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有林
[摘要]数学中蕴涵着独特而奇异的美,这种美具有鲜明的内在性、内驱性、鉴别性、层次性和精神理性,发现这种美,势必为数学研究和数学教学提供一条切实可行的捷径。
[关键词]数学美 内在性 鉴别性 理性精神
数学中处处蕴涵着美——形式的美与内容的美,独立的美与统一的美,这些美反映了一种自然的秩序与规律,彰显了人的最深层次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外部结果。
一、数学美的内在性
在客观世界纷繁杂芜的各种变化与现象中,时刻贯穿、孕育着各种各样的美。美是杂乱中的秩序,是变化中的规律。美是客观世界的本质属性,是引领整个客观世界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数学美作为科学美的重要方面,就是对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秩序与规律从数与形的角度给予反映和揭示。对于数学美的存在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与考察。首先,客观世界中处处渗透与体现着数学美,数学美是对客观世界内在规律的反映。对于数学美与客观世界之间的相互联系,古希腊时期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开始着手研究。毕氏学派在研究音乐乐理的谐音与天体运行的轨道时,发现二者在数量关系上都满足整数比,从而得出结论“宇宙间万物的总规律,其本质就是数的严整性和和谐性”,“美是和谐与比例”。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毕氏学派试图从数和数的比例中求得美和美的形式,并终于从五角星形中发现了“黄金分割”,进而得到黄金比。这是数学美学认识史上的一大突破。
其次,溯源于客观世界的数学理论内部也充满着数学美。这种美本质上间接地表征了客观世界的固有规律。古代哲学家、数学家普洛克拉斯甚至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的确,数学中美的例子可谓俯拾即是。例如,皮亚诺算术公理系统,就是逻辑结构简单美的典范;希尔伯特以非构造方法成功解决了代数不变量理论中的戈丹问题,体现数学方法的简单美;代数中的共扼根式、共扼复数、对称多项式、对称矩阵等。几何中的轴对称、中心对称、镜面对称等,都表现了数学中的对称美;运算、变换、函数,这三个分别隶属代数、几何、分析等不同数学分支的重要概念。在集合论建立之后,便可以统一于映射的概念,这体现了数学中的统一美……
二、数学美的理性精神
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罗素曾经这样描述过数学的美:“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正象雕刻的美,是一种冷而严肃的美、这种美不是投合我们天性的微弱的方面,这种美没有绘画或音乐那些华丽的装饰,它可以纯净到崇高的地步,能够达到严格的只有最伟大的艺术才能显示的那种完满的境地。”罗素的这番精彩论述以“冷而严肃”“纯净”“崇高”“严格”“完满的境地”等字眼来形容数学的美,将数学美的与众不同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人们面前。罗素所指认的理性美突出地表现于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数学的美是内在的美、隐蔽的美、深邃的美。数学美是客观规律的反映,但这种反映不是像照镜子那样直接反映,而是人的能动反映,是自然社会化的结果,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果。它所反映的不单纯是客观事物,而是融合了人的思维创造。因此,要领悟数学美必须透过,“抽象、枯燥”的符号、公式及定理等洞察其内部的数学思想 。
第二,从价值追求的角度看,数学美实质上体現了人的审美精神,这种精神说到底是一种理性的精神,恰恰是这种精神,“使得人类的思想得以运用到非常完善至美的程度”,即“完满的境地”;正是这种精神,“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类的物质、道德和社会生活,以试图回答有关人类自身提出的一些问题”;正是这种精神,“使得人们能尽可能地去理解、了解、控制自然,掌握客观世界的规律”;正是这种精神,“使人们有可能去探求和确立已经获得的知识的最深刻的、最完美的学科内涵”,并使之“纯净到崇高的地步”。这是数学美固有的独特内涵。三、数学美的内驱性对于数学美的追求历来是科学家进行发现与创新的重要内部驱动力。阿达玛与彭加勒都曾从心理学角度阐释美与发明创造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创造的本质就是做出选择,就是要抛弃不合适的方案,保留合适的方案,而支配这种选择的正是科学美感。数学史的研究表明,希腊几何学家之所以研究椭圆,可以说除了美感之外,再没有什么其他动力了。著名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在没有任何实验依据的情况之下,仅从数学美的考虑出发,将实验得出的电磁理论方程重新改写,以求得方程形式上的对称优美。令人惊异的是,改写的方程竞被后来的实验证实了,而且利用方程还可推导出一系列令人陶醉的结果,电磁理论决定性的一步就这样跨出了。这不能不让人相信美的确具有如此巨大的推动力与支配力。
人类对数学美的追求也在不断推动整个数学向前发展,数学发展的历史不啻是一部追求数学美的前进史。比如,在数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数学家们坚持不懈地追求数学的统一性,从而相继诞生出三部数学巨著: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罗素与怀德海合著的《数学原理》,布尔巴基学派的《数学原本》。再如,出于逻辑简单性的考虑,数学家们很早就对欧氏平行公理的自明性和独立性产生怀疑,经过几个世纪的研究,最终导致非欧几何的建立。此外,对于奇异性的追求也同样推动了数学发展,对此,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的提出可以说是一个极好的例子,纽曼和耐格尔曾把这一定理称为“数学与逻辑学发展史中的里程碑”。
综上所述, 无论是对个人的创新,还是对数学科学的整体发展,数学美的推动作用都是毋庸质疑的。
四、数学美的鉴别性
古往今来的很多数学家、科学家都将数学美视作衡量自己或他人研究成果的重要评价尺度之一。数学美犹如一个筛子,数学家们利用这个筛子对理论中的各种因素做总体上的甄别与评判,剔除丑陋保留美好,力图最终获得“美”与“真”的完美统一。
数学家与科学家们之所以如此看重数学美,就是因为数学美的甄别性在一定程度上为该理论的发展前景作出了预测,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科学家们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如众所知,概率论的产生始于17世纪,在当时,由于人们对概率概念所存有的不同理解,所以建立的理论体系也不完全一样。在这些理论体系中,最迷人的是前苏联数学家柯尔莫哥洛夫建立在公理集合论上的测度论的概率论。以数学美的标准来评价,柯氏的理论体系,无疑极大地显示了数学的简单美与统一美,不仅对论述无限随机实验序列或一般的随机过程给出了足够的逻辑基础,而且应用于统计学也很方便。历史的发展充分地证明了,在这些理论中,惟有柯氏的概率论不断得到进一步发展,而且后来还产生了不少新的分支。正如Nobel物理学奖获得者狄拉克所言:“一种理论如果是正确的,它就应该是美的,一种美的理论有普适性,它有能力预言、解释、提供范例,可用它来进行工作,因而数学美能激起人们的热情,对它的追求就好像是一种信仰行为……数学美是对理论具有决定取舍作用的一个准则。” 五、数学美的层次性
根据前面的分析,数学美的本质体现在两个发方面,它既是一种客观世界的本质属性,又是人对于这种本质属性的主观认识与感受,且二者之间是辩证的融合。从本质上说,这种美的层次性特征既表达了客体美对人的感官、思维的冲击上的层次差异性,又体现了个体对数学美的主观认识上的阶段性与发展性。张猷宙和木振武两位教授可谓对这一课题做了独特而深入的研究,他们结合数学美育,从主观认识与客观反映之间辨证联系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数学美的四个层次:美观、美好、美妙、完美,并以此为基点,探究优化课堂教学的策略与构想。
总之,一向被人们认为枯燥乏味的数学,实则蕴涵着丰富的美,在研究和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寻找数学美,无疑是做好研究和教学工作的一条重要而有效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