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主神明论治失眠

2012-01-23 17:45薄立宏
中医研究 2012年10期
关键词:髓海神明谓之

薄立宏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450004)

神明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哲学概念,而中医学诞生于传统文化,故而借用神明来诠释生命的现象,并进行生理与病理活动的论述,以及人与自然界间的相关性。本文通过研究《黄帝内经》中有关心主神明的论述,提出从心论治失眠之观点,并做一简要分析,以供同道参考。

1 理论依据

1.1 从《黄帝内经》谈心与神明

早在《素问·灵兰秘典论》中就记载:“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藏。五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素问·宣明五气篇》又有“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即五神论之说。《素问·六节藏象论篇》亦有“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之论;更在《灵枢·本神》指出:“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而在《灵枢·邪客》中言:“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由此言之,心与神明关系密切,甚至于关乎生死。

后世医家在《黄帝内经》提出“心主神明”,认为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都是由心所主。这种理论传承了两千多年,的确在临床上解决了很多问题,尤其是在心身疾病方面,其功甚伟,也是认识到心与神明有内在相关性的结果,揭示了心与精神、思维、意识、情志等之间的内在联系[1]。现代临床的一些现象也证实心与神明的相关性,如心脏分泌功能的发现,心脏移植术后患者性格、情绪、思维等的改变,这说明心的确参与了神明的活动[2]。

1.2 从阴阳谈心主神明

中医学认为:人体本身就是对立统一的有机整体,且阴阳调和,太过或不及即可发病。《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充分说明人之形体与阴阳变化密切相关。《类经图翼》亦言:“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形之气。气非质不立,质非气不行。行也者,所以行阴阳之气也。”说明五行不离阴阳,五脏内含阴阳,以五行的生克制化来探讨五脏之间相互关系时,离不开五脏阴阳之间的相互联结和制约。且又同王夫之所说:“阴阳之外无物,阴阳之外无道。”说明阴阳对人的重要性,人离开阴阳之平衡是不存在的。所以,《黄帝内经》言“心主神明”,是否可理解成心主调和机体的阴阳之变化呢?机体本是一个阴阳相和的有机整体,其生命活动时静时动,更是一个阴阳变化的结果,而心在这个活动中扮演着主导者的角色,也充分说明其重要性。临床上,八纲辨证首先强调要先别阴阳,也说明其重要性;而调理失衡脏腑的阴阳其终极目的还是为了调养心神,使整体达到阴平阳秘,神明出焉的健康状态。因此,笔者认为,在以五脏为中心的机体生命活动中,神志活动归属于五脏而由“心”主宰,控制中枢是“心”。五神及脏不离阴阳,可纳入“心主神明”的范畴。

1.3 心主神明的现代研究

中医脏象学说认为,中医的脏腑不是解剖学实体,与西医的解剖器官不同。中医学要建立自己的解剖学体系,首先要分清三焦、心主、心包络、膏肓等是谓何物?位于何处?近年,有学者力图证明三焦主脊神经,同样,高也陶提出上焦包括颅脊腔,脑脊神经皆由心主,并根据《黄帝内经》之论述一一求证[3]。

《素问·五藏别论篇》曰:“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藏,或以肠胃为藏,或以为府,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提出脑髓当为脏腑之一。

《灵枢·忧恚无言篇》曰:“颃颡者,分气之所泄也。”故气海营运之输,一个在颃颡之后,即柱骨之上下,谓督脉之喑门大椎也;另一个在颃颡之前,谓足阳明之人迎也……凡骨之有髓,唯脑为最巨,故诸髓皆属于脑,而脑为髓之海。盖,脑盖骨也,即督脉之囟会。风府,亦督脉穴。此皆髓海之上下前后输也[4]。上引关于脑髓之输的上下,上盖下风府,基本是颅骨上下,无异议。

《黄帝内经》亦曰:“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其气所注,或说“输”,“非皮肉筋骨”“上在柱骨之下,前在于人迎”,通过解剖结构发现,膻中之输上在柱骨之下,前在于人迎,柱骨为第4,5,6 颈椎,人迎位于喉结(甲状软骨)旁,喉结正对第4 颈椎,也就是说其气所注在颈椎之内。颈椎之内,脊神经也,上联颅脑。故心主脑脊神经是有据可依的。另外,《灵枢·海论篇》记载:“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其髓海有余或不足的症状,几乎都是神经系统的症状,充分说明了髓海与脑神经系统相关性,更进一步证实了心与脑脊髓的关系。

2 从心论治失眠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物质、精神生活的提高,以及自然生态环境的变化,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越来越多,且类别也越来越多,结构更加复杂化,现代综合征、癌症、医源性疾患等日益更新,而对于此种疾病的治疗,现代医学表现出的局限性越来越显著,更多的人将眼光投向中医学,希望能在此寻求到更好的治疗方法。失眠是一种神志疾病,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之一。

现代学者[5]认为:“举凡人的感知觉、思维、意志、情感、睡眠、人格等,均属神的范畴,即指人的精神心理活动。”《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黄帝内经》把心称作“五脏六腑之大主”,都说明心主神明的关系。张景岳《类经·疾病类》中亦指出:“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兼该志意。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所以五志唯心所使也。”又说:“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由,则无不从心而发。”都说明心在情志疾病中的重要性。正是认识到了心主神的重要作用,所以,从安神宁心的角度来治疗失眠是有理可依的。在治疗方面,最有效且有名的方药应属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记载的具有益阴明目、重镇安神作用的磁朱丸;明代彭用光《体仁汇编》中记载的养心安神的柏子养心丸。两方均是通过滋养心神来达到治疗失眠的效果。

中医理论认为,阴平阳秘、阴阳调和方可安睡,如《灵枢·口问》记载:“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卧……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盛则寤矣。”说明阴阳交泰是正常睡眠的基础,而心主神明,神明可调阴阳,也充分说明从心论治失眠是充分可行的。另外,前文讲心是中枢神经之大总,可调节内分泌,从而影响人之情志,与临床上心理学中所讲心理疗法,有异曲同工之

效。临床常用之方法有:诉说疏泄法、以情相胜法、劝慰开导法、暗示转移法等。

3 小 结

《黄帝内经》始创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医典古籍之代表,也是中医学理论的基础,更是我国中医药文化的瑰宝。本文通过研究《黄帝内经》中心主神明的记载,以及研究现代学者对心主神明的认识,发掘心与神明的密切关系,提出从心论治失眠等精神情志疾病的观点,并考证临床从心论治失眠的特点,充分肯定了心主神明的重要作用,并认为其可作为治疗精神情志疾病的重要入手点。

[1]李展.对《黄帝内经》心与神明关系的理解[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1):9-10.

[2]王勇.“脑神”与“心神”辨析[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6(5):333-335.

[3]高也陶.《黄帝内经》的心主是脑脊神经系统[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31(11):78-79.

[4]高也陶,孙保平,吴振聪.《黄帝内经》中的脏腑观与现代解剖学[C].澳门:第五届世界中医药大会论文集,2008:51-53.

[5]尤海玲.从《内经》相关理论探讨失眠机理[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24-25.

猜你喜欢
髓海神明谓之
Using Contemporary Logic to Analyze Pre-Qin Logic*
画地为牢
王的神明
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对髓海不足型阿尔茨海默病脑功能连接研究
韩碧英“调理髓海”治疗小脑性共济失调经验❋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Tao” and “Implement” in Translation
钱本草
立脑为脏的可行性分析
东京神明 花信精神
倘若,这世上有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