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目前,在高中作文教学中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不仅需要我们变革课堂,还要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强学生的文化理解。因此,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现提出四点教学策略:口头作文,读写结合,学生互评,积累经典文学素材、关注当代文化动态。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 作文教学 学习任务群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指语文素养的核心要素和关键内容,主要包括“语言建構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作文作为高考语文的重头戏,一直以来深受重视。因此,在提出语文核心素养下的当下,去探讨高中作文教学,显得尤为必要。
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四个维度,现提出以下教学策略:
一.基于语言建构与运用——口头作文
在高考的背景下,当下高中作文课的教学过程一般都按着教师布置作文、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阅、教师讲评的顺序。这样的作文课,有效性较低,不但费力费时,而且激发不起学生的写作兴趣,模式化地套作作文大量涌现。那么,该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作文课更有效呢?基于语文核心素养,改变当下作文课的固有模式,变书面作文为口头作文,让学生在语言的交流、沟通、梳理、整合中形成自己的作文思路后,再利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写作思路与同学们分享,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利用语言刺激思维,激发学生产生自发的写作的欲望。
北京师范大学的刘淼教授在《作文心理学》中说:“口头言语训练有助于书面言语能力的提高;书面言语能力的提高反过来给口头言语以促进”。可见,口头言语与书面表达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果口头作文有效实施,可以使学生的语言能力不断提高,进而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在教学中具体的做法如下:(1)课后3分钟说话练习。在每天语文课结束前的3分钟,指名一位同学说话,内容根据当节语文课自己所感兴趣的某一点展开。每次学生说话完毕,师生要进行简要的点评,说的精彩的及时鼓励,说的糟糕的视情况也应适当鼓励。(2)口头作文课。每隔四周选择两节作文课,老师提前三天布置口头作文的任务,学生提前做准备,也可以课上临时布置。课上同学们说构思、写法,组织学生们围绕自己的观点、写作角度、写作思路进行交流,集思广益,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激发学生的写作思维,产生自发的写作欲望。学生口头作文表达后,首先,教师要给学生一些鼓励,增强学生的表达欲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其次,教师或者其他学生在对发言者的发言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让发言者有所得。
口头作文是一项高效地作文训练。在口头语言的听觉刺激下,既能更有效的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又能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作为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语言训练的机会,指导学生积累、建构、运用,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基于思维发展与提升——读写结合
当前的高中语文教材在编写上强调阅读教学的主体地位,而忽视了写作教学。那么,在这样的教材背景下,应如何进行作文教学呢?阅读,是主体从外到内的吸收、借鉴的内化过程;写作,是主体从内到外的抒发、表达的外化过程;阅读与写作,是构成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教材以阅读为本位的背景下,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利用教材的课内阅读,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读写结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在《语文教学十二韵》中讲:“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思真;作者胸有镜,入境始与亲”。叶老先生这句话告诉我们,每一篇文章都有一定的写作思路,都有一条清晰明确的主线。因此,在课内阅读教学时,首先,通过获得对课文中语言和形象的直觉体验,归纳、学习文中的文学语言、文学现象、写作思路,丰富学生的理解和感受;其次,读写结合,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运用课文学到的写作逻辑规律,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形成自己的文章。
在教学中具体做法如下: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一课《林黛玉进贾府》为例,文中的第八自然段是对“荣禧堂”的描写,曹雪芹在描写这一部分时,先写荣禧堂所处的方位,在院落整体上把握位置;其次,写荣禧堂屋内的布局。由整体到局部,由室外到室内,由物理环境到人文环境。在教学中,我们不妨先让学生总结,通过对语言的直觉体验,分析探究作者的写作逻辑,形成自己的认识;其次,教师布置课后写作练习,运用课上学到的写作逻辑,介绍一个地方,如图书馆介绍。
入选教材的文章,都是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作品,经典的价值不可估量。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让学生通过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分析,获得思维提升,概括逻辑规律,读写结合,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独创性,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三.基于审美鉴赏与创造——学生互评
当前的高中作文教学,由于学生学习时间紧张,往往采用教师批改的方式,评改方式比较单一,在此情况下,学生往往只关注分数和评语,却对作文的修改毫无兴趣。因而,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学生互评作文,不仅解决评改方式单一的问题,而且学生通过评改其他同学的文章,能够感受、体验、鉴别其他人的作品之美,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更好的修改自己的文章,创造美。
叶圣陶先生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中说过让学生参与作文评改,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故,让学生参与到作文的评改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作文课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互评作文中,发展思维,提高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具体操作如下:(1)在学生互评作文之前,教师讲解本次作文的写作目标、写作要求、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学生互评要依据它们展开;可让学生从立意、结构、表达、构思、主题、书写等的某个角度评改或者综合评改;因为评改要求很多,所以在每次学生互评之前,教师要指导全班统一评改要求。(2)学生评。学生的评作文的能力是一个需要培养,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在学生互评作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指导。学生可以按照总体——局部——整体的顺序,先从全文出发,再看各段落的字、词、句、格式等方面,最后在看全文评改是否得当。(3)教师总结,学生自己改作文。
学生互评作文的过程,是一次欣赏美、鉴别美的过程;是一次取长补短,不断进步的过程;在评完同学文章的基础上,了解自己的不足,学生有兴趣积极主动地修改自己作文,表达与创造自己心目中的美。互评作文,是提升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策略。
四.基于文化传承与创造——积累经典文學素材,关注当代文化动态
高中生课业紧张,看课外读物的时间少,故而没有写作素材,写作素材缺少,写作文时便无话可说,久而久之,学生便会讨厌作文甚至厌恶作文。因此,基于语文核心素养,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积累古今中外经典文学素材,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其他民族的文化,吸收人类文化的精髓,在宽阔的文化视野下,结合当代文化,创造自己的文章。
钱理群教授在《经典阅读与语文教学》中说过,学生阅读经典实际上是和大师进行穿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是占据精神的高地,就是一种文明的传递。可见,经典文学作品对于人生刚刚起步的学生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学生通过阅读古今中外经典文学作品,借鉴前人的创作经验,提高的文学素养,阅读时文,了解时事,关注当代文化的发展方向,创造自己文化理解下的作品。
在教学中具体操作如下: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1)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学习任务群2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要求,在两个学期选择3—5部作品阅读。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在高一上下学期根据自己的教学计划分别选择2—3部作品,也可以按照教材“名著导读”部分选择作品,所选作品不仅要与教学计划有所联系,而且要涉及古今中外、体裁要多样化。如:高一下学期选择《红楼梦》、《巴黎圣母院》、《哈姆莱特》,三部小说涉及中外,包含两种体裁。《红楼梦》、《哈姆莱特》分别与第三册、第四册教学计划有联系,而《巴黎圣母院》与《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完后,可以进行中西方建筑对比研讨。通过整本书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拓宽文化视野,积累写作素材,撰写读书笔记和作品评价,为写作奠定基础。(2)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学习任务群3 当代文化参与”的要求,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图书馆、档案馆等阅读时文,通过各种传媒了解时事,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参与当代生活,剖析对当前各种文化的认识,阐释自己独特的见解,不断提高文化理解,进行习作分享,从而提升的写作水平。
作为教师,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应指导学生积累经典,关注当代,以优秀的经典文化为根基,以先进的当代文化为方向,博古通今,在宽阔的文化视野、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下,不断提高写作创作水平。
综上所述,在高中作文教学中,基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不仅需要我们变革课堂,还需要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强学生的文化理解。只有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作文教学,才能使教师始终把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真正放在首位。
参考文献
[1]刘会芹.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愿景[J].语文教学通讯,2016(5).
[2]刘春文.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作文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2016(6).
[3]郝淑美.对高中作文教学的困境及出路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
[4]程梅.初中作文教学有效性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9.
[5]赵永攀.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文本解读[J].教学与管理,2017(6).
(作者介绍:卢群,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