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慧瑛
独自暗中明
●沈慧瑛
很多年前读台湾作家齐邦媛的《巨流河》,感佩中国人民为抵御日寇侵略而抗战到底的顽强意志,痛惜作者与空军飞行员张大飞的生死恋情。其实,生死并非永别,音讯也未隔绝。齐邦媛六十多年后还能记得张大飞绝笔信里的一字一句,所有的思念一经记忆的闸门打开,即如洪水滔滔不绝,不可阻挡,他在她心目中永远“如同一朵昙花,在最黑暗的夜里绽放,迅速阖上,落地。那般灿烂洁净、那般无以言说的高贵”。半个多世纪后,齐邦媛已从当年的清纯少女成长为著名学者,心系故土,难忘旧情,来到紫金山航空烈士陵园,寻找那个令人心碎的名字。那块黑色大理石纪念碑上刻着:张大飞,上尉,辽宁营口,一九一八年六月生……她久久地抚摸着,五月阳光和煦温柔地洒落在石碑上,洒落在她的身上,犹如张大飞的话语般温暖,仿佛他们不曾有过生离死别。
曾与友人菊讨论《巨流河》及作者的情感故事,相约一起瞻仰航空烈士陵园,追随齐邦媛的脚步寻找张大飞。然终未能成行。上个月,我到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参观“1937,南京空中保卫战”展览时,即想拜谒位于半山腰的航空烈士陵园。但当地朋友劝阻说,天气实在太热,要中暑的。无奈之下,只得与张大飞“擦肩而过”。然而在展览厅,我们却见到了无数个“张大飞”。看着展出的航空烈士们的文字介绍、实物及日记等,照片上的他们是多么年轻俊朗,富有朝气和活力!
假如他们生活在和平年代,理应追逐自己的理想和爱情,可生逢强敌入侵,他们放弃原有的一切,同仇敌忾,抱着赴死的决心与日寇搏击长空,血洒蓝天。在1941年4月的抗击日军的成都空战中,年仅23岁的飞行员林恒以身殉国。三年后的秋天,他的姐姐林徽因写下那首著名的悼亡诗《哭弟恒》:“弟弟,我没有适合时代的语言来哀悼你的死;它是时代向你的要求,简单的,你给了。这冷酷简单的壮烈是时代的诗,这沉默的光荣是你……”他们的生命就像一道流光划过长空,绚烂夺目,却转瞬即逝。瞬间的璀璨,留下了永远的伤痛与永恒的记忆。
不由想起印度诗人泰戈尔的《流萤集》,他说:“我的幻想是一团萤火——点点流光,在黑暗中闪耀。”萤火,其生命和光芒都何其弱小,却如唐代书法家、文学家虞世南所歌咏的“独自暗中明”,让黑夜有了光明的希望,让人间有了美好的遐想。那些为国捐躯的抗日航空战士不就是漫漫长夜中的萤火,虽然微弱,却点燃了中国人的希望,照亮了黎明前的黑夜。
一天,我读了菊推荐的一篇微文《仲夏之夜的灵谷流萤》,又激发了我寻找童年记忆中的萤火虫的好奇心。没想到那晚走进灵谷寺,人出奇的多。灵谷寺几乎没有路灯。站在无梁殿前,关掉手机的灯,让眼睛适应黑暗,把黑暗还给黑夜,还给萤火虫。只一会儿工夫,就见到两边的草丛林木间几个亮光闪耀,慢慢地越来越多,忽闪忽闪,频率相似,好像萤火虫的集体舞会。在我看来,短暂的生命、闪亮的片刻,不正是萤火虫奉献给自然和人类最美丽的神话吗?
南朝梁元帝萧绎曾写过咏萤诗,赞美它们:“腾空类星陨,拂树若生花。屏疑神火照,帘似夜珠明。”张大飞、林恒等年轻的生命如昙花如萤火如陨星,短促而光芒四射,他们大多数还来不及与相爱的人对着萤火虫许愿,就奔赴沙场,为国捐躯了。他们理当被铭记被缅怀,无论时光流转多少回。
江城子荐自《扬子晚报》2017年8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