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錬《秋水园印谱》及其篆刻艺术研究

2019-05-08 03:35解桂芳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9年2期

解桂芳

摘 要:陈錬是乾嘉时期一个重要篆刻家和印学理论家。其成书的《秋水园印谱》包括篆刻和理论方面的内容,具有很高的篆刻学习价值。文章以所见陈錬存世印谱中的《秋水园印谱》进行深入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一是对《秋水园印谱》版本和流传进行梳理,二是对《秋水园印谱》中的篆刻艺术进行探析,三是对《秋说园印谱》中所包含的印学理论进行研究,从而全面地对陈錬《秋水园印谱》进行了解。

关键词:《秋水园印谱》;陈錬;印学

陈錬(1730-175),字在专,号西庵,斋名为秋水园、属云楼。福建日安县人,后流居到华亭,即现在的上海松江。喜书法,师法于怀素,喜欢作诗,敬佩温庭筠和李白。著有诗集《西庵诗抄》,印谱《秋水园印谱》《超然楼印赏》《属云楼印谱》《秋水园印谱续集》,并与杜云柏合刻《印谱合璧》,目前,其四本印谱都有传世。其可谓是乾嘉时期重要篆刻家和印学理论家。接下来以笔者所见陈錬存世印谱中的《秋水园印谱》为重点展开研究。

一、《秋水园印谱》主要版本

(一)钤印本

《秋水园印谱》成书于乾隆二十五年,为陈錬而立之年所刻。该印谱由好友张维霑编辑,成书两卷(图1)。印谱为板框粗线墨刷,全框横十一点一厘米,竖长为十七厘米,印谱上卷扉页用隶书署“云间在陈在专篆,秋水园印谱,听流轩藏板”,然后有钱陈群、陆芝、张维霑序各一则,册二谱末附陈錬印学理论《印说》,以及陈錬题跋。该印谱每卷端署题名“秋水园印谱”,下署卷数,次行署“云间陈錬在专篆,张维霑彭源校”。该印谱总计一百二十方印,其中册一钤印五十九方,册二钤印六十一方。该印谱目前藏于香港松荫轩和复旦大学图书馆。

《秋水园印谱》曾传于朱孔阳手中,后由其子朱德天珍藏。如在印谱首页和印谱卷末分别钤有朱文印“云间朱孔阳云裳父鉴藏”、“曾经云间朱孔阳朱德天弍代珍藏”。朱孔阳(1885-1941年),字守梅,上海松江人,喜金石书画,著有《名墓志》《分韵古迹考》《分韵山川考》等。

(二)手钞本

该版本成书时间尚不确定,为日本手钞版本。该版印谱不分册(图2),题跋、篆刻、印论等部分都为手钞。笔者通过将其与钤印本对比发现,题跋部分文字较为精准,印谱中《印言》部分出现少字、少句和抄错现象,因此该版本并不能做研究。且印谱中的白文印印章部分为双构,只是少许印加入墨色,可知其版本中陈錬所刻篆刻的风貌已失真。但是它却从侧面反映出了日本对于该印谱的重视,以及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该印谱目前藏于日本早稻田图书馆。

二、陈錬篆刻艺术探析

陈錬一生在篆刻学习上较为勤奋,创作了自己的四本印谱。他治印讲究天然趣味,刀法沉稳老炼,博采众长,最终经过自己对于篆刻的不断探索形成了自己的篆刻艺术风貌。在陈錬的印谱中,处处体现着印章的“天趣自然”的创作观,体现着对古人印学理论精神的继承和发展。陈錬篆刻学习的道路主要分为三种,其最初学习朱简《修能印谱》,接着上追秦汉印章,最后转向唐宋元明印章的学习,可见其取法较为广阔,这也是陈錬印谱篆刻风貌较为丰富的原因。曹鉴咸在陈錬存世印谱序跋中评论其篆刻:“(余)见其俊雅苍秀,天真烂如师古而不泥于古,其用笔落墨、章法、刀法之变化殆难思议,识者自能神契,毋庸赘述。”从文中可以看出陈錬篆刻自然趣味的艺术风貌,其在落墨、章法、刀法上讲究自然,对于前人的取法不拘泥,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继承创新。我们不妨以几方印窥探下其篆刻艺术特色。

图3“知止不殆”是陈錬仿秦印的一方印章,该印整体来看生动灵活,四字处理都以微微的动态感呈现在印面,诸如印中的“不”字,姿态趋向左边倾斜,恰好和“殆”字的左偏旁横画形成相对应关系。为了突出印面效果,其在边框的残破处理上,使左下角直接残破,给人一种别样的印面视觉效果。图4“扫时待归月”和图5“春星呆竹堂”两方印都取法于汉印,但处理效果却不一。“扫时待归月”一印主要以冲刀为主,为一方仿汉铸印作品,该方印整体来看布局较为饱满,转折处方圆结合,诸如“待”字的处理,该印在端点处理上以圆笔和尖笔为主,右边边框的残破处理增添了其印的生动性。“春星呆竹堂”一印是仿汉玉印的一方佳作,该方印线条不是光滑的,而是带有一些波动感,很显然是冲切刀相结合的印作,尤其“呆”字和“竹”的長竖处理,其笔画带有很强的波动感。可见陈錬不拘泥于汉玉印的取法不拘泥于其,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发展,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特色。

三、陈錬《印言》成书及其印学思想

(一)《印言》之成书

陈錬《秋水园印谱》所附陈錬印学理论《印言》一篇。韩天衡在《历代印学论文选》中云:“要言不繁,多有可玩味处。”对于其论著内容给予高度评价。关于其著作的成书,陈錬在印谱例言中云:“《印说》二十余条,半出于前人,半出于己意,虽为数无多,其于刻印之法亦略备矣。”可知该本著作的成书方式是陈錬一半辑录前人印论,一半根据自己的篆刻实践经验总结的。清代时期印学理论出现了一种辑录前人成书的方式,可知该论著的成书方式亦是受其影响,与他人不同的是,该论著一半集前人,一半为陈錬自己实践所总结出的。分析该论著的二十一条,其成书过程可以分为三种,分别是全部辑录前人印论、选择其中一部分辑录、完全以自己的经验所总结。后两者的成书方式较为复杂,现一一论述。

《印言》中关于选择性辑录这种现象主要分为两种,一是选择前人印论中的一部分辑录;另外一种是在选择前人印论的基础上加以补充。首先关于第一种论述,诸如陈錬对于篆体的九种论述,其内容主要来自于许容的《许氏说篆》,陈錬对其内容主要是进行选择精辟语句辑录,而并非加入自己的补充。关于后者论述,即陈錬选择前人印论的一部分并加以补充,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诸如“篆刻八不刻”,陈錬云:“琴有不谈,印亦有不刻。石不佳不刻;篆不配不刻;义不雅不刻;器不利不刻;兴不到不刻;疾风暴雨、酷暑祁寒不刻;对不韵者不刻;不是识者不刻。此所谓八不刻。”关于相似论述,朱简在《印经》中云:“篆不配不刻;兴不到不刻;力不余不刻;取义不佳不刻;非明窗不配不刻;不是识者不刻。有不刻而刻之,则无有不精者也。”对比两者可以看出,陈錬在此基础上加以“石不佳不刻”的论述,并对于朱简所表达的“力不余不刻”,改为“器不利不刻”,可知陈錬对于其说法表示不同的看法。此外,两者在表达论述中近似,诸如朱简印论中“非明窗不配不刻”与陈錬的“疾风暴雨、酷暑祁寒不刻”,可以看出两者表达出了相似的意思,而陈錬在这里表述更加具体。综上可知,陈錬在对前人辑录的过程中加入自己新的见解,这种深刻的研究精神值得后人学习。

(二)陈錬印学思想

陈錬《印言》所含内容较为丰富,是学习篆刻很好的参考资料。在其该篇印学论著中,陈錬从篆刻取法、章法、字法、学养、天趣等方面都有所论述。例如在谈到取法时:“印虽必遵秦、汉,然元、明诸公之印之佳者,亦可为法。惟时尚习气,断不可使毫厘染于笔端。”陈錬该种印学理论的提出在乾嘉时期看来具有一定的开明性。“印遵秦汉”从元代起一直贯穿在印人们的取法当中,学印必须以秦汉印章的取法为准则,也正是如此,这条程式化的学习思路一直禁锢着印人们的思想,导致印人们在篆刻取法上不敢越雷池一步,而此时陈錬从印论中提出取法元明的思想,可见其具有一定的开明思想。又如在章法上其云:“如遇两字印,或一繁一简,或一短一长,本不配者,宜以不配配之。如遇四字印,有一字不配,宜以三字就之;如三字又不可就,亦宜以不配配之,或反得其趣,万勿牵强凑合。”在这里陈錬反对刻印的做作行为,要讲究布局自然,随形布势。可知陈錬对于印学的独特见解,主要体现在印章的天趣审美观上。再如他所提倡的印章天趣:“凡人笔气,各出天性,或出笔轻秀,或出笔浑厚,各如其人,种种不一。但都能成情趣,都成佳品,惟俗而不韵者,虽雕龙镂凤,亦无足观。”在这里,陈錬对于这种“雕龙镂凤”现象持批评态度,把印章的审美建立在一种天然趣味上。

综上所述,该论著所含内容较为丰富,是陈錬经过自己对于篆刻的不断实践所总结出的印学理论,该论著也可以反映出其篆刻创作的风貌,两者之间相互影响。其所涉及的丰富的理论给予我们学习篆刻很好的参照。

四、结语

通过对陈錬《秋水园印谱》的探究以及其印学思想特点分析可知,陈錬具有较深的印学理论见解理解篆刻艺术的表现手法,无论是篆刻实践还是印学理论对于我们学习篆刻都有很好的启示。

参考文献:

[1]汪启淑.飞鸿堂印人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韩天衡.历代印学论文选[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