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进芳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 100081)
唐初,玄奘法师为求取真经,离别长安,私越国境,赴印度取经,于贞观十七年(644)归国。他西去天竺取经所经138国之见闻著成的《大唐西域记》12卷,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及丝绸之路各国的珍贵资料。玄奘西行取经的故事在西域也成为广为流传的佳话,古代西域地区,就有回鹘文《玄奘传》[1]。回鹘文本《玄奘传》1930年前后出土于新疆后,被割裂出售,现分藏于北京、巴黎及圣彼得堡[2]。回鹘文写本为梵夹式,长43cm,宽18cm,四边刻划有红框线。纸呈黄褐色,麻质,双面书写,每面27行。在每叶的第5至9行之间有圆圈,直径约4.9cm③。
本文根据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藏本转写内容进行汉文回鹘文校勘研究,指出两者内容上的不同。
1991年,俄国学者吐谷舍娃出版了《回鹘文本〈玄奘传〉》④,该书对俄藏回鹘文《玄奘传》第5、6、8、10卷进行了全面研究。本文就是根据吐古舍娃第8卷的回鹘文转写选取6页进行解读和校勘研究,进而指出《玄奘传》汉文与回鹘文的不同[3]。
而本文汉文本《玄奘传》则是根据唐沙门慧立本,彦悰释笺的本子为底稿,进行汉文——回鹘文对勘研究。
尽管回鹘文《玄奘传》译自汉文本,但有些内容与汉文本有不同之处,以下是研究整理的回鹘文《玄奘传》卷八中6页文本内容与汉文进行校勘⑤,共找出11处内容校勘内容:
1.“振锡葱岭,不由味于蘜酱,直路夷通”
yol-ta čïnɡratɣu-sïn tayandI
käz art-ta:nAng tatIG tïl-
此处käz回鹘文是专有名词,art是“山口”的意思,这与汉文原文葱岭的翻译不完全对应,käz具体指代的是不是葱岭尚不确定[4]。
2.“此《因明论》者,即是三藏所获梵本之内一部也,理则包括于三乘”。
[bu] inmi lun Sastr ArsAr IncIp
samtso acari AvirmiS AnAtkAk-cA
bitig-lArdAki birisi ArUr::
yOrUg-intA sïɣmïš ol Uc
qutrulmaq-lIG kOlUngU-lAr::
[s] avInta tutulmIS ol
回鹘文汉语的“获”的翻译不是译为“获得、获取”之意,而是用了ävirmiS,意思是“翻译的”,而“所获”是bulmïš;另外ol在回鹘语言中是“那个”的意思,而在翻译汉文的时候成了一种强调语。
3.“学之者当生不能其奥,游之者数载未足测其源”
kOrgAli umaz-lar anIng
Aring-in:OngrAngUci⑥-lAr
qac yïl-ta tUkAl bilU umaz
lar munung tOz-in;
此处回鹘文和汉文的翻译是完全对译,但是吐谷舍瓦对于“游之者(学习者)”的转写有误,应该为 öɡrärɡüči[5]。
4.“遂得函丈请益,执卷承旨”
tägip ilig-lärin-tä
ž-uču tutmIS Ard-lAr :
此处对于ž-uču的翻译,学界认为是“函丈”的汉语借词,也有待进一步考证。
5.“既筮仕于上京,犹曲睠于穷巷。自蒙修摄,三十余年,忉怛之城”
balIa-qa kälsär aSnu-ca m(ä)n
čïɣay-nïnɡ qayInta källi[r]
Ardi:yIrInmaq-ta yaratIndI
qïrq artuq yïl:čïnɣaru saq[In] -Ip
kertU-sincA
此处回鹘文翻译“穷巷”,根据字面翻译成了“穷人的街道”,即čïɣay-nïnɡ就是“穷人的”,并且有学者认为čïɣay就是对“乞寒(穷人)”的音译;汉文原文中“三十余年”在回鹘文本中翻译成了qïrq artuq yïl,即四十余年,此处的错误有可能是翻译者所持的版本不同造成的。
6.“然法师操行精洁,戒行冰霜”
acari-ning nomI tOrUsi arIG:c(a)hSaput
lïɣ yorIqI kirsiz titir:
此处汉文、回鹘文翻译完全对应,但是需要指出的是titir,意思是“说”,但这里根据上下文需要,没有实际的意义,而是表示判断句的一个标志。
7.“又闻生平未见《太玄》,诏问须臾即解”
yänä ymA ASiding Sabi
[at] l(I)G bilgA kOrmAdUk tärinɡ
[y] OrUg-lArin t(ä)nri han ayItu
[y(a)] rlIqaduqta turum ara bilti uqtI:
此处对于“生平”,回鹘语“šabi”的翻译,回鹘文本和汉文有很大不同,汉语意思为一生,而在回鹘文本中将其误读为一个人,即回鹘文翻译者认为汉文的“生平”是一个人的名字。
8.“反复再三,薄识宗趣”
ikilAyU Uc[lAy] U aqtarIp tongtarIp king
[bi] lgUlUk qïltïm taplaG-lar yolIn:
此处对于“薄”的翻译,回鹘文与汉语不同,回鹘语翻译用“kinɡ”,意思是“宽的、广的”,与“薄”意思不同,笔者认为有可能翻译者采用的版本里“薄”写的是“博”“广博”的含义,这是猜想,需要进一步考证。
9.“才以公务之余,辄为斯注”
lUtsai bäq iS-in qïlmaq
nïnɡ qïlïnčusinta bu yOrUg
bitig-ig qïlu täɡindim:
此处吐谷舍瓦的转写“qïlïnču”的意思是“做”,根据汉文的文义应该是“之余”,在回鹘语中“剩余、之余”是“qalïnču”,而非“qïlïnču”。
10.“其间墨书者即是论之本文,朱书注者以存师等就说”
m(ä)kä UzA bitiglig-i
[ärsär inm] i-lun SastrdaqI uZik
bUtmiS yOrUgi tsun vapSi-ta
ulatI sOki bahsi-lar-nIng
savI ArUr:
此处主要介绍“墨”,回鹘语译为mäkA,学术界认为这个翻译来自于汉语,即从音韵上来看,该词的前半部分即mäk,与中古汉语mk对应,但最后的元音ä无从对应。回鹘语的这个词有可能来源于汉语的“墨X”两个汉字⑦。另外,对于“存”的翻译也有出入,汉语中意思是“保存、存留”,而在回鹘语“存”被翻译成了人名,即“tsun vapši”,“叫存的法师”,这与前面“生平”错误认识一样[6]。
11.“凡有四十余条”
kamaG qïrq [bOlU] k
此处的不同点在于汉文中是约数“四十余”,而回鹘语直接用精确地“四十”,即不是“qïrq artuq”,回鹘语中“余”(artuq)未被译出[7]。
以上就是选取俄藏回鹘文《玄奘传》的部分内容,列举了汉语—回鹘语对勘比较出的一些问题。
通过汉语和回鹘语的对勘比较,我们除了能发现二者在文本上的不同之外,还能看出回鹘人的翻译逻辑,例如,对于有些被译成人名的词,就明显带有他们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另外,有些二者内容上的不同之处可能是由于译者参照不同的汉文本所造成,亦或是回鹘文译者对原文的不同表述,但是,这些不同的翻译现象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们的翻译技巧;从上述的例子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回鹘文翻译直接借用了汉语,这说明译者对于汉语学习也应有很高的造诣。
【注释】
①即以俄罗斯藏编号为SI Uig 3 81a——SI Uig 3 77a的内容。
②关于回鹘文本的译者,回鹘文原文中记载:“又幸福、伟大的中国国中精通三藏经的慧立大师受教用汉语制成。名叫彦悰法师的经师扩展之。又别失八里人胜光法师都统重新从汉语译为突厥语”。由此可见,该文献的译者与《金光明最胜王经》的译者是同一人,均为别失八里人胜光法师。该文献国内外均有收藏:a、北京图书馆,1930年在新疆南部出土。写本形式为梵夹式,抄写十分工整。残卷共248页,其中23页较为完整,其余皆残损严重。b、原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列宁格勒分所。原件为一写本,梵夹式,共97页。c、法国魁梅博物馆,共123页。d、海金(Joseph Hackin)1932年参加锡春考察队自叙利亚赴北京途中所得,仅有8页。以上各地所藏均为同一译本拆散分出之残卷,可互补所缺。
③杨富学:《回鹘之佛教》,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91页。
④吐谷舍娃 (Л.Ю.Тугушева):《回鹘文〈玄奘传〉(Уйгурскя Версия биографий Сюань-цэана)》,莫斯科,1991年。
⑤本文校勘只列举汉文——回鹘文有差异的部分。
⑥此处转写有误。
⑦张铁山:《回鹘文献语言的结构与特点》,北京,2005年12月版,第133页注释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