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主
- 基于“心部于表”理论探讨从心论治小儿抽动障碍*
者,皆归于心”,心主血脉,能够荣养皮肤毛发,滋养四肢百骸,润泽五官九窍,心气推动并温煦体表运行的气血,以维持体表的各种生理活动正常运行。心藏神任物,神是人体所有生命活动的最高主宰,因而心被称为“君主之官”,是五脏六腑和四肢九窍的统帅,脏腑百骸均离不开心的统领与支配。因为具备了这些特性和功能,使得心可以调控人体各种生理活动,成为“五脏六腑之大主”[8]。2 从心论治抽动障碍2.1 抽动障碍的主要临床表现抽动障碍的临床表现可分为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两种。运动
西部中医药 2023年10期2023-12-30
- “心主神明”的内涵及其在电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的应用探讨
林晟【摘 要】“心主神明”理论主要来源于《黄帝内经》,指出人的各种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受心的主宰和调控。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因素和病机多且复杂,文章主要通过“心主神明”理论的内涵来探讨“心”以及“从心论治”在电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的应用,为电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提供新思路与方法。【关键词】心主神明;电针;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图分类号】R256.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3)05-0111-04Th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23年3期2023-06-27
- 基于“心主血脉”理论探讨冠心病血瘀证形成机制
中占主导地位,“心主血脉”是中医“藏象”学说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其高度概括了心脏的主要生理功能[2]。随着基础医学的日益进步,研究者发现中医理论中的“气”与现代医学中的“线粒体”具有一定的相关性[3],而中医血瘀证与血栓形成在病理认识方面具有很大的相似性[4]。线粒体是能量生成的主要场所,是细胞代谢网络的中心枢纽;而血小板是血液循环中的第一反应者,血小板的聚集、黏附与动脉血栓形成相关[5]。上述发现均与中医“藏象”学说中的“心主血脉”理论相契合,其指出血液在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23年2期2023-04-05
- 基于中医“心主神明”理论探讨肠道菌群与情绪障碍的关系
同视角,以中医“心主神明”理论为切入点,探讨肠道菌群和情绪障碍的相关性,以期为心身疾病防治提供新思路。1 肠道菌群概述人体内栖息着500~1000种细菌,总数大概超过1014个。肠道菌群是寄居于宿主肠道内且与宿主共生的多种微生物群落的总称,参与维持宿主的肠道微生态平衡,占人体菌群总数的78.16%以上[2]。在共同进化的漫长过程中,肠道菌群和宿主形成了互利共生的密切协同关系。肠道菌群主要参与免疫系统的建立与免疫调节、合成重要维生素、机体的生长代谢和促进造血
西部中医药 2023年1期2023-03-22
- 基于“心主血脉”理论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治疗思路
来,通过各医家对心主血脉理论的不断深入研究,人们认识到心主血脉功能失常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3],使“心主血脉”理论指导冠心病的治疗有迹可循。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有赖于心气之鼓舞推动、心血之充养滋润以及脉道通利,所以,在“心主血脉”理论指导下治疗冠心病应注重恢复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从补心气、养心血、通心脉三方面着手,并以补为主,通补结合,从而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1 心主血脉理论的内容1.1 心主血脉心主血脉理论是在古代解剖学基础上,由五行学说推演,并结
临床医药实践 2023年2期2023-03-21
- 刘红梅教授从心论治幻肢痛*
疼痛的发生可以用心主血脉和心藏神功能失调两个方面来阐述:其一,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心具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的作用。心主血脉的功能正常,气血运行通畅,內灌五脏六腑,外濡四肢百骸,皮肉筋脉无处不到,脏腑机能正常。心主血脉失司,导致血脉失疏,阻滞脉络,即“不通则痛”;血脉失疏,经脉失养而作痛,即“不荣则痛”,可见无论何种PLP均与心主血脉密切相关。其二,心主神明,又称心藏神,即心有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和主司意识、思维、神志等精
现代中医药 2022年5期2022-12-06
- 针刺心包经穴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理论探讨*
因此,本研究从“心主神明”理论探讨针刺心包经穴治疗AD的可行性,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1 心主神明的内涵《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具有主宰人体高级生命活动和精神意识思维的功能,故曰心主神明。《灵枢·邪客》载:“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说明心为神之居,五脏六腑皆受制于心,心神清明则五脏调和,心神失常则诸脏皆病,正如《素问·灵兰秘典论》载:“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22年7期2022-03-25
- 基于“心藏神”论治冠心病睡眠障碍
活动。心藏神又称心主神志或心主神明。《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类经·脏象类》进一步阐释:“心为一身之主,禀虚灵而含造化,具一理而万机,脏腑百骸,唯所是命,聪明智慧,莫不由之,故曰神明出焉。”指出心为神志活动产生的主要场所,神志活动为心所主。而《灵枢·邪客》中言:“心者,五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更是提示心与神明关系密切,甚至于关乎生死。心之气血阴阳平衡,心藏神的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1年23期2022-01-10
- 以藏象学说“心”为基础的中西医对比研究教学模式的探索
君主之官附图2 心主神明附图3 膻中穴2.2.1 心主血脉[4]“心主血脉”的功能主要包含了心主血、心生血及心主脉三个方面。“心”在藏象学说中处于最高地位,如《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灵枢·邪客》:“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医学入门》:“人心动则血行于经。”说明“心主血”的功能体现于心对血液运行的推动和调控;“心主脉”的功能体现于心对血脉正常舒缩、脉道通利的维持作用;“心生血”的作用见于《灵枢·决气》:“中焦(脾胃)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1年6期2021-04-15
- 血会膈俞之理论探微❋
如“盖上则心俞,心主血,下则肝俞,肝藏血,故膈俞为血会”[2]。“诸经之血,皆从膈膜上下,又心主血,肝藏血,心位于膈上,肝位膈下,交通于膈膜,故血会于膈俞也”等理论,可知古代医家认为血之气会聚于膈俞穴[3],即“血会膈俞”主治一切血证,多用于治疗瘀血痹阻所致之心痛、胸痛、痹证及呃逆、呕吐、不欲食、神志病等病证。对于此理论后世医家存在争议,基于“心主血脉”“肝藏血”等理论,且心俞、肝俞分别为心和肝的背俞穴,主治与心肝主导功能相关的病证,以及近现代对于心俞、肝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1年12期2021-03-29
- 论五脏藏神由心主神明发展而来
020) 招萼华心主神明是中医重要的基本理论。《素问·灵兰秘典论篇》认为“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支配其他脏腑。但《灵枢·本神》又有五脏藏神的理论,认为五脏均藏神,均与情志有关,这意味着不仅只有心藏神。这两种理论看似互不相容,但为何会共存于中医体系中,又该如何看待二者的关系。本文就此作一探讨。起初不是医学概念人们对心主神明的认识远在《黄帝内经》之前就已经出现。《诗经》收集了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的作品。其中一篇《大雅·瞻卬》中有“人之云亡,心之悲矣
中医文献杂志 2021年1期2021-03-27
- 王维峰主任从“心脑共主神明”立论治疗脑病临床经验
有不同,若拘泥于心主神明或脑主神明,则存在局限性。针对不同的脑病,王维峰主任提出“心脑共主神明”理论对指导临床实践更有意义。1 理论源流1.1 神的认识孙广仁[2,3]在第7 版《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描述:“神,在古代哲学范畴中,是指调控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一种力量,是宇宙的主宰及规律。”中医对神的概念分为广义、狭义之神。前者是指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表现[4-6],后者指人的精神意识活动。人身之“神”可分为先天之神和后天之神。先天之神又称元神、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82期2021-01-05
- 双心诊疗干预心肌梗死后抑郁理论探源
大生理功能,即“心主血脉”“心主神明”。心主血脉,如《素问·痿论篇》所言“心主身之血脉”,《素问·六节藏象论篇》云“心者……其充在血脉”,心气调节和推动血液周流全身,濡养四肢九窍、五脏六腑。《素问·灵兰秘典论篇》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被后世医家视为心主神明论断的总纲,亦如《景岳全书》云“凡情志之属,唯心所统”;《灵枢·邪客》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伤心,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心可主精神意识活动,神
环球中医药 2021年1期2021-01-05
- 从“心主神明”理论探讨心理应激性心肌缺血的治疗
义。1 中医对“心主神明”的认识1.1 “心主血脉”与“心主神明”相互影响 中医学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心主血脉”和“心主神明”两大重要生理功能。《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问·八正神明论》云:“血气者,人之神”。《灵枢·本神》云:“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心主血脉”囊括了“心主血”和“心主脉”的生理功能,血液在脉管内循环运行,输送营养而达于周身,是“心主神明”的重要物质基础。反过来,“心主神明”的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1年23期2021-01-03
- 浅析“心主血脉”理论与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相关性
显著。本文试从“心主血脉”角度探讨ASO的病因病机、发病机制及治疗原则,以期为临床防治提供新思路。1 对《黄帝内经》中“心主血脉”内涵的理解“心主血脉”理论源于《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篇》言:“心藏血脉之气,”而在《素问·痿论》明确提出:“心主身之血脉”。其中,“主”,有主宰、关联之意。后世医家逐渐将其发展成为“心主血脉”理论[5]。心主血脉包含心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1.1 心主血 《灵枢·决气》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血证论》曰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21年5期2021-01-02
- 安神定志法治疗心系疾病的治法探讨
的关系关于中医学心主神志的理论,在中医古籍中早有记载。《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论述: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素问·灵兰秘典论》中“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这些是“心主神志”的有力证据。神志是人的精神思维意识,人是具有高级思维和复杂情感的生物体,所以心主神志不仅仅局限于此。人的精神意志还分别分属于五脏。早在春秋战国时《灵枢·邪客》里说: “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这说明五脏又统属于心。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辛夷·发明》中提出: “脑为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8期2020-12-28
- 基于《内经》病机理论探讨骨痈疽的证治思路
·痿论》指出:“心主身之血脉”,《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夫脉者,血之府也”,心主血脉,在五行属火,具有火之特性。心与血脉密切相连,与全身血液的运行正常与否有关,血液正常运行离不开心气的推动。痈疽的发生与血液运行失常有关,《灵枢·痈疽》:“寒邪客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血泣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故痈肿。”由于血液运行失常,气血凝滞而生痈疽。1.2 心理上的涵义对于“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大多数医家从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上进行理解,而王冰则从心理学角度进行了阐释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4期2020-12-28
- 巧用穴位诊治疾病
药大学穴位研究中心主任,擅长针刺手法及针刺干预中枢神经损伤机理的研究。门诊时间:周四、周六下午王 军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针灸科主任,擅长针灸治疗偏头痛、面瘫、颈椎病、腰椎病、耳鸣耳聋、失眠、月经病、胃肠疾病、肩周炎、慢性疲劳综合征以及各种痛证等疾病。门诊时间:周一、周二、周三、周六上午,周五下午经络与穴位,是中医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它既是先人们对人体生理情况的一种认识,也是中医药、外治技术发挥作用的重要靶点。穴位(acupoi
祝您健康·养生堂 2020年11期2020-12-10
- 汉字中医解码之“神”
观”,另一个为“心主神志观”。人的形体是根本,是产生神的活动的物质基础。而形体内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必须受神的支配。即“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人体的神志活动,主要为心所主,《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又说“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心主神志,功能正常,我们就会精神振奋,意识清晰,思维敏捷,睡眠稳定;反之,若心主神明的功能失常,就会出现反应迟钝、健忘或者神志不宁、躁狂亢奋等症状表现。心主神明功能失常分为心神不足和心神不宁。所
养生月刊 2020年2期2020-03-06
- 活血安神法论治冠心病
描述,笔者依据“心主血脉、心主神志”的理论,认为治疗冠心病当从活血、安神两方面入手。心主血脉、心藏神,若情志通畅条达,气血调和,机体功能正常,则健康无恙;若情志过激,心之气血阴阳受损则发而为病。心之气血阴阳受损不仅会引起胸痹、心痛、心悸等症,往往也伴随着神志方面的异常,如心气虚,则神疲乏力、精神萎靡不振;心血虚可见失眠多梦、健忘;心阴虚可见失眠多梦、烦躁、惊恐等。治疗冠心病,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辨证论治,活血与安神同施,疗效显著。2 心主血脉心主血脉包括
光明中医 2020年1期2020-03-03
- “心主噫”与心胃相关理论探讨
医五气病之一。“心主噫”出自《黄帝内经》“五藏气:心主噫,肺主咳,肝主语,脾主吞,肾主欠”。《灵枢·九针论》《黄帝内经太素·藏府气液》《素问·宣明五气》等篇目均有提及,但“心主噫”的解释尚欠详尽。细究“心主噫”的意义,探索其理论基础,以此指导临床十分必要。笔者对此略有思考,兹探讨如下。1 《黄帝内经》及注本对于“心主噫”的论述《灵枢·口问》云:“黄帝曰:人之噫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寒气客于胃,厥逆从下上散,复出于胃,故为噫。补足太阴、阳明……亦因寒邪在胃,
江苏中医药 2020年6期2020-02-15
- 从心藏象理论探讨抑郁症季节性发病的机制
从生理角度来看,心主神明,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黄帝内经》第十六章云:“心主神明,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宫危。”《灵枢·邪客》说“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说明心对五脏六腑具有统摄作用,这种统摄作用不但表现在一般生理功能上,还表现在精神情志的调节上。如《素问·宣明五气篇》指出:“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灵枢·本神》又曰“所以任物者谓之心”,说明五脏分藏五神,而心脏是人体接受外界精神刺激并做出反应的关键藏。现代研究发现,神
环球中医药 2020年4期2020-01-11
- 从“心主神明”论冠心病合并抑郁
反应相关。根据“心主神明”理论,本课题组认为血瘀是冠心病最主要的证候要素,瘀血内停日久,心脉痹阻,心失血养,故神明紊乱,甚则“心伤则神去”,故提出祛瘀调神之法治疗冠心病合并抑郁,以达“形神合一”。1 心主神明的内涵“心主神明”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说明五脏之心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主宰着人的生命活动。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对“心主神明”有详实的阐述,如《灵枢·五癃津液别》曰:“五脏六腑,心为之主,耳为之听,目为之候,肺为之相,肝为之将,脾为之卫,肾为之主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0年22期2020-01-09
- 心脏养生主要养什么
张国玺中医认为心主要有两项功能,一是“心主血脉”,指心脏具有推动血液在经脉内运行到全身以滋养各个脏腑器官组织的生理功能。二是“心主神志”,指心与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有密切关系,心主神志的功能正常,则精神饱满、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如果心主神志的功能失常,轻则出现失眠多梦、神志不宁、反应迟钝等症状,重则出现精神失常、神昏谵语,甚至昏迷、不省人事。心脏的健康和心情有关吗保持乐观愉快的好心情是心脏养生保健的最好方法。中医认为“心在志为喜”,指心的生理功能与七情中的“喜
家庭科学·新健康 2019年5期2019-06-06
- 基于“心主神明”理论治疗青光眼患者焦虑状态理论探析*
[7-8]。1 心主神明“心主神明”是中医学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源自于《黄帝内经》,在《灵枢·本神》中曰:“任物者,谓之心。”其中“任物”可以理解为“心”对外界信息接收并作出相应反应的过程,属于精神情志活动的范畴[9];“心神”视为生命活动的总主宰,包括复杂的心理活动,即人们所进行的一切生理活动、精神心理活动,都是在“心神”的主宰下进行的[10-11]。笔者通过对“心主神明”理论的分析,来探讨青光眼患者焦虑状态的治疗。1.1 心主神明理论依据 心主神明源于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1期2019-01-13
- 初夏每天别忘做做养心操
系统,中医有言“心主血脉”;另一方面,还指情致、心情,所谓“心主神明”。中医认为“心主神明”,高温的气候容易让身体不适,心情也容易烦恼、郁闷。适度地调节情致、舒畅心情,有利于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所以,夏季养心的关键是避免伤“心”。王嵩说,夏季养心的第一要义,就是要避免熬夜。尽量不要在晚上吃夜宵,12点钟之前就入睡。其次,要多补水,避免血液粘稠度的提升。专家提醒,养心不妨每天做做养心操。每天做做养心操可以抽空做做养心操,有些心臟病的患者咨询养护心脏的方法,可
生活文摘 2018年3期2018-09-29
- 每天别忘做做养心操
系统,中医有言“心主血脉”;另一方面,还指情致、心情,所谓“心主神明”。中医认为“心主神明”,高温的气候容易让身体不适,心情也容易烦恼、郁闷。适度地调节情致、舒畅心情,有利于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所以,夏季养心的关键是避免伤“心”。王嵩说,夏季养心的第一要义,就是要避免熬夜。尽量不要在晚上吃宵夜,12点钟之前就入睡。其次,要多补水,避免血液粘稠度的提升。专家提醒,养心不妨每天做做养心操。每天做做养心操可以抽空做做养心操,有些心脏病的患者问我养护心脏的方法,我
饮食保健 2018年12期2018-07-09
- 夏日养心更适宜
内还须注意养神。心主神志,暑热之邪侵入人体,热扰心神,人常表现出心烦不宁,坐卧不安,思绪杂乱。此时应有意识避开这种不良心境,做到神清气和,快乐欢畅,胸怀宽阔,并调息静养,所谓“心静自然凉”。心主血脉,泵血以营养全身。夏天人体新陈代谢旺盛,血液循环加快,相应心脏负担加重。夏天不可过劳和熬夜,要注意睡眠和休息。在夜间睡眠减少的情况下,安排适宜的午睡是保护心脏的有效手段,一般來说,午休50~70分钟,养心效果最好。“汗为心之液”,与血同源。夏天人体大量出汗,体内
科学养生 2018年5期2018-05-21
- 从“心主神明”论治不寐浅析
等多个脏腑,而“心主神明”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在不寐病的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占据重要位置。笔者认为,不寐的辨证论治,均离不开“心”。1 “心主神明”理论释义《素问·宣明五气》曰:“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分属五脏,但主要由心来统摄,称之为心神,故心为神之主。我们现在所说的“心主神明”中的“神明”就是心统领广义之神,指的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生理功能活动和心理行为状况的总称。从五脏六腑来说,五脏六腑及其官窍的正常功能都
浙江中医杂志 2018年9期2018-01-18
- 再论“心主神明”经典立论
, ,, “心主神明”首见于《黄帝内经》,两千多年来在指导中医辨证论治和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此处的神明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泛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狭义即指人的精神、意识及思维活动[1]。然而,自从西医学对脑的深入研究之后,学术界对这一立论产生了怀疑,心、脑孰主神明,争议不断。笔者以“心主神明”为中医脏象学说的经典立论,从中医、西医的角度均有其丰富的科学内涵。1 “心主神明”脏象论邓老认为,要理解“心主神明说”,首先要理解中医的脏象学说[2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8年9期2018-01-17
- 基于“心主神明”浅析冠心病伴焦虑抑郁
《黄帝内经》中“心主神明”命题本身结合形态与精神活动层面,本文涉及的现代病亦是与精神心理因素互相交织而成的产物。从“心主神明”的内涵解读,对于本病临床防治具有一定指导意义。1 心主神明的含义《黄帝内经》深受先秦哲学思想,以“天人合一”的思想出发,运用阴阳、五行、藏象学说等,采用取类比象思维方式,结合古代人体解剖知识及临床实践经验,对“心”作了系统性论述。《素问·灵兰秘典论》首问“十二脏之相使”中,借帝王官职为十二脏腑做比喻,以说明脏腑各自功能,从而通过自然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8年10期2018-01-16
- “心主神明”在中医心脏康复中的研究概况
14文献综述“心主神明”在中医心脏康复中的研究概况郝世杰*毕鸿雁2*1.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康复科,山东 济南 250014中医心脏康复是中医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它在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运动能力,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其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医学价值,在心血管疾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中医心脏康复的普及与完善变得越来越迫切。“心主神明”是传统中医经典理论,有效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7年8期2017-01-16
- 从“心主神明”论治儿童多动症经验总结
50001从“心主神明”论治儿童多动症经验总结邵元欣1王巨先2王兴臣3*1.山东中医药大学2015级硕士研究生,山东 济南 250000;2.山东烟台象南中医整骨医院,山东 烟台 264000;3.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山东 济南 250001从中医古籍文献着手,对“心主神明”的基本框架、物质基础以及其在中医临床中的重要指导作用进行论述。在此基础上探讨儿童多动症的临床表现并运用“心主神明”理论分析儿童多动症的病因病机,分析探讨其内涵与外延。虽然根据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7年11期2017-01-15
- “心主血脉”理论浅析和临床意义研究
751400)“心主血脉”理论浅析和临床意义研究徐 杨,王全年(宁夏医科大学,宁夏 银川 751400)心主血脉是中医“藏象”学说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高度概括了心脏的主要生理功能。本文通过对古代医籍进行追溯,结合现代医学的发展近况,讨论古人对“心主血脉”理论的认识是否符合现代研究,又进一步阐释心主血脉功能失调的机制和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对深化中医藏象学说的研究大有裨益。心主血脉;意义;治法心在五脏中占主导地位,被称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主宰脏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17年32期2017-01-12
- 养心重在养神志
中医亦称为神明。心主神志的功能正常,则其精神健旺、神志清醒;反之,则神志异常,出现惊悸、健忘、失眠、癫狂诸症,并可引起五脏六腑功能紊乱。“心主神志”,告诫人们要重视修心养性,保持心情愉快、精神安定、心平气和。明代医家、养生家汪绮石在其《理虚元鉴》一书中指出,养神志有“六节”:“其在荡(放纵)而不收者,宜节嗜欲以养精;在滞(郁滞)而不化者,宜节烦恼以养神;在激(激动)而不平者,宜节忿怒以养肝;在躁(躁动)而不静者,宜节辛勤以养力;在琐屑(心胸狭窄)而不坦夷者
养生保健指南 2016年12期2017-01-06
- 从中医“双心学说”探析冠心病合并焦虑的论治思路
; 祛瘀调神; 心主神明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及老龄化社会的迅猛到来,冠心病流行趋势日益严峻。焦虑作为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在冠心病中的患病率约占40%~70%,远远高于在普通人中的患病率(5%~10%)[1]。而焦虑严重影响冠心病的远期预后,研究报道在焦虑人群中,急性心肌梗死后恶性心律失常、重度心力衰竭、休克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术后死亡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焦虑人群[2]。面对冠心病合并焦虑发病率高、危害严重这一严峻现状,胡大一等心血管专家
环球中医药 2016年12期2016-12-13
- 浅析马宝琳新式“双心模式”
心的两大功能为“心主血脉”与“心主神志”,二者关系密不可分。现代医学的心,主要指“心脏”;但近几十年的研究发现,社会心理因素可增加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死亡率,对预后造成不良影响。这与中医的“心主血脉”与“心主神志”有相似之处,也有分歧。两套理论中“心”分别处于主动和被动的地位。北京行善堂中医诊所创始人马宝琳,把中医的“心”和西医的“心”融会贯通,提出新式“双心”理论,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有积极意义。中医的“心”指的是“心主血脉”和“心主神明”。【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6年2期2016-11-12
- 调养五脏重在啥
心脏重在“养”。心主血脉,面色的明暗在很大程度上可反映心主血脉的功能。若心血亏损,面部供血不足,皮肤得不到滋养,面色就会苍白无华。若出现心悸、胸闷、失眠、健忘、烦躁等表现时,就需要养心了。取绿豆500克用铁锅以文火炒热后倒入盆中。双脚洗净擦干后踩踏绿豆。边踩边揉,每天睡前做30分钟左右,可强心安神。或用枸杞枣仁茶养心:取枸杞10克、炒枣仁4克、五味子3克泡茶,连饮3天后睡眠质量就能得到改善。肝脏重在“舒”。肝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肝功能失常就会急躁易怒或恐
老友 2016年3期2016-05-26
- “心主血脉”理论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生物学网络的相关性探讨
医理论与思路·“心主血脉”理论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生物学网络的相关性探讨朱灵妍,周端(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200032)在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生物学网络的背景下,分析RAAS生物学网络影响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与转归的特性及其与“心主血脉”理论的相关性。探讨利用网络生物学方法建立RAAS生物学网络与“心主血脉”两者间的联系,通过有特定生物学功能的节点或结构,探索“血”、“脉”相关疾病的治疗靶点及中医药调控该网络的机制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年6期2016-03-09
- 从《内经》“五神脏”角度浅析心与经前焦虑性障碍的相关性
的脏腑;同时,“心主血脉”,血为各种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故经前期焦虑性障碍所表现出的情绪、情感方面的异常症状与“心”的关系最为密切。经前焦虑性障碍;五神脏;心主神明;心主血脉经前焦虑性障碍(Premenstrual dysphoric disorder,PMDD)是在月经周期的黄体后期表现出的一系列情绪和情感方面的不适症状,如烦躁易怒、紧张或者抑郁等情绪不稳定的表现。这些症状在月经来潮后即会缓解甚至消失[1]。PMDD影响着全世界约5%的育龄期女性。在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6年5期2016-02-14
- 李平教授中医辨证治疗冠心病室性早搏经验总结
西结合方法,在“心主血脉-神明”指导下,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采用中医辨证治疗,疗效显著,为冠心病室性早搏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冠心病;室性早搏;中医辨证治疗;中西医结合;李平;心悸李平教授系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后,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师从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和王永炎院士以及多位国内外知名医学专家,早年留学日本。从医30余载,擅长运用中医药辨证论治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高血压、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心脑血管及代谢异常性等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6年15期2016-01-25
- 浅析马宝琳新式“双心模式”
心的两大功能为“心主血脉”与“心主神志”,二者关系密不可分。现代医学的心,主要指“心脏”;但近几十年的研究发现,社会心理因素可增加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死亡率,对预后造成不良影响。这与中医的“心主血脉”与“心主神志”有相似之处,也有分歧。两套理论中“心”分别处于主动和被动的地位。北京行善堂中医诊所创始人马宝琳,把中医的“心”和西医的“心”融会贯通,提出新式“双心”理论,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有积极意义。中医的“心”指的是“心主血脉”和“心主神明”。双心模式;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16年2期2016-01-23
- 从“心主神志”论治心血管疾病
·学术探讨·从“心主神志”论治心血管疾病赵 芊 祝光礼心主神志;生理功能;心血管疾病;治疗近年来,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1]。随着中医药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目前基本形成以活血化瘀、益气温阳[2]为主的诊疗体系。血府逐瘀汤、瓜蒌薤白半夏汤、生脉散、人参养荣汤等成为治疗心脏疾病常见的中药处方,选药多用温通、补益、辛散之品。临床常用的心内科中成药多以瘀、虚为基点立法、组方,如丹参制剂、血脂康、通心络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年5期2015-01-22
- 试述中医心、脑、神志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同概念,来阐述“心主神明”“脑主神明”“心脑共主神明”这三个学派的学术观点及论据。并赞同从神的不同角度来分别阐述心主识神和脑主元神的“心脑共主神明”的观点。认为此观点更符合临床实验研究,值得进一步研究。神;心主神明;脑主神明;心脑共主神明现代医家根据中医理论体系及现代解剖学对心脑孰主神明提出不同看法。《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阐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历代医家遵从“心主神明”这一观点,认为人的精神意志思维活动都是由心
世界中医药 2014年9期2014-04-05
- 浅析心胃相关理论及临床意义
的生理功能概括为心主血脉、心主神志2个方面。故心之病理、生理也无外上述两端。然而,人体是一有机整体,各脏腑之间生克制化相互影响密切相关,心病病位在心,不只于心。心胃相关是指心与胃在生理、病理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关系。早在《灵枢·厥病》中就有心胃同病的记载,“厥心痛,腹胀胸满,心尤痛甚,胃心痛也”。《素问·至真要大论》也有“寒厥入胃,则内生心痛”的相关条文。文中所指心不独言心,也包括了胃。探讨心胃相关理论在心病诊治中的指导意义,是心病治疗的另一方向思路。然在
河北中医 2014年6期2014-04-02
- “脑主神明”之我见
医学术界关于 “心主神明”、“脑主神明”及 “心脑共主神明”的争论由来已久,脑主神明、主思维,“脑为元神之府”和“灵机记性在脑”的认识,这些观点是正确的,正确认识脑的生理功能,对防治脑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黄帝内经;脑中医对 “脑”的研究,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一些系统认识,有 “心主神明”“脑主神明”“心脑共主神明”之争,正确认识脑的生理功能,对用中医药防治脑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灵枢·海论》[1]篇说:“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盖,下在风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年22期2013-08-15
- 《金匮要略》百合病之我见
其心血不足,出现心主神志功能异常。2 病 位对百合病的病位的认识争议很多,其一有认为病位在心、肺;其二有认为在心;其三有认为在心、肾。笔者认为百合病病位在心,理由一:心主血脉。原文“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百脉指全身血脉,故一宗指心。《素问·痿论》篇说:“心主身之血脉”,心为全身之大主是以血脉为物质基础,血行脉中,并以血脉网络全身,沟通表里,维系阴阳。理由二:心主神志。在病因上,凡“情志所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无不从心而发”。心在生理上
福建中医药 2013年2期2013-04-18
- 从“心脑共主神明”探讨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
议及发展2.1 心主神明 《素问·灵兰秘典论》载:“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素问·六节藏象论》云:“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灵枢·邪客》亦云:“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神明之所舍也”等。在临证治疗时,历代医家运用心主神明的理论如清心安神法、养心安神法等治疗该病,疗效显著。可见“心主神明”的观点渗透于整个中医理论体系,体现于理、法、方、药的各个方面[4]。2.2 脑主神明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已然认识到脑在神志活动中的重要性,如“诸阳之神气
吉林中医药 2013年12期2013-04-17
- 浅析“心主神明”理论及其临床应用
中 田浩君1 “心主神明”溯源“心主神明”首见于《荀子•解蔽》:“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指出心为主宰思想的器官,相由心生,思想与形态联系紧密。表明《荀子》这部战国末年著作,已经普遍认识到心为主宰思想的器官,故“心主神明”理论最晚成熟于战国时期。《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论述了心的生理功能及意义,将“心主神明”归纳于五脏生理系统,论述了心在全身生命活动中的特殊意义,至此“心主神明”理论已趋于成熟。2 “心主神明”涵义2.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3年22期2013-04-07
- 近代关于“心主神明”与“脑主神明”的认识
55)中西医对“心主神明”,还是“脑主神明”的问题争论了多年,在衡量中医是否科学中,中西医之争的焦点之一便是:心与脑谁主神明?西医以其解剖学、生理生化学等研究理论对中医的“心主神明”提出质疑。中医界对“心主神明”的阐释,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综而言之,共有以下主要论点。1 心主神明印会河、邓铁涛主编的五版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中,非常明确的指出“心主神明”是心脏的重要功能,该书作为全国中医高等院校的出版发行,其理论的影响很大并代表了中医界的权威[1]。邓铁涛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年3期2013-02-20
- “心主血脉”探讨
的作用[2]。“心主血脉”作为心之重要生理功能,前贤今哲探讨颇多。兹不揣愚蒙,结合古籍文献和现代研究进展,试对“心主血脉”理论辨析于次,冀对藏象学说之深化研究有所裨益。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道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素问·痿论》云:“心主身之血脉”,《素问·平人气象论》亦云:“心藏血脉之气”,以上所论,当为“心主血脉”理论之肇源。《内经》以降,历代医家对此详有发挥,如《难经》有“心重十二两,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之记载,《
中国医学创新 2013年5期2013-02-02
- 浅论心主神明的科学性
——兼论脑与各脏腑经络之间的关系
50004)浅论心主神明的科学性 ——兼论脑与各脏腑经络之间的关系马玉宝 许 瑜(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银川750004)心主神明;脑;脏腑;经络人体内的确存在两个体系,一是现代医学的细胞组织器官结构体系;二是中医学的经络脏腑细胞功能体系。生命现象中的许多问题从结构体系判断没有答案,而从功能体系认识就会完全清楚。就像社会的人既有家族、血缘的趋向,又有职业、组织的趋向。同一个人两种趋向同时存在,我们不能因为职业、组织倾向就否认他的家族、血缘的趋向。这对我们判别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年6期2013-01-31
- 浅谈中医治疗妇女郁证
《内经》中,“心主血脉,脉舍神”明确地指出了血气是神的物质基础,“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说明了心血奉养脑窍的基本功能。心主神明,郁证属于心理疾病范畴,在中医学中当属 “神”。心在 《内经》中有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者,五脏六腑之大全”;《灵枢-口问篇》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故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等论述。这成功为后世的 “心主神明,心为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理论的先导,并且在中医传统理论中占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3年8期2013-01-24
- 心主神明在中医心病治疗中的地位初探
枢·邪客》)。“心主神明”首见于《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素问·调经论》曰:“心藏神。”“君主”表示心在脏腑中居首要地位;“神”是指高级中枢神经机能活动。因此祖国医学认为“心主神明”,即人体脏腑、气血在心的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影响下,进行统一协调的生命活动。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正常,表现为神志清晰,思维敏捷,精力充沛;如心主神志功能失常,失去主宰和调节的作用,则可出现“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的病变,表现出精神意识思维异常,可见失眠、多
黑龙江中医药 2012年6期2012-04-10
- 基于“心主血脉”谈心脑同治
以中老年人居多。心主血脉包括心主神志、心主血、心主脉的功能,主神志使气机调畅,身心舒畅;心主血的含义为心气推动血液环流不息的运行,对人体各脏腑器官具有滋养作用[1];心主脉则保证脉道滑利通畅,是心主血脉的功能基础。心气作为推动人体一身气血的原动力,心气旺盛则推动气血濡养全身组织,上荣于脑,充养脑髓,确保脑主神明,发挥正常的中枢调节作用。心主血脉的功能失调,是心脑发病的物质基础。1 心主血脉与心脑同治1.1 心主血脉是神志的基础 心主血脉、主神明,神明指人的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2年11期2012-01-29
- 中医心理学“心”的概念剖析*
中医心理学是以“心主神明”的身心一元论为其指导思想,因此“心”是中医心理学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心主神明”中“心”的概念,具有着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与源于西方的现代医学生理解剖学所说的心有着本质的差别。中华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就对“心”的范畴有着独特的认识,徐仪明在其所著《易学心理学》中认为[1],从文字的起源来考察,早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就已经出现了以指人的内心思维活动、精神意识以及道德观念等多种涵义的“心”字;从中华传统文化源头之学《易经》的卦爻辞中来看,“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2年8期2012-01-25
- 从心主神明论治失眠
黄帝内经》中有关心主神明的论述,提出从心论治失眠之观点,并做一简要分析,以供同道参考。1 理论依据1.1 从《黄帝内经》谈心与神明早在《素问·灵兰秘典论》中就记载:“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藏。五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素问·宣明五气篇》又有“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即五神论之说。《素问·六节藏象论篇》亦有“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之论;更在《灵枢·本神》指出:“两精相
中医研究 2012年10期2012-01-23
- 冠心病的中医治疗
心脏功能(1)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全身的血,都在脉中运行,依赖于心脏的搏动而输送到全身,发挥其濡养的作用,故《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血者,皆属于心。”脉,即血脉,又可称经脉,为血之府。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脉道的通利于否,营气和血液功能健全与否,直接影响着血液的正常运行,故《灵枢·决气》说:“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心脏之所以能主持血脉,全赖于所储备的阳气,故有“心主血”和“血养心”及“气行血行”之说。(2)主神志:心主神志,中医所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1年13期2011-08-15
- 心主神明阐微*
210046)“心主神明”理论,长期以来在指导中医辨证论治和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伴随着现代医学在解剖、生理、病理、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迅速发展,“心主神明”理论的价值被重新认识和评估,医学界应对其开展进一步研究。1 中医学对心主神明的认识1.1 心主神明的含义 祖国医学认为,心居胸中、两肺中央,有肺在两翼辅佐,另有其他脏腑从属配合,这与古代官职中君主之职类似,故喻为“君主之官”,即指心承担着对人体生命活动的统领作用[1]。心是人体的最高统帅,所以有“
中国中医急症 2011年1期2011-02-11
- 对“心”的再认识*
00700)1 心主神明中医学的心主神明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心主宰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心在脏腑组织中居于首位,起主导作用。人体五脏六腑、形体官窍在心的主宰和调节下,彼此协调,才能共同完成整体的生命活动。如心主神志功能失常,失去主宰和调节的作用,则可出现“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的病变,甚至危及生命活动。故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素问·灵兰秘典论》)。狭义是指心有主司人的精神、意识、思维及心理活动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0年4期201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