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自传的写作
——评齐邦媛《巨流河》

2021-11-22 03:48
写作 2021年1期
关键词:视点自传记忆

戚 慧

《巨流河》是齐邦媛在80 多岁高龄时写就的一部史诗巨作,记录她所经历的时代变迁,不仅谱写了一位传奇女子在新旧过渡时代与艰难岁月里的奋斗史,而且书写了一部反映中国近代苦难的家族记忆史和文人的见证史。作为自传,《巨流河》的写作交织着历史与个人记忆,其所采用的叙述声音和视点形成了独特的节奏与张力,亦彰显着壮阔的史诗风格与真实而温情的人性关怀。“《巨流河》最终是一位文学人对历史的见证”①王德威:《如此悲伤,如此愉悦,如此独特——齐邦媛与〈巨流河〉》,《当代作家评论》2012 年第1期。,齐邦媛以书还乡,记录下那个“欢乐苦短,忧愁实多”的时代。

一、相互交织的历史与个人记忆

“大历史”②黄仁宇:《为什么称为“中国大历史”——中文版自序》,《中国大历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年版,第1页。的概念,是黄仁宇先生的创意。所谓“大历史”观念,是一种把视野放宽到世界历史全过程的考察方法,宏观地由前后(时)、中西(空)的往复观照,去考量审视中国历史,强调整体思维,整体史观。而个人历史属于“小历史”,是常态的、日常的、生活经历的历史。对“大历史”的研究,易陷入绝对化、单一化的宏大叙事模式的问题中,并抽去“大历史”的生活基础。历史本来就是一个,一旦把这个生活基础(“小历史”)归还给“大历史”,大、小历史将回归历史原貌。个人历史向来是作为“大历史”的一部分,相对于刻板的、定论性的、枯燥的“大历史”,它保持其唯一性和新鲜感,这也是“大历史”所不及的。《巨流河》中历史与个人记忆的相互交织主要表现在个人历史的真实与大历史的纠结以及个人记忆的时间次序与情感的轻重两个方面上。

(一)个人历史的真实与大历史的纠结

《巨流河》流淌着坦诚而真率的文学血液,它记述了纵贯百年、横跨两岸的大时代故事,以东北沦陷、中山中学西迁、齐家逃难、齐世英等仁人志士积极抗日、教育救国、齐邦媛南开求学为经纬,把个人的血泪经历编织在大历史中,书写着大历史中的个人历史。在南开中学,老师们代表中国知识分子的希望和信心,教授学生献身与爱以及自尊与自信;在陪都重庆,战火纷飞、时局恶劣的情况下,西南联大等学校仍弦歌不辍,继续办学兴学,为国家和抗战培养众多人才。《巨流河》还以素朴的语言诉说中华民族历尽劫难得出的血泪经验与历史教训,从历史深处解读上半个世纪中国教育史的奇迹,南开、北大、清华、武大、中央大学等高校在中国现代大学史上声名显赫、至今回响,诠释了在艰难困苦的时代环境下延续民族命脉、承继文化血脉的历史事实。作品从第六章开始细述齐氏一家迁台后的种种境况,同时也向读者展现了20 世纪50 年代台湾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状况。齐邦媛的一家终未能还乡,这种萦绕于心头的离愁别绪,如“千年之泪”,挥洒不去。齐世英夫妇去世后,安葬在靠海朝北的墓地,齐邦媛夫妇也在此预留了墓地。在这里,可以聆听从巨流河辗转千里奔流而来的问候与讯息,头枕宝岛可北望东北故土。

齐邦媛的一生,正是整个20 世纪波折动荡的缩影,是大历史中的个人历史。她出生在多难的年代,在漂泊中度过一生,没有可归的田园,只有歌声中的故乡。在动荡的年代里,在漂泊辗转的岁月里,齐邦媛有幸接受了良好而完整的教育,并广泛接触到众多仁人志士。战乱中那些凄厉的哭喊声,在许多无寐之夜震荡,成为齐邦媛由文学的阅读而扩及全人类悲悯的起点。她生长在革命者家庭,自童年起耳闻、目见、身历种种历史上的悲壮场景,许多画面烙印心中,后半世所有的平静和幸福岁月的经验,都无法将它们从心中抹去。齐邦媛由大陆辗转到台湾,立志于教书育人,参与教学改革,实现文学梦,推动台湾文学发展,使台湾文学走向国际舞台。半个世纪的岁月里,她浸润于中国文化与文学的教育教学中,没有丝毫的懈怠,并不断地进修、访问、工作。她单纯地把读书当作生命的一部分,“在一本一本的书叠起的石梯上,一字一句地往上攀登,从未停步”①齐邦媛:《巨流河》,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243、370、5页。,正是这份温润而充满韧性的坚持使她成就斐然。齐邦媛说父亲齐世英是温和洁净之人,钱穆先生是宽容温熙之人,张大飞的一生“灿烂洁净,那般无以言说的高贵”②齐邦媛:《巨流河》,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243、370、5页。。她怀着“对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③钱穆:《〈国史大纲〉序》,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1页。,述说着大历史中努力抗争的个人历史故事。《巨流河》既是一部洗练可靠的历史资料,又是一部妙笔生花、情感纯净的文学作品。通过这样一部作品,一方面得以窥见历史的真貌,亲历逝去的岁月,另一方面感受人世的兴衰,缅怀个人的颠沛流离,体味作品所“秉持的理想和圣洁的人性光辉”④齐邦媛:《巨流河》,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243、370、5页。。

(二)个人记忆的时间次序与情感的轻重

自传是作者通过回顾和自叙生平的一种相对完整、真实、准确的叙事,是以作者为中心的一种叙述方式。自传的写作离不开对记忆的追寻与探索,而记忆是超越于时空之上重现逝去的往事,不管用什么样的方式叙述过去,所有关于过去的再现从根本上来说都是一种回忆活动。因此,回忆包含两个时间维度:事件发生的时间(过去)和回忆事件的时间(现在)。《巨流河》没有为了刻意制造虚幻的当下感而隐去回忆的痕迹,相反,她不断提醒自己和读者,一切都已成为往事。自传者在回忆过去时,把过去诗化和美化,这是自传写作时常有的一种态度。随着岁月的流逝,年岁的增长,人们对过去产生一种留恋与惜别的感情,这是人之常情,而种种不愉快的经历会逐渐淡出记忆。自传的写作,蕴含着深深的留恋,淡淡的伤感和怀旧情绪也是自传中常可感受到的氛围。齐邦媛表示,她从东北到台湾,一生学文学、教文学,最重视人类的痛苦问题。《巨流河》的文字来自作者的心灵深处,带给读者平静的救赎力量。自传的写作主要依靠自己的回忆,或者以回忆为基础,《巨流河》便依从了记忆本身的活动规律和事件之上的逻辑联系来安排过去的人与事。对于漂流者来说,过去的消逝是一种异常彻底的现象,甚至无法借助空间的重返和残存物事的重睹来唤回一些零星的印象,只有凭借记忆,才能找回失去的时光,以完成记忆对抗遗忘的写作,最终获得自我的救赎。

诚然,“《巨流河》是齐邦媛老人记忆的河流”①李厘:《如此悲伤,如此辽阔,如此独特》,《南方人物周刊》2010年第44期。。齐邦媛以邃密通透、深情至性、字字珠玑的笔力,细致把握对生命、生存等实况的复现与细腻的追索,流露出真挚而率性的情感。在通向记忆的道路上,作者的感情不断发生变化并不断停下来,“此刻”的自己面对回忆中“彼刻”的自己及人与事,怀着对民族与国家的真挚热诚,审视自我,重新思索历史与现实。回望那条漫长的来时道路,感慨历史浮沉,往事并不如烟,许多的人和事及情感,都已成为刻骨铭心的清晰记忆。齐邦媛的记忆是一种纯粹的个人记忆,不同于那些已成型的权威历史,她的文字不是史料的表述,而是更忠实于自己的记录。这是一个艰难的写作过程,独自踏上灵魂的返乡之旅,再次“经历”最私密的初恋,以及人生中经历过的难以忘怀的事件,因此以更虔诚的态度对待往事。在齐邦媛笔下,这些往事是比个人生命更庞大的存在,她不能也不愿将它们切割成零星片段,挂在必朽的枯枝上,而是必须倾全心之虔敬来作此大叙述②齐邦媛:《〈巨流河〉序》,台北:天下远见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版,第2页。。作者哀婉内敛的文字如静静的河流,沉静而有力地流淌于心中。颠沛流离的祖国,几代人的家国之痛……几十年过去了,人们的心灵仍然布满大大小小的弹痕。正如富兰克林在解释人们为什么写自传时所说:“人的生命的无法重复性,以至于只有回忆是最接近它的方法之一。然而,最像重演人生的事情,就是将生平经历通过回忆,然后把它写出来,使它们能够在尽可能长远的范围内流传下去。”③[美]富兰克林:《富兰克林自传》,陈冬译,北京:团结出版社2003年版,第14页。依靠记忆女神摩涅莫绪涅的力量,齐邦媛把历史与生命的脉络藏于细密的追忆与可见的情境之中,形成了一种圆形叙事模式。

二、独特的叙述声音与视点

自传是一种“回顾”性的叙述,“回顾”是对过去发生的事的回忆,这就意味着真实,虚构自然不能成为“回顾”,只有对历史的记忆和重现才是回顾。而这种回顾总是带有强烈的、难以避免的主观色彩。自传作为一种自我叙述,作者的隐秘事件或心理活动,其他人无法核实,只有文化传统所形成的惯例,即所谓“自传契约”,对作者形成一种心理的约束。《巨流河》对叙述的声音和视点的灵活处理与变换,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节奏与张力。

(一)叙述的声音和视点

在自传中,一般说来,作者就是叙述者,叙述者也就是传主,他(她)叙述自己的亲身经历,作者、传主、叙述者是同一的,否则就不能被公认为自传。在文本中,同叙述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视点。所谓的视点,是叙述者观察和叙述对象的立足点与观察点,这是为叙述者提供的一个虚拟的位置。优秀的传记家,总是恰当地进行着视点的转换。作者采用全知视点,有时也会根据需要,转入其他视点。如果一部传记始终采用全知视点,对过去、现在、未来无所不知,把一切都叙述得清清楚楚,那也就失去了曲折和悬念,破坏了读者对传主的关注和好奇。《巨流河》的叙述方式显得灵活,作者以自由或全知视点游走于人物内心。

有些自传作品,视点是人物的,声音则是叙述者的,叙述者只是转述和解释笔下人物包括过去的自己所看到和想到的东西,这样双方便呈分离状态。这种现象既包括在讲述有关他人的故事,也包括在讲关于自己的或包括自己在内的故事。《巨流河》中,这种分离状态表现在时间上,视点是当时的齐邦媛,而陈述者则是故事发生若干年后的齐邦媛。如齐邦媛与哥哥和其他大男孩一起去爬牛首山,当时“哥哥和那些大男生已跑下山,我仍在半山抱着一块小岩顶,进退两难。山风吹着尖锐的哨音,我在寒风与恐惧中开始哭泣。这时,我看到张大飞在山的隘口回头看我”。显然,此处叙述的是往日的经历。而“数十年间,我在世界各地旅行,每看那些平易近人的小山,总记得他在山风里由隘口回头看我”①齐邦媛:《巨流河》,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40页。,则是在多年后齐邦媛讲述的故事。时间的距离使叙述者能够对往日的痛苦和快乐作出更为理性的评价。全知视点在此成为齐邦媛个人的独特“心灵视点”,它不受时空限制,有点意识流的意味,但与意识流不同,那就是更在时间的粗线条之下展开的。

在自传中,个人的叙述往往会摆脱所谓正史带来的条条框框,可以看到更多从条框中逃逸出的真实瞬间。自传叙述真实地重现个人及其生活的世界,历史被个性化和故事化,更加具体、丰富、充满细节,既是真实的故事,又带着个性与温情,同时也包含审美的愉悦。齐邦媛个人的叙述方式凸显出更加细致和细节化的文学形式。

(二)传记的节奏与张力

对于文学性较强的传记来说,传记家在进行叙事时不断对视点进行或内或外的调整、或远或近的变换,交替使用总体或是细部的叙述。叙述时态主要是采用现在时态的同步叙述,但也加入回顾叙述或前瞻叙述,针对传主的经历,进行时态处理,把在不同时空中发生的丰富多彩的事件和复杂的背景安排成明晰、流畅的线型叙述;他们精心选择材料,把存在层次和行动层次的叙述加以合理地安排,适当进行情理层次的叙述;叙述的范围在故事内可以适当加上故事外叙述,自我故事之外可以适当加上非我故事;在叙述的层次和叙述的范围内,某些地方进行充分叙述,另外一些地方则作简约叙述,或只是一笔带过。叙述的视点、时态、层次、范围和程度既符合传记的基本的要求,又加以适当的变化。这样,围绕着传主经历、个性以及对传主的解释,展开了丰富的历史内容,也同主体的感受结合在一起,时繁时简,时远时近,有时舒缓铺陈,有时急促快捷,传记家不断变化的叙述态势,再现了以传主为中心的波澜起伏的生活流,形成了独特的自传节奏和张力,给予读者以阅读的快感,也彰显传记家的才华与艺术个性。

齐邦媛通过温婉和冷静的叙述,引领读者漫步于她那蜿蜒曲折的人生、生命回廊中。她的叙述所体现的含蓄与内敛,还表现在她对自己“初恋记忆”的分散化处理上。初恋的记忆是无法被时间打败的,时间愈是久远,感情愈加强烈,但是强烈的叙述语言反而会破坏情感的神圣性,齐邦媛把初恋这朵由记忆深处散发幽香的鲜花,铺洒在叙述的道路上,自然而纯净,这样看来,她在第一章就写个人初恋故事,就不觉得奇怪了。而且,她这种先拿出个人私隐,一直到最后一章前往南京“寻墓”,前后是一体的,即首尾一致。相对于个人的“小历史”来说,齐邦媛更看重私人感情,尤其初恋记忆,这是与其他自传的最大区别。齐邦媛和张大飞在南开中学的最后一面是作者与读者都难以释怀的,叙述上的内敛让人觉得仿若昨日,真实生动,情感细腻,情绪控制得恰到好处。

三、壮阔的史诗风格与真实而温情的人性关怀

(一)壮阔的史诗风格

35 万字的巨作,半个世纪以上的时间,广阔的地域空间,从东北的巨流河写起,以台湾的哑口海结束,种种让人难以忘怀的人物形象,以及齐邦媛大半生的经历与内涵丰富的文学情怀,都于此书中体现出来。《巨流河》是用生命书写成的记忆文学和天籁诗篇,彰显壮阔的史诗风格。正如蒋勋先生的评价:“沉重的史诗,齐老师却能云淡风轻写出,展现文学的惊人之美。”她用真挚的笔调,讲述在20世纪这个大时代背景下,个体和家族的命运:温和洁净却为国投身政治的父亲齐世英,一生为儿孙辈哼唱摇篮曲《苏武牧羊》,最终埋葬于台北淡水未曾再见过心中北海的母亲,背负国恨家仇葬身蓝天的张大飞,课堂上朗诵华兹华斯诗歌时突然哽咽的朱光潜,一生为故国招魂的国学大师钱穆……每个人都被历史激流裹挟着向前,无从选择无从逃避,但都有着难以言尽的不屈和坚守,演绎出一个个动人心魄的史诗故事。

齐邦媛满含深情地写下温文儒雅的父亲齐世英大起大落书生报国的一生。作为国民党元老的齐世英,从民国初年的留德热血青年,到“九一八事变”前的东北维新派,他毕生憾恨都围绕着巨流河功败垂成的一战,“渡不过的巨流”象征着现实中的严寒,外交和革新思想皆困冻于此,从此开始了东北终至波及整个中国的近代苦难,成为志士心中最深的隐痛。迁台后,齐世英因反对国民党通过增加电费以筹军饷的做法而得罪蒋介石,被开除党籍,过早结束事业。他一身傲骨,从来不能跻身权力核心,晚年每每提及东北沦陷,都不禁潸然泪下,郁郁寡欢。在儿女的眼中,他一生都是温和洁净的真君子。东北子弟张大飞,是抗日英雄的形象,他的家破人亡的故事更震人心魄,其父在满洲国成立时任沈阳县警察局局长,因协助抗日人士,被日本人浇油漆烧死。年少的张大飞不得不逃入关内,进入中山中学得以与齐家结缘,“七七事变”后放弃学业加入空军,胜利前夕在与日本人的空战中以身殉国。他短暂的人生,如昙花一现,但他是在黑暗里开放的艳丽花朵。少女时代的齐邦媛与英雄张大飞的接触,成为她一生难以忘怀、割舍的记忆与体验。

文学大师朱光潜,是齐邦媛人生道路上有幸遇到的另一位导师。齐邦媛考入武大哲学系,朱光潜赏识她的才华,亲自促成她转入外文系,从此齐邦媛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巨流河》中呈现出这位文学家鲜为人知的一面,在战火中,讲台上的朱光潜讲授华兹华斯的长诗时,突然取下眼镜,眼泪流下双颊,他“快步走出教室,留下满室愕然,却无人开口说话”①齐邦媛:《巨流河》,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113、277页。。在齐邦媛眼中,朱光潜的美学底色是“静穆”,而这“静穆”是痛定思痛后对掠夺、对烧杀的一种沉默的抗议,也是知识分子的自尊与悲悯情怀的体现。“一生为故国招魂”、渴望祖国安定的钱穆,为齐邦媛的忘年之交。钱穆当时隐居于台北士林外双溪素书楼,齐邦媛常亲炙这位国学大师,他们共同经历“国立编译馆”事件,被卷入政治争端,在处世不惊中谈人生、文学,齐邦媛从钱穆身上学到文人在乱世中的处世之道。然而1990年夏天,钱穆迫于陈水扁、李登辉之徒的压力仓皇迁出素书楼,两个月后含恨逝世。齐邦媛深感这种政治操纵下的历史、文化的悲痛在所难免。然而在政治风暴中,个人记忆对历史的温情和敬意昭示着“世上仍有忘不了的人和事”②齐邦媛:《巨流河》,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113、277页。。

(二)真实而温情的人性关怀

长期以来,真实是自传作品的最高标准甚至唯一标准。真实是自传的灵魂,自传的真实意味着准确和公正。自传的事实被称为心灵的证据。胡适指出:“传记最重要的条件是纪实传真。”③胡适:《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序》,《吴淞月刊》1930年第4期。自传是对一个时代精神最深刻的记录,是人的历史,也是对真实人性的动态记录,《巨流河》在一定程度上是齐邦媛的个人自传,她采用了个人化的话语与写作方式,叙述了知识分子真实的心路历程。而这部自传打动人心的力量之源正是它那令人震撼的真实。

一部自传可以反映出一个人个性的成长和发展,一部自传史就是人性成长和发展的历史。自传家把一种活生生的人格从历史的主流中唤醒并再现出来,并给予同情性的理解,而这种同情性的理解正是人道主义的必由之路。自传记录和描述人性,也总是体现和宣传人道主义精神。对人的同情、关怀和理解,是人道主义的精华和核心。齐邦媛在接受台湾媒体采访时曾说:“写作过程中我一直告诉自己,不要渲染,不要抒怀,尽量让历史和事实说话。”①武云溥:《两代人的家国情怀》,《源流》2011年第3期。对于一部未写将死不瞑目的书,齐邦媛强烈克制自己的情感,让书中人物回到历史现场去“说话”,关怀每一个灵魂。

自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在挖掘内心世界的同时引起人性的共鸣,并使读者认识一个具体的历史人物和特定的历史时代。前代人的某些思想和行为,后人常常无法理解,通过自传则多少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也理解那个时代人的思想和行动的方式,这就把过去与现在、古人和今人联系成一个整体,历史与文化传统可以在这里延续下去。自传把现实中的人同历史中的人联系起来,这不是虚构的人物,而是真实存在的人物,让他们互相理解,进行对话,学会尊重和同情,也互相学习,为自身的发展和自我的完善汲取更多的思想的营养与动力。2009 年7 月《巨流河》由台湾天下文化出版繁体字本,2011 年大陆三联书店出版简体字本,在日本版推出之际,齐邦媛对此表示“全世界应该了解书中时代的读者,都到齐了!”她希望:“日本人可以借由这本书,知道中国人怎么想的,体会原来我们没有不同,更应超越敌对与战争。”②苏娅、齐邦媛:《如果注定漂泊,那么让灵魂安顿》,《第一财经日》2011年8月19日第D03 版。无论社会有过多少黑暗和混乱,人性有过多少迷茫和挣扎,自传总是在证明:社会和人性的进步。诚如齐邦媛所言:“回应时代暴虐和历史无常的最好方法,就是以文学记述超越政治成败的人与事。”③齐邦媛:《〈巨流河〉序》,《巨流河》,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5页。

四、结语

钱穆在《师友杂忆》中写道:“余亦岂关门独坐自成其一生乎!此亦时代造成,而余亦岂能背时代而为学者。惟涉笔追忆,乃远自余十岁童龄始。能追忆者,此始是吾生命之真。其在记忆之外者,足证其非吾生命之真。”④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年版,第327页。忘不了的人和事,才是真生命。《巨流河》揭示了大时代里普通人颠沛流离的生涯,讲述了时代变化中个人的坚守与追求,秉承了洁净知识分子的人文传统。高龄的齐邦媛决定不能不说出故事就离开,“即使身体的疲劳如霜雪重压下的枯枝,即使自知已近油尽灯枯,我由故乡的追忆迤逦而下,一笔一画写到最后一章,印证今生,将自己的一生画成一个完整的圆环。天地悠悠,不久我也将化成灰烬,留下这本书,为来自‘巨流河’的两代人做个见证”⑤齐邦媛:《〈巨流河〉序》,《巨流河》,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5页。。这亦是《巨流河》作为自传文学的独特价值。

猜你喜欢
视点自传记忆
微视点
亨利·劳森丛林小说的自传性书写
《李敖自传》
入学考试——比尔吉特·尼尔森自传(四)
当小家伙来到这个世界上——比尔吉特·尼尔森自传(三)
环境视点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
寻找新的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