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卫娟
摘 要: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具有先导性、奠基性作用。由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诸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学生经常发生错误。学生的数学概念错误具有隐蔽性、自发性、肤浅性等特质。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错误,将错误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加以运用,让儿童主动“识错”“思错”“纠错”。
关键词:概念教学;错误资源;有效运用
概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先导性、奠基性作用。数学概念是数学教学的基本单元,也是儿童展开数学思考的基本单位。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数学概念往往难以直接下严格定义,而主要是通过“概念形成”的方式,即对事物外延属性的抽象概括而聚焦概念内涵的。这就让学生在概念理解中容易发生偏差,形成概念理解性、运用性错误。教学中,许多教师对学生的概念性错误缺乏认识,致使学生许多概念性错误资源悄然流失。错误是儿童的真实经历,教学中教师应当主动捕捉、发现、运用甚至开发学生的错误,将错误作为不可再生的资源来看待。如此,学生的概念性错误将会大放异彩。
一、概念教学中“错误资源”的特质判断
学生在正式的数学学习之前,通过日常生活、活动和相关学科学习等已经积累了大量“前概念”。这些前概念是学生对数学的素朴认知,其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错误,有时,这些错误甚至很顽固、很隐蔽,不容易被发现,只是到了学生解题时才会露出冰山一角。为此,教师需要呵护学生的错误,研究学生的错误,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清醒预见和认知。
1. 隐蔽性
错误就如同病毒,既能让学生感染,又能让学生产生免疫力。从这个意义上说,错误是一把双刃剑。在概念教学中,学生的错误往往很隐蔽,是学生无意识发生的,有时是因为学生表述不严谨,如“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作三角形”,遗漏了“首尾”二字;有时是因为儿童没有把握概念的本质内涵,如“垂直就是竖直向下”等。尽管儿童对概念的把握是不系统、片面、模糊的,但却是鲜活的教学资源。例如对于“三角形”“扇形”等概念的错误理解,教师可以直观展示图形;对于“垂直”概念,教师可以采用变式教学。
2. 自发性
学生在概念学习中产生错误是自发形成的,通常借助于儿童的生活想象以及错误直觉而产生。例如学生对于“平均速度”的理解往往与“速度的平均数”相混淆,对于“三角形的高”往往认为一定在三角形内部,对于“平行四边形”往往认为都不是轴对称图形等。这些错误有的是因为学生对概念的外延把握不够全面,有的是因为学生对概念的内涵理解不够深刻,因而在教学中往往自发地产生。而且,这些错误的纠正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需要一个过程,有时甚至会很顽固,随着情境的不同而不断变化、反复出现、一错再错。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错误展开对比教学,让学生进行辨析,突出本质内涵。
3. 肤浅性
絕大部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是肤浅的,停留于概念的表层意义甚至字面意义上,这是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是一种感性思维,他们容易在大脑中自由地建构概念,自发地定义概念,数学的理性判断与逻辑推理往往显得很薄弱。例如学生往往认为“小数就是很小的数”“小数就是零点几的数”“互质数就是两个数都是质数”等等。这些都是由于学生对概念理解的片面化、表面化所致。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反证法”“举例”等方式进行教学,将学生的错误放大,让学生幡然醒悟。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错误本身乃是通向真理的一个必然的环节”。在学生的数学概念学习中,正确可能只是学生没有遇到的海洋里的暗礁,而错误却是学生的一种真实、真正的经历。因此,教师应当树立科学的“错误观”,宽容学生的错误、接纳学生的错误、跟进学生的错误、化解学生的错误。如此,错误不再是概念教学的绊脚石,而是教师进行概念教学的利器,是教师进行概念教学的宝贵资源。
二、概念教学中“错误资源”的利用策略
传统的数学教学对于学生的概念性错误往往是简单、粗暴地予以直接否认、批评。对错误的处理不当,往往造成了概念教学的失误,表现为“错误资源”的无端流失,对此笔者深感无奈、可惜。“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作为教师,应当以一颗平常之心来对待学生的错误,允许学生出错,正视学生错误,分析学生错误,将学生错误作为“资源”巧妙运用、化解,让学生主动思错、析错、纠错,从错误中诞生出智慧,构筑精彩课堂。
1.善于倾听,捕捉学生“错误”,引导“识错”
著名数学教学专家郑毓信说,“学生错误不可能单独依靠正面示范和反复联系得到纠正,而必须有一个错误的自我反思、否定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错误暴露出来,引导学生集体议错、论错,进而让学生“识错”,理解概念的本质内涵。
案例1:《认识平均数》教学片断(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7册)
在《认识平均数》的课堂上,笔者出示了这样的题目:五一期间前五天,江苏如皋水绘园的门票分别出售了1000张、900张、700张、1300张、1100张,先估计一下这五天所出售门票的平均张数,再想办法验证。
生(众说纷纭):1000张、950张、900张、1100张、1500张……
师:先请估成1000张的同学说一说。
生1:我采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将1300张中的300张移给700张,1100张中的100张移给900张,这样相当于每天卖出的门票张数都是1000张。
生2:我认为可以先将总和算出来,然后重新平均分,也就是(1000+900+700+1300+1100)÷5=1000(张)。
师:同学们是怎么估算的呢?
生3:我认为,平均数一定在“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所以我就估算成了1100张……
师:听了刚才同学的解释,你(指估算成1500张的学生)理解平均数了吗?
生4:平均数在大数和小数之间,我估到外面去了。
在概念教学中,教师承揽学生的发言,并通过倾听,及时捕捉学生的错误、放大学生的错误。通过引导学生对话、倾听,让学生主动认识错误,从错误中汲取教训,获得对数学概念内涵的本质理解。
2. 善于诱导,宽容学生的“错误”,引导“思错”
错误的价值不在于错误本身,而在于引导学生通过“错误”获得新的启迪、新的感悟。为此,教学中教师要宽容学生的错误,以从容的心态和机智等进行巧妙暗示,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如此,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案例2:《认识角》教学片断(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4册)
在学生初步认识了数学意义上的“角——一个顶点,两条直直的边”后,笔者让学生举例,于是有学生举了三角板上的角、桌面上的直角、直尺上的角、数学书封面上的角等,但其中也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有同学举了羊角、牛角等,显然,孩子们还是将数学意义上的“角”与生活中的角给混淆了,如何让学生深度理解数学意义上的角呢?笔者没有直接否定,而是引导学生深入比较“数学角”和“生活角”的意义差异。
师:请再次读一读数学书上角的意义,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角有哪两个最重要的特征?
生1:角有一个顶点,两条直直的边,牛角、羊角没有顶点和直直的边。
生2:凳角、桌角有点圆,不尖,不是数学的角。
……
教师通过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偏差、误区引导学生展开数学交流、讨论,孩子们似乎感悟到了“生活角”与“数学角”的差异,理解了数学角的内涵,明晰了数学角的两重要素,即角的顶点和两条边。这样的教学提升了学生的数学认识,消除了生活概念对数学概念的负面干扰。
3. 善于融化,应用学生的“错误”,引导“纠错”
学生在概念学習中发生的错误是一种现实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教学中,教师要以错误为契机,将错误纳入教学视野,让学生在辨析错误中明理长智,进而主动纠错,自主建构数学知识。
案例3:《平行四边形的高》教学片断(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8册)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三角形的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在三角形高的教学中,笔者运用了多重变式(不同形状、不同位置、不同大小等的三角形)进行教学,因此学生对三角形的高的学习印象较为深刻。因此,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高时,有学生发生了负迁移。
师:这儿有一个平行四边形,说一说平行四边形有多少条高?
生1:平行四边形有2条高,分别是以两条相邻的边作底。
生2:我认为平行四边形有8条高,分别以四个顶点为起点,向另外的两个相邻对边作高。
(显然,学生受到了三角形高的负迁移)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高和平行四边形的高,比较一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交流、讨论。
生3:三角形的高是从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平行四边形的高是从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
生4(兴奋地):我知道了,因为三角形有3个顶点,所以三角形有三条高;因为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有无数个点,所以平行四边形有无数条高。
教师展示平行四边形的高,经过进一步讨论,学生理解了平行四边形有两种高,分别以邻边作为底,且每一种高都可以画无数条。应该说,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高的原始化理解有合理的成分,也有不正确的成分,教师在教学中不是马上更正、否定,而是将三角形高与平行四边形高进行比较、融合,顺应学生学情,让学生自悟自得。
数学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错误观”,通过学生的错误,洞悉学生的认知状态,找寻学生的错误根源,敏锐发现学生错误原因。通过积极有效的引导,学生的错误将成为教学中最为重要的教学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