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
- 全面深刻认识并有效维护信息安全
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建强人才队伍、强化技术支撑等方面提出了重要举措。关键词:信息安全;国家安全;党的领导;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高度,围绕信息安全的一系列根本性、系统性、战略性、方向性问题作出重要阐释,深刻阐明了维护信息安全对国家安全、政治安全和人民安全的极端重要性,指出了新时代如何更好地维护信息安全,为做好信息安全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梳理文献发现,近年来研究者围绕
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3年6期2024-01-16
- 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司法保障研究
量,是党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和必然选择。面对新时期社会复杂的生态系统,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存在着司法保障不足的困境。为此,本文从共同富裕与司法保障的内在辩证出发,阐述司法保障对促进共同富裕的价值地位,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以创新、协调、民主、共享为核心的司法保障体系,为共同富裕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关键词:共同富裕;司法保障;人民;法治 一、问题的提出 共同富裕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2021年8月17日,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 2023年9期2023-11-12
- 《典籍里的中国》传播致效的动因与机制剖析
,亦在于其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与生活需求,让饱含哲理与丰蕴精神的优秀传统典籍成功地为公众所知、所感、所思。主创人员的品质深耕创造出令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这既增强了国人的民族文化自信心与自豪感,也真正践行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从而为文化市场引入正向发展的源头活水,为整个社会的文化传扬凝心聚力。着眼于文化类综艺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的出圈,分析该精品文化节目的传播致效维度,同时分析节目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的表现,由此启示传统文化适应当代公众
新闻爱好者 2023年9期2023-10-14
- 《法兰西内战》民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建引领作用;尊重人民主体性,完善全过程人民民主;重视精神层面的教育,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引领主流意识形态,促进国家和社会治理良性互动。这是马克思主义民主思想由科学走向现实的关键一步。深入阐释如何防止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廉价政府转变为人民政府,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三个主要核心问题,贯彻践行人民至上理念,能够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提供价值遵循与实践指南。关键词:《法兰西内战》;人民;政府中图分类号:A811;D0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
西部学刊 2023年16期2023-09-06
-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人民”底蕴的生成逻辑和命题论域
化道路具有鲜明的人民底蕴,从生成逻辑看,肇始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锻造于党秉承为民初心的百年奋斗历程。从命题论域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描绘着“人民至上”的斑斓画卷。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人民”底蕴;生成逻辑;命题论域二十大报告突出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这是党带领全国人民栉风沐雨探索出的千古未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3年6期2023-09-03
- 《共产党宣言》中的幸福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马克思主义是為人民谋幸福的科学理论,《共产党宣言》作为其诞生标志,蕴含着丰富的幸福思想。资本主义私有制带来的剥削压迫激发了无产阶级追求解放与幸福的革命斗志,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广大劳动人民只有通过消灭私有制并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在每个人获得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才能摆脱剥削和压迫,从而进一步使全人类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幸福。深刻把握这一思想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共产党宣言》;中国共产党;幸福;人民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3年6期2023-09-03
- 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生成与人本构建
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深刻理解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形成脉络与人本构建,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关键词:马克思;中国共产党;共产主义;人民;人本共产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指导中国共产党人创造历史奇迹、夺取新时代伟大成就、奋斗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理论指导。站在新征程的时代坐标下,系统把握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形成脉络,理清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人本构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3年5期2023-08-26
- 马克思“人民”范畴的历史出场、基本含义及当代启示
071002)“人民”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是历史真正的创造者。马克思对“人民”范畴的考察以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为基础,以阶级分析为方法,打破了资产阶级政治哲学话语体系,将人民话语转向了阶级话语。“人民”范畴内涵丰富、导向清晰,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指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1]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理论和实践上继承、丰富并创新了马克思的“人民”范畴,在持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3期2023-08-23
-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互动关系
,一直忠贞不渝以人民幸福的实现为价值愿景,努力探寻出一条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从内涵特质、历史逻辑、学理依据角度来看高度耦合,两者相伴而生、互为延展、共同推进,深刻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具有深远意义。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人民;美好生活中图分类号:D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15期2023-08-21
-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推动绿色发展的三重维度
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推动绿色发展绿色发展的必要性、挑战以及策略三个维度展开论述。关键词: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民;绿色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 ]的明确要求,并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推动绿色发展提供了前进方向与根本遵循。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高度重视绿色发展,十分注重保障生态民生。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带领人民推动绿色发展,面临哪些挑战,以及如何带领人民推动绿色发展,深入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3年1期2023-07-29
- 中国式现代化的比较优势
代化 党的领导 人民 生产方式 制度〔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3)06-0001-09现代化作为人类追求自我确证、自我完善乃至生活美好的一种必然选择,寄托了人类的共同情怀和诉求。但因为各国社会制度、历史积淀、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差异性,世界各国关于现代化道路的追求与探索既有相似之处,更有立足自身国情的民族特色。人类终结于“自由民主制度”的神话更是在扼杀其他现代化路径存在的可能性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将自身的悖论和
人文杂志 2023年6期2023-07-05
- 习近平经济思想中的民生价值导向探析
设,更是要服务于人民这个最大利益共同体。习近平经济思想在民生领域方面有着充分的价值导向,由价值取向、价值意蕴、价值选择构成了有机系统。在指导经济建设使之朝着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个根本方向稳步前进的过程中,习近平经济思想最终的归旨也就必然是指导发展以在实践中满足人民群众更高水平的需要,实现人自由全面的发展。关键词:习近平经济思想;经济建设;人民;价值导向中图分类号:D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14期2023-06-28
- 人民: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是人的现代化。“人民”的不同维度建构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汲取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个人、他人和共同体之间和睦相处的独特特征。和平贯穿每一代中国人民的基因,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走的是和平发展的道路。14亿人口的现实国情奠定了特殊的机遇与挑战。与西方式现代化相比,中国式现代化遵循“人本逻辑”,坚持以“人”为自身的价值旨趣。关键词:二十大;中国式现代化;西方式现代化;人民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13期2023-06-28
- 人民概念的消解、激活和重构
聚焦到了重新定义人民主权的“人民”。在哈贝马斯那里,“人民”消解于法律规定的程序之中,以一种强调主体间性的“交往权力”来打通民意与政治合法性的通路。与之相反,拉克劳和墨菲恰恰是要激活“人民”以争夺权力的空场,形成不同政治计划之间不断竞争的有活力的民主。而在奈格里那里,具有同质化危险的“人民”被重构为无法化约的“诸众”。这些激进民主理论的离散尝试也是阶级斗争被放弃之后左翼政治道路上的分裂。文章试图以“人民”为切入点解读三种激进民主理论,评价其积极意义及其限度
求是学刊 2023年2期2023-06-11
- 新时代“社会主义道德核心与原则”教学探微
容,而“道德”“人民”与“集体”是其中的基本概念。社会主義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道德原则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新时代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核心与原则”教学意义重大。高校思政课教师要高度重视“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与原则”教学,让新时代大学生认识到“人民”在社会主义中国的主人翁地位,认识到“为人民服务”是天职,要继续发扬集体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砥砺前行。关键词:新时代;社会主义道德核心;社会主义道德原则;道德;人民;集体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
成才之路 2023年14期2023-06-03
- 卡萨诺瓦“民族主义文学”的内部观照
具有相同含义的“人民”与“民族”,也在民族主义文学和阶级文化的发展中,逐渐具有不同的含义,即“人民”是“民族”中阶级的组织部分,并不等同于民族主义文学。【关键词】 文学与政治;现实主义;人民;民族【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14-0053-03【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14.016一、缺少文学资本的国家、民族的文
今古文创 2023年14期2023-05-31
- 卡萨诺瓦“民族主义文学”的内部观照
具有相同含义的“人民”与“民族”,也在民族主义文学和阶级文化的发展中,逐渐具有不同的含义,即“人民”是“民族”中阶级的组织部分,并不等同于民族主义文学。【关键词】 文学与政治;现实主义;人民;民族【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14-0053-03【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14.016一、缺少文学资本的国家、民族的文
今古文创 2023年14期2023-05-31
- 人民的“另类面孔”:民粹主义的价值偏向及其中国应对
主义是一种假借“人民”名义谋取自身私利的社会思潮,它在解读“人民”时存在制造抽象概念以解读“人民”含义、强调政治对立以解读“人民”矛盾、模糊理性因素以解读“人民”作用的价值偏向。中国共产党人民观从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逻辑、“两个结合”的文化逻辑、党领导人民百年奋斗的实践逻辑三个维度,实现了对民粹主义误读“人民”的超越。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人民观对我们应对民粹主义具有深刻的现实启示:坚持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以引领社会思潮、建立预警机制以防范民粹主义变
理论导刊 2023年3期2023-05-30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本体论
经验的基础上,把人民确立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起点,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坚实的本体论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基于现实社会关系阐释人的本质,基于群众史观阐释人民主体立场,基于物质生产系统阐释人的发展路径,不断推进以人民为逻辑起点的本体论建构,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的战略要求,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社会关系本质理论、人民主体理论和人的现实发展思想。关键词:习近平;人民;逻辑起点;本体论中图分类号:D26
理论与现代化 2023年1期2023-05-30
- 毛泽东书法风格中的“人民”符号与“人民”精神
其作品中蕴含的“人民精神”,而“人民”符号又是这一精神的最强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人民”一词出现了一百七十七次。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批评和监督,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23年2期2023-05-28
- 西塞罗“人民”“共和”思想的哲学考察及其意义研究
核心便是著名的“人民”“共和”思想。一、“共和”是一种理想的国家形态从词源上说,西塞罗用的“res publica”这个词,英译为republic或commonwealth。而汉译为“共和”,据考证源自日本。日本学者大槻盘溪曾告诉地理学家萁作省吾所,英文republic可译为汉字“共和”。萁作省吾所在《坤舆图识》(1845年)中首次使用了这个译名。而大槻盘溪首译的汉字“共和”,最初出自中国西周时代“周召共和”典故。据《史记·周本纪》和《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3期2023-05-26
- 淄博市:把“人民”二字深深刻在心中
人大常委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发动全市五级人大代表从人民群众实际需求出发,用心用情用力解决急难愁盼问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让代表走到群众身边去“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话语,字字句句都是爱民之心。2022 年初,淄博市委决定开展建设高品质民生促进共同富裕三年行动,同时将高品质民生建设和群众满意度提升工作指挥部设在市人大常委会,推进高品质民生建设的号角就此吹响。人大工
山东人大工作 2023年3期2023-03-31
- 论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四重耦合
摘 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试从历史、理论、实践、世界来论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四重耦合,这对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内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关键词: 人民;中心;耦合中图分类号: D9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6.068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6期2023-03-27
- 在民政工作中看到“人民”
杨雅琳“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人民”二字醒目鲜明、力重千钧。对于一名民政工作者而言,“人民”绝不是纸上的字或者抽象的概念,而是眼前、身边一个个生动的人。我所在的山东省烟台市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中心,总能看到小明活泼欢快的身影。这个孩子是不幸的:母亲因精神问题离家失联,父亲服刑。作为一个孩子,他有生存、发展、受保护、社会化等多种需要,而在现实中,亲情、教育、基本生活等,无一不是难迈的坎。但小明又是幸运的。2016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
中国民政 2023年1期2023-02-24
- 马克思主义“人民”概念的中国化演变
)一、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人民”带有革命性质。马克思认为,“人民”并不是指普通大众,而是指向带有革命思想、具有革命行动力的人群,这类人群联合在一起,组成了具有革命性质的阶级,所以“人民”这个词是带有阶级属性的。马克思根据这一特质,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对“人民”的含义作出新的阐释,即“真正的人民,即无产者、小农和城市贫民”[1]523,无产阶级在与剥削阶级斗争的过程中,人民体现出彻底的革命性,其思想也带有革命色彩。所以,只有依靠无产者,同时紧密联合农民和城市贫民
鄂州大学学报 2022年4期2022-12-21
- 从“人民”到“人民至上”
——兼论欧陆行政学以来“人民”价值的嬗变与发展
共同的主题下,“人民”似乎是一个最大公约数。尝试从流动的公共行政概念中寻找一个定向坐标,会发现“人民”之价值内涵的变化,往往与政府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得公共行政学的学科转向得以发生,进而影响社会的发展观念。理解人民概念的行政学意蕴,厘清人民在现代政治哲学与行政实践领域的本意,对深化认识我国“人民至上”价值体系打开了不同于以往政治学、历史学、分析哲学以及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窗口。一、何为“人民”?:对人民概念的几种误读及澄清在西方的政治话语中,“people”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1期2022-11-24
- 理解中国语境中的“人民”概念
硬套。”〔1〕“人民”是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的标识性概念,而把在西方国家语境中生成的“人民”所呈现的内涵、价值及意义,直接运用到对中国实践中生成的“人民”的理解,这种做法既忽视中西方词语对译及接受中存在的差异,又脱离中国实践所赋予其特定的语境,各种错误思潮也正是以此肆意建构所谓的“人民”来标榜自己。特有的实践赋予概念生成及变迁的特定语境,中国实践中生成的“人民”概念应基于中国语境来考察。本文尝试从理论语境、实践语境和价值语境对“人民”概念进行思考,力
理论界 2022年8期2022-11-24
- “人民”概念与中共革命意识形态的建构(1921—1949)
态的建构而言,“人民”概念即是如此一个基本概念。本文试探讨“人民”概念与中共意识形态建构的理论问题。一、革命意识形态建构的必要性何为意识形态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内涵也不同。它最早的定义来源于法国哲学家德斯蒂·托拉西,指的是“一种新的、科学的、非形而上学的人类知识”。既然是人类知识,就涉及主观思想层面。之后,“意识形态”的内涵开始向政治层面发展。如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是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借以维护自己统治的观念体系,正是在这种意义上
湖北社会科学 2022年1期2022-11-08
- 当代中国语境下的“人民”概念:古今之辨与理论审思
91)一、引言“人民” 是了解中国政治文化的透视镜,“人民” 在当代中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峥嵘岁月中,不断丰富并拓展了“人民”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话语。 正如毛泽东所言:“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的历史时期, 有着不同的内容。 ”基于古今中西的宏观视野,考察“人民”概念的历史脉络和内涵意蕴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 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理解,回应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质疑,以阐
荆楚学刊 2022年4期2022-11-01
-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内涵、特征与实质
浩 赵羽翔摘要: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在新时代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生存与活动全方位发展的集“真善美”于一体的具有共识性的向往与追求。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具有本真性、至善性、臻美性三大特征。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实质是我国进入新时代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的变化与广大人民群众精神层面和心理层面相互作用的结果。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制约生产方式,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引起人们需要的变化,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3期2022-07-08
- 现状·热点·展望:“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研究述评
书记明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以来,学术界就掀起了研究这一思想的热潮。分析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主要的研究内容集中在思想渊源、理论内涵、价值意蕴以及实践路径等四个方面。但从整体来看,未来学术界对这一思想的研究还需在研究内容、研究方式和传播实效等方面不断深耕、创新和提升。关键词: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中国共产党;人民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22.03.02欢迎按以
克拉玛依学刊 2022年3期2022-07-01
- 用“民族的”和“人民的”文学讲好“中国故事”
文学中“民族”“人民”和“中国故事”这三个关键词,既回顾了硕果累累的过去又展望了希望无限的未来,准确地把握了百年中国文学发展历程的精神内核,指明了中国文学的发展方向和前进道路。我们要领会总书记讲话的精神内核,以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用“民族的”和“人民的”文学讲好“中国故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关键词]百年中国文学;民族;人民;中国故事[中图分类号]G122
兵团党校学报 2022年3期2022-06-30
-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民”范畴的历史考辩
[摘要]人民是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建党一百年来,“人民”这一范畴早已渗透并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血液之中。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过程中,人民为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提供坚实的社会基础;为党成功地进行社会主义的初步探索提供动力支持;为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提供基本的行动遵循。考察“人民”范畴的发展过程,有助于牢记党的初心使命,从而更好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人民”范畴;历史考辩;执政理念[作者简介]雷洁,大连大学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22年5期2022-06-18
- 习近平关于党的初心重要论述的三重维度研究
来看,这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提升党的执政能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选择。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人民;初心使命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2)04-0050-04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们党初心不改、矢志不渝[1]。党的初心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信条,要做到初心不忘、使命在肩,就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初心的重要论述
学理论·下 2022年4期2022-06-01
- 在历史视界和时代赓续中“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
孙熙皓[摘要]人民创造历史,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观点,无产阶级政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以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为使命责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我党应对当前严峻挑战的根本方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担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需努力践行和完善党的群众路线。[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人民;立场[中图分类号]A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0292(2022)02-0006-05我们党来自人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2年2期2022-06-01
- 保卫胜利的大动员:1950年和平签名运动
名运动;中和大;人民;政治觉悟 中图分类号:K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2)04 — 0111 — 04 和平签名运动是全世界爱好和平人民对战争贩子们的大示威,是中国人民保卫胜利果实的英勇见证。国内学者从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对和平签名运动进行过探讨,[1]为研究新中国群众爱国动员提供了新思路。有鉴于此,通过分析、整理1950年和平签名运动动员过程与特点,总结经验,从全新视角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考量。
理论观察 2022年4期2022-05-31
- 党领导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历程与经验
以来,便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和使命。党领导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历程经历了对美好生活的开创、成果奠基、成果探索、丰富发展、深化拓展等几个阶段。党在追求人民美好生活奋斗中形成宝贵的经验:即抓住历史大势,在时代潮流中开创美好生活;准确把握国情变化,根据主要矛盾把握美好生活的建设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理论和实践的良性互动;坚定人民立场,以人民利益为中心深化拓展美好生活。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人民;美好生活;历程;经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诉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2年7期2022-05-30
- 徐俊忠:何谓“人民”
两年,我曾提出“人民政治”概念。力图将我们国家的政治类型与西方的政党政治区别开来。历史证明,“人民政治”不仅是不同于西方政党政治的新型政治文明,而且是推动中国百年来高歌猛进,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新型政治文明。在此,我將进一步讨论何谓“人民”的问题。人民并非是天然的存在物。从历史的视角看,在中国,人民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不断生成、塑造出来的崭新社会政治主体。这里从“人民”的历史性建构入手。马克思主义是如何理解“人”的我们的政治是完全不同
经济导刊 2022年7期2022-05-30
- 新时代党领导法治中国建设的系统逻辑
环境发生了变化,人民对美好法治生活的向往追求呼声也越来越高,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制度体系的变革与创新。人民在整个社会资源有限的条件下,通过理性思维和法治觀念协同,消解着在法治社会整体建设中的应然与实然、感性与理性之间的矛盾冲突,日趋朝向集合化整合型的全方位规划发展。中国把握时代主旋律,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回应时代变化,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方案,日趋完善并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中国话语。[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人民;法治;系统逻辑;治理[中图分类号
中共石家庄市党委党校学报 2022年8期2022-05-30
- 百年党史中“人民”内涵的历史演进及其启示
百年奋斗史中,“人民”作为核心概念始终贯穿其中,成为理解党百年奋斗历史的重要线索,也是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基础。马克思立足唯物史观,指出“人民”既是一个政治概念,又是一个历史范畴,是随着历史进程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中国共产党深刻把握“人民”的本质内涵,并结合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实践要求,赋予其特定的历史意义和政治意义。立足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应继续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合理把握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潮流,处理好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问题,
广东教育(高校思想教育探索) 2022年8期2022-05-30
- 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动共同富裕的三重逻辑
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动共同富裕蕴涵着深刻的主体论、价值论与方法论逻辑。共同富裕以生产力发展为物质基础,以人民需求为主体性导向,以促进人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价值导向,以辩证法为主要方法,这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动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人民;共同富裕;主体论;价值论;方法论共同富裕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应有之义,也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我国在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之后,开启了共同富裕发展的新征程。中国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2年9期2022-05-30
- 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坚守人民立场的内在逻辑
绚丽的篇章。坚守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主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鲜明特征。本文以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三个维度构建中国共产党坚守人民立场的内在逻辑体系:从人民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点出发,满足人民利益诉求是党坚守人民立场的主要内容;从历史的纵深发展来看,党在任何历史时期都坚守人民立场不动摇;从党的实践中得出结论,党不断以实际行动激发人民主体作用的发挥和实现。厘清其内在逻辑,有利于扩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视域,持续推进党和国家事业蓬勃发展,保障人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22年10期2022-05-30
- 新时代文化建设进程中文艺理论的引导作用
地位;围绕文艺与人民的关系问题作出了深入阐发,坚定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发展及文化建设导向;科学阐释了继承与创新之间的辩证关系,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关键词:新时代文化 文艺理论 马克思主义 人民 传统文化进入新时代以后,党和国家将文化繁荣问题提升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文化建设由此走上了新的征程,取得了重大的历史性成就。文学艺术作为新时代文化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也随之呈现出了硕果累累的兴盛局
百家评论 2022年2期2022-05-23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的历史性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思想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红线,深刻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社会学”即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深邃哲理,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与时代主题,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着唯物史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美好生活”的需要主体、创造主体、享受主体都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体现了历史进步性、追求全面性和发展前瞻性;“美好生活”的实现靠“奋斗”体现了星星之
西部学刊 2022年2期2022-04-25
- 论习近平对中华传统文化中仁爱思想的 继承、弘扬和超越
理政;仁爱道德;人民[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22)01-0007-09Study on Xi Jinpings inheritance, promo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hought of benevolenc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LI Jian-qiang1, QU Xin-ying2, GENG Bo1, FAN Rui-x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1期2022-04-21
- 着力打造郑州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巩义样板
青摘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密切党群关系,既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我们取得一切发展进步的首要条件,更是新时代传承弘扬“枫桥经验”、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几十年来,群众路线在巩义市有着丰富生动的鲜活实践。着力打造郑州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巩义样板,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措施,总结经验,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大力传承弘扬“枫桥经验”,切实走好新时代的群众路线,以实际行动始终践行 “人民至上”的成功经验。关键词:人民;“枫桥经验”;群众路线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22年4期2022-04-20
-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人民”话语建构及其价值意蕴
生态文明思想的“人民”话语是中国共产党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话语凝练和具象表达,是对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价值指向性的本质规定,为提升我国基于人类共同价值关切的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提供了有力支撑。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其逻辑生成和丰富发展过程中,建构了以“生命共同体”下“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高质量发展”下“生态绿色财富富民惠民”、“完善生态制度”下“自然资源全民所有”、“美好生活目标”下“环境就是民生”为精髓要义的“人
传承 2022年3期2022-04-16
- 以人民为中心引领新时代文艺实践研究
明的旗帜,是坚持人民立场的重要武器。从历史的观点来看,人民群众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这就要求文艺工作者们要站在人民立场上进行文艺工作,并坚持实事求是的观点。因此,研究文艺观在新时代文艺实践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关键词:文艺观 文艺实践 人民 为社会主义服务一、文艺观的内涵文艺观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了当代中国文艺舆论发展的实际情况,逐渐形成的一个较为完整并在不断创新与发展的理论体系。正是因为人民群众在历史上起到的决定性作用,这就
公关世界 2022年6期2022-04-14
- 中国共产党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执政优势基础研究
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之中。集中力量办大事体现了党遵循着历史合力理论的指引并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是人民对党信赖和支持的表现。[关键词]集中力量办大事;合力;中国共产党;人民;执政优势[作者简介]杨巨慧,天津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天津 300000。[中图分类号] D2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8031(2022)03-0024-03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22年3期2022-04-04
- 中国共产党精准扶贫思想的唯物史观意蕴
持了精准扶贫为了人民、精准扶贫依靠人民,脱贫效果交由人民评判的人民至上价值意蕴,凸显了精准扶贫必须要坚持中央的普遍性指导和各地的特殊性实践、中国的精准扶貧及其世界价值、精准扶贫必须要坚持物质和精神的紧密结合等唯物史观理念,是唯物史观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应用和发展,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科学指南。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精准扶贫思想;生产力;人民;唯物史观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
经济研究导刊 2022年7期2022-03-31
- 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民”概念的创新与发展
一个重要体现是“人民”概念在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理论形态中的时代变迁:通过调整“人民”概念的内涵外延,确定新指涉对象的标准、边界与构成;通过拓展新关联词汇,赋予“人民”概念新语义,凝练人民在民族复兴新阶段的新要求;通过创设新“人民”句式,引导民众新观念新行为。重塑或调整“人民”概念事实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文本基础和基本线索,本文遵循概念史研究路径,从词频、语义、构词、句式与修辞等多重角度全面梳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等文献中“人民”概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2年2期2022-03-24
- 马克思恩格斯“人民”概念的新时代阐释
100871)“人民”是当代中国政治理念的核心概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关于“人民”的理论建设,提出并发展了一系列围绕“人民”概念的政治理论,在《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人民”一词共出现249次,成为中国共产党回顾奋斗历程和总结历史经验必须依托的主体概念。“人民”经常被作为起始性的概念来使用,表现为用拓展式的论述将“人民”包裹起来,论述“人民”的地位、作用、重要性等,但由于内向式的思考不足,即对“人民”概念具体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5期2022-03-18
-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路径初探
基于政党、国家和人民视角,从路径规定、目标实现及价值取向三个维度深入分析我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路径方式内在确立为党的领导、依法治国以及人民当家作主的三者有机统一。在“三者有机统一”路径规定基础之上,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实现展示为政党、国家和人民三个层面。具体来看,最终要完成党的治理现代化,维持国家-社会关系持续稳定以及实现人民群众利益;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路径规定与目标实现内含了政治秩序的稳定性、权力分配的公平性以及利益实现的人民性三重价值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22年1期2022-03-07
- 从革命话语到“人民”话语:1919年—1949年民间文学的发展衍化*
文学以其独特的“人民性”被纳入文学话语的建构,这也成为中国民间文学发展的重要思想资源。中国自古就有记录民间文学的传统,但现代意义的民间文学的兴起则与现代中国的转型直接相关。19 世纪末,“现代性和民族主义的历史属性被翻译到中国”,在中国知识阶层掀起了对民族与国家关系的新思考;他们意识到要推动中国进入现代国家行列,就要加强人民与国家的联系,重塑现代国民。①在这一过程中,民间文学受到关注。民间文学不同于作家创作,它对社会生活中文学现象的阐述与观照有其特殊视角。
开放时代 2022年6期2022-02-14
- 把“人民”二字贯穿人大监督司法工作全过程
是不是真正做到了人民当家作主。”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全链条、全方位的民主,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各个环节环环相扣、彼此贯通,丰富了民主形式、拓展了民主空间,支持和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可以说,“人民”二字是全过程人民民主最鲜亮的底色。民主监督是人民民主的保障,人大监督在民主监督当中具有重要地位,而人大监督司法工作又是人大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它本身也具有“全过程”的属性。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要求人大
江淮法治 2022年10期2022-02-05
- 理解和解读百年党史的重要线索
——中国共产党关于“人民”概念内涵的发展
在党的文献中,“人民”始终是核心关键词。人民在党的政治话语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体现在政治实践中的“人民”思维,是理解和解读党的百年奋斗史的重要线索。党将“人民”作为一个政治概念,赋予其特定的政治内涵,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演进过程,并随着时代和场域的变化而有所不同。一、中国共产党“人民”概念内涵的建构党对“人民”一词有一个逐步接受的过程。党早期政治理论“人民”概念与“国民”概念的使用几乎平分秋色。“人民”概念逐渐超越“国民”概念成为党的主流话语,与党诞生后需要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21年5期2022-01-01
- 从中国马克思主义“人民”内涵的三重辩证看马克思主义的“行”
体主体论的代表,人民性是其鲜明的理论品格。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后,在马克思主义“化”中国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艰难探索中,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成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理论武器,其“人民”内涵在客观与主观、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践的三重关系中不断丰富和完善。一、人民的主体性与历史规律客观性的辩证统一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完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断推进,是与尊重和发挥人民的主体地位密不可分的。人民在发挥主体能动性的同时尊重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坚持主体叙
理论探讨 2021年6期2021-12-27
- 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立之日起就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己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长期不懈奋斗,探索并形成了一整套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进入新时代,党不断健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全过程人民民主。社会主义民主在中国大地形成生动实践,展现蓬勃生机,为开创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关键词] 人民; 当家作主; 党的领导[中图分类号] D24 [文献标识码] A
前线 2021年12期2021-12-24
- 唯物史观视域下“人民”内涵的时代性解读
主体也从总体化的人民逐渐转变为具有独立人格的“现实的人”。在中国,这个转变的过程就是人民主体地位变迁的过程,是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进步的过程,也是人朝向本质复归的过程。立足新时代,积极探寻“人民”内涵变迁的唯物史观依据,无论从理论还是现实角度来讲都有助于人们加深对中国政治文明发展进程的理解。关键词:唯物史观;人民主体;革命视域;发展视域中图分类号:B038DOI:10.13784/j.cnki.22-1299/d.2021.06.002一、唯物史观视域下“现实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21年6期2021-12-23
- 龙骞:“人民”二字装心中
进入青岛市市北区人民法院工作。人民法院,对龙骞来说是梦想起航的地方,更是她的爷爷和父亲辛勤工作、挥洒过汗水的地方。龙骞出生在一个法官世家,她的爷爷龙飞,是新中国成立后青岛中级人民法院第一任代管院长,曾为青岛法院系统的建立倾注心力。她的父亲龙红旗,是青岛中院一名资深民事审判法官,一生耿直清廉,公正司法。龙骞的父亲在世时,经常会在她面前回忆起在法院工作的历程。龙红旗从事法官工作的时期,正值改革开放初期。那时的法院只有一个民事审判庭、一个刑事审判庭,没有现在的精
走向世界 2021年49期2021-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