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底层”

2013-02-11 10:41
杂文选刊 2013年7期
关键词:谈谈顶层草根

由某种言必称“顶层”的时尚触发逆向思维,我想谈谈与“顶层”对应的“底层”。

其实,在“顶层”与“底层”之间,还隔着不少层级。除了“上层”与“下层”,“高层”与“基层”,还有所谓的“中层”。“顶层”当然属于“上层”,属于“高层”,却又不同于“上层”或“高层”,它处于“上层”或“高层”之“顶”,是“顶尖”级的。“底层”与“下层”或“基层”,也有这类细微的区别。一个乡镇干部,因为处于“基层”而被叫做“基层干部”,一个企业的职工,一个乡村的农民,一个被称(或自嘲)为“草根”的普通公民,则处于社会的“底层”。

我想谈谈“底层”,因为“底层”有“底层”之美。所谓勤劳勇敢、艰苦朴素、发愤图强,所有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几乎都集中地体现于“底层”。因为处于“底层”的草根庶民,没有老本,没有靠山,没有捷径,没有浮财,你要他们不勤劳勇敢,不艰苦朴素,不发愤图强都不行。而且,因为忙于生计,他们心中没有那么多的小旮旯。

我想谈谈“底层”,因为“底层”有“底层”之智。身在“底层”,出于生存的需要,什么都得自己动手,什么都得自己去学,他们的智慧就是这样被逼出来的,所谓“熟能生巧”,所谓“实践出真知”,大致都是这个“逼”字的注脚。历朝历代的官宦显贵、纨绔子弟,智力蜕化的不乏其例,故有“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之说。

我想谈谈“底层”,因为“底层”有“底层”之力。就像一座大山,“底层”的面铺得最广,到了“顶层”就只是一个山峰;就像一座宝塔,“底层”的基夯得最实,到了“顶层”就只是一个塔尖。无论是山峰还是塔尖,都是由“底层”托起来的。“顶层”之决策符合“底层”之利益,能够“众志成城”;“顶层”之作为违背“底层”之意愿,则成为“众矢之的”。此所谓“载舟之水,亦能覆舟”。

当然,“底层”也有小偷,也有骗子,也有流氓,此处只就大体而论。

改革是需要“顶层设计”的,但“顶层设计”相当需要借用“底层”的智慧,吸取“底层”的创意。改革到了“深水区”,改革面临“攻坚战”,很需要像三十余年前的农村改革那样,借用“底层”的智慧,吸取“底层”的创意,破解在“深水区”与“攻坚战”中的困局。“顶层设计”不能只靠精英智囊。能将房叔、房婶、房姐、房妹们的敛财之术公之于众,能将官員财产公示的铁幕掀起一角而使贪官污吏为之心惊的,或许还正是“底层”的草根。“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这大概是当年商鞅改革留给后人的一个教训。

改革也需要“顶层推动”,但“顶层推动”更需要吸取“底层”的力量,借力于“底层推动”。好像巨人安泰,只有接上地气,才能力大无穷。“底层”的民众,因为身处“底层”,更渴望公平、公正、公开,更不满于贫富悬殊特权横行的现状,而“不满是向上的车轮”,他们是改革的源动力。恰如鲁迅先生所说:“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改革的阻力来自“利益集团”似乎已成共识,与其从贪官那边挖掘“反贪的潜力”,不如去底层挖掘“反贪的潜力”。“顶层”要推动改革,很需要借助于这种摧枯拉朽的力量。

“顶层”与“底层”之间,有着相当的距离。身处“顶层”俯视“底层”,芸芸众生且如草木蝼蚁无足轻重,放下身段,方能发现“底层”之美之智之力;深入“底层”,方能体验“底层”之苦之累之难。“顶层”与“底层”之间,也有不少理应“上通下达”的中间层级,这些层级同样只有放下身段,方能发现“底层”之美之智之力;同样只有深入“底层”,方能体验“底层”之苦之累之难。

“顶层”不可能事事直通“底层”,需要依靠中间层级连接“底层”,也可以通过中间层级了解“底层”。当然,在此过程中,难免“水土流失”,打些折扣,即使亲自深入“基层”,也未必就能真正了解“底层”,于是造成某种隔膜。何况,这些层级中也会有“层层加码,马到成功”,“级级渗水,水到渠成”的虚假政绩;这些层级中也会有充当“中间梗阻”的利益集团,大致就是这种“中间梗阻”起了作用。真要感受“底层”之美、吸取“底层”之智、借用“底层”之力,真要了解“底层”之苦、排解“底层”之难,对于这种“中间梗阻”,就得有清醒的估量。

【选自新浪博客】

猜你喜欢
谈谈顶层草根
从顶层设计到落地实施
接棒李显龙,“草根”黄循财何以脱颖而出
15 Seconds to Stardom
顶层住户的无奈——渗漏篇
草根艺术家
谈谈电压
草根
也谈谈极值点偏移问题
奇妙的“无理数”
国企改革顶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