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定坤
摘 要: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作为一切发展首要的经济建设,更是要服务于人民这个最大利益共同体。习近平经济思想在民生领域方面有着充分的价值导向,由价值取向、价值意蕴、价值选择构成了有机系统。在指导经济建设使之朝着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个根本方向稳步前进的过程中,习近平经济思想最终的归旨也就必然是指导发展以在实践中满足人民群众更高水平的需要,实现人自由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习近平经济思想;经济建设;人民;价值导向
中图分类号:D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4.001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的组成部分,习近平经济思想立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实践进程之中,深刻把握我国经济建设的各种时代性特征,推动实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具体实际之间的结合,以此来指导我国经济事业的发展。所以对于立足于新时代并指导之发展的经济思想,首先要明确新时代条件下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着的发展前景、指导发展的客观规律与符合规律和目的的必然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在建设和发展中,需要“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直接揭示出:在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导下,社会经济发展是要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发展前景,是要符合新时代的社会发展规律,是要以发展中不断推进公平正义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社会性、人民性的发展。
1 一切为了人民的根本价值取向
发展是为了谁?这是古今中外任何国家和社会都不能回避也最终要解答的根本性问题。我国历史上早在西周就萌发了朴素的民本思想,诸子百家中以儒家为代表,更是阐述了大量“以民为本”的思想。西方历史上尤其是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们提出的理性、正义、平等、人权、民主等理念更是试图得到指引着人类发展的终极理想目标。但是这些思想最后都终结于各自具体的时代,以往社会历史的现实告诉我们发展没能够真正达到“为了人”,正如恩格斯所形象描述的:“同启蒙学者的华美诺言相比,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许诺的永久和平竟变成一场无休止的掠夺人民的战争,富有和贫穷的对立更加尖锐,财产自由对小资产者和小农来说变成了失去财产的自由,劳动群众的贫穷和困苦成为社会的存在条件,金钱代替刀剑成为了社会权力的第一杠杆。也难怪卢梭早些时候这样说到:“人生而平等,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可见,无论怎样标榜,当发展的目的最终是要达到统治阶级奴化百姓来稳固自己的统治,或是为了单向增加利润、效益和资本,甚至以金钱、功利来审视价值,这样结局必然会开历史的倒车。
历史上乃至现实中仍存在的这种遭遇,提醒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要充分明确我们发展是为了谁,并且落到实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人民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根本,是中国共产党的全部根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也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根本动力,历史告诉我们人民性就是检验一切发展的根本标准。习近平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在指导新时代建设的进程中,一切为了人民就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根本价值取向。在这种人民性价值取向指引下,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达到了两个方面的统一。
一方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以人民为中心”达到了方式和目的上的统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归根到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现状下产生的方针,所以它首要解决的是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力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导下的发展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在“五位一体”总布局下,随着创新驱动发展等战略的实施,贯彻新发展理念,我国经济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和产品向着产业链高端提升。在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的经济建设不只是简单的量的提升,更重要的是随着生产力不断推进,经济正逐步突破量的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在人民性价值取向的指引下,经济发展更要牢记发展为民、回应人民诉求。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更高水平的需求;发展经济是为了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以人民为中心,而不是以资本为中心。
另一方面,达到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和价值主体两个方面的统一。《共产党宣言》中强调:“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活动。无产阶级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部建设所为的这个“绝大多数人”,即是人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人民群众既然是历史的主体,创造了财富就应该享有财富。在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导下的发展,以一切为了人民的根本价值取向在经济建设中解决了人民性这个发展的根本问题。人民就是我们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的同时,也实现了对于人民来说历史主体和价值主体的统一。
这样,习近平经济思想在人民性价值导向指引下,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以人民为中心”两个方面達到了方式和目的上的统一、历史主体和价值主体的统一,从而在经济建设实践之中达到目的、方式、主体的统一,从而导向新时代人民生活向更美好、更文明层次的发展。
2 共同体形式的价值意蕴
西方经济发展及其经济学理论主要是以资本为主要力量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自发追求以较少的投入换来较大的收益,忽视了劳动个体的切身利益,最后可以看到,以社会这个共同体为运作依托的资本最终却只为少数人谋利益,属于全社会的利益被“国家化”和“阶级化”。发展经济这种本应是服务于社会共同体进步的事业,却沦为少数人从人民大众身上攫取利益的手段。从政治哲学的角度看,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都处在各种共同体之中。我们可以确信的是,作为具有政治属性的人来说,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性才是最大的政治性,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事业,“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终实现的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服务于人民这个社会最大利益共同体,最终是要使人民共同体受益和发展。在这个意义上,服务于人民共同体,是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所要遵循的基本规律。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可以说,人本身的社会属性就决定了其本质意义上的共同体形式,决定了社会进步本应就是社会中每个人共同的全面的发展和进步。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经济建设克服了以往阶级社会发展中一部分人的富有和进步是以另外一部分人的贫困和落后为代价的这种狭隘性,实现由阶级性向社会性的回归。所以在习近平经济思想一切为了人民这种根本价值取向下,发展强调人民,以人民共同体的形式出现并以之为依托,指导我们在发展中找到社会最大同心圆,激发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立足于共同体本身从而避免在发展中因利益诉求的差异引发冲突而激化社会矛盾,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共同的力量,并使发展成果最终落地于社会、造福于人民。
此外,习近平经济思想不仅以人民共同体这种形式为依托,在它之中也意蕴人与自然的共同体、全球维度的共同体。
首先,在发展过程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类社会产生与发展的基础来自于自然,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人与自然本就是共同体。新时代发展条件下,人民群众的向往中也包括对美丽生活环境的需要,环境建设更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未来。对此习近平经济思想中强调“绿色”发展理念,在发展中注重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以共同体形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人民创建美丽的生活环境,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其次,在发展的過程中以全球视野来审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面对当今世界全球化日益发展,特别是新冠疫情对全球发展的考验,新时代社会主义的发展更要坚持开放的视野,以共同体来审视自身经济发展与全球发展,并以共同体身份融入全球经济活动之中。习近平经济思想吸收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和有益成果,充分解决了发展中市场、政府和人民的关系,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发展了大众的利益,提高风险意识以科学的宏观调控把控市场经济的风险。从理论的普遍性上来讲,习近平经济思想不管是对于任何国家,都具有可以参考的实际意义。正因为这种价值意义上的普遍性,我们建设自身致力于本社会人民利益的同时,也为全球治理提供了有效的合作共赢方案,在发展自身中为世界人民谋大同。
3 以公平正义为标准的价值选择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发展经济的根本方向。面对新时代主要矛盾变迁的这种现状,发展经济首先需要解决人们需要和满足之间的矛盾。发展经济和满足需要构成了“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这对问题。而发展离不开公平正义,分配也离不开公平正义。要致力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要做出发展中的参与公平和分配公平这样的价值选择,这也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共享”发展理念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要求。强调参与公平和分配公平也是习近平经济思想以共同体为依托形式的发展的必然要求。既然发展是为了人民群众这个最大共同体,那么就应该让全体人民参与发展,平等享有参与权利,并且平等享受发展成果,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共同体。
对于参与公平,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同时也是社会建设的主体,习近平经济思想一切为了人民的价值取向,也导向在经济建设中发展民生,归根到底要求人民参与。我们的建设事业如果得不到民众的支持和积极参与,那必然会遭遇挫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开展,必然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劳动实践,需要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在经济发展中的参与公平,就是调动全体人民劳动、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使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充满活力。使人民群众成为发展过程中参与的主体,这样也使人民群众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使我们在经济建设中创造社会财富的活力迸发,以人民群众在发展中的积极作为来使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涌流。具体地讲,就是继续坚持市场在调控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在落实机会平等的同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使之朝着平等、正义、法治的方向发展。这样一来,通过产权、企业、市场制度、财政制度等具体的经济体制建设,在创业者、经营者、劳动者等经济参与主体之间真正实现参与公平。
对于分配机制,既然社会财富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那么共同富裕就理应成为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既然人民群众是经济发展的主力军,那么人民群众理应成为经济发展的受益者。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取得经济飞跃发展的同时,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短板逐渐暴露,出现一些有违社会公平正义的现象,例如收入分配、行业与产业资源分配、地区性经济发展差距等,扩展到民生领域中表现为社会保障、教育资源、就业结构、文化和环境权益等的不合理现象逐渐暴露。分配领域中的不公偏离了人民主体方向的同时也违背了共同富裕的原则。对此,习近平经济思想坚持公平正义的原则,在指导经济建设的同时,也对民生建设指明方向——用新发展理念把稳经济发展的航向,以共享发展理念引导分配领域的公平正义。在经济建设朝着公平正义的这种实践中,导向民生领域“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的发展。将经济发展的蛋糕,从“分配”转变到“共享”,通过体制机制的完善,真正实现社会共享和人民共享,以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01).
[3]李小宁.民生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42.
[4]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3941.
[5]卢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6]习近平.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讲话[EB/OL].http://news.cnr.cn/native/gd/20180504/t20180504_524222650.shtml,2018.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50263.
[8]刘吉发.政治学新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2936.
[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8216.
[10]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40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