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学
- 如实相印
中,这是弘一法师印学思想的写照。弘一法师将篆刻作为佛法弘扬与修身的有效途径之一,以“图案法”作书作印,提出“弘一体”印风,体现出弘一法师“如如实相印,法法显其真”的佛教艺术精神,追求单纯而宁静、天真而冲逸的篆刻风格,成为佛教篆刻艺术的典范。弘一法师李叔同的印学思想,分为在俗期和在僧期两个阶段。在俗期,篆刻起步较早,不擬滞于一家一派,其风格涉猎多变,篆刻作品形式多类;在僧期,篆刻艺术无论从印文内容、字体,还是印材、规格都深刻彰显出深厚佛教艺术精神,同时将篆刻
中国篆刻 2023年10期2023-11-03
- 从“以篆入印”主题展看当代篆刻创作风向
人的创作热情还是印学研究,较之前代都异常活跃,尤其是展览体制的形成和推广,大大推进了当代印人篆刻研创的热情。再加之现代考古学科兴起后,大量科学出土的文字材料,为我们在清人“印外求印”印学理论的基础上的实践活动提供了各种新的可能。但当代篆刻也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如急功近利、偏重形式等。西泠印社近期组织的“以篆入印”主题展,则是在当今大环境下值得关注的一个特别的篆刻展览。这个展览重举“印从书出”理论大旗,到底有何积极意义,还是值得讨论一下的。一、印学理论的发展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23年6期2023-07-19
- 徐上达《印法参同》简析
卷阐述古来篆书及印学知识;十六卷介绍篆刻钮式;以下各卷载古来篆刻为谱—第七卷《参互类》、第八卷《摹古类》、第九卷《撮要类》、第十卷《章法类》、第十一卷《字法类》、第十二卷《笔法类》、第十三卷《刀法类》、第十四卷《总论类》及第三十八卷《印信篆刻》中的一则。是书论印尤注重于技法,体察精微,阐述明白,授人以法,晓之以理,不乏精当的见地和辩证的论说,堪称晚明印学昌盛期一部有代表性的学术巨著②。徐上达通过技法论阐发的篆刻美学观主要见于《喻言类》《摹古类》《撮要类》《
中华书画家 2023年5期2023-05-23
- 《近代印人传序》手稿
创新风格。表现在印学方面,更其显著。明代苏宣《印略自序》说:“……游云间则有顾氏,槜李则有项氏,出秦汉以下八代印学纵观之,而知世不相沿,人自为政。如诗,非石法魏晋也,而非复魏晋;书,非石法钟王也,而非复钟王。始于摹拟,终于变化,变者逾变,化者逾化,而所谓摹拟者逾工巧焉。”的确,各个时代的诗歌、书翰、印章,皆有各个时代的风貌。而一个时代之中,各个人又有各个人的风貌。其间有只知摹古,作品无个性,黄庭坚所讥为“随人学人终后人”者,虽亦有传习继承之功,终究不是文艺
中国篆刻 2022年11期2023-01-06
- 谈谈印学形成的几个阶段
艺术,自然谈不到印学。赵孟印古时候,有些封建帝王为了重视国玺,命令当时的文学大臣书写玺文,如后唐庄宗命令冯道书写玺文,宋英宗命令欧阳修书写玺文,刻者是谁,史无明文。冯道、欧阳修只会篆,不会刻。而刻的人只会刻,不会篆。今天讲印学史,自然数不到他们。赵氏子昂会篆会刻的印学家,应该首推北宋的米芾。过去讲印学史的,或者认为明代文彭、何震是印学的开山祖师,或者认为元初赵孟是第一位印学家。赵孟精篆书,擅长印学,特别是细笔朱文印,姿态优美,为后世所推重,称之为“圆朱文”
老年教育 2022年9期2022-11-15
- 民国印学研究概述
训中心内容提要:印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与书法、美术等多种文艺形式均有不同程度的联系。民国时期是我国传统学术研究逐步走向现代化的重要阶段,在此期间印学研究也开始逐步复苏,并取得了不俗的研究成果,为印学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分析、探讨民国印学的研究背景、研究特点,并简要阐明其对现代印学研究的重要作用,希望能够为现代印学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引言一、民国印学研究的时代背景纵观印学研究的发展史可以看出,印学的研究离不开时代背景的支撑,尤其是文学
书画世界 2022年8期2022-10-17
- 赵孟《印史·序》中“复古”印学观略论
现存最能体现赵孟印学思想的著作。笔者以《印史·序》为核心进行了梳理,其中的复古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推崇古雅质朴的秦汉印章,确立了印以汉为宗的审美观;二是选择以小篆文字入印,从而逐渐形成圆朱文这一新的表现形式。这两个方面的印学主张,对扭转元代初期唐宋影响下的九叠篆印风,改变衰微的印坛风气起到了积极作用。赵孟“复古”印学观的提出,也确立了元代文人印的整体风格走向,特别是其所创圆朱文印对明清两代圆朱文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一、《印史·序》与提倡秦汉印“古雅”
书画世界 2022年4期2022-06-01
- 沙孟海先生《印学形成的几个阶段》手稿
艺术,自然谈不到印学(那时有所谓“相印法”,用法术来占吉凶,纯是迷信东西,与印学无涉)。中世纪有些封建帝王为了重视国玺,命令当时文学大臣书写玺文,如后唐庄宗命令冯道书写玺文,宋英宗命令欧阳修书写玺文,……刻者是谁,史无明文。冯道、欧阳修只会篆,不会刻。刻的人只会刻,不会篆。今天讲印学史,当然数不到他们。会篆会刻的印学家,应该首先推北宋的米芾。过去讲印学史的,或者认为明代文彭、何震是印学的开山祖师。或者认为元初赵孟頫是第一位印学家。赵孟頫精篆书,擅长印学,特
中国篆刻 2022年5期2022-05-21
- 世界眼光中的印学视野
“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出发的西泠印社不仅在海内外金石书画界享有无可替代的地位,更以其传承的文化、坚守的信仰、不绝的风骨闻名于世,增加着孤山的精神海拔,印刻下“天堂之城”的人文厚度。西泠印社是中国成立最早的著名全国性印学社团,不仅是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的学术团体,还以篆刻书画创作的卓越成就和丰富的艺术收藏享誉海内外,被誉为“印学研究中心”。日前,作为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的陈振濂教授,就西泠印社新时代创新思维、如何走向世界、打造国
文化交流 2022年4期2022-04-27
- 邓石如“印从书出”浅议
)“印从书出”的印学思想,启发了晚清印人的“印外求印”①,邓石如之后名家迭起,在继承“邓派”的基础上继续创新与发展,例如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黄牧甫等等。吴让之(1799-1870)早年从邓石如弟子包世臣学习书法,被后世公认为邓石如的再传弟子。②吴让之将篆书的书写体验运用到篆刻实践中。吴昌硕在《吴让之印存跋》中提及:“让翁平生固服膺完白,而于秦汉印探讨极深,故刀法圆转,无纤曼之习,气象骏迈,质而不滞。余尝语人,学完白不若取径于让翁,职是故也。”③魏锡曾在
中华书画家 2022年3期2022-04-06
- 西泠印社金石篆刻:印传东汉今犹在
“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是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的国际性印学、书画研究的民间艺术团体,有“印学研究中心”“天下第一名社”的美誉。入社者均为精擅篆刻、书画、鉴赏、考古、文史的大家,印社由此声誉日隆。每年的春秋两季,印社会组织社员聚会,举办艺术展览、学术研讨、创作笔会和鉴赏交流活动。在传统文化日渐式微的现代环境下,西泠印社依然生動完好地保存着具有传统人文气质的组织文化形态。印传东汉今犹在,社结西泠久且长。刘江是人类非物
文化交流 2021年9期2021-12-08
- 中国印学研究的“经纬网”
——读《中国印学理论体系》
教授所著的《中国印学理论体系》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此书凝结了作者数十年的心血和智慧,首次在印学领域构建出一套完整的理论框架和结构研究,其意义重大。其宏观上将历代印学观念纵向梳理,微观上进行横向考释,为我们提供了学术研究新的思考视角,无疑是印学理论研究的又一座里程碑。《中国印学理论体系》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的最终成果,初稿为作者在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从师于丛文俊教授攻读博士学位时的博士论文的“下编”,其博士论文题目为《中国古代印论的理论渊源与框架结构研
书法赏评 2021年2期2021-12-06
- 古代印论中的动静观
动、静。4在徐官印学思想里,动与静是相互对立的两个概念,但一件成功的作品里是应该让两者相融合统一的,这个时期的印论已经有一定的高度,并不是单一地以其评价优劣。“动”与“静”的对立,就如哲学中矛盾分析法,从统一中看到对立,从对立中看到统一,将动与静视为一件作品里应共同具备的因素。他所持的观点也是对立统一的。又有:屈曲有动意,象水流行也。5徐官在这句话中凸显动的重要性,动意是“流行”的条件,水流无息,是运动的至高境界,这也是艺术中所追求的美感。在甘旸《印章集说
艺术品鉴 2021年12期2021-12-03
- 鲁迅与西泠印社
上,先生在书法、印学、平面设计、书籍装帧、收藏和艺术鉴赏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先生曾与周作人合著有《蜕龛印存序》,五百余字道出印学起源及历史,并将篆刻列为一门艺术。目前有证可考的鲁迅遗印至少有58方。先生不仅喜爱印章、印学,收藏印石,还将自己对篆刻艺术的研究应用到自己的设计中。他给北京大学设计的圆形篆字校徽尽显印学之功力,为自己的出版书籍设计的封面也深受印学之影响。拥有超高艺术审美的鲁迅,极其看重其自用印,除自刻印章外,还请顶级名家为自己刻印。如《鲁迅日记》
中华书画家 2021年3期2021-12-01
- 古今没有无学问的大书家
与西泠印社同仁读印学时说:“印学是一门比较冷僻的学问,搞不热闹,所以用书画来配合,这是对的。但是我们不能忘记,我们是印社,书画应当配合印学来搞。”陆维钊也曾以肺腑之言嘱咐学生:“不能光埋头写字刻印,首先要紧的是道德学问,少了这个就立不住。古今没有无学问的大书家。”到底什么才能让我们靠得住?那该是我们的印学、印文、边款、书法,我们的画,都需一一具有相称的文化内涵。责任编辑 梁乐欣
红豆 2021年7期2021-08-31
- 入围兰亭奖的断想
:“现阶段上对于印学的研究,尽管一直有人在陆续地做,但相当时期内始终是一个很不景气的领域。”宋元以来篆刻被认可的根本上是一种“游于艺”的自娱价值,作为学术、学科的意识缺乏深厚的历史传统。这与新时期以来创作的蓬勃发展和群体的扩张是不大适应的。一些前辈也认为不少基础环节还是空白,传统的印史结论很多方面需要改写,他们也已经在做。同时也要看到,当代其他关联性学科的发展为玺印篆刻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多学科的介入可以使中国书学、印学的研究真正进入一个学术化发展的
上海采风月刊 2021年3期2021-07-20
- 中国印学全面而权威的工具书
学术性和权威性的印学工具书。作为中国印论研究的里程碑著作,本书是治印学者最好的入门参考书,也是当代篆刻家不可或缺的案头读物。同时,该书还是国家“十一五”规划重点图书出版项目,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项目,曾荣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奖”。《中国印论类编》(修订版)一书收集的印论资料完备而丰富,在此基础上,重视考证学术源流,辨明著作真伪,每一章最前面有《提要》,说明分类的目的和编者的印学观点,以及资料的价值。本书分
收藏家 2021年1期2021-05-20
- 关于“印学秦汉”的理论传统
1000)一、“印学秦汉”理论之始学印以秦汉为宗的观念开始于宋元时期,当时尚未对此明确定论,只是当时社会的复古审美趋向使然。元代赵孟頫在《印史序》中有载:“一日,过程仪父,示余《宝章集古》二编,则古印文也,皆以印印纸,可信不诬,因假以归,采其尤古雅者,凡募得三百四十枚,且修其考证之文,集为《印史》,汉魏而下典型质朴之意,可仿佛见之矣。”1这是赵孟頫对汉印质朴之美的认可。同时,他对当时人们追求过于强烈的外形之弊大加反对:“其异于流俗以求合乎古者,百无二三焉。
大众文艺 2020年1期2021-01-27
- 从元代印学著述的发展看印章审美观的建立
的萌生期”,元代印学著述中所蕴藏的印学理论在中国印学史上的地位显得尤为突出,是 “印章审美意识形成的源头”。元代印学著述的发展首要之功劳当归于赵孟頫、吾丘衍二人,在篆刻印章风靡之势不可挡之时,赵、吾二人于其印学著述中明确地提出与宣扬 “汉印审美观”,为元代印学著述打开了格局,而后影响至元代中晚期集古印谱之风、印人喜元朱文汉白文之风,更是引得众多的文人士大夫们,撰文序跋力证雄辩崇汉之印的美学价值,丝毫不掩饰对印章 “复古” 风尚的追捧,有文章、序跋、赞言、论
流行色 2020年3期2021-01-04
- 后学转精 以专驭通—读《明清印学论丛》有感
◇ 刘昕“印学”的内涵广泛,不仅包括篆刻技法、流派的研究,还包括印史和印论等诸多方面内容。朱天曙教授专选明清时期的印学进行研究,其核心内容包括解读印论、钩沉印史和聚焦印人三个方面。解读印论周应愿《印说》是明代中期的一部关于印章的重要品评著作,也是中国古代印论史上最系统、最完整的一部经典印论。《周应愿〈印说〉研究》一文详细考订了周应愿的家世、生平和交游,同时对《印说》的名称、体例、著录、删本、钞本等相关内容进行探讨。此文最突出的贡献在于条分缕析地总结了《印说
中国书画 2020年8期2020-12-01
- 溯源岭南印学
南越古国研究岭南印学,从现有实物印章入手,最早是1983年南越王墓出土的11方文字印章。那是南越国第二代国王赵昧的陵墓。印章多为“摹印篆”,虽印面多带有田字和日字界格的秦制式,如“文帝行玺”,但据考证,皆为当年南越国自制。赵昧于公元前137年汉建元四年即位,制“文帝行玺”印。这批印章便是目前能看到的2000多年前岭南印章的实物,制作精美,艺术水平已相当之高,对研究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特别是岭南印学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魏晋以后,岭南地区流传的印章为数不多
收藏·拍卖 2020年10期2020-10-20
- 南方印社印结同道,方寸藏菁
有邀约海内外重要印学社团齐集杭州,举办‘国际印社联展一项。余正提议我们成立一个广东全省性的印学组织,一来团结印学同道,二来与西泠印社对接,参与2013年‘印汇天下国际印社联展等活动,来日共同推动印学的传承与发展。我们经过商议,于2012年开始筹备成立工作,由周国城牵头,召集了我与梁晓庄、沈永泰、李平等人,多次一起商讨成立印社相关事宜,我们五位印社发起人均为西泠印社社员。记得第一次会议是在广东南方电视台召开的,那时候就定下了南方印社的宗旨:团结广东印人,研究
收藏·拍卖 2020年10期2020-10-20
- 汉上印风源流与格局浅论
域特色。因而作为印学文化,探讨汉上印风不仅具有回望历史、溯源梳流,正视自身、探讨规律,而且具有立足自身,在兼收并蓄基础上摸索创新、展望未来的意义。一、汉上印风溯源1.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汉上印风的文化之源无疑可以上溯至先秦时期的荆楚文化。屈原《离骚》说:“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楚山、楚水、楚云梦泽、长江、汉江等造就了以《楚辞》为代表的浪漫楚文化。楚国金文、楚玺、楚篆、楚简帛亦以其婉约、圆转、犀利、清劲、秀逸、恣意浪漫、奇诡绮丽而标异矗立于华夏文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20年6期2020-08-03
- “民国范式”之一:对西方印章的认识
的认识,这是构成印学研究中“民国范式”的重要内容之一。如吴贯因《东西印章之历史及其意义之变迁》,最初是1919年4月5日在自由演谈会上所发表的演讲稿,由记者索得并刊登在当月11日至14日的《晨报》上。此文在1926年3月刊载于《留京潮州学会年刊》第二期;1929年12月名称改为《东西印章历史及其品性之变迁》并发表于《东北大学周刊(六周年纪念增刊)》。此文价值在于记录了西方印章的历史:“其在北非洲及西亚细亚,印章之起源甚古。当埃及犹太亚述Assyria等盛时
书画世界 2020年1期2020-03-20
- 学有所思
书出,以书人印”印学思想的研究;一方面着力于古玺、汉印、明清流派印以及篆隶书的实践训练。三年来,我阅读了大量篆刻艺术相关的经典著作。内容涉及古代印论、书论、文字学等专著:例如吾丘衍《学古编》、周亮工《印人传》、包世臣《艺舟双楫》、孙过庭《书谱序》、沙孟海《印学史》、韩天衡《历代印学论文選》、黄悖《中国古代印论史》等。三年来,我的学习和研究基本按照如下两条线索进行:尝试在新时代语境里,重新理解和阐释历代经典篆刻名作,初步构建融印史、印论、印谱、美学,以及书论
中华书画家 2019年4期2019-09-12
- 文含今情质会古意
了进一步扩大岭南印学理论与篆刻艺术在海内外的影响,充分挖掘和展示岭南印人事迹和印学精神,岭南印社将在广州市举办“第三届岭南印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并颁发首届中国印学“颂契成果奖”“新士励学奖”,颂扬学术成果,奖掖后起之秀。春节刚过,曲斌社长召集研讨会组委会成员在文德路的千秋堂商榷此事,席间与岭南印社副社长黎向群先生交流,谈及皖籍篆刻艺术大师黄牧甫从南昌来到广东鬻艺,授徒传技,岭南篆刻之风气为之一变,岭南印人逐渐形成群体,地域风格初步形成。黎向群先生随后递上了
书画世界 2019年7期2019-09-09
- 邓之诚《骨董琐记》的印学史料价值述略
,提供了很多以往印学专著所忽视的史料,就印学研究而言,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关 键 词】邓之诚;《骨董琐记》;篆刻;印学;史料【作者单位】肖佳忆,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图分类号】G237.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9.12.024邓之诚(1887—1960),字文如,号明斋、五石斋,江苏江宁人,我国著名的史学大家。民国时期,邓先生执教于北平燕京大学,学术声誉闻名遐迩。海外史学宗
出版广角 2019年12期2019-08-13
- 悲庵“印外求印”思想小议
之谦,号悲庵。其印学取法广猎博涉,以“印外求印”的思想开创性的发展了邓石如以来“印从书出,以书入印”的创作思想,开拓了印坛新境,并投身于实践。进而对晚清印学发展以及近代篆刻艺术创作产生一定的影响。关键词:悲庵;印外求印一、“印外求印”思想形成之背景概述清朝晚期,国家乃为多事之秋,内忧外患。国家性质逐渐发生改变,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奇变时期。任何一门艺术皆为当时一定历史背景下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思想的产物,社会政治经济的突变必然影响文化之变,篆刻艺术亦是如此。
北方文学 2019年18期2019-07-25
- 印随法生 印外求印
响。为了搭建研究印学的平台,1979年春,李滋煊与篆刻界同人发起并成立了终南印社,填补了西安印坛的空白,并加强了与海内外印学社团的交流。印社成立之初,李滋煊被推举为首任社长。他身先士卒,身体力行。当年他尚未退休,印社日常事务和活动全靠业余时间来协调安排。1979年,西安举办了终南印社第一次篆刻书画展,首开全国举办篆刻书画展之风。李滋煊十分重视终南印社在培育印学人才和为印学的传承和发展创造条件方面的探索。他在《印社成立以来的发展和活动状况》一文中,细列四条学
书画世界 2019年4期2019-06-12
- 陈錬《秋水园印谱》及其篆刻艺术研究
一个重要篆刻家和印学理论家。其成书的《秋水园印谱》包括篆刻和理论方面的内容,具有很高的篆刻学习价值。文章以所见陈錬存世印谱中的《秋水园印谱》进行深入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一是对《秋水园印谱》版本和流传进行梳理,二是对《秋水园印谱》中的篆刻艺术进行探析,三是对《秋说园印谱》中所包含的印学理论进行研究,从而全面地对陈錬《秋水园印谱》进行了解。关键词:《秋水园印谱》;陈錬;印学陈錬(1730-175),字在专,号西庵,斋名为秋水园、属云楼。福建日安县人,后流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9年2期2019-05-08
- 体验杭州 感受中国杭州市旅委邀请您来“学手艺”
围绕中医、制扇、印学、官窑、杭绣五大非遗文化,特别推出了“我在杭州学手艺”主题旅游产品,包括广兴堂中医文化、王星记制扇、西泠印社印学、南宋官窑制窑、万事利丝绸文化等体验产品,力邀国内外游客和市民聆听杭州故事,体验指尖上的杭州。旅游产品体验活动从8月持续到12月,每月一期,每期名额15个,通过关注“杭州社会资源国际旅游访问点”微信公众号预约报名,由访问点中的国家级非遗传人、业界大师亲自传授拉花、纂刻等国家级非遗技术。
杭州 2018年32期2018-09-07
- 章中至宝灯光冻印石亮相杭州
月28日,由中国印学博物馆、杭州青田印石艺术馆主办的“国宝灯光冻印石展”在中国印学博物馆开展,共展出青田石雕研究院院长夏可承收藏的近百年来出矿的珍品燈光冻印石百余方。“这次展览展出的灯光冻印石,夏可承得之绝非易事。”著名书法篆刻家张耕源说,“在我刻过的印材里,青田灯光冻是刀感最佳、最让人得心应手。”灯光冻印石,素有“印石之祖”美誉,系中华“印石三宝”之一。大收藏家吴湖帆先生曾感慨:世传灯光冻为石章中至宝。灯光冻稀罕难得,坊间流传“田黄易得,灯光难求”之语。
文化交流 2018年8期2018-08-06
- 刀笔耕耘育艺才
——对话著名书法篆刻家吕金柱
巧的是,我遇到了印学前辈毕茂霖先生。那时他被错划为右派到玉环做工,后来靠做油漆一路慢慢回金华,当时暂借住离我家不远的地方,就这样和家父成了一起钓鱼的渔友。但那时毕先生已经很长时间不敢刻印了,之前他把自己的印全部偷偷丢到钱塘江了。直到改革开放后,我才有机会拜毕先生为师,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治印和书法,也慢慢知道毕茂霖先生是篆刻大家、是著有经典《篆刻学》的邓散木的高足。先生让我转益多师,于是结识了师伯余任天,并拜陈尧山、叶一苇、陈左夫等先生为师。这期间,一个偶然
杭州 2018年13期2018-05-18
- 读“印”有感
借诗学之兴替而论印学之沿革,其谓:“此道与声诗同。宋、元无诗,至明而诗始可继唐。唐、宋、元无印章,至明而印章始可继汉。”是谓诗歌与篆刻之历史涵化一脉相承。今有春水先生作诗,良静为之篆刻,艺文流变,古今同契,其不类乎?如上所言明人印章“始可继汉”,乃因汉代印学一如晋代书学,开宗立派,后世所范。故清人周铭在为周亮工《赖古堂印谱》 作序时曾谓:“论书法必宗锺、王,论印法必宗秦、汉。学书者不宗锺、王,非佻则野;学印者不宗秦、汉,非俗则诬。”良静既变秦汉古法,兼融清
藏天下 2018年4期2018-01-27
- 杨永卫鸡肖形印选
印社副秘书长、《印学研究》编委。现供职于山东鲁中能源集团公司。入展中國书协、西泠印社主办的全国七届篆刻展、首届“张芝奖”“三苏奖”“沙孟海杯”“长江杯”,获西泠印社第七、八届篆刻展、第四届煤矿艺术节全国煤矿职工书法展览一等奖、首届“周亮工篆刻奖”全国篆刻大赛优秀奖。作品及创作心得散见于《书法》《西泠印社》《篆刻》《青少年书法》《中国印林》《印学研究》《中国篆刻·钢笔书法》《书法报》《书法导报》《美术报》等专业报刊。
阳光 2017年5期2017-05-04
- 明清印章款识中的印学流派思想
明清印章款识中的印学流派思想陈国成,刘传林,王燕祯(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辽宁锦州121013)印章款识作为篆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表现在印章款识本身的艺术性上,还表现在印章款识中所包含的大量的印学文献上。这些印学文献包含了大量的印学流派思想,对这些思想的提炼与研究对于完善印学理论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的研究多从款识技法、款识审美等方面阐述,而对款识中印学流派思想的研究尚未见到。印章款识;印学;流派思想明清两代是印学发展史上重要的阶段,文人的大量参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5期2016-11-21
- 中国印学博物馆
□ 金日明中国印学博物馆□ 金日明赵朴初题“中国印学博物馆”中国印学博物馆位于杭州孤山南麓、西泠桥畔。漫步西泠桥头,放眼东望,花红柳绿掩映之中,一座中西合璧的两层楼建筑,重檐翘角,台楼环廊。正门西侧矗立着一尊高4.2米的汉白玉龙钮巨印,边款镌刻着西泠印社第五任社长赵朴初题写的“中国印学博物馆”。博物馆主体原为“杜庄”(杜月笙别墅),1998年8月正式动土改建。由正门步入大厅,迎面是一扇花岗岩浮雕玄关,上面镌刻着“中国印学”等数枚印章,浓缩了印学三千年的历史
中华书画家 2016年2期2016-11-04
- 陶印创作手记
理出一条关于中国印学与当代创作两个方面的新路径。六百年的文人篆刻史,是以发现了花乳石为契机的。文人们使用了易于奏刀的花乳石,才得以自书自刻、自娱自乐、自畅其怀,把一门偏于实用的技艺,从印工们的手中解放出来,逐渐变成一门所谓纯粹的文人篆刻艺术。文人篆刻流派的演进史,简言之,就是不断地一方面从古典印章艺术的传统长河里导引一泓源头活水,另一方面又不断地反对前代流派积习的风格更迭史。一个流派的开创者导引的这一泓水,被一大群追随者们愈来愈程式化的积习耗得干涸了,那么
中华书画家 2016年10期2016-10-26
- “五百年来一天衡”驳议
在当代篆刻创作与印学研究领域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并在当代印学传播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五百年来一天衡》本为一篇评论短文,撰文者的溢美之词或有过之,而“驳议”一文也正是当下学界的急需。韩先生看到此文后也作了简短的回应,表达了他欢迎批评的声音,体现了韩先生的大度(韩先生的回应附于文后)。学界需要批评的声音,更需要我们有接受批评的心态。闲来看微信朋友圈,读到一则标题只有七字的帖文《五百年来一天衡》,不由打了个哆嗦。发布帖文的“天衡艺术讲坛”微信号系由韩天衡提议建立,
大观(书画家) 2016年6期2016-06-06
- 集印为史,朱白古今
——印章至篆刻的历史流变之小概
印章”“篆刻”“印学”的一门艺术。“印文化”一词虽为后起,在概念的界定上却涉及面极广,可包括以“印章”“篆刻”“印学”为中心,并由此进行衍生,进而发展出与之相关的诸多社会文化以及艺术现象。以历史的角度而言,印文化的发展亦随着历史的脉络进行流变。宋元时期,文人篆刻兴起,印文化由此从印章发展至篆刻。先秦至唐代,印章的尚且属于匠人的制作层面,实用性质强,但是又略显匠气,其核心作用并不在于印章本身而在于其承载的客体意义。到了宋元至清末,随着文人士大夫介入,印章亦从
大众文艺 2016年16期2016-03-11
- 庞说篆刻(六)百年西泠
印社之议,以研究印学为宗旨”。这就是现当代篆刻史上的重大事件——西泠印社的创立。一百多年过去了,跨越了晚清、民国、新中国三个时代的西泠印社,承继吴昌硕、马衡、张宗祥、沙孟海、赵朴初、启功六任社长,薪火相传,百年不衰,有“天下第一名社”之誉。中国文人素有结社雅集的传统,历来诗社、文社、书画社等种类繁多。西泠印社出现之前,印人的活动基本以个体为主,或是依附于书画界,虽也有个别结社,但未见明确宗旨、社规,对后世影响不大。西泠印社创办之初,即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
少儿美术·书法版 2016年7期2016-01-24
- 余正的篆刻艺术及印学研究
余正的篆刻艺术及印学研究/[北京]唐吟方谈起浙江印坛,余正是个无法回避的人物。以他在篆刻创作上的综合实力及多方面才能,单凭一手工稳严谨的浙派印风,足成名家。作为专业印人,他长期在西泠印社从事篆刻创作,师承名师韩登安,研习浙派印风,印章以结构精严端方、气格宽柔和惠著称。在创作上,他力主继承有变,故在传统的基础上,广泛吸收融纳,结合自己的个性、审美情趣于其中,加意加精,并付诸创作实践。创作得浙派印学精髓,将工整细腻而又富于变化的创作风格发挥至极致。被认为是当代
名作欣赏 2011年19期2011-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