塾师

  • 清代“小学老师”的日常
    清代,蒙师通常指塾师。按照当时的学塾制度,小孩到了一定年龄 (4到7 岁),便要送去接受教育。条件较好的家庭,请教书先生到家中来教育本族子弟,此为家塾;条件一般者,把孩子送到有钱人出资开办的学校中,此为义塾;还有一种是教书先生筹资办校,学生自费前往学习,便是私塾。这些学塾的教书先生统称塾师,可以理解为今天的小学老师。尽管各方都很肯定塾师的重要作用,但他们的工资福利实在有点儿尴尬。有人曾归纳,清代塾师的经济来源主要有束修、膳食和节敬三项。束修,便是工资,是三

    北方人 2023年3期2023-05-30

  • 清代“小学老师”的日常
    ,蒙师通常便是指塾师。按照当时的学塾制度,小孩到了一定年龄(4到7岁),便要送去接受教育。条件较好的家庭,请教书先生到家中来教育本族子弟,此为家塾;条件一般者,把孩子送到有钱人出资开办的学校中,此为义塾;还有一种是教书先生筹资办校,学生自费前往学习,便是私塾。这些学塾的教书先生,统称塾师,可以理解为今天的小学老师。尽管各方都很肯定塾师的重要作用,但他们的工资福利实在有点尴尬。有人曾归纳,清代塾师的经济来源主要有束修、膳食和节敬三项。束修,便是工资,又是三者

    今日文摘 2023年1期2023-05-30

  • 清代“小学老师”的日常
    孔勇清代的塾师,大多扮演着启蒙导师的角色。他们教育孩童一些基本的知识和礼仪,但本质上还是延续了中国古人对培养“士”的一贯追求。清代老师的朋友圈中,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家有半斗粮,不当孩子王。”孩子王,就是小学老师。这话听着有点露骨,即一个人但凡能吃上饭,就别去当教书先生。这就让人纳闷儿了,清代小学老师的日常是啥样呢?工资福利有点尴尬中国古代的老师,根据学生受教育的不同程度而有相应的称呼。比如,启蒙老师叫做蒙师,传授经学的老师称为经师,科举制确立以后还有举业

    华声 2022年11期2022-05-30

  • 明代中后期江南塾师过剩成因
    期随着私学的发展塾师数量迅速增加,但对于塾师的需求却不如之前那样旺盛,使得塾师职业面临着激烈的职业竞争。文章透过明塾师数量增长、江南地区的塾师生活困境以及塾师群体就业环境恶劣等现象,认为科举制度本身的问题以及政治腐败、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是导致塾师职业在明代中后期特别是江南地区供大于求的主要原因。塾师这一职业在我国古代一直扮演着文化知识传承的重要角色,虽然都是从事的教育行业,但与当今的老师职业却不尽相同,现代社会的教师大都是受过高等教育且通过教师资格考试者

    炎黄地理 2022年4期2022-05-06

  • 古时牛句趣闻
    因对不上对子,被塾师处罚不能回家。他前来向塾师求情,说:“老师,您别生气,我替哥哥答行吗?”塾师见他天真可爱,又听说是个“神童”,就答应让他试试,答对了给他面子。塾师出上联:“苇蔑织席席盖苇。”他稍作思考,便说:“牛皮拧鞭鞭打牛。”答得天衣无缝,塾师听了大加称赞,立即让兄弟俩回家。清代进士陶澍,幼时家境清贫,为了糊口,不得不给东家放牛。一日傍晚放牛归来,东家见了便口念上句:“小子牵牛入户。”陶澍眨巴了数下眼睛,还口说:“状元打马还乡。”上句东家说陶澍是“小

    思维与智慧 2022年3期2022-04-02

  • 古时牛句趣闻
    因对不上对子,被塾师处罚不能回家。他前来向塾师求情,说:“老师,您别生气,我替哥哥答行吗?”塾师见他天真可爱,又听说是个“神童”,就答应让他试试,答对了给他面子。塾师出上联:“苇蔑织席席盖苇。”他稍作思考,便说:“牛皮拧鞭鞭打牛。”答得天衣无缝,塾师听了大加称赞,立即让兄弟俩回家。清代进士陶澍,幼时家境清贫,为了糊口,不得不给东家放牛。一日傍晚放牛归来,东家见了便口念上句:“小子牵牛入户。”陶澍眨巴了数下眼睛,还口说:“状元打马还乡。”上句东家说陶澍是“小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2022年1期2022-01-14

  • 科举落榜生蒲松龄的别样人生
    知己的心境。有了塾师的经历,蒲松龄呕心沥血创作的名著《聊斋志异》附上了强烈的个人色彩,其中有14篇与私塾教师有关,大多是感叹塾师的清贫、孤寂,反映师生之间和主雇之间的矛盾。此外,他还撰写了《塾师四苦》《学究自嘲》等专著和戏曲剧本《闹馆》,生动地反映了塾师的地位和日常生活,给今天研究私塾教育和塾师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学究自嘲》中,“暑往寒来冬复秋,悠悠白了少年头!半饥半饱清闲客,无锁无枷自在囚”的诗句,既是蒲松龄塾师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他对塾师这个职业生活状

    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 2021年8期2021-09-12

  • 科举落榜生蒲松龄的别样人生
    知己的心境。有了塾师的经历,蒲松龄呕心沥血创作的名著《聊斋志异》附上了强烈的个人色彩,其中有14篇与私塾教师有关,大多是感叹塾师的清贫、孤寂,反映师生之间和主雇之间的矛盾。此外,他还撰写了《塾师四苦》《学究自嘲》等专著和戏曲剧本《闹馆》,生动地反映了塾师的地位和日常生活,给今天研究私塾教育和塾师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学究自嘲》中,“暑往寒来冬复秋,悠悠白了少年头!半饥半饱清闲客,无锁无枷自在囚”的诗句,既是蒲松龄塾师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他对塾师这个职业生活状

    恋爱婚姻家庭 2021年24期2021-09-02

  • 郑板桥早年塾师经历对其人生发展的影响
    学,成家后从事过塾师职业。由于他在《板桥自叙》中对自己的塾师职业只字未提,所以其塾师经历鲜为人知,学界也少有关注。但对郑板桥来说,这段塾师经历形成了其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对其日后的人生发展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一、郑板桥早年的塾师经历郑板桥(1693-1766),原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书画家、文学家,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历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其父郑立庵,以教书为业。少年时代跟随其父亲学习,没有别的老师,在其父亲开办的塾馆接受启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6期2021-01-14

  • 明清徽州族谱传记中塾师形象的书写*
    族谱中大量存在的塾师传记却少有关注。鉴于此,本文试图对明清时期徽州族谱传记中塾师形象的书写进行研究。一、客观存在与主观选择的交融:族谱中塾师形象得以书写的缘由(一)客观存在:以塾师为业的族内士子数量众多徽州宗族大多来自中原的儒学世家或显宦之第,具有深厚的儒家文化渊源,他们重视族内子弟的教育。因此,明清时期的徽州民间设塾立教之风极为盛行,很多宗族在族内、村内建立多所塾馆,用以课子读书。如歙县东门许氏宗族在《许氏家规》中就强调:“吾宗童蒙颇多,而设馆非一,随地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4期2020-12-22

  • 东安乡间轶事
    好每天到书馆外听塾师讲课,久而久之也日有所进。下课时,学生们都到操场上做游戏,她就一个人用手扶着走廊间的梁柱转圈子,天天如是,师生们也都见怪不怪。一天上午课间,塾师又看见女孩绕着梁柱转圈子,他突发奇想,对女孩说:“小妹妹,我们一起对对子好吗?”女孩说:“好吧,先生!”塾师说:“那么,我说出句,你说对句吧。”女孩说:“好!”塾师:“手扶梁柱团团转。”女孩:“脚踏青云步步高。”塾师:“山高日出晏。”女孩:“圳曲水来迟。”塾师喜出望外地说:“明天我在教室后面放一

    西江月 2020年4期2020-11-19

  • 蒲松龄:科举落榜生的别样人生
    知己的心境。有了塾师的经历,蒲松龄呕心沥血创作的名著《聊斋志异》附上了强烈的个人色彩,其中有14篇与私塾教师有关,大多是感叹塾师的清贫、孤寂,反映师生之间和主雇之间的矛盾。此外,他还撰写了《塾师四苦》《学究自嘲》《教书词》《先生论》等专著和戏曲剧本《闹馆》,生动地反映了塾师的地位和日常生活,给今天研究私塾教育和塾师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康熙四十八年,70岁的蒲松龄结束了长达四十多年的塾师职业生涯回到老家。因为有了教书人的身份,大家都十分尊重他。借此声望,蒲松龄

    幸福·悦读 2020年8期2020-09-17

  • 徽州传统私塾中的师德文化与当代师德建设
    州塾学教育兴盛,塾师队伍庞大。良好的社会风气、宗族的严格要求、徽人的尊师传统及塾师队伍的自我规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徽州传统社会中师德文化的形成。这些优秀的师德文化在徽州文献典籍中得以保存,并对徽州塾师队伍起到积极的教化作用。深入研究徽州传统私塾中师德文化的内涵及成因,对于当代师德建设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关键词: 徽州   私塾   塾师   师德文化   师德建设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然而在现实教育实践中,教师师德失范现象层出不穷。师德问题迅速成为公众

    文教资料 2020年36期2020-06-07

  • 一场冤狱的炼成
    父亲为他请了一个塾师。请来之后,才发现这位塾师特别喜欢打官司,在那个时代,算是一个讼师。然而,讼师在民间的口碑里,就是讼棍,名声很不好。所以,他的父亲就把这个塾师给辞退了。当地的风俗,只要被人辞退的塾师,以后就没人请了。所以,这个塾师怀恨在心,恨大了,就设计了一个计谋,自己找了个隐蔽的所在,藏了起来,然后让家人去告状,说是塾师有本特别值钱的经义,被戴用看上,索取不遂,就把塾师弄死了。于是,戴用就吃了官司,而且是人命官司。按理说,这样的人命官司,理当慎重,而

    廉政瞭望 2020年2期2020-05-25

  • 脚步声
    外的村庄上有一位塾师在那里授馆,我只能去那里读书。那位塾师要求学生们苦读,即使不头悬梁、锥刺股,却也要“闻鸡起舞”,所谓闻鸡起舞就是在鸡鸣时分赶到学塾里去读早书。农村里没有钟,全靠鸡报时。“雄鸡一唱天下白”,那是诗句,实际上鸡叫头遍时只是曙色萌动,到天下大白还有一段黎明前的黑暗。我在这黑暗中向两华里之外的学塾走去,周围寂静无声,却听到身后有沙沙的脚步声,好像是谁尾随着我,回头看时却又什么也没有。那时以为是鬼,吓得向前飞奔,无论你奔得多快,那声音总是紧紧相随

    阅读与作文(初中版) 2020年5期2020-05-21

  • 古代私塾的办学成效分析
    学的三个主体——塾师、学生和教学内容,深入研究古代私塾的办学成效,多角度分析古代私塾在当时所发挥的重大作用。关键词:古代私塾  办学成效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20)03-0019-02众所周知,私塾是我国古代社会的一种私人创办的民间教育机构,它以儒家思想为中心,是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前夕,民生艰难,一些学童丧失了聘请塾师的能力,与此同时,也有部分塾师察觉到已经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20年3期2020-03-27

  • “民办教师”蒲松龄
    名文学家蒲松龄是塾师的典型代表,类似于如今的民办教师,当时把设私塾叫“设帐”,结束叫“撤帐”。蒲松龄“屡设帐缙绅家”,长达五十年,其中三十年在淄川西铺毕府度过。康熙十八年,蒲松龄到毕家坐馆。毕家在明末是名门望族,学东毕际有之父叫毕自严,官至户部尚书,其弟毕自肃也是进士出身,官至御史。毕际有被罢官归乡后,无意再进官场,乐于在诗酒琴棋、子孙绕膝中享受乐趣。毕际有的十六个孙子都成了蒲松龄的学生。蒲松龄教毕家子弟读四书五经,学制艺文,教“事亲敬长之节,威仪進退之文

    科教新报 2020年1期2020-02-14

  • 研究历史上“小人物”的一部力作 ——《清代江南乡村塾师与地方社会》评介
    著《清代江南乡村塾师与地方社会》就是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产生的。清代江南乡村塾师的主体部分由未第的童生与生监构成,处于士人群体的底端,散布在最底层的乡村社会。他们以馆为生,常常名不出里巷,乃是一群实实在在的历史小人物,也是基层人民群众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在底层社会默默无闻教书育人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教化乡里,化民成俗,以自身的文化资本影响着乡村社会的文化变迁与乡民的精神面貌。对于这样一群曾经在乡村社会起着重要作用的社会群体,史学界的研究并不深入。这一方面是因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5期2020-01-18

  • 猪年妙联故事
    猪在后院拱竹根,塾师即景出联:小猪拱小竹,小猪一动,小竹一动;胡须花白的塾师品着名茶,眼乜斜着小之洞微笑。张凝望塾师出神,顿生灵感,即景道出下联:胡嘴对壶嘴,胡嘴一噘,壶嘴一噘。塾师听罢,连声夸妙。广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有几个少年才子联对。其时,他们正围坐一起津津有味地吃着牛肉、鸡肉、羊肉、猪肉等食物,一少年出联曰:诸肉不如猪肉味;大家相视黙然,一时无人能对。有个叫彭希商的少年,思忖片刻后,答曰:百花怎比柏花香。此联对得极好,“诸、猪”“百、柏”同音同韵

    对联 2019年1期2019-11-13

  • 塾师蒲松龄:科举落榜生的别样人生
    面是因为明清时期塾师的需求量大,做塾师是一条最为便捷的就业途径;另一方面则既可以保证基本的吃喝,又能有较充裕的时间准备举业。清代著名作家蒲松龄一做塾师就是四十多年。蒲松龄一生可以说是怀才不遇,为了养家糊口,他也选择了舌耕。当时设私塾叫“设帐”,结束叫“撤帐”。蒲松龄“屡设帐缙绅家”,长达四十余年,其中有三十年都在淄川西铺毕府度过。可以说,蒲松龄是那个时代塾师的代表。康熙十八年(1679年),已经屡次乡试未中的蒲松龄当起了孩子王,到淄川西铺毕家设帐就馆。此时

    廉政瞭望 2019年17期2019-10-24

  • 塾师蒲松龄:科举落榜生的别样人生
    面是因为明清时期塾师的需求量大,做塾师是一条最为便捷的就业途径;另一方面则既可以保证基本的吃喝,又能有较充裕的时间准备举业。清代著名作家蒲松龄一做塾师就是四十多年。蒲松龄一生可以说是怀才不遇,为了养家糊口,他也选择了舌耕。当时设私塾叫“设帐”,结束叫“撤帐”。蒲松龄“屡设帐缙绅家”,长达四十余年,其中有三十年都在淄川西铺毕府度过。可以说,蒲松龄是那个时代塾师的代表。康熙十八年(1679年),已经屡次乡试未中的蒲松龄当起了孩子王,到淄川西铺毕家设帐就馆。此时

    廉政瞭望 2019年9期2019-09-20

  • 民国后期私塾改良与归宿
    良利用。改良利用塾师,使之成为推行义务教育之劲旅,很快成为人们的共识,举国上下掀起了一场私塾改良运动,使千百年来古老的私塾教育迅速出现转型,成为民国后期推行义务教育的有生力量。1 私塾改良的积极价值对私塾的改良利用是伴随着南京国民政府厉行义务教育才开始的。1928年5月,大学院通过《厉行全国义务教育案》,但应者寥寥,少有推进行动者。1934年12月,国民党第四届中执委第五次会议议决通过蔡元培、孙科等9名要员提出《实施义务教育标本兼治案》。1935年6月1日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2期2019-06-17

  • 武训行乞办学
    那天,武七先拜见塾师,然后依次拜见诸生,还准备丰盛的饭菜酒食款待塾师。武七屏声敛息站于门外,等到老师用完餐,才去吃剩下的菜肴。武七还对塾师说:“我是讨饭的人,不敢与你们相比。”他经常往来于义塾中,碰到塾师白天睡觉,他就默默跪在睡榻前面,直到老师察觉惊起。如遇学生贪玩不学习,武七也这样对待。在学习上如果有不努力的学生,武七听说了,就去哭着劝诫。地方有司表彰武七的事迹,称他叫训。他曾到过馆陶,了澄和尚在鸦庄设义塾,因钱不够,武七便拿出数百缗钱,帮助他完成了设义

    作文评点报·作文素材初中版 2019年15期2019-04-30

  • 清末民初山西塾师的生计、生活与生活空间 ——以《临县书启教读馆出入使费账》为中心
    030006)塾师研究由来已久,学界论著颇丰[注]相关研究成果主要涉及综合考察以及对塾师经济收入的探讨,主要有经君健:《束修与俸禄——读〈病榻梦痕录〉札记》,《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89年第4期;韩凝春:《明清塾师初探》,《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7 年第3 期;刘云杉:《帝国权力实践下的教师生命形态:一个私塾教师的生活史研究》,收入丁钢编:《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3辑;蒋纯焦:《晚清士子的生活与教育——以塾师王锡彤为

    安徽史学 2019年2期2019-03-26

  • 清代那些塾师
    古代教师的职业叫塾师,也称为私塾先生,他们相当于现在民办学校的老师。到了清代,塾师的来源有两个方面:一部分来自那些读了一些书、没有条件参加科举,或参加科举屡遭失败的读书人;另一部分来自获得一定功名,但未能进入官场,或已做官而被革职的,或退休回乡的读书人。他们用所获知识谋生,叫“舌耕”。塾师的工资叫束脩清代聘师教孩子,是有一定程序的,一般先要托人查访品学兼优的师资;待聘塾师也要了解一下来聘者的情况,尤其是他们的实力和信用。来聘者也叫学东。经互相介绍、了解,双

    风流一代·青春 2019年1期2019-01-16

  • 清代塾师贾代儒
    儒是明清时期封建塾师的典型形象,也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代儒”!全书虽然着墨不多,却勾画出了贾代儒作为那个时代教师的失败:他不仅教不好学校里的孩子,而且连自己的孙子也没有教好,以至搭上了孙子年轻的生命!明清时期的教师,可分为如下几类:一是官学中的教师。公办教师,财政支付工资;二是书院中的教师。书院有官办,也有民办。书院的教师有专职的,有临时聘请的,一些名家名人讲学,有如今天的“走穴”;三是职业教育机构中的教师,比如武馆、算学、翻译,等等;第四类是塾师

    未来教育家 2018年7期2018-08-20

  • 改对联
    总是名列前茅。李塾师见问什么都难不倒他,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他上课时的一些小动作视而不见。几年后,苏小明骄矜渐长,愈发地恃才傲物起来。有一天,苏小明在课业本的背面写了这样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李塾师在批改学生课业时,发现了这副对联。他沉吟半晌,找来了苏小明。李塾师在课业本上随意写下几个字,问苏小明怎么念。苏小明看了看,竟然一个字也不认识!他当场羞得面红耳赤、无地自容,只能低下头等着被批评。李塾师却未加训诫,而是耐心地给他讲解,从声韵到训诂,

    三月三 2017年10期2017-10-25

  • 改对联
    总是名列前茅。李塾师见问什么都难不倒他,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他上课时的一些小动作视而不见。几年后,苏小明骄矜渐长,愈发地恃才傲物起来。有一天,苏小明在课业本的背面写了这样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李塾师在批改学生课业时,发现了这副对联。他沉吟半晌,找来了苏小明。李塾师在课业本上随意写下几个字,问苏小明怎么念。苏小明看了看,竟然一个字也不认识!他当场羞得面红耳赤、无地自容,只能低下头等着被批评。李塾师却未加训诫,而是耐心地给他讲解,从声韵到训诂,

    三月三 2017年10期2017-10-25

  • 私塾的历史:传统秩序的播散与消亡
    的环境中,儿童在塾师的安排下学习读书写字。由于学生学习进度不一致,塾师常常采取轮流教学的方式。学生立在老师旁边,老师朗读一句,学生循声仿读,借以培养句读和韵律。对于朗读内容的理解,塾师不做过多要求,只要能够熟读成诵,文章背后的深意可以在日后慢慢体会。除诵读之外,老师也会教学生习字、算数、属对、作文等。在学习这些内容的过程中,一方面掌握了实用的生活技能,另一方面也可以对日后要参加科举考试的学生进行初步的训练。在科举时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固然是每一个

    中国图书评论 2017年8期2017-08-18

  • 段祺瑞的宽容
    私塾的时候,他的塾师姓侯,由于段祺瑞欠下不少的学费和膳费,侯塾师便把他的一块旧端砚和一张书桌扣下了。后来段祺瑞在北京發迹了,当上了国务总理。这时的侯塾师家里已是山穷水尽,想去北京找自己的学生求援,但又害怕段祺瑞记恨他。无奈为了一家人的活路,只好硬着头皮,抱着那个旧端砚到京。哪知,段祺瑞一见老师来了,大喜,仍然尊称老师如昔,并问侯师母的健康。侯塾师在和段祺瑞说话间,慢吞吞从怀中取出了那方端砚,嗫嚅地说:“你从前那方砚台保存在我家,现送来还你。”说完,脸红得发

    幸福·悦读 2017年7期2017-07-25

  • 《醒世姻缘传》的塾师职业素养观及其现代启示
    舒忠、陈六吉两位塾师为正面典型,以汪为露为反面教材,描绘了心目中理想的塾师形象,深刻揭露了当时私塾教育中师德堕落等问题,表达了对私塾教师职业素养的看法。西周生主张教师要德才兼备、与学生建立融洽关系、谨慎参与社会活动、廉洁自律、警惕在职业生涯中出现怠惰心理,对当今教师职业素养的形成和提高仍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关键词:醒世姻缘传;西周生;塾师;职业素养;汪为露中图分类号:I207.37 文献标识码:A《醒世姻缘传》约成书于清顺治年间,是一部杰出的长篇世情小说,

    蒲松龄研究 2017年2期2017-07-07

  • 光绪二十六年
    矮小的私塾中,把塾师满是油星的大黑辫子照地水亮水亮的,甚是可笑。台下哈欠连天的顽童中,有人发现了这精妙绝伦的一幕,不禁笑出了声。塾师睁开了眼,气鼓鼓地盯着众人,却引来一阵哄堂大笑。塾师将戒尺向台下一挥,指着窗外一个高举水桶吃力站着的少年训斥道:“不遵圣人的教诲,怎么,你们要学他吗?圣人教我们仁爱,他却开了一只青蛙的膛,还说要看青蛙为什么会叫!仔细读圣贤书不就行了吗,真是胡来。”塾师一拂袖,狠狠地盯了窗外的少年一眼,可少年却在痴迷地望着灰蒙蒙的天空,塾师叹了

    知识就是力量 2017年6期2017-06-29

  • 段祺瑞的宽容
    私塾的时候,他的塾师姓侯,由于段祺瑞欠下不少的学费和膳费,侯塾师便把他的一块旧端砚和一张书桌扣下了。后来段祺瑞在北京发迹了,当上了国务总理。这时的侯塾师家里已是山穷水尽,想去北京找自己的学生求援,但又害怕段祺瑞记恨他。无奈为了一家人的活路,只好硬着头皮,抱着那个旧端砚到京。哪知,段祺瑞一见老师来了,大喜,仍然尊称老师如昔,并问侯师母的健康。侯塾师在和段祺瑞说话间,慢吞吞从怀中取出了那方端砚,嗫嚅地说:“你从前那方砚台保存在我家,现送来还你。”说完,脸红得发

    幸福 2017年20期2017-01-30

  • 略论清代塾师的觅馆与荐馆
    160)略论清代塾师的觅馆与荐馆蒋威(枣庄学院 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 枣庄 277160)在清代,民间蒙养教育的不正规性与不稳定性造成了塾师们在其职业生涯中不可避免地要遭受失馆与觅馆的痛苦。在塾师们觅馆与寻找荐馆人的过程中,同族、姻亲等亲人与朋友、同学等熟人群体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荐馆人的社会威望、地位与信誉也影响着荐馆的成败与好坏。影响塾师们觅馆的因素既有本人的考试成绩、学历及德行人品等内在因素,也有名人赞誉及教学效果等外在因素。其中,教学效果的好坏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6期2017-01-16

  • 岁岁游学路,冷暖私塾情
    度下,蒲松龄作为塾师希望得到人格方面的尊重和理解,而结合蒲松龄真实的塾师经历,我们还能够感受到,无论私塾环境多么优越,蒲松龄依然迫切希望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改变寄人篱下的命运。关键词:蒲松龄;塾师;尊师重教;科举考试作者简介:许学宁(1979.12-),男,辽宁沈阳人,辽宁大学文艺学专业硕士 就职于沈阳广播电视大学,主攻明清文学研究。[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9-0-02在《聊斋志异》中,

    青年文学家 2016年29期2016-11-23

  • 周大璋与张廷玉关系考
    儿子宰相张廷玉的塾师。周大璋系雍正二年 (1724)甲辰科三甲进士31名,是鹞石周氏的一位代表性的人物,现安徽省枞阳县周潭镇人。张廷玉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考中进士,是为三甲152名,当时二人均为桐城县人。周大璋真的是张廷玉塾师吗?笔者近来偶尔翻到一本残缺的疑为竹纸的线装书,书皮及前后内页均已缺失,书角卷皱严重,竟然内有一篇介绍周大璋生平事迹的文章,名《周笔峰先生墓表》(以下简称《墓表》),周笔峰即周大璋,字聘侯,号笔峰。该文系乾隆四十五年(1780)

    志苑 2016年4期2016-09-24

  • 脚步声
    路外的村庄有一位塾师坐馆,我只能去那里读书。那位塾师要求学生们苦读,即使不头悬梁、锥刺股,也要闻鸡起舞,所谓闻鸡起舞就是在鸡鸣时分赶到学塾里去读早书。农村里没有钟,全靠鸡报时。“雄鸡一唱天下白”,那是诗句,实际上鸡叫头遍时只是曙色萌动,到天下大白还有一段黎明前的黑暗。我在这黑暗中向两里外的学塾走去,周围寂静无声,却听到身后有沙沙的脚步声,好像是谁尾随着我,回头看时却又什么也没有。那时以为是鬼,吓得向前飞奔,无论你奔得多快,那声音总是紧紧相随,你快它也快,你

    视野 2016年10期2016-05-21

  • 脚步声
    路外的村庄有一位塾师坐馆,我只能去那里读书。那位塾师要求学生们苦读,即使不头悬梁、锥刺股,也要闻鸡起舞,所谓闻鸡起舞就是在鸡鸣时分赶到学塾里去读早书。农村里没有钟,全靠鸡报时。“雄鸡一唱天下白”,那是诗句,实际上鸡叫头遍时只是曙色萌动,到天下大白还有一段黎明前的黑暗。我在这黑暗中向两里外的学塾走去,周围寂静无声,却听到身后有沙沙的脚步声,好像是谁尾随着我,回头看时却又什么也没有。那时以为是鬼,吓得向前飞奔,无论你奔得多快,那声音总是紧紧相随,你快它也快,你

    视野 2016年10期2016-05-21

  • 私塾老师坐上席
    天请客是否请家庭塾师作陪争论不休。父亲说:“你的老师连个秀才都没考上。明天是请新上任的县大老爷,听说是两榜进士出身。一个白丁,如何能作陪客?”儿子不依不饶,辩解道:“哪有家中请客,不请老师的道理?如果老师不出席,我就不吃饭!”父亲年龄很大时才得到这个儿子,舐犊情深。儿子既以不吃饭相要挟,也就只好让步。第二天,请的陪客已陆续到齐。县太爷也鸣锣开道,乘拱杆大轿而来。客厅献茶。主人及陪客寒暄已毕,就邀请大老爷及陪客相继入席。各位陪客大多是曾任过官吏,而且是有“功

    小小说月刊·下半月 2016年1期2016-05-14

  • 传统乡村社会的教育和教师
    ,对学塾的开设、塾师的延请和礼遇、课程设置、教学用书、教学方法及对学生的考课、待遇,特别是在科举的道路上斩获功名后的奖励等,都做了系统而具体的规定。例如,同治四年,山西洪洞《洪洞刘氏宗谱》卷七的《阖族公约》第八条说:“族中有应乡试、会试者,皆读书上进、荣宗耀祖之事也,理宜奖助,以示鼓励。公议于祭田余银内,乡试者送卷价银叁钱,会试者送卷价银一两。”同治八年,江苏毗陵《费氏重修宗谱》卷一的《宗规》中,有《赏例》《罚例》和《经理祠事》三项内容。《罚例》包括忤逆不

    中国教师 2016年5期2016-05-14

  • 元代徽州童蒙教育探析
    参与其中,出现了塾师的群体化和职业化趋势;编纂了数量丰富、水平较高的学术著作与蒙学教材;理学思想内容成为蒙学的主导思想与核心内容,于理学社会化与民间化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究其原因,既是宋代以来社会与文化教育发展的惯性使然,而元朝廷鼓励设立小学书塾、科举废兴对士子心态之影响以及士人身份变化、理学思想浸润、教育家对童蒙教育地位重要性的认识等均是重要的推动因素。关键词:元代;徽州;童蒙教育;塾师;蒙学教材;理学因社会变革、文教政策的变化以及理学的影响,徽州童蒙教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2期2016-04-14

  • 私塾老师坐上席
    天请客是否请家庭塾师作陪争论不休。父亲说:“你的老师连个秀才都没考上。明天是请新上任的县大老爷,听说是两榜进士出身。一个白丁,如何能作陪客?”儿子不依不饶,辩解道:“哪有家中请客,不请老师的道理?如果老师不出席,我就不吃饭!”父亲年龄很大时才得到这个儿子,舐犊情深。儿子既以不吃饭相要挟,也就只好让步。第二天,请的陪客已陆续到齐。县太爷也鸣锣开道,乘拱杆大轿而来。客厅献茶,主人及陪客寒暄已毕,就邀请大老爷及陪客相继入席。各位陪客大多是曾任过官吏,而且是有“功

    民间故事选刊·上 2016年4期2016-04-07

  • 私塾老师坐上席
    天请客是否请家庭塾师作陪争论不休。父亲说:“你的老师连个秀才都没考上。明天是请新上任的县大老爷,听说是两榜进士出身。一个白丁,如何能作陪客?”儿子不依不饶,辩解道:“哪有家中请客,不请老师的道理?如果老师不出席,我就不吃饭!”父亲年龄很大时才得到这个儿子,舐犊情深。儿子既以不吃饭相要挟,也就只好让步。第二天,请的陪客已陆续到齐。县太爷也鸣锣开道,乘拱杆大轿而来。客厅献茶,主人及陪客寒暄已毕,就邀请大老爷及陪客相继入席。各位陪客大多是曾任过官吏,而且是有“功

    民间故事选刊·上 2016年4期2016-04-07

  • 林则徐幼年吟妙对
    在江边拍翅奋飞,塾师即景生情,遂将“鸿”字拆开,晃脑捋须吟道:“鸿是江边鸟。”塾师让林则徐应对。恰巧一农妇此时正在采摘喂蚕的桑叶,林则徐见之顿生灵感,脱口对出下联:“蚕为天下虫。”塾师闻罢大惊,频频点头赞赏。不一会儿,塾师瞧见蜂嬉桃花,于是又出上联:“老桃树背驼倒开花,黄蜂仰采。”林则徐目触附近藕塘,想起收获之景,立即巧对:“新莲蓬脚瘦歪结子,白鹭斜飞。”塾师听后不禁拍手叫好。还有一次,在放学的路上,林则徐见一群秀才面对池塘里的鸭子作联求对为乐,也去凑热闹

    老友 2016年10期2016-04-02

  • 从私塾走向现代
    的178.8%,塾师是小学教师的216.8%。山东省作为孔子的故乡,私塾的发源地,私塾的发达不下于湖南。据山东省统计,1935年,该省共有私塾3588所,塾师3588人,塾生40221人。私塾之所以在20世纪30年代还大量存在,首先是由于教育不发达、失学儿童太多。以湖南省为例,在教育不发达的“中华民国”,相对来说,湖南算是教育较为发达的省份。但据1930年湖南省教育厅的调查统计,是年全省小学每校平均只有2.7个学级(班),平均每校学生39人,平均每级(班)

    新校长 2016年6期2016-01-15

  • 客家地区的私塾
    四种类型,一是由塾师私人在祠堂、庙宇或自己家中设馆,收费招生入学;二是由村中热心教育人士牵头,邀请全村村民筹资,聘请教师设馆办学;三是由各姓公尝出田租经费设馆,聘请教师,教育宗族内子弟读书;四是乡绅殷户聘请教师,在家设馆,教育本户子弟或个别亲朋的子弟读书习礼。每所私塾一名教师教授几个至十几二十个学童,学生年龄差别较大,学习年限不一。私塾从学制上又分为蒙馆、经馆和二者兼备三种。蒙馆,蒙馆为人生启蒙学习的管所,故名。蒙馆招收七八岁至十来岁从未上学的小孩。教师一

    源流 2015年8期2015-09-16

  • 诵唸
    人一声。通常是由塾师先生用“醒木”在书桌上敲击节奏,使大家准确无误地诵唸出文字声腔。“醒木”是一块一寸八长、八分宽、九分高的硬木,也叫“惊堂木”,是书馆中塾师先生弹压学生的镇物。除此之外还有一对戒尺,是如镇尺一样的硬木,除了用来体罚学生打手外,也是用来敲击节奏传授读书的镇物。这与西体教学中的教鞭是一样道理,但在尺寸及教学的规矩上赋予了极为深刻的内涵。群唸形式是指学生们一起合唸一段诗词,由塾师先生用“醒木”开题后以戒尺敲击节奏引领。一般先由塾师先生敲击“醒木

    博览群书 2015年4期2015-09-10

  • 课业之外:清代塾师与弟子的师生情谊及其变异
    引言在私塾之内,塾师与弟子之交往主要围绕传道、授业与解惑而展开。然而,除却纯然的师徒关系外,他们之间的交往还延续到课外,成为一种具有拟血缘化倾向的师生情谊。在清代,塾师与弟子之间的交往既有和谐的一面,也有不和谐的一面。这里主要揭示的是师生之间的情谊,故而更专注于和谐的一面,而略带论述这种情谊的变异。在传统社会,师的地位常与君、父并提,有“三本”“三尊”的礼法地位,所谓“天下有三本焉,父生之,师教之,君治之。缺其一则本不立。”[1]卷五十二,子18册,636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3期2015-03-19

  • 传统塾师与公办教师任职资格之比较
    273165)塾师,简单地说就是的私塾先生,即传统私塾中的教师。塾师是旧时教育体系中的执掌教鞭者之一,在整个教育体系的师资队伍里,可以称得上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我国当今教育系统在性质上可以把教师分为公办教师和民办/私立教师,如果说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那么教师就是基石的奠基者,而在我们国家的当前教师队伍中绝大多数是公办教师,正是公办教师撑起了国家的教育事业。职责同为教书育人,因此传统塾师和公办教师的任职资格一直以来备受世人重视,而且每个时代都有相关的规定。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2期2014-04-10

  • 《聊斋志异》与《阅微草堂笔记》塾师形象之比较
    11231)所谓塾师,就是“于私塾之中,从事‘启蒙养正’的基础教育工作的知识分子”[1],分为经师与蒙师两类,“一曰经学,则治科举之业者也;一曰训蒙,则教蒙童记诵者也”[2]。清代两部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与《阅微草堂笔记》中,都描写了一些塾师形象,但其侧重点截然不同:蒲松龄重在表现塾师的可怜,而纪昀则重在表现塾师的可恨。一《聊斋志异》中直接描写塾师生活的小说并不多,但从这些有限的篇章中即可看出当时塾师的大致处境。首先,蒲松龄笔下的塾师都是迫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1期2014-03-06

  • 白字状元郎
    。我就是他的家庭塾师!”这下孙元昌更得意了,他想了想,说:“我想将堂上的这个对子修改一下,为‘国事每同家事办,大臣当比小臣劳,不知老先生意下如何?”本来还很高兴的老塾师心下颇感不悦,冷笑道:“你这一改,难道还有什么讲究吗?”孙元昌朗朗一笑:“当然很有讲究,只有将国事当作家事来办,才能尽心;如果将家事当作国事来办,那岂不是自比君王?人家说你包藏祸心,量你也无话可说。那个下联嘛,许大学士是国家重臣,为国为民应当多吃辛劳,只有这样才会不负君王重望,如果不改,就有

    民间故事选刊·下 2014年2期2014-02-26

  • 《阅微草堂笔记》中的教育小说——兼谈古代教育小说的界定
    二》记叙肃宁有位塾师,平日讲程朱之学。一日有游僧乞食于塾外,被塾师辱骂驱赶而去。游僧临走将布囊遗忘于地,晚上,学生隐约发觉里面都是散钱,塾师告诉学生:“俟其久而不来再为计。然须数明,庶不争。”没想到刚把布囊打开,群蜂坌涌,把师生螫得面目尽肿,不断号呼扑救。纪昀借僧人之口指责曰:“圣贤乃谋匿人财耶?”《滦阳消夏录四》又记叙邻村有两位塾师,平时都以道学自任。某日召集十余学生讲课,正当辩论性天、剖析理欲、严词正色、如对圣贤之时,忽然微风吹落一页信纸。学生拾起一看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1期2013-08-15

  • 《醒世姻缘传》塾师的生存处境
    )《醒世姻缘传》塾师的生存处境魏光灿(温州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摘 要]明清时期因科举的需要,私塾教育十分兴盛。塾师作为明清小说中的特殊群体,还没有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以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为例,通过对塾师形象及其生存处境的分析,探究从事塾师这一职业的社会底层文人的悲剧性命运及其与科举制度的关系,以期成为明清时期塾师、教育乃至社会研究的一个窗口。[关键词]明清小说;《醒世姻缘传》;塾师;科举明清小说中有很多塾师形象,如明凌濛初《拍案惊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4期2012-03-20

  • 清末天津广育学会探析
    资;另一方面改造塾师以补师资。其中对塾师的改造是补充师资最便捷有效的方法。一直以来,塾师是传统教育的主力军,新式教育的兴起对于塾师来说是一次巨大冲击,“如今学堂大兴,教书先生们全都发了愁,以为教书这条道儿就算是绝了,……多立一两座蒙小学就多拆散几个家塾”。即便是学堂教员依然由塾师充之,然而学堂往往是学生多教员少,这样一来塾师失馆者必然就多,年富力强者尚可另图他业,而年岁稍高者将奈之何?[5]所以,改造塾师可谓是两全之策,既可补充师资,又可保全塾师。二、广育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6期2011-11-30

  • 耿南方两戏铁公鸡
    公鸡高价为儿子聘塾师。条件是试用三个月后考塾师,如通过月薪为五两纹银,反之分文不给。就在铁公鸡一连炒过两个塾师的节骨眼上,耿南方前来应聘。正在到处找油漆匠的铁公鸡接待了耿南方。他知道耿南方是当地名人,想请他帮忙。事有凑巧。当耿南方回家的路上,碰到一个南方落第学子,乞讨归家路经此地。耿南方惺惺惜惺惺,把他带到家,如此这般向他交待了一番。翌日,铁公鸡仍为找漆匠事而发愁时,有一外地漆匠突然找上门来也不嫌价钱低,便包下了铁公鸡的活。漆匠漆完家具结了工钱便走了。半个

    对联 2011年5期2011-11-20

  • 近代塾师培训及其对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启示
    71002)近代塾师培训及其对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启示*秦玉清,马月香(河北大学 教育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塾师培训属于早期阶段的教师培训。二十世纪初期和三十年代,我国各地曾对塾师进行短期培训,成效与问题并存。我们应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高度重视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加强相关理论研究,面向实践,挖掘基层学校的培训潜力,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教师培训;私塾改良;塾师20世纪前半期,我国基础教育的新成分弱小,客观上给私塾办学留下了空间,而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主流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2期2011-08-15

  • 教化之基 养正之所 贤才之薮 ——以清末以降合肥地区私塾教育为例
    名媛张充和),请塾师在家开馆。1910年学部颁布《改良私塾章程》,1912年教育部颁布《整理私塾办法》,主要是引导私塾教育逐步向新式学校教育转型。(二)式微廿世纪20年代末至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中小学校逐渐增多,学校在学制、教师、课程与教学等方面日趋完善;社会名流,公教人员、军政要员大都出自新式学校,社会上逐渐出现重视学历文凭,私塾教育逐渐退场。但在合肥城乡仍有一定的市场,私塾与学校长期并存。官方在1932年8月3日发布的《安徽省教育厅训令》中也承认“公家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5期2010-04-11

  • 黄井祝天
    “站起来!”随着塾师不怒自威的喊声,从私塾窗外慢慢探出一个六岁光景孩子的脑袋。他身上穿着不合身的旧衣服,手中拿着放牛鞭。塾师和学子们纷纷走出私塾。“你叫什么名字?”塾师俯下身子关切地问。“我叫林嗣环,家住赤岭后畲。”孩子用鞭指了指不远处的村落,又不问自答地作介绍:“父林之粟,兄嗣祯。我很喜欢听先生讲课,已来偷听半年有余了!”“那你就来读书吧!”“我家穷,供不起我读书!”塾师颔首捋须良久,忽灵机一动:“嗣环,请你进学堂坐一会儿好吗?”塾师安排嗣环和众学子坐好

    作文周刊·七年级读写版 2009年19期2009-06-22

  • 晚清的“性骚扰”案
    一少女倚窗眺望。塾师不禁对少女笑了笑,少女脸色大变,马上关了窗。塾师小解完毕,像没事人一样回到课堂,没过多久,就听得外面吵吵嚷嚷,说一少女上吊身亡。塾师一听,不由得拍桌惊呼:“哎呀!今天错了。”座下恰好有一学生是少女的弟弟,急忙回家探视。女儿死得莫名其妙,父母正百思不得其解,一听儿子说起塾师的非常举动,大为可疑,立马报官。塾师被捉到衙门,问成了“绞监候”。案子到了刑部,多数司员也拟为死缓,还是上次那个司员,坚持“虽无实事,其心可诛”,拟为“情实”,结果塾师

    百家讲坛 2009年19期200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