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福英 徐芳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提出了新标准、新要求。“文史结合”作为一种成熟的教学策略,无论是在语言文本的梳理与整合,还是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建构,或在审美文化的认同与表达层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立足新课程标准及教学目标,以《“贝”的故事》一课为例,对基于“语言文字梳理与积累”任务群的“文史跨学科”教学策略进行探究,旨在打破文史学科壁垒,践行核心素养,为语文学科教学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文史跨学科 学习任务群 核心素养 汉字符号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将“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划分为基础型任务群,直接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语言应用”层面,同时也承载着“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和“文化自信”的高阶任务。[1]在引导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亦可有机结合“文史跨学科”教学策略,实现语文教学的知人论世,学用合一。结合新课程标准及教学目标,以徐芳老师的《“贝”的故事》为例,制订以下教学策略。
一、以史入境,戏解汉字符码,激发识字兴趣
新课标指出:“创设情境,应建立语文学习、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之间的关联,以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2]基于“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的历史情境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汉字符号转化为立体生动的文字形象,在体验审美的乐趣中激发學习动机,变被动学习为自我需要。
本节课第一个学习任务是明确“贝”的身份,解析字形字义。徐芳老师把“剧本杀”的游戏形式融入课堂,创设了一个华夏部落的历史背景,将“仓颉造字”这段历史作为情境出发点,以每闯一关获取一部分身份信息为线索,设计具体的任务情境。本课由纵横两线引开:纵向上按照时间发展的顺序,即从华夏部落、到秦朝、再到2023年的深圳,展现了“贝”字从甲骨文——小篆——楷体的形象演变;横向上又根据故事发展的脉络,结合仓颉、秦始皇、周恩来总理来串联字形字义,解析“贝”字的作用与内涵。从字源情境引入文本情境,再融入生活情境,通过一个个具体化的实践探究活动,完成具有内在联系的语文学习任务,不仅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更实现了语文课程内容由碎片化向任务群的整合。
二、以史活文,深化文本理解,培育思维能力
根据巴赫金的话语理论,“语言符号是可以解码的,不仅体现为对词句概念意义的认知,更表现为积极能动的对话”。[3]站在语文教学层面,除应重视语言文字的积累与梳理,更应关注语篇的交际功能,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因此,语文教学的本质是一种话语实践。《“贝”的故事》一课采用“文史跨学科”的教学策略,有机地融入了大量历史真实事件,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以文释史,以史活文,试图为深化文本理解,诠释话语表达,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范式参考。
在进行知识迁移时,本课结合“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废贝币,改用金属钱币”这段历史,讲解“贝”字旁与“金”字旁的关系,让学生积极思考更多带“金字旁”的字,并进行创意表达;又结合秦朝驿站制度和选文内容,巧设学习活动“汉字驿站”,赋予汉字人格化的特点,让学生们充当“赚”“赔”“贫”等字进行自我介绍,引导学生尝试发现汉字的一些规律,也使话语通过文字实体化。
此外,徐老师由“贝”字推演开,设计举行“汉字故事宣传会”的任务情境,课上通过制作、交流、分享汉字故事宣传册,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汉字形象宣传大使,感受汉语言文字和中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学生们根据这节课所学的识字方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通过画一画、贴一贴、写一写、说一说的方式,激发学生们对汉字、对传统文化的自豪。历史知识的融入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更为其提供了新的思维维度。
三、文史互渗,大单元顶层设计,助力文化自信
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归属于“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人文主题是“探寻汉字奥秘,传承汉字基因”。这个单元有四篇课文,分别是《神州谣》《“贝”的故事》《中国美食》《传统节日》,涉及到丰富的历史文化素材。为了实现学习目标,立足“联结生活”“活动探究”“实践感悟”的学习方式,将情境任务作了活动分解,设计了结构化活动链:衔接《神州谣》,以诞生在神州大地上的华夏部落为起点,引导学生畅游神州大地,寻根汉字文化;课尾由“贝”字旁向“火”字旁的迁移学习,正好衔接《中华美食》一课涉及到的“火”字旁内容,引导学生知晓带火字旁的字大多与火有关,巧妙地从“中国汉字”过渡到“中华美食”,由浅入深,层层推进,了解每个汉字的前世今生,感受“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中国故事”的道理,更对大单元教学进行了精准把握。再结合周恩来总理嘉奖沙井蚝业这一历史事件,从感受造字文化,到拓展贝币文化,再到建设家乡的家国情怀,进一步激励学生们自觉书写我们的汉字故事,传承中华文明,助力“文化自信”落地。
综上,小学语文承担着立德树人的光荣使命,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也离不开对文本内容的深度解读和审美再创。[4]“文史跨学科”教学作为一种成熟的教学策略,对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培育历史文化思维,树立文化自信发挥着重要作用,也为语文课堂教学形式的变革提供新思路,推动着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 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郑太年.知识与其双重情境化——关于教学革新的思考[J].全球教育展望,2004,33(12):6-10.
[3]贡如云.语篇解码说:语文阅读教学本质论略[J].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20(10):3-6.
[4]邹晓华.中学语文“文史结合”教学法实施路径研究[J].中小学教材教学,2020(03):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