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玲雁
摘 要: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注重与传统文化教学的融合,通过吟诵经典的方式,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通过吟诵经典,愉悦身心,传承文化。小学语文是基础环节中的基础学科,能否引导学生学好、用好小学语文知识和技能,不单单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更影响着学生未来学习综合素养的培养。基于上述认识,笔者将以词吟诵教学这一重要教学模块为切入,就小学语文与传统文化结合提出若干看法,以资诸位参阅、分析。
关键词:吟诵;经典;传统文化;小学语文;融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3)13-0109-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13.036
中国传统文化是由几千年的文明演化而形成的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集合,反映了人文风俗、民族特质,包括古文、诗、词、曲、赋、对联、歇后语,等等。小学生学习经典文化不仅是对我国传统文明的吸收,同时也能提高文学素养,达到修身养性的作用。吟诵是传统经典文学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古人也大多通过吟诵的方式来写诗词,通过正确地吟诵经典文学作品,能够加深学生对文学本身的理解。
一、掌握正确的吟诵发音韵调
经典文学作品的吟诵只有正确把握字词的发音、语调、节奏,才能读出古诗词的韵味。
(一)掌握字词的正确发音
经典文学作品的吟诵一般使用普通话,即雅言,而较少使用方言吟诵。而且在经典文学作品里,经常会碰到古音与今音的区别,例如大学里的“心宽体胖”中的“胖”读“pan”第二声,“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斜”读“xia”第二声。教师在指导学生吟诵时,一定要重点指出古音与今音的区别,指导学生正确发音。同时,经典文学作品的发音还应讲究字正腔圆,尤其是古诗词,其中每一个字都是古人“捻断数根须”苦思冥想得来的,每个字都有特殊的含义。尤其是当存在很多生字词时,教师一定要示范标准,包括前鼻音、后鼻音、翘舌、平舌,等等。很多经典文学作品里还有多音字,例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中的“花重锦官城”的“重”字,教师首先应让学生了解这首诗的含义,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花因包含雨水而显得沉重,因此应读“zhong”第四声。其实,很多古诗词的发音,文化界都有定论,教师首先自身要将发音研究透彻,遵循文读语音系统的规矩。
(二)掌握吟诵正确的韵调
古人做文章特别讲究韵律,尤其是古诗词一般都平仄押韵,吟诵起来才更能表达诗词的意境美。因此,教师在进行吟诵教学时,也要从吟诵曲调、吟诵节奏、吟诵韵律等方面进行指导。
首先,在吟诵曲调的选择方面,多沿用古人传下来的吟诵方法。古人作诗大多以吟诵得之,其中的长短快慢也是代代流传下来的,基本能够体现诗的原貌。教师可以选取著名教育学者的音频或视频,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模仿,让学生学习这些大师的发音曲调,在聆听的过程中边模仿边领会诗的意境、诗表达的情感重点。但是,并不是所有经典文学吟诵都有前人模仿,此时就要求教师对经典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研究,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由教师进行吟诵音频或视频的录制,然后上传至学校学习共享平台,供学生下载模仿学习。
其次,古诗词不同于现代诗,一般都讲究平仄押韵,因此,在吟诵的时候也需读出其中的韵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腔音,即用鼻腔或胸腔发音。声韵一般分为平声韵、入声韵、上声韵、去声韵,如《登鹳雀楼》这首诗中,第一句、第三句是去声韵,第二句、第四句是平声韵,在读这首诗的时候还需找准格律,“黄河入海流”,“黄河”二字需读高,强调黄河这一意象,格律读错就可能会影响整个诗词的意思表示。
(三)掌握吟诵的正确节奏
经典吟诵的节奏把握也是教学的重点,不同的吟诵体裁,在节奏的长短、轻重、高低等方面都有差别。根据诗词表达的情感不同,抑或轻盈舒缓,抑或抑扬顿挫。古音一般分为平、上、去、入四个声调,今音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在小学阶段称为一声、二声、三声、四声。不同的声调发音方式不同,例如平声采用平调,上声采用升调,去声采用降调,入声字一般要采用短读或顿挫两种读法。
要让学生正确掌握经典文学的吟诵规律,既需要教师的正确示范,更需要学生反复多次地正确吟诵,找到正确的吟诵腔调,掌握读古诗词正确的节奏格律,将经典文学表达的情感通过吟诵也能准确地传递出来。
二、掌握对经典文学正确的记忆方法
学生能够流畅地、富有感情地诵读一篇经典文学,除了需掌握正确的吟诵方法外,还需加强对经典文学的背诵与记忆。往往照着书本吟诵是无法读出诗的韵味的,必须脱离书本进行吟诵,并配上音乐与肢体语言就更能传达诗人词人表达的情感。但是,小学生在记忆古诗词时往往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他们记忆。
(一)熟读记忆法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让学生快速记住一首诗词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让他们反复多读,在读的过程中感悟诗词的意境,在读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吟诵的技巧,在读的过程中形成自然的语感。教师可以在晨读课上或课堂上,让学生自由吟诵,或者带领学生一起吟诵。学生读得越多,越能加强对诗词的记忆。
(二)联系扩充记忆
由于古代人写诗词多用古语且语文简短深奥,因此小学生记忆起来比白话文困难。此时,教师可以采取聯系及扩充的记忆方法帮助小学生记住诗词。所谓联系方法,就是古今相联系。在学习一首古诗时,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理解诗中的生字词,对于古代字词的用法用现代白话文解释清楚;然后,带领学生用白话文来解释整首诗的意思;最后,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分析这首诗表达的中心思想。经过以上一番古今联系的理解后,相信大部分学生都理解了诗词的含义,记忆起来也更加得心应手。例如,在学习毛泽东的《菩萨蛮 大柏地》这首词时,教师就可以重点分析词中提到的“鏖战”,那是革命先辈在井冈山会师后打的第一个大胜仗,体现了诗文的深沉、激扬、睿智。
所谓扩充记忆法,就是将描写同一事物的古诗词组合成知识模块,放在一起共同记忆,通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有利于相同题材的诗词的记忆。例如,在学习描写四季的诗词时,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将这些诗放在一起共同记忆。一年四季分为春夏秋冬,描写春天的诗词有白居易的《忆江南》、王安石的《元日》、杜牧的《清明》等;描写夏天的诗词有李白的《夏日山中》、白居易的《池上早夏》等;描写秋天的诗词有陆游的《秋兴》、刘禹锡的《望洞庭》、孟浩然的《初秋》等;描寫冬天的诗词有李白的《北风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然后,在每一首诗词的后面标注上这首诗词的关键元素及主要诗句,例如白居易的《忆江南》中写到了“日出、江水”,最著名的一句莫过于“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通过思维导图将知识进行串联扩充,帮助学生拓宽诗词知识面,加强对诗词的记忆,学生背诵起古诗词就会事半功倍,有助于对古诗词的正确吟诵。
三、采取有效措施丰富经典文学吟诵的形式
除了教师示范吟诵学生模仿吟诵外,教学中还可以借助多种资源丰富经典文学吟诵的形式。
(一)创造情境配乐吟诵
经典文学通过凝练的文字表达了丰富的情感,每首诗词都不可避免地刻上当时的时代印记。学习传统文学要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教师可以通过营造诗中的情境来提高学生吟诵的积极性。例如《论语》中的《两小儿辩日》这篇古文,是孔子写的一则教育寓言故事,说明了学无止境的道理。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将其中的情境表演出来,在表演的过程中进行吟诵。《两小儿辩日》中涉及三个人物:孔子本人、两个小孩子。教师选出三个学生分别扮演这三个人物,并适当运用服饰道具等进行造型设计,使情境更加真实。学生将故事中的对话表演出来,由于情境的带入,学生自然能够准确掌握吟诵的节奏、韵律,也能够在表演中找准人物的情感表达。
此外,在吟诵经典文学作品时,教师可以播放与之相关的经典音乐,增加现场吟诵的氛围感。例如,在吟诵杜甫的绝句时,可以配上优美的钢琴曲,“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首诗描写了早春的美景,选取的钢琴曲应该与春天相关,表达惜春爱春的情意。很多古诗词还可以变身为歌词,用唱的方式吟诵出来。例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一首长律诗,如果让学生死记硬背很难声情并茂地吟诵出来,而通过配上合适的音乐,将其转变为一首歌谣,在学生中的传唱度很高,学生记忆诗词的效率也会提高,而且通过唱的方式进行吟诵也能表达出古诗词的另一种韵味。
(二)开展经典文学吟诵大赛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吟诵经典、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学校、班级都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经典文学吟诵大赛。例如,以“吟诵经典,书香满园”为主题,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报名。每个班级可以是个人吟诵,也可以是小组吟诵,选择的文学作品为《三字经》《道德经》《弟子规》等。教师可以提前对参赛选手进行培训,帮助他们选择合适的参赛作品,并帮助他们一起进行吟诵练习,及时指出吟诵中的不足。古诗吟诵除掌握节奏、韵律、情感表达外,参加比赛时的服装及配乐也需提前准备好,需与参赛作品相符合,例如,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则最好是穿一身绿军装,选择的音乐以雄壮激昂为主基调,如果能够请专业的教师帮助进行音频剪辑,使配乐能够与长征的每句词结合起来则更有助于吟诵者发挥出最大潜力。吟诵大赛的开展既让学生能够有充分的自信展现自我,同时也是进一步通过比赛形成学古文诵古文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在经典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提高自身修养,增加文学素养,增加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及民族自豪感,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与精华,与现代科学文化相结合,创造出新的知识火花。
四、开设吟诵课程激发传统文化学习兴趣
将小学语文与传统文化教学相结合,需统筹兼顾,专门开设吟诵课程,使其成为重要的一门课程,鼓励学生多吟诵经典,培养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爱好。
(一)共同探讨诗词内涵展开丰富想象
吟诵课不仅仅是让学生吟诵经典文学作品,教师应合理安排课堂时间,一部分时间用于探讨诗词的内涵并带领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自由吟诵,还有一部分时间让学生代表上讲台做吟诵表演,并由教师与同学进行适当点评。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离不开联想与想象,师生在探讨古诗词的内涵时,实际上是再创造、再接受的过程。
通过联想古诗词的背景,古人在诗词创作中都融入了个人的身世处境,古诗词实际上是诗人思想情感的产物。例如,李煜在写“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时已经国破沦为阶下囚,因此,他才会怀着巨大的悲痛,将无限的愁思比作“一江春水向东流”。又比如,李白的诗大多充满浪漫色彩,“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首诗写于李白流放途中遇赦的时候,掌握了这个背景,就更能理解“啼不住”“轻舟”“万重山”所表达的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这些古典文学背景的掌握更能帮助学生在吟诵的过程中处理情感表达的方式。
还可以采取对比联想的方式。例如,毛泽东与陆游都写过《卜算子·咏梅》,可以将这两首词联系起来对比分析,展开丰富的想象,能够更好地掌握吟诵技巧。这两首写梅花的词,开篇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陆游诗中的梅花是处于落寞凄清的氛围,而毛泽东诗中却营造了冬去春来的欢快场景;在陆游的诗中,梅花是一种孤独寂寞的高洁,表现的是文人“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而毛泽东所描写的梅花是无私奉献的报春花,不畏严寒、乐观积极。所以,在吟诵这两首诗词时所应该表达的情感完全不同,如果不能正确领会诗词的中心思想,吟诵将会失去方向感。
(二)实现吟诵课程的体系化建设
吟诵课程的开设不仅仅是课堂内容的充实,为了进一步促进国学经典的传承,应注重对吟诵课程的体系化建设。一是保证每周一至两节的吟诵课程,学校应加强吟诵课程建设的重视,保证吟诵课程的课堂时间,并安排专业教师担任该门课程,尽量避免其他课堂挤占吟诵课程的时间,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接受国学经典的吟诵教学。二是吟诵课程的质量水平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师的经典文学教学水平,多开展古诗文的研学活动,促进优秀教师间的相互交流切磋;同时,还可以让优秀的教师上一堂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公开课,促进优秀教学经验的传播与推广。三是吟诵课堂的教学内容应精心设计、耐心打磨,任课教师应创新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方法,例如经典文学作品的吟诵,不能仅局限于由教师示范领读,而应综合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激发学生吟诵的兴趣,让他们能够找准吟诵的韵律,领会古文所表达的情感;同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多媒体设备,通过音频或视频构建更多的教学环境,使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生动活泼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五、结语
经典文学作品的吟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吟诵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深刻体会到诗词的意境美;吟诵还能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在不断的吟诵中增加语感。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巧妙采用吟诵的教学方法,促进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参考文献:
[1] 罗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策略[J].中小学班主任,2021(12).
[2] 刘丹.浅谈吟诵如何走进小学语文教学[J].新课程导学(下旬刊),2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