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伯喈“全忠全孝”形象新解

2018-11-29 13:04刘秀敏
文学教育 2018年21期
关键词:辞官高明琵琶

刘秀敏

高明的《琵琶记》是从早期的南戏《赵贞女蔡二郎》改编而来,而《赵贞女蔡二郎》可以说是宋代书生金榜题名之后就负心婚变的代表作。作者高明在改编过程中,着重就要对书生蔡伯喈进行翻案,对其形象进行全面改造,所以在《琵琶记》第一场就交代了要将蔡伯喈塑造成一个“全忠全孝”之人,要将一个为了名利,抛弃妻子另娶她人,忘恩负义的反面角色翻案成一个“全忠全孝”的正面人物。但仔细分析文本之后,我想说“全忠全孝”的蔡伯喈好像只是高明一个口头的说法而已,随着文章的深入,表面仍然是“全忠全孝”的蔡伯喈,本质早已脱离,高明笔下的“全忠全孝”已经成了一个笑话,“全忠全孝”的蔡伯喈好像太表面、太绝对化了。

一.辞试不从

虽然春闱将至,但蔡伯喈决定为了年迈的父母放弃春闱,力行孝道。但这在蔡公看来绝对是因小失大,儿子科举高中,金榜题名,以此光宗耀祖才是最大的“孝”,而蔡伯喈口中的孝道不值一提,只要蔡伯喈高中自己就是死也无怨,甚至斥责蔡伯喈以力行孝道为托词,实际是舍不下新婚的妻子,迷恋温柔乡,不顾自己多年的寒窗苦读。蔡公一步步的逼迫使蔡伯喈妥协,最后决定服从对蔡公的“孝”,离开家门远赴京城参加科举。这个情节写出了蔡伯喈面对功名与孝名时的深深苦恼。一谈起蔡伯喈辞试不从,我们都说蔡伯喈孝顺父母,最后因蔡公誓死逼迫,才去参加科举,对于蔡伯喈都抱有着赞赏。但从另一个角度思考,我们都被“辞试不从”束缚住了,转而忽略了一些其他的。

首先从第二出“高堂称寿”来看,可以说《琵琶记》一上来就交代了蔡公蔡婆已年满八旬,蔡伯喈作为独子,正在与妻子一同为二老做寿。父母年纪过大,蔡伯喈又是独子,可以说在当时的那个年代这可以称之为一种极端的设定了,但正因为有了这种设定,才有了后来的种种,在这一点上我们无法反驳,但是我们想过没有,在这种极端设定下,蔡伯喈的“辞试不从”还有没有那么大的意义,还值不值得我们称赞,对蔡伯喈形象的改造是不是还那么的合理。无论有多少借口,将两位八旬老人留给年轻的新婚妻子,这不是一个男人该有的担当,蔡伯喈还是沉迷在书本里,将一切都想得太简单了,在一个本就清贫的家庭,高龄的父母生病怎么解决,这么显而易见的事蔡伯喈就只是稍稍提过,但很快就被蔡父说服了,天灾人祸我们不提不代表它就不存在,这不是两位老人与一位新婚妻子所能承受得了的。的确,服从蔡公的话是孝,但是,言听计从有时也是一种愚孝,蔡伯喈想考取功名其实可以等家庭条件变好之后,这不失得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其次,可能又会说他知道找邻居帮忙,但从这里我又看到了蔡伯喈的 “天真”,大难临头各自飞,我们不是不了解,大灾大难来临,自己都顾不上,谁还管得了别人,这在我们看来都需要仔仔细细考虑的事情,蔡伯喈却简简单单的就交代了。作者高明在各个细节都有漏洞,这真的不能体现赞蔡伯喈“辞试不从”的孝顺。

二.辞婚不从

蔡伯喈参加科举之后高中状元,牛丞相执意要招他做女婿。蔡伯喈从一开始就严词拒绝了媒婆,自己早有家室,是万万不可能娶牛丞相之女的。在皇帝亲自下旨赐婚时,蔡伯喈仍旧据理力争,自己还有家乡的年老双亲要侍奉,万万不能耽误了牛小姐。从“辞婚不从”我们看到了一个有情有义的蔡伯喈,成为丞相的乘龙快婿,这是一件多少人梦寐以求也得不到的好事,答应就一步登天,这也算光耀明媚的大事了,但蔡伯喈却拒绝了,可以这么说蔡伯喈不能不让人敬佩,我们也更加欣赏蔡伯喈。但仔细看过蔡伯喈拒婚这几出之后,我却发现了另外的一些事情。

首先,蔡伯喈拒婚态度的软化。从一开始对媒婆的言辞激烈拒绝,到对牛丞相的尊敬拒绝,再到对皇帝的情感牌拒绝,蔡伯喈的态度在一度的软化,虽然不能排除身份地位影响的存在,在不同身份的人面前说不同的话,这无可厚非,还可以说反而对自己进行拒婚更有利,但是蔡伯喈拒绝的力度在一点点降低,蔡伯喈一步步被说服也成了真相。其次,蔡伯喈虽然舍不得赵五娘,不愿意与牛小姐成婚,可是在面见皇上辞婚时,却只说要回乡侍奉双亲,竟然半点没有提及自己有妻室之事。这就有些奇怪了,如果想辞婚,在皇帝面前应该列出条条理由让皇帝知难而退,自己已有家室,就不耽误牛小姐了,这是一条多么好的理由,蔡伯喈却只字未提。然后,蔡伯喈在入赘相府之后,有娇妻相伴过得好像很幸福的样子,在行文中也提及蔡伯喈想念结发妻子,却又没有半点作为,只是想着不能得罪牛丞相。高明一再申明牛小姐的贤德,通情达理,蔡伯喈却也好长时间对牛小姐守口如瓶,如果蔡伯喈真的想辞婚,她在牛丞相和皇上那都失败的情况下,向牛小姐说明真相,让牛小姐拒婚不也失为一个很好的办法,但是我们只看到了一个懦弱的蔡伯喈,他就没想方设法的去争取过。蔡伯喈是真的想辞婚吗,这不由得让我想到在最开始的辞婚之后蔡伯喈是不是早已转变了想法,为了功名利禄是可以抛弃妻子的,但是却不能留有一个抛弃妻子的名声,被逼迫成婚自己身不得已这是一个多么好的掩盖的方法。高明夸赞蔡伯喈“辞婚不从”的有情有义,实际也是抛弃妻子,无情无义。

三.辞官不从

蔡伯喈知道家里遭遇旱灾,内心挂念父母,想要辞掉京官改任乡官,从蔡伯喈辞官,我们看到了蔡伯喈的孝顺,有情义。但是拒绝真的就那么难吗。朝廷的不允许使得蔡伯喈不敢坚持自己的意愿,很容易的就被说服了,他还是可以继续争取的,他还是可以反驳道都不能侍奉父母,对父母力行孝道,如何能好好的对国家效力,终日担心远在灾区受难的父母,一直都有后顾之忧,就不能好好的为国家做事,这都是蔡伯喈能说的,但他什么都没做。高明既然写到皇上,就要塑造一个高大的皇上的形象,一定是贤明的,如果蔡伯喈执意回乡,皇帝是有可能能被他的诚心感化的,这都是可能发生的,但这一切都要以蔡伯喈的执着为前提。蔡伯喈根本就没有尽全力的去争取,蔡伯喈内心还是有着在京当官的野心的,被留在京城之后,他想到的是在京述职几年之后再向上面禀告回乡,可能更容易,于是蔡伯喈就安逸了,心安理得的享受着荣华富贵。如果说蔡伯喈就是害怕强权,我只能说高明想要改造的“全忠全孝”的正面人物蔡伯喈已经大打折扣,这是一个多么软弱、懦弱的人。

总之,我们过去对蔡伯喈的赞赏好像就集中在蔡伯喈辞试、辞婚、辞官上,一直认为高明是在将一个抛弃妻子,贪图富贵的蔡伯喈改造成一个全忠全孝的蔡伯喈,但是,我想大家都忽略了一点,那就是辞试“不从”、辞婚“不从”、 辞官“不从”,蔡伯喈的辞试、辞婚、辞官最后都落在了“不从”上,蔡伯喈一项都没有成功,这背后是不是掩藏着一些什么。高明将全忠全孝的蔡伯喈塑造成了一个没主见、优柔寡断、胆小怕事的人物,“全忠全孝”只不过是在表面作者呈现给我们的。仔细分析过后,我认为高明在打着为蔡伯喈翻案的旗号,仍然在对以蔡伯喈为代表的一群始乱终弃的书生行批评之实。

[1]高明.《绣刻琵琶记定本》,见毛晋《六十种曲》[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2.

[2]陈文新.论《琵琶记》的悲剧品格[M].北京:戏曲艺术.2001

[3]林刚.论《琵琶记》的悲剧命运观[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猜你喜欢
辞官高明琵琶
明明家族历险记
——辨析聪明、精明、高明、英明
《实数》典型易错题
爸爸的“高明”之处
朱寿昌辞官寻母故事叙考
一两江湖之 琵琶误[连载七]
“辞官”蜗居农舍,九载陪护房东
“辞官”蜗居农家小院,九载陪护昔日房东大娘
辞官的启示
“琵琶”和“枇杷”
歌星的头发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