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氏

  • 马勒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一)
    耶夫斯基的作品,陀氏第一部德文传记的作者尼娜-霍夫曼-马切科,也是马勒的密友。而马勒自己更说过,他的所有音乐都是为陀氏“当大地上还有别的生灵在受苦遭难时,我又怎么可能幸福呢?”这句话而写。如果我们细细探究,无论是两人的生命经历、作品篇幅的厚重、作品传达内容的深刻程度、作品对时代精神的揭示和预言,还是对后世的影响,他们之间都存在极其相似之处。也许,我们应该先简单了解一下马勒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平。马勒出生于捷克的小镇卡里什特,他的父母是犹太人,育有14 个孩

    河北教育(综合版) 2023年3期2023-06-26

  • 论《魔鬼的灵魂》中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传统
    夫斯基(以下简称陀氏)等。有学者指出《魔鬼的灵魂》在某些方面与陀氏的创作形成了互文,但这些观点仍是只言片语,专门探讨小说和陀氏创作关系的研究至今还未出现。颇为遗憾的是,除小说汉语译者温玉霞为其所作“译者前言”外,中国学界更尚未涉足对希什金创作的研究。立足《魔鬼的灵魂》文本,遵循文本细读和对比的基本方法,力求从作品中提炼出其与陀氏代表性创作主题一脉相承的部分,如“罪与罚”“双重人格”“美拯救世界”等,可以由点及面地呈现作为新俄罗斯文学代表作品之一的小说---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2期2022-11-27

  • 陀思妥耶夫斯基,徘徊于自由与虚无之间
    条清晰的线勾勒出陀氏的生平,并像磕头机从矿层中抽出石油般从他的生平与文字中提炼出思想。别氏在此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观做了一个直觉的把握。这种把握也不是从心理学角度出发的,别氏将精神领域与心理学领域区分开来,前者对他来说,能够更深沉地与永恒勾连在一起,后者则像水面上白色的泡沫与波纹,如果我们只欣赏情绪世界的波纹,我们就难以察觉波纹之下精神的深渊。陀思妥耶夫斯基居于这深渊的核心:在别氏看来,复调的、论辩的、火焰一般的思想,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所有创作的核心。而我

    上海文化(新批评) 2022年2期2022-11-07

  • 托翁和陀氏的“出道”与“躲避”
    !”……多年后,陀氏回忆起那天他与别林斯基会面的情景,仍然还激动不已。他一直记着那次会面时别林斯基对他说的话:“真理已经展现在您的面前,并宣告您是一位有天赋的艺术家。请珍惜您的这份天赋吧!只要始终不渝地忠实于真理,您就会成为一位伟大的作家!”晚年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他的《作家日记》中这样描述那天的情景:(别林斯基)眼放金光,急切地说:“但是,你,你自己,明白?”他向我重复了几次,一边叫喊着,这是他的习惯—“你所写的东西!” ……“对你来说,作为一个艺术家,这

    读书 2022年8期2022-05-30

  • 《穷人》中的“凝视”与主体建构*
    传统,不同的是,陀氏对“小人物”形象的刻画更为深刻细腻:《穷人》的叙述不仅深入人物心理世界,还潜入到人物自我意识深处。巴赫金认为,陀氏的主人公总是处于自我意识与他人意识的边界处。主人公通过“看”与外界交流:“在他注视自身内部时,他是在看着他人的眼睛,或者说他是用他人的眼睛来观察。”[1]这里的“看”已经不仅仅是“一瞥”,而是一种有着复杂意味的“凝视”。“凝视”(gaze)一词指的是“注视”“盯视”,意为“长时间的观看”,作为现代西方文论的关键词,“凝视”被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22年2期2022-05-16

  • 文学研究会的批评取向和心态转移 ——以其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研究为中心
    同时期主要成员对陀氏的评价标准和立场态度,进而辨析各个时期是何种思潮左右着文学研究会的“需求”与“表达”,考察其文学观念转变的深层原因,并思考作为本土知识分子的文学研究会同人参与新文化运动的精神指向和文学姿态。一、1921年的热潮:文学研究会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纪念活动中国现代文学史论著作在论述文学研究会的翻译文学时,普遍从俄国的人道主义文学影响的角度论述文学研究会的翻译倾向,认为其“开拓了中国翻译文学的新局面,尤其是开拓了译介外国现实主义文学、译介被压迫民族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5期2022-03-23

  • 写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诞辰200年
    佶屈聱牙。我喜欢陀氏的《死屋手记》《地下室手记》,这类作品更加现代主义,形式更精巧。它们短小,且“花哨”。年轻时不喜欢《卡拉马佐夫兄弟》和《罪与罚》——这都是陀氏最知名的作品——另一个原因是不相信救赎。尽管陀氏也写过“救赎的徒劳”这种现代主义主题,《卡拉马佐夫兄弟》的主角之一伊万,也对拯救抱持一种拒绝姿态,但写出这些最有分量的作品时,陀氏转向了一种虔诚的宗教探索,试图描绘救赎的可能性。小说中的小儿子阿廖沙最能体现陀氏的立场,可谓是作家的化身。阿廖沙是名副其

    南风窗 2021年25期2021-12-15

  • 陀思妥耶夫斯基:苦役、自由、轮盘赌
    仁慈。这个伎俩在陀氏身上奏效了,假死刑事件彻底改变了他。在那之前,他是傅立叶空想共产主义的热情支持者,左翼亲西方阵营的一员,现在他调转目光,成为俄罗斯民族彻底的拥护者。对沙皇的效忠让他在后世受到长久的诟病,尤其在苏联时期,他一度被官方有意避而不谈。假死刑似乎是一个隐喻,在陀氏60年的人生中,将不断上演矛盾重重、绝处逢生的戏剧性场景。跌宕起伏的一生中,这个敏感、神经质、易于激动、大喜大悲的作家,将在善与恶、罪与罚、欲望与良心、个体与社会、信仰与自由等种种矛盾

    中国新闻周刊 2021年43期2021-12-06

  • 21世纪前十年中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
    斯基(以下简称“陀氏”)研究呈现出一种非常繁荣的局面。在日益自由的学术空气中,不仅研究成果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而且学术视野和研究领域更为广阔,方法也更为多样。运用现代西方文学理论分析陀氏创作的现象虽然仍旧持续,并且还出现了生态学和符号学这样新的研究角度,但是以往的那种热潮已经明显回落。尽管多数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但仍未形成以稳定的理论为核心的研究规模,或者以其为基础的系统化和可重复性操作。从对阶段研究总体特征的征信力的意义上来说,以下四种研究类型更具

    临沂大学学报 2021年6期2021-12-02

  • 到善之中去
    会主义小说。随着陀氏被捕,遭遇假槍毙、流放与充军,他的创作发生了重大改变。在濒死的一刻,陀氏转向了宗教。1854年2月他在给冯维辛娜的信中写道:“如果有谁向我证明,基督存在于真理之外,而且确实真理与基督毫不相干,那我宁愿与基督而不是与真理在一起。”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观》一书中,别尔嘉耶夫认为“这种基督教使整个世界转向人,并使人成为世界的太阳”。我们可以发现《约翰福音》中光的隐喻,这一隐喻中本体喻体的结构也与《约翰福音》一致,人是在道之中,所以依道而造

    新民周刊 2021年43期2021-11-28

  • 不再“残酷”的天才 ——陀思妥耶夫斯基诞辰200周年纪念
    彼得堡。今年恰逢陀氏诞辰200周年,逝世140周年。当我们重读这位早年被鲁迅誉为“残酷的天才”的作家时,竟然发现他的残酷的一面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而他的温柔的一面则离我们越来越近。当代俄罗斯传记学家尤·谢列兹涅夫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传》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可靠的材料和依据。作为文学史家、评论家的尤·谢列兹涅夫,他在翔实、客观解析历史材料的基础上,为我们还原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生平的一个个历史性画面,又在其丰厚的语言功底、充沛的情感信念以及独到见解的主导下,带领读

    中国图书评论 2021年12期2021-11-26

  • 二元对立视角下对《罪与罚》人物塑造的解读
    夫;《罪与罚》;陀氏【中图分类号】I14 【文献标识码】A引言《罪与罚》作为陀氏的著名长篇小说之一,广为世人关注,一度被认为打开了新的心理小说写作方式的大门。其以精彩的心理和神态描写、深入有力的语言以及跌宕丛生的情节设置,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犯罪者——拉斯柯尼科夫。但他不仅是一个“罪孽深重”之人,又是一个被救赎者;他不单是疯子,也是一个常人,他身上兼具善恶,体现出了三组二元对立。本文拟对《罪与罚》主人公拉斯柯尼科夫形象中的二元对立进行分析,以此发现陀氏在人物形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6期2020-07-04

  • 苦难的花朵
    从~个侧面说明了陀氏影响之大。这位19世纪的俄国作家一直备受推崇,其作品,同人盛赞,读者百看不厌,全因为他的深刻,以及孕育那份深刻的苦难。“艺术源于生活”,陀思妥耶夫斯基便是这一定律的典型体现。其实,他不是一个纯粹意义上的作家,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穷人、犯人、病人……他写作的第一要务就是维持生活。1849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因牵涉反农奴制的活动被判死刑,在临刑的前一刻才被改判流放,留得性命:1864年前后,他生活困顿,步履维艰,企望通过赌博来还清债务,不料欠债

    中学生阅读·高中·高考 2019年11期2019-09-10

  •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三段情
    夫斯基(以下简称陀氏)1821年生于莫斯科,他的作品20世纪20年代译介到中国,到21世纪,他的作品中译本几乎出齐。大多数中国读者说起陀氏,都会联想到苦难和救赎,他的爱情与婚姻确实经历了深刻的灵魂煎熬。话说,陀氏1849年因为参加秘密进步小组被捕,1854年出狱后,又被下放到草原小城谢米巴拉金斯克。在那里,陀氏认识了一个名叫伊萨耶娃的女人。她男人是帝俄上校军官,终日酗酒,结果丢了军衔,不久后死了。陀氏出于同情和寂寞,便向伊萨耶娃求婚。1857年,他们举行了

    看世界 2019年16期2019-08-12

  • 从梦境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三位一体”观 ——窥见梦境中的“他者”
    斯基(以下简称“陀氏”)是19世纪俄国享誉世界的作家,作为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充满了现代主义的元素,比如梦境、独白、复调等,所以他又被誉为现代主义的“鼻祖”。在艺术创作上,陀氏对“现实主义”有着自己的独特理解,他认为:“被大多数人称之为几乎是荒诞的和特殊的事物,对于我来说,有时构成了现实的本质。”[1]222梦境作为陀氏作品现代主义的一个表征维度,是研究陀氏作品叙事理路以及作品内涵的重要参考。对于叙事作品而言,梦幻与现实是分不开的,梦幻和现实是一回事;没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1期2019-02-27

  • 论《罪与罚》中现代元素对现实主义的消解
    于冲突与探索中,陀氏一样深感应该把创作与现实社会紧密相连。他也为此表示说:“我是最高意义的现实主义,我探求人生奥秘。”[1]言而行之,从《穷人》开始他就关注人性中的美好纯洁以及无奈的悲苦,此后到《卡拉马佐夫兄弟》他始终关注俄罗斯人民的苦难以及对和谐人与社会的渴望。但是,创作主体对于历史面貌审视后的内析与外化是无法一致的,也是不可抗拒的。不管作品形成之后是逻辑的还是非逻辑的,作者对其创作是认可的还是抵触的,即便在广阔的思潮背景下也是无法改变的。就是说关于文本

    福建茶叶 2019年7期2019-01-06

  • 《罪与罚》梦境描写的作用分析
    的巨大研究价值。陀氏小说中大量的梦境描写逐渐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国内许多学者也开始从精神分析学批评的角度研究《罪与罚》中的梦境描写。在文学外部研究中,探讨陀氏的梦境创作理念和创作心理;在文学内部研究中,探讨梦境背后人物的人格结构、歇斯底里症状等。小说中共有6处关于拉斯柯尔尼科夫和斯维德里盖洛夫的梦境描写。本文将对小说中的梦境描写在人物形象塑造、情节发展、小说结构建构这三方面的作用进行探讨。一.揭示人物潜意识心理梦境描写,作为心理描写的一种,是刻画人物的手

    文学教育 2018年28期2018-09-27

  • 恐惧与悲悯的进化
    时代的一双瑰宝。陀氏与托翁同时代,处于俄国十九世纪新旧交替大变前夕,他在政治上、心理上、精神上屡遭困厄。年轻时,曾因参加激进党政治活动被捕下监,险遭枪毙,放逐西伯利亚十年,恢复自由后,他反过来猛烈抨击左翼虚无分子。陀氏相信只有希腊正教才可拯救俄罗斯民族,而左翼分子只能将俄国拖向万劫不复。他一生执着于研讨人与上帝的关系,经常摆荡于天堂与地狱之间,穿梭于神性与魔性的两极,直到他年届六十,终于写下《卡拉马佐夫兄弟》,在人类精神领域中树立了一座高峰。这本小说是叙述

    视野 2018年5期2018-03-29

  • 苦难中的对抗与质询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信仰悖论
    [1]64因此,陀氏在寻求人类的获救之路时,发现了宗教。其实,人的拯救在西方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是一个解不开的情结,从古希腊的世俗人本文化,到后来的种种思潮,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西方人这一“天路历程”的探寻轨迹。19世纪中期的俄国正处于动荡不安的社会转型时代,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严重冲击着俄国古老的宗法制制度和传统道德信仰,传统社会基础的急剧崩溃,让俄国摇荡于深渊的边缘。陀氏痛苦地感受到现实的种种灾难,认为俄国社会急需一种约束自我及他人的道德规范,自然地,他想到了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3期2018-01-28

  • 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研究
    者自己的声音,而陀氏打破了传统小说由作者统领全局的局面,使其小说无论是成分还是要素之间,无不存在着一种对话关系。在陀氏的小说中,主人公不再是“作者言论的客体”,也不再作为作家的传声筒而存在。相反,人物以自己对世界的议论对世界产生影响,他与作家的议论具有同等价值,从而消解了作家的主导地位。巴赫金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这一独创,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指出:“陀思妥耶夫斯基拥有卓越的天赋,听得出自己时代的对话,或者更确切地说,听得见自己的时代是一场伟大的对话,不但捉

    名作欣赏 2018年26期2018-01-28

  • 病态天才的自我救赎 ——《巴登夏日》中陀思妥耶夫斯的形象构建
    博这件事的疯狂。陀氏的一生都在与疾病和贫困作斗争,他去赌博的一个原因除过上文所提到的还债外,赌博更像是在外界刺激下自我精神实现自我复归的途径。小说中陀氏为了赌博,除过将妻子的私人物品悉数卖掉,他还卖掉了车票钱,连房租都交不起。为了赌博时的好运气,“他顶着大雨千方百计地又走了一千四百五十七步”⑦。这种疯狂并非茨普金的虚构,多个作家都曾描述过陀思妥耶夫斯基赌博时候的疯狂。费楼波·米勒和艾克斯坦在著作中写道:“他总是在赌桌前,直到输掉所有的东西,彻底破产。只有当

    名作欣赏 2018年18期2018-01-27

  • 恐惧与悲悯的进化
    时代的一双瑰宝。陀氏与托翁同时代,处于俄国十九世纪新旧交替大变前夕,他在政治上、心理上、精神上屡遭困厄。年轻时,曾因参加激进党政治活动被捕下监,险遭枪毙,放逐西伯利亚十年,恢复自由后,他反过来猛烈抨击左翼虚无分子。陀氏相信只有希腊正教才可拯救俄罗斯民族,而左翼分子只能将俄国拖向万劫不复。他一生执着于研讨人与上帝的关系,经常摆荡于天堂与地狱之间,穿梭于神性与魔性的两极,直到他年届六十,终于写下《卡拉马佐夫兄弟》,在人类精神领域中树立了一座高峰。这本小说是叙述

    文苑 2017年20期2017-11-01

  • 恐惧与悲悯的进化
    时代的一双瑰宝。陀氏与托翁同时代,处于俄国十九世纪新旧交替大变前夕,他在政治上、心理上、精神上屡遭困厄。年轻时,曾因参加激进党政治活动被捕下监,险遭枪毙,放逐西伯利亚十年,恢复自由后,他反过来猛烈抨击左翼虚无分子。陀氏相信只有希腊正教才可拯救俄罗斯民族,而左翼分子只能将俄国拖向万劫不复。他一生执着于研讨人与上帝的关系,经常摆荡于天堂與地狱之间,穿梭于神性与魔性的两极,直到他年届六十,终于写下《卡拉马佐夫兄弟》,在人类精神领域中树立了一座高峰。这本小说是叙述

    文苑·经典美文 2017年10期2017-10-21

  • 从《地下室手记》体裁特征管窥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艺术世界
    要特征,旨在管窥陀氏复杂庞大的艺术世界。关键词:“地下人” 对话 梅尼普体 狂欢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堪称世界文学中的明珠,他的中篇小说《地下室手记》不但具备丰富的思想性、哲理性,其艺术价值在同时期作家中也独领风骚,小说一经问世便引起文学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巴赫金在研究陀氏创作的诗学问题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文学概念——复调小说。所谓复调小说理论是指,在小说中存在多个不由作者的统一意志所决定的独立的声音和意识,它们各司其职,巧妙结合,犹如音乐中的独立曲调和谐叠置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7年8期2017-09-06

  • 《一个荒唐人的梦》的体裁特征
    中。该短篇小说在陀氏的作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品体裁带有明显的梅尼普体特征,具有深刻内在的完整性。借由荒唐人的幻想旅行以及梦境描绘了一个近似乌托邦的理想王国,经王国破灭参透生命的真谛和人间的真理,毅然走上了传教的道路,向人们宣扬要像爱自己一样去爱别人。关键词:《一个荒唐人的梦》 梅尼普体梅尼普斯讽刺很早就产生了,它以公元前3世纪一位哲学家梅尼普斯的名字命名。作为一种体裁的标志,梅尼普斯讽刺这个术语在公元前1世纪被罗马学者瓦罗首次使用,他把自己的讽刺作品称为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7年8期2017-09-06

  • 《罪与罚》之对话理论浅析
    的对话理论在分析陀氏作品中是不可或缺的,《罪与罚》中便有对话理论的多处精彩运用。《罪与罚》 微型对话 大型对话巴赫金(1985—1975)是苏联著名文艺学家、文艺理论家、批评家,世界知名的符号学家,他的理论对文艺学、民俗学、人类学、心理学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他在对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剖析解读时提出了大量新颖的理论,引人入胜。在对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分析中,巴赫金提出的对话理论是最为重要的理论之一,他建立了以“超语言”为基础的诗学。文本各成分之间和不同

    名作欣赏 2017年23期2017-07-12

  • 《罪与罚》与《伤逝》的复调小说对比
    夫斯基(以下简称陀氏)的代表作,也是他经历牢狱之灾和流放西伯利亚的遭遇之后,思想发生大转变的一部重要作品。这部作品在中国早已吸引了许多人的研究目光,诸如主题、男女平等问题等,研究作品复调特色的也不在少数。鲁迅对陀氏有着复杂的情感态度,其作品也受其影响,并体现出中国本土特色。在前人的基础上,笔者以比较文学的广阔视角,将《罪与罚》与鲁迅的短篇小说《伤逝》进行对比研究。一、陀氏及其《罪与罚》对鲁迅的精神影响从时间上来看,陀氏与鲁迅之间不可能有实际联系,因为陀氏

    绥化学院学报 2017年3期2017-04-14

  • 文学的支点 ——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两部著作
    个世界性的共识。陀氏整整一个甲子(1821年至1881年)的人生历程成为许多传记作家争相探索的对象,其中“疾病”“债务”“赌瘾”和“爱情”是陀氏文学人生无法绕过的四个关键词,特别是他的第二位妻子安娜·陀思妥耶夫斯卡娅所写的《安娜·陀思妥耶夫斯卡娅回忆录》(以下简称《回忆录》)和《一八六七年日记》(以下简称《日记》)更是将四者作了最为细致和感性的记述,在安娜的笔下,二人的爱情成为对抗陀思妥耶夫斯基频繁发作的癫痫病和深陷赌博泥淖的唯一有效的制衡力量,也是保证其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7年4期2017-04-13

  • 《地下室手记》中的惯性与存在
    得到基督之爱。从陀氏的有神论存在主义观出发,结合惯性对于重获生存意义的阻碍作用的分析,可展现其探索多年的人之谜语。关键词:惯性 地下人 基督之爱 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有神论存在主义观20世纪的人们站在废墟上重新审视世界、自我和他者。面对经由战争而发现的人类心灵的虚无,灵魂的漂泊和意义的丧失,存在主义横空出世,试图给予纠结拉扯的人类灵魂一个可靠的出口。以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认为人作为孤独的个体被抛到世界上是完全自由的,且可以主宰自身。在萨特的眼里,世界是一个无

    文学教育 2017年2期2017-02-20

  • 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
    斯基(以下简称“陀氏”)研究开始复苏。20世纪60年代之后,陀氏的名字及其相关著作几乎一度在中国消失了——这也是当时很多外国作家的命运。80年代开始的研究可以说是在这近二十来年的学术空白之上,重新回归到50年代已有的研究路径和基本观点,并开启了新的历程。一、20世纪80年代中国陀氏研究概况据笔者粗略的统计,整个20世纪80年代,国内关于陀氏研究的论文将近80篇,专著3部,其他散见于诸如作家传记集、《外国文学手册》、《外国文学教学参考资料》的文章和陀氏作品“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4期2017-01-11

  • 苦难与救赎
    磨难。他们就正如陀氏所说的俄罗斯民族一定会背负着苦难一样,虽然身陷苦难之中,但却有着坚定的信仰。在他们的心中,上帝是救赎一切的,他们深信他们现在所经历的苦难,正是靠近上帝、走向救赎的唯一的路。可以看出,陀思妥耶夫斯基用他的笔呈现人类的苦难,并不是软弱地面对人类无法摆脱的宿命,他更号召人们去接受、经受苦难,并坚信苦痛赎罪的力量。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陀氏将苦难的救赎置于宗教语境之下。无论是苦难还是救赎,都是通过对基督耶稣的信仰与臣服而实现的。长子德米特里和

    北方文学·下旬 2016年2期2016-05-30

  • 悟破厄难自成熟
    长久如云漂泊。”陀氏的一生,就是对这种成熟之路的最好诠释。1821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于俄国一个没落贵族家庭,缺乏父爱的他觉得自己像是一个漂泊者,在充满着堕落、欲望与压迫的人间找不到培育善之种的土壤。穷极一生,他都在思考:当一个人被无情地抛到一个充满荒谬的世界上时,他应该如何实现自己的价值?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他苦苦思索,彻夜难眠。1848年大革命的失败,以及当时欧洲普遍的失望情绪触动了他充满悲悯与爱意的灵魂,使他找寻到一条出路:用道德上的感化带来人类福祉

    做人与处世 2016年6期2016-04-20

  • 试论陀氏作品中人物杀人的逻辑
    李灵芝试论陀氏作品中人物杀人的逻辑李灵芝内容摘要:“杀人”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重要事件,且具有陀氏的独特风格,但历来对这一问题缺乏整体关注。陀氏小说中的杀人包括杀人和自杀,它指向毁灭生命的行为。人物的杀人不同于以往单向度的动机,其杀人行为有着内在辩证的推理逻辑。是理性在对上帝的质疑与挑战下为了人的价值,与信仰的矛盾斗争,这种斗争主要表现为道德与个人意志两方面。有其独特意义。关键词:杀人逻辑理性与信仰道德个人意志19世纪俄国文学黄金时代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常在

    文学教育 2016年25期2016-04-03

  • 生命、粮食和未来
    单靠面包活着。”陀氏以为再没有比基督更完美的男人了,基督揭示了自然的奥秘,人有非动物性的一面。这就是了,一个人的小宿舍圈上一周,也会突然涌起烦闷,但我深入书中,春风自百千里外吹过来了。“阅读能在体内产生一种诱惑、情欲和腐蚀的巨大力量。”这也是陀氏急赤白脸祈求哥哥寄书的原由,要活着,要春风。我看不到哥哥的表情,但我感觉到他的急迫,他的血泪,他父亲般的忍辱负重。他是在喂养人类灵魂的导师,他更看重弟弟的价值,为此累尽最后一滴血。当兄长办杂志破产,逝去,弟弟毫不犹

    当代人 2016年3期2016-03-28

  • 流亡者的共鸣——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对昌耀诗文的影响
    共鸣”,尤其羡慕陀氏与安娜幸福的婚姻生活,他在对一位女友写的信中用《白夜》W耶夫对一位小姐的一腔热忱表达自己的心意,同时在信的末尾直接署名“W耶夫”;①731两人也都由于政治获罪遭到流放;面对苦难,两人都坚韧不屈。陀思妥耶夫斯基接受苦难并努力地在苦难中寻找幸福,甚至认为苦难能净化一切;昌耀认为命运是早已决定了的,并不再对已罹受的灾难愤懑,而是在高原民族身上获得了爱的新生。但陀氏可以称得上是昌耀的精神导师。面对流放、被监禁的生活,陀氏虽苦闷但却显得更加直面残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5年2期2015-10-26

  • “诚实的灵魂” 终将被抛弃? 等
    极,然而当其看到陀氏衣衫褴褛之状后,却收敛了悲痛的面容,向她的母亲索要了四分之一戈比硬币,走到陀氏面前,说了一句:“喂,不幸的人,看在基督的份上,收下这小戈比吧。”并将钱硬塞进陀氏的手里。陀氏后来回忆这段往事时说:“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把这枚硬币保存在身边。”陀氏的一生受尽贫穷与疾病的屈辱,世态的炎凉之意,他是深有体会的。然而落到笔下,情感却很少由于悲愤而流于阴暗,更多的却是人性暖意的输送。究其原因,我想除了真挚的信仰外,更因对人性所保留的希望。而这种希

    师道 2015年5期2015-05-30

  • 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审丑意识及其对“自然派”崇高风格的消解
    斯基(以下简称“陀氏”),他在创作中引进了新的美学风格,这便是审丑。“审丑”这一近年来才流行的美学概念,逐渐得到美学界的认可,并被视作与“优美”“崇高”“荒诞”等相并列的美学范畴。现代社会伴随着个体意识的觉醒,人们开始关注个体价值、肯定自我需要,开始看到个人欲望的合理性以及传统社会的伦理道德、近代启蒙理性的局限性,逐渐接受人的心理世界的复杂性,像病态心理、变态心理,以及人格扭曲等,都被视作主体性的客观存在。表现在文学创作方面则是作家们审丑意识的觉醒,这在陀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3期2015-04-15

  • “诚实的灵魂”终将被抛弃?
    极,然而当其看到陀氏衣衫褴褛之状后,却收敛了悲痛的面容,向她的母亲索要了四分之一戈比硬币,走到陀氏面前,说了一句:“喂,不幸的人,看在基督的份上,收下这小戈比吧。”并将钱硬塞进陀氏的手里。陀氏后来回忆这段往事时说:“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把这枚硬币保存在身边。”陀氏的一生受尽贫穷与疾病的屈辱,世态的炎凉之意,他是深有体会的。然而落到笔下,情感却很少由于悲愤而流于阴暗,更多的却是人性暖意的输送。究其原因,我想除了真挚的信仰外,更因对人性所保留的希望。而这种希

    师道(人文) 2015年5期2015-04-09

  • 接受与影响 ——以《地下室手记》与《地洞》为例
    夫卡并未完全模仿陀氏的创作,而是主动接受并消化了陀氏的影响,使其内化为具有独特风格的“卡夫卡式”的创作。卡夫卡《地洞》接受影响《地下室手记》弗兰茨·卡夫卡是20世纪西方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也是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当今世界影响最大的俄国作家,也是被研究得最多的作家。卡夫卡的思想和创作明显地受到过陀氏的影响。意大利学者热那多·波吉奥里指出:“卡夫卡的世界和他的艺术除非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神话,否则是无法解释的。”①英国卡夫卡学专家马尔科姆·

    文教资料 2015年34期2015-03-23

  • 疾病的隐喻——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女性“圣愚”
    不同的论述范围。陀氏是一个癫痫病患者,癫痫(Epilepsy)又称循环性发作(Recurrent Seizures),是大脑放电混乱的一种症状。它的大发作表现为极度兴奋或者骤然摔倒,口吐白沫和浑身抽搐。弗洛伊德在《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弑父者》一文中,认为应该把陀氏的癫痫“划归歇斯底里癫痫(hystero-epilepsy)——也就是说,一种严重的歇斯底里症”。“古老的癫痫症状仍然是明显的临床症状,这种不可思议的疾病伴随着难预测的、平白无故的痉挛发作。患者的性格

    文教资料 2015年14期2015-03-20

  • 启蒙与救赎 ——比较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人文关怀差异的原因
    着冰冷,相比之下陀氏的作品流露出温暖。这是为何?本文将就此切入,分析不同的人文视角和人文关怀给作品带来的美学效果差异。本文认为这种差异大致可从三个层面展开分析:对于黑暗本源的理解,鲁迅归罪于社会文化环境,陀氏归罪于人性;对于自身的角色设定,鲁迅将自己定位为“知识分子”,陀氏将自己定位为“人”;在“精神资源”上,支撑鲁迅的是弱者需被淘汰的“生命进化论”,支撑陀氏的则是“彼岸”关怀;本文力图从这三个层次比较二者精神架构之差异,由外到内,层层递进,从中品味两位作

    名作欣赏 2015年18期2015-03-14

  • 主体的丧失与身份的显隐——作为消解《罪与罚》的一条路径
    动放弃自己,就像陀氏所称的那样,自己的“罪”就能得到消解,而“罚”也才能得以执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这部小说以颇具争议性的犯罪议题,细腻深刻的犯罪心理刻画,引人入胜。陀氏在貌似客观陈述案件的同时,道出主人公犯罪前后的迷顿,并从总体层面提出了自己的“救赎”策略。策略的核心是将他人作为自己的投射,在空白和裂缝中,在故事与现实之间,在原有主体的选择性丧失中,找寻出路,其代价是其他客体的主动退却和失落。索尼娅、斯维里加洛夫被神圣化,然后作为牺牲品呈上祭坛,

    电影评介 2014年19期2014-11-21

  • 解读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新女性”形象
    捷琳娜不同于以往陀氏塑造的那些因为经济处于弱势而受男人们奴役、统治的女性,这是个具有反叛精神的女性。哪怕在她为父还债向德米特里借钱期间,她也不会因为金钱关系受到这个男人的控制,并大声地喊出:“我不怕你!”[1]她骄傲疯狂,不相信受难能解决一切,而是相信“暴力抗恶”,勇敢与男性社会斗争到底。尽管她并不爱德米特里,却与之订婚并不断宽恕他犯下的各种错失,是因为她把自己视为德米特里的“上帝”,她想通过自己的能力“拯救”并控制这个男人。此时她已经不再是俄罗斯隐忍、温

    文教资料 2014年28期2014-03-20

  • 新中国60年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之考察与分析*1
    1980年代末的陀氏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陀氏几乎从中国读者的视野中消失了,不过,1956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开展十位“世界文化名人”纪念活动,陀氏名列其中,为配合这一活动,我国掀起了关注陀氏的小高潮,各报刊发表了将近20篇文章,出版了1本书,但基本上属于概括性的、盖棺定论的纪念文字,观点都比较左。总的认识是:陀氏的世界观、尤其是宗教思想是反动的,而其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对穷人的同情是值得肯定的。出于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之腐朽的目的,1962年我国极为难得地出版了陀氏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2期2014-03-04

  • 复调,人性价值重构——巴赫金谈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分析
    件”③。意味着在陀氏的作品中普遍存在着“所有肯定的思想都同坐着从事观察和描绘的意识结合成为同一天;而未被肯定的思想则分派在各个主人公身上,不过这时它们成了社会典型或者某种个性表现自己思想的典型实例了”④。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给其兄的信中(1839年8月16日)陀氏这样写道:“人是一个秘密,要识破他。如果你一生都在识察这个秘密,那你就别说你浪费时间。我正在研究这个秘密,因为我想成为一个人。”⑤陀氏终其一生都在思考和探索人的秘密:人到底是怎么回事,人要到哪里去,怎

    名作欣赏 2014年6期2014-01-28

  • 论库切《彼得堡的大师》中的“父与子”主题
    耶夫斯基,而且把陀氏作品中的主人公请进小说中,使本身简单的故事情节背后自然充满各种张力,使小说成为“复调的复调”。与库切获得诺贝尔奖之前的其他小说相比,《彼得堡的大师》在评论界获得的关注相对较少。但在相对有限的评论中,也不乏经典之作。在国外,德雷克·阿特里奇重点运用后现代理论分析讨论写作问题,认为《彼得堡的大师》中,“写作是公众小说(public fiction)创作,这种来之不易的道德感现在必须被牺牲掉”。[2]盖里·阿德尔曼通过分析斯塔夫罗金在库切和陀

    文教资料 2012年11期2012-08-15

  • 《罪与罚》中索尼娅的性与身份问题探讨
    一,浑然一体的。陀氏笔下没有所谓典型性格人物的塑造,他的人物就是精神和思想的载体,或者说是思想的人格化,而这些思想往往是陀氏自身思想的一个侧面。与其说小说人物的举动是按照现实生活逻辑,毋宁说是陀氏将一种思想推到极致后的必然演化。对这些人物的外在活动尤其是性行为这样一个胶着于意识形态的身体行为的解读,无疑是可行且必要的。通观陀氏的整个创作,我们找不到一个美好的爱情形象,从他的发轫之作《穷人》(1846)到绝唱《卡拉马佐夫兄弟》(1880),所谓的“爱情”或是

    文教资料 2012年8期2012-08-15

  • “宗教大法官的传说”要义 ——解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政治哲学观*
    于神义论的再阐释陀氏对于神义论的阐释主要体现在激发这首长诗被创作出来的前一章——“离经叛道”中,一般人认为陀氏是反对神义论的,但是通过不断的解读,本文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在伊万满怀悲愤之情所谈论的孩子受苦问题中,我们仿佛又听见了鲁迅先生遏制不住内心的悲痛而呼喊着的“救救孩子!”对于作为无辜者的受难问题很早就有人给出了答案,中世纪的圣奥古斯丁认为,孩子的受苦与死亡正与人在世俗生活中所经历的事情一样,无一例外地都属于上帝的安排之内,他认为“那些小孩的痛苦曾培养长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5期2012-08-15

  • 道不尽的“苦难” ——陀思妥耶夫斯基与余华作品苦难主题比较
    难之途三个方面对陀氏和余华作品中的苦难主题进行比较,发掘出这两位不同国籍、不同时期作家作品中苦难主题的相近与不同之处,从而得到有价值的借鉴。苦难主题陀思妥耶夫斯基余华正如人生、爱情、命运此类永恒的主题一样,作为对人类情感终极关怀的“苦难”也进入了古今中外无数伟大作家的视野,并成为他们创作生涯所苦苦追寻的主题。陀思妥耶夫斯基和余华虽是不同时代不同国籍的作家,但他们对“苦难”主题却有着英雄所见略同般的执著。一、对苦难主题的选择陀思妥耶夫斯基生活的19世纪下半叶

    名作欣赏 2011年3期2011-10-09

  • 从“不会忘记”说起——宗璞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创作比较
    题,笔者深切感到陀氏对宗璞小说创作影响。不过,中国文化和基督文化缺乏“姻缘”,更缺上帝信仰,因而宗璞对陀氏作品人物内心罪感意识、自我审判与救赎等的接受,呈现被本土文化所过滤后的“创造性的叛逆”。[2]96一“这确凿是一个‘残酷的天才’,人的灵魂的伟大的审问者。”[3]406鲁迅曾这样赞赏陀氏,当然,这种追问来自现实生活,基于人心灵深处,陀氏擅长挖掘人心灵深处,尤其是犯罪心理。陀氏作品常渗透哥特式小说气息,似乎“发现了每个人的灵魂地下室,他是每个人同时兼备的

    城市学刊 2011年3期2011-04-02

  • 陀思妥耶夫斯基与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
    夫斯基(以下简称陀氏)被引介到中国的时间可以说是最晚的一个。五四以前,陀氏基本上处于销声匿迹的状态,甚至连名字也不为中国人所知道。五四之后,中国掀起了规模宏大的引介俄国文学的浪潮,陀氏随即作为俄国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以“为人生的现实主义作家”身份为时人了解与接受,到了20世纪20年代,甚至一度受到“热捧”。一、陀氏作品的翻译和出版在众多变黄发脆的报刊杂志里,我们可以翻阅到陀氏在中国最早的译文。1920年5月26~29日,上海《国民日报》的副刊《觉悟》上连载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2期2011-04-01

  • 由《卡拉马佐夫兄弟》看陀氏的信仰观
    拉马佐夫兄弟》看陀氏的信仰观李少卿(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 400715)虚无主义;《卡拉马佐夫兄弟》;爱陀斯妥耶夫斯基是坚定的信仰者,虽然有其信仰困惑的因素,其宗教信仰立场渗透于他的创作中,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伊凡作为“一切都可以”原则的提倡者表达了自己的虚无主义立场,而其对话者阿辽沙则以其爱理念成为伊凡思想的解毒剂,试图通过《卡拉马佐夫兄弟》的分析,尤其是其中的“宗教大法官”一章的解析透视伊凡的虚无主义思想,从而彰显陀氏上帝观及其信仰核心。陀学研究中,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5期2010-08-15

  • 滋养我写作的一个源头
    的那年夏天,读完陀氏的《罪与罚》之后内心所引起的强烈震撼。一个名叫拉思科里涅珂夫的大学生,因为被穷困的生活所迫,萌生了杀死一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以抢劫钱财的念头,他先是在做还是不做这件事上犹豫徘徊;终于下决心杀死了老太婆和她无辜的妹妹之后,陷入了巨大的恐惧和无休止的心理折磨之中,不知道该不该去自首,在这件事上作着惊心动魄的心理斗争,最后在索尼娅的感召下选择了自首,得到了心灵的解脱。这本书关于灵魂挣扎的深刻描写将我完全吸引住了,以至于当时读书的环境,昏暗的师范

    山西文学 2009年5期2009-05-27

  • 灵魂的拷问者
    83年。当我面对陀氏墓碑时,接受他对我灵魂的拷问:你在几十年的风浪中还保持正常人的状态吗?这时一位女教员带领一批十五六岁的男女学生走了过来。有个男孩子闪动着调皮的眼神把我上下打量了一番后,突然问道:“您是日本人吗?”我听后心里很不是滋味,觉得受了污辱。再一想,中苏二十多年断绝了来往,这个男孩子可能从没见过中国人。苏联中学生难以分辨亚洲不同的民族,更弄不清中日两国人民不同的心理,把我当成日本人并不奇怪。我告诉他:“我是中国人,从北京来的。”男孩子惊异地睁大眼

    海外文摘 2000年7期2000-06-11

  • 一棵葱
    拉马佐夫兄弟》,陀氏给我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照录如下:从前有一个很恶很恶的农妇死了,她生前没有一件善行,鬼把她抓去,扔到火海里面。守护她的天使站在那里,心想:我得想出她的一件善行,好去对上帝说话。他记了起来,对上帝说道:“她曾在菜园里拔过一棵葱,施舍给一个女乞丐。”上帝回答他说:“你就拿那棵葱,到火海边去伸给她,让她抓住,拉她上来,如果能从火海里拉上来,就拉她到天堂上去,如果葱断了,那女人就只好留在火海里,仍像现在一样。”天使跑到农妇那里,把一棵葱伸给她,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98年3期1998-12-31

  • 夹缝中的诅咒者
    精彩,但算中肯的陀氏的传记,它描述陀氏时轻蔑地说道:他把邪恶的一切撕成碎片,再重新用病态的眼光放大这些微疵,仅此而已,无甚价值。我对前一句较为赞赏,而后一句则抱之成见。其实,陀氏所理喻的人性世界,正是人类所要探究和挖掘的另一重的价值部分。人有时也象一枚硬币的两面,善与恶并存,爱与恨同在。但不同的是,陀氏笔下的人物,大都是处于时代夹缝中的具有病态心理与行为的“诅咒者”。就是陀氏本人,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矛盾重重的诅咒者,他到当时很赫然、也很繁华的大英帝国的文明

    读书 1991年5期1991-07-15

  • 《陀思妥耶夫斯基生活的最后一年》
    仅在于向读者提供陀氏道德、哲学、创作探索与事业的历史见证,更重要的是致力于激发读者哲理性地思索这位艺术家的人生,启示读者去把握陀氏的命运与“残酷的流血的俄国历史进程”和人民的命运的互相联系。沃尔金别出心裁地列举了一系列意义重大而几乎是象征性的巧合:革命家伊舒金的死刑——和在那同一天里的陀氏与未来的妻子安娜·斯尼特金娜的初次见面;陀氏的逝世——和发生在同一时期里的“人民意志”执行委员会对警察队的猛烈攻击;革命前彼得堡两次最为广泛的群众示威:陀氏的葬礼——和四

    读书 1988年4期1988-07-15

  • 弗里德连杰尔《陀思妥耶夫斯基与世界文学》
    所有重要观点。在陀氏研究中,首当其冲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世界观的矛盾问题,当代西方的各种评论也往往是由此发轫的。列夫·托尔斯泰在谈到陀思妥耶夫斯基时说过,给一个浑身是矛盾斗争的人立纪念碑,拿来教育后代,是不行的。以后,卢那察尔斯基曾试图用列宁分析列夫·托尔斯泰的方法来分析陀氏的世界观矛盾,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整个内心世界的基本和音,正是这两者之间的搏斗:一方面用虚幻的宗教办法,解决总的问题,虽然他自己并没有信心,另一方面是通过革命解决这个问题,虽然他那样恶毒地

    读书 1986年2期1986-07-15

  •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现代性
    。六十年代以来,陀氏越来越引起评论家的注目,关于他的评论研究文章和学术讨论会不断出现。二十世纪初,西方读者对陀氏的礼赞并不普遍,只有少数读者作出预言,认为在托尔斯泰的巨大身影背后,陀氏即将崛起。预言变成了现实。一次大战后,西方对陀氏的兴趣日益浓厚起来,以至出现扬陀氏而贬屠格涅夫的时风。为此,法国传记作家莫洛亚在《屠格涅夫传》一书中愤愤不平地说,指责屠格涅夫没有创作出象陀氏那样的作品,那是在为一棵苹果树没有结出桃子而抱憾。第二次大战后直至今日,现代派作家和相

    读书 1986年10期1986-07-15

  • 泣不成声的绝叫——《穷人》
    续翻译他们(即指陀氏等。——笔者)的一些作品”的是上海的文学研究会,这大概与史实不会相悖太远。现查文学研究会的机关刊物《小说月报》,其十三卷一期(一九二二年一月)即辟有“陀斯妥以夫斯基研究”专栏,刊发有沈雁冰的《陀斯妥以夫斯基的思想》、小航的《陀思妥以夫斯基传略》、郎损的《陀斯妥以夫斯基在俄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等,同时还披露了陀氏小影、手迹。在此之前,《小说月报》十二卷还编印过“俄国文学专号”的增刊,其“论文”部分有沈雁冰的《近代俄国文学家三十人合传》,其中

    读书 1981年11期1981-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