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印章是中国古代创造的关于文字的艺术,具体方法是把文字铸在或刻在坚硬的物体上。随着社会的发展,印章成为凭信工具和权势象征。历史上印章的发展出现两个高峰期(秦汉、明清)和一个转折期(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印章发展的转型期。同时也是中国历史的转型期,这个时期中国的社会发生了巨变,对于印章艺术来说这种变化必然带来影响和变化,这些变化如何体现是讨论的主题。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印章艺术风格;社会文化;民族融合
一、魏晋南北朝社会政治对印章风格变化产生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政治极度不稳定。这使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印章整体在制作工艺上比秦汉印章严重下降。对于印章本身来说,字法上相比秦汉印章这个时期 的印章来说字体偏小偏细,不够圆润,沉稳缺失,章法上也不如秦汉时期的印章考究与庄严。这是因为秦汉时期,在强有力的统一政权的影响下印章形成了严格的规范和制度。秦實行法制,赏罚分明,战功至上,所以从上到下有尚武之风(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孝公善之。卒用鞅法,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体现在印章上形成了粗犷有力,字法强硬的秦印,字外有格是秦印最容易辨认的特点。
汉朝则是外儒内法,讲究外松内紧,在汉朝长时间统治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规则,方正平直,转角圆滑,非常讲究字法和章法。相比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出现分裂,没有统一的印章制度,而且频繁的战争使印章需求量加大,没有办法进行秦汉印章那样的精细制作。为了“供货量”只能凿制字小,笔画细的印章,这就是政治环境对印章的影响。
二、魏晋南北朝战争与民族融合对印章风格变化产生的影响
汉朝时期,为了显示游牧民族臣服中央政府,战败投降的游牧民族领袖被中央赐封印章,成为了汉朝正式任命的官员,印章由此传到了游牧民族。三国统一后,晋朝因连年内战国力空虚,北方的游牧民族部落趁机大规模叛乱,分别建立各自的政权与中国汉族正统政权对峙。游牧民族各部落在中国北方建立了很多国家,主动接受汉族文化来改良自己的文化。印章作为统治者权力的象征在游牧民族政权的政治舞台中变得越来越重要。汉朝灭亡后,游牧民族工匠学习制作印章,但在不懂章法和字法的游牧民族眼中,印章只是权力的信物,其他的意义并不大。所以游牧民族政权的印章在初期(后赵、前秦)章法上自由随意,字法上有些印章有错别字和大小排列不一的现象出现,制作方法上也偏向相对简单的凿制,而后期游牧民族政权(北魏、齐、周)制作的印章中,章法和字法很是严肃,铸制的印章逐渐变多,并确立了当时独有的形制。这样的现象说明游牧民族对于印章的学习也是由浅入深、从外到内。这是战争对传统秦汉印章制度带来的冲击与融合,它促使了秦汉以来形成的印章艺术的转型与完善。
三、魏晋南北朝文化对印章风格变化产生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九品中正制和门阀政治,政治的话语权始终保持在贵族中,这些贵族子弟重视打扮,崇尚谈玄,不注意实际应用,以自由散漫的形象示人,崇尚奢侈,浮夸享乐成为了这一时期主要的社会风气。在这一时期,印章不仅是权势的象征,也成为了人身份的象征,使私印的发展起逐渐超过作为主流的官印。
由于文化的变化,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铸造印章时,从大到小铸造两个或者多个方形印章,大印上的印纽叫做“母兽”,小印的印纽叫作“子兽”,母兽和子兽套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印纽。最小的方印是实心的,上面刻有多面文字,这种叫做“子母印”的铸印形式成为新的印章形制并在这一时期被广泛使用。字法上魏晋南北朝的印章大量使用“悬针篆”这种字法形式,这种文字是小篆的一种,是篆书的异体。因为竖划收笔时出锋,像针一样悬着,所以被称为“悬针篆”。在印章材质上大量出现了象牙、鎏金等贵重材质的印章,在章法上,朱文印开始发展起来,这都是为了迎合当时的社会风气而出现的,这导致秦汉以来的印章作为凭信工具和身份证明的制度逐渐被打破,印章逐渐艺术化,成为了体现个性的所在。
四、结语
由此可见,在当时政治、文化、战争与民族融合等因素的影响下,使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印章由秦汉时期的圆融稳健、典雅方正转变成峻利劲挺、体势生硬,虽然这一时期是印章艺术的一个衰败时期,但一些风格对后世篆刻艺术创作给予了一定的启示。
参考文献:
[1]赵昌智,祝竹.中国篆刻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06.
[2]黄惇,庄新兴.汉晋南北朝印风(上)[M].重庆:重庆出版社出版,2011.
[5]韩天衡.篆刻三百品[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2009.
[6]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