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情境视域下乡村田园习作的思考与实践

2024-08-23 00:00:00周海菊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4年8期
关键词:习作教学生活情境核心素养

[摘 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指出:“语文的外延即生活。”教师以生活为情境,充分利用乡村独有的田园资源,引领学生走进自然、利用自然,通过“找准内容联结点,顺水推舟地践行”“结合读写交融点,水到渠成地践行”“融合实践体验点,遥相呼应地践行”,真正把握乡村田园习作的内涵、原则和践行策略,才能真正释放生活情境的巨大价值,聚焦乡村田园习作,推动学生习作表达能力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生活情境;乡村田园;习作教学;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22-0093-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在“课程性质”中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总目标”中指出“能根据需要,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指出:“语文的外延即生活。”教师只有真正把握乡村田园习作的内涵、原则和践行策略,以生活为情境,充分利用乡村独有的田园资源,引领学生走进自然、利用自然,才能真正释放生活情境的巨大价值,推动学生习作表达能力的不断发展。

一、生活情境视域下乡村田园习作的内涵定位

(一)诗意维度的哲学阐释

乡村田园作为一种哲学化的生活方式,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的陶渊明。所谓“乡村田园”不只是一个具体名称和环境定义,更是一种鲜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首先,乡村田园作为对自由和自然的一种追寻,契合了生命个体摒弃束缚、追求自由的心态,既是人类社会的心灵净土,也是最真实生命的本源所在;其次,乡村田园是人们摆脱束缚、放松身体、释放情感的场所,折射出一种自然、朴实而真挚的处世风格。

(二)课程维度的教学阐释

基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生活情境视域下的乡村田园习作,首先要明确习作理念下的选材观,即让学生的思维和身心都浸润在鲜活而真实的生活中,深入乡村和田园,学会从真实的乡村田园生活中感受生命的真实与丰富,并从中遴选宝贵而多维的素材。其次,乡村田园之所以能够迸发出如此独特的魅力,是因为它不仅价值丰富,而且能反映作者的真实,是作者情感、见闻和感受的最直接反映。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握最原始的认知,捕捉乡村田园中的真善美,进而快速形成正确的生活观、写作观。

二、生活情境视域下乡村田园习作的实施原则

(一)资源丰富下的开放性

习作教学关乎两个核心维度:一是“写什么”,即具体的写作内容;二是“怎么写”,指向具体的写作方法。很多学生之所以惧怕写作文,甚至谈“作”色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不知道该选择怎样的内容。

基于这一现状,乡村田园习作就要积极彰显开放性,让学生真实地经历生活,获取丰富而多维的习作资源素材。这种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两个关键维度上:首先,广阔的自然为习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在现实生活中,自然界无疑是广阔的,风雨雷电、鱼虫鸟兽、一草一木、四季轮回,都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素材,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其次,丰富的资源契合了生命个体的不同感官。乡村田园习作背后所蕴藏的开放性能够充分激活每一个学生内在的感官意识,使他们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田园资源,探寻其中的美好。

(二)尊重情感体验的真实性

在传统教学理念下,学生习作常陷入“假大空”的泥潭。很多学生一拿起笔,不是无病呻吟的假话、脱离实际的大话,就是毫无意义的空话。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缺乏对真实事物的准确描摹;另一方面,是缺乏对真实生活的体悟。因此,语文新课标强调要鼓励学生对同一事物发表不同的看法。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倡导真实性,引导学生依托乡村田园中的具体事物,将自己看到的、想到的、真实感受到的,以说真话、叙真事、抒真情的方式呈现出来,以逐步培养学生真实表达内心的习惯,继而历练其真实表达自我的能力和意识。

(三)鼓励多元表达的自由性

叶圣陶先生说过:“小学生作文教学的根本性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真实地直抒情感,而不觉得有半点隔阂;朴实说理,不生错误。而至于所谓的修辞方法、谋篇良策,则非必要之需求,能成熟运用当以为佳,如果不能也不以为病。”因此,习作教学不能灌输技法,而要关注学生的内在心灵,鼓励学生自由表达,保有真正的童性与童真。很显然,从这个维度来看,生活情境视域下的乡村田园生活那丰富的资源、闲适的气质,给予了学生信手拈来、畅所欲言的底气,让他们能够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真实地表达出来,提升学生表达的自由度,帮助学生形成整体把握和自由表达的意识。

三、生活情境视域下乡村田园习作的践行策略

一些教师在实施乡村田园习作教学时存在一个认知上的误区,即认为必须将学生带到真实的乡村田园,才能真正挖掘乡村田园的真实性。其实不然,生活情境视域下的乡村田园习作教学虽然需要以真实的乡村田园生活和体验为基础,但更要充分把握教材与生活,尤其是与真实生活之间的内在关联,这是践行乡村田园习作教学的基础。

(一)找准内容的联结点,顺水推舟地践行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而“这个例子”的价值就在于为学生提供选择、表达的榜样示范,是学生获取方法、积累言语经验的重要载体。因此,教师一方面要从专业视角,对教材所编选的内容进行专业化解读,并结合学生内在的认知需要,充分彰显教材的范例价值;另一方面要从教材编者的角度出发,明晰编者选编这一内容及如此编排的真实用意,并让学生将其与真实生活进行关联,掌握生活情境视域下习作表达的特质,顺水推舟地践行乡村田园习作教学,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以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编者为这个单元设置的语文要素之一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看似有两个要素落脚点,一个是表达,另一个是观察,但这两者之间并不是割裂的,而是一个有机整体,即在习得具体观察方法的基础上,洞察观察与表达之间的关系。鉴于此,在教学本单元《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时,教师应围绕爬山虎叶片、脚及其如何一步步向上爬这三个关键内容,帮助学生在感受语言表达魅力的同时,分别总结出作者的不同观察方法:整体观察、细致观察和连续观察。课后习题要求学生采用课文中的观察方法,选择一种植物进行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这为学生写好这种植物提供了最原始的支撑。

面对这样的读写转化要求,教师不妨从具体的文本内容入手,鼓励学生深入真实的乡村田园,在实践体验、自主观察过程中,尝试选择自己最喜欢或者印象最深的一种植物,进行认真观察。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选择植物,还是观察植物,抑或是记录观察所得,乃至最后的完成习作,学生都能基于乡村田园的真实场景,将全部身心浸润在具体的情境氛围中,实现言语实践能力的提升。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并没有贸然地将学生引入乡村田园,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品析教材内容,掌握相关的观察方法和表达经验,江巧妙地利用课后习题,顺水推舟地将读写任务置于真实的场景中,推动了学生言语素养的不断发展。

(二)结合读写交融点,水到渠成地践行

生活情境视域下的乡村田园习作,作为小学习作教学的一种尝试,不能脱离语文课程的基本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只有真正依循统编语文教材编排的整体性特点,把握读写一体化编排原则下的训练要点,找准教材设定与乡村田园之间的联系,才能结合读写交融点水到渠成地开展习作教学,助力学生表达意识的不断觉醒。

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纵观整个单元所编选的课文,它们所描写的内容以及折射出来的主题内涵,都与乡村田园的理念遥相辉映。其中,《四季之美》充分关注乡村中一年四季最美的时刻,丰富了学生对乡村田园的关注视角;《鸟的天堂》主要描写了作者两次前往“鸟的天堂”时的所见、所闻、所思,展现了大榕树的繁茂及群鸟纷飞的无限生机;略读课文《月迹》则描写了作者儿时所住农村夜晚的优美景色及其玩耍的场景。对照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例子”,这一单元的课文不仅在内容主题上直指乡村田园景象,而且融入了本单元重点关注的训练点——动静结合的写作策略,它对展现乡村田园中景物的特点具有重要作用。

鉴于此,教师在解读本单元习作“ 即景”时不难发现,首先,这篇习作将描写的对象定位为自然界的景物,这就为利用乡村田园资源提供了契机;其次,编者要求学生不仅要写出景物的特点,而且要关注景物的变化,这就与单元所着力关注的动静结合相关联。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四季之美》和《鸟的天堂》中的动态描写,重点关注景物所呈现出来的变化过程,洞察其中所蕴藏的写作方法,丰富学生的认知体验;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之前所积累的连续性观察经验,确定不同的时间节点景物的不同状态,从而在连续性观察的过程中洞悉景物的变化过程,并将这一过程作为描写的重点。这样,既达到了编者希望学生了解习作编排的目的,又丰富了学生关于景物描写的基本经验和方法,一举两得。

在这一案例教学中,教师聚焦单元读写一体化的描写过程,充分彰显了乡村田园资源的教学优势,丰富了学生的内在言语体系,帮助学生达成了本次习作的基本要求。

(三)融合实践体验点,遥相呼应地践行

在描写真实的景点或者事物的习作中,学生常常暴露出以下较为典型问题:其一,事无巨细地介绍,却未能完全展现出事物的特点,甚至毫无特点可言;其二,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基于此,教师可以从教材所提供的经典文本入手,引导学生洞察作者是如何对自然界进行观察并从中获得体验、确立写作点,最终创作出优质文章的。

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编选了著名作家郭沫若先生创作的《白鹭》一文。这是一篇典型的散文诗,作者以独具个性的诗一般的语言和严谨的结构,描摹出白鹭的外形及其三种不同的状态。这篇散文诗所描绘的对象及其写作手法都体现了乡村田园习作的基本理念。讲授这篇课文时,很多教师都会为郭沫若高超的笔力和独特的诗意语言所折服,并不约而同地要求学生从自己所见过的乡村景物中选择一种进行模仿练习。但如果教师只是将这篇练笔定位为常规的状物类文章,那既没有体现这篇文本的教学价值,对学生而言,又是一次机械重复的训练,不能帮助学生突破习作瓶颈、提升习作能力。

为助力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教师不妨组织学生思考:“如果你是郭沫若,会如何观察自己所生活的乡村田园中的事物并从中选择对象进行相应的创作?”这样,教师引导学生站在作家的角度,对作家从观察到构思、从表达内容到语言风格等不同的方面进行还原,发掘经典名篇所蕴藏的表达价值,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完成乡村田园习作的经验。

首先,从“为什么选择白鹭”中学习乡村田园习作的选材智慧。乡村田园中的事物千千万,可供选择的描写对象数不胜数,为什么郭沫若选择写白鹭呢?从文本内容来看,是因为白鹭的外形极具特点,且作者所描写的三种图景都融入了自身独特的情感体验。基于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尊重自身的观察体验,选择自己最喜欢或者具有独特情感经历的对象,为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奠定基础。其次,通过独特的表达风格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这篇课文在语言表达上有着与众不同的风格,展现出浓郁的诗意特征,体现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之情。教师可让学生将百度百科中介绍白鹭的语段,与课文中的语言进行对比,感受严谨准确的科学语言和诗意浓郁的文学语言之间的差异,洞察后者所蕴藏的价值意蕴。只有让学生从自身的真实情感入手,获得情感体验,才能为其正式写作时的情感表达奠定基础。最后,从独特的构思探寻作者示范性表达的精妙。这篇经典散文诗大量运用了拟人、比喻和夸张等修辞手法,不仅展现了白鹭的外形特点,而且清晰地刻画了白鹭在飞行、休息及站立时如诗一般的美感。这就需要教师在组织学生描写乡村田园中的事物时,既要让学生进行严谨全面的观察,还原事物客观真实的状态,又要引导学生释放乡村田园所特有的哲学意蕴,强化学生内在感受的输出。

总而言之,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为习作教学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资源。教师要本着生活教育的理念,在生活情境视域下充分把握乡村田园习作的内涵定位及实施原则,并以统编语文教材为蓝本,广泛整合生活资源,实现学生言语素养的全面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王圯.基于课外阅读" 构建丰富语文课堂[J].小学生(上旬刊),2023(1):151-153.

[2] 王权,沈峰.多学科融合" 打造“劳动+”教育新样态[J].全国优秀作文选(教师教育),2023(4):3-4.

(责编 蔡宇璇)

猜你喜欢
习作教学生活情境核心素养
分析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提高习作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与研究
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探讨
文理导航(2016年30期)2016-11-12 14:52:30
关于优化教学策略和建立空间观念的实践与思考
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23:05:00
例谈打造生活化物理课堂
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 02:06:56
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有效性的探讨
浅析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2:29:26
学生习作难题之解决策略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2:08:29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今日教育(2016年7期)2016-10-08 09:44:23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