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伯喈
- 怨怅、驯化与失语:论《琵琶记》中赵五娘悲剧形象的动态深化
着墨不多,反用蔡伯喈催促妻子为高堂称寿代替。在蔡伯喈这里,五娘的妻子身份是削弱的,她更多的是作为家庭侍奉长辈的符号存在。“昨已嘱付五娘子安排,不免催促则个。娘子,酒席完备了未?请爹妈出来。”[2]丈夫吩咐施令,妻子则顺从、辅佐、执行与付出。纵观夫妻二人间的交流,表达孝道的话语密度远大于夫妻情分,漠视了夫妻情感的抒发。临别之际,南浦添萦绊,夫妻间却全无相思絮语。新婚二月,丈夫强赴春闱,五娘发出“教我如何不怨”的悲愤之语。但她的“怨”只有小部分为“六十日夫妻恩
名家名作 2024年2期2024-04-12
- 浅谈扬剧《赵五娘·扫松下书》李旺的角色塑造
主旨是汉代书生蔡伯喈和他原配夫人赵五娘之间的故事,蔡伯喈在京城应考中了状元,赵五娘在老家照顾公婆却遭受天灾,两条线平行发展,展示了人物不同命运和社会的广阔背景。扬剧《赵五娘·扫松下书》主要登场的有两个人物,即老生张广才和丑角李旺。其实这折戏讲的是一个悲哀的故事,儿子进京赶考,中状元,着红袍,帽插宫花,做大官;家乡父母却遭受天灾,饥寒交迫最终离世,没有盼到儿子载誉归乡、荣耀门楣、承欢膝下的时刻。扬剧《赵五娘·扫松下书》却用喜剧的技巧演出这出戏,颇具讽刺意味。
剧影月报 2023年2期2023-09-05
- 《琵琶记》人物形象研究评述
塑造息息相关。蔡伯喈、赵五娘、蔡公蔡婆、牛小姐、牛丞相、张大公每个角色都各有特色,这也吸引了诸多学者的目光。戏文中人物形象定位一直是学者的讨论焦点,当代学者独辟蹊径,抉微阐幽,多维立体地揭示了《琵琶记》人物形象的深层内涵,佳绩迭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人物形象研究(一)蔡伯喈学者们对蔡伯喈的评价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方面,多数学者认为蔡伯喈是一个矛盾、软弱、痛苦的知识分子;另一方面,部分学者关注蔡伯喈的孝心孝行,认为蔡是一个有良知的孝子。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董
戏剧之家 2023年19期2023-08-07
- 内化与深描:探询南戏创作中悲剧性内韵的表征
——从《荆钗记》和《琵琶记》谈起
琶记》全剧都是蔡伯喈的内心独白“归去抑或是不归?”他处于无奈和悲苦之中迟迟不能做出遵从内心的选择,蔡伯喈的每一步路都是父母、丞相和皇帝推着他向前走,正是这种悲剧性格,注定了蔡伯喈的悲剧性结局。蔡伯喈的“归”与“不归”看似是个人命运的选择,实则囊括了高明对封建伦理社会的客观描写。高明意从“孝子贤妇”中拨开“知音君子”去探究“这般另做眼儿看”的深层悲剧性内核,不再单从人物的“孝子无心尽孝”或“状元负心婚变”角度创作作品,而是在失去理性的社会中重复上演的悲剧品格
戏剧之家 2023年19期2023-08-07
- 论《琵琶记》中蔡伯喈和赵五娘的错位形象
在剧中,高明将蔡伯喈和赵五娘置于错位的处境,从性格内核、个人处境、他人认同这三个主要方面塑造出两人的错位形象。蔡伯喈作为男性却被动懦弱,赵五娘作为女性而柔韧坚强,这样对比鲜明的形象错位,突破了传统观念中男强女弱的固有认知,使人物的性格内涵复杂化,同时也展现出高明对人性的包容,对人生困境的思考。【关键词】 《琵琶记》;错位形象;蔡伯喈;赵五娘【中图分类号】I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
今古文创 2023年3期2023-05-31
- 从历史中的蔡邕看高本《琵琶记》对蔡伯喈形象的塑造
重要地位,其中蔡伯喈的形象更是已成经典,但追根溯源,这一形象却是附会于汉末名士蔡邕而产生,通过爬梳文献具体探究历史上的蔡邕形象与高本《琵琶记》中蔡伯喈的形象,从而分析两者异同之处,可得出《琵琶记》对蔡伯喈形象塑造所产生的效果,有利于更好地尊重史实并理解蔡伯喈形象的艺术性和戏剧性。【关键词】蔡邕;蔡伯喈;历史;形象塑造【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16-0049-
今古文创 2023年16期2023-05-30
- 《琵琶记》主旨新探
二的,尤其勾勒蔡伯喈这一个复杂的性格,能达到中国戏曲史未见前例的成就,敢肯定说‘前无古人’。”(1)细细琢磨,董先生之言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而且,《琵琶记》在音韵、语言、结构、排场等方面均具有极高造诣,十分适宜于舞台表演,因而它能够以整本或以选段的方式在明清两代各剧种中盛演不衰,及至今日仍时有演出。《琵琶记》作为后世戏剧创作的范本,它的精彩片段被大量收进多种戏曲选本,如影响甚大、主要选收昆剧折子戏舞台本的清代戏曲选本《缀白裘》,就选收了《琵琶记》二十六出,
江汉论坛 2023年3期2023-04-15
- 弗洛伊德三重人格理论下的赵五娘心理探析
变化集中体现在蔡伯喈赴考一事上,所以本文将以这一事件为核心,利用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理论深入剖析赵五娘的内心世界。在《琵琶记》中,蔡伯喈本不愿前去赴考,考取功名,但在父亲蔡公的逼迫下,还是选择了离家赴考。在蔡伯喈赴考一事上,赵五娘的内心处于矛盾和挣扎中,最终赵五娘接受了丈夫离家赴考的事实,并决意做个孝妇贤妻,侍奉好公婆,以求名垂青史。她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也恰恰能反映出自我在本我与超我之间,一方面试图实现本我追求快樂的同时,另一方面正视超我中来自社会文化和家庭教
青年文学家 2022年30期2022-12-14
- 高明《琵琶记》的“动人”内涵及其价值
,造成赵五娘、蔡伯喈人生悲剧的,固有“天灾”方面原因,但更多的是出于“人祸”。“义仓赈济”中“丑”扮演的“里正”上场,他以自报家门形式指出:“我做都官管百姓,另是一般行径。……到官府百般下情,下乡村十分豪兴。 讨官粮大大做个官升,卖食盐轻轻弄些乔秤。 点催首放富差贫,保解户欺软怕硬。 猛拼打强放泼,毕竟是个毕竟。 ”这一篇夫子自道,借“里正”之口揭露出当时整个官场媚上欺下、 徇私舞弊、 强取豪夺普遍状况。 “强就鸾凤”中,牛丞相招赘蔡伯喈,筵席极为豪奢,又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期2022-11-26
- 新编豫剧《琵琶记》的旧题材与新观念
——探索人的精神困境
重表现全忠全孝蔡伯喈“三不从”却又“三被强”的时代悲剧。蔡伯喈的人物形象较受争议,往往成为聚讼的焦点,有人解读为昧心薄幸的忤逆不孝子,有人解读为淡泊名利的清标人格。其屡屡陷入两难抉择,屡屡因自身行为导致他人痛苦,他既是“受害者”也难逃“施害者”的指摘。他虽奉行当时社会伦理纲常准则践行“孝道”考取功名光耀门楣,饥荒年代,家中却也因缺少壮年男子支撑而愈加穷困潦倒,落得双亲饿死的悲惨结局;他虽对发妻念念不忘,日思夜想,却也另娶相府千金,三年杳无音讯,将婚姻中的誓
文化学刊 2022年7期2022-11-25
- 高则诚的“隐士之梦”与《琵琶记》中的“乌托邦”
体制。一是剧中蔡伯喈的选择;二是通过配角的塑造;三则通过对权贵功名的描写。自宋以来,批驳科举的声音日益高涨,通过高则诚的《琵琶记》亦可窥见一斑,以至于蔡伯喈在高明笔下成为了一个牺牲自己内心意志的“违心人”。从作者生平探讨《琵琶记》之创作,应该是最具说服力的。徐渭《南词序录》载:“永嘉高经历明,避乱四明之栎社,惜伯喈之被谤,乃作《琵琶记》雪之,用清丽之词,一洗作者之陋。于是村坊小伎,进与古法部相参,卓乎不可及已。”由是观之,徐渭对《琵琶记》做出了两个基本判断
戏剧之家 2022年14期2022-11-13
- 高明与刘基之交往及心态述考
是充满忧患的,蔡伯喈的遭际,实际上是一幕因为赴试做官而导致的悲剧!也许,高则诚本人不一定有我所说这样明确的“创作动机”,要用《琵琶记》来表达这个“主题”,但我确信在《琵琶记》中无疑倾注了高则诚个人的这种感受。我的解读方式,是把剧中人物、历史人物、剧本作者这三者联系起来加以考察。第一,剧中男主角蔡伯喈,是历史实有的名人,但宋代南戏中的“蔡二郎”,最初可能并不是历史上的蔡伯喈,据学者推测,其中可能经过了由二郎而中郎再附会到蔡中郎这样一个过程。高明在至正五年(1
长江学术 2022年3期2022-11-04
- 周信芳骑马上舞台
送别”,讲的是蔡伯喈与赵五娘新婚两个月,其父便催促他进京赴试,分别时,蔡伯喈骑马缓行,赵五娘在后殷殷相送。当时的影视拍摄和制作技术不够先进,无法配音、配乐,主要通过演员大幅度的肢体动作和丰富的面部表情让观众感知角色。在整个剧组准备充分的情况下,前半部分的拍摄十分顺利,可拍到“蔡伯喈骑马缓行”时,扮演蔡伯喈的周信芳竟然骑着一匹真马晃晃悠悠地上了舞台,在场的所有人都被吓到了,不知如何继续,导演杨小仲只能喊停。周信芳飞身下马,问导演杨小仲为什么喊停。杨小仲说:“
时代邮刊·上半月 2022年7期2022-07-22
- 知人论世视角下《琵琶记》的矛盾合理化
是《琵琶记》中蔡伯喈形象之矛盾,这一矛盾也是历代戏曲名家讨论的重点。两大矛盾又以作者对科举制的矛盾态度相联结,对读者把握《琵琶记》的主题、形象、内在动力造成了相对的困难,因此也产生了许多争论。值得注意的是,当高明的生平遭际被引入到戏文阅读中,这些看似对立的矛盾却有了同一性的内核,表现出合理化的倾向。一、《琵琶记》主题矛盾的合理性《琵琶记》的主题历来有两种相悖的理解,体现着《琵琶记》在主题方面的矛盾。高明在《琵琶记》第一出“副末开场”的《水调歌头》一词中点明
青年文学家 2022年5期2022-03-25
- 《琵琶记》中蔡伯喈和赵五娘情理冲突对比探析
原因之一就是,蔡伯喈和赵五娘人物形象的吸引力。蔡伯喈和赵五娘经历了贫困相依、艰难困顿和富贵重圆的坎坷历程,他们的爱情中间掺杂了较多的人之常情和封建伦理的冲突对抗,人物形象也在戏曲冲突中逐渐彰显。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选择,在情理冲突中两个人的抉择反映了在他们各自心目中“情”和“理”的天平倾向,深层次可以折射出元末明初时代千千万万个蔡伯喈和赵五娘的人生处境,对探析封建时代下“情”和“理”相互夹杂的普通人物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一、从历史真实到文学真实在元末明初的时
戏剧之家 2021年16期2021-11-14
- 南戏的家长形象研究
——以《张协状元》《琵琶记》《荆钗记》为例
。《琵琶记》里蔡伯喈的父亲劝说蔡伯喈去参加科举考试时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是以家贫亲老,不为禄仕,所以为不孝。你去做官时节,也显得父母好处,不是大孝,却是甚么?”蔡伯喈本身是不愿意去参加科举考试的,一是要孝顺父母,二是不愿和赵五娘分离,但是蔡伯喈的父亲却通过使父母荣耀以成大孝的理由使得蔡伯喈不得不去。中国传统的孝道,除了赡养父母以外,其本质就是顺从。把做官改换门楣作为大孝的标准,足以看出在当时功名成就不仅是文人的向往,更成为一种社
戏剧之家 2021年14期2021-11-12
- 高明的《琵琶记》研究
写的是赵五娘和蔡伯喈的故事。这个故事早在民间流传,南宋时就已成为民间疆场文学和戏文题材。陆游曾在《小舟游近村舍步归》诗中说:“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明代徐渭在《南词叙录》里列举了宋元南戏的传统剧目,其中有《赵贞女蔡二郎》并注明“即旧伯喈弃亲背妇,为暴雷震死”,说它是“戏文之首”,但这个剧本没有保存下来。我们根据北曲杂剧里所征引的故事,大致知道:赵五娘罗裙包土,替公婆筑坟,是个被歌颂的人物;蔡伯喈则是一个谴责的对象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21年5期2021-04-06
- 从女性主义看《琵琶记》中的赵五娘
故事:陈留郡人蔡伯喈与妻子赵五娘新婚两月,情好日密之际,被其父逼迫进京赴考,父志难违,他只能将高堂托于新妇,独自赴选而一举中第。牛丞相奉旨招蔡伯喈为赘婿,他陈情固辞不成只能再娶牛氏。在蔡伯喈金榜题名、洞房花烛的另一边,家乡遭遇3年大旱,为了奉养公婆,赵五娘受尽苦楚,糟糠充饥,公婆还是相继去世,她只能断发葬亲,以十指为锄,罗裙包土。再婚后的蔡伯喈整日郁郁寡欢,牛氏体谅其孝心,劝谏牛丞相将蔡父母妻子接入京。与此同时,赵五娘背着公婆遗像进京寻夫,适弥陀寺开设道场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0年4期2020-12-20
- 元本《琵琶记》生角主线与乡村士子困局的书写
的主角经历了从蔡伯喈到赵五娘的认知变化,而当下通行的各类《中国文学史》《中国戏曲史》也多将《琵琶记》界定为一部宣扬赵五娘仁孝贤德的戏曲,这种情况一定程度影响了对另一主角蔡伯喈情节线索及其相关主题的理解。《琵琶记》对乡村元素的书写透露出蔡伯喈“以耕养读”的家庭出身,而贫寒如洗和人丁不旺的家境则强化了蔡父意图通过蔡伯喈科考改变家庭命运的强烈愿望。“伯喈思亲”线索的绵延不辍,隐含高则诚经营蔡伯喈主角、主线的良苦用心。这些信息皆指向《琵琶记》演述的是,农村贫寒士子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2期2020-04-16
- 浅谈《琵琶记》中蔡伯喈人物形象分析
出,描述了书生蔡伯喈和赵五娘之间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本文以蔡伯喈这一人物形象为核心,分析了其角色定位。关键词:《琵琶记》;蔡伯喈;社会背景;人物形象作者简介:李静(1968.6-),辽宁省法库县人,党校讲师,研究方向:中文。[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5--01《琵琶记》全剧典雅、完整、生动而浓郁,彰显出作者高明细腻的目光与酣畅的写作手法,是抒情文学和戏曲文学之间相互结合的典型作品。而蔡伯喈一直
青年文学家 2020年5期2020-03-23
- 元本《琵琶记》生角主线与乡村士子困局的书写*
娘、贬抑负心汉蔡伯喈的评论立场,将《琵琶记》视为一部宣扬古代社会忠孝节义伦理思想的戏。元本《琵琶记》(2)《琵琶记》版本甚多,但学界基本认为清陆贻典抄本是最为接近元本原貌的版本,钱南扬《元本琵琶记校注》即是对“ 陆抄本”所作校注。本文《琵琶记》引文皆据钱氏校注本,下文只标页码。构建了两条线索,旦角线宣扬封建伦理规范和家庭人伦秩序,以及褒奖克己复礼的赵五娘,而生角线则是书写乡村士子蔡伯喈通过科举考试改变阶层和自身命运所面临的人生困局。学界已有成果对“ 旦角线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2期2020-01-06
- 论李卓吾《琵琶记》评点之伦理观念
”关目的设置看蔡伯喈形象的创造》(刊载于《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伏涛《从〈琵琶记〉中“三不从”看士子人生的困境》(刊载于《戏剧文学》2016年第10期),周珂《论〈琵琶记〉中“孝”的思想》(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蓝嫦《浅论《琵琶记》蔡伯喈的人生悲剧》(刊载于《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3年第7期),等等。,二是试图“翻案”以肯定蔡伯喈之忠孝两全②相关研究有冯文楼《〈琵琶记〉:悲剧的制造与消解》(刊载于《陕西师范
文化艺术研究 2020年1期2020-01-02
- 《琵琶记》蔡母形象浅析
“全忠全孝”的蔡伯喈和“有贞有烈”的赵五娘最具代表性,而常被人忽视的蔡母这一人物形象却颇有深意。一、蔡母独到的认知和见解蔡母是《琵琶记》中唯一一个直面反对蔡伯喈参加科举考试的人物形象,并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灾难作出了准确判断,这体现出了蔡母独到的认知和见解。第二出《高堂称寿》[1]第一次出现关于蔡母的描写:【宝鼎现】[净]人老去星星非故,春又来年年依旧。【前腔】[净]还忧,松竹门幽。桑榆暮景,明年知他健否安否?叹兰玉萧条,一朵桂花难茂,媳妇,惟愿取连理芳年,
文化学刊 2019年10期2019-12-26
- 《琵琶记》主旨“隐喻说”探微
③。然而,剧中蔡伯喈对父母“生不能养”“死不能葬”“葬不能祭”④,如何“关风化”?《琵琶记》的主旨究竟是什么,值得进一步研究。要解决这个问题,须从该剧的关键情节入手进行分析。一、“状元入赘”:《琵琶记》之“主脑”李渔《闲情偶寄》“立主脑”条言:“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⑤依此,“主脑”即创作思想,然而在具体论述中,李渔的“主脑”往往又是指一剧的关键情节。关于《琵琶记》的“主脑”,李氏认为:“一部《琵琶》,止为蔡伯喈一人
文艺研究 2019年5期2019-12-21
- 京剧大师周信芳:骑着真马上舞台
送别”,讲的是蔡伯喈与赵五娘新婚刚满两月,其父便催促他进京赴试,分别时,蔡伯喈骑马缓行,赵五娘在后殷殷相送。当时的拍摄技术不先进,无法配音、配乐,只能依赖演员大量的身体动作和面部表情让观众感知角色。在整个剧组准备都十分充分的情况下,前半部分的拍摄十分顺利,可拍到“蔡伯喈骑马缓行”时,“蔡伯喈”竟然骑着一匹真马晃晃悠悠地进入了舞台,在场的所有人都被吓到了,不知如何继续,导演杨小仲只能喊停。周信芳飞身下马,问导演杨小仲为什么喊停。杨小仲说,这是演戏,你怎么骑着
文史博览 2019年1期2019-12-15
- 以孝道伦理整合男女之情
——论《琵琶记》的叙述目的与叙述策略
的基调。作品以蔡伯喈与赵五娘为双亲祝寿这一事件开始情节的叙述,同时又给这一事件叠加上一个特殊的时间含义——蔡伯喈与赵五娘刚刚新婚两月。如果仅仅要展现孝道,叙述完全可以从任一个时间点开始,当然也可以淡化时间背景,但剧作者却定要指明刚新婚两月这一特殊的时间点。新婚两月明显具有男女之情的意指,并且这一意指还经由蔡婆婆的戏虐之口道明——“我到不合娶媳妇与孩儿,只得六十日,便把我孩儿都瘦了;若更过三年,怕不做一个骷髅。”就在这种两相对比中,剧作者在文本叙述时铺陈孝道
剧影月报 2019年3期2019-11-14
- 《琵琶记》中蔡伯喈人物形象分析
作,成功塑造了蔡伯喈这样一位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长期以来,在《琵琶记》的研究中,蔡伯喈一直是一个最具争议的人物,他始终处于一个巨大的矛盾漩涡中。本文将从家庭、婚姻、仕途三方面来分析蔡伯喈矛盾性的人物性格形象,探讨其人生悲剧的形成。【关键词】蔡伯喈;《琵琶记》;矛盾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5-0028-01高明创作的蔡伯喈形象在当时来说是独树一帜的,他所塑造的这样一个欲要忠孝
戏剧之家 2019年25期2019-10-06
- 心灵焦灼的忠孝两全
《琵琶记》中对蔡伯喈的形象进行了全面的改造,主要是通过“三辞三不从”的故事情节把他由原来弃亲背妇的薄幸文人形象变为“全忠全孝”、有情有义的人物。此次我主演的《琵琶记·蔡伯喈》由著名剧作家张弘担任编剧,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蔡正仁担任导演,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张静娴、陆永昌担任艺术指导。《琵琶记·蔡伯喈》在剧本上,注重文学脉络传承和现代观演特点相结合,依循元杂剧四折一楔子的基本体例,具体则遵照折子戏格式,应用套曲、一韵到底,以保证全剧风格的深融。在表演上,遵循昆曲
上海戏剧 2019年1期2019-03-16
- 京剧大师周信芳:骑着真马上舞台
送别”,讲的是蔡伯喈与赵五娘新婚刚满两月,其父便催促他进京赴试,分别时,蔡伯喈骑马缓行,赵五娘在后殷殷相送。当时的拍摄技术不先进,无法配音、配乐,只能依赖演员大量的身体动作和面部表情让观众感知角色。在整个剧组准备都十分充分的情况下,前半部分的拍摄十分顺利,可拍到“蔡伯喈骑马缓行”时,“蔡伯喈”竟然骑着一匹真马晃晃悠悠地进入了舞台,在场的所有人都被吓到了,不知如何继续,导演杨小仲只能喊停。周信芳飞身下马,问导演杨小仲为什么喊停。杨小仲说,这是演戏,你怎么骑着
文史博览·文史 2019年1期2019-03-14
- 《琵琶记》中蔡伯喈人物形象设置缘由探析
究的问题,其中蔡伯喈的形象一直以来颇具争议,在故事不断流传的过程中,蔡伯喈的形象也在逐渐演变。文章从元末时代背景、高明生平经历及思想这两个方面探析蔡伯喈这个人物形象设置的深层次的原因,以便更好地把握《琵琶记》的思想内涵。关键词:《琵琶记》;蔡伯喈;人物形象《琵琶记》是高明根据早期南戏《赵贞女蔡二郎》的故事进行改编的,其中蔡伯喈的人物形象从一个贪恋功名利禄的负心汉变成一个重情重义、“全忠全孝”的书生。《琵琶记》与《赵贞女蔡二郎》在主题、剧情和人物形象等方面都
北方文学 2019年3期2019-03-10
- 论《琵琶记》与《荆钗记》男主人公婚姻态度之不同及原由
夫妻关系的态度蔡伯喈和王十朋都是有才华的贫困书生,于发迹之前便已娶妻,夫妻恩爱。但《琵琶记》中蔡伯喈虽眷恋妻子,却畏惧孝道不敢承认,并因此被逼赶考。蔡父逼试蔡伯喈,用他夫妻和睦作刺,道“他恋着被窝中恩爱,舍不得离海角天涯。”张太公亦打趣说怕他贪恋鸳侣误了前程。孝道当头蔡伯喈不敢承认,他害怕父亲说他“恋新婚,逆亲言,贪亲爱,不肯去赴选。”《荆钗记》中王十朋则是既孝顺母亲,又爱重妻子。《迎请》一出中,王十朋自云“贤妻意美,深喜一家和气”。临别时,钱玉莲叮嘱他“
大众文艺 2019年21期2019-01-29
- 蔡伯喈“全忠全孝”形象新解
着重就要对书生蔡伯喈进行翻案,对其形象进行全面改造,所以在《琵琶记》第一场就交代了要将蔡伯喈塑造成一个“全忠全孝”之人,要将一个为了名利,抛弃妻子另娶她人,忘恩负义的反面角色翻案成一个“全忠全孝”的正面人物。但仔细分析文本之后,我想说“全忠全孝”的蔡伯喈好像只是高明一个口头的说法而已,随着文章的深入,表面仍然是“全忠全孝”的蔡伯喈,本质早已脱离,高明笔下的“全忠全孝”已经成了一个笑话,“全忠全孝”的蔡伯喈好像太表面、太绝对化了。一.辞试不从虽然春闱将至,但
文学教育 2018年21期2018-11-29
- 从《琵琶记》中蔡伯喈之“喜”看其形象的塑造
记》中,主人公蔡伯喈始终处于一种愁怨压抑的情绪之中,但这其中也存在着短暂而又零碎的喜悦之情。这种喜悦之情的表露在其离家之前较为密集,多来自于对双亲长寿安康的满足感。而离家之后蔡伯喈的喜悦心情频率骤降,几次短暂的喜悦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金榜题名之喜、洞房花烛之喜、可见双亲之喜、“官有余闲”之喜。其中某些片刻的欢愉是始终被伦理道德法则所困扰着的蔡伯喈短暂而克制的情欲的“自曝”,显示出人物塑造的真实性。关键词:《琵琶记》;蔡伯喈;喜;人物形象;真实性《琵琶记》是
北方文学 2018年21期2018-08-28
- 蔡伯喈“全忠全孝”形象新解
,是否真心要将蔡伯喈塑造成“全忠全孝”之人,是否真的要为书生蔡伯喈翻案。本文就从蔡伯喈的“三不从”出发,力改原先一味的称赞,重新详细的分析“全忠全孝”的蔡伯喈。关键词:蔡伯喈 辞试不从 辞婚不從 辞官不从高明的《琵琶记》是从早期的南戏《赵贞女蔡二郎》改编而来,而《赵贞女蔡二郎》可以说是宋代书生金榜题名之后就负心婚变的代表作。作者高明在改编过程中,着重就要对书生蔡伯喈进行翻案,对其形象进行全面改造,所以在《琵琶记》第一场就交代了要将蔡伯喈塑造成一个“全忠全孝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8年7期2018-08-13
- 南曲【香柳娘】曲牌格律考论
——以《张协状元》、《小孙屠》、《九宫正始》中的【香柳娘】为例
别出自元传奇《蔡伯喈》、明传奇《冻苏秦》与《寻亲记》。其中《蔡伯喈》中的【香柳娘】二曲句式如下:《蔡伯喈》首曲:5,5,4,7,5,5,6,5,5,5,4,4《蔡伯喈》前腔:5,5,4,4,4,5,5,5,5,5,5,4,4《蔡伯喈》首曲共十二句,前腔共十三句,二曲均在曲首、曲中、曲尾三次采用叠句形式,且均为五字叠句,分别为首曲第一、第二句,第五、第六句,第九、第十句,即“看青丝细发”、“这饥荒死丧”、“况我连朝受馁”三句作叠;5前腔第一、第二句,第六、第
大众文艺 2018年6期2018-07-12
- 《琵琶记》中“五常”典范
记》的研究中,蔡伯喈是人们谈论的中心。但是,这里不评说蔡伯喈如何“全忠全孝”,只尝试分析作为邻居的一个大龄老者——张公。笔者从文本出发,运用文献研究法,以“五常”分析其中不可或缺的小人物——张公,以揭示其在文中的人物形象。“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它出现于商周乃至更早时期。“仁义礼智信”是中国儒家伦理的核心范畴,被代代炎黄子孙奉为道德规范,兼备了个人心性品德与人伦关系规范的双重特点。孟子最初提出了“仁、义、礼、智”四个基本德
牡丹 2018年8期2018-05-07
- 蔡伯喈的两难
,小生黎安主演蔡伯喈一角。很早就听说了他对这个角色非常感兴趣,诚然,黎安是个做事情十分认真的演员,即便如此,他对蔡伯喈的执念也确实让人颇为费解,更何况蔡伯喈还是一块不太好啃的硬骨头。在我看来,“蔡伯喈”的难度有三。其一在于人物塑造,蔡伯喈是有名的“渣男”。在新戏创作中,建立观众的新意识容易,扭转观众的固有意识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其二在于剧本,在很长时间的舞台演绎中,赵五娘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在新作与旧作的视角转换之间,难免容易有喧宾夺主的危险。其三在于传
上海戏剧 2018年2期2018-04-28
- 《琵琶记》忠孝伦理“名”“实”谈
记》中赵五娘和蔡伯喈“贤妇孝子”的形象,一个是经典,一个却备受争议,拥有“大团圆”结局的《琵琶记》究竟是一出喜剧还是悲剧也尚无定论。本文通过探究封建忠孝伦理中“名”与“实”的关系,来分析蔡伯喈人物形象的暧昧性和大团圆结局设置的目的,并探究隐藏在忠孝背后的君权如何压抑个体、巩固权力。对“名”的追逐与利用,实为封建忠孝伦理的欺骗性所在,也让《琵琶记》的“全忠全孝”充满了悲剧性。关键词: “名”与“实” 忠孝伦理 蔡伯喈 赵五娘 大团圆
文教资料 2018年36期2018-04-22
- 从文学伦理学批评审视《琵琶记》的“三不从”
美誉。这部剧以蔡伯喈辞试不从、辞官不从、辞婚不从相继失败建构,涉及推动蔡伯喈“三不从”失败的君臣、父子等伦理关系,从而上演了一幕伦理悲剧。作为国内首先系统提出文学伦理学批评概念及其理论框架的人,聂珍钊认为“文学伦理学批评主要从伦理的立场解读、分析和阐释文学作品,研究作家以及文学本身相关的问题。”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审视《琵琶记》的“三不从”,为深入理解《琵琶记》的剧作内涵和文学史定位提供了有益启示。一、文学伦理学批评视域下的“三不从”(一)辞试不从第二出
唐山文学 2017年12期2017-11-25
- 一部惨烈的中国式家族奋斗史
——《琵琶记》思想内涵新论
是最大牺牲者;蔡伯喈是核心实施者,也是陷入两难境地的最大纠结者;赵五娘是最大受难者,更是最大得益者;牛小姐是既得利益维护者,也是新获利益的最大助力者。他们齐心协力,终得门楣光耀,为追求“风化体”,共同演绎了一部惨烈的中国式家族奋斗史,也正是在这样的家族组团奋斗模式中,构成并造就了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和思想文化。《琵琶记》;家族利益;平民阶层 ;精英阶层 ;“风化体”;代价;生存方式《琵琶记》是中国古典戏曲中的名作,自14世纪诞生以来,数百年间产生了无数争论,
民族艺术研究 2017年4期2017-09-08
- 由牛太师的人物形象分析《琵琶记》的悲剧源头
,利用权势逼迫蔡伯喈做女婿,是琵琶记中恶的代表。蔡伯喈辞婚后,牛太师想:“他元来要奏丹墀,敢和我厮挺相持,细思之,可奈他将人轻视”,于是先去“奏知官里,不准他上表便了”。除此之外,他也是封建礼教的卫道士,他是个标准的封建家长,认为“妇人之德,不出闺门”,责备女儿整日在外游玩,不习女红。但牛太师除了以往人们对他的传统评价以外,在《琵琶记》中还生动刻画了牛太师的慈父形象,第六出中,当张尚书和李枢密派人来说媒时,牛太师说出了他的招婿条件:“不捡甚么人家,但是有才
青年文学家 2017年24期2017-08-22
- 川剧高腔《琵琶记》考论
场戏,只是敷演蔡伯喈应试及第、得中状元的过程,这一情节没有必要正面展开,因为对于造成蔡伯喈的“三不从”和“三不孝”,以及蔡家悲剧的,只是蔡伯喈得中状元的结果,而不是过程。而这一结果在后面的《杏园春宴》出(川剧本为《坠马》)已经作了描写,故删去这两出戏,不影响剧情的发展。又如《路途劳顿》出,是赵五娘自叙赴京途中受苦劳倦的情形,没有具体的情节,只是为下面与蔡伯喈相逢的情节作过渡,故也是一出过场戏。川剧本将此出删去后,在后面的《弥陀寺》出,通过赵五娘的念白,交代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4期2017-08-07
- 《琵琶记》读后感
——由蔡伯喈引发的思考
读后感 ——由蔡伯喈引发的思考金丹丹(扬州大学文学院 江苏 扬州 225100)《琵琶记》是元代一部著名的杂剧作品,它是由宋代戏文《赵贞女蔡二郎》改编而成的。《赵贞女》的原作已经失传,据各种记载拼接,其大致情节如下:蔡伯喈中状元后入赘相府,其妻赵贞女独自在家奉养公婆。饥荒年岁,公婆双亡,贞女祝发买葬,罗裙包土,修筑坟台。后来天上降下一面琵琶,贞女便怀抱琵琶,以弹唱为生,上京寻夫。但与其夫见面时,蔡伯喈不仅不认其糟糠之妻,而且放马踹死赵贞女。这一行为人神共愤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5期2017-04-15
- 《张协状元》贫女与《琵琶记》赵五娘“团圆结局”对比分析
的结局。张协与蔡伯喈本性的差异,贫女与赵五娘身份地位的差异以及蔡伯喈和张协所受外在压力的差异,共同导致了赵五娘与贫女“团圆结局”的细微差别。贫女与赵五娘二人看似皆苦尽甘来与有情人终成了眷属,然而在最末的大团圆结局中却蕴含着各自命运的悲剧性。关健词:《张协状元》 《琵琶记》 贫女 赵五娘 “团圆结局” 对比一.贫女与赵五娘之“团圆结局”简析《张协状元》中在风雪夜遭劫受伤的张协误闯古庙,贫女出于同情留下张协,顾其衣食,助之养伤,而张协出于对贫女的感激也对贫女“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7年2期2017-04-10
- 伦理道德下悲剧人物的悲惨命运
——浅析《琵琶记》中的悲剧意蕴
》写的是陈留人蔡伯喈在与赵五娘新婚不久就被父亲逼迫上京赶考,并高中状元且被逼无奈下入赘相府。在他离家不久之后,家里就发生了饥荒,尽管赵五娘尽心尽力的侍奉公婆,但蔡伯喈的爹娘仍是不幸的丧生于这场饥荒。赵五娘在埋葬完公婆之后,怀抱着琵琶一路行乞着踏上了京城寻夫之路。几经周折,赵五娘终于找到了蔡伯喈,剧目以蔡伯喈一夫二妇的相聚作为结局。以笔者看来,虽然最终剧目是按照中国戏剧的一贯传统——大团圆式作为结局的,但这部《琵琶记》依然蕴含着无尽的悲剧韵味,让人在深入了解
小品文选刊 2016年20期2016-11-26
- 浅论《琵琶记》的艺术特色
贞女》。故事写蔡伯喈上京赶考迟迟不归,爹娘家中双双饿死,赵五娘“身背着琵琶描容相,一心上京找夫回”,而蔡伯喈“弃亲背妇”,拒不相认,赵五娘遭马踹而死,蔡伯喈也落得“五雷轰顶”的下场。这是一出典型的悲剧。这个悲剧故事的出现与宋代社会中科举制度对人的残害以及等级门第观念有直接的关系。对于因政治地位升迁而另谋别娶的负心男人,老百姓深恶痛绝,对被遗弃的劳动妇女,人们充满了同情,所以对“弃亲背妇”者,报之以“暴雷震死”的结局,这些都反映了民间传说故事中朴素的道德思想
中国艺术时空 2016年5期2016-10-19
- 从蔡伯喈的形象看元末明初士人的处境
中塑造的主人公蔡伯喈的形象是“全忠全孝”的,他力图宣扬忠孝节义的道德观念,从而达到教化的目的。然而,我们从这个“全忠全孝”的蔡伯喈身上却可以看出元末明初的士人们尴尬难堪的处境、悲苦抑郁的传统文化困境,这主要是由于外部因素(外部权力和情理的压力)以及内在因素(内部个体人格的软弱和功名欲望)这双重的冲击导致的。【关键词】蔡伯喈;人物形象;元末明初士人;文化困境;现实冲突中图分类号:I207.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5-0
戏剧之家 2016年10期2016-06-18
- 从蔡伯喈的形象看元末明初士人的处境
1004)从蔡伯喈的形象看元末明初士人的处境王娟娟(山西师范大学 戏剧与影视学院,山西临汾041004)【摘 要】剧作家高明在南戏《琵琶记》中塑造的主人公蔡伯喈的形象是“全忠全孝”的,他力图宣扬忠孝节义的道德观念,从而达到教化的目的。然而,我们从这个“全忠全孝”的蔡伯喈身上却可以看出元末明初的士人们尴尬难堪的处境、悲苦抑郁的传统文化困境,这主要是由于外部因素(外部权力和情理的压力)以及内在因素(内部个体人格的软弱和功名欲望)这双重的冲击导致的。【关键词】
戏剧之家 2016年10期2016-06-18
- 《琵琶记》的中和之美
百名中第一仙的蔡伯喈,牛小姐成亲之后,喜气洋洋,对丈夫也充满了真挚的爱,但丈夫却想那旧弦,新弦又撇不下。”[4]60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5]135“温柔敦厚”是孔子心目中的理想性格与品行,而“温柔敦厚”的核心是“和”,人际之“和”,即重视道德修养,情感表达要受理智节制。大多数正面人物或者受歌颂的人物都是温柔敦厚的。在《琵琶记》中,牛小姐就是这样一位中和圆融的人物。她是位高权重的丞相的女儿,生活在相府中,一向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11期2016-03-23
- 论京剧传抄本 《赵五娘》对 《琵琶记》的改编∗
主要矛盾冲突,蔡伯喈为父亲所逼,辞试不从,只得离家赴京应试。状元及第后,牛丞相硬逼蔡伯喈入赘为婿,伯喈力辞不从,又欲辞官回家,奉养父母,但皇帝不从。这就使得他羁留京城,不得回家。而蔡家自蔡伯喈走后,家乡连遭荒年,缺衣少食,父母饥饿疾病交加,相继去世,“三不从”造成了蔡家的悲剧。京剧传抄本则对原本所设置的 “三不从”的矛盾冲突作了进一步的描写。一是加强了对 “三不从”中的 “辞婚不从”与 “辞官不从”的描写,在原本中,虽将蔡家的悲剧归咎于 “三不从”,但在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6年4期2016-02-14
- “蔡中郎”的是是非非
三、故老传说的蔡伯喈是谁?蒋建平先生在《〈琵琶记〉中的蔡伯喈究竟是谁?》(载《千古之谜》,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一文里引《南词叙录》的记载说,有一出名叫《赵贞女》的戏文讲蔡伯喈,不孝父母,抛妻再娶,忘恩负义,最后不得好死。这出戏被称为“宋元旧篇”“戏文之首”。元末明初有一位剧作家高则诚,则把《赵贞女》改写为《琵琶记》。相传高则诚在写《琵琶记》时,闭户不出三年,坐卧于小楼上,时而挥毫疾书,时而击节吟唱,一边唱一边还用脚在楼板上踏着节拍,三年后剧本写完,
文史杂志 2016年1期2016-01-09
- 从《琵琶记》看高则诚的家庭伦理观
——并以其现存诗词文为证
《琵琶记》中的蔡伯喈对于功名是有所追求的,“十载亲灯火,论高才绝学,休夸班马。风云太平日,正骅骝欲骋,鱼龙将化”从现残存的关于赵贞女和蔡二郎的故事中,可以考证蔡二郎是配角,而真正的主角是赵贞女。至于这些民间戏文当中的结局,根据徐文长《南词叙录》“伯喈背亲弃妇,为暴雷震死”的记载,[2]141也是大快人心的。而在这里,高则诚的改动,一方面,将配角蔡二郎塑造成了颇能反映社会现实的,对其充满同情关照的男一号违心郎蔡伯喈,从他的诗文便可以窥见其创造心态。在高则诚诗
黑龙江史志 2015年13期2015-12-07
- 从《琵琶记》“蔡伯喈”形象看中国古代赘婿文化
实而内涵丰富。蔡伯喈形象是该剧的核心人物,而在他的身上真实的体现出封建社会官场赘婿的可悲和无奈所在,本文将主要从蔡伯喈形象着手对古代赘婿文化进行分析研究。关键词:《琵琶记》;蔡伯喈;悲剧命运;赘婿文化一、《琵琶记》中蔡伯喈赘婿形象的塑造高则诚笔下的蔡伯喈形象一直是学界对古典戏曲典型形象研究的一个热点所在。这个人物形象饱满鲜活,在他的身上淋漓尽致地将人性的矛盾和复杂展现出来。对于蔡伯喈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是无论如何不可否认的是该角色是一个值得同情的悲剧性人物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2期2015-05-30
- 琵琶在戏曲中的“点睛”妙用
不久的乡下书生蔡伯喈,恰逢朝廷开科举考取功名。蔡伯喈以为父母年事已高,又新娶娇妻赵五娘,就想留在家中,不去考试。但其父蔡公不允许,蔡伯喈只好告别父母、妻子赴京试。不想倚靠就中了状元,朝廷中牛丞相相中蔡伯喈,要把小女许他婚配,蔡伯喈不同意。牛丞相就请皇上下旨强招新科状元为婿。蔡伯喈欲辞婚、辞官,但牛丞相与皇帝不从,还被迫滞留京城。自从蔡伯喈赶考走后,家乡遭受旱灾,新媳妇赵五娘任劳任怨,尽服侍公婆,让公婆吃米,自己却是背着公婆私下自咽糟糠。婆婆思念儿子一病身亡
大众文艺 2015年22期2015-01-28
- 情与理的纠葛
——赵五娘的三次抉择与挣扎
人物形象。除了蔡伯喈外,赵五娘形象的塑造除展现了故事情节情与理的纠葛,而大团圆结局也是对赵五娘自主精神的赞赏,深藏着高明对幸福的肯定与向往。琵琶记;高明;赵五娘;纠葛董每戡先生在《五大名剧》中提到《琵琶记》被人们推崇为“南曲传奇之祖”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形式新奇,并在思想、艺术上有特别高于时剧的成就;二是词曲美好,情节紧凑,并创造了心理状态复杂而鲜明的艺术人物形象。将赵五娘置身于荒乱与科举的特定叙事环境中,将其塑造成符合封建伦理道德、集忠孝节义品质于一身的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4年6期2014-07-29
- 《琵琶记》中夫妇之情的伦理禁忌及其曲折表达
论文将重点关注蔡伯喈在夫妇之情表达中的伦理禁忌和曲折表达的表现、原因及意义。蔡伯喈:欲“三不从”然“三终从”当父权、君权、上司之权与夫妇之情的正常表达相冲突时,蔡伯喈总是舍弃后者而趋于前者,让夫妇之情的表达折戟沉沙,埋没于伦理禁忌的狂风暴雨中。夫妇新婚刚两月,朝廷开科取士,蔡伯喈以父母年事已高为由,“欲”辞试留在家中,服侍父母,但蔡公不从,邻居张大公也在旁劝说,蔡伯喈只好告别父母与妻子五娘赴京考试。应试及第,中了状元,牛丞相欲招新科状元为婿,并借帝王之旨胁
名作欣赏 2011年10期2011-08-15
- 高明《琵琶记》二重内涵新探
讲的是汉代文人蔡伯喈的故事。蔡伯喈娶妻赵五娘,夫妻和睦,父母康宁。朝廷开科考试,蔡伯喈被父亲逼迫赴京应考,一举得中状元,被牛丞相硬招为女婿。从此,蔡伯喈在丞相府享尽荣华富贵,赵五娘在家受尽磨难。直至料理完公婆的后事才进京寻夫,终得一夫二妻大团圆。这部戏为南戏的体制、写法,作了最后完善和定型工作,“《琵琶》一记,世人推为南戏之祖”。①凌濛初:《<琵琶记>凡例》,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编》(二)第593 页,济南:齐鲁书社,1989。这个剧作情感丰富,“是
河池学院学报 2011年4期2011-08-15
- 延宕的思考者
——蔡伯喈与哈姆雷特形象比较研究
的思考者 ——蔡伯喈与哈姆雷特形象比较研究王 海 燕(青岛大学 文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东、西方戏剧史上,相似的历史背景下出现了相似的思考者典型。英国伊丽莎白时期诞生的哈姆雷特形象以人生的负重者出现,他的个人悲剧代表了当时人文主义者的理想悲剧,他以忧郁、延宕的性格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共名。中国明代古典戏剧《琵琶记》中的蔡伯喈,背负沉重的人生思考,包涵深厚的文化性格,与哈姆雷特具有很强的可比性。二剧皆对主要人物延宕为主的性格进行渲染,并由此展开尖锐的
东方论坛 2011年5期2011-04-02
- “满村听说蔡中郎”溯源
义的薄行士人。蔡伯喈的这一反面形象在民间广泛流传,渐渐脱离历史真实,成为“负心汉”的典型。陆游的《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一诗,描绘出蔡邕故事在民间被广为传唱的盛况:“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满村听说蔡中郎”故事中的蔡伯喈为了名利富贵,不惜弃亲抛妻,而历史上的蔡邕却是一个孝子。正如《后汉书,蔡邕传》中记载的那样,蔡邕在母亲卧病的三年中,衣不解带地侍候,“不寝寐者七旬”。母亲去世后,他在坟旁结庐,依礼居丧。他与叔父从弟
寻根 2009年5期2009-12-03
- 试论《琵琶记》中蔡伯喈形象的悲剧意蕴
有意改变传说中蔡伯喈的负心汉形象,无意中却加深了这个形象的悲剧意蕴。他恪守封建纲常导致忠孝不能两全的痛苦,他的懦弱和贪婪致使他在“三不从”的外在压力面前委曲求全、顺其自然。是时代的必然和自身的弱点使他迷失了方向,丧失了独立意志,成为一个具有普遍性的情非得已的负心汉。关键词:《琵琶记》蔡伯喈负心忠与孝贪欲高明本着“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的态度来创作《琵琶记》,其创作本旨显然是宣扬忠孝观念,所谓“只看子孝与妻贤”。然而,由于文本的丰富性,由于道德观念从着眼于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1期2009-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