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雪莲 代梦盈
摘要:教育是一个国家的重要问题。教育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和改变贫困人口生活面貌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农村教育扶贫的实施更是为农村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本文从农村教育扶贫概述出发,探讨农村教育扶贫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而探讨农村教育扶贫的路径,较为全面地了解现阶段我国农村教育精准扶贫现状,为进一步精准化解决农村教育问题提供借鉴。
关键词:农村教育精准扶贫 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贫困问题已基本解决,现阶段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深度贫困问题。贫困问题因其复杂性和多维性,同时基于教育扶贫在农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教育贫困问题的解决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通过研究新时代农村教育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及成因,了解新时代农村教育精准扶贫的现状,探讨农村教育精准扶贫的路径,对于促进农村教育精准扶贫针对性和成效性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一、农村教育精准扶贫概述
农村教育精准扶贫是指国家在贫困救济中,通过在资金和人力等方面对农村贫困人口实施的各种教育幫扶举措,促进农村贫困人口平等接受教育和平等享受教育资源,解决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问题,以实现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文化素质和工作技能为目标,从而实现“造血式”扶贫和农村贫困人口的长效发展。
农村教育精准扶贫与精准扶贫战略具有重要联系。农村教育精准扶贫是精准扶贫战略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于实现脱贫攻坚具有重要意义;精准扶贫战略是农村教育精准扶贫的理论指导和总体架构,对农村教育精准扶贫的实施具有方向指引作用。当前随着我国精准扶贫战略的推进,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但是在教育扶贫方面依旧存在许多问题,必须通过教育精准扶贫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在扶贫过程中,教育精准扶贫是应有之义,只有通过教育精准扶贫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素质,改变落后面貌,从而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延续的贫困问题。
农村教育精准扶贫既是满足农村贫困人口接受教育的需要,又是满足社会对人才和劳动力素质的必然举措。农村已有很大改变,但重男轻女以及根深蒂固的封闭保守思想还一定程度上存在,通过教育可以让农村贫困人口接受现今的主流价值观,从而实现农村贫困人口自身和家庭传统落后思想的改变,借助教育实现自己改变自己的内在发展,从而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二、农村教育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随着农村教育精准扶贫的实施,农村地区的贫困人口受教育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人口素质和劳动技能进一步提高,农村地区的贫困人口越来越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减少了以往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后的迷茫现象。但是在取得一系列成就的同时,还存在诸如多元主体力量发挥不足、各种教育扶贫资源尚未达到最优化、贫困人口与扶贫政策的不协同等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首先,农村教育扶贫中存在多元主体力量发挥不足的问题。农村教育精准扶贫不仅需要政府从国家层面进行制度设计,还需要社会力量和农村贫困人口等主体共同发力。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仍存在多元主体力量发挥不足。国家政策制定相对宏观,国家这一主体力量的发挥也因地域差异性而存在一些不足;社会力量在教育扶贫问题上参与不足;农村贫困人口自身存在的不愿意为脱贫努力等现象,使多元主体的力量无法充分发挥,无法实现多元主体参与下农村教育扶贫的高质量发展。
其次,农村教育扶贫中各种教育资源尚未达到最优化和精准化。农村地区教育水平的提高是解决农村地区贫困问题的重要举措。但是在教育扶贫中,教育扶贫模式创新不足,对农村地区教育扶贫的痛点把握不准,贫困人口究竟是需要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不明确,不能满足农村贫困人口对于多种教育的需要,片面追求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水平低,各种教育扶贫资源尚未得到最大化利用。
最后,农村教育扶贫中贫困人口自身与扶贫政策不协调。国家教育扶贫不仅有对农村贫困人口子女接受学校教育的举措,也有通过技能培训和产业培训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生活质量的政策设计。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出现农村贫困人口对培训兴趣不足或不重视的现象,参加培训效果不良好,没有参与培训和改变传统经验接受新事物的内在动力,导致在提高农村人口自身能力上与政策初衷背道而驰。同时,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持续投入,也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以贫为傲”的现象,消解了“因贫上进”的动力,在农村贫困地区,部分农村贫困人口安于现状,不愿意接受高等教育,甚至出现“等靠要”和“读书无用论”思想。
(二)成因
一方面,教育成本投入高,收益具有不确定性和长时性。教育的收益时间长达十多年,农村贫困家庭没有足够的底气面对教育投资失败的风险,因此在教育投入方面趋于保守。同时,受自身文化素质和眼界的影响,农村贫困人口接受长期不确定投资意愿较差,再加之观念落后,喜欢获得短期快速收益的快感,对于教育这种耗时的事情缺乏动力。部分农村贫困户有不求上进、“安贫享贫”的心理,只想着生活,而没有想好好生活。“‘单边现象十分突出,‘等靠要的思想表现严重,甚至不乏出现‘达到脱贫标准不愿脱贫、想尽办法争当贫困户的现象。”
另一方面,农村教育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客观来说,农村贫困地区,教育条件落后,办学条件有限,教学设施与师资力量基础薄弱。一方面,受限于地理环境和生活条件的制约,优秀的年轻教师不愿意来当地从事教育事业,当地老师年龄相对较高,教学理念较为落后;另一方面,农村贫困地区教师供需失衡,教非所学,一人带多门学科现象明显,教师队伍的非专业化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村地区教育效果不高。
三、农村教育精准扶贫的路径
(一)学生个人层面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角色,无论家庭,学校,政府等付出多少努力,学习最关键的还是学生自身。学生要有良好的学习心态,对学习有科学认知,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这样一来,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也培养了自身对学习的兴趣,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家庭层面
家庭對学生的影响是第一位的,一些农村家庭还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家庭应转变观念,脱贫是自己的事,政府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帮助,一味的依靠政府的经济救助只能缓解一时的经济紧张,不能够从根本上脱贫,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还需要依靠教育。家庭要支持子女上学读书,鼓励他们接受义务教育,而不是让子女安守本分,外出务工。脱贫工作任重道远,不是短时间就能脱离贫困达到小康,需要持之以恒,不松懈、不放弃。
(三)学校层面
学校作为教育最主要的阵地,应重视和监督本校的教学工作,教育要做到精细化、精准化。学习要明确本校的教学目标,当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出现问题时,应及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到问题所在、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并及时做出相应调整。环境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学校应严格规范师生,给学习营造一个良好氛围;此外,学校可以为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从而增强学生的积极性。
(四)政府层面
加大资金投入,教育是一项大工程,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儿童,他们作为民族的未来,其成长关乎国家未来的命运,做好教育扶贫工作是当前脱贫攻坚工作的关键。而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优秀贫困学生补助、优秀教师队伍建设等各个推动教育扶贫工作开展的渠道都需要大量资金。政府应加大农村地区的教育经费投入,完善基础设施为学生提供良好学习环境;对农村贫困学生进行资助,缓解学生家庭压力,为学生上学提供经济保障;提高农村贫困学校教师的薪资待遇,为学校留住人才提供条件等。
有些贫困地区政府也存在财政资金不足的情况,这时政府也可采取其他手段,发挥政府职能。如积极挖掘并利用当地资源优势,以建立特色产业,从而实现当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加;带动民间企业投身教育扶贫工作;通过电视、广告等媒体,号召社会爱心人士筹集爱心基金帮助农村贫困学生;组建支教队为学生开展补习工作等。
(五)互联网层面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发展,互联网技术也日趋成熟,但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程度仍然不及城镇。贫困子女上学受家庭经济条件限制,学校便是他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将互联网融入农村学校,能够大大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方式,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学生学习能够更加轻松愉快,思维能力也能得到很好的锻炼,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效率,从而推动贫困农村教育扶贫工作顺利进行。
此外,农村地理位置偏远,相对于城市来说,对外接收信息速度慢,所以农村人民的思想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比城市居民保守许多。将互联网深度融入到农村地区,能为农村提供快速的信息传播渠道,促进贫困地区人口与外界的交流,加快思想观念的更新,促进教育公平,给农村地区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从长远来说,也能帮助更多农村学子通过上学“走出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农村教育扶贫工作无论是学生个人、家庭、学校还是政府,都存在一些问题。脱贫任务艰巨,需要全社会各自贡献一份力量,共同努力改善农村教育事业的现状,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转变家庭教育观念,给贫困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推动教育扶贫工作的顺利进行。
基金项目:2020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新时代脱贫攻坚中教育扶贫的调查》(S202010636036)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郑斯月..从人力资本角度浅谈教育扶贫中的问题[J]..广东蚕业,2020(1).
[2]魏茂琳.西部农村教育扶贫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四川省阆中市农村为例[D].201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