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融合背景下齐齐哈尔少数民族文化研究

2022-05-01 12:55白泽平鄂玉荣田海燕王卫强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3期
关键词:达斡尔族民族融合齐齐哈尔

白泽平 鄂玉荣 田海燕 王卫强

【摘要】隨着国家的发展进步,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日益频繁,最终形成了民族融合的大方向。齐齐哈尔地区作为我国典型的少数民族聚集地,在其上有数十个少数民族定居,为少数民族文化研究提供了契机。本文以齐齐哈尔地区的达斡尔族为研究对象,探讨在民族融合背景下的齐齐哈尔少数民族文化特征,为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研究添砖加瓦。

【关键词】民族融合;齐齐哈尔;少数民族文化研究;达斡尔族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2)03-071-03

【本文著录格式】白泽平,鄂玉荣,田海燕,王卫强.民族融合背景下齐齐哈尔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以达斡尔族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2,02(03):71-73.

基金项目:齐齐哈尔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项目编号:QSX2021—22JL);齐齐哈尔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项目编号:QSX2021—03JL)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前言

齐齐哈尔作为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聚集区,在其中共有回、满、蒙古、达斡尔、朝鲜、柯尔克孜、鄂伦春、锡伯等35个少数民族和有1个少数民族区,在民族聚集的过程中,彼此之间出现民族融合的现象,从而使得齐齐哈尔的少数民族之间文化出现了一定的趋同性,例如受地域、气候等的影响,一些少数民族在民族服饰的整体设计上整体一致,尤其是齐齐哈尔地区本身气候比较寒冷,因而在服饰设计上更加注重保暖性[1]。因此在对民族融合背景下齐齐哈尔少数民族文化研究时,可以通过对具体的某个少数民族的研究来把握整个地区的文化特征。本文主要选取了达斡尔族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达斡尔族的文化研究,来对齐齐哈尔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形成一定的认知,起到文化研究的作用。

一、达斡尔族与民族融合

“达斡尔”一词最早见于元末明初,其意为“开拓者”,达斡尔族的先民最早分布于外兴安岭以南至黑龙江北岸的河谷地带,到了17世纪中叶后逐步迁到了嫩江流域,以畜牧业和渔猎业为主要的谋生手段。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次年即征服黑龙江中游萨哈连部,当时达斡尔或以地区的缘故被称为萨哈连(满语对黑龙江的称呼),或以贡物的特点被称为萨哈尔察(满语译音意为黑貂)部,或与鄂温克等泛称为索伦部。至康熙初年,才出现"打虎儿"的译名,以后又常译为"达胡尔"、"达虎里"、"达呼尔"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一定名为达斡尔。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达斡尔族人口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合计有122068人,这三个省(区)2010年达斡尔族人口占全国达斡尔族人口的92.48%,黑龙江省达斡尔族聚居地齐齐哈尔市,1982年该市达斡尔族人口占全省达斡尔族人口的70. 43% ,成为达斡尔族的重要聚集地,因此达斡尔族也成为齐齐哈尔地区的代表少数民族[2]。

民族的自然融合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是一个互相渗透的过程,且有两种具体的表现形式:一是落后民族在先进民族经济文化的强烈影响下,逐渐融合于先进民族。如匈奴族从东汉至南北朝的汉化。一是先进民族的部分成员,因陷于落后民族的汪洋大海而融合于落后民族。如秦汉时的赵佗,南北朝时的桓诞,北齐时的高欢。民族融合的方式主要有民族迁徙、经济文化的友好交流等方式。到了现代社会,民族之间的融合更多的是彼此之间的借鉴吸收,达斡尔族与其他的齐齐哈尔地区的少数民族一样,都在与汉族的杂居过程中,逐渐与汉族文化实现了融合,在既保留了其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又更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的深入发展。

二、达斡尔族的文化研究

达斡尔族目前主要生活在黑龙江的西部地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发展出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宗教文化

在少数民族当中,大部分都有着独有的信仰,这是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的,成为了支持少数民族生活的重要动力,在文化上也体现出明显的宗教特色。达斡尔族信仰的是萨满教,是在原始的信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信仰活动,萨满教的理论根基建立于万物有灵论之上,主张的是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渔猎时期。萨满教的产生其实也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反映,在原始社会时期,达斡尔族人对于食物的获得更多的是依赖于自然的馈赠,因而产生了自然崇拜,并且希望通过人与神之间的对话,来祈求风调雨顺,这也是萨满教中萨满所承担的职责,据说萨满拥有能够控制天气、预言的能力,被视为达斡尔族人与神沟通的使者[3]。随着几千年时间的变化,达斡尔族对于萨满教的信仰趋于理智,但在达斡尔族的日常生活中,仍然具有相当大的作用。在一个莫昆(莫昆是达斡尔族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中都会有萨满来组织活动,萨满是连接莫昆中每一个族人的精神纽带,在维持社会稳定和社会道德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其次萨满活动融合了音乐、舞蹈、民族图腾等多种文化元素,也逐渐演变成了文化传承的一种形式。

(二)建筑文化

达斡尔族在建筑文化上有着自身独有的民族特色,基于达斡尔族生活的地理环境,防寒成为了建筑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达斡尔族在建筑房屋时,一般以三间最为典型,围绕成类似于“冂”字型的结构,与老北京的传统民居四合院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以此来达到防风防寒的目的,但又缺少一面房屋,在透气和采光上更胜一筹。房子一般是将中间的作为厨房,两旁的作为居室,采用坐北朝南的布局。房屋在建造时一般以松木或桦木作为房架,整体由土搭建而成,屋顶由松木椽子铺上芦苇。达斡尔族人在居室的南、东、北或者南北、西会建有相连的三铺大炕,被称为“蔓子炕”,具有较高的保暖性能,是达斡尔族必备的取暖设施。一般以南面的采光性、保暖性最佳,因此南面多是由家中长辈居住。当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达斡尔族传统的土房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达斡尔族开始吸收汉族的建筑文化,现代化的砖房代替了之前的民居,成为了现代达斡尔族居民的主要建筑,只有少部分地区仍然保留着传统的建筑。

(三)服饰文化

服饰文化作为最能代表民族文化特色的产物,也是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相互区别的重要特征。在达斡尔族中,服饰文化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根据不同的用处有着不同的服饰,一般分为日常服、狩猎服、婚礼服、节日服等。所有的服装都是采用的布衣长袍式,款式相对简单,族中的年轻人一般在服装颜色上以蓝色或者浅蓝色为主,强调活泼,而年龄稍大的则是以深蓝或者黑灰色为主,主张的是严肃、庄重。在达斡尔族的服饰设计上,在衣领、前襟、袖口或者衣邊上,都会绣上精美的花纹作装饰。腰间所系的腰带承袭的是契丹的旧俗,两端从后背向下垂20厘米左右,成为达斡尔族的代表性带饰[4]。在鞋子的造型上与契丹短腰靴相似。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达斡尔族在原来朴素的服饰上有了更多的创新,尤其是达斡尔族的女性,为了追求美丽通常会在原有服饰的基础上增加繁杂的花纹或者华丽的装饰,在颜色的选择上也更加多样,整体呈现出华丽、高贵的感觉。只是随着现代社会的推进,达斡尔族人与现代社会不断融合,在日常生活中几乎不会穿戴传统服饰,而是向广大汉族一样穿常服,一方面是因为传统服饰过于繁琐,不利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另一方面也是达斡尔族与其他民族相融合的趋势。现在一般只有在达斡尔族的重要节日时,达斡尔族人才会穿上传统节日服饰进行庆祝。

(四)饮食文化

达斡尔族在饮食文化中倾向于米食和面食,米食主要以稷子米为主,在达斡尔语中被称为“敖苏莫”,具有较为丰富的营养价值。达斡尔族在稷子米的制作过程中,主要采用蒸制的手法,将带皮的稷子放到蒸锅上蒸到开口之后,在放到居室中的蔓子炕上烘干,烘干后将稷子米表面的皮磨掉就能得到稷子米。稷子米主要的使用方法是稷子米捞饭,通过先煮再蒸的形式,制作出的稷子米有股淡淡的焦香味,是达斡尔族的日常主食。达斡尔族的面食主要原料来自于荞麦,可通过制成荞麦饼、荞麦饸络、荞麦面条等。荞麦饸络,达斡尔语称“达勒布达”,外形上与面条较为相似,一般通过煮熟食用。除了主食之外,对于肉食的制作上,达斡尔族人通常以晒干的形式进行保存,这样可以增加食物的储存时间,在使用时则喜欢用蔬菜炖肉。齐齐哈尔地区的达斡尔族与生活在我国西部地区的达斡尔族不同,在饮食上不喜欢奶酒、奶米茶等,而是偏向于鲜奶和酸牛奶。同时齐齐哈尔地区的达斡尔族还喜欢吃一种特殊的蔬菜,名叫柳蒿芽,是野菜的一种,达斡尔语称“库木勒”,在煮法上通常采用清炖,配以芸豆或土豆使用,成为了达斡尔族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蔬菜。而经过民族融合之后,达斡尔族的饮食种类得到了丰富,有利于对传统饮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5]。

(五)口传文化

达斡尔族是一个口传文化十分丰富的民族,受到社会发展水平和民族劳动特点的影响,发展出了极具民族特色的文学形式。达斡尔族在口头文学的创作上,注重节奏与韵律,从而使得口头作品朗朗上口,也便于族人间的说唱。以《莫日根狩猎记》《水獭与天鹅》《农夫为啥要打兔子》《库热古热与卡热古热》等,都是达斡尔族经典的口头文学作品[6]。由于以前达斡尔族的教育水平不高,教育条件有限,因而这些口头文学作品中都有着较强的科普性和教育性。口头文学作品中,多是以达斡尔族的族群起源、历史传说故事和生活故事等作为主要内容,在作品中呈现出对美、正义、善良、淳朴等优秀道德品质的赞美,同时对丑陋、邪恶的人、事物进行批判,成为达斡尔族的教学材料之一。尽管现在的达斡尔族人与其他各民族一样,都在统一授课的学校中进行学习,但在其民族特色教材中,仍然保留了传统口头文化的部分作品,将达斡尔族的口传文化进一步传承下去。

(六)音乐舞蹈文化

少数民族在广大人民的心中,都是以能歌善舞的形象出现的,对于达斡尔族来说也不例外。早在原始渔猎社会,达斡尔族就已经有了民俗歌曲的出现,目前在达斡尔族的歌曲类型中共分为山野之歌、叙事歌和宗教歌曲三类。山野之歌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民歌,达斡尔语成为“扎恩达勒”,是达斡尔族人在山野劳作时抒发内心情感的歌曲,一般表达的是对大自然的歌颂以及对家人的思念等,感情真挚令人动容,在演唱上声音嘹亮、情感丰富,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叙事歌在达斡尔语中被称为“乌钦”,是一种咏唱体的叙事民歌,通常在人们闲暇时进行演唱。歌曲在风格上呈现出结构短小、语言精练的特点,叙事内容从寓言故事、神话传说到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都能成为演唱的题材。而宗教歌曲是因为达斡尔族对萨满教的信仰,因此当族内出现婚丧嫁娶以及节日、祭典时,都会邀请萨满演唱,演唱的内容主要是是宗教故事和对生活的美好期望等。齐齐哈尔地区的达斡尔族将其民族舞蹈称为“鲁日格勒”,主要表现了采摘、捕猎、栽种等劳作情形,通常常用两人对舞的形式,形成彼此间的“对打”情形,是达斡尔族节日中的主要庆祝形式[7]。

(七)民族节日文化

达斡尔族的民族节日与汉族的节日存在不少的重合之处,例如元宵节、清明节等,其中达斡尔族的“阿涅”是最为重要的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达斡尔族人会从农历二十八就开始祭奉祖神,以“荞颗”作为主要祭品。在除夕夜和初一早上会向长辈磕头请安,这种礼仪被称为“牟鲁格贝”,同时在正月十五那天,族人会聚在一起跳民族舞蹈“哈库麦”,正月十六是达斡尔族的抹黑节,家中的长辈在这一天会用锅灰将手指抹黑,涂抹在晚辈的脸和脑门上,以此来保佑新的一年里的平安顺意[8]。而在齐齐哈尔的达斡尔族人,还有一个特殊的节日叫库木勒节,从1987年开始举办,逐渐发展成为了齐齐哈尔地区达斡尔族的固定节日。库木勒在达斡尔语中就是柳蒿芽的意思,库木勒节也就是为了庆祝柳蒿芽对于达斡尔族的重要意义,柳蒿芽曾经在危机时刻挽救了达斡尔族人的生命,库木勒节的举办是为了让达斡尔族铭记柳蒿芽,这也体现出达斡尔族中对于自然崇拜的文化倾向。

三、结语

达斡尔族作为齐齐哈尔地区的代表性少数民族之一,具有鲜明的齐齐哈尔少数民族特色,达斡尔族在迁徙的过程中,对原有的民族文化进行了发展和创新,从而呈现出来民族融合背景下对达斡尔族的影响。最明显的就是与西部地区的达斡尔族相比,齐齐哈尔地区的达斡尔族在饮食文化、节日文化上都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这不仅体现出了地域对民族文化的影响,还是民族交融的结果。

达斡尔族作为拥有着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渐建立了自己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达斡尔族人开始逐渐出现与汉族等其他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但对于其民族文化中核心的理念,仍然应该加以保护和传承。在齐齐哈尔地区,还存在着数十个与达斡尔族一样的少数民族,增添了齐齐哈尔地区的民族魅力。

参考文献:

[1]管守新.论新疆各民族文化扎根于中华文明沃土的制度保障[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44-49.

[2]王琳琳,崖潇艺.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少数民族权利的行动逻辑——基于广西河池市的扎根理论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21(3):133-140.

[3]金强,熊艳.新媒体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的形象建构与传播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21(3):141-147.

[4]龙孝华.弘扬民族文化 培育内生动力——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逻辑理路[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10):193-195.

[5]田敏,蒋满娟.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三交”及影响——以明代贵州思南府地区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3):54-62.

[6]杨世慧,赖晓霞,丁玉朵,杨银龙,蔡仁慧.少数民族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研究——以威宁县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为例[J].营销界,2021(4):25-26.

[7]韩争艳.文化自信:辽宁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精神旗帜[J].南方论刊,2020(12):78-79.

[8]林峥.宁波办好新疆班促进民族融合的思考[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20(3):43-45.

作者简介:白泽平(1984-),女,黑龙江齐齐哈尔,齐齐哈尔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鄂玉荣(1966-),女,黑龙江齐齐哈尔,齐齐哈尔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文化;田海燕(1974-),女,辽宁沈阳,齐齐哈尔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王卫强(1975-),男,辽宁大连,齐齐哈尔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文学、英语语言学。

猜你喜欢
达斡尔族民族融合齐齐哈尔
鄂铁柱:达斡尔族老人12年“淘”出一座民俗博物馆
The benefits and drawbacks of AI
嫩水龙沙
道德风俗的嬗变与渤海民族的消亡
文化生态学视阈下城镇化对达斡尔族社会生活的冲击
普通话是我国民族融合的产物
元代科举中实行民族倾斜政策的原因分析
达斡尔族曲棍球学校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达斡尔族与兴建齐齐哈尔城考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