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希望死的时候,是个什么样子

2015-05-30 10:48陆晓娅
新天地 2015年12期
关键词:伤病功课读书人

陆晓娅

写这个专栏之前,我早就“预谋”要谈谈死亡。现在,专栏将暂告一段落,这个话题就提上日程了。

但“死亡”是个禁忌啊!多少次,你想问问耄耋之年的父母,还有什么心愿未了,逝去之后希望怎样安葬,但你就是不敢开口。多少次,身患重病的老人想知道日子还有几何,子女们却坚定地把话岔开,“您老别这么想,您一定能康复的,您不能放弃啊!”

“死亡”像是一个有超级法力的字眼,好像一经出口就会雾霾漫天,阴气森森,让人心落枯井,温暖的和风再也不能吹到身边。

“三不主义”

好吧,那就实行不想不听不说的“三不主义”,不“死到临头”绝不碰触这个“死”字,用高度的警觉,将它坚决地排除在意识和言语之外。

死神因此暗自窃喜,既然你们不识我的面目,我岂不是有了偷袭的机会,有了离间的可能,有了让你们心存恐惧的力量!

你听,你听,那是谁在电话中哽咽:想起父亲去世的情景,我至今都难受啊!当时实在是太难了,父亲是离休干部,医生建议尽力抢救,结果父亲在ICU里遭了几个月的罪,直到我看父亲实在太痛苦,和医生几经交涉,最后拔掉呼吸机,才让父亲得以解脱。

你看,你看,那是谁家的子女在母亲的骨灰盒前吵个不休?长女说,妈是我养老送终的,该出力时你们都哪儿去了,我辛苦了十几年,房子不该给我吗?儿子说,妈早就说啦,我是儿子,是咱家的根儿,房子我继承;次女冷笑一声:谁知道咱妈说过没说过!

一个生物不再有能量的循环,那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死。人这万物之灵,因为有心智世界,有文化习俗,有牵牵绊绊的社会关系,有丰富多彩的生命角色,还有人造出来的医学系统,比起一棵草,一只鸟来,人之死可就复杂多啦。与死相关的问题,我们能列出一个长长的清单:死前有无可能少一些身心的折磨?还有哪些未了的心愿?该不该向亲朋好友道谢道歉道爱道别,化解曾经的恩怨?死后遗体如何处理,开不开追悼会?留下的大小物件给谁不给谁……

所以——

人类之死,有许多功课要做

功课一,讨论临终的抉择。如果那时她父亲还清醒,还能说话,他是否愿意在ICU插满管子地死去?当生命的历程不可逆时,这样花费巨资维持生命是否是合理的、人道的?当医生问你是否抢救时,作为子女又该如何抉择?

如果即将离世的人与亲人讨论过,甚至临终之人有“生前预嘱”(“生前预嘱”是指人们事先,也就是在健康或意识清楚时签署的,说明在不可治愈的伤病末期或临终时要或不要哪种医疗护理的指示文件),或在“选择与尊严”公益网站上(http://www.xzyzy.com)填好了“我的五个愿望”(它是帮助人完成生前预嘱的选项式文件,可以明确表达一些重要的医疗意见,尤其当您因为伤病或年老无法对自己的医疗问题作决定的时候,譬如在什么情况下要或不要什么医疗服务,使用或不使用生命支持治疗等),亲人们就能知道你的心意,也能够帮助你实现“尊严死”(“尊严死”是指在不可治愈的伤病末期,放弃抢救和不使用生命支持系统。让死亡既不提前,也不拖后,而是自然来临。在这个过程中,应最大限度尊重、符合并实现本人意愿,尽量有尊严地告别人生)。

功课二,完成心愿,不留遗憾,让生命尽可能圆满。几年前,我曾经给同龄朋友广为散发过一封邮件:题为《每个过了50岁的人都应该写遗嘱》,那是我在一位大学好友去世后写的。之所以过了50岁就要写遗嘱,不仅是因为生命无常,谁也保不齐哪一天突然倒下,就像台湾学者余德慧在《生死学十四讲》说的:“死亡永远比任何人预期还来得早”,还因为写遗嘱能帮助我们整理自己,发现自己:在过往的人生中,我们留有哪些遗憾?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做些什么就可以活得充实,死得安宁?写遗嘱往往会触动心灵,成为我们的自我成长之旅。现在,在每年生日那天,我都会重新修改遗嘱,这让我更加珍惜还拥有的时光,知道哪些事情才是真正重要的。

功课三,为你的亲人留下他们未来人生的情感支持和精神财富,写下你对他们的期望,表达你对他们的爱,感谢他们为你做的一切,也请他们原谅你的过失。逝者长已矣,生者却因你留下的情感和精神财富,继续获得生命的滋养。

功课四,交待你的“后事”。你死之后希望得到怎样的对待?遗体如何处理?骨灰是撒海、种树还是掩埋?财产如何分配?如果你留下的全是“未知”,会让亲人不知所措:他们不知道最后为你做的事,是否符合你的心意;甚至这“未知”还会阴险地撕裂一个家庭。

也许还有功课五六七八。这些功课都是看得见的,还有一门看不见的功课,就是以什么样的态度迎接死亡,让自己死成自己期待的样子。

一个人,能决定自己死的时候的样子吗?我并不知道。但是我愿意相信,除了在突发事故中死亡,活到老年的人,是需要想象自己死亡的。凭着这份想象,我们可以在临终之时,塑造最后的自我。

2005年,80出头的台湾女学者齐邦媛离开老屋住进了养生村,之后在那里完成了记述家族历史的《巨流河》,以一个奇女子的际遇见证了纵贯百年、横跨两岸的大时代的变迁。《巨流河》出版后好评如潮,获得多个奖项。但时光无法阻止老去,住在养生村里的齐邦媛,感觉“疲惫已淹至胸口”。

一天,作家简嫃去养生村看望齐邦媛。两个人的对话,渐渐地谈到死亡。

“我希望我死去的时候,是个读书人的样子。”

齐老师的这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努力去想象:怎样才算是“像个读书人的样子”死去?也许,是最后一刻仍然书卷在手?也许,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儒雅,让死神也要驻足欣赏?也许,是临行之前向人世绽放一朵诗意的笑容?

这“读书人的样子”,是齐邦媛对自己的期许,若能以这个样子而非其他的样子告别人世,我猜齐邦媛一定会对自己感到十分满意。活着,以“读书人”立身;死去,以“读书人”辞别,这个“齐邦媛”是完整的统合的,也是优雅的美丽的。

对于活着的人来说,逝者死得美丽优雅,死得宁静庄严,不仅是最大的安慰,也是最好的榜样。

却原来,临终时分,告别之际,生物性的躯体不再做功,死的样子仍能有所贡献!

你期待死成什么样子?又如何让自己死成自己期待的样子?我想,唯一的办法,就是从现在起,把生死学当做老年的必修课,不再忌讳思考死亡,不再害怕谈论死亡,一边努力活着,一边做好死亡的每一门功课,如简嫃说的:“活到责任善尽,活到工作完成,活到能留下爱与温暖的存粮”,“把死亡变成无尽的温暖与爱,把死变成生”!

(责编:萧茵)

猜你喜欢
伤病功课读书人
大牲畜闪伤病的中药疗法
有思想的评课:做足四项功课
我国古代女子出嫁之前的功课
我本想把功课做完
我是快乐读书人
人生有门功课叫不辜负自己
做个快乐的读书人
读书人的事
健身不练肩 伤病在明天
伤病专家 格兰特·希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