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贡献

2014-09-24 21:39孙肖远
党建 2014年9期
关键词:初级阶段邓小平道路

孙肖远

精彩导读

中国的现代化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 态,主要基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现代化通常属于后发外生型现代化。

中国的现代化面临着历时性与共时性并存的 境况。因而必须选择一条符合自己实际、具有自己特色的民族复兴之路。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的四个维度,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卓越的政治智慧,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命题,领导党和人民开创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邓小平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贡献,主要在于深刻揭示和成功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使中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使党和人民今天满怀信心地走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大道上。

一、邓小平同志着眼于振兴中华民族,选择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态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后来提出的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就是基于这一抉择。

进入20世纪后半叶以来,世界现代化道路越发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加上资本主义现代化所暴露出的种种弊病,人们对现代化的认识发生深刻变化,西方国家现代化不再是唯一的现代化模式。邓小平同志总结了中国近代史上模仿“西方模式”、建国后照搬“苏联模式”以及发展中国家按照资本主义模式搞现代化而导致“不发达”的深刻教训,得出了中国搞资本主义没有出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发展中国的历史结论。他指出:“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以使中国百分之几的人富裕起来,但是绝对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生活富裕的问题”。他还说:“如果我们不坚持社会主义,最终发展起来也不过成为一个附庸国,而且就连想要发展起来也不容易”。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但又不能走过去社会主义建设的老路,只能走自己的路,正如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所指出的,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我们正是沿着这条道路前进的。中国的现代化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态,主要基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现代化通常属于后发外生型现代化,这种现代化大都是在外部环境的刺激和压力下被迫启动的,而不是社会内部现代性因素逐渐积累的结果,因而采取社会主义方式具有明显的制度优越性。中国的现代化面临着历时性与共时性并存的境况,既要吸收和利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又不能照搬西方国家现代化的模式;既要接轨经济全球化和参与国际事务,又要维护好民族国家的经济文化安全;既要发挥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又不能回到计划经济的大一统时代,因而必须选择一条符合自己实际、具有自己特色的民族复兴之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四个维度,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

二、邓小平同志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做出科学的历史定位,为现代化建设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全面深化改革就是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出发的。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从自己的国情出发,而最大的国情,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第一次提出了共产主义发展阶段的学说,提出共产主义将经历“第一阶段”到“高级阶段”的发展过程,但对于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历史过程将会经历哪些发展阶段,并未给出明确结论,而认为“在将来某个特定时刻应该做些什么,应该马上做些什么,这当然完全取决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十月革命后,列宁提出共产主义社会有初级阶段、中级阶段、高级阶段之分的观点,并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也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和若干发展阶段。1960年初,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说道:“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邓小平继承了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关于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划分的思想,他在十三大召开前夕指出:“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并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将经历100年的时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将贯穿于整个过程。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能够建立在比较清醒、客观、科学的基础之上,正是有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指导。

三、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向世界展现了中华民族不甘落后、追赶先进的雄心壮志和脚踏实地的科学精神,正是在这一战略指引下提出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分阶段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三步走”发展战略从解决温饱问题、实现小康到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找准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起点和现实基础,描绘了每一步战略目标实现的美好前景和蓝图,是一个既切实可行又鼓舞人心的发展战略。随着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实现,人民生活水平达到总体上小康水平,但这种小康水平还是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为此,提出了在建党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这是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也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必经阶段。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南方讲话中提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按照这一构想,在今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的征程中,在进一步做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各方面工作的同时,着力加强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将是我们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要加强制度建设,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现代化制度体系,为在建国100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制度基础。

(作者为江苏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陈蓉)

猜你喜欢
初级阶段邓小平道路
道听途说
城市的道路为什么叫马路
汉语初级口语词汇教学初探
邓小平与中苏论战
初级阶段汉语国际教育汉字书写偏误研究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
红色读物
邓小平“怕”回老家
邓小平总书记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