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印学博物馆

2016-11-04 01:35金日明
中华书画家 2016年2期
关键词:印学印泥西泠印社

□ 金日明

中国印学博物馆

□ 金日明

赵朴初题“中国印学博物馆”

中国印学博物馆位于杭州孤山南麓、西泠桥畔。漫步西泠桥头,放眼东望,花红柳绿掩映之中,一座中西合璧的两层楼建筑,重檐翘角,台楼环廊。正门西侧矗立着一尊高4.2米的汉白玉龙钮巨印,边款镌刻着西泠印社第五任社长赵朴初题写的“中国印学博物馆”。博物馆主体原为“杜庄”(杜月笙别墅),1998年8月正式动土改建。

由正门步入大厅,迎面是一扇花岗岩浮雕玄关,上面镌刻着“中国印学”等数枚印章,浓缩了印学三千年的历史,这便是“历代玺印厅”。一方方雕刻精美、古朴雄劲的印章,在朦胧的光线下,显得更加神秘和悠远。相反的,精品展示柜和展示橱窗却分外明亮,恰如众星烘托的“秦时明月”,使人置身于中国印学发展的时空长廊。随着脚步的挪动,历史从远古的商殷时代开始流淌,那一件件弥足珍贵的实物,向人们娓娓诉说着印章伴随着文字的演变而演变,玺印在形制、印材、情趣及铸凿工艺等方面的不同而呈现出的迥异风貌。1.6万余件可移动文物,126件国家一级文物—对于一个社团而言,绝对是个令人惊叹的数字。绝大部分的重要文物竟都来自西泠印社社员的个人捐献。印社迄今为止最丰富的一笔文物捐赠,来自张同泰药房第五代掌门人、社员张鲁庵。如今西泠印社库房内,专辟一个房间,存放张鲁庵捐赠的历代印谱433部,秦汉印300余方,明清流派印1220方。

步入二楼的“流派印章厅”,这里名家汇集,流派纷呈。有开一代印风的文彭、何震;有以丁敬为代表的“西泠八家”和以邓石如为代表的“皖派”;有“晚清六家”(吴让之、吴昌硕、赵之谦、胡钁、徐三庚、黄牧甫)到齐白石等,整个展厅就是一座体现元代至近现代文人治印情趣的时空长廊。

明清时代,由于作者审美追求、书法修养、刀法技巧各异,形成了风格不同的印学流派,印章艺术由此得到长足的发展。同时,对古文字的研究和引用、印谱的集录编纂,篆刻逐渐成为一种具有丰富内涵的独立艺术样式。与之相适应的印史、印学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发展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印学。在此过程中,“西泠八家”着力最大,也最负盛名。皖派大家邓石如的崛起更令印坛气象一新,他把篆书千变万化之势运用于篆刻,强调以书入印和刀法的流畅,并在印文篆法中掺以汉篆碑额题字,印风别具一格。他的代表作“江流有声、断岸千尺”更是让人赞叹不已。

篆刻发展到“晚清六家”,已积蓄着创变的风云,他们不趋时尚,追慕秦汉,挥毫落笔,舒卷自如,开一代印坛新风,余脉延及现代印坛。其中诗、书、画、印无不精绝的一代宗师吴昌硕,称雄于清末民初的印坛,作为西泠印社的首任社长,他把印学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他的十余方田黄印在展示柜中引人注目,为海内外篆刻家所仰慕。号称“三百石印富翁”的近代大画家齐白石,强烈的个性创作如烈马奔腾,江河倾泻,质朴明快。木匠出身的他,刻印常常是单刀直入,大刀阔斧,酣畅淋漓。他所言“世间事贵痛快,何况篆刻风雅事耶”正是其创作心态的诠释。

当你还沉浸于古意间,感慨方寸之间居然有如此斑斓、如此广阔的妙趣时,你已沿着古趣盎然的回廊,依山傍势一路而上,来到了修竹环绕、优雅恬静的“遁庵”和“还朴精庐”。这两处玲珑别致的古建筑,前些年分别辟为“印材厅”和“印学厅”。

不过现在博物院二楼展厅经装修后,所展示的印材更系统、更全面。在一格格的玻璃架上汇聚了全国各地的金属、矿石、陶瓷、动物、植物等五大类上百种质地的印材。寿山石、昌化石、青田石、巴林石四大名石姿态各异、色彩瑰丽,令人目不暇接。宋及宋以前印章以金属铸凿为主,后来随着书画艺术的发展和文人士大夫的参与,治印多由文人篆写印稿,由工匠镌刻。元末明初,由于以石为主的印材的普及和流行,印章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印材逐渐触及牙、角、木等,开文人自篆自刻直接完成创作的先河,从物质上奠定了篆刻艺术的发展走向,并引发明清篆刻艺术的勃兴。“印学厅”中,展示的是印谱的集辑和篆刻家们的印学论著,其中《集古印谱》、汪启淑《飞鸿堂印谱》、陈介祺《十钟山房印举》等都是传世最早的珍品,对印学的发展有着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走下平台,入“凉堂”小憩后,可以去了解一下印泥制作工艺。印泥的主要原料是朱砂,必须用碾磨时不会起灰的上好朱砂。印泥的基质是绒,用晒干的艾叶制成,艾叶绒越细腻质地就越稳定。印泥用的油是蓖麻油,必须经伏天的暴晒,油越厚做出的印泥越好。印泥是篆刻实践中不可缺少的材料。隋唐以后,简牍完全废止,公私文书一律用纸,用印的中介物“印泥”应运而生。西泠印泥,积百年之技艺,以色泽鲜艳及夏不渗油、冬不凝固之特色,饮誉海内外。

顺着蜿蜒的石径,登上孤山之颠的平台,极目眺望波光粼粼的湖面,可见湖面上二三帆影和数处小岛。目光移向近处西泠印社内星罗棋布的50余处景观,楼馆亭阁、摩崖石刻、印人塑像、小桥流水、曲径通幽,真是“八百里湖山尽收眼底”。博物馆的东面紧靠植梅放鹤的宋代诗人林和靖故居,西面毗邻鉴湖女侠秋瑾的忠骨安葬之地,为该馆平添了浓重的人文气息。这自然风光、艺术境界与人文气息的相互交融,便是中国文化的悠久魅力。

中国印学博物馆是由西泠印社筹建的我国第一座集文献收藏、文物展示、学术交流于一体的印学专业博物馆。目前,博物馆除常规展览外,还利用各种资源举办、引进多项临时性展览,内容涉及金石书画和相关艺术领域,展示印社百年社藏精品、其他文博单位的文物珍品,还经常有海内外书画篆刻艺术社团慕名前来举办专题展览。

随着博物馆影响的扩大、参观交流人数增长较快,特别是篆刻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带来的功能需求的提升,现有馆舍面积和馆址的局限性已逐步暴露。值得欣喜的是,印社新馆已经着手建设,馆址位于钱塘江南岸的杭州市未来的标志性公共建筑—奥体博览中心内,建筑面积约20700多平方米,按功能划分为展览中心、学术中心、培训中心和信息中心,计划在2016年5月完工。新馆与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相连,既体现了篆刻项目在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较为突出的中心地位,也有利于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整体氛围,在艺术展示、文化氛围营造、人气吸引等方面可形成合力,与孤山老馆遥相呼应。

(作者单位:杭州滨江区司法局)

责任编辑:韩少玄

中国印学博物馆藏印展柜

中国印学博物馆印材展柜

猜你喜欢
印学印泥西泠印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美术作品展
民国印学研究概述
中国印学研究的“经纬网”
——读《中国印学理论体系》
古代印论中的动静观
常州龙泉印泥:昔日贡品 今日精粹
陈錬《秋水园印谱》及其篆刻艺术研究
西泠印社:老字号文化品牌的IP化之路
《西泠印社》风云百年 西泠不冷
进德修业—李刚田捐赠作品展
印泥使用五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