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文经学
- “以经术为治术”:兼综汉宋视野下魏源的今文经学
足于常州学派今文经学的“微言大义”以“经世”,提出“以经术为治术”。由于其“微言大义”是求之“语言文字”,便失去了崇高的玄妙感,于是不得不“以天为本”,为其“经术”建构道德形上学。但魏源在建构道德形上学时,相较于“尊德性”,更倾向于“道问学”的工夫论,加之以“道”与“势”的关系来讨论“复古”与“变古”的抉择问题,最终魏源的“以天为本”吊诡地又回到了“经术”。关键词:兼综汉宋 魏源 微言大义 常州学派 今文经学作者柴敏辉,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济
船山学刊 2023年4期2023-09-16
- 复古与求是:从考据学发展路径管窥清代今文经学的复兴
羊学为核心的今文经学复兴,是清代考据学发展的阶段性产物。随着考据学的成熟,其研究对象和内容不断深入和拓展,学者为了复古与求是,逐渐将经学体系上溯至西汉,今文经学随之被纳入研究范围。考察考据学内部对公羊学等今文经学的研究以及传统意义上今文经学者对考据学的吸收与利用,可以看出沿着考据学发展这条脉络而生成清代今文经学复兴局面的大致轮廓。关键词:考据学 今文经学 复古 求是作者钱寅,河北工业大学人文与法律学院,河北省语言文化创新发展研究基地讲师(天津 300401
船山学刊 2023年4期2023-09-16
- 论古文经学对两汉文风的影响
而言,西汉时今文经学为朝廷官学,几乎统治着思想界,极大地影响了文学的风貌。而后期古文经学在与今文经学的数次论争中,逐渐占得上风,东汉时期影响越来越大,最终优秀的经学家们以古文经学为基础吸收了今文经学,古文经学得到了统治者的肯定,使得文学的风格产生又一次明显的变化。本文论述的重点就在于探讨古文经学的崛起与汉代文风转变之间的密切联系。一、古文经学的历史观和训诂方法对文风的影响古文经学较今文经学的形成稍晚,其兴盛也晚于后者。西汉时期,今文经学一直占据着官学之位,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2023年2期2023-08-06
- 近代思想史上董仲舒的接受史考察
——以董仲舒地位的升降为中心
舒去世到清末今文经学兴起之前, 其历史地位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但清末今文经学兴起后, 董仲舒地位急剧上升。 民国以后, 随着现代学术的转型, 董仲舒的地位开始回落。 对近代以来董仲舒的地位进行梳理, 不仅有助于进一步认识近代的董仲舒研究史, 而且也是认识近代以来学术变迁的一个窗口。一、 清中期以前董仲舒的地位自西汉以来, 董仲舒虽然一直受到了学者的关注, 但在朱熹看来董仲舒仅一两句话值得肯定。 他说: “汉儒惟董仲舒纯粹, 其学甚正, 非诸人比。 只是困苦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10期2023-05-10
- 碑学视野下的清代帖学式微与当代新帖学复兴
清代碑学,以今文经学与考据学为切入点,理清碑学兴起的社会环境,从碑学的理论、审美观念、笔法技巧以及文人精神等方面,来逐步分析碑学对清代帖学发展所带来的影响以及当代新帖学的复兴。【关键词】碑学 今文经学 考据学 帖学式微 新帖学复兴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3)24-0044-07自21世纪以来,当代新帖学的复兴已经成为众多书法家关注的焦点。“笔墨当随时代”这一观念更是引发了当代艺术思潮的浪潮。从2
艺术评鉴 2023年24期2023-03-29
- 秦汉时期学术发展与书籍编纂的内在机制研究
代也不例外。今文经学的兴盛、谶纬的出现、史学的独立及史书的编纂、子书的延续与消歇,都是典型的体现。汉初实行黄老之治,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道家与其他诸子能够和谐共融,文帝时恢复秦代博士旧制,晚周诸子争鸣竞荣局面得以复现。武帝即位,儒生出身的丞相卫绾、学者董仲舒便力主废百家仕进之途,由于太皇太后窦氏阻止未能实行。五年后窦氏卒,利禄之门为儒学大开,百家之学逐渐堕入无用境地,经学昌明时代来临。及崇尚儒学之元帝登基,官吏儒学化最终完成。从诸子争鸣到儒学独尊,作为意识形
地域文化研究 2022年4期2022-08-25
- 宋翔凤《大学》诠释特色及其意义
世风潮大兴,今文经学家借经典阐发微言大义,《四书》再次受到重视,而《大学》讲求“内圣外王”“体用兼备”,构建了人由内在的德性修养,可以进而领导政治、推动社会,达到治平理想的进路,成为晚清经世之学思想来源的结穴所在[1]。宋翔凤(1779—1860)是清代常州学派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专攻今文经学。他的《大学古义说》是晚清今文经学思潮下的《大学》诠释的代表。以往的研究,有关宋翔凤经学思想较多,而对其《四书》学关注甚少。宋翔凤以明堂阴阳诠释《大学》,挖掘王道仁政之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22年3期2022-03-17
- 春秋公羊学与常州学派的治学思潮和历史价值
01)“清代今文经学虽沿‘知汉、宋之别’到‘知古、今之分’这一路向演进,却也受调融汉宋潮流的推动。简言之,在考据学鼎盛之际,汉学自身对于义理的需要促使人们补偏救弊,从今文经阐发‘微言大义’,导致学术转变。”[1]清代公羊学和常州学派最大的学术贡献正是在今文经学沉寂近两千年后,重新发掘出了《春秋公羊传》的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今文经学就此迎来了新生,晚清学术界也多了一面思想的旗帜,后世今文经学派也多受常州学派的影响,在新旧社会的大变革中碰撞出激烈的火花,甚至改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34期2022-02-13
- 清代《尚书》学“伏郑之争”考察
代后期形成的今文经学一派,确立了“师伏”的主张。由于宗主不同,清代中后期,两派之间在《尚书》学的阐释倾向、经说取舍及伏生、郑玄经学史地位的重新评价等核心问题上不断发生交锋,可称之为清代《尚书》学中的“伏郑之争”。从经学发展的整体进程来看,清代《尚书》学的“伏郑之争”,是清代经学今古文之争在《尚书》学方面的分殊与聚焦。二、汉代《尚书》学中的伏生与郑玄据《史记》《汉书》等记载,伏生本为秦博士,因秦焚灭诗书及秦末天下大乱,归乡教授《尚书》。汉初改秦之弊,文帝有兴
北京社会科学 2021年11期2021-11-29
- 古文经学的发生与《乐经》的成立
有古文经学、今文经学之分。所谓今文、古文,最初只是指称不同书体,今文是指秦汉人使用的篆书和由其简化而成的隶书,古文是指先秦诸国(秦除外)所使用的其他书体。而汉代的今文经学,是指汉人研究今文所记述的儒家经典的学问;古文经学,则是指汉人研究古文所记述的儒家经典的学问。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自西汉后期开始便纷争不断。儒家经典在汉代被定型和被定义,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纷争正是经学家们为了争夺经典定型和定义的权力,从而巩固其思想政治地位,扩大其社会文化影响的重要手段。汉
社会观察 2020年2期2020-11-17
- 今古文经学之争对汉代史学的影响
——以《史记》《汉书》为中心
初期,并没有今文经学这样的名称,只是因为后来古文经学的兴起,才相应地将之前流行的经学称之为今文经学。由于秦的焚书,汉武帝所立的五经博士传习的儒家经传大多是根据儒生的口耳相传用隶书记录的版本,而非先秦文字写就的古书,这就是所谓的今文经。今文经学在两汉一直被立于学官,深受统治者的重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经学日益繁盛,朝廷多次下令搜求遗书,一些诸侯王也重金求购古籍,先秦旧典不断被发掘出来,这些古籍大多是用先秦文字书写的,当时许多人不认识,因此,被称为
理论界 2020年12期2020-03-03
- 魏源今文经学基本内涵释读
,奠定了清代今文经学的基础,开创了晚清以降的新学风。什么是今文经学?它与古文经学是相对的,指的是研究西汉时期学者所传述的儒家经典的学派,而古文经学指研究东汉时期马融、郑玄等学者所传述的儒家经典的学派。两者都属于“汉学”,都传述儒家经典。但魏源在《书古微》《诗古微》中认为,西汉孔安国得于孔壁的《古文尚书》与欧阳、夏侯所传伏生之《今文尚书》是对儒家学说的真正传承,而东汉杜林所得、马融作传、郑玄注解的《古文尚书》是伪作。为什么呢?因为西汉时期的《古文尚书》与《今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4期2020-02-26
- 东传科学对康有为今文经学影响成因微探
高度。康有为今文经学思想与其说是对西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移植,不如说是东传之西方科学影响下中国传统儒学文化发展的近代模式。东传之西方科学对康有为所开显的今文经学体系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关键词〕 东传科学;康有为;今文经学;影响成因〔中图分类号〕B2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19)06-0042-07毋容置疑,康有为是近代中国向西方社会寻求真理的先进人物之一。在当时列强争竞之世,中国处在“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形势下,康有为认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6期2019-12-30
- 清末民初科学与儒学的互动关系研究
——读《东传科学与康有为今文经学的嬗变》之后
科学与康有为今文经学的嬗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12月版)一书是由其博士论文几经修改而成。作为一部长达33万字的康有为研究的奠基之作,一定会在学界产生重要影响。一、东传科学与康有为今文经学嬗变研究的背景康有为问题研究在2016年被“儒家网”评为儒学十大热点问题之一:“回到康有为”以重思近现代中国立国之道。刘星博士在《东传科学视阈下康有为今文经学的重估与反思》一文中提到:“中国近代哲学放眼看世界肇始于康有为,正是他的努力为古老的中华民族寻找到从西方
人文天下 2019年3期2019-12-23
- 论贾逵在两汉今古文兴替中的作用
汉末至东汉,今文经学因其自身的弊病,逐渐失去了一枝独秀的地位,古文经学趁势崛起,直接威胁了今文经学的发展。刘起釪的《尚书学史》亦记载:“较早的卫宏、贾逵等人,当时有意和今文家立异,因而遇到问题往往提出与今文解释不同的说法。到了马融时,古文优势渐确立,因此他的许多解释较趋平实。郑玄更以古文为主,还采纳了些今文之说,甚至谶纬说,帮助其古文说之宏通。”可见,在推广古文经学上,卫宏、贾逵等人借助刘歆等人的成果,力求突破今文经学称霸的局面,试图构建古文经学应有的学术
人文天下 2019年21期2019-12-23
- 近代中国思想启蒙运动的先声
——评《东传科学与康有为今文经学的嬗变》
科学与康有为今文经学的嬗变》一书的出版,对我们理解近代知识分子救亡图存的变革努力具有重要意义。一、《东传科学与康有为今文经学的嬗变》的写作背景在学界纪念康有为诞辰160周年以及戊戌变法120周年之际,《东传科学与康有为今文经学的嬗变》一书的出版,恰逢其时。应该说,“中国近代哲学放眼看世界肇始于康有为,正是他的努力为古老的中华民族寻找到从西方科学、西方文化和西方哲学中汲取‘通经致用’思想资源的理路。”[1]《东传科学与康有为今文经学的嬗变》重在对清末民初东传
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 2019年3期2019-11-17
- 刘古愚对《大学》的诠释及其思想史意义
大学古义》 今文经学 通经致用清朝末年,社会正在经历两千年未有之变局,如何拯救时局成为士大夫热议的公共话题,而托经议政以求救亡图存就成为部分学者致思的方向和建构的路径,这就推动脱胎于西汉的今文经学进入新的复盛阶段,尤其是融“内圣外王”为一体的《大学》在时代激变之际亦迎来新的研究热潮,学者注经解经,在清末形成大师云集,著述宏富,新见纷呈,成就斐然的《大学》诠释系统,而这其中尤以刘古愚的《(大学)古义》较为典型。刘古愚(1843-1903),名光黄,号古愚,陕
人文杂志 2019年12期2019-01-07
- 清朝理学、诸子学、今文经学复兴的意义
——兼及与晚清政治态势的互动关系
想的演变,而今文经学作为晚清学术的重要分支也为清朝思想的多元竞进乃至制度变革提供了有力的舆论支持。近百年来史界对考据学主流外的学问如诸子学、今文学和经世理学均有探讨,本文拟初步梳理其学理内容并对各方争论产生的歧义略作辨析。1 挑战理学独尊、羽翼经学复古——清朝诸子学的作用“子学”在清代的位置比较特殊,它既不属于儒学正统谱系中的一支,也与经学考辩保持着距离,但“子学”一直不绝如缕地不时显身于各类学人的著述视野中,尽管其面貌经常模糊不清,总有一种夹缝中求生存的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1期2019-01-03
- 庄存与和清代公羊学复兴的发端
门墙,但其对今文经学学术风尚的推崇,影响深远,最终推动今文经学成为晚清学术思想的主流。关键词: 庄存与;《春秋正辞》;大一统;夷夏观;讥世卿;今文经学18世纪中期,沉寂一千多年的公羊学开始悄然地走上了复兴之路。杨向奎先生说:“清乾嘉时代,当朴学发皇垄断一时的时候,公羊经学奇峰突起,晚清康有为大张其帜,枝叶扶疏,倡变法以图强,今文经学又家喻户晓。溯源导流,清代公羊学的首倡者当推庄存与。”[1]177庄存与在清代首先树立起了公羊学的旗帜,为清代中叶公羊学的复兴
船山学刊 2018年5期2018-12-20
- 政治儒学复兴应选何种途径:经学还是子学?
一个分支,即今文经学。之所以如此,笔者推测有以下的原因。第一,在最开始的时候,古文经学,因为是古字古言,又不如今文经学一样经师徒口授因而无训诂之必要,所以相对更重训诂。很多古文经学家,仅仅或主要是训诂者,他们的经学很难符合我们上面所说的经学之标准(义理与致用)。第二,古文经学的一个基本立场,是“将整个经学系统,视为历代圣王之法的集合”。如陈壁生指出,这“本来就有‘史’的意味”。清代章学诚讲“六经皆史”,但是他的“史”指的是官书、政典,“旨在阐明‘官师何以’
社会观察 2018年3期2018-08-15
-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
——读《清代今文经学新论》
嘉朴学之外,今文经学则为大宗,占据清代学术的半壁江山。尤其是晚清今文经学,由于其与古今中西之争、变法维新之政、尊孔反孔之教相纠葛,更突显出其学术思想史意义。最近出版的著名经学史研究专家黄开国教授主编的《清代今文经学新论》(以下简称《新论》)一书,努力揭示清代今文经学的文化学术意义、时代特质及具体表现,是一部研究清代今文经学的最新成果,该书在很多重要问题上力破成说,通过深入细致的梳理,提出对清代今文经学的新解释,代表了清代今文经学研究的新高度。一清代今文经学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1期2018-04-03
- 刘逢禄经学研究综述
方面都是常州今文经学发展至顶峰的象征”,张舜徽先生在《清儒学记》中也说:“清代今文经学到了刘逢禄对儒家诸经有了比较全面的闱述,也有了比较系统的理论,刘逢禄可说是清代今文经学中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到刘逢禄,“清代经学才有了可以与汉学相抗衡的今文经学,并由此经过龚自珍、魏源、王闿运、廖平、康有为等人的发展,而成为晚清最有影响的社会思潮”[1]。近年来,刘逢禄的经学进入学者们的研究视野。对刘逢禄经学的研究,有助于更深刻地把握清代常州公羊学及今文经学的思想内涵、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8年4期2018-03-28
-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中今文经学问题的考辨
艺舟双楫》中今文经学问题的考辨王申(南阳师范学院 文史学院,河南 南阳 473061)《广艺舟双楫》是康有为撰写的一部书法理论著作。该书酝酿于1888年康有为上清帝书失败后,1890年初完稿,稿本中并无今文经学内容。此后康有为受廖平以及《圣经 · 旧约》的影响,形成了以今文经学为基础的变革思想,今所见《广艺舟双楫》1893年万木草堂本对稿本进行了重大修改。根据“两考”的编纂时间和康有为与朱一新的书信往来内容发现,1890年,康有为完成了由单一的求变意识向以
天中学刊 2018年5期2018-01-28
- 从《移让太常博士书》看汉代今古文经学的斗争
——兼论刘歆的“孔子观”
。刘歆既反对今文经学的烦琐学风,又反对今文经学家将孔子神化为“素王”、“神主”,以及谶纬神学把孔子奉为“黑帝之子”的主张。他在校订、梳理六经的基础上,将孔子还原成一个普通的人,一个古代文史资料的整理者和编纂者。刘歆;《移让太常博士书》;今文经;古文经;孔子汉代今古文经学之争一直是汉代经学史学术史上一件重要的事件。随着古文经的逐步发现,要求提高古文经学地位的呼声也是越来越大,尤其是刘歆要求立其为学官,并发表《移让太常博士书》一文,更是将今文经和古文经的斗争公
昭通学院学报 2017年1期2017-04-13
- 汉代今古文经之争
内部的斗争,今文经学专讲微言大义,而古文经学却注重训诂。今着重通过今古文的异同、今古文经的由来与划分、汉今古文经之争的实质与影响三个问题来深入论述与分析。关键词:汉代经学;今文经学;古文经学;争论作者简介:孙明姚(1993.3-),女,汉族,重庆市万州区人,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方向。[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3--01自西汉以来,主张古文经学
青年文学家 2017年3期2017-03-10
- 汉代今文经学的盛衰*
068)汉代今文经学的盛衰*黄开国(四川师范大学 经学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8)今文经学是西汉的显学,但到东汉开始衰落。今文经学的衰落,固然与烦琐化、神秘化有一定关系,同时,也与各以家法教授的博士制度有关,而最深层的原因则在于与现实政治的联系。今文经学的历史任务是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作理论论证,《白虎通义》标志这一历史任务的完成,故成为今文经学由盛转衰的关节点,这是今文经学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经学;今文;盛衰;汉代按照冯友兰的说法,自汉武帝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6期2017-02-25
- 三陈,崛起岭南的学术高峰
些经学被称为今文经学。后来有人在孔子故居墙壁里发现秦火漏掉的经书,这些经书用先秦通行的古文(篆书)撰写,故称古文经学。言归正传。陈钦(约公元前34年~公元15年),字子佚,苍梧广信县人,自幼修读、钻研《左氏春秋》,举茂才后,被朝廷立为五经博士(全国最高的学衔),与当时另一大学问家刘歆齐名,被公认为左氏的传人。汉景帝时,今文经学大行其道而成为显学,其以阴阳、灾异解说政治时事,日益荒诞迷信,竟发展为谶纬之学,严重扼杀思想文化的发展。而以陈钦、刘歆为代表的古文经
西江月 2016年10期2016-10-24
- 清代今文经学与吕思勉的史学研究
学研究·清代今文经学与吕思勉的史学研究李波(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泰安271018)吕思勉治学曾深受清代今文经学的影响,但作为近代史学家,他治经主要是为获取治史的材料,注意今文经与古文经的派分也是出于学术研究的需要;在经学的史料价值判断上,他早期相对偏重于今文经,后期则逐渐实现了对今古文经的兼采并重。吕思勉对待清代今文经学的态度和方法,为继承和扬弃中国传统学术资源,完成近代学术文化新旧转型树立了良好典范。吕思勉史学研究清代今文经学近代史学家吕思勉(
社科纵横 2016年4期2016-04-12
- 魏源经学评说
:魏源是清代今文经学发展过程中,与龚自珍齐名的经学家,围绕着魏源经学的得失,与在经学史上的意义,不同的经学家对他的经学作出了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评价,尽管魏源的经学对清代接着讲有直接的启迪意义,但在总体上还没有超越清代今文经学照着讲的阶段。关键词:魏源;今文经学;照着讲魏源的经学作为思想的组成部分,虽然远不及经世之学的影响,但相对于龚自珍而言,他更忠实于其师刘逢禄的今文经学,而受到人们的更多关注,也引发了各种不同的评说。这些评说有褒有贬,从不同方面说明了魏源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1期2016-03-19
- 汉代三种经学形态考辨
摘 要:今文经学、古文经学、谶纬经学并称汉代三大经学形态。其中,今文经学多微言大义,标榜“经世致用”;古文经学注重训诂与考据,追求对经书本身作确实的理解;谶纬经学吸收阴阳、天文等多方面的知识,包罗万象、事丰奇伟,但多牵强附会,遭人诟病。关键词:今文经学 古文经学 谶纬经学在汉代,儒学之位愈显。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经典奉为国策,开设五经博士。由此,“经学”之名始出。学术与权术的结合,势必为儒学在汉代之发展糅进新的元素。今文经学、古文经学、谶纬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6年3期2016-03-18
- 评《荆州学派及其影响研究》
:荆州学派;今文经学;古文经学;《荆州学派及其影响研究》西汉经学确立,后期酝酿今古之争。东汉一代,谶讳盛行,天人感应论笼罩严密,而经学自身因今古之争等问题引起的纷争和反省日益突出,且面对政治混乱越来越无力应对。子学尤其是兵法道诸家则历两汉一直生生不息。东汉后期选举制度等弊端丛生,党锢之祸等教训残酷,继以汉末大乱的时代转换,在因袭传统的同时,以上诸因素也促成了士林的分化和学术的变革,因而汉魏之际思想学术呈现非常复杂的面貌。刘表出牧荆州,稳定局面,安慰流离,兴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6年3期2016-03-15
- 章太炎政治思想的学理溯源
。他们虽反对今文经学的“通经致用”,但他们绝非消极避世之辈,于政治和社会建设同样是奉己所能,只不过章太炎投入风暴般的排满革命与孙诒让如张謇一般实事谋进不同罢了。谭献也是章太炎重要的老师。谭献,初名廷献,字仲修,号复堂,浙江仁和(今杭州)人,生于1832年、卒于1901年。与俞樾、孙诒让不同,谭献的主要贡献被世人认定为文学而非朴学,《清史稿》把他归入了“文苑”而非“儒林”。他是著名的词人,并在文学理论上多有建树,当然,治经功夫亦不俗,否则张之洞也不会邀请他去
东岳论丛 2016年1期2016-03-07
- 庄存与重春秋公羊学的经学取向
庄存与是清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春秋正辞》是他今文经学的代表作,这部书最能表现他的今文经学的取向。书中强调《春秋》是经非史,肯定了《春秋》为圣人经典的性质,在三传中,认为《公羊传》最得《春秋》之意,这就将今文经学的公羊学提升到古文经学的左传学之上。这在清代经学史上就开启了重视今文经学的学术新风。[关键词]庄存与;春秋正辞;公羊传;今文经学《春秋正辞》是庄存与最重要的经学著作,晚清出现以春秋公羊学为中心的所谓今文经学,被人们视为最初的发轫正是这部书。故论庄存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16年4期2016-02-12
- 《民功篇》无今文经学观念论*
《民功篇》无今文经学观念论*黄开国**【摘要】房德邻认为《民功篇》有今文经学,但其提出的三个新论点都不能成立。《民功篇》关于改革社会制度的思想,确与龚自珍的“自改革”相近,但由此推不出就是今文经学的结论;《民功篇》确有对上古怀疑的只言片语,但总体肯定上古帝王功绩,而与《孔子改制考》的“上古茫昧不可考”观念根本不同;《民功篇》确有将中国自秦代以后的政治黑暗归结为“经义不明”之义,但并没有否定古文经学之义。【关键词】康有为;《民功篇》;今文经学房德邻是近代史研
现代哲学 2016年2期2016-02-01
- 汉代三种经学形态考辨
00]摘要:今文经学、古文经学、谶纬经学并称汉代三大经学形态。其中,今文经学多微言大义,标榜“经世致用”;古文经学注重训诂与考据,追求对经书本身作确实的理解;谶纬经学吸收阴阳、天文等多方面的知识,包罗万象、事丰奇伟,但多牵强附会,遭人诟病。关键词:今文经学古文经学谶纬经学在汉代,儒学之位愈显。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经典奉为国策,开设五经博士。由此,“经学”之名始出。学术与权术的结合,势必为儒学在汉代之发展糅进新的元素。今文经学、古文经学、谶纬
名作欣赏 2016年8期2016-01-29
- 《吴越春秋》与汉代今文经学
了鲜明的汉代今文经学思想,表现为:一、“大一统”的历史文化认同意识;二、强烈的复仇意志;三、天人感应的政治图式。赵晔著《吴越春秋》,是要借助古人的言行来表达自己作为今文经学者对历史的思考、对时代的关怀,虽非思想巨著,却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关键词:《吴越春秋》;今文经学;历史文化认同;复仇意志;天人感应中图分类号:I206.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1398(2015)01-0090-07东汉赵晔《吴越春秋》演绎了春秋末期吴越两国的争霸斗争,与《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1期2015-12-23
- 龚自珍词学研究
十八岁时又与今文经学家刘逢禄相识,自此之后专研于今文经学。另一方面他又受佛学思想的制约,就词的创作而言,其词以尊情为特点,并不受词学派系所限制。龚自珍所处的时代背景,继而影响着他的词学创作。面对清王朝由盛而衰、政治的动荡以及学术思想的变化,无不体现在他词中的情感变化之中。1 龚自珍的情词词是在燕乐之后产生的一种文体,多用于酒席歌舞宴之间,由于唐五代靡乱的社会风气,以男女幽怨情仇为主题的词大多出现在这一时期,因摆脱儒家传统纲要的束缚,这种题材受到文人的欢迎。
小品文选刊 2015年24期2015-11-17
- 晚清今文经学的兴盛与科举考试的变革
冯建民晚清今文经学的兴盛与科举考试的变革□ 冯建民继常州“今文经学派”庄存与、宋凤翔、刘逢禄等人的奠基,至道光年间,以龚自珍、魏源为代表的今文经学家,借经言政,揭露社会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今文经学走向兴盛,风靡一时。诚如周予同所言:“一直到了清代的中末期,因为社会、政治、学术各方面趋势的汇合,于是这骸骨似的今文学忽而复活,居然在学术界有当者披靡的现象”[1]。今文经学的兴盛不仅“引发了汉学自身的分裂”[2],而且“当这一学术思想风气,被这些试图开宗
大学教育科学 2015年6期2015-03-31
- 《吴越春秋》与汉代今文经学
春秋》与汉代今文经学○林小云(华侨大学 文学院,福建 泉州 362021)摘要:东汉赵晔《吴越春秋》演绎的虽然是春秋末期吴越两国的争霸斗争,但却体现了鲜明的汉代今文经学思想,表现为:一、“大一统”的历史文化认同意识;二、强烈的复仇意志;三、天人感应的政治图式。赵晔著《吴越春秋》,是要借助古人的言行来表达自己作为今文经学者对历史的思考、对时代的关怀,虽非思想巨著,却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关键词:《吴越春秋》;今文经学;历史文化认同;复仇意志;天人感应东汉赵晔《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1期2015-03-17
- 《新青年》时期钱玄同思想转变探因
主义,即他对今文经学古经辨伪之学的崇信,对无政府主义重新产生兴趣,以及和鲁迅之间频繁而密切的思想交流。而在《新青年》同人的思想分歧公开化之后,尤其是在五四运动将政治革命提上议程之后,他出于对革命势将造成的破坏性后果的忧虑,又转向了保守的“各人自扫门前雪”主义。钱玄同前后思想的反复变化暴露了一种思想上的无根状态,这也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身上一种有代表性的精神特征。关键词:钱玄同;《新青年》;新文化运动;无政府主义;今文经学自1908年问学于章太炎后,钱玄同就成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4期2015-02-25
- 学术与政治
——论汉代古今文经的发展演变与政治之关系
十分深远。从今文经学独掌汉代经学的话语权到西汉末期的逐渐衰落;从古文经学一直处于私学授受范畴到东汉时期逐渐的兴起并立为官学,它们之间的发展演变反映了汉代政治与学术之间的曲折关系。学术 政治 古文经 今文经在汉代,今文经和古文经的争斗不单是学术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由此,今古文经的斗争一直备受专家学者的关注。本文试图以今古文经为点,展开一幅汉代经学历史,从中探求汉代学术与政治的关系。一、今古文经之间的异同儒家经典的传播因秦朝的焚书坑儒等措施和秦朝末年的战乱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4年11期2014-12-12
- 《诗经》研究应超越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理论视阈
李树军摘要: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划分作为一种理论框架是清末学者建构而成的,它深深地渗透到现代《诗经》研究中。现代《诗经》研究界认为《毛诗》属于古文经学,《鲁诗》、《齐诗》和《韩诗》三家诗属于今文经学,它们在汉代斗争激烈,处处立异。由于这种理论过度强调对立性而不能对汉代经学做客观的描述,对《诗经》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消极影响。《诗经》研究应该超越这种理论框架。关键词:《诗经》;今文经学;古文经学;今古学中图分类号:120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江汉论坛 2014年5期2014-10-22
- 谈论的兴盛与汉晋思想变迁
法看来,两汉今文经学主要是通过师生授业而完成的,但谈论兴起后,士人之间自发的相互讨论逐渐成为新的学习方式;从交友形态看来,在谈论活动兴起之前,士人主要依托权势获得发展和晋升的机会,士人与权势集团的交往是社会关系的主要方面,但谈论兴起后,士大夫之间的交往遂成为社会关系的主流。随着这些生活方式的改变,士人的思想也随之急剧地发生改变。一 论经活动的兴盛与今文经学的衰弱“游谈起太学”[1]114。太学是东汉谈论最初发轫的地方。这也意味着谈论初兴时的论题是经学问题。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3期2014-04-11
- 司马迁《史记》历史叙事的今文经学视野*
-10-02今文经学是西汉时期主导型学术样态,也属于官方意识形态话语。由于秦汉之际错乱的政治世事,致使先秦时期开放的学术局面趋于黯淡乃至消逝,至西汉初年,由于先秦诸子典籍失佚,遂产生了以口耳相传为学术范式的儒学样态,称为今文经学。今文经学的学术旨趣和文化模态,以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最具代表性。作为今文经学的集大成者,董仲舒跻身于官方学术体系之中,并通过将孔儒学说中的伦理纲常理论作系统化、教条化的义理阐说,为西汉大一统帝国专制制度提供意识形态理论话语支持。由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1期2014-03-31
- 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
文经学”和“今文经学”是东汉年间才出现的名词,是研究儒家经典的两个学派。秦始皇焚书坑儒,将大部分先秦典籍化为灰烬,只留下了医药、卜筮、种树一类的书籍。一些儒生躲进山野靠口耳相传延续文脉。汉初政治稳定,这些满腹经纶的儒生在政府的组织下,系统整理了这些口头传诵的典籍。其中有田何讲的《周易》(《周易》在当时被认为是卜筮书,所以并未被烧),申培讲的《诗经》,高堂生讲的《礼记》,公羊、榖梁两家讲的《春秋》等。这些典籍被整理成书,全用隶书写(隶书是汉朝通用文字,与先秦
读者欣赏 2013年2期2013-11-16
- 汉代今古文经学争论概述
7西汉时期的今文经学,即指五经博士所讲授的经籍,由于其皆用当时所流行的隶书写成,所以被称为今文经学。今文经学只是相对于古文经学而言,是古文经籍出现以后,才产生了与之相对待的今文经这一名称。秦始皇焚书坑儒以后,大量古文经典被焚毁,项羽放火焚烧阿房宫,使得秦朝官方所藏典籍也被焚烧殆尽。汉初的经典,或是秦朝所焚经典之剩余残片,或是以历代儒生口耳相传,最后以隶书的形式记录下来,此即今文经学。刘歆认为当时博士所研习的经典都是不完全的,甚至是有错误的,因此他并不满足于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3期2013-08-15
- 多维视域下的清学分期考
——从近代学者的论述谈起
:对康有为等今文经学者以否定古文经、牵强附会阐发经学大意的学术态度不满;章太炎此时的思想立场由宣传改良变为“以‘光复旧物’相号召的资产阶级革命理论体系”[1]9的革命立场。基于此,章太炎在研究清代学术时,褒扬注重小学音韵、训诂考据的古文经学者,贬低偏重微言大义的今文经学者;否定清朝官方理学以及出仕清廷的理学名家,极力颂扬清代汉学。也正是由于这样的社会环境与思想影响,加之对古文经学的追求,章太炎论述清代学术的第一句话便是:“清世理学之言,竭而无余华。”[2]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6期2013-04-11
- 刘氏父子与古文经学的兴起——以《别录》、《七略》为个案
文经学,补充今文经学,以逐渐动摇今文经学在教育和学术上的地位,为古文经学立于官学准备条件。首先,用古文经书校雠今文经书,通过版本校勘,来证明古文经书文本优于今文经书。譬如:关于《易》的版本,《汉书·艺文志》载:“讫于宣、元,有施、孟、梁丘、京氏列于学官,而民间有费、高二家之说[8]。刘向以中古文《易经》校施、孟、梁丘经,或脱去‘无咎’、‘悔亡’,唯费氏经与古文同”;关于《书》的版本,《汉书·艺文志》载:“讫孝宣世,有欧阳、大小夏侯氏,立于学官。……刘向以中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3年1期2013-03-27
- 常州今文经学:历史语境与内在理路
州学派开辟的今文经学,今文经学不仅开经世风气之先,而且成为百日维新运动最鲜明的斗争话语。三脉之中,考据学为清学中坚,苏州惠(栋)与徽州戴 (东原)、段 (玉裁)、二王(念孙、引之)被推为清学正宗。实际上在苏州、徽州之学外,还有常州之学。常州之学实为清代今文经学,只因乾嘉汉学势大时不显于世,直到道光、咸丰以降才取代惠、戴之学名于世,再领晚清思想之潮流。[1](P119)本文尝试对常州今文经学的独特历史价值进行深入探讨。对于常州今文经学的思想史价值,有一种从整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3年4期2013-01-23
- 浅析两汉今、古文经学的斗争与融合
的“今”。且今文经学在解释古代经典时,比较随意,神秘化倾向比较强。汉成帝后,一些用先秦小篆体书写的经典陆续被发现,汉儒把这些典籍视为历史文献,把这些经称为古文经,以此形成的偏向于注疏、考释的学派称为古文经学。大致来说,今古文经学的区别主要在于其侧重点不同,今文经学专讲经典的“微言大义”,即在解释的时候,多兼有解释者自己的一些想法,其解释路向是哲学与神学,最终将经学神学化;古文经学则侧重章句和训诂,即解释者在诠释的时候,多参照原文少有发挥,其解释路向是史学。
群文天地 2011年8期2011-08-15
- 治经还须开生面
路,大概就是今文经学、宋学的路径;三是把知识与价值结合起来,可以叫做综合的进路,这种进路,既有别于古文经学、朴学,也有别于今文经学、宋学,权且称为新经学的进路。我觉得,对我们这一辈人来说,选择第三条路径较合适。在我看来,知识的进路其实是从文献学、历史学的角度讲经学,着眼于“舞台上的哈姆雷特”。这种讲法无疑是必要的:倘若看不清楚“舞台上的哈姆雷特”,遑言“观众心目中的哈姆雷特”?把经学置于知识话语系统中,进行文本考订,梳理学脉传承,这是一项治经学的基础工作。
河南社会科学 2011年1期2011-04-13
- 世变中知识人的因应:略论戊戌时期今文学派的新变化
延伸。,以宗今文经学的读书人为基础的今文学派,由于内部学理演进与外部政局变动的双重作用,出现了新的变化。这些变化或在学术范围之内,或与政治思想发生互动,均反映出与时代的紧密联系。本文即着力归纳与梳理这些变化,以期能透视出今文学派更为关注现实、关怀社会的思想特质。一、经学研究出现新内容在戊戌时期,通过廖平、康有为、皮锡瑞等人的努力,今文经学研究有了新的内容。虽然这些新内容是否都起到了真正推进学术发展的作用尚可讨论,但某些结论对思想界产生的作用,不可轻易抹杀。
东方论坛 2011年6期2011-03-11
- 评《晚清民初的理学与经学》
、宋学关系,今文经学与程朱理学的关系以及理学在晚清的分层与流动等。下篇则选取侧重理学的唐鉴、曾国藩、倭仁、方宗诚,偏重今文经学的康有为和偏汉学一系的章太炎等个案,以寻求儒学自身的传承与衍变。总体而言,本书以理学与经学为主题,但论述有所侧重。理学以程朱理学为主,经学则以宋学一面和今文经学为主,汉学则仅有论章太炎一篇。这种结构安排,与作者的研究取向有关,因“今人关于晚清时期传统学术的研究也有大批成果。但这些成果由于学术出发点或侧重点的不同,对于儒学内部各派别在
东方论坛 2010年6期2010-04-05
- 戊戌前后湖南今文经学的学术播迁及其影响
为中心形成了今文经学蜀学派。康有为受廖平的直接影响,形成了其公羊学思想体系,并以此授徒,形成了今文经学粤学派。康有为的思想又通过梁启超扣谭嗣同影响了湖南维新运动。同时,皮锡瑞上承王闿运今文经学,并通过梁启超接受了康有为和廖平的公羊学影响,又通过主讲江西南昌经训书院,促使江西学风的转变。这使他不仅成为湖南夸文经学最后一位大师,而且成为清束以湖南为中心的今文经学的集大成者。这一学术播迁反映了成同以来士绅势力发展的新动向,同时对湖南维新运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关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5期2009-12-28
- 论廖平1880年并未转向今文经学
学考据,转向今文经学。但细检相关史料后发现,研究者推证廖平学思二变的契机发自王闿运入主尊经讲席的证据虚空不实。廖平从1881年至1886年间一直从事文字训诂之业,并且始终强调“治经之道,不能离声音训诂”。廖平“厌弃破碎,专事求大义”的真正意蕴,是主张跳出琐碎的名物考订,着力推寻经书条例、解证经典大义,由勤学变为深思会悟,但他的经学立场和治经方法并无明显变化,直到经学二变后才一度转向今文经学。廖平治学在庚辰以后得入新境,既要归功于他对专治小学训诂弊端的自省,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3期2009-09-25
- 论清代常州今文经学与文学的交融对人文精神的影响
成为清代常州今文经学的开创者,著有《春秋正辞》、《春秋要指》等,使湮没一千多年的公羊学重见天日。庄存与的外孙刘逢禄传承他的学说,著有《春秋公羊何氏释例》、《公羊何氏解诂笺》、《左氏春秋考证》等,将今文经学发扬光大,成为清代今文经学的奠基人。再经过龚自珍、魏源的继承发展,直至康有为借今文经学阐述他的变法主张,今文经学成为指导维新变法的理论依据。清代常州今文经学对中国近代政治、学术、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流风余韵波及当代。因此,梳理清代常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9年4期2009-04-05
- 与200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2命题人商榷
。不过,清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只有孔子亲手所定之书才能称作“经”。汉代凡是重要的文献、官书,大都用二尺四寸的竹简书写。《春秋》属于“经”,简长二尺四寸;《孝经》据说是汉人所著,低了一等,简长短了一半;解经的文字,如《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则用六寸的简来书写。即使是书写在绢帛上,也分二尺四寸和一尺二寸两种,用整幅或半幅的绢帛横放直写。可见,当时书籍虽非印刷出版,但其抄写也必须遵从社会规定的模式。与社会流行的二尺四寸的大书比较起来,《论语》只是个“袖珍本”,才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09年12期2009-03-02
- 略谈“今古文经学”
言之,可分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两大派别。经学之所以分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是由于经学最初版本的不同和对孔子评价的不同而产生的,众所周知,秦时“焚书坑儒”,古代典籍遭受了一场毁灭性的打击。汉代的经籍有两个来源:一是由幸存的儒生口头传诵,用当时通行的隶书(今文)记录下来的,如今文《尚书》是由秦博士伏生口授,晁错隶书记录的。汉代人称之为“今文经”。另一种是从墙壁或地下发现的古本,是用先秦六国的文字或大篆书写的,如西汉末年鲁恭王从孔子故居的夹壁中发掘出的古本《尚书
现代语文 2006年5期2006-07-27
- 龚自珍与魏源的学术品格
识以刘逢禄和今文经学为媒介,其相知则不仅建立在共同的学术旨趣和共同的经世志向之上,而且在共同的应对当时腐朽势力的曲解和迫害的过程中逐渐加深。他们的叛逆风骨和坎坷人生,是腐朽的社会造成的,反过来又化成批判黑暗现实、倡导社会改革的人格力量和时代精神。被人们指摘的所谓“狂”“傲”,恰恰是使其成为开一代风气的思想家卓而不群和勇猛坚强的学术品格。龚、魏在这一方面表现出的异乎寻常的相似和相近,不仅构成了二人友谊的牢固精神纽带,而且成就了他们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思想和新观
浙江社会科学 2004年4期2004-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