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养我写作的一个源头

2009-05-27 06:16王保忠
山西文学 2009年5期
关键词:陀氏底层灵魂

王保忠

坦白地说,我所处的环境、经历以及与生俱来的习气,注定了我对现代或后现代的东西只是囫囵吞枣,走马观花。在一个崇尚现代的读书氛围里,想不承认自己的落伍都难。一直以来,我对进入视野的读物,尤其是我们走马灯似的引进的一个个大师及他们的著作,总是不敢有所微词。有时不免自问:这样的阅读对我究竟有没有益处,有多少益处,给我的写作又带来了怎样的滋养?这很难说清,但我知道庄稼和庄稼不一样,需要的养料就不一样,某一种养料也许是进口的,也许很现代,但它并不适合你。

考察我这些年的写作,并沿着这条文字的河流一直往上走,走到它的最上游,我发现了滋养我心灵和写作的一个重要源头——陀思妥耶夫斯基。我清楚地记得十八岁的那年夏天,读完陀氏的《罪与罚》之后内心所引起的强烈震撼。一个名叫拉思科里涅珂夫的大学生,因为被穷困的生活所迫,萌生了杀死一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以抢劫钱财的念头,他先是在做还是不做这件事上犹豫徘徊;终于下决心杀死了老太婆和她无辜的妹妹之后,陷入了巨大的恐惧和无休止的心理折磨之中,不知道该不该去自首,在这件事上作着惊心动魄的心理斗争,最后在索尼娅的感召下选择了自首,得到了心灵的解脱。这本书关于灵魂挣扎的深刻描写将我完全吸引住了,以至于当时读书的环境,昏暗的师范宿舍以及舍外开得正热闹的杏树林,也深深刻在了我的脑海。我的心和书中的主人公一样,经历了一次精神的颠沛流离并最终踏上坦途。

陀氏给我的滋养在于,一个作家要有感知社会和进入时代的能力。陀氏熟知他所在的那个时代,特别是熟知那个时代的底层人群和他们经受的苦难,并对那种背景下堕落与救赎这个主题有着独到的发掘。当别人没有发现时代和社会的繁杂或发现了却给予漠视时,你却能发现并给予深刻的揭示,这就是一种奇特的能力。一般来说,我们在一些好的作品中,总是能够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而这一切都和作者那颗敏感的心有关,他总是站在生活和思想的最前沿去感知这个时代,去洞悉这个时代的核心和奥秘,当然他的作品里还时常闪烁着这样一些词汇:责任,正义,爱情,真理,真诚,善良,宽恕等。因为敏感的心灵与强壮的生机勃勃的时代发生了关系,孕育出来的作品就扎实,饱满,气势如虹。至于感知的方式,可以是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也可以是卡夫卡的《变形记》,这与现代不现代无关。

陀氏给我的滋养还在于,一个作家要有进人心灵,撬开所写人物内心隐秘的能力。我们这个时代承载着多种多样的心灵,官员,老板,打工者,白领,农民,家民工,乡村教员,律师,医生等等,面对这样那样的变革,他们的内心深处或许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或许是“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走进去,你才能发现幽暗和闪光的东西,才能发现使你的文字变得不朽的东西。然而现在我们看到的小说,更多关注的是,物质欲望,现实利益,身体以及身体的隐私,我们剥洋葱似的把它们一层层剥开,使得它们鲜有神秘感了。而我们懒惰的笔,我们本该进入心灵的笔,却羞于或干脆放弃了对心灵或灵魂的揭示和叙述。或者我们也进入了心灵,但我们津津乐道的是,他们心底的黑暗,没有光亮的恶和欲望,而没有去发现穿透欲望和恶的那点光芒,没有写出他们内心的挣扎和拯救。作家的懒惰或者被动,直接的结果是,一大批懒得进入心灵的读者相应产生。他们再不需要关注心灵的文字,或者他们希望从小说中读到的仅仅是关于权利的隐私,物质的光华,或者能够带来物质利益的实用知识。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什么样的作家决定了什么样的读者,什么样的读者造就了什么样的作家。

陀氏给我的滋养,更重要的一点是,他告诉我们一个作家要有抚慰人的灵魂的能力。《罪与罚》的魅力,或者说它超出一般作品的地方,不仅仅在于深刻地展示了底层的苦难,更在于能够让作品中的人物从这种苦难中解脱出来。就是说,陀氏是一个心灵的牧师。相较之下,我们的作家写底层,写底层的苦难,却让人感到一种没有出路的窒息和绝望。为什么我们的底层作品太过阴郁,我想,关键的一点可能是我们的心底缺乏光亮。而陀氏心底有光亮,即便这光亮来自宗教,因为有信仰,有敬畏,有对高悬于世道人心之上的冥冥主宰的敬畏,才会使他的作品生发出强大的自我拯救的力量。且不去说这种信仰的是与非,最难得也最宝贵的是,陀氏最后给我们提供的是一种可靠的值得信赖的东西,而不是破碎的心灵,是有点光亮的能够让我们走下去的图景,而不是千疮百孔的灵魂地狱图。我们看到的一些小说也许精彩,也许震撼人心,但却让读者不满,不是文字没有光华,而是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作者的心灵没一点光亮,它不能给变革时代惊悸不安或寂寞无助的灵魂以持久的抚慰。

我一直认为文学应当温暖世界,这温暖的一个注解就是:文学之触角在进入或者说深入心灵之后,应该想法给受难的灵魂以抚慰。

多年来,我一直为此努力着,并力求使自己的写作更扎实一些,像牛一样坚韧而不是好高骛远。一棵树永远感谢脚下的土地和供它成长的阳光、雨露,就像我对生活、对时代、对文学永远心存感激。一棵庄稼悟出了自己需要什么滋养,一条河找到了自己的源头,这都是让人无比欣慰的事。

责任编辑陈克海

猜你喜欢
陀氏底层灵魂
航天企业提升采购能力的底层逻辑
二元对立视角下对《罪与罚》人物塑造的解读
他有睿智的灵魂 却孤苦修行一生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三段情
有趣的灵魂终将相遇(发刊词)
灵魂树 等
人闲一闲,等一下灵魂
回到现实底层与悲悯情怀
中国底层电影研究探略
略论“底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