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邦媛

  • 我的故乡在《巨流河》
    00年过去了,齐邦媛手中的那张往返机票早已过期,父亲齐世英在1947年为她买下的这张带着回程票的机票,终究没能带她飞回北方的故乡,也没能再带她看一眼那条被冰雪封冻的辽河。2024年3月28日凌晨,这位出生于辽宁铁岭的作家、学者在中国台湾地区去世,享年100岁。身为著名的英语文学研究者,齐邦媛最为人们所知的作品是一本用中文写就的回忆录。这本名为《巨流河》的厚重作品,是她在80多岁时创作完成的。书中讲述了她的父亲、中国国民党政界人士齐世英的传奇经历,也记载了她

    北方人 2024年6期2024-06-22

  • 追忆齐邦媛
    著名作家、学者齐邦媛辞世,享年100岁。2009年,齐邦媛八旬高龄才开始撰写的回忆录《巨流河》在两岸出版,受到广泛关注,为两岸留下一部“至情至性的家族记忆史”。2011年,在南方都市报主办的第九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上,齐邦媛曾获得“年度散文家”奖项。2005年,齐邦媛八旬高龄开始撰写回忆录《巨流河》,2009年出版。齐邦媛以缜密通透的笔力,从大陆巨流河写到台湾哑口海,以一个奇女子的际遇见证了纵贯百年、横跨两岸的大时代变迁,为两岸留下一部“至情至性的家族记忆史

    南都周刊 2024年4期2024-06-16

  • 送别百岁齐邦媛:我的故乡在《巨流河》
    00年过去了,齐邦媛手中的那张往返机票早已过期,父亲齐世英在1947年为她买下的这张带着回程票的机票,终究没能带她飞回北方的故乡,也没能再带她看一眼那条被冰雪封冻的辽河。3月28日凌晨,这位于1924年出生于辽宁铁岭的作家、学者在中国台湾地区去世,享年100岁。身为著名的英语文学研究者,齐邦媛最为人们所知的作品是一本用中文写就的回忆录。这本名为《巨流河》的厚重作品,是她在八十多岁时创作完成的,书中讲述了她的父亲、中国国民党政界人士齐世英的传奇经历,也记载了

    新华月报 2024年11期2024-06-15

  • 春风已远
    永远的齐老师的齐邦媛先生去世了。我2003年开始在报社做实习记者,2005年正式入职,直到2015年离开报社,有12年的时间在写人物采访。很长一段时间,我负责我们报社的读书、文化版面,采访过许许多多的作家,也写过许许多多的书评。这期间,总有不同的人来问我,有什么好看的书推荐。我总是向大家推荐齐邦媛先生的《巨流河》。这本书大概是我自己在成年之后读过最多遍的书,许多章节都能背诵下来;齐邦媛先生是我做记者生涯最想采访的人,我幸运地在2012年在台湾访问到她,齐先

    美文 2024年9期2024-05-10

  • 送别百岁齐邦媛:我的故乡在《巨流河》
    00年过去了,齐邦媛手中的那张往返机票早已过期,父亲齐世英在1947年为她买下的这张带着回程票的机票,终究没能带她飞回北方的故乡,也没能再带她看一眼那条被冰雪封冻的辽河。2024年3月28日凌晨,这位于1924年出生于辽宁铁岭的作家、学者在中国台湾地区去世,享年100岁。身为著名的英语文学研究者,齐邦媛最为人们所知的作品是一本用中文写就的回忆录。这本名为《巨流河》的厚重作品,是她在八十多岁时创作完成的,书中讲述了她的父亲、中国国民党政界人士齐世英的传奇经历

    中国新闻周刊 2024年13期2024-04-26

  • 师者朱光潜的育人风范
    历与育人风范。齐邦媛在《巨流河》中,写尽朱光潜先生对她的帮助与影响,也展现了作为教师的朱光潜先生的育人风范:他慧眼识人,善于发掘学生长处;教授极富特色﹑极受欢迎的英诗课;并在理性克制之外,展现至情至性的个人魅力。关键词:师者朱光潜;《巨流河》;齐邦媛;育人风范齐邦媛女士在其著作《巨流河》中回顾她波折重重的大半生,写尽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沧桑苦难,以内敛克制的笔调写下至痛的情绪,读来令人深思动容。在她从少女向学者迈进的路途中,许多优秀的老师给予她支持与帮助,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2年7期2022-05-30

  • 东北流亡作家传记研究
    亡作家 白朗 齐邦媛 心理学和生理学对于人的一生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初始期、学习期、活跃期、隐退期。本文据此对东北流亡作家群中重要作家白朗的流亡和革命生涯、齐邦媛的流亡和漂泊生涯作四阶段分期,以期更为清晰的明确作家们的传记创作及心理流变。 一.流亡与回归:白朗自传性散文 白朗在哈尔滨与沈阳的滋养下度过较为欢欣的童年,1935年与丈夫一同流亡。颠沛流离中白朗创作了大量的自传性的散文,缅怀遥远的东北乡同时也记录了白朗本人在不同时期经历的磨难与成长,见证了一位革命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2年5期2022-05-27

  • 《巨流河》中的情感三重奏
    即是如此。作者齐邦媛在亲情、爱情和家国情的三重变奏中,以温和、平淡而真挚的叙述,将自己跌宕的一生娓娓道来,时代的大幕与风云也依次深沉而哀伤地翻卷。关键词:齐邦媛;巨流河;情感;自传文学总是形象地反映时代、社会和生活,并以情感人。真正优秀的作家会将自己的情感和精神渗入作品之中,所以文学作品成为了作家表现自己的情感世界和传达自己情感的最佳载体。刘勰的《文心雕龙·物色》有言:“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大意是作者因景物的变化而表现出不同的情感,语

    美与时代·下 2022年1期2022-03-03

  • 作为自传的写作 ——评齐邦媛《巨流河》
    慧《巨流河》是齐邦媛在80 多岁高龄时写就的一部史诗巨作,记录她所经历的时代变迁,不仅谱写了一位传奇女子在新旧过渡时代与艰难岁月里的奋斗史,而且书写了一部反映中国近代苦难的家族记忆史和文人的见证史。作为自传,《巨流河》的写作交织着历史与个人记忆,其所采用的叙述声音和视点形成了独特的节奏与张力,亦彰显着壮阔的史诗风格与真实而温情的人性关怀。“《巨流河》最终是一位文学人对历史的见证”①王德威:《如此悲伤,如此愉悦,如此独特——齐邦媛与〈巨流河〉》,《当代作家评

    写作 2021年1期2021-11-22

  • 父亲,我该以何写你的名 ——读齐邦媛《巨流河》
    读着同一本书,齐邦媛先生的《巨流河》。我梦中的情境是齐邦媛先生描写其父齐世英参与的郭松龄“回师奉天”反叛张作霖,兵败巨流河的一幕。巨流河惨败,郭松龄夫妇被杀暴尸街头,齐世英与难友六人入日本领事馆避难,九死一生逃过一劫。仔细想,吾梦中所现并非齐邦媛笔下巨流河实际战况,《巨流河》一书没有描述士兵们漂浮水面的场景,甚至,那一场决定齐世英一生走向的巨流河之役,在齐邦媛这部事无巨细、浩瀚笔墨的回忆录中算得轻描淡写,仅寥寥数页。远不及她写自己在战争中的乐山武汉大学读书

    散文百家 2021年8期2021-11-12

  • 一师一徒
    前去听课者只有齐邦媛一人而已。但是,只有一名學生选修,校方也慨然派出这位学术大家前去授课,后来由于课室紧张,便把授课地点搬到了田德望博士的家里。于是,一师一徒,各自尽着本分,授课者严肃认真,从《地狱》到《炼狱》,直至《天堂》,逐章讲解,耐心指导,力求保证课业内容充实;听讲者全神贯注,细心领会,质疑问难,直至求得真解。每天下午5点钟,煮饭的时间到了,齐邦媛便会从师母手里接过七八个月大的孩子,抱在自己的怀里,一边哄着孩子,一边听课,好让师母为田先生烧一桌可口的

    读者 2021年22期2021-10-26

  • 从《巨流河》看齐邦媛的教育背景与人文情怀
    期的知识分子,齐邦媛的一生经历了太多。战争时期的颠沛流离,建设台湾时期的艰难,后半生致力于教育的用心,从事文化交流的欣喜,她都在《巨流河》中一一道出,将家国史和个人史悲喜交集地放置在20世纪的舞台上。从这部回忆之作中可以管窥父母给予的教导、学校的教育和文学的滋养对齐邦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基于这种认识,本文拟从《巨流河》入手,简要分析齐邦媛的人文情怀的养成与其教育背景之间的关系。关键词:齐邦媛 知识分子 教育 文化 情怀《巨流河》繁体版的腰封上有一句话:读了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1年1期2021-04-01

  • 时光深处流出一条宽广的河 ——与女儿聊《巨流河》
    的是, 这个叫齐邦媛的少女不断与死亡擦肩而过, 而且长大后成为台湾知名的文学家、 翻译家, 也是教育界德高望重的师者,弟子门生恭称她为 “齐先生”。 她在耄耋之年, 历时四年多书写了一部自传回忆录 《巨流河》, 讲述两代人从家乡东北巨流河流落到台湾哑口海的故事。《巨流河》 是齐邦媛先生的生命之书, 也是20 世纪知识分子的心灵史。 书中既有对时代变革的宏大叙事, 又有对个体生命的细微刻画。 尤其是通过对其一生生活经历的回溯, 我们可以从两代人的浮沉中窥见历

    师道(人文) 2020年12期2020-12-25

  • 在巨流河中梦幻
    人生长河中,被齐邦媛女士引为自传的书名。齐教授于八十多高龄时,以极大的毅力,费数年艰辛,深入剖析,呕心沥血,终于成书。书既成,人生无悔!齐邦媛与叶嘉莹先生都生于一九二四年,今年九十七岁了,可喜身体健朗,在此,真心祝福!读一本书,了解一个人,体悟不一样的人生。掩上《巨流河》最后一页时,我的生命里也流淌着巨流河。佛祖一念动,就有分身,去人间经历一生,所有遭遇感受,加持本体,一样无二。我辈凡人,当然没有分身,却也可以通过阅读、深悟他人的经历,在意念层面修炼自己,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20年11期2020-05-26

  • 致无尽的岁月
    巨流河》是台湾齐邦媛教授八十高龄时写于“人生最后书房”的作品,《巨流河》不见煽情,不见呐喊,平心静气,却有史诗般的壮阔和触及灵魂的力量,值得一读。我最先是被张老师的推荐所打动,然后有了阅读此书的冲动。初读几页,想想无非是人到老年,总会回顾自己一生的成败得失,经历的曲折坎坷,不过如此;再读几页,脑海浮现画面,在那样的年代,一位散发着温润气息的女性,款款向我走来;后于两日深夜读完《巨流河》,掩卷深思;再后来,反复品读,不能自已。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缠绵悱恻,句

    阅读(教学研究) 2020年10期2020-01-11

  • 时光深处流出一条宽广的河
    运的是,这个叫齐邦媛的少女不断与死亡擦肩而过,而且长大后成为台湾知名的文学家、翻译家,也是教育界德高望重的师者,弟子门生恭称她为“齐先生”。她在耄耋之年,历时四年多书写了一部自传回忆录《巨流河》,讲述两代人从家乡东北巨流河流落到台湾哑口海的故事。《巨流河》是齐邦媛先生的生命之书,也是20世纪知识分子的心灵史。书中既有对时代变革的宏大叙事,又有对个体生命的细微刻画。尤其是通过对其一生生活经历的回溯,我们可以从两代人的浮沉中窥见历史的一隅。郭松龄起义、七七事变

    师道 2020年12期2020-01-05

  • 世界·人生·光阴
    传记文学,却被齐邦媛先生的《巨流河》深深吸引,这部二十五万字的传记作品不仅记录了一个波澜壮阔、风起云涌的大时代,也书写了作为大时代下个体生命为祖国、为理想所生生不息的顽强拼搏。诚如齐邦媛先生所说:“那是一个我引以为荣,真正存在过的,最有骨气的中国。”这种骨气,不是抗日神剧的胡编乱造,不是兵荒马乱的随遇而安,而是以齐邦媛先生为代表的那一代人,为了抗战的胜利、理想世界的建造,用自己的骨气诠释的“世界·人生·光阴”。《巨流河》的感人之处,在于个体由少不更事、病弱

    黄河 2019年6期2019-11-14

  • “渡不过的巨流河” ——读齐邦媛的《巨流河》
    河》是台湾学者齐邦媛先生晚年撰写的一部人生回忆录。齐邦媛从八十岁开始撰写这部书,写得很不容易,中途曾“几度罢笔”,但终于在朋友的关心和帮助下完成书稿。此书2009年7月由台湾天下文化出版社出初版,书出版后,得到文化名流白先勇、蒋勋、简媜等的热切响应,当年即在台湾产生影响。时间不到两年,大陆三联书店获得授权,拟出简体字版。为此,齐邦媛还“执笔重写了第十章《台湾•文学•我们》”。大陆简体字版由三联书店2011年4月出第一版,两个月后即开始重印。我手中的这一本,

    爱尚书香 2019年4期2019-08-23

  • 爱如昙花,情深似海
    中学”创始人的齐邦媛的家成了东北流亡学生共同的家,张大非也在其中。他原本不会如此落魄,只因他的父亲曾是沈阳县警察局长,因接济并放走了不少地下抗日同志,被日本人在广场上浇油漆烧死了,一家人开始四散逃亡。张大非进了教会办的中学,信奉了基督教,流落北平后,靠一本小小的、镶金边的《圣经》支撑着活下去。那天,在温暖的火炉边,齐邦媛看到18岁的张大非用一切自尊忍住号啕,叙述着他家破人亡的经历,那一幕让12岁的她终生难忘。亲人离散后,齐邦媛的父母给了张大非久违的家庭温暖

    百家讲坛 2019年3期2019-07-16

  • 奔跑中的人生
    更加深以为然。齐邦媛先生,用她的话来说,她属于那“被消磨的一代”。但她凭借着自己对文学的渴望与热爱,跑过了文学追求的理想之路,跑过了两代人的一生,跑过了坑坑洼洼的中国近代史。20世纪的中国很长一段时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尖锐刺耳的防空警报和朝不保夕的逃亡是生活的常态,齐先生就出生于如此的苦难中,亦在如此的苦难中奔跑。人生是永远也不会过时的文学主题。设想如果把你置身于那个灰暗的时代,你会怎样度过你的一生?我想齐邦媛先生已经给了我们最好的回答:奔跑。唯有奔跑,才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9年21期2019-06-25

  • 一个人心里的巨流河
    告,便报了名。齐邦媛的父亲是国立中山中学创始人,她的家成了东北学生共同的家。张大飞也来了,他父亲曾是沈阳县警察局长,因接济且放走了不少地下抗日同志,被日本人浇汽油烧死,一家人四散逃亡。那天,在温暖的火炉边,齐邦媛看到18岁的张大飞用自尊忍住号啕,叙述家破人亡的故事。那一幕,12岁的她终身难忘。此后,每个星期六,她都期盼着他那忧郁温和的笑容。一次,大家一起去爬山。下山时,体弱多病的齐邦媛落在最后,天已经暗了,山风吹着尖锐的哨音,寒冷和恐惧中,她开始哭泣。这时

    情感读本·道德篇 2019年5期2019-06-09

  • 《巨流河》:回忆诗学视域下“战争、成长与流亡”的三重变奏
    上启1899年齐邦媛父母出生的辽河乡村,下至2001年沈阳中山中学“齐世英纪念图书馆”的揭幕典礼,前后蔓延一世纪之久。《巨流河》以个人诉说大历史的方式,呈现和记录了两代知识分子的流亡命运、战争经验与成长历程,通过铭刻历史与苦难,以拒绝遗忘的方式植入了记忆诗学的情感功能:“中国人之20世纪开始即苦难交缠,十四年抗日战争中,数百万人殉国,数千万人流离失所。生者不言,死者默默。殉国者的鲜血,流亡者的热泪,渐渐将全被湮没与遗忘了。”[1]作为对大变动大战乱时代情绪

    粤海风 2019年5期2019-01-15

  • 祝福你那可爱的前途光明
    6年,十二岁的齐邦媛第一次见到十八岁的张大飞。“九一八”事变后,大批东北学生流亡关内。齐邦媛的父亲申请到了一笔拨款,创办了国立东北中山中学,后迁至南京郊外的板桥镇。每到周末,许多背井离乡的东北孩子都来到齐邦媛家中吃饭,张大飞就是其中的一个。在齐邦媛的印象中张大飞很少说话,“母亲总叫他坐在旁边,不断的给他夹菜。”1937年10月,日机轰炸南京,齐邦媛随家人乘船撤往武汉。兵荒马乱中,她又一次见到了张大飞。张大飞告诉他:“我已经报名军校,11点要去码头。”临别时

    杂文选刊 2018年12期2018-12-14

  • 以文学之舟涉渡:《巨流河》的女性成长主题探析
    河》是台湾学者齐邦媛历时四年多书写的一部自传体回忆录。小说最初于2009年在台湾出版,当年便在彼岸引起台湾文坛的巨大震荡;第二年该书简体字版在大陆出版发行,在此岸读者群中又引起强烈反响,获得“年度好书”等各种奖项。与此同时,该书的日译本在日本出版,英译版着手翻译。这样一部八十岁老人一笔一字书写的以抗日战争为主轴、弘扬中国人骨气和知识分子家国情怀的回忆录在短短几年内被多次出版,引发很多人的回忆和感触。2016年,作者从书出版后的众多评论、访谈和信件中选取部分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4期2018-11-28

  • 一个人心里的巨流河
    告,便报了名。齐邦媛的父亲是国立中山中学创始人,她的家成了东北学生共同的家。张大飞也来了,他父亲曾是沈阳县警察局长,因接济且放走了不少地下抗日同志,被日本人浇汽油烧死,一家人四散逃亡。那天,在温暖的火炉边,齐邦媛看到18岁的张大飞用一切自尊忍住号啕,叙述家破人亡的故事。那一幕,12岁的她终身难忘。此后,每个星期六,她都期盼着他那忧郁温和的笑容。一次,大家一起去爬山。下山时,体弱多病的齐邦媛落在最后,天已经暗了,山风吹着尖锐的哨音,寒冷和恐惧中,她开始哭泣。

    莫愁 2018年25期2018-11-14

  • 爱是一朵洁净灿烂的昙花
    中学”创始人,齐邦媛的家成了东北学生共同的家。张大飞也来了,那天,在温暖的火炉边,齐邦媛看到一个18岁的男生用一切自尊忍住号啕,叙述了家破人亡的故事。他的父亲曾是沈阳县警察局局长,因放走了不少地下抗日同志,被日本人烧死了,一家人四散逃亡,他进了教会办的中学,靠一本小小的《圣经》支撑着活下去。那一幕,12岁的齐邦媛终身难忘。从此,每个星期六,她都期盼着他那忧郁温和的笑容。一次,大家去爬山,下山时,从小体弱多病的齐邦媛落在最后,天已经暗了,山风吹着尖锐的哨音,

    做人与处世 2018年17期2018-10-19

  • 一个人心里的巨流河
    告,便报了名。齐邦媛的父亲是国立中山中学创始人,她的家成了东北学生共同的家。张大飞也来了,他父亲曾是沈阳县警察局长,因接济且放走了不少地下抗日同志,被日本人浇汽油烧死,一家人四散逃亡。那天,在温暖的火炉边,齐邦媛看到18岁的张大飞用一切自尊忍住号啕,叙述家破人亡的故事。那一幕,12岁的她终身难忘。此后,每个星期六,她都期盼着他那忧郁温和的笑容。一次,大家一起去爬山。下山时,体弱多病的齐邦媛落在最后,天已经暗了,山风吹著尖锐的哨音,寒冷和恐惧中,她开始哭泣。

    莫愁·智慧女性 2018年9期2018-09-19

  • 生命记忆与历史误解 ——《巨流河》论
    要标准。其中,齐邦媛的《巨流河》,堪称一部重要作品。这部获得过“第二届在场主义散文奖”的优秀个人传记作品,时间跨度长,从1924年到2010年,纵贯百年历史,风云满纸;空间跨度大,从故乡辽宁铁岭起笔,从东北到关内,从大西南到台湾、美国,再回到台湾,关山万里。在20世纪战争、革命、流亡、政治的宏阔背景下,书写两代知识分子于颠沛流离中弦歌不绝、宁折不弯的精神气节,齐邦媛坚信“回应时代暴虐和历史无常的最好方法,就是以文学书写超越政治成败的人与事”①。貌似“无用”

    社会科学动态 2018年5期2018-03-31

  • 祝福你那可爱的前途光明
    6年,12岁的齐邦媛第一次见到了18岁的张大飞。九一八事变后,大批东北学生流亡关内。齐邦媛的父亲申请到一笔拨款,创办了国立东北中山中学,后迁至南京郊外的板桥镇。每到周末,许多离乡背井的东北孩子都来齐邦媛家中吃饭,张大飞就是其中一个。在齐邦媛的印象中,张大飞很少说话,“母亲总叫他坐在旁边,不断地给他夹菜”。1937年10月,日机轰炸南京,齐邦媛随家人乘船撤往武汉。兵荒马乱中,她又一次见到了张大飞。张大飞告诉她:“我已经报名军校,11点钟要去码头。”临别时,张

    读者·原创版 2018年3期2018-03-07

  • 在这里,我仍能听到青春的足音
    。14岁的少女齐邦媛在父亲的陪同下,乘车从上清寺出发,前往沙坪坝上学。“我们沿嘉陵江往上走,车行大约20余里,过了小龙坎不久,在一片黄土坝子上,远远地出现了一排红褐色的大楼,在稀疏的树木中显得相当壮观—那就是南开中学。在这里6年,我成长为一个健康的人,心智开阔,奠立了一生积极向上的性格。”许多年后,齐邦媛对南开中学仍心怀感念。她生于辽宁铁岭,流经此地的辽河在清代叫巨流河。由于父亲齐世英跟随郭松龄兵谏张作霖失败,被迫流亡,6岁的齐邦媛离开了东北故乡。此后的1

    读者·原创版 2017年4期2017-11-13

  • 独自暗中明
    年前读台湾作家齐邦媛的《巨流河》,感佩中国人民为抵御日寇侵略而抗战到底的顽强意志,痛惜作者与空军飞行员张大飞的生死恋情。其实,生死并非永别,音讯也未隔绝。齐邦媛六十多年后还能记得张大飞绝笔信里的一字一句,所有的思念一经记忆的闸门打开,即如洪水滔滔不绝,不可阻挡,他在她心目中永远“如同一朵昙花,在最黑暗的夜里绽放,迅速阖上,落地。那般灿烂洁净、那般无以言说的高贵”。半个多世纪后,齐邦媛已从当年的清纯少女成长为著名学者,心系故土,难忘旧情,来到紫金山航空烈士陵

    杂文月刊 2017年18期2017-11-12

  • 齐邦媛:从巨流河到哑口海的百年漂泊
    ,中国台湾作家齐邦媛决定,沿着记忆之河逆流而上,回到那个叫“巨流河”的出发地。5年伏案,一字一句,她写成25万字的《巨流河》,其中一半是抗战流亡的家国悲歌,一半是来台垦拓的踏实脚印。“时间深速难测,用有限的文字去描绘时间真貌,简直是悲壮之举。”正是她晚年的“悲壮之举”,为两岸留下一部“至情至性的家族记忆史”。《巨流河》自2009年起陆续在两岸出版后,销售达数十万册。被这部巨作感动的读者如今仍在飞速增长,“永远的齐老师”也成为他们心头的牵挂。如今,94岁的齐

    畅谈 2017年14期2017-09-22

  • 成长的密码: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巨流河》
    齐邦媛教授是台湾知名的文学家、翻译家,也是教育界德高望重的师者,弟子门生多恭称她为“齐先生”。在自传《巨流河》一书中,齐教授用三十多万字的篇幅书写了自己跌宕起伏的大半生生命历程。这是一本优秀的文学作品,作者写亲情,写战争,写人性,写家国情怀,文辞优美、动人心弦;这也是一本厚重的史学作品,作者写军阀混战,写抗日战争,写台湾改革,以小见大,从个人的人生遭遇展现了历史的风云变幻;这更是一本鲜活的教育学作品,作者写父母的教养,写求学的心得,写恩师的指点,其间蕴含着

    中国德育 2016年21期2017-03-02

  • 初入武大的齐邦媛
    凯抗战爆发后,齐邦媛随父去重庆,就读于南开中学,考大学时,齐邦媛希望上大学时可以远行独立,当时中央大学就在重庆沙坪坝她的家门口,但齐邦媛弃之不考,后来她被武汉大学哲学系录取。武汉大学当时已迁往四川乐山,1943年8月底,齐邦媛离家去了武大。她带着一个小箱子和一个铺盖卷,铺盖卷用毯子包着被褥和衣服,卷成一个椭圆形,上面反扣一个搪瓷脸盆,外面加一块油布,用粗麻绳绑紧。几十年后,齐邦媛在欧洲一个机场看见一个同样的行李卷,倍感亲切——看来这是一种全球通用的智慧,摊

    读者 2016年21期2016-10-17

  • 为自己预设一个死去的样子
    ,台湾著名作家齐邦媛的经历也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个思考的方向。齐邦媛病重时对医生说,万一她被送来医院,请他们不要拦阻她死去的脚步。她表示自己并不怕死亡本身,怕的是缠绵病榻。她希望自己临死时还记得很多美好的事情,能把自己收拾干净,穿戴整齐,不要不成人样,总要人摆弄侍候。更重要的一点是,她希望自己不要哭哭啼啼,希望自己死去的时候是个读书人的样子。为自己预设一个死去的样子,这一切看似没有意义,但它却能暗示自己:在生活中要活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作文周刊(综合版) 2016年16期2016-05-09

  • 齐邦媛:张大飞是我的昙花
    Han Pu齐邦媛:张大飞是我的昙花◎文/韩扑 Text by Han Pu1924年出生的齐邦媛,是辽宁铁岭人,现居台湾。她在《巨流河》一书中,多处提到一个叫张大飞的男人。张大飞和其父张凤岐都是为抗日而牺牲的英雄。张凤岐是营口人,九一八事变爆发时,任沈阳县公安局长兼公安大队长。事变爆发后,遵照黄显声指示,张凤岐带领沈阳警界抗击日寇两天两夜才退出沈阳,后在黄显声安排下返回沈阳,打入敌人内部,任沈阳县警察局长,并筹划为义勇军攻打沈阳城做内应。由于叛徒出卖,

    今日辽宁 2015年9期2015-12-05

  • 你希望死的时候,是个什么样子
    头的台湾女学者齐邦媛离开老屋住进了养生村,之后在那里完成了记述家族历史的《巨流河》,以一个奇女子的际遇见证了纵贯百年、横跨两岸的大时代的变迁。《巨流河》出版后好评如潮,获得多个奖项。但时光无法阻止老去,住在养生村里的齐邦媛,感觉“疲惫已淹至胸口”。一天,作家简嫃去养生村看望齐邦媛。两个人的对话,渐渐地谈到死亡。“我希望我死去的时候,是个读书人的样子。”齐老师的这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努力去想象:怎样才算是“像个读书人的样子”死去?也许,是最后一刻仍然书卷在

    新天地 2015年12期2015-05-30

  • 江汉限无梁
    陈志宏齐邦媛先是上南开中学,然后考到武汉大学外文系,读书的地方都在四川乐山。抗战烽火连天起,学校南迁,齐邦媛跟随父亲也汇入浩浩荡荡的逃难队伍,道不尽的人间凄苦。以为南下就能安享净土,谁知日本飞机天天来轰炸。日军铁蹄践踏处,瞬间成为人间地狱,中国人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痛,逃亡千里,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即便乱世,也有鲜花怒放,教室依然书声琅琅,亘古不变的爱情,鲜亮如初。去上课的路上,齐邦媛喜欢看路边的小花,泥土青草气息,混杂着淡淡的花香,十分好闻。朱光潜老师的课

    知识窗 2015年12期2015-05-14

  • 沿着《巨流河》回望——揭开一段“疼痛”的历史记忆
    整的历史图景。齐邦媛的《巨流河》以个人回忆录的方式,既抒写了宏阔的历史,又记载了一个女性知识分子在战火纷飞年代的成长史与心灵史,它描述了国家、民族危亡时,个人在残酷的历史现实面前所展示的心路历程。“水”这种自然物,自古就被文人墨客作为审美意象来表达“时光流逝、感伤岁月”的心境。陆机在《叹逝赋》中曾写道:“川阅水而成川,水滔滔而日渡,世阅人而成世,人冉冉而行暮。”诗人由水的意象转而去描述人生岁月的流逝,增添了一番悲凉之意。经历了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与水相关的河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4年2期2014-08-15

  • 探析《巨流河》在传媒娱乐化下的接受与展望
    ]《巨流河》是齐邦媛所著的一部热爱中国热爱台湾的自传体回忆录,讲述作者自1924年出生至2009年为止的人生历程。《巨流河》以其字字珠玑的笔力,详实的历史背景,苦难的民族视角,为世人所推崇。在传媒娱乐化的今天,如何处理好规避浮躁和适应当下潮流的矛盾,挖掘其文化价值,显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巨流河》传媒娱乐化文化价值巨流河,现称辽河,位于中国东北地区。齐邦媛在《巨流河》中以它为叙事出发点,叙述自己从1924年出生到2009年为止的人生历程。作家将自己的一生与2

    名作欣赏 2014年17期2014-07-13

  • 白先勇们的落寞
    ,人会变的。”齐邦媛:美的东西常常都是对的台湾文坛称齐邦媛为“永远的齐老师”。八十一岁时,各种病痛开始纠缠,齐邦媛决心要在还有点力气的时候,说最心底的话。花费四年余时间,几百页的手稿《巨流河》出版,成为该年港台地区口碑最好的一本书。在书中,齐邦媛以“自传”形式,回忆了自己颠沛流离的一生。1925年,齐邦媛两岁,父亲齐世英带着国外的民主革新思想回国,跟随郭松龄兵谏张作霖,战败巨流河,被迫流亡。六岁时,齐邦媛跟随父母从南京、北平,跟着撤退的路线一路往西南,在南

    齐鲁周刊 2014年19期2014-05-30

  • 现代中国乡愁的开拓与建构 ——论《巨流河》对中国文学乡愁母题的创新
    特质。台湾学者齐邦媛的《巨流河》通过一家人在一个世纪中的漂泊、奋斗历程,创造了不同于以往的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乡愁叙事,对现代民族国家、精神家园和现代人格进行了开拓创新,体现出鲜明的独创性特质。现代乡愁;精神家园;民族国家;现代人格在中外文学史上,乡愁是一个永恒的文学母题。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文学,对乡愁的书写从未中断过。“乡愁往往是自我放逐者或被放逐者对家园的铭心刻骨的思念,对于家园与国家富强、安危的期望,是身系国家命运的巨大的乡愁。或是由于战祸而失去家园、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4年1期2014-04-11

  • 《巨流河》:见证两岸历史的巨构
    为台湾大学教授齐邦媛回忆苦难的东北及宝岛历史乃至全中国沧桑的一种意象。还在六岁时,齐邦媛便跟着母亲离开故乡东北,后又随家人从南京到北平,接着是沿着撤退的路线漂流到西南。发生在巨流河的那场战争如今已成为历史,照片里那神采奕奕、浑身散发出豪气的战士也已长眠地下。对这种人事变迁,齐邦媛一直魂牵梦萦。1947年,她应聘去台湾大学担任助教,那时才二十出头,从此无故居可寻,又一次离乡背井漂流。当时台湾脱离了异族的殖民统治,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但接收台湾的是一个贪腐政权,

    名作欣赏 2013年13期2013-08-15

  • 《巨流河》所渗透的教育教学理念
    大学外文系教授齐邦媛的著作。作者在该书的《序》中说:“这本书写的是一个并未远去的时代,关于两代人从巨流河落到哑口海的故事。”巨流河是清代称呼辽河的名字,她是中国七大江河之一,辽宁百姓的母亲河。哑口海位于台湾南端。“巨流河”在文中已经成为寄托作者思乡情感的一个意象,成为历史沧桑的一个意象。该著作被称为“一部反映中国近代苦难的家庭记忆史,一部过渡新旧时代冲突的女性奋斗史,一部台湾文学走入西方世界的大事记,一部用生命书写壮阔幽微的天籁诗篇”。在此,笔者尝试着从教

    名作欣赏 2013年34期2013-08-15

  • 你的童年怎么这么长
    七岁的台湾学者齐邦媛白发如雪,清癯儒雅,数十年从事台湾文学翻译,被誉为“永远的齐老师”、“台湾文学的守护天使”。她从小体弱多病,六岁离开家乡,先北平,再南京,与母亲逃离南京二十天,发生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一家人颠沛流离逃至重庆。十三岁入南开中学,之后三年都在日军飞机大轰炸中度过。凄厉刺耳的警报声中,被炸为瓦砾的山城大火熊熊,被烧成黑炭的尸体绵延十里。目睹此情此景,齐邦媛和同学们站在路边一面拼命哭,一面唱:“我们,我们是中华民族的少年兵,年纪虽小,志气高

    天涯 2012年2期2012-12-23

  • “如此悲伤,如此愉悦,如此独特”①——齐邦媛与《巨流河》
    王德威齐邦媛教授是台湾文学和教育界最受敬重的一位前辈,弟子门生多恭称为“齐先生”。齐邦媛的自传《巨流河》今夏出版,既叫好又叫座,成为台湾文坛一桩盛事。在这本二十五万字的传记里,齐邦媛回顾她波折重重的大半生,从东北流亡到关内、到西南,又从大陆流亡到台湾。她个人的成长和家国的丧乱如影随形,而她六十多年的台湾经验则见证了一代“大陆人”如何从漂流到落地生根的历程。类似《巨流河》的回忆录近年在海峡两岸并不少见,比齐邦媛的经历更传奇者也大有人在,但何以这本书如此受到瞩

    当代作家评论 2012年1期2012-12-17

  • 《巨流河》:大时代的表情、呼吸与体温
    断,更多的是为齐邦媛笔下的历史细部动容,特别是那些漂浮在大时代里的面影、话语和温情,让我从热情的论辩转向了安静的比对与倾听。重述现代史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台上走马灯一样变换的常常只是不同的扮相,角色和戏路几无变更。即便是近几年各方都讨好的“有血有肉”的影视作品,也不过是原来的正面英雄开始“骂娘”,早先的反派人物偶尔多了些好心肠。如《巨流河》中齐邦媛的父亲齐世英那样的形象,实在难得一见。单从经历说,齐世英本人就处于原有对立叙述模式之外。他在东北老家原有田地四

    当代作家评论 2012年1期2012-12-17

  • 波澜不惊的心灵史诗 ——读《巨流河》
    家和文学翻译家齐邦媛,以86岁高龄写作完成的一部呕心沥血的文学自传,其中写尽了父女两代人从辽宁省的巨流河到台湾岛的哑口海的家国丧乱,从而成就了一部于丧乱无常中波澜不惊的心灵史诗。该书甫一面世,就受到海峡两岸文化出版界的追捧热议。生者不言,死者默默在该书序言中,齐邦媛深情地写道:“巨流河是清代称呼辽河的名字,她是中国七大江河之一,辽宁百姓的母亲河。哑口海位于台湾南端,是鹅銮鼻灯塔下的一泓湾流,据说汹涌海浪冲击到此,声消音灭。这本书写的是一个并未远去的时代,关

    民主与科学 2011年1期2011-12-24

  • 难以言说的纯真
    这本自传的作者齐邦媛的故乡。齐邦媛,台湾大学外文系退休教授。作为台湾文学走向世界的重要推手,齐邦媛多年来不仅引介西方文学到台湾,还编译了众多台湾文学作品,被台湾文坛尊称为“永远的齐老师”。今年已经86岁高龄的齐教授在自己80岁那一年开始动笔写下自己的一生。前后几经波折,历时4年,这本《巨流河》终于问世。①小学毕业时的齐邦媛(左)②颠沛流离年代的全家福,后排右一为齐邦媛1924年,齐邦媛出生于辽河边的辽宁铁岭。父亲齐世英曾经留学德国,以哲学为业,回国后却在郭

    北京观察 2011年6期2011-10-28

  • 家国史诗 人生悲歌——评齐邦媛文学回忆录《巨流河》
    生悲歌 ——评齐邦媛文学回忆录《巨流河》廖 斌(武夷学院人文与教师教育学院,福建武夷山 354300)介绍了台湾著名作家齐邦媛的回忆录《巨流河》,认为其是恢弘的家国史诗与沧桑的人生悲歌。指出,《巨流河》写尽了中华民族饱受异族凌辱、战乱与分离之苦;写尽了家的颠沛流离与生离死别;写尽了人世沧桑与人生感怀。《巨流河》;齐邦媛;家国史诗;人生悲歌《巨流河》是台湾文学教育家和翻译家齐邦媛先生,以86岁高龄完成的呕心沥血的文学自传,写尽父女两代从辽宁巨流河到台湾哑口海

    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年6期2011-08-15

  • 祝福你那可爱的前途光明
    事1936年,齐邦媛12岁,张大飞18岁——那年,他们第一次见面。“九一八”事变后,大批东北学生流亡关内。1934年,齐邦媛的父亲申请到国民政府教育部的一笔拨款,在北平(今北京)创办了国立东北中山中学。两年后,中山中学迁至南京郊外的板桥镇。这些青春期的孩子,家乡沦陷,亲人离散,无家可归。每到星期天,许多孩子就被齐邦媛的哥哥(当时也在中山中学读书)带到宁海路的家中吃饭,张大飞是其中的一个。在齐邦媛的印象中,张大飞很少说话。吃饭时,母亲总叫他坐在她旁边,不断地

    读者 2011年5期2011-07-04

  • 祝福你那可爱的前途光明
    事1936年,齐邦媛12岁,张大飞18岁——那年,他们第一次见面。“九一八”事变后,大批东北学生流亡关内。1934年,齐邦媛的父亲申请到国民政府教育部的一笔拨款,在北平(今北京)创办了国立东北中山中学。两年后,中山中学迁至南京郊外的板桥镇。这些青春期的孩子,家乡沦陷,亲人离散,无家可归。每到星期天,许多孩子就被齐邦媛的哥哥(当时也在中山中学读书)带到宁海路的家中吃饭,张大飞是其中的一个。在齐邦媛的印象中,张大飞很少说话。吃饭时,母亲总叫他坐在她旁边,不断地

    读者·校园版 2011年5期2011-05-14

  • 一段温婉回忆的政治想象
    、台湾著名作家齐邦媛的个人家庭回忆录《巨流河》在大陆一经出版,即引来各方关注和猜测,大家对其出版过程和是否大量删节的兴趣高于内容本身。事实的出版经过远非想象的复杂,对于一本回忆录,两岸心态却是耐人寻味“北京是不是前几天下了雪?我再问你啊,现在春天有风沙的时候,北京年轻的小姐们还戴不戴那些不同颜色的纱巾呢?”身在台湾的齐邦媛在电话那头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感慨,“其实我对大陆的好奇比你们对我的好奇还要大得多呢。”作为台湾大学外文系的退休教授、曾经是台湾文学重

    中国新闻周刊 2011年9期2011-05-14

  • 齐邦媛:我已无家可回
    ”今年87岁的齐邦媛独居在台湾桃园。她没有想到《巨流河》的出版如此突然地改变了安静的生活,来自两岸记者的探访让她应接不暇。但是她说,能知道大陆的读者如此关注这本书,她很高兴。在电话那端,齐邦媛的声音平和温婉,口音早已是台湾的腔调,丝毫听不出她故乡东北的味道。她关心大陆的变化,谈到历史中的流血与革命她仍会愤怒,对于当下大陆的转变也充满好奇。而对于《巨流河》这本书的每一个问题,她都希望能“深思熟虑,希望能回答得慢一点。”齐邦媛用两周多的时间手写回复了《中国新闻

    中国新闻周刊 2011年9期2011-05-14

  • 说他好,还是说他坏?
    齐世英的女公子齐邦媛的人生回忆录,文字朴素而美,深情而节制,国家大事都不去说了,我喜欢的是她与飞虎队空军张大飞的一段情——四月的一天黄昏,我们正在准备晚餐,有个女孩跑来说,有人在操场上等我。我出去,就看到张大飞走过来,穿着一件很大的军雨衣。他已经是中尉了,制服领上是飞鹰,走路真有精神,是战争年代所有少女憧憬的那种英雄。他走了一半突然站住,说:“邦媛,你怎么长这么大,这么好看了呢。”这是我第一次听到他赞美我。以前我骨瘦如柴,弱不禁风。张大飞说,部队调防在重庆

    上海采风月刊 2011年6期2011-01-04

  • 从东北“巨流河”到台湾“哑口海”飘零台湾两代人的命运与悲歌
    人的命运与悲歌齐邦媛,台湾文坛人称“永远的齐老师”。她讲述的家族两代人命运——从东北流亡到关内、西南,从大陆漂流到台湾,个人的家国之忆、爱国之泪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她说,回应时代暴虐和历史无常的最好方法,就是以文学记述超越政治成败的人与事文|《小康》记者 苏枫二十世纪,是埋藏巨大悲伤的世纪。台湾知名文学教授齐邦媛,文坛人称“永远的齐老师”,是台湾文学和教育界最受敬重的前辈之一,弟子门生多恭称为“齐先生”。齐邦媛一直致力于文学评论与翻译工作,是将台湾文学推介

    小康 2010年12期2010-09-05

  • 大时代中的“巨流河”
    惠昭《巨流河》齐邦媛著 台湾天下远见出版社_这是一件如此奇特的事,在八八洪水造成的重灾和呼呛中,台湾有一群人正为一本书默默地流下泪来,它是台大名誉教授齐邦媛书写的回忆录《巨流河》。现在的辽河,清代称巨流河,中国七大江河之一,辽宁省百姓视之为母亲河。这回忆的天梯齐邦媛攀爬74年,书成之日已85岁高龄。这个故事关于齐邦媛80余载的人生,而这80余载的肉身所托寄的大时代,一幕又一幕在呼天啸地中起起落落,从军阀割据、北伐抗日、国共内战到国民党撤退台湾,乃至两岸的分

    凤凰周刊 2009年26期2009-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