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在性

  • 存在主义女性主义视角下的《逃离》
    二元社会中挣脱内在性的束缚,完成自我超越。【关键词】《逃离》;存在主义女性主义;“他者”;内在性;超越性【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40-0010-03【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40.003一、引言爱丽丝·门罗是加拿大著名女作家、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擅长写短篇小说被誉为“当代短篇小说大师”。[1]《

    今古文创 2023年40期2023-10-30

  • “内在”抑或“超越”? ——论列维纳斯哲学中的“感受性”
    第2 期;《从内在性到超越——让·华尔对列维纳斯思想的关键性影响》,《哲学动态》2020 年第4 期。钱捷、张荔君⑦钱捷、张荔君:《感受性在列维纳斯思想中的转变及与他人或超越性的关系》,《现代哲学》2020 年第5 期。等学者的相关文章都涉猎了这一问题。贝奈特以列维纳斯对胡塞尔的批评为切入点,指出列维纳斯的“感受性”其实在根本上仍是“内在性”的,因为其所论证的乃“自身异质性”而非“他者异质性”;⑧R.Bernet,“Levinas’s Critique o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2期2023-01-03

  • 先验经验主义与休谟问题 ——重思德勒兹哲学的一个视角
    先验经验主义:内在性与先验性之争这个(经由德勒兹重释的)休谟问题,同时也是令德勒兹殚精竭虑的根本焦虑。这也足以彰显《经验主义与主体性》这本向来为学界忽视的著作的极为重要的本源性地位。甚至不妨说,德勒兹哲学的真正起点正是对于休谟问题所进行的生命论式的回应。首先,他当然不可能认同休谟自己的解决方案,诚如《差异与重复》第三章中的著名段落所示,在他看来,“相信思想具有一种善良本性”,进而将“善”与“真”密切关联在一起的所谓“亲和性”假设正是有待批判和破除的传统哲学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5期2022-12-06

  • 超越与内在的统一 ——以存在女性主义分析《聊斋志异》中的侠女形象特征
    他者”所具有的内在性以及男性作为“此者”所具有的超越性。“内在性”是指女性被动、空想、停滞而无所作为的一种生存状态,它与男性的“超越性”相对立。超越性是指男性不断超越现实,不断进步,按照自己的意志来谋划自我的发展,拓展外部世界的一种主体意识。侠女形象是中国古代小说中一种特殊的人物类型,她们既具有女性温顺、内敛、柔弱等内在性特质,亦具有男性果敢、坚毅、刚强等超越性特质。《聊斋志异》作为清代的一部具有代表性的文言小说,其中的侠女形象反映出清代侠女的独特面貌——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2年8期2022-11-26

  • 列维纳斯和米歇尔·亨利:“超越性”和“内在性”之争
    “超越性”和“内在性”是对立的,因此列维纳斯和亨利的思想似乎也是对立的。列维纳斯和亨利的“对立”,在近年来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一些研究者,如瑞士学者鲁多夫·贝尔奈特(Rudolf Bernet),认为二者的思想是“完全不一致的”。杨大春也认为,亨利对主体内在性的强调与列维纳斯的主张“明显相悖”。而另一些学者试图以不同的方式调和列维纳斯和亨利的哲学思想。约书亚·卢波(Joshua Lupo)通过关注“情感”在列维纳斯和亨利的著作中所扮演的角色,来论证在列维

    理论月刊 2022年3期2022-10-31

  • 致良知与为良医
    于医学目的具有内在性、天然自有性,其达成需做到致良知。医学目的具有内在性。以医学目的为内在引导的医学实践,能在各种复杂情境下,摆脱罔顾人伦道德的技术突破或资本利益等因素的驱动,自主做出合理选择并行稳致远地推进。当然,这不是纯粹主观意识的问题,而同时要以一定客观条件为基础。内在性的医学目的之塑造绝非一日之功,不仅包含内化式的医学精神的教育与熏陶,还涵盖了具有外在存在形式的道德、法律等规范体系的建设。医学目的具有天然自有性。人是“天地之心”,是能“与天地参”的

    宁波通讯·综合版 2022年8期2022-05-30

  • 致良知与为良医
    于医学目的具有内在性、天然自有性,其达成需做到致良知。医学目的具有内在性。以医学目的为内在引导的医学实践,能在各种复杂情境下,摆脱罔顾人伦道德的技术突破或资本利益等因素的驱动,自主做出合理选择并行稳致远地推进。当然,这不是纯粹主观意识的问题,而同时要以一定客观条件为基础。内在性的医学目的之塑造绝非一日之功,不仅包含内化式的医学精神的教育与熏陶,还涵盖了具有外在存在形式的道德、法律等规范体系的建设。医学目的具有天然自有性。人是“天地之心”,是能“与天地参”的

    宁波通讯 2022年15期2022-02-05

  • 文学:一项关乎健康的事业 ——论德勒兹的文学-生命观
    念如“生成”“内在性”入手,直接聚焦生命的文章不多。另外,从德勒兹生命概念出发,进一步论述德勒兹关于疾病、健康与文学关系的文章也比较少,且仅有的几篇文章也主要围绕德勒兹的《批评与临床》展开论述。实际上,文学与生命的问题一直作为德勒兹写作的隐含线索而近乎贯穿其全部著作始终。所以,如果仅局限于此单一文本来研究,难免会影响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本文尝试对上述问题做进一步推进,在阐明德勒兹生命独特内涵的基础之上,结合相关的诸文本,分析德勒兹关于文学与生命及相关的疾病、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22年3期2022-02-05

  • 重视内在之强力 ——评高永《哈罗德·布鲁姆“内在性诗学”研究》
    罗德·布鲁姆“内在性诗学”研究》是高永教授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来,是对布鲁姆诗学理论研究的一部重要著述。高永教授这本书通过诗学理论发展阶段、诗学策略的价值、诗学追寻以及诗学批判几个方面对布鲁姆的诗学理论进行细致分析,不断深入布鲁姆诗学理论的核心—“内在属灵性”。书里,作者为我们详细描述了布鲁姆的理论发展阶段和关于内在性诗学的旨归。浪漫主义阶段,他将浪漫主义和诺斯替宗教相结合,将浪漫主义诗歌和人的强力意志相统一,强调精神、意志在浪漫主义文学中的作用。并借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1期2021-12-28

  • 浅析《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的女性形象
    女性应当超越“内在性”,树立女性自己的意识,而生态女性主义则提倡重新塑造独特的“女性气质”,反对男性对自然及女性的压迫和不合理的利用剥削。有学者指出,存在主义女性主义理论对女性主义思想做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因而将其应用于分析小说中的女性角色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以存在主义女性主义为理论基础,探讨三位女性角色与“内在性”和“他者”地位的关系。二、“他者”地位的维护者:巴特利特小姐及霍尼彻奇夫人巴特利特小姐是女性“他者”地位的典型捍卫者。她以监护人的身份陪伴露西

    青年文学家 2021年23期2021-09-08

  • 江南文化崇文尚学特质与上海设计文化底蕴研究
    、上海设计文化内在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艺术为表征的上海设计艺术文化中,它主要体现为讲究科学,重视理性,追求设计艺术与客观实际的紧密结合,设计以实用性与实效性为先,同时彰显出深厚的人文精神,具有浓郁的文气、文雅、雅化的审美意蕴等等。如果说海派文化是上海设计的灵魂,那么江南文化中崇文、尚学的特质便是上海设计精神不可或缺的根基,这种文化特质在上海设计中体现在很多方面。本文对科学精神与经世致用精神作初步研究,认为这两个方面是上海城市文化与设计艺术内在性的体现,科

    艺术科技 2021年12期2021-08-27

  • 论形而上学欲望对传统欲望的超越
    的满足,因而是内在性的。法国哲学家列维纳斯提出的“形而上学的欲望”是对传统西方哲学内在性的抵抗,从而实现欲望的外在性以满足绝对他者。从传统西方哲学欲望概念入手概括思想史上欲望的内在性特征,继而分析列维纳斯的形而上学欲望的外在性特点,最终以爱欲为形而上学欲望典型而实现对于传统欲望内在性的超越,以满足绝对他者。关键词:内在性;外在性; 形而上学欲望;欲望中图分类号: B82-0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21)03-0051-06纵观西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3期2021-08-02

  • 教育评价人性化趋势下如何关照人的内在性——基于巴塔耶内在体验哲学的省思
    下如何关照人的内在性——基于巴塔耶内在体验哲学的省思韦永琼1,扈中平2(1. 江苏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2. 华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近年来教育评价具有着明显的人性化趋势,不论是从教育评价内涵的变化来看,还是从教育评价的操作重点来看,都充分体现了对人性的考虑。但此前的人性化教育评价仍然缺失对人的内在性有所关照。基于法国哲学家巴塔耶对人的内在性的界定,它实际上指的是人的动物性,即人性之中那些肮脏、恶心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1年3期2021-05-15

  • 从创造概念到地理哲学
    为重要的要素:内在性平面。内在性(immanence)是德勒兹从斯宾诺莎那里沿袭下来的概念,关键在于,内在性平面有着自己的运动,它并不依赖于我们思想的观念,而是按照自己的绵延和变化流動着。内在性始终在不停地运动,它并不关涉哲学,用德勒兹和迦塔利的话来说,它是“前哲学”的(第255页)。为了理解内在性与哲学概念的关系,齐泽克曾经给出一个非常经典的例子,在美国经典动画片《汤姆和杰瑞》中,那只不太精明的汤姆猫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镜头,它跑到悬崖边上,过了悬崖还在不断

    书城 2021年3期2021-03-04

  • 马克思哲学革命是对意识内在性问题的彻底解决
    学革命是对意识内在性问题的彻底解决毛 升(宁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意识的内在性体现为,意识或思维假设事物的本质是事物内在固有的,也就是意识内在赋予了事物或世界以本质;这是马克思之前传统哲学的通病。黑格尔论证了“绝对精神”合乎必然性的辩证发展过程,证明思维本身是“对象性的东西的本质”。费尔巴哈之所以没有克服意识内在性问题,就在于只是谈论对象本身的“内在固有本质”,而不是对象的关系。在马克思那里,阶级劳动概念超越了西方哲学的实践概念

    铜仁学院学报 2021年4期2021-01-07

  • 自我必然会远离自身吗?* ——萨特的“自身”、“自我”概念及其关系之探讨
    身只是作为绝对内在性来认识的”[1]9,而这一绝对的内在性意味着从一种未反思的角度来把握意识自身,以此得到的自身意识具有一种半透明性,而作为不透明性的自我若是进入意识之中,就会分离意识,使意识脱离自身,因而先验的“我”会造成意识的死亡。这里的“绝对”“不是在认识的基础上逻辑地构成的结果,而是经验的最具体的主体。它完全不相对于这种经验,因为它就是这种经验。因此这是一种非实体的绝对”[3]14,进一步而言,“说纯意识是一种绝对,仅仅因为它是对自身的意识。就‘存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2期2020-12-29

  • 现象学中的内在与超越 ——列维纳斯对胡塞尔意向性学说的批评
    ,消除主体的“内在性”和世界的“超越性”之间的分裂和对立,并且提出了一种“内在中的超越”(transcendence in immanence)思想。具体地说,胡塞尔的现象学揭示了意识的“意向性”(intentionality)之本质特征。这意味着,意识或自我本身不是一个封闭的内在性领域,而是能够超越自身的“内在性”,意向地“指向”或“构造”某种超越意识自身的东西。因此无论就现象学运动本身、还是就自笛卡尔以来的整个现代哲学历史来说,胡塞尔的意向性学说以及相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1期2020-12-15

  • 数学本质中的美学意味
    种美具有鲜明的内在性、内驱性、鉴别性、层次性和精神理性,发现这种美,势必为数学研究和数学教学提供一条切实可行的捷径。[关键词]数学美;内在性;鉴别性;理性精神数学中处处蕴涵着美——形式的美与内容的美,独立的美与统一的美,这些美反映了一种自然的秩序与规律,彰显了人的最深层次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外部结果。一、数学美的内在性在客观世界纷繁杂芜的各种变化与现象中,时刻贯穿、孕育着各种各样的美。美是杂乱中的秩序,是变化中的规律。美是客观世界的本质属性,是引领整个客观世

    科研课题成果通报 2020年6期2020-10-21

  • 存在主义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媒介女性形象研究
    的“他者”、“内在性”、“超越性”等特点进行解读,从而给读者关于女性主义更多元的思考。关键词:他者;内在性;超越性;女性权利莎梅·奥贝德-奇诺伊出生于巴基斯坦的第一大城市卡拉奇,2012年她执导并制作的纪录片“Saving face”使她获得了第一座小金人,2016年这部“河中女孩:宽恕的代价”又为她赢得一座。在这部纪录片中,她把女性视角定位在巴基斯坦,巴基斯坦,全名叫做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是一个以伊斯兰教义为主导的国家,2014年世界经济论坛将巴基斯坦

    新一代 2020年21期2020-10-09

  • 浅谈数学本质中的美学意味
    种美具有鲜明的内在性、内驱性、鉴别性、层次性和精神理性,发现这种美,势必为数学研究和数学教学提供一条切实可行的捷径。[关键词]数学美  内在性  鉴别性  理性精神数学中处处蕴涵着美——形式的美与内容的美,独立的美与统一的美,这些美反映了一种自然的秩序与规律,彰显了人的最深层次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外部结果。一、数学美的内在性在客观世界纷繁杂芜的各种变化与现象中,时刻贯穿、孕育着各种各样的美。美是杂乱中的秩序,是变化中的规律。美是客观世界的本质属性,是引领整个

    教育论坛 2020年1期2020-04-01

  • 论马克思“感性意识”概念的基本内涵
    者说破除意识的内在性、形而上学的机制,从而使“感性意识”概念沦落为人类学意义上的概念。因为在近代哲学的基本解释框架中,“意识”概念自笛卡尔以来,特别是在黑格尔哲学里乃是非经验性的存在,是纯粹和自足的,是自己规定自己的;而“感性”的东西,必然是“有形可见”的,是有一定的经验成分的,并非纯粹的和内在的。因而马克思“感性意识”这一概念在黑格尔哲学体系中,亦即在黑格尔哲学体系所暗含着的形而上学的解释原则中极易让人产生马克思用意识的生物学原则来破除意识的内在性原则的

    理论界 2020年3期2020-03-03

  • 自明性的异端 ——弗朗索瓦·拉吕埃勒的非哲学*
    未被自我决定的内在性的基础上实现的:一种不是通过一种决定的先验行为被设定和预设为被给予的内在性,而是自明性地被设定为已经被给予的内在性,它不依赖于任何一种感知的或意向的预设,也不依赖于任何一种本体论的或现象学立场的姿态。它被设定为早已被给予的,并且早已确定了它自身的位置。因此,这种非决定的内在性,它允许自身在无决定的定位的前提下被假定为是已经被给予的,它是一种甚至不需要从决定的超越中解放出来的内在性:它恰恰就像已经从被给予的和给予性,内在性和超验性的决定的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20年1期2020-01-17

  • 《角色累赘》中“他者”意识的建立
    维方式建立起“内在性”。这种崭新的内在性就存在于性关系中,也正是因为性关系而存在:“因为我不是你,我能在自身开辟一片内在的空间。”“我”和老Q就建立了这样的内在性。虽然两人因为性的结合而产生内在性,但是“我”还是拥有独立的内在空间,也就是“梦幻人”的存在,可以说“梦幻人”就是另一个“自我”,纯粹独立的“精神自我”,她不受外界干扰,承载了“我”所有独立的思维。老Q 说“我”唯一缺了的“五公斤”被“我”自己找到了,那就是自我灵魂,我的“梦幻人”。或许我们可以说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19年5期2019-12-18

  • 探究德勒兹哲学思想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
    国传媒大学一、内在性平面与艺术体验关于德勒兹的哲学论述中“概念”“内在性平面”及“概念性人物”这几个观点,是作为其重要的内容。对于创造哲学概念而言,制造概念平台的“内在性平面”,才是一个新的概念生成的基础。哲学总是展现出一个强有力的,非零散的整体,尽管它依然是开放的:一种无限度的一统,一个把概念统统纳入一个独一无二的唯一平面的总括。在进入艺术创作之前的过程中,创作者始终要进行艺术体验,要处于一种能够体验到其创作所要生成或表达的境界之内,在此氛围中不断去思考

    艺术家 2019年11期2019-12-17

  • 浅析波伏娃女性主义视角下“萨拉”的超越
    人公萨拉对自身内在性与依附性的超越,对自由的追求,和自身主体性的建立。二.萨拉对“第二性”的超越(一)超越“内在性”所谓内在性,即女性那种封闭的、被动的、没有创造性和超越性的一种生存状态。波伏娃认为,所有的生存者都同时兼具内在性和超越性,但是如果社会制度没有给生存者提供任何目标,或者阻止他达到任何目标时,超越性就会重新陷入内在性。在男权社会里,女性被禁锢在客体的位置上,被固守在内在性之中。“她穿一件品红色的裙子,又窄又短,令人吃惊……”4《法国中尉的女人》

    文学教育 2019年27期2019-11-26

  • 浅析波伏娃女性主义视角下“萨拉”的超越
    束缚,超越自身内在性和依附性,最终获得自由的勇举进行解读。关键词:存在主义女性主义 内在性 依附性一.引言西蒙娜·德·波伏娃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的存在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之一,她的女性主义思想继承了启蒙时期的自由主义女权思想、19世纪的文化女权思想、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思想和精神分析派女权主义思想,用存在主义来解释女人的身份和地位。在《第二性》中,波伏娃系统地阐述了存在主义女性主义的理论观念。所谓“第二性”,即“女性是相对于男性而存在的和定义的他者。”1波伏娃将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9年9期2019-10-06

  • 毛姆《兰贝斯的丽莎》中存在主义女性主义分析
    性主义的话语“内在性”和他者,来分析小说中女性形象他者地位产生的原因,以及丽莎为改变自己的地位与社会抗争的过程。从而揭示在当时社会女性的比平等地位。关键词:存在主义女性主义;内在性;《兰贝斯的丽莎》作者简介:陈竹泓,现就读于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2017级外国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0-0-02存在主义女性主义是女性主义运动中的重要流派,其有关女

    青年文学家 2019年20期2019-08-13

  • 教育评价能否关照人的内在性?——巴塔耶内在体验哲学的视角
    全方位的对人的内在性与外在性都有所兼顾的整体评价,而不是像目前这样只有外在性的表现性、形成性或结果性的一切可视化的外显性评价,而忽略了对人的内在性的观照。本文将尝试对此前学界在这一领域的缺失做一些抛砖引玉式的探究。有勇气真诚的直面自己的内心,让学生真正地会思考、能思考,才谈得上创新与创造性的发现。一 什么是人的内在性?为什么是巴塔耶?(一)人的内在性指的是什么非常内在的经验是不可与人道的,通常也不足为人道。正如熊子真(十力)先生曾言:“吾亦内省三十余年来皆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3期2019-02-11

  • 试论评价活动的内在性与批判性* ——从互联网时代出发的一个考察
    追问评价活动的内在性方面。评价活动的内在性方面可以被归结为作为类的人所缺乏的东西,它不等于所有个体所缺乏的东西的总和。评价活动由于类所缺乏的东西构成了对实然的现在的批判。更为重要的是,评价活动对时代的批判直接指向了这个时代的暧昧的主体以及暧昧的主体需要。这是因为,智能化互联网已经日益成为一个无所不在并且无所不能的庞大的代理机器,它代理我们去完成以前必须由我们特别是我们的身体去完成的事情,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即,这件被完成的事情究竟是出于我们的需要,还是出于

    浙江社会科学 2019年7期2019-01-25

  • 从抽象艺术观到生命现象艺术观 ——米歇尔·亨利对康定斯基艺术观的内涵提升
    ,与现象学的“内在性”观念产生了直接关联。这也是米歇尔·亨利对康定斯基艺术观的一种内涵提升。法国当代著名生命现象学家米歇尔·亨利(Michel Henry,1922-2002),是现象学发展第三阶段即新现象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其之前,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海德格尔等人完成了现象学运动的第一阶段,法国哲学家萨特、梅洛-庞蒂等人接着完成了现象学运动的第二阶段。1984年至1985年期间,康定斯基先后在巴黎和纽约举办画展,作为小说作家和艺术品收藏爱好者的米歇尔·亨利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2019年6期2019-01-10

  • 数学本质中的美学意味
    种美具有鲜明的内在性、内驱性、鉴别性、层次性和精神理性,发现这种美,势必为数学研究和数学教学提供一条切实可行的捷径。[关键词]数学美 内在性 鉴别性 理性精神数学中处处蕴涵着美——形式的美与内容的美,独立的美与统一的美,这些美反映了一种自然的秩序与规律,彰显了人的最深层次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外部结果。一、数学美的内在性在客观世界纷繁杂芜的各种变化与现象中,时刻贯穿、孕育着各种各样的美。美是杂乱中的秩序,是变化中的规律。美是客观世界的本质属性,是引领整个客观世

    教育·学习 2018年6期2018-09-15

  • 数学本质中的美学意味
    种美具有鲜明的内在性、内驱性、鉴别性、层次性和精神理性,发现这种美,势必为数学研究和数学教学提供一条切实可行的捷径。[关键词]数学美 内在性 鉴别性 理性精神数学中处处蕴涵着美——形式的美与内容的美,独立的美与统一的美,这些美反映了一种自然的秩序与规律,彰显了人的最深层次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外部结果。一、数学美的内在性在客观世界纷繁杂芜的各种变化与现象中,时刻贯穿、孕育着各种各样的美。美是杂乱中的秩序,是变化中的规律。美是客观世界的本质属性,是引领整个客观世

    教育·学习 2018年2期2018-07-28

  • 家的建立:“女性”与家的内在性
    朱刚家的“内在性”由“女性”建立起来,“女性”构成家的“内在性”的条件。这是列维纳斯关于家与“女性”的一个基本观点。家,首先意味着一种相对于公共世界而言的“内在性”。这种“内在性”的建立,自古以来即被认为与“女性”有关,这一点中西文化概莫能外。比如《周易·彖传》释“家人”卦曰:“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王弼注曰:“家人之义,以内为本,故先说女也。”又比如根据黑格尔的看法,从古希腊神话以来,“女性”也总是与各个私宅守护神联系在一起。这里,我想谈谈法国

    南方周末 2018-03-152018-03-15

  • 从哲学到“非哲学” ——F.拉吕埃勒的“非哲学”思想导论
    是通过超验性与内在性的“混合”来确立自己的主导地位。在这种混合中,经验和先验、内在和超验的分离或二分最后又被“综合”在一个更大的统一性之中或某种绝对的先验权威之下(如笛卡尔的“我思”、康德的先验自我意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等)。*Anthony Paul Smith, Laruelle: A Stranger Thought, Cambridge: Polity Press, 2016, p.33.“哲学包括着对于普遍领域(通常指存在或大全,但有时在概念上理

    现代哲学 2018年4期2018-01-23

  • 政治经济学原理 ——制度分析
    等因素将其分为内在性适用制度、司法性适用制度和行政性适用制度,相应的制度适用成本分别为内在性制度适用成本,用Sc1表示;司法性制度适用成本,用Sc2表示;行政性制度适用成本,用Sc3表示,制度体总成本量用∑Sc表示。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标准单位制度量”P标准单位确定的条件下,制度成本结构原理第一部分:内在性单位制度量对应的内在性单位制度成本量由函数y1=f(x1)确定,y1=x1;司法性单位制度量对应的司法性单位制度成本量由函数y2=f(x2)确定;y2=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7年43期2017-11-21

  • 毛姆《面纱》的存在主义女性主义解读
    性主义的话语“内在性”和“他者”,来分析凯蒂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及她的精神是如何游走于平庸与反抗之间,并最终走向主体意识觉醒历程的。关键词:存在主义女性主义 内在性 他者 主体意识存在主义女性主义形成于女权运动的蓬勃发展,并发展成为女权运动的重要流派,它的显著话语诸如:“内在性”“他者”“超越性”,为女权运动和女性主义流派提供了扎实的理论支撑,并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存在主义女性主义把波伏娃的《第二性》作为重要的理论支撑,且从萨特的存在主义深挖女性“内在性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7年9期2017-10-19

  • 超越性的选择
    最终超越自身的内在性,追求到属于自己的真爱这一勇举进行解读。关键词: 他者 内在性 超越 自由选择存在主义女性主义是女性主义运动第一浪潮中的重要流派,其代表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在《第二性》中系统地阐述了存在主义女性主义的理论观念。波伏娃,法国著名存在主义家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的终身伴侣,是一位伟大的女性主义者。她的思想观念受到了萨特存在主义理论的影响。《第二性》从萨特的《存在与虚无》中汲取

    文教资料 2017年18期2017-10-10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总体视域与逻辑区分
    和周围性却属于内在性和经验性的维度。相对来说,超越性和本真性的维度给人的存在提供了本质,而内在性和经验性的维度使人的本质获得存在。从价值的意义上来看,超越性和本真性的维度优先于内在性和经验性的维度,内在性和经验性的维度必须建立在超越性和本真性的维度的基础上,从而居于从属地位。在超越性和本真性的维度中,本体性是体、情感性是用,他们是体用关系,按照中国传统的说法,体当然更为根本,用相对次要,所以,本体性应该是这四者中居于最基础的位置,情感性居于第二层级的基础地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4期2017-09-05

  • 文学恋爱中的媒妁之言
    常重视思想性与内在性。说到底,对所有感觉的关识,都来自于对现实世界的体认。在文学思想性和内在性的论述方面,以及对作家、作品等文学现象的批评之中,李敬泽辩证地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在不大谈思想性的今天,思想性依然是衡量文学生命力的重要指标。他把当代文学不能满足人民精神需求的主要根源,归结于“不在于我们还不够娱乐,而在于面对着这个时代急剧变化、千差万别的复杂生活,我们缺乏足够的思想力量”,也就是缺乏“洞察力、理解力、表现力”,“就不能保持读者与作者、与民众之间深切

    飞天 2017年7期2017-07-22

  • 真与超越性 ——说谎者悖论的地位转变
    构成原则,包括内在性、超越性和规范性,内蕴性论题可以限制等价原则并且阻止说谎者悖论。说谎者悖论的塔斯基式解决方案以及克里普克式解决方案可以从内在性与超越性互补的角度得到重新审视。真;说谎者悖论;实质真理论;内蕴性【逻辑学研究】[栏目主持人]北京大学哲学系陈波教授[主持人语]本期刊发两篇与说谎者悖论有关的文章,都选自2016年10月在北京大学召开的“悖论、逻辑和哲学国际研讨会”,该会议有来自美国、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荷兰、芬兰、南非、日本、菲律宾、中国香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3期2017-05-12

  • “阿尔巴尼亚圣女”中的性别越界
    对人的生存兼具内在性和超越性的相关论述及其他者理论,分析了性别越界与女主人公“我”追求幸福的过程中遇到的挫折之间的关联:性别转换、以一种意识压制另一种意识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保持本真和内在性与超越性的统一才能使男女双方获得自由平等的爱。而现实中很难达到这种和谐统一,这决定了女性的自我追求依然会充满坎坷、任重道远。关键词:性别越界;内在性;超越性;他者“阿尔巴尼亚圣女”是艾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集《公开的秘密》中比较怪异的一篇,远离现代文明的故事背景和看似没有

    北方文学·下旬 2016年10期2017-03-03

  • 什么是伦理学 ——德勒兹对道德与伦理学的解读
    ;伦理;道德;内在性;身体伦理学的研究并没有形成显著、系统的思想理论成果,但这并不意味着德勒兹就没有认真思考伦理学这一课题,相反,正如Jun Nathan所言:“德勒兹有关道德——价值方面的系统理论往往被人们所忽视、搁置(dismissed)、忽略(overlooked),或者有关这方面的理论被相关的存在论、历史和政治学的思想所掩盖”[1]89。德勒兹有关伦理学的思考散见于他众多不同时期的论著当中,譬如,在《斯宾诺莎与表现问题》(Expressionism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5期2017-02-25

  • 真实艺术创造力:侯孝贤影片的时间美学
    遍特点,俗称“内在性”的时间平面。他抛开激烈的戏剧性冲突,将虚构、现在和过去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网”,使影片中的人物形象变得更加立体、饱满;从真实出发,将时间晶体、身体影像与日常时刻作为创作的主题,经过抽丝剥茧后再回归真实,风格略显“另类”,属于德勒兹描述的“少数”电影。而跳出固有模式的束缚,对艺术创造力进行完美的呈现正是侯孝贤作品的精髓所在。[关键词]内在性;时间结构;侯孝贤;日常时刻从侯孝贤所创作的电影中体现出来的是“学养护身的雅致和野蛮生长的活力”,

    电影文学 2016年21期2016-12-14

  • 何谓“生成”?  ——论德勒兹的“生成”观念
    勒兹强调生成的内在性,亦即生成的无根基性和无基础性。事实上,虽然德勒兹并未将生成置于存在之上,但他却至少消除了二者之间的对立。德勒兹认为,那种预设的、位于生成之流背后的真实世界并非存在的稳定世界。在生成之流外无物“存在”,所有的“存在者”都只是“生命—生成”之流中相对稳定的时刻而已。②生成本质上是创造,亦即制造差异,制造新事物。所谓“创造”,它是一种除了致动因之外没有其他任何原因的活动。按照斯宾诺莎的看法,被创造的事物是这样一种事物——它的存在除了神之外,

    文艺评论 2016年1期2016-09-29

  • 超越内在的死亡——存在主义女性主义下的《一个小时的故事》
    摆脱和超越自身内在性的束缚,最终以死亡来实现女性的自由。小说中马拉德夫人这位伟大的女性一步步实现女性“内在性”的超越,摆脱“他者”和“他性”状态,使女性主体意识得以树立,最终用死亡来使自己成为一个自由的主体,这一点与存在主义女性主义的观点不谋而合。这也给当代女性在实现自身内在性的超越和他者、他性状态的摆脱方面一定的启示。马拉德夫人;存在主义女性主义;他者;内在性;超越凯特·肖邦(Kate Chopin)是美国19世纪女性主义运动中的一位重要的女性作家,被称

    文山学院学报 2016年5期2016-03-16

  • 内在性与关联度:沃尔泽的社会正义与社会批评思想
    325035内在性与关联度:沃尔泽的社会正义与社会批评思想刁小行,温州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所,浙江 温州 325035摘要:本文根据沃尔泽的主要论著,从政治哲学角度深入探究了他的社会正义与社会批评思想,重点考察其正义观中的“共享理解”和“政治参与”概念如何导致了他对社会批评“关联度”的强调,以及他对社会批评家为何必须诉诸所批评的共同体的公共语言与信念的认识。对他而言,社会批评就是政治参与的一种模式或延伸,是“公共不满”的一种“参与式”或“关联式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4期2016-03-08

  • 现代形而上学的本体论批判:马克思与海德格尔*
    哲学是以意识的内在性(Immanenz)来作为基本建制的。因此,对于意识或一般主体之内在性所持的本体论立场,便成为决定某种哲学是否从属于现代形而上学的基本尺度。在这一主题上马克思与海德格尔的积极“对话”,将开启出一个从根本上超越现代形而上学的批判性视域,而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基础只有通过这样的视域才能得到真正深入的阐明。马克思;海德格尔;本体论;现代形而上学;意识的内在性马克思哲学中作为基础和本质的东西——它往往被称为“新世界观”的唯物主义基础或本体论(on

    现代哲学 2016年5期2016-02-02

  • 论"刹那"的内在性
    )论"刹那"的内在性何碧青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100024)若一念觉悟,笔者认为"刹那"内在性即"永恒"。刹那一念含种种念,一念一切念。吾甚觉得:一念一切念,乃无念也。无念,无来无去生灭如幻。在无念间,突破时空的裂口,进入到无古无今之境,眼前唯有一朝风月,刹那间,不受时所缚。不着一念,自在漂游,故不知斯世何世。一切自在兴观,生命的本来面目便在当下的一朝风月中显现,乃是刹那永恒也。如此这般,一朝风月乃万古长空哉!越刹那;无念;空佛教经典《仁王经》中提到:“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5年8期2015-10-28

  • 内在性自由”:马克思对卢梭遗产的转化及其启示
    学问题探索·“内在性自由”:马克思对卢梭遗产的转化及其启示龙 霞a,b(中山大学a.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b.哲学系,广州 510275)从海德格尔存在论出发阐释马克思的哲学革命,是当今马克思主义哲学界较为常见的一种做法。但这一做法存在显而易见的困难是:任何一种独立的规范维度均难以在“存在论”中获得有效承认。有鉴于此,我们主张回到卢梭的“自由”遗产深入梳理马克思对经由黑格尔而上溯至卢梭的“内在性自由”遗产的继承及转化,从而呈现出下述不同理解——

    学习与探索 2015年12期2015-02-25

  • 试论伽达默尔对意识哲学内在性的突破 ——与德里达相对照
    默尔对意识哲学内在性的突破 ——与德里达相对照黄旺(武汉大学 哲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伽达默尔的解释学在突破胡塞尔式的意识哲学内在性时具有自己独特的思路。一方面,通过对这种思路的解析,我们看到了解释学在这里所具有的力度和优越性;另一方面,通过与解构主义相对照,发现 “他在性”在伽达默尔那里仅仅是一个驯化了的 “他在”,因而忽视了我们占有的语言,对我们也有反作用力,并导致理解的达成过于依赖在场的共同经验而忽视了符号的作用。鉴于解释学和解构主义均有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5期2012-08-15

  • 存在主义女性主义与女性的自由与解放 ——浅析波伏娃的《第二性》
    主义观、女性的内在性束缚及其超越和女性的自由解放之路解读西蒙·波伏娃的代表作《第二性》。《第二性》用存在主义来解释女性的处境,期待女人能够摆脱自身内在性的束缚,找寻一种适于实现女性自由解放的方式。波伏娃;《第二性》;存在主义女性主义;自由解放一、波伏娃的存在主义女性主义观(一)存在主义女性主义观的哲学基础存在主义女性主义是女性主义运动第一次高潮中的重要流派,它的一系列的女性话语如“他者”、“超越性”、“内在性”等成为后现代女性主义理论中重要的话语,对后来的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13期2010-08-15

  • 远程教育中交互的内在性研究
    程教育中交互的内在性对远程教育质量的影响没有针对性的研究。本文首先分析了远程教育中交互的内在性表现以及内在性对远程教育质量的影响,然后阐述了提高交互质量的有效措施。关键词:远程教育;交互;不可知性;内在性中图分类号:G726文献标识码:A一、远程交互的含义远程教育中的交互,是指在学习的过程中,远程学习者以对学习内容产生正确意义建构为目的,利用媒体与所有远程教育资源的相互交流和作用。具体来说,包括学习者与学习内容、学习者与辅导教师、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

    继续教育 2009年8期2009-08-21

  • 会计的内在性职能:反映
    ,此即为会计的内在性职能。[关键词]会计职能;内在性;反映会计职能在不同社会经济时期及其不同的组成单元中。其外在表现和作用是有所不同的,但不论在什么时间和空间,都应为着生成、提供、供给、储存、传输、利用和反馈会计信息而存在和生效,都需要把会计主体的客观情况及其所发生或完成的经济业务事项的实质表现出来,并将其报告给有关各方,以备决策使用。从此意义上说,反映应是会计最基本、较永恒而很内在的职能。一、关于几种会计职能说法的简单评价统观目前有关“会计职能”方面的表

    会计之友 2009年15期2009-08-03

  • 教师职业发展规划:关键环节与对策
    一定要依据人的内在性需要给予把关需要动机理论告诉我们,一个人有了需要才会产生动机,有了动机之后才会采取行动向目标前进。人的需要分为外在性需要和内在性需要,而促使人努力保持向上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人的内在性需要。内在性需要包括人的成长需要、成就需要、实现自己抱负与价值的需要等等。从需要动机理论特别是从人的内在性需要入手,学校管理者应当高度重视、深刻挖掘和有效利用教师的内在性需要,借助教师职业发展规划内容的制定与实施,把教师这种内在性需要转化为能够最大限度焕发教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09年5期2009-05-27

  • 简论王阳明良知说的现实意义
    张;良知还具有内在性,“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求知只是向内反省探求。良知还具有实践性,强调“知行合一”。虽然,他的思想体系受时代局限,不可避免地带有某种主观性的色彩,但他的良知说在我们今天的社会建设实践中,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关键词 良知 普遍性 内在性王阳明是我国明代心学的代表人物,也是宋明理学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思想家之一,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又以哲学、教育上的影响最为深远,而在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又尤以他的“良知说”著称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09年1期2009-04-08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世界化及现代化的“内在性”关系
    程中,有三个“内在性”关系问题值得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与世界化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与现代化的关系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在理论逻辑上是一种蕴含或总体同一的关系,在缘起、层次、功能、表现等方面则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有具体差别,二者的实践基础是共同的,实质都在于“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根本的方面都在于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具有相对独立的理论逻辑和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6期2009-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