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芷(暨南大学,广东 广州 510632)
黄惇先生指出元代是 “印论史上的萌生期”,元代印学著述中所蕴藏的印学理论在中国印学史上的地位显得尤为突出,是 “印章审美意识形成的源头”。元代印学著述的发展首要之功劳当归于赵孟頫、吾丘衍二人,在篆刻印章风靡之势不可挡之时,赵、吾二人于其印学著述中明确地提出与宣扬 “汉印审美观”,为元代印学著述打开了格局,而后影响至元代中晚期集古印谱之风、印人喜元朱文汉白文之风,更是引得众多的文人士大夫们,撰文序跋力证雄辩崇汉之印的美学价值,丝毫不掩饰对印章 “复古” 风尚的追捧,有文章、序跋、赞言、论印诗传至今日者众。
印论的成形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加之历朝篆者往往未必懂刻,刻者未必懂篆,纵使能精通两者,若想形成理论性、系统性的研究,并以文字形式将只能口传心授的技巧表达出来,也是颇具难度。无论是本文所讨论的元代印学著述或是发展到后来的明代成形印论,都是在经历过宋元到明代文人士大夫及篆刻家们不断的思考与实践而后逐渐被人们所认可的。早期印论之雏形初备,始于元代印学著述。其时,民间复兴汉印的呼声日益高涨,汉印中朴实、雄厚、典雅的美学标准,令无数学士名家心驰神往。
集诗书画印成就为一体的 “元人冠冕” 赵孟頫,其印学观点主要集中于《印史》一书中,惜《印史》早佚,而《印史》序却因收入《松雪斋文集》保留至今,我们可从其序文中窥知《印史》一二。赵孟頫在《印史》序文中指出了当时元朝士大夫印风的弊端,“以新奇相矜”,“不遗余巧”,“流俗”,他反对这种审美取向。他针对宋元印章的状况,力倡学习汉印的“典型质朴”,这与其在书画上的复古主张是一致的。“采其尤古雅者,凡摹得三百四十枚,且修其考证之文,集为《印史》,汉魏而下,典型质朴之意,可仿佛见之。”①赵孟頫首先提出 “古雅”“质朴” 两大印章美学原则,明确提出 “宗汉” 审美观,赵孟頫将个人关于印章的审美理念物化为文字、编辑成文章并体现在集古印谱之上,是为创举,可见《印史》为元代印学著述中的佼佼者。
吾丘衍与赵孟頫同时代,作为友人,与赵孟頫的关系极为密切,书学、印学观点相互影响、互为补充。在元代初年,文人士大夫提倡汉印的思潮中,吾丘衍亦为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之一。吾丘衍强调以小篆入印,具体分析汉印特征,涉及篆刻中的篆法、章法问题,审美上主张 “方正”,“不可太怪”,“浑厚”,“不可随俗”②,这样的艺术理念同赵孟頫的士大夫审美情趣与 “复古” 思潮相似。“寓杭之生花坊,隐居求志,好古博学,凌物傲世,不交杂客。”③吾丘衍居住在杭州陋巷中开馆授徒为生,绝于仕进,隐居求志,致其在《元史》中无传行世。王祎评价吾丘衍云:“工于篆隶,其精妙不在秦唐二李下”。④吾丘衍精于古文字之学,并精擅篆隶书法,他根据自身的实践,撰写《学古编》二卷,其首卷为《三十五举》,其中以汉印为核心,探讨了印章艺术的规律,《四库全书》曾对《学古编》二卷作如下记载:“……是书专为篆刻印章而作,首列‘三十五举’,详论书体正变及篆写摹刻之法,次‘合用文籍品目’……”⑤可进一步验证黄惇先生所评 “其中首卷《三十五举》中部分内容,为历史上最早研究印章艺术本体的专论”⑥之言,亦可印证吾丘衍作为早期印论的草创者的身份。
毋庸置疑,赵孟頫《印史(序)》与吾丘衍《学古编》之《三十五举》是元代印学著述中引领崇汉 “复古” 旗帜的两辆马车,同时值得关注的是,在赵孟頫、吾丘衍之后涌现的元代文人如吴叡、杨遵、叶修、王冕、朱珪等印人留下的印记,以及杨维桢、卢熊、倪瓒、顾瑛、邾经等文人墨客所著作、题跋及论印诗,都在元末明初之时⑦,对于明代印论的成长与迅速成熟产生了直接且深刻的影响。
吾丘衍《学古编》之《三十五举》书影
与诗文、书法、绘画有所区别,篆刻印章的发展虽远肇于先秦,但经历了漫长的一段 “黑暗期”,作者名不见经传,也没有相关论述传世,尤其在理论建设方面与其他传统艺术的理论发展状况相比,显得极为苍白。
唐代,官印制度进入隋唐制度及文化体系,亦有以张彦远为代表的人们将印章视作为鉴定书画真伪的工具,印章也正随着大唐文化的繁荣昌盛而逐渐走出它的 “黑暗期”,一步一步走进人们的视野。直到宋元时期,文人们开始对印章注入审美的需求。北宋有米芾考究书画作品用印之法且能自篆印稿,元代更是有赵孟頫、吾丘衍、吴叡、王冕、朱珪等一大批对篆刻印章艺术有极大贡献的文人,他们通过精心挑选并集为古印谱的方式传达“复古”“质朴”的印章审美要求,以自身篆印用印甚至刻印的行动实践这样的审美倾向,更有众多的文人士大夫们,他们撰文序跋,其中部分流传至今的相关印学著述,同为力证雄辩印章的美学价值的证据。一时,事印相关之事成为了文人墨客之雅好,并逐渐为大众所接受。黄惇先生指出,印章艺术化的成熟,以印学理论的形成为标志。元代的印学著述仅仅伴随着这一时代的篆刻风靡的盛况而发展,并作为理论支撑与证据由元入明,一步一步走向印论发展的正轨。至此,在诗、书、印之外,篆刻印章也逐步成为一个具有其独立美学价值的完整艺术门类。
“印宗秦汉” 的提出不是偶然的,这是由文人艺术的发展,尤其是文人审美趣味向印章艺术渗透等诸多因素造成的。在这一过程中,赵孟頫的复古运动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从印章理论的角度来看,“印宗秦汉” 的学古观最初始于赵孟頫《印史(序)》:“采其尤古雅者,凡模得三百四十枚,且修其考证之文,集为《印史》。汉魏而下,典型质朴之意,可仿佛而见之矣。”⑧赵孟頫在文中不仅抨击鄙夷把印章做成鼎、壶等诸类追求形式主义的行为,更强调突出了他自身的喜好,即 “古雅” 者、“汉魏质朴之意” 者,这正是他推崇的 “复古”。赵孟頫作为元代具有极强影响力的文人,其思想观念也代表了元代文人群体,可见元代文人审美趣味向印章艺术逐渐渗透。赵孟頫《印史(序)》与吾丘衍《学古编》之《三十五举》是元代印学著述中引领崇汉 “复古” 旗帜的两辆马车,元代中后期涌现的如吴叡、杨遵、王冕、朱珪等人在赵、吾二人之后对 “印宗秦汉” 这一印章审美的传承与创新也有不可磨灭的功劳。吴、杨以全新视角编纂集古印谱,于其中寄托思古崇古情怀,并在篆印实践上全面继承汉白文、元朱文之法;王冕开创以花药石治印的历史先河,为创造古朴之质感找到了合适印材;朱珪作为历史上早期文人篆刻家最有名望、成就最高者,得杨雨赠 “方寸铁” 之名,并引得文人墨客纷纷作诗文称誉,以朱珪为标志,元末文人篆刻在审美观念上完全确立了以秦汉魏晋古印为师法对象的思想,并以此确立篆刻作为文人游艺雅事的地位。
元代印学著述中的记载是为研究元代篆刻印章艺术发展史的重要资料。元代作为中国印章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我们也可以将这一时期涌现的具有价值的史论资料放到这个印章艺术的发展史中来审视,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元代印学著述的出现可作为早期印论的雏形,为成形印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础;在元代印学著述中充分地体现了印章具有美学价值的观点,篆刻印章艺术以此为标志,逐步成为一个具有其独立美学价值的完整艺术门类,并因为理论支撑的并驾齐驱而获得长足的发展;以赵、吾二人为奠基,“印宗秦汉” 这一篆刻审美主张历经元、明、清三代,逐渐得到成熟和发展,从而确立了至今仍然主要影响印坛的印章审美观。
注释:
① 赵孟頫. 印史序[M]// 赵孟頫. 松雪斋集. 影印本. 台湾:台湾学生书局,1979:246-247.
② 吾丘衍. 学古编. 文津阁四库全书,二七七册[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87-191
③ 陶宗仪. 书史会要(卷七)[M]. 影印本. 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456.
④ 王祎. 王忠文公集(卷二十一 , 册十八)[M]. 排印本. 北京:中华书局,1985:499.
⑤ 纪昀. 四库全书总目二百卷(卷一百一十三,子部二十三)[M]. 刻本.[ 出版地不详]:[ 出版者不详],1890.
⑥ 黄惇. 中国古代印论史[M].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6:13
⑦ 同①。
⑧ 同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