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伏波将军马援

2021-03-08 02:54杨航
公关世界 2021年2期
关键词:民族融合

杨航

摘要:伏波将军马援戎马一生,南征北战为东汉政权的建立与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马援不仅是一名杰出的军事家还是促进民族融合发展的民族英雄,在其逝世之后更是在岭南地区形成了独特的“伏波文化”一直影响到后世,为促进越地的经济发展与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文旨在对马援其人及生平贡献还有后人之评价做出梳理,作为学人初步了解之基础,以期出现更为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马援 伏波将军 民族融合 伏波文化

“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今人大都熟悉王勃作《滕王阁序》,他直抒心意表达自己的青云壮志,但鲜有人知道在更早的汉代就已有“伏波将军”马援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马援不仅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还是一位促进民族发展与融合的民族英雄。他不仅为东汉的统一立下汗马功劳,还东征西讨,破陇羌、征交趾、击乌桓,官至伏波将军,戎马一生马革裹尸。另外,在其赫赫武功背后,我们还应当看到马将军与民生息、共事农桑的一面,以及为促进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一、马援生平介绍

伏波将军取义降伏波涛,是针对南方水战的将军封号。中国历史上诸多朝代也有很多将军获此封号,但其中最具代表性者当数东汉伏波将军马援。

马援,字文渊,是东汉著名将领和开国功臣。马援的一生历经西汉末四代皇帝和王莽新朝,终逝于东汉建武年间。史书记载马援性格坚毅,少年胸有大志,做事非常有主见且具有领导能力,因此长大后有四方宾客主动来归附,统领了数百户人家。后因经营得当,马援的农庄规模越来越大,也积累了很多财富,但他并没有安于享乐,怀着兼济天下的壮志,将大量钱财施济给众人,因而很早便在地方上建立起很高的威望。

西汉末年,群雄割据,马援发迹于陇汉之间,曾数次辗转投靠当时割据枭雄,如王莽、隗嚣和公孙述等。“王林辟马援为掾;王莽授马援新成大尹(汉中太守);隗嚣以援为绥德将军,与决筹策;公孙述欲授马援为封侯大将军”。建武九年,马援任太中大夫,背负皇命出征平定凉州之乱;至建武十一年,光武帝又拜马援为陇西太守,命其镇守西陲解决羌人叛乱,并妥善处理汉羌民族间矛盾。马援坚持“恩威并施”政策,于建武十三年平定叛乱,汉羌民族矛盾得到解决,最终西羌万余人降汉,陇右地区得以清净;建武十六年,交趾地区的征侧、征贰姐妹起兵发动叛乱,次年马援于皖城出发,率军南征交趾。两年时间迅速平定叛乱,恢复东汉朝廷在交趾地区的稳定统治;建武二十一年,马援伐乌桓,过雁门、代郡、上谷障塞;建武二十四年,马援南征五溪蛮,次年于临乡击破蛮兵,扎军壶头,不久病逝于此,时年六十三岁,实现了其“马革裹尸”的夙愿。

二、马援的生平功绩

自王莽建立新朝,马援受到王莽、隗嚣、公孙述等多位人主器重,但不得志。终事汉光武帝刘秀,称“当今之世,非独君择臣也,臣亦择君矣。”并为日后东汉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

(一)破陇羌

建武十一年,光武帝拜马援为陇西太守,讨伐羌敌。建武十三年,武都地区的参狼羌人发动叛乱,马援又迅速进剿镇压叛乱,此后基本平定了陇右地区。马援镇守陇西不仅展现了其强大的武功,还表现出成熟的长远目光及大局意识。他曾进言光武帝,陈述羌西地区的重要性,认为应当加强对该地的战后开发与控制。后光武帝在陇右地区派遣官吏,修城墙,开水田,因地制宜开垦耕种、放牧,并沿用西汉旧例铸造五铢钱,不仅促进了中原地区与西北边地的贸易往来,也促进了边地羌民族与汉族之间的融合进程,大大巩固了东汉王朝的稳定。后人朱勃赞其“奉诏西使,镇抚边众,乃召集豪杰,晓诱羌戎。谋如涌泉,势如转规,遂救倒悬之急,存几亡之城,兵全师进,因粮敌人,陇、冀略平,而独守空郡,兵动有功,师进辄克。”

(二)镇交趾

伏波将军马援南征北战立下了无数功勋,受后人敬仰,而以平定交趾之乱最为人称道。平叛的同时,他对交趾地区的早期开发为加强越地与中原的联系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建武十七年,交趾地区的征侧、征贰两姐妹发动叛乱,叛军不仅攻占了交趾郡城,还攻陷了六十多座城池,甚至一度攻破岭南诸郡,严重威胁汉朝边疆稳定。建武十八年,光武帝任命马援为伏波将军与楼船将军段志一起率军讨伐征贰姐妹,但不久段志殁于途中,故马援成为实际唯一征剿将军。建武十九年正月,马援率军攻破交趾郡城,斩杀征侧和征贰两名叛军领袖,并将二人人头传送回洛阳。后清剿征侧之余党,从此岭南地区基本平定,极大的展现了汉军的威强。另外,除了严酷的一面,他还在海南帮助当地人修缮城郭、学习农耕技术,还制定了新的越律,展现了温和的一面。这些举措无不促进了汉越民族间的交流融合。因暂留越地整顿治理,马援直至建武二十年才班师回朝。

马援平定交趾之乱进一步稳定和发展了东汉王朝在南越以及海南岛地区的设县统治。马援为南越诸郡县地区修建了城郭、开凿水渠以供灌溉、并将中原地区先进的农耕技术教给了当地人,极大提升了该地区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水平;另外还帮助越人修改“越律”奉行汉律,大大加强了越地与中原的联系,加深了当地越人对中原政权的感情。后人称之:“自后骆越奉行马将军故事。”

由于马援对海南的重大影响,海南人民将其作为大英雄看待,修建伏波祠、立伏波庙加以供奉,最终形成了伏波信仰。因此說马援征交趾,其历史意义不仅仅在于消灭国家边患维持边地稳定,更应当肯定其对汉越民族相互交流共同发展做出的贡献。随着交趾地区与中原地区的联系日益紧密,南越地区对中原国家的认同感亦得到提升,有利于中华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三)击乌桓、伐五溪蛮

马援平定交趾之乱后被封为新息侯,军还受贺时却坚定不受:“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也?”马援的雄心壮志和坚韧精神不仅在当时颇有影响,同时也深深激励着后人努力奋进以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建武二十一年,马援亲率数千骑兵征讨乌桓。而乌桓军忌惮马援之武功,落荒而散,故马援不战而定西北。

建武二十四年,已是六十二岁高龄的马援出兵镇压五溪蛮叛乱。因南方地势险恶,又逢酷暑,加上马援年事已高,终染疾陨于军中。命运对这样一位忠诚为国的老将实在不公。马援死后,因耿舒谗言以及梁松报怨,使得马援蒙受不白之冤,不仅新息侯印绶被追回,遗体也被草草下葬,连安葬祖坟都不得。马援的一生确实以马革裹尸还而结束,对这样一个忠心为国不惜捐躯的老将来说,埋骨沙场可能是他最好的归宿。马援一生功绩卓著战死疆场,令人敬佩,但如此悲惨的结局又实在让人咂舌。

三、马援的“伏波文化”

马援一生经略边疆,在南越地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伏波文化”影响深远。马援的伏波将军形象在岭南地区广为流传,甚至成为当地人民的一种精神寄托,至今余音不断,并不断发展成为广西地区具有相当代表性的地域文化。历史上,“伏波文化”作为一种民间的自发信仰与崇拜,在马援逝世后,廣泛传播到各地。而在马援故地即陕西地区更多的形成了一种寻根、祭祖文化,成为国内外马氏后代追根溯源保持凝聚力的一种精神内涵。

“伏波文化”的直接体现就是岭南地区大量伏波庙的修建。古代居民在马援死后视马援为大神,为其修庙立碑以镇水怪,保护一方安宁。这种民间崇拜自然是与马伏波在岭南越地所做出的与民生息、共同发展的贡献是分不开的。马援通过一系列经济文化措施加深了越地群众与中原的联系,巩固了边境稳定,并形成了民族友好共促繁荣的文化带,一直维系着双方的和平交往。

四、评价

出于对马援一生功绩之客观评价,后世出现了大量关于马援丰富人生经历的文词作品,并对其一些颇有启发作用的格言进行整理,显示出后人对马援的推崇与肯定。如陈亮就对马援的一生征战的杰出武功大加赞扬,“始援谋隗嚣于掌握之间,击诸羌于指顾之顷,破交趾、平峤南,出奇制胜,前无坚敌,不可谓非一时之杰也。”另外,出于对马援一生忠心为国但下场悲凉的同情,北宋人胡寅用“爵不酬忠”来抒发心中不平。还有南宋人高斯得不仅高度肯定马援之功绩,也尖锐指出了光武帝的薄清,称其为“少恩之主”。“东汉之臣如马援者,佐中兴之业,平内外之难,马革裹尸之志至死不移。其于勤事定国、御灾捍患可谓兼之矣。而大功未录谗言并兴。终帝之世,援谤卒无与明!若光武者,真少恩之主哉!”

五、总结

范晔在《后汉书·马援列传》里赞曰:“伏波好功,爰自冀、陇。南静骆越,西屠烧种。俎年已流,壮情方勇。”范晔为马援立传并给予相当高之评价,足以反映出马援一生对于东汉王朝之杰出贡献以及展现出的崇高精神品格。通过对马援一生征战的梳理,以及突出其在边疆地区对不同民族间的交流与合作的努力,我们看到了马援对稳固东汉帝国的广阔版图和促进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提升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今天陕西咸阳市杨凌区仍保留着清代修建的马援祠,供奉着马援、马融、马超三位历史人物。该祠堂在今天已经成为海外马姓族人的宗族圣地,祠前的两块祭祖纪念碑更是成为联系杨凌与海外华人的精神纽带。

参考文献:

[1]范晔:后汉书?卷二十四[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陈亮:陈亮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胡寅:读史管见[M].湖南:岳麓书社,2011.

[4]高斯得:耻堂存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徐变云:论“马援文化”的地域性差异[J].陕西: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

[6]唐会霞:论汉代名将——伏波将军马援的古代接受[J].陕西:安康学院学报,2017.

[7]腾兰花:北部湾地区的伏波信仰初探[J].广西:钦州学院学报,2018.

[8]刘霞:马伏波的历史贡献及其对海南的影响[J].江苏:文教资料,2016.

猜你喜欢
民族融合
满族服饰初探
浅析秦汉到魏晋南北朝印章艺术风格变化的原因
普通话是我国民族融合的产物
元代科举中实行民族倾斜政策的原因分析
浅谈古代少数民族改汉姓
浅谈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
浅谈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
论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政策对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的积极作用
试论金代法律情理观念
浅析中国古代南北战争中的历史地理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