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宏
摘要:马克思主义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锐利精神武器和指导思想。要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挥作用,就必须用其基本原理来指导中国实践。而中国的具体实际不仅包括中国的时代特征和主要矛盾,而且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特点也在内。作为中国共产党根本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要发挥其思想武器的作用,在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中国的时代特征,解决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同时,也必须用马克思主义阐释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党的百年奋斗史上,中国共产党人有许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值得回顾与梳理,目的是放眼未来,继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锐利精神武器和指导思想。要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挥作用,就必须用其基本原理来指导中国实践。而中国的具体实际不仅包括中国的时代特征和主要矛盾,而且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特点也在内。因此,着眼于实际需要,用马克思主义来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予其新内涵,解决中国问题,应对全球挑战,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既具有现实意义,又有益于继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党的百年奋斗史上,中国共产党人有许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重新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典范。今天对其进行梳理与回顾,是为了放眼未来继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所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家园。文化决定着国民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思想风貌和行为特征。丧失了精神家园的国家和民族,也就不可能存在于这个世界,更谈不上成长与壮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形成的,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5000年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标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行伟大斗争,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这就决定了我们需要根据时代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给予其新的解释,从而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更具有生命力和活力。
二、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阐释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和大众化的需要
所谓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指我们在通过深刻分析世情和把握时代特征的前提和基础上,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只有正确把握时代课题,认清当前世情,才能确定党和人民的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所处的时代地位和历史方位,才能认清时代特征,才能把握世界发展趋势,才能明确我们的前进方向,清楚中国如何抉择才能战胜前进中的困难。
所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即我们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完成我们的发展任务时,用马克思主义武装群众、掌握群众,让人民群众接受并将其转化为巨大物质力量。用通俗表达和人民大众容易理解的语言和话语传播马克思主义,将抽象甚至晦涩的理论话语转化为群众容易理解和熟知的语言,真正让群众能够听懂、理解和运用,使马克思主义真正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想问题、办事情的锐利武器。
因此,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和大众化的需要,这就需要我们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直面当前问题,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重新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使被赋予新时代内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成为中国人民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时代先进文化,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的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
(一)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阐释和发展“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即汉代河间献王刘德的治学方法,就是掌握尽量多的资料,经过筛选、比照、研究以恢复文献的本真,留下前人的相对真实的言论资料和思想资源。所以说,献王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实事求是”,这一治学思想直至清朝,被乾嘉学派奉为治学圭臬,并发扬光大,影响深远。
1938年,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作《论新阶段》的报告时,把“实事求是”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联系起来,赋予其新的思想内涵——“‘实事即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借用“实事求是”来提倡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态度。从党的思想路线高度解决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依据问题。使其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和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体现,它指引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中取得伟大胜利和重大成就。这已经成为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阐释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
(二)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阐释和发展“自我修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有关人生修养的思想。曾子在《大学》这部著作中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自我反省思想。“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重在指明修己和治人的关系,体现出正身修己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目标,彰显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目的一致性。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來,就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自我修养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把提升党员的马克思主义修养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自觉实践和重要目标。他克服了古代许多人唯心的、形式的、抽象的、脱离社会实践的所谓的修养,精辟地阐述了共产党人的本质、共产党人修养的内涵和基本要求,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解释、重新阐释传统文化中的人的自我修养思想,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关于共产党员自我修养的思想和理论。
(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阐释和发展“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维系一个民族长久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能否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着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国家安定和人民幸福。
“和而不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特色,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是中国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
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传统价值观在近代受到质疑且遭遇危机。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因此我国的意识形态领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多种社会思潮,他们之间相互交织、交融和交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流价值观遭遇市场逐利性挑战,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各种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进行渗透。但是,中国共产党以中国传统价值观为基底,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引,2012年党的十八大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合力量,凝聚共识的高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凝练和概括,并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任务。
(四)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阐释和发展“知行合一”
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发展了老子、荀子、朱熹关于“知行”的思想。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知行合一”强调道德和行为的一致性,强调“行”的价值取决于“知”,以良知为“行”的准则。王阳明坚持“知行合一”,其引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树立行善举摈丑恶的思想意识。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的实际出发,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知行合一”思想进行了新的阐释与发展。毛泽东同志是一个彻底的知行合一论者,他在《反对本本主义》的文章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邓小平同志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他强调要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个锐利的思想武器,去战胜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挑战,加快理论创新,用理论去有效指导实践。他强调要处理好“知”和“行”的关系,提出“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知”和“行”统一。将其与当前的时代特征和时代课题结合起来。他告诫全党要“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不断让思想自觉引导行动自觉、让行动自觉深化思想自觉”。因此,“知行合一”生动地体现在我们党所坚持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当中,也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工作方法和思维方式。在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时代背景下,坚持和做到“知行合一”,不仅可以不断提高全党和全民族的思想道德修养,而且也可以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进程。
基金项目: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科研教改项目“思政课教学与节庆教育活动相融合的研究与实践——以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180112)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603页.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801页.
[3]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111-1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