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慧琴
【摘要】数学习题具有渐进性、实用性特点,开展习题设计与开发,有利于学生通过解题牢固掌握数学知识、技能.习题设计与开发是小学数学教师的重要教学工作,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文章结合实际习题案例,总结了基于思维进阶的习题设计与开发策略,旨在为教师的习题研究提供思路,促进学生思维与解题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进阶;习题设计;教学策略
习题设计与开发,能满足学生在不同阶段的数学学习需求,对于学生的思维进阶大有裨益.高质量的习题能激发兴趣、开发智力、拓展思维.当前习题设计中存在机械性、重复性问题,不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教师需要改变墨守成规式的习题设计思路,运用科学方法开发习题资源,推动学生思维进阶,同时树立全新的习题观、学生观,敢于打破常规,设计指向思维进阶的数学习题,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
一、“一題”至“多题”———在习题变化中提升学生思维灵活性
灵活多变的思维,是学生创新发展的基础.在习题设计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利用“一题”至“多题”的过渡,让学生在解题中融入个人的思考与理解.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解题,探究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方法,使其能在解决习题过程中,提升自己思维的灵活性.
以“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课为例,教师应挖掘教材习题中的隐性知识结构,立足创新思维的培养,设计多样性习题.在习题设计中,教师应聚焦对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等能力的培养,寻找思维聚力点,利用习题提升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使其思维向纵深发展.
【习题设计】
例1 已知正方体(如图1)可以被平均分成两个同样的长方体,若正方体的棱长为6厘米,那么两个长方体的表面积之和比正方体增加了多少?
设计分析 参考图例可知,两个被分割出来的长方体表面积之和比正方体表面积有所增加,所增加的恰好为正方体两个面的面积之和.通过解题,学生可以初步建立有关知识的表象,理清相关概念关系.教师可以在例1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例2 将一个正方体平均分,得到两个表面积相同的长方体,已知一个长方体的表面积为144平方厘米,请求出正方体的表面积.
设计分析 在“例1”的基础上,教师将问题条件顺序进行置换,改变问法,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分析.学生聚焦“两个长方体的表面积之和”,能比较正方体表面积与两个长方体表面积之和,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条件,运用所学公式进行求解,懂得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题.
解题过程 (第一种方法)144÷(1×2+0.5×4)=36(平方厘米),36×6=216(平方厘米).
(第二种方法)2×144÷(6+2)=36(平方厘米),36×6=216(平方厘米).
在创新例1的基础上,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对两道题进行求解.由“一题”至“多题”的演变,使学生能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整体性,进而在原有数学知识的生长点上,依托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公式进行求解.结合题意可知,长方体表面积是原正方体4个面的面积之和.“例2”在“例1”的基础上进行了延伸,另辟蹊径,充分、巧妙地转化了矛盾点,让学生能感受同一问题的不同问法.教师巧妙利用多道习题刷新学生对同一题型的认知,使他们能在问题条件的纵向比较中,整体理解“两个长方体表面积之和”与“正方体表面积”的关系,在积累审题经验的同时,感知几何信息的表象,全方位运用所学概念分析解题思路.“多题”习题设计凸显了教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理念,能让学生在思考中产生新的解题思路,提升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助力学生思维进阶.
二、“新题”至“旧题”———新旧关联中提升学生思维的系统性
全新的习题能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之感,激发他们的解题兴趣,使其获得内部学习动机.基于思维进阶的习题设计与开发,需要立足学生的系统化思维发展,即对旧的习题进行改编,链接学生已经学过的数学知识,从知识系统化的角度入手,编创习题,以实现“新题”至“旧题”的过渡.在解决“新题”时,学生能精确、综合分析,认识和理解所学数学重难点知识,在原有知识框架中,进一步完善数学知识体系.
以“圆”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习题设计中,将学生学习过的知识与新知识建立起联系,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强化代数推理、几何想象能力.
【习题设计】
例3 如图2,圆的中间有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是10平方厘米,请求出圆的面积.
设计分析 此题可以先求圆半径的平方,再计算圆的面积.在解题过程中,学生通过用字母代替半径,回忆学习过的正方形面积知识,初步尝试用字母解决问题,运用学过的知识寻找有助于解题的条件,推动新旧知识的迁移.
部分学生对“用字母表示数字”的理解流于表面,在后续的圆的知识学习中,难以合理运用.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对习题进行创新,基于真实学情,在原有习题基础上进行变化,将新旧数学知识联系起来,启迪学生的系统思维.
例4 以正方形的边长为半径画一个圆(如图3),请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出圆的面积(每一小格的面积为1平方厘米).
设计分析 通过“例4”与“例3”的比较可知,学生能在解题中理解圆的面积为圆半径平方的3倍多,即正方形面积的π倍就是圆的面积.本题设计遵循学生的新知识学习规律,将旧知识(数方格的方法)融入问题条件中,让学生能由表及里地分析问题条件,探索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小正方形的边长就是圆的半径,圆的面积就是正方形面积的π倍.学生能由这一表象关联到一类问题中,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
从“旧题”至“新题”的过渡,能让学生构建数学模型,先求出小正方形的面积,再根据数学模型,求解圆的面积.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基于学生的思考,设计新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研究,使其能探究数学知识本源,建立适配的数学模型,在解题中加深学习体会和感悟,提升思维的系统性.
三、“单题”至“题组”———在对比理解中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学生的数学解题是由单一至具体,由直观到抽象的过程.教师应认识到学生思维在解题中的变化,利用“单题”至“题组”的过渡,让学生形成关于数学知识的深刻认知.在设计和开发习题时,教师有必要以课堂为载体,借助习题的延伸,促进学生理解知识内涵,使其思维深刻性得到提升.
以“分数除法”一课为例,教师可以通过习题训练,推动学生思维进阶,利用合理的习题“量变”促成思维进阶的“质变”,在“借题变题”中,助力学生思维进阶.
“分数除法”一课是在学生学会一个数除以整数的基础上进行的,相关习题的设计与开发顺应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能让学生从一个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逐步迁移到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方法中.教师根据同一例题设计延伸问题,不仅能让学生参考之前解题的思维结果,还能创设开放度较高的课堂探究环境,让学生保持积极的思维状态和宽松的学习探究气氛,进而在解题中提升思维的深刻性.
四、“方法”至“能力”———变式训练中提升学生思维综合性
学习方法的掌握会推动学生的思维进阶,从而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习题设计与开发可以从变式训练入手,以体现学生对知识的反思,逐步实现解题“方法”至“能力”的过渡目标,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升学生思维综合性.
以“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为例,本课重视引导学生运用转化思想方法解决问题.教师可以设计与实际生活有关的习题,通过变式训练,引导学生体验转化的方法及应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推动学生思维进阶.
【习题设计】
例6 已知一袋大米重75千克,一袋面粉重25千克,现有一辆载重为5吨的轻型卡车,已经装了40袋大米,还能装多少袋面粉?
习题分析 从条件入手分析,可知根据已装的大米袋数和每袋大米的重量,能算出车上大米的总重量,利用车的载重量减去车上大米的总重量,再除以每袋面粉的重量,问题便迎刃而解.
为了提升学生思维的综合性,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出发,设计与“例6”相关的变式问题,加大对学生思维引领的力度,通过习题帮助学生实现由解题“方法”至“能力”的过渡目标.
例7 已知有两套不同的运动服,价格分别是130元、148元,有两顶不同的帽子,价格分别是16元、24元,有两双不同的运动鞋,价格分别是85元、108元.现有300元预算,想购买一套运动服、一顶帽子和一双运动鞋,预算够吗?最省钱的方案是什么?能剩下多少元?
习题分析 在变式训练中,这道题能让学生参考大量的已知条件,从中分析隐性条件.如果从条件出发向问题推理,不利于高效解题.所求问题是推理切入口,学生应该明确所求问题中蕴含的数量关系“剩下的钱=付出的钱-物品的总价”.确认条件后,根据“最省钱”这个词展开思考,便能提取已有经验,正确解题.
为了凸显变式训练从问题出发的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紧紧抓住从问题向条件推理的解题思路特点,为学生提供其他的变式训练习题,从而做到“趁热打铁”,巩固学生对解题方法的理解,使其能掌握解决同类型习题的技巧,提升自己的解题能力.
結 语
综上所述,教师优化习题设计,开发多样化习题资源,能巩固和加深学生对重难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其思维能力与应用能力.教师以当前学生的思维状况为参考,聚焦思维进阶设计、开发习题,能提高习题资源与教学内容、学生学习需求的适配性,让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积累解题经验,取得学习进步.在今后的习题设计与开发中,教师应运用富有启发性的习题,激起学生的解题兴趣,将他们的思维引向深处,逐步运用习题推动学生的思维进阶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维维.“让学引思”理念下小学第一学段数学习题设计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7(20):91-92.
[2]郝瑞亚.主体间性理论视域下推动学生数学思维进阶的路径探索[J].江苏教育,2022(65):52-55.
[3]沈淑阳.指向学力生长的小学数学习题设计策略研究[J].求知导刊,2022(18):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