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腾
摘 要:现代化是世界性的潮流,也是中国融入世界的必然选择。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成就巨大,其重要缘由就是中国找到了适合自身的现代化之路,即首先努力实现小康社会,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更高水平的现代化。现代化作为一个重大的时代命题和理论课题,需要从理论、历史和实践的视角深入把握其本质内涵、发展规律和实践特点。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小康社会;理论;历史;实践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29.061
十八世纪到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华民族因为逐渐落后付出了巨大代价。新中国成立后,深受触动的中国人民,不甘落后、奋起直追,由此实现现代化便成了全体中国人民的梦想。
1 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
1.1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说理论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发展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说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在长期的革命实践和理论探索中逐步得出的,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理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针对亚当·斯密“劳动是创造财富的唯一本质”的观点,提出了“劳动异化”的观点。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工人不会通过自己的劳动而获得独立的地位,从而获得全面的发展,反而会随着出卖劳动力越发使其与自身相异化、越发得不到全面发展的条件。针对这个问题,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强调,“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只有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可以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时候,才能解决劳动异化的问题。换言之,马克思认为只有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的统治才能为个人、甚至人类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必要条件。因此,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是惠及于全体人民的现代化,必须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必须是促进全体人民全面发展的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关于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为中国实现现代化提供了積极的理论指导。在世界各国争先恐后的现代化浪潮中,中国作为独特的个体,必须要在本国具体实际的基础上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制定符合本国生产力发展情况的发展目标,追求本国实力允许的发展速度,奋力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1.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小康”和“大同”思想
小康思想是中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理想追求。在《诗经》中“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以中国,以绥四方”,这里的“小康”是指人民追求的安定祥和的生活状态。在中国古代生产力不发达,且存在封建剥削的状态下,平民百姓大多食不果腹,很少能够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人民对实现小康具有强烈的愿望。因此,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实现现代化的号召,具有重大的理论和时代意义。除了“小康”思想外,中国的“大同”思想也为中国的现代化提供了启示。
相较于“小康”来说,“大同”是范围更广、层次更高的理想状态。“小康”是实现“大同”的基础,“大同”是“小康”的最终目标。儒家学派认为在大同的理想状态下,将消灭私有制,劳动产品为全民共有,老人和儿童由全社会共同抚养,类似于马克思主义追求的共产主义社会。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看,大同理想为中国的现代化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要在实现小康的基础上,向“大同”标准继续奋斗。
2 中国式现代化思想的历史逻辑
2.1 毛泽东四个现代化和“两步走”战略思想
毛泽东同志在建国前夕,便提出了要“建设先进的工业国”的想法,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上又一次提到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随着国家建设的深入开展,毛泽东对国家现代化有了更为深入的思考。1954年,在国家工业现代化的基础上,他又提出要实现农业、交通运输和国防的现代化。1960年,将交通运输的现代化改成了科学文化现代化,初步形成了涵盖农业、工业、科学文化、国防在内的四个现代化思想。在全国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根据毛泽东的授意提出了“两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要在1980年努力创造出一个独立的工业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要在20世界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周恩来的这一讲话,把毛泽东同志关于现代化的思想进一步划分成两个阶段性目标,第一次为实现现代化作出了规划部署。
2.2 邓小平“小康社会”和“三步走”战略思想
邓小平在毛泽东“四个现代化”思想和“两步走”战略思想的基础进行了新的探索。改革开放以来,他首先作出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为我国的社会发展作了精确的定位。实现现代化,邓小平首先强调的是要尊重中国的具体国情,“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既不能盲目照搬西方国家的现代化之路,也不能盲目制定发展指标。针对前期制定目标不符合具体国情的做法,邓小平指出“我们开了大口,本世纪(二十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后来改了个口,叫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把标准放低一点”。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次用“小康社会”来论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小康社会”是中国古语中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种社会理想,以此来论述中国的现代化,可以使其获得传统文化的内涵,激发人民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此外,邓小平还将毛泽东同志的“两步走”战略发展为“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和第二步是要在20世纪末的后二十年里完成,第三步要在21世纪的50年代完成。邓小平的“三步走”,不仅将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改为“基本实现现代化”,使其范围不再局限于“工、农、科技、国防”四个方面。同时对实现现代化的时间作出了适当的调整,将其推迟了半个世纪,为实现高水平的现代化准备了充足的时间,避免了不切实际、盲目求快造成的不良后果。
2.3 江泽民和胡锦涛对现代化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党的十六大对建设小康社会进行了新的定位,邓小平同志的“三步走”战略,我们现在已经顺利完成了“两步”,如何实现“第三步”发展目标将是今后努力的重点。党中央在综合评判各项指标之后,认为此时只是总体上达到了小康社会,是低水平的、不充分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因此,党的十六大强调“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自此,便将邓小平“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又具体划分成了前20年和后30年两个阶段。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词,自此便拉开了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的序幕。
2.4 习近平新时代对现代化思想的新创造
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并以邓小平翻番理论作了明确的目标要求,即“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在十八大讲话中,“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的转换,说明了党中央对社会主义现代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习近平提出“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为了更好的衔接两个“百年目标”,习近平提出三个阶段分期:第一,将十九大到2020年党建成一百周年时,划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第二,2020年到2035年时,中国将基本实现现代化,即基本实现现代化期,这样将邓小平提出的目标整整提前了十五年;第三,是2035年到2050年,中国要在2035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建设成为“五位一体”全部实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即全面实现现代化期,将中国的现代化目标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3 “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
3.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现代化的实现,经济是基础,没有强大的经济作为支柱,是不会实现现代化的。为了快速提高生产力,邓小平指示“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要大踏步地进行探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經济发展的潜能被充分激发,生产力得到极大提升。据中国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1980年国民生产总值为2149亿美元,1990年为3741亿美元,2000年为1.18万亿美元,2010年为5.8万亿美元,2018年为13.18万亿美元。从数据来看,1980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虽未实现翻一番的目标,但从1990年-2018年的增长速度甚至达到每十年翻三番的状态,保持了长达30余年的中高速增长,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为国家的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不断完善
现代化的实现,政治是保障,没有适合的政治制度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保障,是不可能实现现代化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保障了14亿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地位,充分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国家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实现国家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汇集了无穷的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中国独具特色的政党制度,既克服了一党执政的弊端,也为各民主党派共同参与国家大事提供了条件,创造出了一种执政和参政相结合的党派合作模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处理少数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在保障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基础上,给予了其极大的自主性。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处理基层问题的制度安排,广大基层单位的人民可依法直接行使各项民主权利,为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制度模式。随着政治实践的不断发展,国家政治制度体系也逐渐完善,制度优势越发明显,治理效能逐步提高,为国家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3.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开辟
现代化的实现,道路是关键,没有正确的发展道路,就会出现徘徊、甚至倒退的现象。邓小平强调“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党的十六进一步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的“有”字去掉,其思想内涵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发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到现在改革开放40余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的重大成就,以无可争辩的事实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优越性。由于有正确道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将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即将进入一个新的更高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22.
[2]周振甫.诗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443.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4,194.
[4]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汇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14).
[5]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7-10-28.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