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红
摘 要:让信息技术服务于课堂活动,打开教学新思路,形成教学新效果,是当下初中地理教师已经达成的共识。立足这一背景,本文论述了初中地理课堂运用信息技术的实践策略,并基于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视角反思了教学实践之不足,从以学定教、共享资源两个角度提出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成长建议,以供参阅。
关键词:初中地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3)13-0058-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13.019
21世纪,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社会生活与之紧密结合,使人们的生活高效、丰富,也使我国基础教育教学结构发生了近乎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传统教学向信息化教学过渡,初中地理课堂活动迎来了跨越式的发展,因此教师应敢于创新,在课堂创造性地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指导学生探究地理知识,力求通过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提升,让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的目的。
一、初中地理课堂运用信息技术的实践策略
一节完整的初中地理课堂活动,首先需要精彩地导入课程,点燃学生无限的学习热情。其次需要优化知识讲解过程,使其符合学生认知特点,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与运用。最后应及时复盘总结,梳理知识脉络,以强化学生课堂记忆,保障整体教学效果。
遵循这一初中地理课堂教学逻辑,将信息技术进行运用,对具体的实践过程展开分析和总结,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个策略。
(一)情境导课:重现愉快教学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初中地理教师应该认识到,精彩的课堂导入是使学生在整个课堂学习过程中保持积极的关键,对其地理智慧的发展有着非同一般的影响。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运用在导入新课方面,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精彩、生动、令学生感到愉悦放松的新课情境。对此,教师可以从两个角度切入:
1.舒缓的音乐。音乐具有放松身心、调动情感之功能。正如法国音乐家费提斯所言:“音乐不只是表达的艺术,它还是能引起激动的艺术”,相较于直接在课堂通过“同学们,请……,今天我们要学习……”等直白的语言引导学生进行地理学习,音乐的巧用往往能更有效地调动学生情感,使其在音乐烘托的氛围下不由自主地调整状态,集中精神进行地理学习。所以说,基于信息技术构建导课情境,教师第一步可以将优美、舒缓的音乐通过多媒体设备呈现出来,并且通过互联网搜索与地理相关的音乐,如根据气候知识改编的《日不落》版《气候成因》歌曲等。通过接触此类与以往所聆听音乐不同的歌曲形式,学生自然而然地对其内容产生兴趣。同时,新课主题在无形中被渗透在初期课堂中,教师能够顺利完成新课导入,教学活动由此轻巧展开,有效提升教学效率。
2.直观的画面。能够同时满足学生视觉与听觉感知需求的画面,同样具有调动其情感的作用,促进其对画面相关内容的主动探索。基于此,在运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影视片段、秒懂百科等直观的画面导入新课。这要求教师在预设课堂活动时,提前根据新课内容、导课设想在互联网中搜集高质量视频资源,并对其进行合理剪辑,以提高画面与地理课堂导入的适切性。比如,在央视网《地理中国》栏目中搜索与初中地理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片段,将其剪辑应用在新课导入的情境创设中。学生在观看视频、观察画面、捕捉信息的同时也认识到自身应当在新课导入环节认真学习地理知识,明确课堂探究基本方向与目标,让课堂教学首战告捷。
(二)化繁为简:突出教学重点
初中时期,由于知识与经验储备不够丰富,教材中的许多地理知识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即重点与难点。为促进学生对重难点的把握,教师理应突出重点,探寻易于被学生接受的重难点教学方式。在此基础上,具有“化繁为简”功能的微课理应被利用起来[1]。以信息技术为支持,教师既可以通过录制视频、制作动画以及剪辑软件自主制作微课,也可以在丰富优质的互联网教学资源中下载微课视频,将其运用在课堂重难点教学环节。教师可以先依托教材向学生简要说明重难点知识本质,再用简短微课视频吸引其注意力,优化其内涵讲解过程,让学生在凝练、生动的微课学习中提高重难点学习质量。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针对微课视频内容设计一些“微问题”,将其通过旁白动画或电子课件的形式出示在学生面前,以此引发他们关于微课视频内容的深层次思考。“微问题”与“微视频”适配度越高,学生基于微课信息技术的地理学习就越深刻,其学习效果提升至新的层次,教学有效性也就愈发向预期靠拢。
(三)构建活动:引领项目学习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呼声越来越高,无论是否在初中地理课堂运用信息技术,教师都应一边进行教学,一边在地理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鉴于此背景,将信息技术在课堂合理运用起来,教师可以创新构建地理活动的方法,优化具备“信息化”特点的项目化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课堂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与合作学习,充分体验地理知识的生成过程,如读图、绘图等。
读图是初中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常见方式,包括对区域地图、地形图、示意图、交通图、气候图等图表的识读和分析。此时为带动学生地理图示的整体探究,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直接将图示在不同的电子课件中呈现出来,根据课件设计读图问题,先引导学生将视线从教材图示、习题图示转向课件图示,再带领他们对其展开识读与分析,使其观察課件中的同一图示,主动进行分析和讨论,一边提高读图水平,一边锻炼用图能力。而借信息技术之力,在课堂深入培养初中生地理绘图能力,教师可以利用智慧白板等智能化教学软件引导学生走上讲台,绘制关键的地理图形,如等高线地形图、地球公转示意图等。相较于让学生在座位上自主绘制地理图形来说,使其主动运用信息技术、向其他同学以及教师展示并说明绘图过程,通常可以进一步加深他们对图形的思考,对其发展地理绘图能力有着非同一般的积极影响。
(四)解析问题:加速思考辨析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疑问的存在至关重要,教师不仅应为学生设置疑问,还应助其解决疑问,解决学习路上的绊脚石,实现深刻、高效学习。在此期间,教师同样可以运用信息技术答疑解惑,争取发挥其最佳效力。而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解析典型问题”“关心社会热点”两个视角切入[2]。
1.解析典型问题。如何在初中地理课堂设置疑问?哪些素材可以引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深入思考?教师应明确一件事情:问题越具有典型性,其应用与思考价值越突出。因此,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对各知识点相关典型问题展开搜索。而初中地理历届测试题中的题目均具有典型特征。由此,教师可以在备课阶段,针对新课内容并通过互联网搜索历届测试题中的典型题目,再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动画、课件等信息技术途径出示典型问题,引导学生对其展开分析。在此期间,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课堂智能化学习平台内部搜索引擎搜索相关知识点,扫清思考障碍。学习主动性提高,地理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学会借助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学习,在典型问题中积累解析地理问题的经验,学生实现不同程度的进步,课堂教学质量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得到提高。
2.关心社会热点。解读近些年的初中地理测试题可以发现,其与社会热点的衔接愈发紧密,越来越多的社会热点事件开始与初中生的地理学习联系起来。面对这一情况,在初中地理课堂运用信息技术,教师还应关心社会热点,紧跟时事,加强对互联网中地理热点事件的关注,准确把握其与初中生地理学习和实践的联系,针对热点事件的地理内涵与影响合理设计问题,将其巧妙地关联在教材知识的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对相关信息化学习资源展开辨析。经历这一过程,学生能充分认识到部分社会热点与地理学习的相关性,在生活中也能主动通过信息技术渠道关注社会生活丰富的地理知识,随时进行辨析学习,实现积极成长。
(五)趣味闯关:检验学习基础
以往的初中地理教学会存在学生对知识掌握不扎实、教师对学生学情不够了解等现象。这主要因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没有及时检验学生学习基础或教师检验学生学习基础的方式较为刻板,无法调动学生的参与欲望。有鉴于此,将信息技术应用在当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凭借其趣味性设计活泼、多变、新鲜、有趣的学习基础检验环节[3]。比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地理闯关”动画课件,将课堂所讲解的基础知识按照难易程度进行区分并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模拟闯关游戏形式,将其设置在不同“关卡”中,针对不同“关卡”设置不同的奖励机制,如“作业数-1”等,调动学生“闯关”积极性,引导他们作答各“关卡”内的地理题目。课堂不仅是讲授知识的课堂,更是学生积极检验并反馈自身学情的课堂,是教师及时检测学生学习基础的课堂。师生可以基于大数据手段分析“闯关”成果,一同查缺补漏,课堂信息化教学有效性不言而喻。
(六)创新总结:完善知识体系
除检验是否及时外,总结是否及时也关系着初中生地理课堂学习有效性,影响着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而基于信息技术形成的思维导图,能够凭借其“思维可视化”特点,在极大程度上促进教师与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系统总结,使学生明确知识脉络、完善知识体系。教师可以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末期充分运用思维导图工具,在课件中对亟待总结的知识点进行适当提示,利用WPS等软件中的思维导图绘制工具,带领学生根据提示绘制思维导图。随着信息化软件中思维导图的完整呈现,学生自然能够系统地掌握课堂知识。
再者,在指向复习的特殊课堂上,教师也可以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强化对思维导图的设计与运用。比如,针对“中国的地理位置”这一知识点,教师可以充分挖掘经纬度、海陆位置等要素来设计思维导图框架,引导学生回忆其具体内容,补充思维导图,完成对知识的梳理与总结。
二、初中地理课堂运用信息技术的其他反思
明确初中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的基本策略,并不代表着教师能够将信息技术全面、高效地运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有不断优化具体的信息化教学方法,开拓信息技术的运用思维,提升基于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专业水平,才能不断扩大信息技术在初中地理课堂的运用效果[4]。因此,教师应定期反思初中地理课堂信息技术的运用过程与效果,并将调整与优化措施落在实处。
(一)以学定教,优化方法
“教是为了不教”,将信息技术运用在初中地理课堂上,是为了让学生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更好地探究地理知识,是以“学生本位”为基本原则。由此,教师应避免“根据个人的喜好选择资源与方法”,建立“以学定教”意识,根据学生的需要不断调整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课堂的融合方式。比如,在课堂上观察学生对不同类型课件的反应,确定适合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并被多数学生喜欢的课件类型,适当提高其运用频率,并取代其他学生喜好度不足类型的课件。再比如,在运用“微课”这一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观察学生对不同时长微课的反应,分析其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时间,适当调整其他微课时长,优化在课堂上运用“微课”这一信息技术的具体方法。久而久之,立足运用信息技术的初中地理课堂,基于不斷优化的信息化学习体验感,初中生地理信息化学习热情愈发高涨,让教学水到渠成、立竿见影。
(二)共享资源,专业成长
“团结力量大”,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不应是独立的个体,而应是合作的伙伴。为促进每一名学生地理品质的形成,为在课堂适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教师之间可以建立“信息化教学资源共享机制”[5]。加强合作与教研,共享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整理或制作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共享在课堂通过不同方式运用信息技术的有效经验,共同围绕在课堂运用信息技术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分析应对策略,在相互学习、教师互助中达成专业成长。随着教师的专业成长,信息技术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的运用瓶颈不断被打破,师生受益匪浅。
三、结语
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有效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在教师的信息化指导下实现对地理知识的高效学习,并且提高其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的关键能力。将信息技术有效运用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师不仅应根据课堂实况积极探究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不同阶段的不同应用策略,还应主动反思、共享资源,不断站在学生立场上优化信息技术的课堂运用方式,使其更加符合学生需求,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 李春燕.初中地理与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探讨[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1(12):79.
[2] 张伟香.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J].家长,2021(32):72.
[3] 王晶晶.信息技术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学策略探究[J].智力,2021(11):167.
[4] 刘霞.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有效整合现代信息技术[J].新课程,2021(33):145.
[5] 曹军霞.信息技术背景下初中地理有效教学实践[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1(9):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