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小林
摘 要:现代化归根到底是人的现代化。“人民”的不同维度建构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汲取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个人、他人和共同体之间和睦相处的独特特征。和平贯穿每一代中国人民的基因,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走的是和平发展的道路。14亿人口的现实国情奠定了特殊的机遇与挑战。与西方式现代化相比,中国式现代化遵循“人本逻辑”,坚持以“人”为自身的价值旨趣。
关键词:二十大;中国式现代化;西方式现代化;人民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3.058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正式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这一新命题,向世界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独特之处。党的二十大报告是全面阐述中国式现代化内涵的深刻文本,其中“人民”一词出现了177次,仅次于“发展”一词,“人民”不仅贯穿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逻辑,也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厘清“人民”如何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是我们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精准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内涵的关键所在。
1 理论层面:人学理论决定特征不同
西方式现代化是崇尚个性、冲突频发的现代化,而中国式现代化是充满和谐、全体中华儿女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代化。这样的区别归根结底是由二者不同的人学理论所奠定的,对“人”的不同理解是区别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式现代化的试金石。西方式现代化的人学理论建立在主观理性的假设之上。从历史上看,主观理性是从客观理性嬗变而来的产物,后者是西方传统社会中的主流思想。坚持客观理性的拥趸认为,在世界纷繁复杂的现象背后有亘古不变的理性原则把持着,所以个人的发展也被其规定和制约,因此,在社会生活之中,个体要完全服从共同体的需要。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客观理性逐渐被主观理性所取代,理性不再是抽象的至高原则,而是属于人的本质属性,人的个性得到彰显。近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宣称每个人都生而自由且平等,每个人能够对自己负责,能够独自做出决定。对个人主观理性的追捧使得人们从传统道德观念和共同体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并最终确立了对现代人的最终想象:现代人是充满算计的理性人,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的利益,他人无权干涉;现代人也是贪婪的人,对利益的追求无穷无尽。由此塑造了西方式现代化的对立特征,即个人与他人、共同体之间的对立,对于个性张扬的个体来说,他人、共同体只是个体实现其自身利益的工具。这种对立使得社会撕裂愈加严重,甚至导致维持资产阶级统治、缓和社会矛盾的社会融合机制也逐渐失效。面对日趋严重的贫富差距、枪支泛滥和种族歧视等现代社会危机,人与人之间,人与共同体之间也无法真正团结起来解决问题。
中国式现代化对“人民”的理解脱胎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现实的人”是其思想展开的原点。基于对真实的人类生产生活进行的考察,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人的本质进行了精准概括:“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深刻阐明了个人与他人、共同体的统一关系。个人与他人、共同体之间不是对立的存在,相反他们紧密相连,与他人、共同体交互的社会关系塑造了一个人的存在,而个人的行为也对他人和共同体产生影响。之后,马克思对“人”的研究继续推进,发现决定人的根本因素是社会关系中的物质生产关系,这为个人与他人、共同体的和谐共生指明了道路。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因此,汲取了马克思人学理论的中国式现代化便具有了个人与他人、共同体之间高度融合的特性。中国式现代化以生产力的发展、物质资料的不断丰富为基础,寻求个人与他人、共同体的和谐共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个人的具体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是其最形象的生动表达。
2 历史层面:人民基因塑造道路不同
早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西方国家就已经开始通过殖民和战争的暴力手段剥削其他经济较落后的国家。到了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西方国家进一步加大对这些国家的控制,不仅通过转移高污染产业的方式轉嫁环境危机,还通过控制国际经济秩序不断掠夺其他国家的利益,西方式现代化之路是血腥和暴力铸成的。
与西方式现代化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不以牺牲别国的利益发展自己,且拒绝认同西方现代化国家所秉持的零和博弈思维,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中国人民的内在基因所决定的必然选择。历史学家阿诺斯曾指出:“各地的生活方式确有不同,具体取决于各地的独特环境”。中国传统经济重心区为中原地区,雨水充足、土地肥沃的地理环境为农民从事农耕活动提供了良好自然条件,农耕文明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导文明。农民通过农业生产自给自足,以血缘为纽带形成村落,因此,他们缺乏积累财富的动力,只有战争、自然灾害等重大变故,农民才被迫选择背井离乡。稳定的社会结构塑造了先民喜好安稳、不喜战争的性格特点,后者成为了贯穿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注入每一代中国人的血脉基因里。思想层面,《周易》的“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尚书》中的“燮和天下”《论语》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实践层面,郑和下西洋、丝绸之路、张骞出使西域都体现了爱好和平的中华民族性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几千年来,和平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刻进了中国人民的基因里”。爱好和平的人民基因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丰厚滋养,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奠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基础。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不断变化,党中央更全面地认识到和平不仅是中国人民的选择,也是世界发展的趋势。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论断,不断为中国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国内环境而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传统同世界发展有机结合,站在全人类的高度之上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思想,并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深刻表达了中国式现代化中蕴含的爱好和平的中华民族传统。
与西方式现代化老路相比,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对于广大亟待发展的国家和民族更具有借鉴意义。诚然,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每个国家和民族都应该立足于国情寻找适合自身的现代化,然而,世界大势决定了后发国家现代化的一般性特征。当今世界正处于以赶超先发现代化国家为目标的第三波现代化浪潮中,广大“后发国家”必须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机遇,集中力量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的“并联式发展”,才有可能实现对先发现代化国家的赶超,和平发展是每一个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现实需要。“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在新的历史阶段是走不通的,而同样作为后发国家一员的中国利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通过不称霸、不扩张的和平发展取得了先发国家几百年才取得的现代化成就,中国的发展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为合适的现代化新选择。不仅如此,中国人民还积极参与到公正合理的全球秩序建设中来,为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3 现实层面:人口国情奠定机遇与挑战的不同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14亿中华儿女这一现实国情为中国提供了其他国家不曾拥有的机遇。一方面是巨大的人才红利发展优势,巨量的人口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最为坚实的人力与智力基础;另一方面是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庞大的市场培育出多层次和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为我国现代化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与此同时,14亿人口规模也造成了独特的现代化挑战:第一是生态问题的严峻,这包括了资源的匮乏和环境的污染。虽然我国自然资源丰富,但是远远不足以支撑如此规模巨大的人口整体跨入现代化社会。再加之先前长期的粗放式发展所带来的污染问题,我国生态问题的严峻程度极其罕见,如何在此基础上推进现代化发展成为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难题。第二是现代化经验的缺乏。放眼世界,人口规模较大的国家成功跨入现代化的例子少之又少,人口过亿级的发达国家只有美国和日本,人口10亿以上的发达现代化国家几乎没有,我国面临的许多难题在国际上无先例可循,无答案可抄。第三是实现现代化目标的艰巨。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是14亿中国人民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使14亿中国人民过上温饱富足的美好生活,而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的总人口不超过10亿,实现目标的难度前所未有。
面对以上挑战,中国共产党并未退缩,而是从人口规模巨大的国情出发,以历史主动精神不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向前发展。首先,面对生态问题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理念。制定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等一系列科学决策,并制定了科学有效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为改善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方法遵循。其次,面对建设经验的缺乏,中国共产党保持“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因循守旧”的战略定力,坚持用系统观念、问题导向等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分析问题,坚定自强自立,创新理论和实践,努力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的每一步。最后,面对发展目标的艰巨,中國共产党迎难而上,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帮助现行标准下9899万贫困人口顺利脱贫,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顺利完成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取得了西方现代化不可能取得的非凡成就。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在充分发挥人口规模巨大带来的机遇基础上妥善应对挑战,人口规模巨大所带来的挑战非但不是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桎梏,反而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优越性。
4 价值层面:人本逻辑树立旨趣特色
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式现代化是以“物”为价值旨趣的现代化,它具有三个特征。其一,是对利润的无尽追求。西方式现代化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础之上,以资本为发展逻辑的现代化,这种现代化道路是单向度的发展过程,资本一经形成,就以利润的最大化为原则不断攫取利润。如果不加以控制,资本的非理性一面就会不断膨胀,最终牺牲人类的一切进行自我增殖,造成社会的失控。马克思就曾指出:“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其二,是对物质财富的推崇。人民正常的消费需求被异化为消费主义,物欲的满足和享乐的追求成为西方现代社会的主要思潮,金钱政治、操纵选举等现象依然盛行。其三,是人民的失语。虽然西方国家提倡人权、民主的价值观,但这不过是维持资产阶级统治的虚幻意识形态,在“资本逻辑”统治下的社会里,人民只是资本实现其利益增殖的工具,人的主体性缺失,沦为“单向度的人”。
中国式现代化遵循“人本逻辑”,以“人”为价值旨归。中国式现代化并不排斥利用资本发展自身,资本对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革新具有不可比拟的推动作用。然而与被资本全方位宰制的西方式现代化相区别,中国式现代化运用“人本逻辑”的价值取向引领资本的发展,面对资本不理性的一面,中国共产党提出“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的举措。一方面,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市场的竞争效能,使各类资本主体在平等竞争中创新创造活力,增加自身效益的同时增加社会财富。另一方面,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在涉及民生的重要领域,政府严格控制资本的扩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既不让“资本大鳄”恣意妄为,又要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功能”。简言之,资本只是中国现代化道路上提高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的一种手段,中国式现代化以社会主义市场发展强大的物质基础,最终是为了全体人民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指出:“如果无产阶级不消灭它本身的生活条件,它就不能解放自己”。在坚持“人本逻辑”的中国式现代化看来,物质主义膨胀是强加于人、压抑人民精神的不合理束缚。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是扬弃物质主义的现代化,它在促进物质文明发展的同时,不断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引领,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丰富的文化产品,以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良性互动克服西方式现代化的物欲危机,冲破物化的枷锁,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文价值取向。
人民是现代化的建设主体,也是现代化的享受主体,“人本逻辑”还要求对人民主体性保持重视,深刻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旨趣,这具体体现为需求和动力两个层面。一方面,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保证生命健康、维持基本的生产生活是人民的迫切需求,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领域被紧急动员起来火速驰援疫情灾区,以举国之力对抗疫情,有效遏制了病毒的传播,保证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强有力地回应了群众的要求。另一方面,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团结最广泛的人民群众,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因此,除了资本以外,中国式现代化还特别重视人民的力量,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当前,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经济下行、国际动荡等一系列压力,压力越是巨大,越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成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尤其做好青年和人才工作,将人民群众的实践主张及时转化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源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6.
[4]習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8.
[5][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史纲[M].张善鹏,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20.
[6]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J].求是,2021,(1):413.
[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123.
[8]习近平.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埋头苦干、勇毅前行[J].求是,2022,(1):415.
[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123.
[10]卡尔·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871.
[11]习近平.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J].求是,2022,(10):49.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62.
[1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