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贵福
【摘 要】案例教学法是根据具有良好成效的课堂进行革新形成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上运用起来可以凸显小学课堂的卓越教法。这种教学方法将以往的被动学习转变成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调动了课堂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同时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对教师要求很高,在施教的同时是对自身教学水平的提升。可见案例教学法是当前形势下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小学数学;有效运用
案例教学法是以优秀课程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者充当着设计者与引导者的身份,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创新,是相比传统枯燥死板的教学方法是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小学数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创造出的理论知识又反过来指导实践。由于数学课堂的实践性,所以数学教学是一门理论知识与实践要结合的学科,那么在教学中要贯彻着一个特点,案例教学法正顺应了这一要求。那么笔者针对案例教学法,浅谈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案例教学法的概念及特点
案例就是在我们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些活动,而案例教学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我们的教学目标,针对某些案例组织学生展开讨论、研究的教学活动。是一种提高学生思考和分析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方法,不仅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更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那么它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案例的选择是根据我们的教学目标而言的,旨在培养学生某个方面的能力,带有明确的目的性;第二,较强的真实性,我们选择的案例都是真实存在的,更能帮助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实践运用的能力;第三,深刻的启发性,通常我们的所选择的案例,再通过学生的探究之后都能引发他们思考获得有用的启发。
二、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实施
1.精心的课程准备
在课前精心做好准备是案例教学法实施的必要前提,也是案例教学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而课前准备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学生和教师。就教师而言,首先要明确案例的主题,构建好课堂的理论框架;其次是对材料的准备,比如课堂上需要的素材及重难点划分;最后就是根据课程时间等其他因素的具体安排。那么对学生来说主要是要进行个人的分析和小组的讨论,针对课题进行简要的分析列出提纲。只有做好了准备才能让课堂效率事半功倍。
2.组织课堂讨论
对于课堂部分主要是老师知道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课题案例的讨论中来。在组织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点明主题引导学生找到切入点,从而展开更深层的讨论。然后将学生讨论的成果进行汇总,对于优秀的成果进行展示,对于不恰当的地方进行指正,不管怎样在这个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与成果,鼓励要多于批评,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3.课后总结评述
我们常说总结其实就相当于第二次发现,往往能在总结中发现新的智慧。所以对于我们案例教学来说,能否取得升华就在于总结评述工作的顺利进行了。我们要针对学生的成果发现他们的亮点和缺点,亮点在之后的学习要发扬,对于缺点要在教学中补救。同时也要针对教学活动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是对教学工作的一个完结。
三、案例教学的局限性
1.案例本身的选择存在局限性
案例教学的特点笔者在前文有提到过它的真实存在性,并且要能够与我们的课堂有良好的结合,能够服务于我们的课堂。那么这样下来可供我们教学使用的案例实在不多,所以对于我们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来说,案例本身的选择就存在局限性。比如我们在学习牛吃草的问题时,我们总不能去走访每个农场,然后又根据它的实际条件来计算草生长的问题。很明显这样的案例是很难找到的,并不是每个知识点的教学都能使用案例教学法。
2.学生的配合度不高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往往在天性里都有着一丝顽皮,在课堂上很难跟随教师的脚步,使得教师无法指导少部分学生的教学,他们的不配合也使案例教学的开展存在局限性。对于学生的不配合主要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学生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常常处于被动吸收知识的位置,对于这样需要主动参与讨论的学习方式难以适应;二是小学阶段的学生知识的涵盖面有限,对于案例的思考与讨论层次也有限,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案例教学的成效。
3.教师的自身素质不高
对于案例教学,需要老师自身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能够对于学生有正确的引导而不是牵着鼻子走,这个力度就是对教师自身素质及教学水平的考验。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在学习加减混合运算时,我们以家庭收入与支出为案例,对于能力一般的教师一定会把运算的步骤直接教授给学生,而真正高水平的教师则会通过一步步自己的演算让学生自己总结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结语
以上是笔者的浅薄见解,总而言之案例教学法在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方面有十分显著的优势,符合当前新课程改革对小学生的发展要求,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张继学.案例教学及其在国内的发展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4(11)
[2]郑金州.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