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融合
-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的乾隆《重修岱庙记》碑考释
民族共同体;民族融合岱庙是中国古代帝王供奉泰山神灵并举行祭祀活动的地方,历代帝王封禅泰山或致祭时,先在岱庙内祭泰山神,开展斋戒活动并为封禅大典作准备,然后登山祭告。岱庙作为一座传承千年的庙宇,康熙、乾隆两代帝王对泰山和岱庙极为崇祀,曾多次到泰山致祭,均拜谒岱庙并举行过隆重的祭祀活动,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乾隆皇帝前后10次到泰山,巡幸岱庙并驻跸于东御座,乾隆皇帝在岱庙内共刻制乾隆诗碑31通,刻诗47首。其中,乾隆《重修岱庙记》碑为岱庙现存唯一一通御制满汉合
东方收藏 2023年8期2023-10-14
- 民族融合视域下魏晋南北朝壁画创作研究
、全面地探讨民族融合视域下魏晋南北朝的壁画创作,以期为今后民族融合背景下文化艺术风格变化与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依据与参考。主要从北人南迁,江南与中原的来往,五族内迁,北方民族与中原的碰撞,以及北魏统一,元魏与中原的融合三方面出发展开研究,进而得出基本结论:因为此三方面的影响,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成了拥有多种风格的文化艺术形式,并对今后中国壁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关键词: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壁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对当时的艺术领域影响深远,许多学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3年6期2023-08-16
- 湖北安陆出土元代杨宜中墓志铭考释
代汉人家族、民族融合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丰富了安陆地方历史文化。文章从杨宜中生平、杨氏家族概况、杨氏家族自安庆徙居德安的原因、与杨氏家族通婚的吕氏家族辨析、墓志铭所载民族融合情况等五个角度出发,钩深索隐,对该墓志铭进行解读与考释。关键词:元代;杨宜中;墓志铭;家族;民族融合1984年11月安陆市李店区刘庙乡四里大队仰家园一处山丘上发现的杨宜中墓,填补了安陆地区尚无元代墓葬考古发现的空白。目前,关于杨宜中墓志铭,仅停留在发现与简报阶段,尚无学者对其进行考释
东方收藏 2023年6期2023-08-14
- 山西博物院藏隋代虞弘墓石椁解读
;丝绸之路;民族融合20世纪末,发现于山西太原晋源区王郭村的隋代虞弘墓曾在学术界引起了高度关注,先后被评为“199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世纪百大考古重要发现”。该墓中发现的虞弘墓石椁,无疑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考古中的一颗耀眼明珠。一、虞弘墓概况虞弘墓为单室砖墓。该墓曾严重被盗,随葬品不多,主要有人物俑、墓志等。随葬品中,以石质人物俑最多,达16个。随葬品中最重要的、也最令人震撼的出土物就是一套硕大精美的汉白玉石椁,安放于墓室中部偏北。出土的石质人物
收藏与投资 2023年7期2023-08-07
- 云冈石窟造像中民族融合的具体体现
造像艺术。在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中,云冈石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呈现了北朝艺术风格的整体面貌、发展脉络和演变轨迹,还体现了艺术发展的共性特征和普遍规律,反映了民族融合与艺术风格演变之间的互动。关键词:云冈石窟;艺术风格;民族融合;石窟造像民族融合是北朝发展的历史大趋势和“主旋律”。在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中,伴随着朝代的更迭和艺术中心的转移,其艺术风格也随之发生演变。无论是所呈现的艺术风格特点还是艺术表现规律,云冈石窟都全方位展现了魏晋时期民族大
收藏与投资 2023年3期2023-05-30
- 汉族士人与北魏的汉化
尤其在北方,民族融合的规模更大,范围更广,影响更深远。内迁的少数民族统治者进行封建化的活动,极大加速了本民族的汉化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其中以北魏拓跋鲜卑进行汉化改革最为典型,极大促进了民族融合。而在汉化改革中,汉族士人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他们无论是在北魏的政权、制度、礼乐建设还是在文化、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关键词】北朝;汉族士人;民族融合;汉化【中图分类号】K2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
今古文创 2023年18期2023-05-30
- 民俗文物研究:美美与共的民族婴儿摇篮
;文化交融;民族融合引言随着博物馆事业不断推进发展,各个博物馆藏品也渐趋丰富,涵盖面十分广泛。其中,有一类文物被统称为民俗文物,既包括珍贵的古代民俗器物,也包括距今较近的民间使用广泛、具有代表性的民俗实用器物,这类文物在地市级和旗县级博物馆中收藏更多一些。博物馆是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这个“历史”并不是简单的时空概念,那些能够反映社会变迁、文化交融、城市发展关键节点、具有典型性文化内涵的民俗实物,即便时间还不够久远,也应该被重视和征集到博物馆中来。首先,这
东方收藏 2023年2期2023-03-28
- 小议拓跋魏文化转变的历程
上风云激荡的民族融合时期。自古“马背上讨生活”的北魏统治者向中原文化寻求治国之策,而一大批中原士族亦抱着“用夏变夷”理想,积极投入北魏拓跋王朝建设大潮中。随着与中原汉文化接触不断密切,“鲜卑本位”与“汉族本位”如何和谐共存成为双方一大“痛点”。与此同时,中原农业文化与拓跋草原文化在各种矛盾中融合。本文结合《从平城到洛阳:拓跋魏文化转变的历程》阅读实际,从早期拓跋部族对中原文化、士大夫态度,中原士族汉化贡献以及二者文化融合情况及影响等多方面入手具体阐述对拓跋
今古文创 2022年21期2022-06-20
- 唐诗与中华文化共同体的构建
文化共同体;民族融合;一体多元作者简介:黄立一,华侨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唐宋文学(E-mail:huangliyi_hqu@163.com;福建 泉州 362021)。中图分类号:I207.2;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398(2022)04-0141-10中华民族文化共同體是以共同的语言文字、历史记忆、传统价值观和共同心理特征等为纽带组成的民族文化有机体,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更是民族共同体与国家共同体的社会心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4期2022-05-30
- 古中山国的源起及文化研究
特色还遗留着民族融合的印记,是周文化体系的一部分,也是华夏和北狄文化碰撞和交融的结果。笔者通过多次实地到访与文献查阅,重点阐述古中山国的神秘文化,以及对于当下河北博物馆的发展意义对未来的思考。关键词:中山文化、 游牧风格、 民族融合、1.源起1.1发现河北博物院有两个常设陈列展,一个是《战国雄风——古中山国》,一个是《大汉绝唱——满城汉墓》,它们所展示的是两个性质的中山国。战国时期的中山国是真正的国家,汉代则是一个同姓诸侯王的封国。古中山国坐落在今河北省中
中学生学习报 2022年26期2022-05-23
- 基于纳西族隔断技法的生态文化符号研究
识。关键词:民族融合;隔断;生态符号学;后疫情时代;少数民族文化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文化传统十分深厚。中国也是物产极为丰富的大国,从“良渚文化”到“器物文明”再到各种工程营造的形式,无一不证明中华文明史也是工艺发展史、器物营造史。此外,儒家文化的发展,让我们对“礼乐”与“中庸”的追求深深烙进中华传统思想中,并指导人们进行营造活动。“隔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隔者,障也”,具体来说就是以物遮物。中国古代对“隔”的追求从未停止过,从挖田
美与时代·上 2022年4期2022-05-22
- 民族融合背景下齐齐哈尔少数民族文化研究
,最终形成了民族融合的大方向。齐齐哈尔地区作为我国典型的少数民族聚集地,在其上有数十个少数民族定居,为少数民族文化研究提供了契机。本文以齐齐哈尔地区的达斡尔族为研究对象,探讨在民族融合背景下的齐齐哈尔少数民族文化特征,为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研究添砖加瓦。【关键词】民族融合;齐齐哈尔;少数民族文化研究;达斡尔族【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2)03-071-03【本文著录格式】白泽平,鄂玉荣,田海燕,王卫强.民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3期2022-05-01
- 雍和宫馆藏天鼓达玛茹赏析
玛茹;御用;民族融合一、缘起鼗鼓最早可追溯到古印度教的湿婆神。湿婆是舞蹈之神,在神舞中他右手持鼓在节奏中创造世界。印度河流域的鼗鼓最早用猴子头骨制作,尺寸较小。后制鼓时用木料车成沙漏状鼓,绑上羊皮鼓槌,鼓面以整块羊皮绷紧。鼗鼓传入雪域高原以后,受苯教影响开始用人骨来制作。苯教认为自然蕴含着巨大能量,以人的身躯发愿能与神明建立更强的联系,这种思想延续到藏传佛教密宗。早期瑜伽师被称为持颅骨者(梵语kapalikas),颅器被认为是空行母的象征。公元13世纪,贡
东方收藏 2021年12期2021-12-27
- 小学音乐教育融入民族团结进步实践探究
:小学音乐;民族融合;策略探究;教学引导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45-174前言音乐作为教育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学科之一,随着基础教育不断深化,新课程改革进程不断加剧,带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新的时代诉求。音樂作为传递情感的重要工具,以音乐能够促进民族团结,增强学生认知成为新的时代诉求。想要实现这一点只靠任课教师的引导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讲解相关乐器,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音律鉴赏水平。在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1年45期2021-12-17
- 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国通史课程教学探究
共同体意识;民族融合;少数民族學生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8-00-03从2019年起,上海理工大学开始招收少数民族预科班学生。针对少数民族预科班中国通史课程教学,中国近现代史教研部在原来本科生中国通史公选课的基础上,经过三年多的教学实践与探讨,初步探索出了少数民族预科班中国通史课程教学的理论与方法。1 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国通史教学1.1 民族共同体意识及其重要性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
艺术科技 2021年18期2021-11-26
- 从《诗经》看西周春秋时期的道路交通
键词:横向 民族融合 国力 国家发展模式《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除却诗歌的世俗性和沉郁的思想意蕴,它也是研究先秦时期历史地理的重要文本载体。《诗经》中记录了不少有关道路的诗句,生动地再现了西周春秋时期道路建设、设施的基本情况,以陆上交通为切入点,为研究该时期社会发展情况与国家形势变化提供了独特的视域。一.西周春秋的交通道路发展及影响因素(一)西周时期1.西周交通道路的发展周朝交通道路发展的历史几乎与国家的兴衰同步。周朝的经济生活以固定性的农耕文化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1年10期2021-10-29
- “婚姻” 与“财产” 束缚下的宋辽金元女性地位
】宋辽金元;民族融合;婚姻;财产;女性地位【中图分类号】K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6-0066-04基金项目:辽宁师范大学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宋辽金元时期女性地位研究”(S202010165011)。女性作为占人口总数一半的社会群体,其地位,尤其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是社会热点话题。对于古代女性来说,婚姻和财产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了解这一群体的关键切入点。在宋
今古文创 2021年36期2021-10-26
- 民族文化视野下民族融合发展的对策研究
要对于教育在民族融合中所起到的作用进行了论述,以期通过民族教育使得众多的少数民族能够与汉族的融合,共同促进少数民族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和谐、全面的发展。在学界关于民族融合的争议中,选定了本文所指的民族融合,并介绍了教育的内涵与功能,再从教育的功能入手,分析教育能够对民族融合与发展起到的作用。关键词:民族融合 教育 教育功能 民族教育一、民族融合含义(一)民族融合《辞海》中对“民族融合”的定义是:“在共产主义的基础上,民族差别逐渐消失,世界各民族形成为一个共同的
公关世界 2021年16期2021-09-09
- 民族文化融合的记录者——阿尔寨石窟
是研究该地区民族融合的重要物质资料。关键词:阿尔寨石窟;壁画;元朝;民族融合阿尔寨石窟现存近千幅壁画,总面积近一千平方米,主要题材内容包括传统神佛像、历史事件和世俗人物。其中部分壁画榜题含有回鹘式蒙古文、梵文、八思巴文、藏文,是研究元朝时期生产生活与文化艺术的重要资料。一、阿尔寨石窟壁画的形成时期阿尔寨石窟历史源远流长。1981年考古学家田广金先生在《百眼窟石窟》中认为,阿尔寨石窟建成的整体年代可能为元朝或者稍晚些,石窟研究院巴图吉日嘎拉、王大方、张文芳学
收藏与投资 2021年7期2021-08-11
- 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
兰热水墓群,民族融合的聚落形态【考古关键词】民族融合;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热水墓群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热水乡境内,是公元6—8世纪的重要墓葬群,也是“九层妖塔”的原型。热水墓群出土的大量文物,有力地证明了从北朝至隋唐时期,青海道是丝绸之路上一条重要的干线。2018年,热水墓群被盗,涉案文物达到646件,震动全国。本次发掘就是针对2018年被盗墓葬进行的抢救性发掘,编号为2018血渭一号墓。墓葬发现的墓园祭祀建筑、殉牲坑、五神殿的墓室结构、壁画
意林·作文素材 2021年11期2021-08-09
- 明清挽袖考略
;宗族文化;民族融合Abstract: Wanxiu originated from the Ming dynasty and flourished in the Qing dynasty. It is a kind of fringes sewn on sleeves of womens wear, which has been used by many ethnic groups and different classes during its inh
丝绸 2021年3期2021-03-28
- 简评伏波将军马援
事家还是促进民族融合发展的民族英雄,在其逝世之后更是在岭南地区形成了独特的“伏波文化”一直影响到后世,为促进越地的经济发展与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文旨在对马援其人及生平贡献还有后人之评价做出梳理,作为学人初步了解之基础,以期出现更为深入的研究。关键词:马援 伏波将军 民族融合 伏波文化“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今人大都熟悉王勃作《滕王阁序》,他直抒心意表达自己的青云壮志,但鲜有人知道在更早的汉代就已有“伏波将军”马援发出了这样
公关世界 2021年2期2021-03-08
- 十六国北朝时期河西地区的民族融合:以敦煌壁画为中心的讨论
区政权更迭,民族融合,宗教传播,无论在社会风俗还是文化艺术方面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对后世历史学、民族学、艺术学的研究影响深远。本文根据近年来的考古研究成果和众多文献古籍线索,探究十六国北朝时期敦煌地区民族融合在文化艺术中的体现,以多角度多方位展开论证。【关键词】河西;敦煌;十六国;北朝;民族融合;佛教;石窟【中图分类号】K87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23-182-05【本文著录格式】 刘金岁月,陆彦文,李慧丽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23期2021-02-26
- 从馆藏北魏砚台看北魏时期的民族融合及中西文化交流
;中西交流;民族融合砚台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历史文化发展的物化反映,其在从简单的研磨器逐渐演变的历史过程中,集文学、历史、雕刻、书法于一体,凝聚了独特的中国文化意象,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传承,反映着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地域特色、审美情趣、民风习俗等重要信息,对研究古代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砚台的使用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砚台雏形可以追溯到距今6700多年的仰韶文化时期,陕西半坡遗址出土的残留有研磨颜料痕迹的石磨盘和磨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24期2021-02-24
- 有关大同辽金壁画墓的相关探析
辽金壁画墓;民族融合;布局与特点0 引言山西省大同市位于我国中原偏北部地区,其因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了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交流的必经之路,北魏时期的统治者也选择将国都建设在这里。历经千百年发展,辽与金两个朝代又在大同地区建设西京,从此以后大同地区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为我们留下了璀璨的历史文化瑰宝。经过考古工作者的不断努力,大同地区已发掘近40处辽金时代的墓葬,以壁画墓葬为主。以下将对这些辽金壁画墓进行详细论述分析。1 大同市辽金壁画墓的整体现状分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21期2021-01-17
- 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过程中的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途径
固定,不利于民族融合团结。关注冲突矛盾下的心理健康发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文章分析流出地与流入地少数民族及本地居民的冲突问题及心理健康问题,分析适当的解决方案。关键词:少数民族;民族融合;流入地;流出地;心理健康一、问题提出从国家卫健委发表报告中来看,自2015年开始全国流动人口规模呈现缓慢下降趋势,达2.44亿人,该数据一方面显示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流动规模和参与率均呈现大幅增长,另一方面表现出少数民族人口流动进程明显滞后于全国,这种滞后性同时表现在多方面,
青年与社会 2020年29期2020-12-09
- 接受与认同:元代移居河南的哈剌鲁人
剌鲁;移民;民族融合;文化成就中图分类号:K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20)09-0135-06哈剌鲁发源于西域,为唐代突厥部族之一,时称葛逻禄,蒙元时期因音译不同,有哈剌鲁、合儿鲁、哈儿鲁、匣剌鲁、阿儿鲁、哈剌奴、柯耳鲁、哈鲁、罕禄鲁等多种称呼。关于蒙元时期哈剌鲁人的研究,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萧启庆《内北国而外中国:蒙元史研究》、马建春《元代东迁西域人及其文化研究》、张沛之《元代色目人家族及其文化倾
中州学刊 2020年9期2020-11-28
- 民族融合中的看与被看
节点,也是多民族融合叙事的开端。在藏民与汉人看与被看的双向互动中,形成了极不对称的两类形象,最终指向征服与被征服的结局。小说通过预设鲜明对立的形象,显示两民族历史命运走向的差异。这样的创作方法,忽视了对民族融合本质的思考,在“国家统一”的既成事实面前,消解了对民族融合过程中的不平等民族关系的批判。阿来对于汉藏两族形象的塑造与定位,缺失与过激之处,应批判性地加以审视,以引起我们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民族互动的关切和反省。关键词: 《尘埃落定》 民族融合
文教资料 2020年21期2020-11-06
- 根据北魏前期墓葬文化的发展探讨民族融合
特点及情况对民族融合进行探讨。关键词:北魏前期;墓葬文化;发展;民族融合各个时期墓葬品都会反映出当时朝代政治、生活的特点,其也是各朝代文化发展的结晶。研究北魏前期民族融合,可从当时的墓葬文化来入手,因此,可依据北魏前期墓葬装饰艺术、容器的形状及色泽等方面和各民族墓葬品对比,以此探讨民族融合。北魏前期发展中,民族融合获得较大发展,其和周边民族有很深程度的融合。1 北魏前期墓葬类型北魏政权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都城的变迁上,尤其是历史发展与地域变迁有很大的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14期2020-10-12
- 试论汉末至隋长达三百年未能统一的原因
,统治者以及民族融合的必然性等简单剖析其动乱的原因。关键词:东汉末年;三国鼎立;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东汉末年,农业生产出现了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直接导致地方豪强势力的兴起。当时由于中央政府的政治黑暗,十常侍横行朝野,对地方的控制愈加衰弱,而土地兼并的问题也随着这种情况变得愈发严重。人民同时饱受天灾与瘟疫等现象的苦果,纷纷起来造反,其中最著名的是黄巾起义。但在时代混乱不堪的同时,机遇也相伴而生,地方豪强在此时纷纷崛起,从一开始依靠自身的财力组织自己的武装部队
看世界·学术下半月 2020年4期2020-09-10
- 契丹民族的迁徙和汉化
民族;南迁;民族融合1 契丹民族形成中国古代少数民族迁徙促进了各民族的交融和整合,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契丹建国后,以契丹民族为主体建立的王朝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政治地位。契丹的名称最早载于《魏书·卷一百·契丹传》:“契丹国,在库莫奚东,异种同类,俱窜于松漠之间。”①《辽史·卷六十三·世表》也载:“辽本炎帝之后,……既而慕容燕破之,析其部曰宇文,曰库莫奚,曰契丹。”②公元4世纪前后,契丹的生活方式为“随水草畜牧”③,在迁徙的过程中,形成了契丹最早的部落形态—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10期2020-08-17
- 福建传统漆雕艺术的当代语境
面。关键词:民族融合、传承、创新、观念一、福建传统漆雕的发展历程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的战乱,大量的中原民众迁徙到福建地区,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先进文化和技术,随着生产力的提升,福建的漆艺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与此同时,福建的佛教艺术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许多民间艺人把漆艺和佛像雕塑艺术相结合,制作了大量的漆雕艺术佛像,至此形成了福建漆雕发展的雏形。在隋唐时期,从事漆艺的艺人已经达到定的规模了,这个时期制作的佛像漆雕主要是运用“夹纻胎”工艺制作而成。“
雕塑 2020年3期2020-07-20
- “一带一路”与文化自信视角下的会计史研究
与会计史论、民族融合视角下的各民族间会计交流、“一带一路”视角下的中外会计交流与比较三个大方向及十个子方向。【关键词】会计史;“一带一路”;文化自信;民族融合【中图分类号】 K2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94(2020)13-0053-6一、引言2019年, 是中国会计史研究成果极为丰硕的一年。 是年9月, 我国会计史巨擘郭道扬教授的《中国会计通史》问世。 郭道扬在古稀之年, 凭“一支笔”独立撰著, 历时八载,
财会月刊·上半月 2020年7期2020-07-18
- 一首多彩风情的生命礼赞
、人情观、多民族融合的发展观四个维度对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该剧所呈现出来的思想教育意义与文艺审美价值。【关键词】生命礼赞;西双版纳;生态文明观;傣族文化;民族融合由孙艳华执导的36集大型生态电视剧《让我听懂你的语言》全方位展示了西双版纳地区傣族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传播了傣族的生态文明观与优良的文化传统,展现了当地的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认知的历程。一、《让我听懂你的语言》题解与立意从20世纪60年代的《摩雅傣》到80年代的《孔雀
教育传媒研究 2020年4期2020-07-17
- 《蒙古秘史》自然生态观及其表达方式
;生态治理;民族融合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20.02.037中图分类号:I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20)02—0157—04一蒙古语言作为阿尔泰语系的古老语种之一,发端于渔猎、游牧生态环境。地广人稀、寒冷严酷,极端恶劣的高原气候和自然环境,不仅为蒙古人提供了解动植物习性,运用自然界万物生灭的规律及彼此之间建立的必然联系,获取物质资料的知识、技艺、经验的境遇和途径,而且提供了摆脱生物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2期2020-05-09
- 初中历史民族融合内容教学刍议
的民族团结与民族融合仍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主要特征和主流。关键词:初中历史;民族融合;中华民族形成;教学实践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明白的一点就是在我国的众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和悠久的文明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一个常态那就是各民族之间是存在着长期的交往的,而在这个一直都存在的状态也就是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众多民族也就是我们的共同的中华各民族在长期交往和交流的过程中最后的影响和结果就是形成了一个最典型的特点和特征的一个情感那就是休戚与共、同喜同悲的这个非常具有我们
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2020年8期2020-03-08
- 马家塬战国墓地出土的青铜茧形壶美学鉴赏
词:张家川;民族融合;青铜;茧形壶;美学;文化元素青铜茧形壶(图1、图2)出土于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马家塬战国墓地,口径9.3厘米,最大腹径28.4厘米,最大底径15.4厘米,通高25.6厘米,侈口、束颈,矮圈足,腹呈横向长椭圆状。肩部饰连29枚贝纹环状一周(图3),贝纹环状下部衔接铺首衔环一对。器身饰纵向圆状瓦棱纹,瓦棱内间隔饰以蟠螭纹,圈足上饰绳索纹一周(图4)。器物底部铸有阳刻铭文“鞅”字。在马家塬战国墓地出土的众多青铜器里,青铜茧形壶的艺术设计最为独特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24期2020-03-08
- 一个西藏学生的教育笔记
西藏中职班;民族融合;关爱2010年国家教育部开设内地西藏中职班,主要目的是为西藏培养一批新型技能型人才,从而改变西藏教育相对落后,人才匮乏的现状。内地办学这种民族教育的特殊模式为促进西藏学生接触内地文化,了解内地社会,形成整体的国家认同,促进民族团结提供了难得的机遇。2011年9月,我校迎来了第一批内地西藏中职班,而我有幸成为他们的班主任。藏族学生汉语水平很低,交流起来比较困难,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和内地不同,家长又远在千里之外,所以他们学习生活方面的一切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20年2期2020-02-18
- 一个西藏学生的教育笔记
西藏中职班;民族融合;关爱2010年国家教育部开设内地西藏中职班,主要目的是为西藏培养一批新型技能型人才,从而改变西藏教育相对落后,人才匮乏的现状。内地办学这种民族教育的特殊模式为促进西藏学生接触内地文化,了解内地社会,形成整体的国家认同,促进民族团结提供了难得的机遇。2011年9月,我校迎来了第一批内地西藏中职班,而我有幸成为他们的班主任。藏族学生汉语水平很低,交流起来比较困难,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和内地不同,家长又远在千里之外,所以他们学习生活方面的一切
散文百家 2020年2期2020-02-12
- 浅析“三个离不开”的历史基础
;历史基础;民族融合一、“三个离不开”的重要意义;“三个离不开”作为我国民族政策的指导思想,对当前今后的民族关系、民族繁荣发展、国家的长治久安都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三个离不开”对于中华民族这个政治实体的维护作用仍十分重要,它是搞好民族和谐、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重要保障。习总书记说:“我国历史演进的这个特点,造就了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
锦绣·中旬刊 2020年10期2020-01-27
- 中国历史演进的“走廊”与“厅堂”
越来越强,而民族融合是主旋律。培养中学生对于祖国统一的家国情怀需要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关键词 统一,民族融合,多元一体,家国情怀统一是中国古代史演进的总趋势。中华文明在起源时就具有多元一体的先天基因;地理環境和宗法制则是中华文明延续的客观和制度因素。中国古代史的分裂期越来越短,统一帝国的多元共生性越来越强,而民族融合是主旋律。培养中学生对于祖国统一的家国情怀需要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历史教育要发挥其应有的立德树人的作用,让家国情怀渗透到每个学生的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20年12期2020-01-04
- 撒拉族建筑装饰艺术
;建筑装饰;民族融合建筑装饰本身依附于建筑结构,同时又具有保护主体结构、美化装饰和改善室内工作条件等作用。它是人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对精神需求的一种体现。不同民族建筑的装饰艺术表达出不同的文化特点、地域特点。撒拉族是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一个人口较少民族,其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撒拉族建筑装饰艺术是在撒拉族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具有撒拉族装饰特征的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风味。撒拉族人民在创造民族建筑文化过程中,融合了当地各民族建筑文化元素,体现了撒拉族精神和当地各族文
装饰装修天地 2019年23期2019-12-10
- 4—13世纪西域乐舞在中原地区流变考
、政权统一,民族融合的历史。分析北周安伽墓,安阳、固原黄釉瓷扁壶等考古图像,可考察出其流变过程中具体形态的变化,对于梳理其发展脉络,认识乐舞形态之细节特点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粟特乐舞;中原乐舞;民族融合中图分类号:K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9)10-0125-06秦朝以后,中原地区与西域交流日益频繁,极具特色的西域乐舞开始传入中原,并与中原宫廷乐舞融合互补,形成具有中原文化特点的西域乐舞,这种融合,既保留了西域乐舞的主要元
中州学刊 2019年10期2019-12-06
- 论儒家文化在金代的发展状况
解儒家思想在民族融合的背景下对金朝文化形成过程产生的影响,有助于了解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方式对我国民族大融合的推动作用。关键词:儒家文化;金代;民族融合;发展状况中图分类号:B2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3872(2019)13-00207-02中华民族足以文化认同为民族认同的基础,因此历代入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都不可避免地走上了汉化的道路。这不仅是较高文明征服落后文明的过程,还是落后文明自身逐渐蜕变,主动学习前进的过程。作为整个封建社会的统
年轻人·上旬刊 2019年7期2019-10-21
- 中外文化交流与隋唐舞蹈的兴盛
;乐舞文化;民族融合;影响【中图分类号】J712 【文献标识码】A隋朝结束了两晋南北朝分裂割据的局面,开始了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国家政治上整齐划一,经济制度上高度集中,人民生活安稳幸福。稳定的社会环境使人们不仅仅只关注温饱问题,而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文化建设上来。到了唐朝以后,国力更加强盛,与各国交流更加频繁,社会生活更加丰富,乐舞文化得到高度发展,并且受到统治者们的喜爱与推崇。隋唐五代时期的乐舞文化最显
北方音乐 2019年8期2019-10-21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婚姻制度研究
;等级门第;民族融合;伦理道德婚姻文化一直是人们精神状态和社会观念的折射镜,在魏晋南北朝同样以其特定方式展现当时的社会状态。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段特殊的时期,朝代更替频繁,时局大动荡,民族文化碰撞,民族大融合。作为统治工具的前朝礼法,经历了被继承和被反复破坏与重建的过程,伦理观念逐渐淡薄。并且随着士族在经济与政治地位权重的上升,士族与庶民的婚姻形式也差距甚大。魏晋南北朝期间人口大量迁徙,不仅胡族从周边地区向中原地区迁徙,汉族同样由中原地区向胡族地区迁徙
锦绣·中旬刊 2019年2期2019-10-21
- 中华民族历史研究中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的四个问题
;多元一体;民族融合;民族观中图分类号:K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9)08-0126-07民族史研究70年来,成绩固然是可圈可点,但是有些问题仍需讨论厘清,取得一致认识,比如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关系,民族关系的主流等问题,以前都有学者作过研究,但并非题无剩义,今日仍有讨论的必要。一、如何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习近平同志在关于民族工作的讲话中,曾几次提到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他在
中州学刊 2019年8期2019-10-11
- 初中历史民族融合内容的教学研究
面,更应借助民族融合内容进行教学。【关键词】初中历史 民族融合 教学方法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02.110 对于历史课程的学习,不仅是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自己国家的国情,还能借助历史事件去感受传统的历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培养一种独立的民族精神。新课改后,在初中历史的教学目标中,在中国古代史部分增添了民族融合的元素,旨在让学生明白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民族融合
南北桥 2019年2期2019-09-10
- 构建新型多民族融合关系,提升中学美术高效课堂
在构建新型多民族融合关系中提升美术教育的教学功效,真正使民族性特色、地域性文化特点纳入到中学美术教育中去,把藏区中学美术的教育重点侧重于对自身文化艺术的探索和实践,从而体现学校艺术教育的人文关怀。关键词:高效课堂 中学美术 民族融合一、藏民族地区当今义务阶段美术教学现状(一)师资人员匮乏美术是人类艺术上的一种方式表达,这种表现形式自始至终都需要与国家社会、文化历史、民族文化、风貌地理等互相协调。中学美术教学也需要按照规律进行教学,并且要结合所处地区的文化风
颂雅风·下半月 2019年3期2019-09-10
- 民族融合与北魏女性作家的文学成就
北魏;作家;民族融合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541(2019)01-0025-07 National Integration and Female Writer’s Literary Achievements in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BAI Jun-cai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 Shaanxi Normal U
北方论丛 2019年1期2019-09-10
- 北魏财计组织沿革考
观北魏历史,民族融合是贯穿其中的主旋律。但是历史是反复而曲折的,以孝文帝改革为节点,北魏财计组织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孝文帝改革之前的北魏财计组织,略显粗糙,仍未完全脱部落成色,官制驳杂、紊乱,因人设事和交叉管理现象层出不穷。然而,正因为北魏财计草创期很长,积累的创造力也非常之强大。相比于南朝沿用魏晋制度,孝文帝改革不仅遵从汉制,更根据国情大胆创新。孝文帝改革后的财计组织度支尚书及下属六曹是北魏创举,为南朝所无,且为后世沿用。北魏财计组织的创新,是我国少数民
财会月刊·下半月 2019年5期2019-09-10
- 初中历史民族融合内容教学刍议
的民族团结与民族融合仍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主要特征和主流。关键词:初中历史;民族融合;中华民族形成;教学实践前言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明白的一点就是在我国的众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和悠久的文明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一个常态那就是各民族之间是存在着长期的交往的,而在这个一直都存在的状态也就是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众多民族也就是我们的共同的中华各民族在长期交往和交流的过程中最后的影响和结果就是形成了一个最典型的特点和特征的一个情感那就是休戚与共、同喜同悲的这个非常具有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11期2019-09-10
- 唐人喜饰胡服——从“毡帽鞋履”谈起
、社会和谐、民族融合这一大背景下,分析唐人喜饰“胡服”对世风以及士人生活造成的影响。关键词:毡帽;鞋履;士风;民族融合唐朝商贸来往频繁,丝绸之路连接中外。经济上的交往使得文化交往也愈加密切。胡地的礼俗、服装、音乐、舞蹈、绘画以及饮食等各种文化形态,在唐代统治者平等互助的民族政策、士人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以及“尚新奇”文学创作思潮等诸多因素的驱使下,“胡风”大盛于唐。文人士子们将“胡风入唐”这一巨大世风转变所造成的诸多影响,大量记载在文学作品当中。一、唐人喜戴
北方文学 2019年23期2019-08-27
- 中上古蜀人的来源、结构与层次
移民;蜀语;民族融合〔中图分类号〕H1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19)03-0171-12蜀地、蜀人、蜀语都是发展的概念。不同时代,蜀地有不同的范围,蜀人有不同的构成,“蜀语”有不同的含义。历代传承的涉蜀文献往往歧解甚多,又夹杂一些神话、传说,使蜀地、蜀人、蜀语研究迷雾重重。例如《蜀王本纪》:“七国称王,杜宇称帝。”任乃强先生校注:“七国称王,在周显王世,距灭蜀只数十年,杜宇死已四百余年矣。‘七字,应是‘巴之讹。形近,时间亦合
社会科学研究 2019年3期2019-07-30
- 朝阳的历史、文化与民族融合探讨
历史、文化和民族融合状况进行了深入探讨。【关键词】朝阳;历史;文化;民族融合【中图分类号】K302 【文献标识码】A坐落于我国辽宁省西部的朝阳市,是一座历史悠久、有着“三燕故都”之称的历史名城,秦汉时期就曾在此设置郡县,是政治、经济、文化都比较繁荣的东北重镇。随后的百年间,以“燕”为国号的前燕、后燕、北燕三个慕容鲜卑民族政权先后建立,并以古朝阳城为都城,因而朝阳成为公元4、5世纪汉族和少数民族、中原文明与西方文化融合、交流的重要地區之一,拉开了中国历史上第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6期2019-07-22
- 浅析歌圩文化对边境民族融合的作用
化,促进边境民族融合,必须合理利用资源,多途径培养专业人才,在政府的帮助和扶持下,综合开发歌圩文化,打造歌圩文化品牌,发挥其积极作用。关键词:歌圩文化;民族融合;文化品牌一、引言壮族歌圩文化源远流长,是经过壮族人们的沉淀和积累,具有独特的壮族民族特色。壮族人口聚居最多的地区是具有独特的人文地理优势的广西,在这样独特的优势下,沉淀出了壮族特色的民族文化。“歌圩”节是属于壮族的娱乐活动性节目,每当到了这个特定的时间,壮族人民就会自发的聚集到特定地点进行唱歌跳舞
青年时代 2019年16期2019-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