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尔尼
- 乾隆皇帝与鸦片战争
果乾隆能通过马戛尔尼访华敏锐地感觉到迫在眉睫的威胁,并抓住这最后的时机积极经略海上,并非没有可能获得最新西方军事及科技成果,努力追赶世界水平。可惜,这仅仅是一个假设。大清王朝的文化性格决定了这种可能性极为微小。从中国回来后,马戛尔尼预言,一旦中国这艘巨舰受到攻击,“它将永远不能修复”。亚洲及世界各地的贸易将受到“扰乱……各国的冒险家都将来到中国”,企图利用中国人的衰败来建立自己的威望。而“在他们之间将展开无情的斗争”。在这种对抗中,富的更富,穷的更穷。“英
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 2023年4期2023-05-28
- 古人见面为何要跪拜
时,英国使节马戛尔尼率团访华,就因为跪拜礼而发生了激烈争论。有学者认为,马戛尔尼的跪拜礼问题背后,是几十年后中英爆发鸦片战争的深层次原因之一,这体现了天朝秩序与平等外交的冲突。跪拜礼的变迁,不仅仅是礼仪的流变,其背后是君主权力空前加强的外在表现。宋朝士大夫敢振言告诫皇帝:“天下者,中国之天下,祖宗之天下,群臣、万姓、三军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而元朝之后。大臣的地位卑微到只是皇帝的奴才。
中外文摘 2022年19期2022-12-21
- “中国卡列班”:《暴风雨》、中国想象与英帝国的文学经典重塑
同,在中国,马戛尔尼代表的英帝国扮演了米兰达的角色,生活在普世主义的幻想中,是女性化、孩子气的,远非日后那个父权式的帝国形象。马戛尔尼的“美妙新世界”,与其访华之行一道,见证的是帝国梦的挫折和启蒙价值观的危机,也标志着包容性的“文雅社会”逐渐走向排他性的“文明—野蛮”的认识论。二、中国卡列班在马戛尔尼所处的18 世纪末,清代中国在亚欧贸易中仍处于主导地位,英属东印度公司正竭力争取对华外交地位和贸易特权,因此马戛尔尼总体认可中国的稳定社会秩序、繁荣的商业和文
长江学术 2022年3期2022-11-04
- 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实现价值观目标的有效路径
接见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这幅画使用正误的辨析。图1 是许多教师在教学“清王朝闭关锁国政策”时使用的一幅画,他们认为这幅画的内容是“乾隆帝接见英国使臣马戛尔尼”,并且认为画中那个单膝跪地的“小洋人”就是英国使臣马戛尔尼。图1 据此设计如下以史料辨析为主的问题:1.请从史料引用常识的角度指出这幅画在引用中的主要缺陷。【问题设计意图】帮助学生了解史料引用的常识,培养学生引用史料的严谨态度,告诉学生在使用史料时切勿有“观点在先,对号入座”的“想当然”态度。2.在没有
中学教学参考 2022年16期2022-10-09
- 威廉·亚历山大: 通过画笔让西方了解中国
大首次发表“马戛尔尼在中国见闻”大型版画之后,近200多年间,这位英国传奇画家的作品始终是西方绘画史和西方汉学研究史的显学。尤其是整个19世纪,西方画家、出版业不断以威廉·亚历山大的画为临摹的模板,或全盘抄袭,或拆解拼凑,编织各种中国人物风情的想象,以满足西方人了解这个遥远东方国家的强烈欲望。亚历山大关于中国绘画作品的创作背景 威廉·亚历山大(1767—1816)出生于英国肯特郡一个名叫梅德斯通的小镇,他的父母经营一家造马车的作坊。尽管亚历山大的父母是工匠
华人时刊 2022年5期2022-05-28
- 被封存的礼物
如今特派使者马戛尔尼等人前来祝寿。总督郭世勋立即把这个消息汇报给乾隆皇帝,而且还将英国人的信附在奏折后面:“闻得天朝大皇帝八旬大万寿,本国未曾着人进京叩祝万寿,我国王心中十分不安……”言辞恭顺得不能再恭顺了。但据学者考证,这封信实际上是郭世勋找“枪手”翻译的,内容上自然润色了一番,以博得皇帝的欢心。乾隆皇帝看了信之后,果然十分高兴:这些外夷真是“一心向化”。于是,乾隆皇帝“准其所请”。其实,西方使团给清朝皇帝送礼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从康熙到乾隆,受西方国王委
做人与处世 2022年6期2022-05-26
- 宫廷戏曲与乾隆时期的中英关系
王春晓英使马戛尔尼(George Macartney)访华的事迹,正史及清宫上谕档等文献中多有记载。英使访华期间,作为宾礼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团曾在热河行宫观看了傀儡戏,后又受邀与乾隆帝一起观看了专为其来华改编搬演的戏曲《四海升平》及傀儡戏。使团返英之后,英国使者的形象还曾出现在乾隆安殿本《万国来朝》和无朝年承应戏本《虹桥现大海》中。可以说,宫廷戏曲参与、见证了乾隆时期中英关系的发展,集中反映了乾隆对英使访华乃至英国的认识与态度,从中也可窥知两国国势消长之端
寻根 2022年1期2022-02-25
- “诗意”的历史能动性——论《乾隆英使觐见记》的中国形象
)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访华,这是中英两个帝国第一次官方正式的交往。《乾隆英使觐见记》作为一个日记文本,也塑造了一个“诗意”的中国形象。正是这个充满“诗意”的、具有文学性的中国形象将西方对中国充满矛盾的见解有效地包纳其中。甚至可以窥见西方后来试图打开中国大门的企图也部分地源于中国形象的“诗意”性或称文学性对西方世界构成的吸引力。在此意义上,诗意性的特征构成了书写历史的一股重要力量。在有关马戛尔尼访华事件的研究中,何伟亚的《怀柔远人:马嘎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5期2021-12-02
- 18世纪英国旅行文学中的北京:从乌托邦到反乌托邦的逆转
的表征之中。马戛尔尼使团的北京之行,则将北京作为一个异托邦衰败帝都的形象传播到整个世界。每一次政治旅行和精神旅行,无不是对原有认识的反思和对先前创作的突破(宁慧霞,2016:59)。18世纪英国旅行文学中北京形象从乌托邦到反乌托邦的逆转,正是如此。英国人关于北京的真实表征:《从俄国圣彼得堡到亚洲各地的旅行记》约翰·巴罗(John Barrow,1764-1848)曾模仿贺拉斯的格言“No man just happens to go to Corinth”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21年5期2021-11-30
- 英吉利国王表文译文中的叙事建构
792 年,马戛尔尼率领使团访问中国,借为乾隆“贺寿”之名,企图进一步打开中英贸易大门。而处于清王朝时期的中国正以“天朝上国”“世界的中心”自居,拒绝与英国建立外交关系。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是中英外交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此次访华的失败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中英两国的矛盾,为鸦片战争埋下了祸根。英王乔治三世致乾隆皇帝信是此次使团访华的重要文件,而其译文未能如实反映英国的意图,甚至通过译文的重构,表达出了“进贡”的意味,将本是平等的“国书”篡译成了上书的“表文”(杨明
魅力中国 2021年39期2021-11-29
- 1840年,一枚五十年前的谎言爆雷了
十八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访。该使团本为建立一种平等的通商关系而来,却被两广总督郭世勋在翻译上做了手脚,弄成藩属国对宗主国的“朝贡”。然后又有负责接待的钦差大臣徵瑞为迎合乾隆,谎称使团的船舱中恭恭敬敬供奉着乾隆画像,进一步将“朝贡”坐实。既然是“朝贡”,就得给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礼。于是,接待者与来访者在这个问题上,就发生了冲突。徵瑞们定要马戛尔尼们三跪九叩,马戛尔尼们却只肯免冠单腿下跪,且说非要如此的话,那么清政府也要派一个地位相当的使节,向英王的肖像三跪九
领导文萃 2021年10期2021-06-02
- 乾隆错过了 世界留给中国的最后一个机会
果乾隆能通过马戛尔尼访华敏锐地感觉到迫在眉睫的威胁,并抓住这最后的时机积极经略海上,并非没有可能获得最新西方军事及科技成果,努力追赶世界水平。从中国回来后,马戛尔尼预言,一旦中国这艘巨舰受到攻击,“它将永远不能修复”。亚洲及世界各地的贸易将受到“扰乱……各国的冒险家都将来到中國”,企图利用中国人的衰败来建立自己的威望。而“在他们之间将展开无情的斗争”。在这种对抗中,富的更富,穷的更穷。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虽然在经济方面没有收获,但是英国人在军事方
领导文萃 2021年5期2021-04-02
- 英使马戛尔尼访华日记汉译之百年叙事
,特使乔治·马戛尔尼勋爵(George Lord Macartney)要求使团成员协力出版一本使华报告,相互增补,但在名利的诱惑下,众人并未达成共识[1]270。不少成员纷纷出版与访华行程和在华情形相关的日志、传记或报告等著述,在西方引起轰动。马戛尔尼用日记详细记录了此次行程,但他坚守原则,不愿以此牟利,并未公开发表日记,致使此权威文献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不大。1916年,马戛尔尼访华日记经由他人为其撰写的传记被刘半农译介成书。此后百年间出现了香港掌故大家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4期2021-03-25
- 一个关于磕头的故事
,舰队的首领马戛尔尼望着苍茫的大海,此时的他肩负着国王赋予的使命:为英国商业打开中国大门。对于他来说,中国是一个古老而又神秘的国度,他不知道前方等待他的将是什么。这个使团规模空前,人员中有外交官、贵族、医生、画家,甚至还有乐师和技师,算上水手和士兵,整个舰队有将近七百人,可谓蔚为壮观。据说,大英帝国还从来没有派出过如此规模庞大的使团,可见英国对这次访华的重视程度。马戛尔尼的这次长途航行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顺利,不仅海上的气候极为恶劣,更要命的是,船上疾病的流
小福尔摩斯·上下五千年 2021年2期2021-02-21
- 乾隆错过了世界留给中国的最后一个机会
果乾隆能通过马戛尔尼访华敏锐地感觉到迫在眉睫的威胁,并抓住这最后的时机积极经略海上,并非没有可能获得最新西方军事及科技成果,努力追赶世界水平。可惜,这仅仅是一个假设。大清王朝的文化性格决定了这种可能性极为微小。从中国回来后,马戛尔尼预言,一旦中国这艘巨舰受到攻击,“它将永远不能修复”。亚洲及世界各地的贸易将受到“扰乱……各国的冒险家都将来到中国”,企图利用中国人的衰败来建立自己的威望。而“在他们之间将展开无情的斗争”。 在这种对抗中,富的更富,穷的更穷。“
阅读(书香天地) 2020年2期2020-04-07
- 早期英国政府关于建立对华条约关系的认知与尝试
趋向及随后的马戛尔尼使华一直以来备受学界关注。审视以往的研究会发现,其基本思路是一致的,即英国商人在中国的贸易遇到阻碍,要求政府出面与中国签订条约,保障他们的权益,政府为满足他们的愿望而遣使访华,并试图订约①。但事实上,这样的逻辑未免过于简单。对英国政府来说,它要考虑的事情比商人多得多,它首先要考虑到国家的利益,要考虑与中国签约是否必要,又是否可能,然后再进行下一步的谋划,采取下一步的行动。也就是说,英国签订对华条约的诉求虽然始于商界,但将其付诸政治实践的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4期2020-01-19
- 《地舆纵览:法国国家图书馆所藏中文古地图》简介
788)、马 戛尔尼 使团(Lord Macartney’s Mission, 1792—1793)与阿美 士德使 团(Lord Amherst’s Mission, 1816)。卡思卡特使团由于正使卡思卡特因肺病殁于航行途中而作罢,而阿美士德使团由于英使在京不听从朝廷的觐见安排而被逐出北京。因此,只有马戛尔尼使团达到了面见中国皇帝并与朝廷官员展开谈判的程序性目标。18世纪,由于英国社会兴起“中国热”,英国对于中国的茶叶以及瓷器、漆器、丝绸等“奢侈品”的需
国际汉学 2019年3期2019-12-14
- 平等的艰难
年,英国使节马戛尔尼一行来到中国,礼仪问题成了当时最大的矛盾。当时接待的官员三番五次给马戛尔尼讲解中国的礼仪,并要求他觐见乾隆皇帝时行三跪九叩礼,但被马戛尔尼拒绝了。他说:“敝使系西方独立国帝王所派之钦使,与贵国附庸国君主所遣使不同,贵国必欲以中国礼节相强,敝使抵死不敢奉教。”从近代历史看,西方人到中国后,逼迫中国签订了很多不平等条约,但他们的一个重要诉求就是平等。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中英签订了《南京条约》。其中申明:“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
检察风云 2019年22期2019-12-12
- 《乾隆皇帝致英王乔治三世敕书》的另类解读
日,英国勋爵马戛尔尼带着英王乔治三世致乾隆的书信和大批精心挑选的珍贵礼物,率使团从普利茅斯出发,以期在1793年阴历8月13日(阳历9月17日)乾隆83岁寿辰之前到达北京,以祝寿名义,觐见乾隆皇帝,同时递交英王乔治三世致乾隆信,提出英国的各种要求[1]。针对英王乔治三世信中要求“设立驻京使馆”和马戛尔尼后来又以英王名义提出的“减免关税、划地建站、割岛设港”等要求,乾隆先后写了两道“致英王敕书”。第一道敕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天朝抚有四海,惟励精图治,办理政务
广义虚拟经济研究 2019年4期2019-11-28
- 英国的推敲与试探
世钦命乔治·马戛尔尼勋爵为全权特使,派出了第二个访华使团,以祝贺乾隆帝八十大寿的名义出使中国,史学家认为这是西欧各国中首次向中国派出正式使节。出发前,英国外相邓达斯向马戛尔尼提出了7个目标:一、开辟新的通商口岸;二、获得一块租借地或小岛,让英国商人常年居住,并由英国行使司法权;三、废除广州现有体制中的滥用权力;四、在中国特别是北京开辟新市场;五、通过双边条约为英国贸易打开远东市场;六、向北京派常驻使节;七、在不引起中国人怀疑的条件下,在中国多走走看看,对中
今古传奇·双月号 2019年5期2019-11-04
- 他看穿了中国古代史上的盛世危机
他就是乔治·马戛尔尼,英国近代著名政治家,英国工业革命后西方第一次向中国派遣的正式官方使者。他率领英国政府使团于1793年抵达中国,目的是想通过谈判打开中国市场,与中国建立贸易关系,但最终无功而返。马戛尔尼1737年出生于北爱尔兰安特合郡的大地主家庭,1759年毕业于都柏林三一学院,之后进入伦敦坦普尔大学学习。1764年他被英女王任命为全权特使,赴俄国与叶卡捷琳娜二世商谈结盟事宜。之后他进入英国议会。1769年他返回爱尔兰出任议会议员及爱尔兰事务大臣。17
世界文化 2019年10期2019-10-23
- 康乾盛世的134年间,世界发生了哪些变化?
过程中,团长马戛尔尼煞费苦心,“把我们最新的发明,如蒸汽机、棉纺机、梳理机、织布机介绍给中国人,准会让这个好奇而灵巧的民族高兴的”。除了这些工业革命的成果,他们还带上了迫击炮、卡宾枪、连发手枪等先进武器,以及巨型舰艇模型。他们甚至带来了一个热气球驾驶员,如果皇帝感兴趣,可以坐着英国的热气球上天。这个时候,英国的工业革命已经进行了30来年,珍妮纺织机、瓦特蒸汽机把英国推向世界之巅。但乾隆皇帝问了一个问题,就把满朝文武给难倒了。乾隆问,英吉利国在哪里?是啊,意
领导文萃 2019年20期2019-01-17
- 试析康雍乾三帝接受俄葡英三国使节国书礼仪
麦德乐、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分别于康熙朝、雍正朝、乾隆朝来华的觐见礼仪,特别是对后者的讨论,数十位学者参与。觐见礼仪包含朝见皇帝和递交国书两种礼仪,论者或未作区别,笼统地视为觐见礼,相对而言,对递交国书的礼仪研讨较少。笔者阅读传教士马国贤(Matteo Ripa,1682—1745)《清廷十三年》中有关伊斯梅洛夫觐见康熙帝的记录,对这一历史现象产生兴趣。续读法国传教士巴多明(Dominique Parrenin,1665—1741)关于麦德乐觐见雍正帝的记叙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5期2018-08-24
- 英国主导的全球化是“市场逻辑”吗
人:郭嵩焘和马戛尔尼勋爵。1876年清政府第一任驻英大使郭嵩焘在英国参观了各地工厂、学校,大为震撼,他发出“西洋政教、制造,无不出于学”。他向清政府大力介绍外国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政治措施,建议改革中国的体制。但上任两年,因受到保守派排挤,愤而辞职。更早以前,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访华,向乾隆皇帝提出在京建使馆、给予殖民地、开放更多通商口岸,但被乾隆以“使臣驻京既属无益,且与清朝体制不符”为由拒绝。张先生对历史做了一个假设:如果清朝政府当年能以平等的主权国而非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8年6期2018-08-03
- 从马戛尔尼使华日志看中英两国当时的知识差距
国派出的特使马戛尔尼(George Macartney)到达热河(承德)行宫,拜见了乾隆皇帝。马戛尔尼此行的表面目的是祝贺乾隆皇帝八十大寿,真实目的是要求与清朝扩大通商并获得割让小岛等权利。马戛尔尼使华的主要目的失败了,当时在清朝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反响;后来的历史却说明,这是中国历史上头一等的大事。马戛尔尼使华前,英国政府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其中包括了关于航行和中国的“知识”准备。1792年9月,马戛尔尼使团从英国出发,沿着大西洋一路南下,经过马德拉岛(Mad
南方周末 2018-08-022018-08-02
- 清乾隆时期中国科技发展状况及其原因管窥
——以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记录为视角
6月,乔治·马戛尔尼奉英王乔治三世之命,率领三艘航船,从交趾的多伦海湾出发,以为乾隆皇帝祝寿之名出使中国。此次中国之行目的十分明确,即以外交方式打开中国市场。其后,该使团主要成员乔治·马戛尔尼、托马斯·斯当东和约翰·巴罗等人公开撰文,记录此次中国之行。这些记录文字先后以文章和图书的形式被介绍到中国,主要包括乔治·马戛尔尼的《龙与狮的对话:乾隆英使觐见记》、托马斯·斯当东的《英使谒见乾隆纪实》和约翰·巴罗的《我看乾隆盛世》等。从他们留下的记录看,其中对中国科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1期2018-03-28
- 洋人不肯下跪 清廷有何“妙计”
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朝贡体系下,清廷自视为“天下共主”,但马戛尔尼寻求的却是平等外交这一前提下的贸易条件的改善。调和矛盾的重任,落在了主管藩属事务的礼部身上。因为经验丰富,礼部做起这种事来得心应手。他们毫不迟疑地按照朝贡体系的需要,以天朝上国的体面为第一要义,篡改了人家的外交文书。比如,东印度公司董事长培林爵士致函乾隆,为马戛尔尼访华作准备。信函原文是这样的(译文):“最仁慈的英王陛下听说,贵国皇帝庆祝八十万寿的时候,本来准备英国住广州的臣民推派
新传奇 2018年48期2018-03-25
- 中国热的“余温”
3年乾隆时期马戛尔尼英使团的制图员,威廉·亚历山大(William Alexander,10 April 1767–23 July 1816)为后人留下了数以千计的中国题材速写水彩画。这些画作不仅引领了当时欧洲的中国题材艺术创作风格,也深刻影响到了社会文化领域的“中国热”。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促成了东西方两个世界的交汇,也成为了西方世界对于中国的态度从“热”到“辱”的转折点。以威廉·亚历山大为代表的19世纪末西方中国题材绘画创作中,蕴含着西方社会对华认知剧烈变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7年11期2018-01-21
- 《四海升平》与马戛尔尼觐见乾隆
四海升平》与马戛尔尼觐见乾隆⊙王春晓[外交学院,北京100037]《四海升平》是乾隆时期万寿庆典承应戏的典型代表。在内容思想上,此剧以颂圣祝寿为根本旨归,铺演神怪,但求无所触忌。在表演上,《四海升平》场面热闹,极尽绮华。乾隆五十八年,英使马戛尔尼来华觐见乾隆皇帝,期间适逢高宗八十三岁万寿,他在热河避暑山庄观赏专为他改编的《四海升平》,之后在日记中对当天的活动进行了详细记载。可以说,《四海升平》见证并记录了大清与大英两个帝国的首次正式接触,艺术性地表现了乾隆
名作欣赏 2017年8期2017-04-17
- 地圆说面对的“祖制”坚冰
禾刀相较于马戛尔尼的倨傲个性,以及过于突出国别身份对等等礼仪和明确的来访意图,利玛窦等来到中国的传教士则显得灵活得多,更接中国思维地气。1793年,急欲敲开中国贸易大门的英国,以为乾隆祝寿为名,派遣使臣马戛尔尼,带着数千件礼物(包括不少科学发明),率领庞大的使团不远万里来到京城。结果乾隆一句“奇技淫巧”,便将马戛尔尼带来的、原本有可能打开中国科学智慧之门的诸多发明深锁宫廷库房,仅供个人业余玩乐。而比马戛尔尼早192年抵达中国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则凭“一己
新民周刊 2017年5期2017-03-20
- 中英觐礼插曲对《曼斯菲尔德庄园》主题的升华
庄园》里通过马戛尔尼访华事件的插入以及芬妮与马戛尔尼爵士的认同,不仅间接表明了自己对于中英觐礼冲突的看法,也暗示了英国的道德礼仪对于海外殖民扩张的依赖。如此一来,当东西方两种不同的道德礼仪相遇时,冲突也就在所难免,但原因不在于两种不同的文明体制,而是因为一方的道德礼仪是基于另一方的“他者”身份来建构的。奥斯丁小说中一贯讨论的“礼仪”主题因为中英觐礼插曲的铺陈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马戛尔尼访华;奥斯丁;《曼斯菲尔德庄园》;礼仪1792年,英国派大使马戛尔尼访
皖西学院学报 2017年1期2017-03-11
- “无所不有”与“知识短缺”
帝国,派遣以马戛尔尼为团长的四百多人的代表团正式访问大清。带来的礼品既有显示英国军事实力的铜炮、榴弹炮、毛瑟枪、连珠枪,加配全套装备、拥有一百一十门重炮的英军最大军舰的模型,也有显示英国科学和工业水平的天文地理仪器、工艺品、日用品、工矿产品、图片、画像等。但这些礼物及其所包含的西方科技发展和社会生活的信息,丝毫没有引起清朝统治者的重视,对于马戛尔尼代表英国提出的建立正式国家间关系和自由贸易的要求,乾隆说出了他那一番“著名”的代表愚昧与自大的名言:“天朝物产
书屋 2016年10期2016-11-21
- 西方人跪上帝跪女人,就不跪皇帝
英国使团——马戛尔尼使团,带着丰富的礼物而来,却因为不向乾隆下跪,最终满腔热情付诸东流。但是,这也让他们看清了大清帝国的真面目。若干年后,他们带着真枪实弹再次到来……天朝上国钟爱进贡藩属中国是天朝上国,天下中心。这样的观念,自打《禹贡》问世以来,被多少代的统治者固守着。历朝历代的中国皇帝,也包括那些在中土称帝的胡人,对欺负到头上的外人,都很头疼,但只要这样的欺负不严重,就都热衷于怀柔远夷。比如隋炀帝下令外来的胡人吃饭可以不付钱的事情,有点过分,但对外来胡人
新传奇 2016年37期2016-11-15
- 乾隆皇帝与“高科技”失之交臂
4年绘制的《马戛尔尼觐见乾隆》虽然充满西方对当时中国的猜想,但上方飘浮的小型热气球清晰可见。 公元1793年9月14日,在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当年叫热河行宫的地方,乾隆皇帝迎来一名特殊客人来自英国的使臣马戛尔尼。在中国史书上,有关马戛尔尼的故事更多限于使臣该以怎样的礼仪觐见天朝皇帝,但这次觐见还带来一次足以让整个未来翻转的机会马戛尔尼带给乾隆的礼物,代表着当时英国乃至欧洲最新的文明成果,可惜自大的清朝上下并不愿意多看一眼。 根据英方的记录,当时马戛尔尼带
环球时报 2016-05-192016-05-19
- 从明到清外国人眼里的中国
的特使乔治·马戛尔尼勋爵,以祝贺乾隆皇帝八十大寿为名,千里迢迢历时一年,从大西洋一侧的英伦三岛绕过半个地球,来到了太平洋一侧的中国天津白河口。接下来马戛尔尼的故事在很多人那里早已耳熟能详,在进京觐见乾隆皇帝的路上,马戛尔尼和他的使节团成员惊奇地发现,当时的中国民间贫困,道德沦丧,官员颟顸,军事薄弱,彻底打碎了他们原先对清朝所有的美好想象。当然,马戛尔尼先生很快就找到了他以为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他在私人日志中写道:“当威尼斯人马可·波罗在13世纪访问中国时,正
金秋 2016年8期2016-05-03
- 世界视野下的乾隆朝
欧立德马戛尔尼使团是清朝运用传统礼仪处理的最后一批西洋来客。(二十年后,又来了一个英国使团,但因双方未能就外交礼仪达成一致,使团根本就没有得到清帝的接见。)两个不同的外交公约体系开始了相互间的接触,各自背后都有极为不同的世界观的支持,而这些世界观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又由当时的历史经验所决定。这种接触虽然短暂,却非常重要。马戛尔尼及其属下对于乾隆时期的主要事件有了尽可能多的了解,而乾隆及其朝臣同样也了解到18世纪的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在中国停留期间,他本人及其随从
月读 2016年3期2016-03-10
- 吃货帝国 洋货来朝
3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访华时乾隆皇帝对其开放通商要求所作出的回应。作为近现代史开端的标志性事件,马戛尔尼访华被视为中国持续几千年自然经济逐渐瓦解的最早一股冲击波。尽管史学家们普遍认为当时的清政府是夜郎自大且因循守旧,但在物产尤其是食材丰盈这一方面,乾隆其实并没有错——广袤的领土、漫长的海岸线、多样的地形、充足的热量以及丰富的降水,这些天赐的自然条件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中华文明成为四大古文明中“唯一幸存者”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今随着中国城市化步伐的急速推进,有能力
看世界 2015年3期2015-09-10
- 智慧拨动学生的思想琴弦
片战争》中的马戛尔尼访华故事为例来探讨教学设计问题。[关键词]学科知识历史教学设计马戛尔尼访华教学能力[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040101一、案例呈现在一次教研活动中,笔者旁听了一堂教学公开课,课题是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的《鸦片战争》,开课教师讲述了马戛尔尼访华的故事,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故事是这样的:18世纪末,英国的工业革命蓬勃发展,为了寻找海外市场,英王乔治三世派马戛尔尼出访大清帝国,但由于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5年2期2015-06-12
- “隔膜”与“猜忌”
年中尼战争与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失败,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必然联系,一直是中西方纠缠不清的问题。西方不少人认为,它是导致使团访华失败的主要原因。中方亦有学者持类似观点。检阅相关史料档案后,研究发现,两者之间虽有关联,却无直接关系。东西方体制差异、欠缺了解和互相猜忌,无疑成为导致使团访华失败的致命因素。中尼战争;马戛尔尼使团;中国;英国K249.205A0041071793年马戛尔尼访华,不仅是英国试图打开中国国门、向华输出资本的首次尝试,也是试图以“近世国际新秩序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5年2期2015-05-13
- 马戛尔尼觐见乾隆皇帝礼仪照会翻译之考析
言1793年马戛尔尼勋爵(Lord George Macartney)率领庞大英国使团访华引发了学界著名的礼仪之争,早在觐见乾隆皇帝之前,马戛尔尼就呈递了一封照会,专门说明觐见礼仪的问题。这份重要文书是怎样译出,由谁译出,当今论者众说纷纭。有学者认为是法国传教士格拉蒙特(Grammont,另有中文名梁栋材)为使团找来一位中国教徒翻译了礼仪照会[1-2];有学者笼统地提及帮助使团翻译照会的是法国传教士罗广祥(Raux)和他的一位华人门徒[3];有学者列出了马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2期2015-02-22
- 何止译者: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活动之译员考析
93年乔治·马戛尔尼勋爵(Lord George Macartney)率领规模庞大的英国使团访华是中英关系中的重大事件,它是奠定两国正式外交的里程碑。尽管这次由英国发起的外交多被视为以失败告终,但它却成了中英文化交流史和中英外交关系研究的热门话题,经久不衰。近年有学者开始涉猎英使团访华的翻译研究领域,并出了一些有重要价值的研究成果,如有学者对“英国国王乔治三世致乾隆皇帝国书”的翻译进行了详细解剖[1],也有学者将清宫档案中保存的外交文件的译文,与当代学者译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5年3期2015-02-20
- 能贪的和珅也很能干
政府的派遣,马戛尔尼一行到清朝寻求建立贸易关系,一上岸就为见乾隆要按中国礼仪行跪拜大礼的事闹僵了。一帮子大臣几经交涉都无结果。和珅一出面便迅速出现转机,达成在万寿节庆典行“三拜九叩”之礼、其余则按英国礼节进行的折中协议。在双方的谈判中,对于英方提出在舟山、宁波、天津通商,到北京建立货栈,并免去从澳门贩入货物关税的要求,和珅发问:“足下不是想在大清国土上建立国中之国吧?”让马戛尔尼无言以对。为贯彻乾隆的意图,让英国使臣尽快离去,和珅借使团成员已有三人病死的理
党的生活(黑龙江) 2014年12期2014-12-15
- 近代海洋档案略谈(上)
使中国,史称马戛尔尼使团。马戛尔尼等700 余人携带英王信件乘海军“狮子”号,于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6月,到达广州。带来了前膛枪、望远镜、地球仪、天体运行仪、钟表和一艘英国最先进的110 门炮舰模型、蒸汽机、棉纺机、梳理机、织布机、榴弹炮、迫击炮、赫斯色尔望远镜等等反映西方物质文明的产品[2]。在清朝官员眼里,那些来中国的外国人,商人就是来经商的,官员就是来进贡的[3]。何况出使已事先由英国东印度公司派专人到广州通知了清朝官员。但马戛尔尼使团为了“取
海洋信息技术与应用 2014年4期2014-12-14
- 一份礼单的沉思
1793年,马戛尔尼勋爵代表英国国王向乾隆皇帝表贺其八十华诞,精心准备了琳琅满目的礼品:“一架天象仪、一些地球仪、机械工具、天文钟、望远镜、测量仪、化学和电机工具、窗厨玻璃、毛毯、伯明翰五金制品、谢菲尔德钢铁和玻璃制品、铜器和韦奇伍德陶器”。这份礼单,既是英国先进的工业文明的象征,又蕴含着希望中国跨入大航海时代,跟上世界的潮流。真不知号称世界大国的一国之尊乾隆皇帝,对于逼近紫禁城的强大的西方文明,持何感想。其实,对浑浑噩噩却又自以为是的满清朝野来说,这些礼
浙江经济 2014年23期2014-11-29
- 丑恶的炫耀
,英国政府派马戛尔尼来华,名义上是来给乾隆祝寿,实际上是找中国建立商贸关系。因为当时的英国通过工业革命,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急需开拓国外市场。马戛尔尼来华,本来是一件好事,可是在觐见的礼节上却发生了争执,乾隆以“天朝”自居,非要英使行双膝跪拜之礼,英使不同意,说只有对上帝才能下跪,对英女王也只单膝下跪、行吻手礼。双方因双膝下跪还是单膝下跪争论不休,僵持了月余,最后同意英使“单膝下跪”,争论才告结束。然而,对贸易问题,乾隆却一概拒绝。乾隆统治
杂文选刊·下半月 2014年9期2014-09-09
- 清朝皇帝乘车的难题
英国派出的以马戛尔尼勋爵为首的使团,来华商议两国的通商问题。这么大老远来中国谈事,哪有不带礼物的道理。马戛尔尼使团带来了一大批先进的光学和天文仪器,一个精致的地球仪,还有一些速射野炮。这些稀罕玩意儿,都是中国人闻所未闻的。马戛尔尼是来进行商务谈判的,但从乾隆皇帝到底下的官员,都当他是来进贡的。因此,在从大沽到北京的路上,一个中国官员问马戛尔尼:“你带来了英国的国礼,但是你个人就没有什么礼物献给我们的皇帝吗?”马戛尔尼一听,感到特别奇怪,心想,各国外交,哪有
读者 2014年8期2014-05-14
- 鸦片战争的导火索
——浅谈马戛尔尼觐见乾隆皇帝始末
索 ——浅谈马戛尔尼觐见乾隆皇帝始末张琳尧(承德市外八庙管理处,河北 承德 067000)公元1792年,英国外交家马戛尔尼来中国为乾隆皇帝祝寿,想借此机会打开中国的大门,然而这次外交失败了,但通过这次祝寿他窥探了大清的实情,可以说中英两国在十九世纪中期爆发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是48年前马戛尔尼来热河觐见乾隆皇帝时埋下的导火索。马戛尔尼;乾隆皇帝;祝寿;鸦片战争公元十七世纪,中国正处于清王朝鼎盛时期,当时大清的GDP占世界第一。欧洲的大思想家歌德、伏尔泰大加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3期2014-04-07
- 迟到的帝国焦虑——论鸦片战争前“夷”字翻译中译者、文明话语与赞助人的互动
语让我们回到马戛尔尼使团访问清帝国的年代。这次中英相遇不仅是两个不同文化观念的帝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同时也催生出了让后世学者争论叹息不已的各种翻译话题。天朝话语机制对乔治三世致乾隆国书的检查、规训与改写固然是题目中应有之义。(王辉,2010)而乾隆致乔治三世的两份“勅谕”在英国使团那里同样历经了一番大胆的改写,改写后的译本对原文的扭曲与颠覆程度丝毫不逊于前者。当这两份文件首先被翻译成拉丁文时,负责翻译的两位神父贺清泰与罗广祥就对其做出了一些修改,使其中的“
外国语文 2014年5期2014-03-20
- 大清外交的面子
出的以乔治?马戛尔尼为特使的代表团抵达中国时,一开始译员就把特使以平等身份和口气说的话,想办法译成是下级对上级所使用的最卑恭的词句。官员们还擅自在英使乘坐的船上悬挂“英国特使进贡”的旗帜。这样,英使就被塑造成了贡使,自然应该按属国臣民参拜宗主国皇帝的大礼三跪九叩了。负责招待英使的大臣极力言说叩头之礼不可免,并跪在地上,作叩头之状,一定要马戛尔尼学习。马戛尔尼断然拒绝,并表示如果硬要行那种礼节,也请贵国派一位同他地位身份相等的大员穿着朝服在英王像前行叩头礼,
文史博览·文史 2012年7期2012-08-30
- 马戛尔尼使团眼中的清代承德经济与社会史料价值分析
10064)马戛尔尼使团眼中的清代承德经济与社会史料价值分析滕宏旭1, 赵 峥2(1.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数计系,河北 承德 067000 2.四川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4)马戛尔尼使团1793年使华过程中关于清代承德经济和社会的记录,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使团成员对城市规划、黄教寺庙及喇嘛、承德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叙述是研究清代承德、建设“避暑山庄学”的宝贵资料。马戛尔尼;承德;经济;社会1793年,英帝国以给清朝乾隆皇帝祝寿为名派出了马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1期2012-08-15
- 礼品·贡品:马戛尔尼使华与中西文化碰撞
礼品·贡品:马戛尔尼使华与中西文化碰撞丁水娟(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工商学院,浙江杭州310012)1792年,英王乔治三世为了达到与中国交往、通商等目的,派遣马戛尔尼出使中国,带着代表当时欧洲先进科学技术和最新文明成果的600箱礼物。这些贵重的礼品却遭到当时中国政府的冷遇,甚至为这些礼物是“礼品”还是“贡品”引发了双方不同的理解和争执。这是两种不同文明之间的初次碰撞,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思考和启示。马戛尔尼;朝贡;天朝;中西文化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英王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2期2011-03-31
- 18世纪中英关系中的澳门因素*
——以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为中心的探讨
以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为中心的探讨江滢河中葡关系是澳门历史最基本的双边关系,但是随着葡萄牙殖民势力的不断衰落,荷、英等海上强国的先后东来,澳门所包含的中西关系内容就日益丰富繁杂,双边关系中逐渐凸现出多边的色彩和多元化的特色。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英国大使马戛尔尼访华的过程中非常明显地体现出错综复杂的中、英、葡多边关系的互动。意在通过论述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经过和成败原因中的澳门因素,探讨澳门在18世纪末中英关系中所起到的独特作用。中英关系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6期2010-02-09
- 马戛尔尼的结论
2年,英国的马戛尔尼率领由科学家、作家、医官等90人组成的使团来拜见乾隆。在这次见面中,清朝统治者视野中的盲点毕现无遗。英国人带来了最新的发明:蒸汽机、棉纺机、梳理机、织布机,还有当时英国最大的“君主号”战舰模型。英国人本以为清朝贵族会感到惊奇,乾隆却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这些不过是无用的奇技淫巧罢了。马戛尔尼还给清政府赠送了榴弹炮等火药武器,但是当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英国人才发现,几十年前赠送的大炮和炮弹都完好无损地摆放在那里——它
读者 2009年11期2009-10-23
- 乾隆摆谱露破绽
臣在英国来使马戛尔尼离开北京前,乾隆拒绝了马戛尔尼的所有请求,让其回国。马戛尔尼将乘船由京杭运河到浙江,并与船队会合,然后回国。乾隆知道,在“发力”打击英夷后,还需要安抚心灵受伤的夷人,以防止英夷报复性的滋事,这是驾驭蛮夷之道。换句中国的老话,这叫“打一个嘴巴,再给个甜枣”。现在,该是给甜枣的时候。皇帝指示松筠陪同英国人到浙江上船,这一趟走的是内地运河。乾隆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如果从天津由海路走,既省时又省力。其实,这是乾隆的善后工作之一,他要让英夷们开开眼
领导文萃 2009年14期2009-10-14
- 马戛尔尼的结论
王辉耀这件事发生在父亲的晚年,当时他正在写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复活》。一次,我走进他的书房,看见他正在往桌子上摊牌。父亲为了休息或是思考一下写出来的东西,经常做占卜的游戏,但是他将牌摊好之后,仍然继续在想着自己的心事。他在心里估算:如果占卜中了,他将这样做;如果占卜不中,那就要换一种方式做。我知道他有这个习惯,于是问道:“您正在想一件什么事吧?”“是啊。”“想什么呢?”“是这么回事。如果占卜中了,聂赫留多夫就跟喀秋莎结婚;若是占不中,就不能让他们俩结婚。”等
意林 2009年5期2009-05-14
- 礼仪文化的历史远影
一位来华使者马戛尔尼从广州北上要见清皇,乾隆非常看重这次朝见。他预先布置臣下转告马戛尔尼,朝见时要行三跪九叩之礼。马戛尔尼深知中国人重视礼节,因此并不拒绝如此行礼。但他有一个条件,中方须派与他同等级的大臣在大英国王的像前也行三跪九叩之礼。他说得很明白,他所争的不是他自己的身份,是中英平等;并以此表示英国不是中国藩属,而是与其并列的国家。马戛尔尼把他的愿望和要求函至清朝官员,但遭到了拒绝。因此,马戛尔尼决定见乾隆时不行三跪九叩之礼,而是以见英王最敬的礼节来拜
杂文选刊 2009年1期2009-02-11
- 历史上真实的和珅
孟加拉国总督马戛尔尼勋爵担任使团正使来华,目的是完成英国国王和政府的使命,在中国“取得以往各国未能用计谋或武力获致的商务利益和外交权利”,“设法增加我们对中国的输出,以及经常运送其它为中国人所喜爱的大不列颠及我们印度领地的产品和制造品”。马戛尔尼配备了精于军事和精通科学与技术的人员共七百余人及大批礼品而来。清朝官员开始并不了解其真正意图,还以为是恭祝乾隆皇帝万寿的“贡使”。乾隆谕令“至接待远人之道,贵于丰俭适中,不卑不亢”。马戛尔尼使团于乾隆五十八年六月十
闽南风 2009年12期2009-02-11
- 礼仪文化的历史远影
一位来华使者马戛尔尼从广州北上要见清皇,乾隆非常看重这次朝见,更看重这次朝见的礼仪。他预先布置臣下转知马戛尔尼,朝见时要行三跪九叩之礼。马戛尔尼深知中国人重视礼节,因此并不拒绝如此行礼。但他有一个条件,中方须派与他同等级的大臣在大英国王的像前也行三跪九叩之礼。他说得很明白,他所争的不是他自己的身份,是中英平等;并以此表示英国不是中国藩属,而是与其并列的国家。马戛尔尼把他的愿望和要求函至中方官员,但遭到了拒绝。因此,马戛尔尼决定见乾隆时不行三跪九叩之礼,而是
中国新闻周刊 2008年39期2008-11-04
- 天朝幻梦和强盗敲门
个什么样子。马戛尔尼出使中国1793年7月,一支由三艘船舰组成的英国船队到达天津大沽口。船上有军官、医生、机械师、测绘员、画家等一百三十五人,为首的叫做马戛尔尼,是个男爵。他们还带来了六百箱物品,有天文仪器、钟表、军器等。英国派出这支船队来华,究竟是为了什么?表面上说是来向乾隆皇帝拜寿的。乾隆早在1790年就庆祝了八十寿辰,事过两年,他们却突然不远万里赶来补贺,岂不令人费解?马戛尔尼率领使团来华后,对清政府装出谦恭有礼的姿态。比如在使团进北京时,清政府提出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3年1期1983-01-01
- 安德森《马戛尔尼航行中国记》
际。英国爵士马戛尔尼使华,朝见乾隆的故事,在一般的历史书上都提到,给人的印象无非是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和乾隆的闭关自守、妄自尊大。要想详细了解这一过程的,可读这次使华团副使斯当东(George Staunton)的《英使谒见乾隆纪实》(有商务印书馆的叶笃义译得不错的中文译本)。安德森的这本《航行记》,其基本内容也不过这一些。但是他的地位比斯当东低得多,仅仅是“狮子”号舰艇的一名大副。是否由于这种低微的地位,又出自私人笔记性的载录,所以文字语态、观察感想另有其
读书 1982年4期1982-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