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芷嫣 马超
摘要: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是指导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重要遵循,是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奋斗、前赴后继的动力之源。对于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深刻理解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形成脉络与人本构建,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中国共产党;共产主义;人民;人本
共产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指导中国共产党人创造历史奇迹、夺取新时代伟大成就、奋斗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理论指导。站在新征程的时代坐标下,系统把握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形成脉络,理清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人本构建,对于走好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形成脉络
在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的理论系统中,共产主义思想是在实践中不断生成和发展的。因此,把握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本质和精髓,需立足马克思所处时代的考察,同时也需要把握其存在的原始状态。
(一)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萌芽
马克思通过研究人类自由全面发展,接触并主动投身到共产主义思想的学习之中。但最初由于实践经验的匮乏,马克思尚未形成完整的共产主义思想理论体系。少年时期马克思接受了古典哲学教育,塑造了“人为幸福而奋斗”的精神境界。马克思在中学时期,开始将个人的职业选择与全人类的利益有机结合。马克思在《莱茵报》编辑期间,通过对普鲁士国家社会现实进行深入的考察,经历了林木盗窃法和莫塞尔地区贫困问题的争论,目睹了无产阶级的悲惨处境,马克思开始意识到理性和物质利益之间存在着矛盾冲突,而这种矛盾冲突是无法通过理性本身化解的。自此,马克思展开了对理性国家和市民社会关系的探索。《现代法国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发表在德国报刊中引发激烈探讨,莱茵报也转载了關于共产主义的诸多文章,这些文章在民众间引起热议。马克思在《德法年鉴》时期,将实现人的解放的宏伟愿望寄托于无产阶级身上,完成了无产阶级政治立场的转变。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探讨了德国社会实现人的解放的可能性,得出了无产阶级是实现人的解放的根本动力。无产阶级能够肩负起人类解放的历史重任,原因在于它能够融入到整个社会中去,是社会的头脑和社会的心脏,这是第一次将人类解放的历史重任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联系起来,意识到无产阶级的革命性作用,开始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
(二)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提出
随着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入考察,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理论要从现实的物质生产出发。在共产主义思想的雏形时期,马克思开始从现有的物质生产和现实的物质实践出发进行研究,指出了异化劳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两大阶级之间的对立以及私有财产产生的根源。因此,为了实现工人阶级的解放必须进行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打破私有制的存在。马克思将共产主义与唯物史观的首次结合体现在《神圣家族》中,他提出了要从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才能真正认识历史,不同历史阶段的物质生产方式,导致了人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式的不同,这也是不同阶段的社会生活的直接体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5-1846年共同撰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和恩格斯对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唯心史观进行批判,肯定了现实的个人活动才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前提,指出了生产力的重要作用以及生产力与交往形式之间的辩证关系,创立了唯物史观。唯物史观的创立表明了人成为了社会性存在,同时揭示了现实的个人只有身处社会关系中,才能进行物质实践,才能实现生存和发展,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受不同的劳动实践的影响必然会导致不同思维观念的产生。因此,马克思指出了随着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必然会出现共产主义意识。共产主义社会意识出现之后,工人阶级便会自发组织起来,为构建共产主义理想社会而奋起反抗。马克思强调共产主义运动是暴力革命的现实运动,是解决现实问题的革命斗争,是需要借助现实物质力量才能实现的未来理想社会,并不是存在于人的观念中的空想社会。
(三)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成熟发展
19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工业革命的兴起带动了工人革命运动兴起,社会产生了巨大变革,无产阶级作为与资产阶级对立的阶级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在革命斗争中,工人阶级组建了国际工人协会,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也随之逐渐形成。在这一时期,《共产党宣言》和《哥达纲领批判》标志了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发展成熟。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阐释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重要结论,并指出了社会变革的动力在于经济和社会的矛盾运动,伴随资本主义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产阶级的弊端越发凸显,这使其无法容纳自身发展的同时还诞生了革命的无产阶级。因此,为了实现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马克思表明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实现解放的重要渠道。随着资本主义社会进入繁荣发展阶段,各个国家之间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促进经济发展,进行了激烈的竞争,引发了民族和阶级之间的矛盾,工人阶级开始不断建立组织,抵抗资产阶级的无情压迫,这一时期,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了共产主义阶段理论,为革命提供了基本纲领,使共产主义思想更加成熟。
二、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人本构建
随着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带来了诸多物质利益,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人的异化,为了脱离资本主义劳动异化,马克思提出了人类解放的伟大命题。
(一)自然维度的解放
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根本属性。社会中的人具有自身的思想,借助劳动手段,通过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手段生存发展,这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原始社会中人的生存受自然规律的完全支配,生产力水平低下,导致生存生活资料匮乏,无法进行资料的生产,因此,人类也难以实现自由发展。伴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逐渐解决温饱问题,对自然界的运行法则开始有了一定的认知。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人的解放步入了新的时代,马克思认为机器的出现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但是也带来了一定的弊端,机器的大规模生产使用一方面推动了生产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因此,人类通过物质生产从自然界中获得了一定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实现了对自然界的支配,这与原始社会的人被支配的情况不同,人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只有认清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良性互动,才能持续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
(二)社会维度的解放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在现实社会中生活的人,会受各种社会关系的影响,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处在社会关系当中的人会进行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因此,生产资料的占有也决定了生产关系,也决定了人在生产中的地位。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使资本主义对无产阶级的压迫和剥削得到极大抑制,整个社会群体为获取共同的利益参与社会生产劳动,推动了生产和发展,为共产主义社会进一步夯实了物质基础。随着生产效率的极大提高,社会管理机关的产生不仅意味着国家政治权威的消亡,也代替了国家行使管理职能,这从政治上消灭了压迫,使人们的精神境界也获得了自由和解放。
(三)自我维度的解放
实现人的自由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然要求,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力不断提高,共产主义社会中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满足人的需要的前提下纯粹的劳动之外的自由,人们有更多的时间选择所爱的事业和擅长的领域,丰富自己的精神境界。首先,要满足人的生存发展的物质需要,即衣食住行的需要、人口再生产的物质需要和物质生产能力提升的需要。其次,要满足人的快乐劳动的需要,生产工具的革新和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大大缩短了人们的劳动时间,在共产主义生产社会中,人的被动劳动转为主动劳动,生产劳动也由剥削压迫变成了积极地劳动。最后,要满足人的彻底解放的精神需要,马克思指出,“私有制使我们变得如此愚蠢而片面”[2],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从私有制长期压迫下的人变成了物质财富富足的人,开始注重精神世界的富足,宗教、艺术、文学等不断发展使人的精神境界不断提高,实现了精神领域的彻底解放。
三、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的发展迎来了新气象。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突出了人民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巨大作用,明确了党的一切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始终坚持为了人民的利益。“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党为人民做出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人民。实践表明,民心的确是最大的政治,“这是对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的经验总结、对当代政治发展潮流的精准把握。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取得这些伟大成就关键在于人民的力量,在于共产党深得人心”[3]。这是党和国家依靠群众力量的表现。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殷陆君.民心是最大的政治[N].学习时报,2019-09-30(002).
(作者簡介:褚芷嫣、马超,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传承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