是都护杨袭古引兵奔西州。 回鹘以壮卒数万召袭古, 将还取北庭, 为吐蕃所击, 大败,士死太半, 迦斯奔还。 袭古挈余众将入西州, 迦斯绐曰: “弟与我俱归, 当使公还唐。” 袭古至帐, 杀之。 葛禄又取深图川, 回鹘大恐, 稍南其部落以避之。①[宋] 欧阳修、 宋祁撰《新唐书》 卷217 上《回鹘传上》, 北京: 中华书局, 1975 年, 第6124-6125 页。

《旧唐书·德宗纪》 记载:

建中二年(781) 七月“自河、 陇陷虏, 伊西北庭为蕃戎所隔, 间者李嗣业、荔非元礼、 孙志直、 马璘辈皆遥领其节度使名。 初, 李元忠、 郭昕为伊西北庭留后, 隔绝之后, 不知存亡, 至是遣使历回鹘诸蕃入奏, 方知音信, 上嘉之。 其伊西北庭将士叙官, 仍超七资。②[后晋] 刘昫等撰《旧唐书》 卷12 《德宗纪上》, 北京: 中华书局, 1975 年, 第329 页。

《资治通鉴》 唐德宗建中二年:

北庭、 安西自吐蕃陷河、 陇, 隔绝不通, 伊西、 北庭节度使李元忠、 四镇留后郭昕帅将士闭境拒守, 数遣使奉表, 皆不达, 声问绝者十余年; 至是, 遣使间道历诸胡自回纥中来, 上嘉之。③[宋] 司马光编撰, [元] 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 卷227 唐德宗建中二年秋七月, 北京: 中华书局,2011 年, 第7305 页。

遣使历回鹘诸蕃入奏或者遣使间道历诸胡自回纥中来都是取道回鹘道, 不过经过的不仅仅回鹘一个民族管辖的地区。 建中三年(782) 唐朝通过这条道路得到了河西节度使杨休明、 周鼎等死亡的消息, “至是西蕃通和, 方得归葬”①[后晋] 刘昫等撰《旧唐书》 卷12 《德宗纪上》 记载建中三年五月: “丙申, 诏: ‘故伊西北庭节度使杨休明、 故河西节度使周鼎、 故西州刺史李琇璋、 故瓜州刺史张铣等, 寄崇方镇, 时属殷忧, 固守西陲, 以抗戎虏。 殁身异域, 多历岁年, 以迨于兹, 旅櫬方旋, 诚深追悼, 官加宠赠, 以贲幽泉。 休明可赠司徒,鼎赠太保, 琇璋赠户部尚书, 铣赠兵部侍郎。’ 皆陇右牧守, 至德已来, 陷吐蕃而殁故, 至是西蕃通和,方得归葬也。” 第333 页。, 建中四年(783) 唐朝通过回鹘道任命安西四镇节度使郭昕, 加北庭都护李元忠左右仆射, 贞元二年(786) 唐廷得到李元忠死亡消息并任命杨袭古担任伊西北庭节度使②[后晋] 刘昫等撰《旧唐书》 卷12 《德宗纪上》 记载: “ (兴元元年五月) 乙未, 安西四镇节度使郭昕、北庭都护李元忠加左右仆射。” 第342 页。 “ (贞元二年五月) 丁酉, 以伊西北庭节度留后杨袭古为北庭大都护、 伊西北庭节度度支营田瀚海等使。 ……伊西北庭节度使李元忠卒, 赠司空。” 第353 页。, 说明回鹘道已经开始开通使用, 唐朝通过回鹘道对安西北庭实施了有效的管理。 贞元二年吐蕃占领敦煌河西节度使灭亡, 但是作为安西北庭节度使仍然为唐坚守, 唐朝的政令通过回鹘道传达到西域地区。

《旧唐书·回纥传》 记载贞元六年(790):

是岁, 吐蕃陷北庭都护府。 初, 北庭、 安西既假道于回纥以朝奏, 因附庸焉。……于是吐蕃率葛禄、 白服之众去冬寇北庭, 回鹘大相颉干迦斯率众援之, 频败。吐蕃急攻之, 北庭之人苦回纥, 乃举城降焉, 沙陀部落亦降。 节度使、 检校工部尚书杨袭古将麾下二千余众出北奔西州, 颉干利亦还。 六年秋, 悉其国丁壮五万人,召袭古, 将复焉, 俄为所败, 死者大半。 ……颉干迦斯败, 葛禄乘胜取回纥之浮图川, 回纥震恐, 悉迁西北部落羊马于牙帐之南以避之。③[后晋] 刘昫等撰《旧唐书》 卷195 《回纥传》, 第5209 页。

通过这些记载我们得知, 回鹘道的开通是安西北庭节度使派遣使者打通的道路, 这条道路是在吐蕃占领关陇地区交通阻隔信息不通的情况下进行的, 回鹘道的是唐朝经回鹘连通西域的通道, 因此回鹘道西部起点应当是安西、 北庭节度使管辖范围。

《资治通鉴》 唐德宗贞元五年(789) 记载:

十二月, 庚午, 闻回鹘天亲可汗薨, 戊寅, 遣鸿胪卿郭锋册命其子为登里罗没密施俱录忠贞毗伽可汗。 先是, 安西、 北庭皆假道于回鹘以奏事, 故与之连和。 北庭去回鹘尤近, 诛求无厌, 又有沙陀六千余帐与北庭相依。 及三葛禄、 白服突厥皆附于回鹘, 回鹘数侵掠之。 吐蕃因葛禄、 白服之众以攻北庭, 回鹘大相颉干迦斯将兵救之。

胡三省注曰:

为吐蕃所隔, 河、 陇之路不可由也, 故假道于回鹘以入奏。

沙陀, 西突厥别部处月种也, 居金娑山之阳, 蒲类海之东, 有大碛名沙陀。

三葛禄, 葛逻禄三部也; 一曰谋剌, 二曰婆匐, 三曰踏实力, 在北庭西北, 金山之西。 白服突厥, 《新唐书》 作“白眼突厥”。④[宋] 司马光编撰, [元] 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 卷233 唐德宗贞元五年, 第7520 页。北庭、 安西假道回鹘以奏事, 经过北庭管辖的蒲类海、 沙陀碛、 金娑山南到达回鹘地区。 就是说, 回鹘道西边起点是北庭节度使与回鹘相邻的管辖地区, 这个路线要绕过安西节度使管辖的伊州, 取道天山北麓东行进入回鹘地区。 回鹘直接出兵攻打北庭, 表明回鹘道西部相邻的地方是北庭。

同年“回鹘忠贞可汗之弟弑忠贞而自立, 其大相颉干迦斯西击吐蕃未还, 夏, 四月, 次相帅国人杀篡者而立忠贞之子阿啜为可汗, 年十五。”①[宋] 司马光编撰, [元] 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 卷233 唐德宗贞元六年, 第7521 页。这里记载颉干迦斯西击吐蕃而不是南击吐蕃, 回鹘大帐的南边是甘州和凉州, 瓜州、 沙州在回鹘牙帐西南, 所以颉干迦斯配合安西北庭节度使攻打伊州或者进攻北庭的吐蕃兵马, 因此回鹘为唐朝而出兵攻击吐蕃。 我们从之后的记载看, 颉干迦斯是配合安西北庭节度使攻打吐蕃, 这个吐蕃就是占领伊州或者进攻安西北庭的吐蕃军队。 因此史籍记载“吐蕃与回鹘争北庭,大战, 死伤甚众”②[宋] 司马光编撰, [元] 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 卷234 唐德宗贞元十年, 第7552 页。, 指的就是这次战事。 这从侧面说明回鹘道进入西域的地区主要是唐庭州。 《旧唐书·回纥传》 记载长庆年间回纥“以一万骑出北庭, 一万骑安西, 拓吐蕃以迎太和公主归国。”③[后晋] 刘昫等撰《旧唐书》 卷195 《回纥传》, 第5211 页。表明回鹘道可以通达安西、 北庭, 伊州属于安西节度使管辖,因此经安西伊州可以进入回鹘道。

贞元六年, 吐蕃占领北庭, 北庭节度使退守安西, 《资治通鉴》 唐德宗贞元六年五月: “回鹘颉干迦斯与吐蕃战不利, 吐蕃急攻北庭。 北庭人苦于回鹘诛求, 与沙陀酋长朱邪尽忠皆降于吐蕃; 节度使杨袭古帅麾下二千人奔西州。”④[宋] 司马光编撰, [元] 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 卷233 唐德宗贞元六年, 第7521 页。吐蕃占领庭州之后, 回鹘仍然对庭州用兵, 力图替唐恢复庭州。 《新唐书·回鹘传》 记载: “是岁, 回鹘击吐蕃、 葛禄于北庭, 胜之, 且献俘。”⑤[宋] 欧阳修、 宋祁撰《新唐书》 卷217 上《回鹘传上》, 第6125 页。虽然唐朝在庭州统治结束了, 作为唐朝的合作者,仍然希望恢复西域, 很可能安西节度使还存在。 回鹘行军路线就是走的回鹘道。

回鹘道西邻安西北庭, 我们还可以通过回鹘被黠戛斯打败后的逃亡路线得到印证。《旧唐书·回纥传》 记载840 年回鹘被黠戛斯打败之后散奔诸蕃, “有回鹘相馺职者,拥外甥庞特勤及男鹿并遏粉等兄弟五人、 一十五部西奔葛逻禄, 一支投吐蕃, 一支投安西。”⑥[后晋] 刘昫等撰《旧唐书》 卷195 《回纥传》, 第5213 页。《资治通鉴》 唐文宗开成五年(840) 记载:

初, 伊吾之西, 焉耆之北, 有黠戛斯部落, 即古之坚昆, 唐初结骨也, 后更号黠戛斯。 ……回鹘别将句录莫贺引黠戛斯十万骑攻回鹘大破之, 杀馺及掘罗勿,焚其牙帐荡尽, 回鹘诸部逃散。 其相馺职、 特勤厖等十五部奔葛逻禄, 一支奔吐蕃, 一支奔安西。 可汗弟嗢没斯等及其相赤心、 仆固、 特勤那颉啜, 各帅其众抵天德军塞下, 就杂虏贸易谷食, 且求内附。 冬, 十月, 丙辰, 天德军使温德彝奏:“回鹘溃兵侵逼西城, 亘六十里, 不见其后。 边人以回鹘猥至, 恐惧不安。” 诏振武节度使刘沔屯云迦关以备之。

西城, 胡三省注曰“西城, 朔方西受降城也。”①[宋] 司马光编撰, [元] 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 卷246 唐文宗开成五年, 第7946-7947 页。回鹘残部到天德军塞下, 所谓塞, 就是天德军的边塞, 根据回鹘溃兵侵逼西城得知, 天德军的塞城就是隶属于天德军的西受降城。 因为西受降城是天德军往北通往回鹘的塞城, 所以被黠戛斯打败的回鹘溃兵也是经过就食唐朝, 求得唐朝政府的帮助。

唐穆宗长庆元年(821) 五月太和公主下嫁回鹘, 回鹘遣都督、 宰相等五百人来迎公主, 这个地点应当是天德军或者振武军, 吐蕃出兵攻打寇唐盐州清塞堡被击败, “戊寅, 回鹘奏: ‘以万骑出北庭, 万骑安西, 拒吐蕃以迎公主。’ ”②[宋] 司马光编撰, [元] 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 卷241 唐穆宗长庆元年, 第7791-7792 页。这是从西部袭击吐蕃, 使其不能专攻唐朝的天德、 振武军周边地区, 给迎娶太和公主造成威胁。

回鹘牙帐附近的乌德犍山是回鹘道必经之地, 《新唐书·地理志》 记载:

(回鹘牙帐) 东有平野, 西据乌德犍山, 南依嗢昆水, 北六七百里至仙娥河,河北岸有富贵城。

乌德犍山左右嗢昆河、 独逻河皆屈曲东北流, 至牙帐东北五百里。③[宋] 欧阳修、 宋祁撰《新唐书》 卷43 下《地理志三下》, 第1148-1149 页。

乌德犍山位于回鹘牙帐之西。 这可以沙陀投靠唐朝事件的记载得到证实。

《资治通鉴》 唐宪宗元和三年(808) 五月记载:

沙陀劲勇冠诸胡, 吐蕃置之甘州, 每战, 以为前锋。 回鹘攻吐蕃, 取凉州; 吐蕃疑沙陀贰于回鹘, 欲迁之河外。 沙陀惧, 酋长朱邪尽忠与其子执宜谋复自归于唐, 遂帅部落三万, 循乌德犍山而东, 行三日, 吐蕃追兵大至, 自洮水转战至石门, 凡数百合, 尽忠死, 士众死者太半。 执宜帅其余众犹近万人, 骑三千, 诣灵州降。

胡三省注曰:

乌德犍山在回鹘牙帐之西, 甘州东北。 史炤曰: 《唐历》 云即郁督军山, 虏语两音也。④[宋] 司马光编撰, [元] 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 卷237 唐宪宗元和三年, 第7651 页。

乌德犍山、 郁督军山即杭爱山。 沙陀准备由甘州循黑河经额济纳旗的居延海, 北至杭爱山脉经参天可汗道归唐, 但是被吐蕃发现遭到堵截, 所以很可能翻越祁连山经洮水东至原州的石门水, 北上到朔方节度使管辖范围, 所谓“灵盐节度使范希朝闻之, 自帅众迎于塞上, 置之盐州, 为市牛羊, 广其畜牧, 善抚之。”⑤[宋] 司马光编撰, [元] 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 卷237 唐宪宗元和三年, 第7651 页。其中塞上, 就是指萧关一带。沙陀最先计划经过乌德犍山而东经参天可汗道到天德军的回鹘道归唐, 但是在吐蕃拦截下被迫取道祁连山东南的洮水、 陇山北端的石门水到达灵盐节度使管辖的范围, 唐于盐州置阴山府安置之。 虽然沙陀归唐最后没有行经回鹘道, 但是他们的计划路线透露出来回鹘道在回鹘境内的行经路线。

回鹘牙帐也是回鹘道经过主要地点。 《旧唐书·回纥传》 记载吐蕃占领北庭, 北庭节度使杨袭古联合回纥攻打回鹘失败, “颉干利收合余烬, 晨夜奔还。 袭古余众仅百六十, 将复入西州, 颉干迦斯绐之曰: ‘第与我同至牙帐, 当送君归本朝。’ 既及牙帐,留而不遣, 竟杀之。 自是安西阻断绝, 莫知存亡。 唯西州之人, 犹固守焉。”①[后晋] 刘昫等撰《旧唐书》 卷195 《回纥传》, 第5209-5210 页。

回鹘道所经过的地点有拂梯泉和大石谷。 《资治通鉴》 记载元和四年(809): “丙辰, 振武奏吐蕃五万余骑至拂梯泉, 辛未, 丰州奏吐蕃万余骑至大石谷, 掠回鹘入贡还国者。” 胡三省注曰: “本又作辟鸟鹈泉, 在丰州西受降城北三百里。”②[宋] 司马光编撰, [元] 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 卷238 唐宪宗元和四年。 第7666 页。唐宪宗元和八年(813): “冬, 十月, 回鹘发兵度碛南, 自柳谷西击吐蕃, 振武、 天德军奏回鹘数千骑至辟鸟鹈泉, 边军戒严。” 胡三省注: “辟鸟鹈泉, 在西受降城北三百里。”③[宋] 司马光编撰, [元] 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 卷239 唐宪宗元和八年, 第7702 页。辟鸟鹈泉在西受降城北三百里, 而大石谷在丰州附近, 都是回鹘道必经之地。 《新唐书·地理志》 丰州九原郡西受降城“北三百里有辟鸟鹈泉。”④[宋] 欧阳修、 宋祁撰《新唐书》 卷37 《地理志一》, 第976 页。辟鸟鹈泉回鹘道必经之地。 《新唐书·回鹘传》记载唐宪宗时: “可汗以三千骑至辟鸟鹈泉, 于是振武以兵屯黑山, 治天德城备虏。”⑤[宋] 欧阳修、 宋祁撰《新唐书》 卷217 上《回鹘传上》, 第6126 页。天德城在黑山, 宪宗元和年间修筑。 唐穆宗长庆元年十月, “灵武节度使李进诚奏败吐蕃三千骑于大石山”。 胡三省注曰: “大石山, 在鲁州东南。 鲁州, 六胡州之一也。 在灵夏西河曲之地。”⑥[宋] 司马光编撰, [元] 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 卷242 唐穆宗长庆元年, 第7802 页。840 年回鹘被黠戛斯打败之后, 其残部溃兵到天德军塞城西受降城就食, 次年“二月, 回鹘十三部近牙帐者立乌希特勤为乌介可汗, 南保错子山。” 胡三省注: “ 《新志》: 辟鸟鹈泉北十里入碛, 经麚鹿山、 鹿耳山至错甲山。 据李德裕言: 错子山东距释迦泊三百里。”⑦[宋] 司马光编撰, [元] 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 卷246 唐武宗会昌元年, 第7949 页。 同卷唐武宗会昌二年三月记载有“释迦泊西距可汗帐三百里”, 胡三省注曰: “乌介时移帐保曹子山。”《新唐书·回鹘传》 记载太和公主下嫁回鹘: “公主出塞, 距回鹘牙百里, 可汗欲先与主由间道私见。”⑧[宋] 欧阳修、 宋祁撰《新唐书》 卷217 下《回鹘传下》, 第6129 页。此处记载的塞即西受降城。 由此得知, 回鹘道出西受降城北行三百里至辟鸟鹈泉, 辟鸟鹈泉北行十里入碛, 经麚鹿山、 鹿耳山、 错子山等地至回鹘牙帐。

西受降城也是回鹘道的必经之地。 《资治通鉴》 唐宪宗元和八年记载:

秋, 七月, 振武节度使李光进请修受降城, 兼理河防。 时受降城为河所毁, 李吉甫请徙其徒于天德故城, 李绛及户部侍郎卢坦以为: “受降城, 张仁愿所筑, 当碛口, 据虏要冲, 美水草, 守边之利地。 今避河患, 退二三里可矣, 奈何舍万代永安之策, 徇一时省费之便乎! 况天德故城僻处确瘠, 去河绝远, 烽候警急不相应接, 虏忽唐突, 势无由知, 是无故而蹙国二百里也。” 及城使周怀义奏厉害, 与绛坦同。 上卒用吉甫策, 以受降城骑士隶天德军。①[宋] 司马光编撰, [元] 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 卷239 唐宪宗元和八年, 第7700 页。

这里的受降城似乎是指东受降城, 如若这样其毗邻的碛口很可能是往南进入毛乌素沙漠的沙碛地带, 我们认为东受降城临河, 西受降城也临河, 元和七年河溢不仅仅是东受降城, 可能西受降城也受河溢之灾, 特别是西受降城是进入漠北沙碛的必经之地。 我们从此后的记载的得知, 唐朝并没有将东受降城的驻军迁往天德军, 当时将受降城的驻军迁徙到天德军时, “时受降城兵籍旧四百人, 及天德军交兵, 止有五十人, 器械止有一弓, 自余称是。”②[宋] 司马光编撰, [元] 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 卷239 唐宪宗元和八年, 第7701 页。就是不迁徙这些驻军, 唐朝的东受降城实际上已经荒废。 我们这里的记载有误, 所谓受降城当碛口、 据虏要冲、 美水草等应当指西受降城, 东受降城的地理优势是据临河之险。

回鹘道进入唐朝管辖区之后, 从天德军东行经过唐振武军, 即今内蒙古的九原。《资治通鉴》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 记载:

八月, 甲午, 振武留后张光晟杀回鹘使者董突等九百余人。 董突者, 武义可汗之叔父也。 代宗之世, 九姓胡常冒回鹘之名, 杂居京师, 殖货纵暴, 与回鹘共为公私之患; 上即位, 命董突尽帅其徒归国, 辎重甚盛。 至振武, 留数月, 厚求资给,日食肉千斤, 他物称是, 纵樵牧者暴践果稼, 振武人苦之。③[宋] 司马光编撰, [元] 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 卷226 唐德宗建中元年, 第7287-7288 页。

最后以鞕辱大将谋袭振武而杀董突等回鹘及九姓胡。 回鹘归国行走的道路必然是就是回鹘道, 之所以滞留振武, 就是振武是回鹘道, 这里很可能就是唐朝政府提供物品供应的最后地点, 因此振武也是回鹘道进入唐朝后必经之地。 中间须经过黄芦泉和柳泉, 太和末年送太和公主归回鹘, 就经过这两个地方。 《旧唐书·回纥传》 记载: “ ‘天德转牒云: 回鹘七百六十人将驼马及车, 相次至黄芦泉迎候公主。’ 丰州刺史李祐奏: ‘迎太和公主回鹘三千于柳泉下营拓吐蕃。’ ”④[后晋] 刘昫等撰《旧唐书》 卷195 《回纥传》, 第5212 页。黄芦泉应当在天德军东境, 柳泉应当在丰州东境。 都是唐进入回鹘道必经之地。

振武也是回鹘与唐朝交往的接触之地, 回鹘迎取唐朝公主下嫁回鹘者, 都是在振武。 《资治通鉴》 贞元四年(788) 七月记载:

振武节度使唐朝臣不严斥候, 己未, 奚、 室韦寇振武, 执宣慰中使二人, 大掠人畜而去。 时回纥之众逆公主者在振武, 朝臣遣七百骑与回纥数百骑追之, 回纥使

者为奚、 室韦所杀。①[宋] 司马光编撰, [元] 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 卷233 唐德宗贞元四年, 第7514-7515 页。

回鹘将迎娶咸安公主地点安排在振武, 就是振武节度使是唐与回鹘的临边军镇, 也是回鹘道经过主要地点。 经过振武节度使的路线主要有两个, 前者是由天德军东行经过振武节度使, 而后东南进入河东节度使管辖范围; 其次由振武节度使北行经大同川、 杷头风出碛口进入大漠, 经过释迦泊, 往东三百里到错子山到回鹘牙帐。 《旧唐书·回纥传》记载乌介可汗联合天德军使田牟杀回鹘相赤心等, “那颉战胜, 全占赤心下七千帐, 东瞰振武、 大同, 据室韦、 黑沙、 榆林, 东南入幽州雄武军西北界。” 乌介可汗杀那颉,这样乌介可汗就与振武节度使辖区相接邻, 振武节度使北部就直接与回鹘通。 后回鹘“乌介诸部犹称十万众, 驻牙大同军北闾门山, 时会昌二年秋, 频劫东陕已北, 天德、振武、 云朔, 比罹俘戮。”②[后晋] 刘昫等撰《旧唐书》 卷195 《回纥传》, 第5214 页。

同时天德军也是回鹘道所经之地。 《资治通鉴》 唐穆宗长庆二年(822) 三月记载:

裴度之讨幽、 镇也, 回鹘请以兵从; 朝议以为不可, 遣中使止之。 回鹘遣其臣李义节将三千人已至丰州北, 却之, 不从; 诏发缯帛七万匹以赐之, 甲寅,始还。③[宋] 司马光编撰, [元] 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 卷242 唐穆宗长庆二年, 第7815 页。

唐丰州有中受降城, 中受降城西三百里大同川有天德军, “天德军, 乾元后徙屯永济栅, 故大同城也。”④[宋] 欧阳修、 宋祁撰《新唐书》 卷37 《地理志一》, 第976 页。因此《新唐书·地理志》 记载入四夷七条道路中有“四曰中受降城入回鹘道”⑤[宋] 欧阳修、 宋祁撰《新唐书》 卷43 下, 《地理志七下》, 第1146 页。。 并详细记载经过中受降城的回鹘道行经路线:

中受降城正北如东八十里, 有呼延谷, 谷南口有呼延栅, 谷北口有归唐栅,车道也, 入回鹘使所经。 又五百里至辟鸟鹈泉, 又十里入碛, 经麚鹿山、 鹿耳山、错甲山, 八百里至山燕子井。 又西北经密粟山、 达旦泊、 野马泊、 可汗泉、 横岭、绵泉、 镜泊, 七百里至回鹘衙帐。

又别道自辟鸟鹈泉北经公主城、 眉间城、 怛罗思山、 赤崖、 盐泊、 浑义河、 炉门山、 木烛岭, 千五百里亦至回鹘衙帐。⑥[宋] 欧阳修、 宋祁撰《新唐书》 卷43 下《地理志七下》, 第1148 页。

吐蕃占领河西陇右, 唐与安西、 北庭节度使隔绝不通, 唐德宗建中二年六月就是通过回鹘道联系的。 《资治通鉴》 记载:

北庭、 安西自吐蕃陷河、 陇, 隔绝不通, 伊西、 北庭节度使李元忠, 四镇留后郭昕帅将士闭境拒守, 数遣使奉表, 皆不达, 声问绝者十余年; 至是, 遣使间道历诸胡自回纥中来, 上嘉之。 秋, 七月, 戊午朔, 加元忠北庭大都护, 赐爵宁塞郡王; 以昕为安西大都护、 四镇节度使, 赐爵武威郡王; 将士皆迁七资。 元忠姓名,

朝廷所赐也, 本姓曹, 名令忠; 昕, 子仪弟[之子] 也。①[宋] 司马光编撰, [元] 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 卷227 唐德宗建中二年, 第7303 页。

遣使间道历诸胡自回纥中来, 就是经过九姓胡地区经回鹘道到达唐朝。 同时安西、 北庭使节还带来了伊州刺史为唐朝死消息。 唐德宗建中二年六月“丙子, 赠故伊州刺史袁光庭工部尚书。 光庭天宝末为伊州刺史, 吐蕃陷河、 陇, 光庭坚守累年, 吐蕃百方诱之, 不下。 粮竭兵尽, 城且陷, 光庭先杀妻子, 然后自焚。 郭昕使至, 朝廷始知之, 故赠官。”②[宋] 司马光编撰, [元] 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 卷227 唐德宗建中二年, 第7305 页。唐朝与回鹘关系恢复, 唐朝政府就通过回鹘道了解到安西、 北庭的消息, 并通过回鹘道对安西、 北庭进行治理。

唐德宗兴元元年(784) 打败朱泚, 《资治通鉴》 记载:

初, 上发吐蕃以讨朱泚, 许成功以伊西、 北庭之地与之; 及泚诛, 吐蕃来求地, 上欲召两镇节度使郭昕、 李元忠还朝, 以其地与之。 李泌曰: “安西、 北庭,人性骁悍, 控制西域五十七国, 及十姓突厥, 又分吐蕃之势, 使不能并兵东侵, 奈何拱手与之! 且两镇之人, 势孤地远, 尽忠竭力, 为国家固守近二十年, 诚可哀憐。 一旦弃之以与戎狄, 彼其心必深怨中国, 他日从吐蕃入寇, 如报私仇矣。 况日者吐蕃观望不进, 阴持两端, 大掠武功, 受贿而去, 何功之有!” 众议亦以为然,上遂不与。③[宋] 司马光编撰, [元] 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 卷231 唐德宗兴元元年, 第7442 页。

我们于此得知, 唐朝经过回鹘道来管理西域地区。 西域的安西、 北庭节度使也是通过回鹘道与唐朝联系的。

当时西迁敦煌的河西节度使也准备通过这条道路归还唐朝。 《新唐书·吐蕃传下》记载:

始, 沙州刺史周鼎为唐固守, 赞普徙帐南山, 使尚绮心儿攻之。 鼎请救回鹘,逾年不至, 议焚城郭, 引众东奔, 皆以为不可。 鼎遣都知兵马使阎朝领壮士行视水草, 晨入谒辞行, 与鼎亲吏周沙奴共射, 彀弓揖让, 射沙奴即死, 执鼎而缢杀之,自领州事。 城守八年, 出绫一端募麦一斗, 应者甚众。 朝喜曰: “民且有食, 可以死守也。” 又二岁, 粮械皆竭, 登城而謼曰: “苟毋徙佗境, 请以城降。” 绮心儿许诺, 于是出降。 自攻城至是凡十一年。 赞普以绮心儿代守。 后疑朝谋变, 置毒靴中而死。 州人皆胡服臣虏, 每岁时祀父祖, 衣中国之服, 号恸而藏之。④[宋] 欧阳修、 宋祁撰《新唐书》 卷216 下《吐蕃传下》, 第6101 页。

所谓命都知兵马使阎朝领壮士行视水草, 就是探查敦煌经回鹘道东奔归附唐朝。 因为此时唐朝政府与吐蕃已经以灵州之西贺兰山为界⑤[宋] 司马光编撰, [元] 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 卷227 唐德宗建中二年十二月: “崔汉衡至吐蕃, 赞普以敕书称贡献及赐, 全以臣礼见处; 又, 云州之西, 当以贺兰山为境, 邀汉衡更请之。 丁未, 汉衡遣判官与吐蕃使者入奏。 上为之改敕书、 境土, 皆如其请。” 胡三省认为“云州, 当作灵州, 史误也。”, 就是说敦煌之东皆被吐蕃占领, 通过河西、 陇右到达唐朝, 根本行不通。 只能从敦煌往北经过蒙古高原的回鹘道到达唐朝,这时敦煌的河西节度使通过安西、 北庭得知可以到达唐朝政府, 周鼎就想找出一条道路, 当时伊州已经被吐蕃占领, 因此敦煌河西节度使的兵马只有两个选择, 第一经过安西、 北庭节度使管辖地进入回鹘道; 第二间道经过瓜州、 伊州之间广大荒漠草原进入回鹘地区。 前者道路艰危难于行走, 能够走的道路就是大海道, 而大海道是敦煌对外行走中最难走的一条道路, 这条道路从沙洲到西州一千三百六十里, “常流沙, 人行迷误,有泉井醎苦, 无草, 行旅负水担粮, 履践沙石, 往来困弊。”①P.2009 《西州图经》 道十一达大海道, 参郑炳林《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 兰州: 甘肃教育出版社,1989 年, 第75 页。很显然这条道路不是周鼎的首选, 尽管比较安全, 但是历史上这条道路上几乎没有记载大德行军经过这条道路。 其次就是间行经过伊吾道走原来匈奴与羌之间联络的道路, 从敦煌往北入碛, 经过野马泉, 折东经过唐第五烽和第四烽之间往北到蒙古高原, 这里是汉唐匈奴、 突厥进犯敦煌的路线, 同时也是河西节度使唯一能够利用的路线, 因为这条路线对敦煌河西节度使来说是非常陌生的, 沿路水草供应如何, 都是个未知数, 因此周鼎才派遣阎朝带壮士考察路线。 这条路线是否能够走通, 对于河西节度使来说并没有十分的把握, 加之河西节度使中任职的多为河西及敦煌当地人, 安土重迁, 不愿意离开敦煌, 因此才出现了阎朝杀周鼎的事件发生。

吐蕃占领敦煌之后, 河西陇右及原州、 夏州、 盐州等吐蕃所占据, 并于贞元三年劫盟于平凉, 这样整个陇右河西全部落入吐蕃, 行经回鹘地区的回鹘道也深受影响。 不久吐蕃退出盐、 夏等州, 回鹘道畅通。

初, 河、 陇既没于吐蕃, 自天宝以来, 安西、 北庭奏事及西域使人在长安者,归路既绝, 人马皆仰给于鸿胪, 礼宾委府、 县供之, 于度支受直。 度支不时付直,长安市肆不胜其弊。 李泌知胡客留长安久者, 或四十余年, 皆有妻子, 买田宅, 举质取利, 安居不欲归, 命检括胡客有田宅者停其给。 凡得四千人, 将停其给。 胡客皆诣政府诉之, 泌曰: “此皆从来宰相之过, 岂有外国朝贡使者留京师数十年不听归乎! 今当假道于回纥, 或自海道各遣归国。 有不愿归, 当于鸿胪自陈, 授以职位, 给俸禄为唐臣。 人生当乘时展用, 岂可终身客死邪!” 于是胡客无一人愿归者, 泌皆分隶神策两军, 王子、 使者为散兵马使或押牙, 余皆为卒, 禁旅益壮。 鸿胪所给胡客才十余人, 岁省度支钱五十万缗; 市人皆喜。②[宋] 司马光编撰, [元] 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 卷232 唐德宗贞元三年, 第7492-7493 页。

李泌要求胡客假道回鹘就是通过回鹘道让西域胡客返回其原籍, 说明回鹘道在当时是畅通的。 胡客之所以不愿通过回鹘道返回, 还有一种重要原因, 就是胡客对这条道路并不熟悉, 此前唐朝政府严令胡商通过回鹘道来往唐朝, 规定“每使来不过二百人, 印马不过千匹, 无得携中国人及胡商出塞。”①[宋] 司马光编撰, [元] 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 卷233 唐德宗贞元三年, 第7504-7505 页。唐朝规定胡商不能假道回鹘道通使中原, 回鹘使来往唐朝也不准携带胡商, 就是吐蕃占领河西陇右之后丝路不通, 似乎这些规定也在执行, 这与唐德宗与回鹘关系不睦有很大关系, 也与唐朝一直奉行这种政策有很大关系。

吐蕃占领河西陇右地区后, 并派兵攻打庆、 盐、 夏、 麟等州, 兵祸所及达灵、 丰、会、 鄜、 坊、 泾、 宁等州, 陕西北部和宁夏、 甘肃东部沦为战场, 因此回鹘道从长安北行到丰州天德军就很难走得通, 这样路线就要东移到振武军和东受降城, 经过晋北到河东节度使的太原, 然后沿汾河经蒲州到长安。 唐文宗太和七年(833) 六月唐命李载义为河东节度使, “先是, 回鹘每入贡, 所过暴掠, 州县不敢诘, 但严兵防卫而已。 载义至镇, 回鹘使者李畅入贡, 载义谓之曰: ‘可汗遣将军入贡以固舅甥之好, 非遣将军陵践上国也。 将军不戢部曲, 使为侵盗; 载义亦得杀之, 勿谓中国之法可忽也。’ 于是悉罢防卫兵, 但使二卒守其门。 畅畏服, 不敢犯令。”②[宋] 司马光编撰, [元] 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 卷244 唐文宗太和七年, 第7885 页。既然回鹘入贡使者经过河东节度使管辖范围, 表明当时回鹘道是由振武军东受降城经由晋北入雁门关到河东节度使治所太原, 然后沿汾河流域进入蒲州到长安。

直到回鹘汗国灭亡, 投降唐朝政府的回鹘, 也是由天德军求救于唐朝政府的。 《资治通鉴》 记载:

(贞元六年) 秋, 颉干迦斯悉举国兵数万, 将复北庭, 又为吐蕃所败, 死者大半。 袭古收余众数百, 将还西州, 颉干迦斯绐之曰: “且与我同至牙帐。” 既而留之不遣, 竟杀之。 安西由是遂绝, 莫知存亡, 而西州犹为唐固守。 葛禄乘胜取回鹘之浮图川, 回鹘震恐, 西迁西北部落于牙帐之南以避之; 遣达北特勤梅录随郭峰偕来, 告忠贞之丧, 且求册命。 先是, 回鹘使者入中国, 礼容骄慢, 刺史皆与之钧礼。 梅录至丰州, 刺史李景略欲以气加之, 谓梅录曰: “闻可汗新没, 欲申吊礼。”景略先据高垄而坐, 梅录俯偻前哭。 景略抚之曰: “可汗弃代, 助尔哀慕。” 梅录骄容猛气, 索然俱尽。 自是回鹘使至, 皆拜景略于庭, 威名闻塞外。③[宋] 司马光编撰, [元] 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 卷233 唐德宗贞元六年, 第7521-7522 页。

浮图川, 与浮图城应当有密切关联, 胡三省注曰: “浮图川, 在乌德犍山西北。” 乌德犍山即今杭爱山, 回鹘可汗的牙帐在哈尔和林的回鹘城。 但是颉干迦斯的牙帐所在的位置应当在庭州与西州之间。 这样吐蕃占领了北庭节度使辖区, 而回鹘和唐朝势力退守天山以南的西州节度使管辖范围。 同时我们得知回鹘道的西部是唐朝的北庭、 安西节度使管辖范围。 回鹘悉举国兵数万来攻北庭, 必然从伊吾、 巴里坤等安西节度使管辖区或者此天山北麓往西出兵攻打, 这样才能与杨袭古汇合, 兵败退回也应当走这条道路。 因此颉干迦斯的牙帐就在北塔山东南一带, 只有这样才能避开沙陀和吐蕃攻击。 郭峰出使回鹘册封回鹘可汗阿啜应当在回鹘牙帐所在哈尔和林, 这个时候被颉干迦斯派出使节随同回国, 这个时候郭峰应当在颉干迦斯的牙帐, 他们从颉干迦斯牙帐一路东行到丰州, 丰州是唐天德军节度使所在。 一般来说丰州刺史兼任天德军都防御团练使, 李景略就担任此职①[宋] 司马光编撰, [元] 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 卷236 唐德宗贞元二十年: “春, 正月, 丙戌, 天德军都防御团练使、 丰州刺史李景略卒。”。 丰州北界就是唐朝回鹘道起点, 长庆元年三月回鹘请求出兵招讨幽、 镇之乱,唐遣中使止回鹘令归, “会其已上丰州北界, 不从止。”②[后晋] 刘昫等撰《旧唐书》 卷195 《回纥传》, 第5212 页。丰州北界, 就是回鹘道必经之地, 可能就是西受降城的辟鸟鹈泉一带。

回鹘十三部近牙帐者立乌希特勤为乌介可汗, 乌介可汗率部居住塞下错子山一带,在漠北。 回鹘嗢没斯部住塞下辟鸟鹈泉, 在大漠南部, 临近西受降城。

《资治通鉴》 记载唐武宗会昌元年(841) 八月:

天德军使田牟、 监军韦仲平欲击回鹘以求功, 奏称: “回鹘叛将嗢没斯等侵逼塞下, 吐谷浑、 沙陀、 党项皆世与为仇, 请自出兵驱逐。” 上命朝臣议之, 议者皆以为嗢没斯叛可汗而来, 不可受, 宜如牟等所请, 击之便。 上以问宰相, 李德裕以为: “穷鸟入怀, 犹当活之。 况回鹘屡建大功, 今为邻国所破, 部落离散, 穷无所归, 远依天子, 无秋毫犯塞, 柰何乘其困而击之! 宜遣使者镇抚, 运粮食以赐之,此汉宣帝所以服呼韩邪也。” 陈夷行曰: “此所谓借寇兵资盗粮也, 不如击之。” 德裕曰: “彼吐谷浑等各有部落, 见利则锐敏争进, 不利则鸟惊鱼散, 各走巢穴, 安肯守死为国家用! 今天德城兵才千余, 若战不利, 城陷必矣。 不若以恩义抚而安之, 必不为患。 纵使侵暴边境, 亦须征诸道大兵讨之, 岂可独使天德击之乎!”③[宋] 司马光编撰, [元] 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 卷246 唐武宗会昌元年, 第7952-7953 页。

回鹘残部居住地紧邻天德军的塞下, 所以天德军想乘机联合吐谷浑、 沙陀等出兵驱逐,并证实回鹘道是经过天德军塞下的。 最后唐朝政府决定不得出兵驱逐, 并严令天德军将士及吐谷浑、 沙陀、 党项等不得先犯回鹘, 并以谷二万石赈济回鹘, 防止回鹘因饥饿侵犯天德军。 所以天德军是回鹘使的必经之地。

回鹘道的东部行经路线, 我们还可以通过回鹘汗国灭亡之后, 回鹘后裔政权的活动记载看出, 天德军是回鹘道行经主要地点。 唐武宗会昌元年十一月: “初, 黠戛斯既破回鹘, 得太和公主; 自谓李陵之后, 与唐同姓, 遣达干十人奉公主归之于唐。 回鹘乌介可汗引兵邀击达干, 尽杀之, 质公主, 南度碛, 屯天德军境上。” 胡三省注曰: “天德军境, 北至碛口三百里。”④[宋] 司马光编撰, [元] 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 卷246 唐武宗会昌元年, 第7957 页。《旧唐书·回纥传》 记载: “乌介途遇黠戛斯使, 达干等并被杀, 太和公主却归乌介可汗, 乃质公主同行, 南渡大碛, 至天德军界, 奏请天德军与太和公主居。”①[后晋] 刘昫等撰《旧唐书》 卷195 《回纥传》, 第5214 页。乌介可汗牙帐在错子山, 劫取太和公主后, 害怕黠戛斯报复, 从漠北前往漠南, 才有南渡大碛之说。 大中二年(848) 回鹘遏捻西逃, “经三宿, 黠戛斯相阿播领诸蕃兵称七万, 从西南天德北界来取遏捻及诸回鹘, 大败室韦。”②[后晋] 刘昫等撰《旧唐书》 卷195 《回纥传》, 第5215 页。表明回鹘道必经天德军。 天德军北行三百里至碛口, 即辟鸟鹈泉, 辟鸟鹈泉北行十里入碛。 乌介可汗牙帐在漠北的错子山, 西击达干之后南度碛屯天德军境上, 因此天可汗道或者回鹘道的大碛开始于辟鸟鹈泉, 终于错子山。 《新唐书·回鹘传附黠戛斯传》 也记载到回鹘道: “阿热牙至回鹘牙所, 橐它四十日行。 使者道出天德右二百里许抵西受降城, 北三百里许至辟鸟鹈泉, 泉西北至回鹘牙千五百里许, 而有东、 西二道, 泉之北, 东道也。”③[宋] 欧阳修、 宋祁撰《新唐书》 卷217 下《回鹘传下附黠戛斯传》, 第6148 页。我们由此得知回鹘道从天德军至回鹘牙帐的行经路线: 天德军至西受降城二百里, 西受降城至辟鸟鹈泉三百里, 然后北渡碛, 七百里至错子山燕子井, 八百里至回鹘牙帐。 因此从辟鸟鹈泉至错子山的大碛路大约有八百里左右。

通过以上对文献记载考证, 我们可以得到明确认识, 回鹘道是唐朝政府在吐蕃占领陇右及河西东部地区之后, 为了同敦煌的河西节度使和西域的安西、 北庭节度使联系并对之实施管理, 在与回鹘关系有所改善的时期开通的一条通道。 这条通道西起西域的北庭、 安西和敦煌, 通过伊吾、 北庭的碛口进入漠北, 经过乌德犍山到达回鹘牙帐, 乌德犍山、 郁督军山即杭爱山。 然后南下沿参天可汗道, 经过错子山、 辟鸟鹈泉进入唐朝管辖范围, 首先进入的地方是西受降城, 所以西受降城称之为塞城, 往东经过丰州、 天德军、 中受降城到振武军节度使, 振武军即东受降城, 经过河东节度使管辖的云州、 朔州等州, 经雁门关到河东节度使之所太原, 然后沿汾河流域经蒲津关进入长安。 五代曹氏归义军之后, 回鹘道从河东太原东南经石会关、 太平驿、 潞州、 泽州到达洛阳或者开封④[宋] 欧阳修、 宋祁撰《新唐书》 卷217 上《回鹘传上》 记载唐代宗请回鹘平定史朝义、 安庆绪之乱:“是时, 回纥已逾三城, 见州县榛莱, 烽障无守, 有轻唐色。 ……朝廷震惊, 遣殿中监药子昂迎劳, 且视军, 遇于太原, ……回纥欲入蒲关, 经沙苑而东, 子昂说曰: ‘自寇乱来, 州县残虚, 供亿无所资, 且贼在东京, 若入井陉, 以取邢、 铭、 卫、 怀, 收贼财帑, 乃鼓而南, 上策也。’ 不听。 子昂曰: ‘然则趋怀太行道, 南据河阳, 扼贼喉衿。’ 又不听。 曰: ‘食太原仓粟, 右次陕, 与泽潞、 河南、 怀郑兵合。’ 回纥从之。” 第6117-6118 页。 三城即西、 中、 东受降城。。 保留在敦煌文献中归义军时期关于往五台山行记⑤杏雨书屋藏羽032 《沙州专使往五台山行记》, P.3973 《往五台山行记》, P.4648 《往五台山行记》,S.397 《往五台山行记》, P.3931 《印度普化大师游五台山启文》 及S.529 《诸山圣迹志》 等。, 就是关于回鹘道进入唐朝管辖范围道路的详细记载。

猜你喜欢
回鹘安西节度使
浅谈递归算法的教学策略
浅析回鹘与契丹的关系
辽代节镇体制研究
裕固族与晚期敦煌石窟
论唐与回鹘关系的历史转折
一种不曾存在过的历史纪年法
论后唐庄宗明宗嬗代事
要钱还是要命
“基地”大头目被美无人机炸死
目不识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