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诵,拥抱经典

2016-12-05 08:41马瑞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29期
关键词:吟诵理解美感

马瑞

摘 要:目前,中国古典诗词在中小学语文课本里的比重日益增大,但当下的古诗词教学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古典诗词教学普遍停留在翻译句意的浅层次上,重文学常识、背景知识、主题思想、艺术特点的讲授,重表达式的分析和结论,而轻诗词本身的审美价值和情感内涵,轻学生个性的情感体味,使原本充满无限生命活力与审美意蕴的诗词艺术在教师的讲解中成了枯淡寡味的文字符号。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充分展现古典诗词的文字之美与意蕴之美呢?吟诵,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可以在教学中通过吟诵的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在吟咏中体验美感,在诵读中拥抱经典,向语文知识的高峰不断攀登。

关键词:吟诵 兴趣 美感 理解

吟诵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对汉诗文的诵读方式,自先秦开始,口心授、代代相传、流传至今。它是古代教育系统中唯一的诵读方式,也是创作诗词文赋的方式。因此,中国古典诗歌之生命,原是伴随吟诵之传统而成长起来的。古典诗歌中的兴发感动之物质,也是与吟诵之传统密切结合在一起的。所以,读古诗词一定要吟诵。李白就有“吟诗作赋北窗里”这样的诗句。中国的诗词文赋,大部分是使用吟诵的方式创作的。吟诵,在诗词的教学中加以推广,反复练习,有利于回归创作者本来的意图,理解名篇佳作的内涵,体会古典诗词独特的神气和韵味,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素养。[1]

一、借助吟诵,激发兴趣

当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古诗词教学成为一大难题。古诗词内容比较深奥,字、词、句不容易读懂。加之学生文学和历史知识有限,又缺乏背诵时间,我们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目标越来越远。

生活是学生最鲜活最感亲切的课堂。吟诵可以使学生对年代较为久远的古典诗词感到亲切,使它们能融入到鲜活的生活中去。在教学中,我总是想方设法地把古典诗词的吟诵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实际中来,这样就可以激起学生的兴趣,使枯燥的诗词变得鲜活起来。

如讲到实践和认识的关系,这个抽象的问题要联系到哲学,我们可以让学生吟诵“春江水暖鸭先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讲到愁绪,我们可以让学生吟诵“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如讲到春夏秋冬的交替精彩纷呈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吟诵“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使学生吟得摇头晃脑,诵得兴趣盎然。[2]

这样的吟诵课堂拉近了生活和诗词的距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学生不觉得诗词是遥远的、枯燥的,记忆诗词也就会事半功倍。

二、以诵入境,享受美感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音是这项艺术不可或缺的手段。通过语音不仅可以传情达意,而且可以让人们贴近美,感受美,获得一种愉悦。[3]

柏拉图说:“美是难的”。过去,我们的学生总觉得诗词虽是经典,但离我们久远,如《离骚》甚至相距几千年。和白话文相比,生涩难懂。要理解内涵,发掘美感更无从谈起。比如我们在学习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从字面上我们的解读是一名落第的举子的凄凉。“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可能是落地之后的痛苦惆怅,也可能是对未来的担忧。美虽美,却是一种凄美。

这首诗用吟诵的方法辅助,两联都是闭口音——开口音——闭口音。四五个开口音或闭口音的字连在一起,结果吟诵起来就会口型变化少,体现的是一种悠长抒情。由于其中开口度大的字在中部集中出现,加上韵字的反复出现(除了押韵的地方外还有两处,另还有两个仄声字是同样的韵母),使得这首诗读来不像字面意思那么凄凉,而是意境开阔,所以愁思也就超越了眼前,有感慨人生之意。

吟诵的方法把音效的渲染引入课堂,使得古诗词的意境不再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在课堂是适当地使用吟诵,既可以在学生和创作者之间搭一座桥梁,很好的再现意境,也可以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使他们心驰神往。

三、细斟慢酌,披文入情

诗歌是诗人们倾注了自己全部生命的作品,而阅读者与鉴赏者也需要无条件的感情投入。教师的责任应是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把作者之情、教师之情、学生之情三者合流,让语文教学成为一种深刻的情感体验的过程。而吟诵可以声激情、以声传情,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读得其法,不但能理解作者写什么,而且能与作者心灵相通。”

比如我们以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为例: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学生阅读这首诗歌时把目光锁定在“愁”上,因为受到“忧”“愁”“不称意”这样的字眼影响。那么这首诗歌只表达了作者的“愁”么?

这首诗押的是平声尤(iou)韵,这个韵比较悠长、低回,是很抒情的一个韵,最后两句中的“不”“发”是入声字,集中体现了作者的不甘心而又无奈的愤懑之情。

又如辛弃疾的《丑奴儿》一词: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我们通过吟诵的方式来分析:这首词用的是“尤韵”(iou),这个韵里的字有“秋、游、留、羞、楼、流、悠、求、囚、忧、愁……”,这个韵平声悠远深长,入情入心,最适合表达愁绪绵长,挥之不去。作者回顾少年不知什么是愁苦,衬托今天已经深深领略愁的滋味,却没办法说出来。“却道天凉好个秋”把一腔的愁绪转到天气上是何等的压抑和无奈!

古诗词的创作是靠吟诵出来的!作者通过反复吟诵直到满意才会记录下来。在诗词教学中,吟诵可以成为教师的一大助力。运用恰当可以让学生积累大量的诗词知识,感受古典诗词的无穷魅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文学素养。师生真正接近经典,拥抱经典。

参考文献

[1] 吴式颖主编,《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

[2] 冯忠良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

[3] 徐建顺,《古诗声韵之美》,2012年.

猜你喜欢
吟诵理解美感
兼具力度与美感 Bowers & Wilkins 702 S2/707 S2/HTM71 S2/ASW10CM S2
关于书法美感问题的几点思考
大桥下面:我喜欢被遗忘的美感
吟诵国学经典,提升语文素养
靖江吟诵的采录以及初步研究
谈科学故事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尹雪艳,永远的上海梦
偏远地区高三英语学习方法探究
小学高段语文语感教学之我见
韵兮境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