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定位、内容规划与制度化驱动发展
——写作杂志升级建设线上论坛综述

2021-11-22 03:48冯新悦
写作 2021年1期
关键词:办刊学术期刊期刊

冯新悦

2020年10月30日,武汉大学文学院主办了“2020年《写作》杂志升级建设线上论坛”,来自全国期刊界和学术界的专家学者汇聚“云端”,围绕《写作》杂志的发展对策、写作类期刊的现状和趋势及期刊与学科建设的互动关系等主题展开讨论,为《写作》未来发展出谋划策。

本次论坛分为开幕式和专题研讨两部分。开幕式由中国写作学会会长、《写作》杂志主编方长安教授主持,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平台建设处副处长陈世银、文学院党委书记黄佐斌分别致辞,《写作》编辑部主任宋时磊作杂志转型升级汇报。陈世银处长在致辞中指出,学校未来将切实加大对《写作》杂志的投入和指导,力争将杂志打造成一流文科学术期刊。黄佐斌书记对参会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并诚挚希望各位代表畅所欲言,借此机会搭建良好的交流平台,帮助和支持《写作》杂志的发展。宋时磊主任简要概括了从2018 年第3 期改版以来,《写作》杂志在办刊宗旨及定位、办刊标准、版式设计、栏目调整、编审制度、信息化及制度化管理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及现阶段仍存在的不足,希冀专家提供指导。

专题研讨由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写作》杂志副主编萧映主持。参加论坛的专家来自: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暨南大学、西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黑龙江大学、河南大学、《学术月刊》、《当代作家评论》等,他们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从杂志自身定位、杂志内容设计、制度与队伍建设几个方面,为《写作》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杂志自身定位

自2018 年第3 期改版以来,杂志一直希望发扬写作优秀传统,构建写作阵地,为写作者及读者创造归属感,逐渐向学术期刊转型,进而成为引领写作学科发展的标杆。就此,多位专家指出,《写作》杂志亟需找到自身的准确定位,避免同质化,凸显独特性。

蒋述卓、张曦、张新颖等多位专家指出,《写作》不应只办成学术期刊,更不能盲目追逐转载量、引用量等学术期刊指标,而是要紧紧围绕“写”的主题,关注写作教学和写作实践,将杂志办成对写作者有指导意义的刊物,扩大杂志的社会影响力。专家们认为,写作不仅是理论,更是一种实践能力,因此《写作》也不同于一般的学术期刊,它除了关注文学理论,更要关注写作教学和实践。过去社会上有把写作神秘化的倾向,认为写作是一种天赋,而现在这种观念已经有所转变,不仅许多高校开设了写作专业,很多网络媒体也在开办各种写作训练营、速成班。一方面,写作迎来了一个繁荣时代,另一方面,这种繁荣又呈现出众声喧哗的态势,出现了许多新的现象和新的问题,这就迫切需要《写作》杂志作为业界的一面旗帜,来引领和指导写作学科、写作行业的发展。并且,无论是高校写作教师还是中小学语文教育者、社会各界的写作爱好者,在写作迅猛发展的大潮中都缺乏归属感,需要《写作》杂志把整个写作领域统合起来,让写作从业者能够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园地。

叶祝弟和张清华等专家则建议,《写作》的发展应该两手抓,一方面要深入实践,面向广大的专业写作者和写作爱好者,提供指导性和引领性的杂志内容,坚持灵活开放的办刊思路;另一方面也要抢占高端阵地,提升期刊学术价值,将《写作》办成国内一流的高校学术期刊。《写作》杂志作为挂靠在高校的期刊,在转型过程中应当为学科建设服务,向写作学科引介国际和国内的最新理论动向,以培育系统科学的写作学科理论为目标。可以借鉴优秀同类期刊如华东师范大学《现代中文学刊》的办刊理念,归纳总结高校学术期刊的普遍发展规律。对于《写作》杂志来说,深入实践前沿和提升学术价值这两个方面并不矛盾,甚至是相辅相成的。如今,武汉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都开设了写作或创意写作专业,译介和发展了许多写作理论,形成了一批写作优质课程,也培养了众多写作优秀人才,如果能够通过《写作》杂志这一窗口,将这些理论、课程和人才介绍和推荐到社会上去,促进高校和社会双向沟通,必然会推动写作学科和写作行业的整体发展,进一步引领全社会的写作热潮。

于文秀则认为,专业化是学术期刊的发展方向,因为学术期刊面向科研工作者,读者群和发行量都比较小,不可能依靠开辟市场来实现生存发展,因此更要在专业化上发力,维护期刊的学术纯正性。《写作》杂志要加强顶层设计,提升学术水平和学术影响力。可以尝试邀请权威机构对期刊进行层次评估,聘请专家定期考察,补齐短板,不断优化期刊结构,提高期刊的质量。

在此基础上,还有专家对《写作》杂志的定位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孙郁认为近年来国人的母语表达在质量上是下滑的,一方面大众的母语表达乱象丛生,并且在网络传媒的放大效应下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即便是很多专业作家的作品,在语言、文法、文章韵致上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往往经不起推敲。在这种情况下,《写作》需要捍卫几千年来汉语表达的传统和尊严,提升它的质感和质性,带动全民讨论如何智慧、诗意地表达我们的思想,把写作从流行话语中拯救出来,提升思想表达的高度。因此当代的写作是负有崇高使命的,《写作》杂志应该担当起这种使命,成为当代汉语写作的引领者和实践者。

此外,韩春燕强调了杂志的生命力问题,她认为要把杂志办“活”,要聚气凝神、明确定位,使《写作》成为具备整体性、生长性和鲜明个性的有机生命体。张均从品牌的角度出发,肯定了《写作》近两年来的调整思路,认为应该在坚持既有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形成品牌效应。这些建议直面《写作》杂志转型中的问题,并对《写作》杂志的未来定位提供了重要方向。

二、杂志内容设计

在明确定位的基础上,《写作》杂志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进行内容设计。与会专家从期刊话题、栏目设置、篇目筛选三个层面,对《写作》杂志的内容设计提出了建议。

一是要善于捕捉当下热点和敏感话题。话题是杂志生命力的源头,专家们认为,《写作》杂志在对传统写作话题进行探讨的同时,要注重开拓新的话题领域。王本朝指出,《写作》关注的话题既要有学术探讨的价值、有学理性,也要符合当前的写作现状,如高考作文写作、文言文写作、人工智能写作等。范劲强调杂志应该关注交叉地带,关注非职业化写作,比如对于农民工写作等现象要有所反映。孙郁认为一方面应重视古代文章学传统及其对当代写作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外国作品翻译问题,将西方散文、随笔的写作与中国传统的文章写作对接起来,改变二者彼此区隔的现状。张曦从学术期刊主编的视角出发,指出目前的论文写作存在很多问题,即便是一些中文系博士及以上学历的作者也存在论文写作上的缺陷,因此要重视论文写作话题,关注论文写作与学术思考之间的互动关系。周维东指出,目前的文学研究存在偏重思想性、理论性的倾向,文学研究哲学化、历史化,偏离了文学本身,而《写作》杂志可以通过探讨立足于写作话题,让学术界的关注点重新回到文学、回到写作上来。张先飞针对杂志话题作了系统宏观的思考,他认为在传统的文学创作之外,网络文学写作、非虚构写作、歌词写作、评论写作、人工智能写作、网络自媒体写作等新兴的写作领域越来越多,公文写作、新闻写作、广告文案写作等实用型的写作类型也越来越重要,面对众多的写作新现象,不能把它们笼统地置于创意写作这样一个含混而不科学的概念之下。这就需要刊物的编辑和作者团队拥有广阔的视野,站在足够的高度去审视、划分和筛选纷繁复杂的写作话题,形成独具特色的话题栏目。

二是要依据话题进行合理的栏目设置。在综合分析了《写作》杂志的当前进展、目标定位及话题重点之后,专家们对杂志的栏目设置提出了具体细致的建议,认为栏目设置要突出独特性和延续性。张均建议,《写作》一方面可以针对作家的创作谈和访谈内容做一个固定栏目,长期办下去;另一方面也可以开放一些栏目用于刊登在校大学生作品,并在长期积累之后依托栏目举办大学生原创作品大赛,吸引更多的年轻创作者。张洁宇对《写作》目前的栏目设计思路表示肯定,对杂志栏目设计需要兼顾学术性和实践性的困境表示理解,强调要在与同类期刊交流合作的过程中保持独特性、避免同质化。她认为,杂志栏目的面貌要清晰,稳定延续的栏目应保持在2/3 以上,剩下的1/3可以用于聚焦热点话题,设计一些有特色的专题,在保证稳定性的同时又要有所变化。周新民则认为,既然要突出杂志的独特性和延续性,可以尝试将《写作》由双月刊改为月刊,采用普及版和学术版双轨制,普及版面向大众,学术版则讨论写作的理论、方法、功能和现象,这样既继承了杂志的传统,又有利于适应当下的写作发展生态。

三是要注重篇目的筛选。文章质量是杂志发展的命脉,《写作》杂志在转型过程中努力克服稿件质量不高、篇幅过短的弊病,目前在篇目的筛选上已经有了较大的提升。不过,在严格筛选的同时,杂志也存在一定的矫枉过正倾向。蒋述卓指出,《写作》杂志应该以“写作”为中心,对于那些关注写作、有益于写作学科发展的高质量文章,要不拘长短予以采用,重质不重量,不要追求整齐划一的文章长度。此外,写作不是普及性展示,要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写作》杂志在发表探讨写作理论、写作技巧等内容的同时也可以增加对类似访谈、图像小说、影视文学、电影剧本创作等现场感强的作品的探讨,贴近视觉时代的现实,丰富篇目内容。

三、制度与队伍建设

除了杂志定位和内容设计外,与会专家还认真讨论了《写作》杂志的各项制度与队伍建设问题,包括审校制度、编辑队伍和作者队伍的建设等。

(一)审校制度建设方面 为提升杂志文章质量,审校制度的完善极为重要。于文秀介绍了黑龙江大学的办刊经验,认为期刊要建立健全专家匿名评审制度,依靠科学的稿件处理程序,保证期刊发表论文的权威性。审稿队伍的组建不能仅仅依靠杂志所在高校,而是要在全国范围内物色相关领域的一流专家。

(二)编辑队伍建设方面 编辑是杂志工作的核心,于文秀从工作实务角度出发,认为学术期刊的编辑要实现职业化与学者化相结合。一方面,职业化有利于编辑提高专业素质、专心办好刊物,形成自己的编辑思想、职业敏感和办刊风格。另一方面,从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学术期刊的主编和编辑往往身兼多任,真正的职业化难以实现。这就要求期刊主编和编辑在做好学术的同时,将期刊真正作为一项事业来办。她指出,编辑工作要实现办刊、为人、治学三位一体,编辑队伍的建设也要实现培养、使用、吸引三位一体,要特别重视传承刊物的学术精神和办刊传统。

在编辑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上,于文秀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设立专项支持,引领期刊发展,采取以奖代补、以奖促建的方式,以此激发编辑办刊积极性,提高办刊水平和质量。二是注重巩固编辑队伍,注意提高编辑的素质和待遇。编辑工作强度大、工时长,某种程度上是“为他人作嫁衣裳”,需要具有自我牺牲精神,所以分管领导应在职称评定、薪酬分配、个人发展等方面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条件,让他们能够专心发挥才干。

(三)作者队伍建设方面 自1981 年创刊以来,《写作》一直重视作者队伍建设,杂志不仅面向既有写作者,也为许多读者提供了精神养料,一些读者转化为作者。在完成转型之后,怎样继续建设作者队伍,围绕杂志形成一个有凝聚力、创造力和成长性的作者群体,是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针对这一问题,与会专家给出了许多宝贵建议。

一是杂志应该邀请名家,形成《写作》的独特文风,这是许多专家的共识。王本朝指出,写作学的文章不能完全像学术性文章一样掉书袋,要像朱光潜、朱自清那样既讨论学术问题,又能够以明晰的风格说明事理、普及知识。这就需要邀请一些学术大家来助力,他们比较容易突破现有的写作规范和教条,创建《写作》杂志具备的文体,对今后的《写作》杂志乃至整个写作学科的发展都有贡献。范劲指出,目前国内的很多知名作家不仅有写作经验,也有高校写作教学经验或是接受写作训练的经历,应该多邀请他们撰写文章,讨论写作实践和教学的心得。

二是杂志要重视年轻作者群体,谭桂林、叶祝弟、韩春燕等多位专家都强调了这一点。他们认为,一方面年轻作者是写作领域的重要力量,他们对写作的热情较高、关注也较多,杂志应该给年轻作者提供更多机会,让他们发出自己的声音。对于杂志来说,年轻作者也相对容易被吸纳进来,形成忠实的作者集群。另一方面,年轻作者对新兴的写作形式和写作话题比较熟悉,比如非虚构写作、科幻写作、人工智能写作等,杂志要紧随时代浪潮、转型写作观念,就要与年轻作者紧密合作,为学科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此外,叶祝弟还指出,作者、读者和编者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但三者的接触又比较少,杂志应该把他们联系起来,构建一个“写作—阅读”的共同体。要以杂志为依托,定期举办作者、作品的推介和研讨活动,这样既有利于为年轻写作者提供指导,也有利于把读者中的潜在作者激发起来。并且举办推介和研讨活动,其实也是对《写作》杂志的宣传,能够扩大杂志的社会影响力。

猜你喜欢
办刊学术期刊期刊
哈尔滨音乐学院“学术期刊”创刊暨《北方音乐》改版启事
期刊简介
哈尔滨音乐学院“学术期刊”创刊暨《北方音乐》改版启事
全省首届少儿期刊办刊经验交流会在长沙召开
期刊审稿进度表
“办刊育人”理念的探索与实践
期刊审稿进度表
总局首次开展学术期刊资质审核认定
学术期刊评价指标说明
期待您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