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志清

  • 独树一帜的夏志清与《中国现代小说史》
    彩霞内容摘要: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出版以来一直备受争议,但是作为第一部以语体文写作的史书,在其独特的文学史观、文学叙述和批评之下,通过对文学小说家的重新评价和批评,使一些被传统文学史书写遗漏的作家被重新挖掘出来,从而掀起了一股新的文学浪潮。关键词:《中国现代小说史》 夏志清 文学观 独创性1961年,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东方语言文化系的夏志清先生用英文写了使其一举成名的《中国现代小说史》,这是一本中国现代小说批评的专著,也是一部开中国现代小说史写作先河的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3年6期2023-06-29

  •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的研究方法和批评视野
    宋金昱一、引言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以下简称《小说史》)于20世纪60年代初出版,80年代初传入国内,是英语世界第一本全面论述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著作,他独特新颖的批评谱系和研究方法对国内文学史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小说史》中,夏志清能抛开旧批评理论的“反映论”和“印象论”,提出新批评的理论,他私淑英国批评家利维斯的“道德批评”,又取法以布鲁克斯为代表的美国新批评,凭借自身融汇中西的知识体系,将中国现代文学纳入到了世界文学的视野中。他对英美文学批评理

    文化学刊 2023年1期2023-04-15

  • 细读比较、道德视景、悲剧意识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批评体系的建构
    66071)自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发表以来,海外汉学界、港台地区以及中国大陆都受到了其研究范式的“冲击”,夏志清已经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不可绕过的基点。“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专家、学者几乎都或多或少地受到过这部著作的影响”[1]2。夏志清给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带来了“典范性的改变”,研究者“少有人能在另起炉灶前,不参照、辩难、或反思夏著的观点”[2]17-27。可以看到,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已经深深嵌入到现代文学研究格局之中。因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2期2022-12-29

  • 夏志清的武断
    美国的文学史家夏志清生前乃以一部《中国现代小说史》(以下简称《小说史》)名扬学界,当年该著甫一出版,便引起不小的反响,之后又不断引发争议。客观地说,夏氏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不能说没有价值,比如他对张爱玲、沈从文、钱锺书、张天翼等作家的发现。但夏志清对鲁迅的评价,在我看来可谓轻薄为文。这么说,倒不是因为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地位不可触犯,对鲁迅这样的文化巨匠、文学大家,不是不可以讨论和争议,应该说,鲁迅的文学体系也不是尽善尽美、完美无缺,也有自身的瑕疵和成

    文学自由谈 2022年4期2022-11-10

  • 夏志清与伊文·金的一桩公案
    光烂漫,年轻的夏志清有幸获得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资助,雄心勃勃地开始撰写《中国现代小说史》。此后的几年,夏志清孤独地往返于纽约和纽黑文之间,几乎读尽了纽约公共图书馆、哥大图书馆和耶鲁图书馆所藏中国现代作家的全部作品和各种报刊,后来还不断地请哥哥夏济安在华盛顿大学和加州伯克利分校图书馆借阅、核对各种文献。一九六0年前后夏志清校读清样的那段时间,兄弟俩的通信中,这些内容占据了很大的比例。一九五八年十一月初,书稿几经修改,终于打印出三份,送请饶大卫(DavidN.R

    读书 2022年11期2022-05-30

  • 缘起与探索
    之重视与瞩目,夏志清最初的写作不无偶然因素,其过程更是筚路蓝缕,他在此书英文初版前言中就描述了写作期间饱受材料匮乏之苦,亦乏同行切磋①,应该说,这很符合彼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在美国学院体制的边缘处境。这部著作得以成书,离不开夏济安、宋淇、程靖宇等寄身港台者从观点到资料上的帮助。这些,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下文简称《小说史》)1961年版前言中也提及过,只是语焉不详而已。2015—2019年,五卷本《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渐次推出,无疑提供了从个人史视角审

    南方文坛 2021年5期2021-09-26

  • 真实与理智:从《〈玉梨魂〉新论》中看夏志清的治学特点
    王文宇摘要:夏志清的论述中呈现出“真实”与“理智”两个鲜明的特点。前者根植于道德视野(moral vision),蕴含了其位于道德外围的清晰思考。后者通过其抒情传统得以最大程度的外化,在对文学史的重新书写中发掘本土固有的现代性。二者在夏氏的论述中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对于我们了解和借鉴夏氏的治学方法提供了重要指导。关键词:夏志清 《玉梨魂》新论 道德批评 感伤言情从改革开放开始,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就对国内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发生了深刻的持续不断的影响,感

    名作欣赏 2021年8期2021-08-16

  • 中国新文学史叙述的独立性问题* ——再读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
    文学史的时候,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以下简称《小说史》)不啻为一个惊雷,为中国研究者展示了不同以往的文学史叙述。尽管经历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文学史写作的高峰,经历了“重写文学史”等要求对中国当代文学重新评价的学术理念的兴起,但是当下的文学史叙述似乎掉入另一窠臼之中,如张光芒所总结的文学史写作模式是由三大板块构成的:“一是‘文学背景+文化与文学运动+理论主张’等构成的历史……二是文学体裁史……三是重要作家作品论(包括某些重要创作流派)……”[1],这样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2期2021-01-16

  • 审美的普适标准与文学的大同世界
    二十六岁的青年夏志清终于抵达旧金山。略事休整,12月初再乘火车抵达俄亥俄州克利夫兰附近的欧柏林学院(Oberlin College),从此漂萍海外,开始了他在美国的求学之旅与研究生涯。欧柏林学院是美国最好的文理学院之一,以浓厚的理想主义与人文主义氛围而闻名,可惜夏志清听了几堂课,觉得讲得跟沪江大学的一样浅,完全不能满足自己深造的愿望。于是,他赶紧到甘比亚的垦吟学院(Kenyon College)拜访此前已有通信往来的新批评大师兰色姆(J.G.Ransom,

    南方文坛 2020年3期2020-07-14

  • 美国汉学家夏志清的《儒林外史》研究
    美国华裔汉学家夏志清认为《儒林外史》是从儒家思想出发而创作的讽刺小说,作者吴敬梓出色地运用了喜剧性的讽刺方式;但有的讽刺与上下文相矛盾,有的讽刺带有太多的个人感情色彩。他以为《儒林外史》有一个结构;它没有像很多中国传统小说那样采用说书人的话语模式,而是让读者自己去评判;它的语言风格在传统小说中独树一帜。夏志清对《儒林外史》的研究既有洞见,也有不见和偏见,需要我们根基于中国文学传统对之加以分析。关键词:夏志清;《儒林外史》;吴敬梓;讽刺;结构美国著名华裔汉学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5期2020-06-15

  • 何种“洞见”,如何“偏见”?
    摘要: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是一部影响深远的文学史著,但由于著者的政治立场问题,也曾引起很多非文学的争议。但《中国现代小说史》在评骘中国现代文学现象时,主要还是从“文学性”而不是“政治性”出发的。但问题是如同夏志清的“政治性”一样,他的“文学性”同样瑕瑜互见。对文学教育来说,如实剖析出后者的“瑕”“瑜”,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学术精神,甚至增进他们的文化自信。关键词: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 文学性美籍华人学者夏志清先生的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0年1期2020-02-24

  •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中的赵树理书写
    也成为重新评价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以下简称《小说史》)的学术契机。从某种程度而言,夏志清机杼独出的构史模式直接参与了新时期现当代文学的学科重建,正如有论者所言,“夏著是新时期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重评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源头和开端”[1]。将“重写文学史”的缘起以及生发出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等学术增长点,追溯至夏志清的文学史书写并不过分,《小说史》将作家置于世界文学网中相互比较的运思模式,迄今在文学研究中仍可见其影响。1 夏志清对新文学作家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20年4期2020-01-02

  • 夏氏书信中的普实克
    一九六一年,对夏志清来说,是个颇为重要的年份。这年的三月份,他的成名作《中国现代小说史》终于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而他也从位于偏僻小城波茨坦的纽约州立师范学院,转到了位于宾州的匹兹堡大学。刚刚出道的夏志清踌躇满志,对《小说史》的学术反响充满了期待。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朋友问好评不断的同时,捷克著名汉学家普实克(Jaroslav Prusek,1906-1980)却在欧洲最重要的汉学杂志《通报》(Toung Pao)上发表长篇书评《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根本问题——

    读书 2019年11期2019-11-28

  • 知识背景与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写作风格的生成
    摘  要:夏志清的现代中国小说研究,不论是研究方法还是研究视野都得益于其西洋文学知识体系。一方面,从研究方法来看,夏志清私淑英国批评家利维斯的“道德批评”,又取法以布鲁克斯为代表的美国新批评,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评价标准也来自对英美文学批评的借鉴。另一方面,夏志清广泛涉猎西方文学,建立了良好的文学感觉和独特的审美趣味,凭借阅读体验建构了一个中西文学比较体系,将中国现代文学纳入世界文学视野之中。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究夏志清西洋文学知识体系的建构过程及其对《中国现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9年3期2019-11-20

  • 当爱已成往事
    《喻世明言》;夏志清;《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古典白话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的完满结局让人心悦,无论是“因果有报无虚谬”还是“一日夫妻百日恩”,终归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从此一夫二妇,团圆到老”,好不叫人欢喜。这部小说是《喻世明言》的开卷之作,也是冯梦龙所辑《古今小说》的头篇,由此可见作者对它的看重。作品是作家的孩子,舐犊情深无可厚非,但评论者则大可不必,总还是要本着客观的态度有甚说甚,绝不能一味戴高帽捧臭脚。评论界向来就有“吹嘘派”,见东说东好、见西说西好,

    美与时代·下 2019年8期2019-09-10

  • 文学史中的沈从文
    0年代以来,由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发端,“重写文学史”一波波地走向了高潮,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格局发生了根本上的变化,曾经不被关注甚至是被排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秩序之外的沈从文成为了新的神话,占据了现代文学史的高峰。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对沈从文的高度评价与赞扬重新确立了沈从文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本文主要是通过将夏志清对沈从文的研究进行整理分析,来探讨沈从文及其小说的风格特征。关键词:沈从文;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小说特征;导言在20世纪中国

    青年生活 2019年8期2019-09-10

  •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中的张天翼
    程前摘要: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以一种新的视角,从文学性、人性和道德性的角度来评判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其中,对左翼作家张天翼的介绍与其他文学史著作比较起来占据了很大的篇幅,对张天翼小说的艺术价值和道德价值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其中的表述也存在一些偏颇之处。关键词:夏志清 《中国现代小说史》 张天翼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是海内外第一部中国现代小说史专著,在夏志清的小说史之前,大陆已经出版了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丁易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路》以及刘绶松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9年6期2019-07-22

  •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中的张天翼
    723000]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是海内外第一部中国现代小说史专著,在夏志清的小说史之前,大陆已经出版了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丁易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路》以及刘绶松的《中国新文学史初稿》等著作,但是每部著作注重的都是小说的介绍,而对于作家的评价及其在文学史中地位的评判稍有欠缺。“因此,夏著的出现,恰恰填补了一个重要的学术空白,开辟了现代小说史撰写(亦即现代小说系统研究) 的先河。”和国内其他文学史专著比较起来,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用大量的篇幅

    名作欣赏 2019年18期2019-01-28

  • 文学价值为尺度,独立批评为灵魂
    的视角出发,以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为考察核心,详细论述了夏志清所秉持的“以文学价值为尺度”的批评立场以及“独立客观”的叙述姿态。文章指出:正是由于夏志清的“偏见”,使得张爱玲、沈从文、钱钟书以及张天冀等一批作家的学术史价值被重新发掘并重估,进而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写以及与之相关的学术史的编纂与整理。论文从“文学价值以及文学批评的尺度”“独立意识以及中立立场”以及“其批评史观的影响”这三个层面展开论述,对夏志清的文学批评史观进行综合考察。关键词:夏

    当代文坛 2018年4期2018-09-18

  • 评对夏志清“纯文学”研究观念的误读
    摘 要: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作为西方第一部研究中国现代小说的英文专著,因其独特的艺术视野以及西方文学理论的学术背景形成了与传统文学史不同的研究视角而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其中,夏志清“对优美作品之发现与评审”这一文学批评宗旨被我国学者解读为“纯文学”立场。但细究会发现,夏志清的文学批评观念与“纯文学”观和中国式的马列主义文学观的距离同样遥远。本文要挖掘出夏志清“唯美纯文学”立场背后的“为人生”内质,使得其文学批评内涵在接受中得到相应的澄清。关键词:夏志

    世界家苑 2018年7期2018-07-28

  • 《中国现代小说史》在中国大陆传播的异质性与接受错位
    马春景摘要: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成书于1961年,但直到1979年繁体字中译本在香港出版,才在中国大陆传播。作为非正式出版物传播的异质性,在读者接受过程中的误读现象及因此大陆“重写文学史”等思潮对其作为异路资源的选择性承继,都呈现出中国大陆现当代文学研究变化发展的某些特质。关键词: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国大陆;传播;误读;重写文学史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677(2018)3-0022-09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

    华文文学 2018年3期2018-07-24

  • 读书与交友:1940年代的夏志清(下)
    师范大学文学院夏志清在耶鲁大学三夏志清在1940年代的主要精力都用于求学和苦读,他的享乐时光很短暂,由于长时间沉迷于西洋文学,可能也导致了他性格的偏执,热衷于文学,却不善于交际,尤其在情感表达方面,他的这种内敛、压抑的性格,到了后来却发生了很大转变。夏志清曾提到:“从大三开始到离沪赴台的那五六年(1940-1945)间,虽然从未同任何女子有过单独约会,萦绕我心头的总永远有一两位自己爱慕女子的美丽形象。我从不同她们约会看场电影,原先是穷,后来因为自己缺乏实际

    传记文学 2018年6期2018-06-13

  • “宗教感”与夏氏兄弟的鲁迅研究
    文学标准调和了夏志清对“文学价值”和“感时忧国 ”的双重期待。但是夏志清不满鲁迅纠缠于时代未能探寻更永恒的生命问题,因而削弱了他创作中的“宗教感”;而在夏济安的研究中,“力撑黑暗的闸门”而甘愿牺牲的鲁迅极富悲剧感,其笔下的鬼神世界正是夏志清所谓“宗教感”的体现。关键词:夏志清;夏济安;鲁迅;大传统;宗教感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8)05-0062-05“宗教感”的匮乏是夏志清批判中国现代小说肤浅的原因,

    江汉论坛 2018年5期2018-06-04

  • 感时忧国传统下讽刺小说的突围
    袁玥摘要: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极力向读者介绍原本不受关注的现代作家钱锺书,并且尤为推崇钱写于抗战时期的《围城》,称其为“最有趣和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在夏志清看来,钱锺书的《围城》很少受到现代文学那种“感时忧国”精神的影响,突破了传统讽刺小说那种悲天悯人的说教口吻,将自身抽离出来,还将描写的笔触扩展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把人类存在的困境作为小说的主题,为现代文学注入探索病源的现代精神。夏志清不无偏颇的溢美为西方汉学跨文化批评提供了意蕴丰厚的范例。关键词:

    北方文学 2018年11期2018-05-25

  • 读书与交友:1940年代的夏志清(上)
    院1942年,夏志清与同学合影(前排左起:吴新民、丁念庄、陆文渊;后排左起:王楚良、夏志清、张心沧)在学者夏志清的人生历程中,有两个时期无疑是最关键的,即1940年代和1950年代。目前,学界重点关注的是夏志清在50年代所进行的学术研究活动。1961年,夏志清历经数年写作的《中国现代小说史》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在海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部著作不仅开创了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新局面,而且也奠定了他的学术地位,使得他能够立足欧美汉学界。当然,也正是因为这部著

    传记文学 2018年5期2018-05-17

  • 学界“顽童”夏志清
    钟诗婷夏志清曾在一次访谈中谈及生死的问题:“人是没有梦的,死掉了就死掉了。靠着我的书,我还可以多活几年。”如今,这位曾以独到眼光发掘出张爱玲、张天翼、钱锺书、沈从文等重要作家,并最早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引进西方高等学府的老人,以92岁的耄耋之龄辞世。正如他所言,他的思想在作品中声光永存。《围城》是最有趣的小说著名的文学评论家王德威曾说过:“在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领域里,夏志清教授无疑是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1961年,夏出版了第一本英文专书《中国现代小说史

    青年文学家 2017年34期2018-01-09

  • 夏志清早年的留美生活
    47年11月,夏志清离开上海,前往美国留学,开始了人生新的旅程。人的命运总是变化莫测,他离开的时候,可能不会想到,学习英美文学的他日后会留在美国教授中国文学。实际上,他能够赴美留学,本身也是带有某种偶然性的。夏志清1942年从上海沪江大学英文系毕业后,在外滩江海关、台湾航务局等处工作了几年,感觉没有前途。1946年9月随哥哥夏济安到北京大学西语系做助教,开始从事自己喜爱的文学研究。到北大不足半年,他就申请了1947年度李氏奖学金并以优异成绩成为候选人,但没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17年3期2017-04-07

  • 夏志清的率真
    [美]陈艳群夏志清的率真[美]陈艳群1964年,罗锦堂先生赴巴黎参加国际汉学会议,中途于纽约转机,作短暂停留。唐德刚甚为高兴,将罗锦堂请到哥大附近一家餐馆,尽地主之谊,并邀同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的好友夏志清同席。一个英美文学博士,一个中国文学博士,再加一个史学博士,三位鸿儒相聚,天南地北,闲话文坛掌故,好不热闹。当时吃的什么菜,喝的什么酒,聊了多久,罗先生已记不得,但有位长者唤起了他们共同的话题,彼此争先恐后饶有兴趣地谈论着。那长者乃胡适。作为胡适的老乡兼学

    文学自由谈 2017年6期2017-03-11

  • 论美国华裔汉学家“东夏西刘”的《水浒传》笔战*
    美国华裔汉学家夏志清称《水浒传》中梁山好汉奉行的是“帮会道德”,是嗜杀者和厌女症者。夏志清对《水浒传》的指责引起了刘若愚的辩驳,最终导致了刘若愚与夏志清的笔战。引起两位华裔汉学家笔战的原因主要是他们对待中国文学的态度不同,夏志清浸润于西方思想和批评方法,借用西方批评术语指责《水浒传》,带有以西方文学为优的文化偏见,而刘若愚则维护中国文学传统,将中国文学置于与西方文学同等的地位,并褒扬中国经典文学作品。夏志清 刘若愚 《水浒传》 笔战美国华裔汉学家中有“东夏

    明清小说研究 2017年1期2017-02-10

  • “张天翼现象”解读 ——从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谈起
    ”解读 ——从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谈起江静涵*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上海 200240在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里,常常会提及“文坛四家”,但人们对于“张爱玲、钱钟书、沈从文”三人的熟悉远超于第四位作家——张天翼。实际上,张天翼也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国内对于张天翼和其作品的专业研究较少,远没有其余三位作家的曝光度和热度。而与之同样受到夏志清推崇的“张钱沈”却引发了国内现代文学讨论和研究的热点,这一现象值得我们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并发掘

    山西青年 2017年17期2017-01-30

  • 喜 欢
    冰读文学评论家夏志清与张爱玲之间的书信,里面流露出的夏对张的那种喜欢与爱护令人动容。可以说,夏志清是张爱玲的大恩人。他帮她介绍工作,给她找活干维持生计,帮她要稿费,给她联系出版社。张之所以能在80年代再度走红,夏在《中国现代小说史》里对其的极力推崇至关重要。可张对他连感谢的话都很少,连电话号码也不愿意告诉他。夏包容理解了张的一切无礼,甚至多次在朋友面前替张辩解。就像夏志清夫人王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说的那样:“夏先生对张爱玲真是一句闲话都没有。”后来夏为张谈

    爱你 2016年18期2016-11-25

  • 海外学者的中国女性作家想象 ——以夏志清、梅仪慈、颜海平的丁玲研究为中心
    家想象 ——以夏志清、梅仪慈、颜海平的丁玲研究为中心文/文学武海外学者对丁玲的介绍和研究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了,其后海外的丁玲研究更是涌现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成果和学者。其中,夏志清、梅仪慈和颜海平最具代表性。夏志清:从政治二元立场出发评论丁玲在海外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领域,夏志清先生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他在1961年出版的英文著作《中国现代小说史》一举奠定了其在海外汉学界的权威地位。在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丁玲并没有被列入专章来论述,只是在《第

    社会观察 2016年4期2016-11-25

  • 从对沈从文的研究看文学史的写作传承
    不得不提的便是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而在耳熟能详之后,真正做到了让大陆的文学爱好者尽可能客观的开始了解沈从文的,便是《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关键词:沈从文;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夏志清;钱理群中图分类号:I24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085-01一、《中国现代小说史》看沈从文(一)《中国现代小说史》简述。成书于海外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作者夏志清。1921年生于上海浦东。上海沪江大学英文系毕业

    人间 2016年27期2016-11-11

  • “小私语”与“大时代”
    按:2013年夏志清先生去世之后,夏氏兄弟横跨18年(1947-1965)的六百余封书信陆续整理出版。《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已出版卷一与卷二。去年本刊选登了第二卷的16封书信后,引发学界热议与关注。此次再选登即将出版的第三卷中的8封书信,并借用今年3月份李欧梵先生和季进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学讲述书信时的讲座题目《小私语·大时代》为标题。摘 要:本文选刊夏氏兄弟1955年所写的8封书信。青年的夏志清、夏济安谈及日常琐事、感情生活、读书感悟、文坛名人张爱玲等。书信

    华文文学 2016年4期2016-09-29

  • “优美作品之发现”的可能性
    消息,文学史家夏志清此前一天(北美时间12月29日)在纽约去世,享年92岁。在迅猛兴起的微信群里,悼念夏志清逝世的文章被高频度地转发,这一天夏志清先生成为重头话题,由此可见他在中国大陆文化界和学术界的影响力。何以夏志清在大陆会有如此广泛的影响a?他受到的重视是不能忽视的,毫无疑问,与他那本《中国现代小说史》密切相关。大陆学界和普通读者群对夏志清的了解除了这部书以外,并无更多的了解b。也就是说夏志清是凭这部书获得如此受重视的地位,这倒是一个值得玩味的现象。同

    扬子江评论 2016年5期2016-09-06

  • 鲁迅研究中的歧路
    摘 要:夏志清和普实克都是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卓有成就的海外学者,他们因《中国现代小说史》一书而起论争,意识形态的分野和学术背景的隔阂,再加上个人意气作祟,在某种程度上遮蔽了两位硕学的视野。时过境迁,我们拥有足够的时空距离以及新锐而层出不穷的研究成果,应该能对涉及的问题作出更为清晰的判断。但笔者只想辨析两人对鲁迅作品的解读,展示鲁迅研究中的歧路。关键词:夏志清;普实克;鲁迅研究作者简介:钟赵二(1992-),男,广东韶关人,黑龙江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

    青年文学家 2016年20期2016-06-30

  • 夏志清研究的几个前沿话题
    “虱子”折磨。夏志清(C.T.Hsia)于2013年12月29日去世后,台湾及美国的学者,不是开追思会,就是开纪念会。在人人争诵夏志清对中国文学研究的贡献的时候,他的遗孀王洞忽然站出来向大众公布她先生与Lucy和Helen等人的相关情史。其实,夏志清遗孀王洞在香港发表的《志清的情史——记在台一周》,所披露的并不是什么新闻。夏志清在编注第三本关于“祖师奶奶”的书信集即《张爱玲给我的信件》时,已把编注看作是献给自己的祈祷书,是为了安放郁闷着的出口,是一次作自我

    南方文坛 2016年3期2016-06-20

  • 夏氏兄弟的道德新批评
    趣和了解多源于夏志清的名作《中国现代小说史》。在《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卷二)中,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关于《中国现代小说史》写作过程的信息,这对《小说史》的读者和研究者而言,自有其特殊的价值。1951年6月8日夏志清向哥哥报告好消息,他终于得到耶鲁教授饶大卫的聘用,研究中国问题,编写《中国手册》。可以说自此夏志清走上了中国文学研究的道路。夏济安得知消息后,欢欣鼓舞,不仅为弟弟在生活上有了安顿,更为“中国文学史”终于得到一位恰当的研究者深感快慰:“由你来研究中国

    中国图书评论 2016年5期2016-05-18

  • 感时忧国夏志清
    美时,曾两度到夏志清先生家访问。夏先生的道德文章,可圈可点之处甚多。其人,在我眼里是“老顽童”。其文,《中国现代小说史》和《中国古典小说》,足可传世。这两部巨著之外,夏先生还写过许多散文,精华已收入《感时忧国》一书。白先勇在《感时忧国》的序中说:“夏先生虽然饱受西洋文化的洗礼,事实上他为人处世,还是地地道道中国人的那一套:重人情、讲义气、热心肠、好助人。”此言在《感时忧国》的文章中可得明证。夏志清书中有多篇文章“却顾所来径”,回忆早年在上海、苏州的念书生涯

    书城 2016年2期2016-04-07

  • 月光里,三十年的鱼雁
    爱玲;后者,叫夏志清。20世纪60年代,张和夏同在美国,见面不过5次,靠鱼雁传书往来长达31年。他们何以如此,成为鱼雁知音;何以义重,坚守隔世怀想。其中足以让“张迷”们如饥似渴地追寻,让“张学”们如获至宝地研究。当我拿到这本夏志清的《张爱玲给我的信件》一书时,欣悦不已,一口气读完。《张爱玲给我的信件》搜集了张爱玲与夏志清的通信共计118封,另有夏志清的回信16封。张爱玲给夏志清现存最早的一封信是1963年5月9日,最后一封是1994年5月2日,距张爱玲逝世

    辽海散文 2016年1期2016-02-23

  •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的建构方式
    张 涛一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译本序”中曾经说过他在写作四十年代文学时,没有什么参照,彼时王瑶先生的《中国新文学史稿》(下册)还未出版。但是,我们从这里可以推测,夏志清在写《中国现代小说史》时,应该是看到了《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的。我们又在“复旦版”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看到了夏志清在写作《中国现代小说史》时所附的参考书目。从这份参考书目中,我们可以看到夏志清当时参考了一些左翼文学史家的“现代文学史”著作,比如张毕来《新文学史纲》第一卷(19

    小说评论 2015年4期2015-11-14

  • 一个大家闺秀的来信
    的信》一书,是夏志清先生生前整理的和张爱玲的书信集,其中收录了张爱玲到美国后给夏志清的103封信件,由于夏志清给张爱玲的信已经无可寻觅,因此在每封信的后面,夏志清都寫了按语,交代当时二人通信的前因后果。书信往来难免有些日常琐碎,但是读来饶有趣味,特别是对张爱玲的晚年生活有一个了解,揭开了神秘的面纱,让人觉得亲近了许多。其中一封里让我看得忍俊不禁之处,是张爱玲的一句话,提到听说了夏志清的一点八卦,这句话透着一股子漫不经心的不以为意,然而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夏

    女友 2015年7期2015-06-10

  • 夏志清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遗产
    邓文华论夏志清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遗产邓文华二○一三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北美时间),美国著名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者夏志清先生(一九二一-二○一三)在纽约逝世。对于这样一位“一向兼治中国古今文学”且取得了重要成就的学者的离去,学界自然要感到悲痛。不过,学界在感到悲痛的同时也应当思考以下问题:夏志清给学界留下了哪些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遗产?夏志清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有什么问题?夏志清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在内地的传播与接受过程中有什么问题?我们在总结、评价夏志清的中国现代文

    当代作家评论 2015年4期2015-06-01

  • 师陀小说讽刺艺术特征
    ;直到海外学者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1979)中对师陀辟以专章评述,才使人们对师陀的关注渐渐增多。本文通过对师陀小说的解读,挖掘出这位老作家独特的讽刺艺术风格。关键词:师陀  讽刺艺术  夏志清  中国现代小说史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三编评论《抗战期间及胜利以后》(1937—1957)中以独立一章评述师陀的作品。夏志清说他:“文笔典雅,饶有诗意。(1)”夏志清在《小说史》中所评述的作品只有《落日光》《果园城记》《马兰》《结婚》。他认为,师陀真正

    作家·下半月 2015年7期2015-05-30

  • 西方文化视野下的文本解读——评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
    程碑式的人物,夏志清为我们留下了一部拓荒之作——《中国现代小说史》(下文简称《小说史》)。这部英文著作自1961年问世以来,一直受东西方学界的广泛关注,港台地区自1970年开始翻译、发行这部小说,个别版本还进行了再版重印,其影响程度可见一斑。然而直到2005年,几经周折,删节版的译本才在大陆大区公开出版,这种迟来的做法,反而使《小说史》流传更广,影响更深,继而引发了学界讨论、研究的热潮。在夏志清的《小说史》流传大陆之前,大陆已经有多部系统书写中国现代文学史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2期2015-03-18

  • 理论贡献与立场偏狭
    张涛2005年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终于得以“名正言顺”地在中国大陆问世。此时距离《中国现代小说史》英文版出版已经54年,距离中文版出版也已经35年了。在文学和文学研究日渐势微的今天,《中国现代小说史》的简体版在中国大陆出版,已然不会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学术经典出版所带来的轰动效应和阅读热潮了。或许相当一部分现代文学的研究者,早已通过各种方式读到了未经任何“增删”的“全本”《中国现代小说史》;或许《中国现代小说史》中那些富于创

    文艺争鸣 2014年9期2014-11-20

  • “异见分子”的文学想象
    要:1961年夏志清出版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是英语世界第一本全面论述中国现代文学的著作。作者在著作中运用了文学研究的新理论和新方法,论述了1917年文学革命至1957年反右运动的半世纪间中国小说的流变与传承。本文将从跨文化语境与主体意识两方面来探讨《中国现代小说史》的特殊意义。关键词:夏志清 《中国现代小说史》 对话 重写文学史2013年12月29日,夏志清在美国纽约去世,享年92岁。他的逝世,让《中国现代文学史》再度成为了文学界的热点话题。《中国现代小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4年9期2014-09-26

  • 只有夏志清理解张爱玲的凉薄
    / 闫红只有夏志清理解张爱玲的凉薄文 / 闫红张爱玲是现当代文坛的女神,发掘他的伯乐是夏志清。他被公认为“最懂张爱玲的人”。虽说文人相轻,张爱玲和宋淇夫妇却有着一份令人感动至深的友谊。从他们的通信看,宋淇夫妇为张爱玲做了太多的事,张爱玲几乎每一封信里都在说她的感动。然而,天长日久,亦有误会滋生,有一次,张爱玲给宋淇的回信里说:Stephen(宋淇英文名)不要说“有事有人,无事无人”,显得见外。可以推想,之前一定是宋淇数落她“有事有人,无事无人”,也就是吾

    博客天下 2014年2期2014-09-20

  • 书 评 功利大于情谊
    爱玲鱼雁传书的夏志清的按语,总有些反客为主,夺人眼球之意。由夏志清编注与张爱玲30余年的往复书简—《张爱玲给我的信件》刚推出简体版,这本书并非是张爱玲晚年信件的首度曝光,却因其时间跨度之长,信件数量之多,以及夏志清“中国文评第一人”的身份和他“最懂张爱玲”的美誉,格外引人注目。然而读毕全书,我的心情却是失落的,期待了一年有余的张爱玲研究资料,竟是一本失望之书。张爱玲远走美国后,离群索居,以孤岛自喻,到了1988年,她在散文集《续集》序言中质疑,“作者借用书

    博客天下 2014年23期2014-09-11

  • 夏志清的未竟之功
    庵我第一次知道夏志清,是读到钱锺书一九八零年为《围城》所写“重印前记”里的一句话:“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夏志清教授的英文著作里对它做了过高的评价,导致了一些西方语言的译本。”我很喜欢《围城》,是以对此印象颇深。后来大陆翻印张爱玲的作品,我读了更中意,介绍又说张受重视亦得力于夏志清的举荐,于是这个人对我来说真的成了一件事了。这时我已打听到,“夏志清教授的英文著作”叫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香港出了中译本,即《中国现

    读书 2014年3期2014-09-10

  • 夏志清的学术贡献及其遗产
    ⊙ 本刊编辑部夏志清的学术贡献及其遗产⊙ 本刊编辑部夏志清的一生主要功绩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其影响既在欧美汉学界,也影响了中国与香港、台湾地区。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率先使欧美人了解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情况,该书在香港、台湾出版之后也“启蒙”了那里很多学者,其著作悄悄传入中国之后,引发争议,一方面他受到批评,另一面也悄悄地影响了诸多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学者。之后,夏志清在中国的影响逐渐增大,2005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中国现代小说史》。201

    传记文学 2014年5期2014-08-07

  • 在普世与入世间 ——70年代后 夏志清的现代 文学批评
    —70年代后 夏志清的现代 文学批评黄文倩一2013年12月29日,一代文学批评家夏志清(1921-2013)病逝于美国纽约。众所周知,冷战初期,夏志清曾接受美国政府的资助,和饶大卫(David N.Rowe)等人编写过一部《中国手册》(China: An Area Manual),并以1961年出版的英文著作《中国现代小说史》,奠定他在美国汉学圈的学术地位。这部专书的中译本,由刘绍铭、李欧梵等编译,于1979年台北的传记文学出版社及香港的友联出版社出版。

    传记文学 2014年5期2014-08-07

  • 在时代中的沉与浮 ——论夏志清及其《中国现代小说史》
    沉与浮 ——论夏志清及其《中国现代小说史》刘涛《中国现代小说史》2005年大陆版书影2013年12月某晚,夜刷微博,看到夏志清先生去世的消息,不觉叹息。我与夏先生有一丁点因缘,可稍作交代。2000年,我在南昌大学中文系学习。那时教中国现代文学的老师似乎颇受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影响,课上屡屡提及夏志清和他的书。我不禁好奇起来,四处搜索此书,然而不得。于是,向那位老师借来,那是一本复印本,底本是1979年的香港本。她说,这已经是复印本的复印本了。夏志清的《

    传记文学 2014年5期2014-08-07

  • 没有夏志清,张爱玲已被历史活埋
    013年岁末,夏志清因心脏问题离世于纽约的疗养院,享年92岁。12月29日下午3时,夫人王洞给他喂了点吃的,夏志清疲弱地对她说:“我很累,我要走了。”没想到这是他临终前最后一句话,在睡梦中他安静告别。夏志清的头衔是“文学评论家”,听上去小众,但他的名字上了次日的微博热搜词。假如不是他,今天中国大陆的读者可能仍不知道张爱玲,钱钟书的《围城》不会家喻户晓,沈从文的名字也埋在故纸堆里。他使这些作家重见天光,他们也反过来成就了他的声名。夏志清最著名的代表作《中国现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4年12期2014-05-06

  • 学界“顽童”夏志清
    钟诗婷夏志清曾在一次访谈中谈及生死的问题:“人是没有梦的,死掉了就死掉了。靠着我的书,我还可以多活几年。”如今,这位曾以独到眼光发掘出张爱玲、张天翼、钱锺书、沈从文等重要作家,并最早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引进西方高等学府的老人,以92岁的耄耋之龄辞世。正如他所言,他的思想在作品中声光永存。《围城》是最有趣的小说著名的文学评论家王德威曾说过:“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领域里,夏志清教授无疑是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1961年,夏出版了第一本英文专书《中国现代小说史

    北方人 2014年5期2014-04-24

  • 没有夏志清,张爱玲已被历史活埋
    013年岁末,夏志清因心脏问题离世于纽约的疗养院,享年92岁。12月29日下午3时,夫人王洞给他喂了点吃的,夏志清疲弱地对她说:“我很累,我要走了。”没想到这是他临终前最后一句话。在睡梦中他安静告别。夏志清的头衔是“文学评论家”,听上去小众,但他的名字上了次日的微博热搜词。假如不是他,今天中国大陆的读者可能仍不知道张爱玲,钱锺书的《围城》不会家喻户晓,沈从文的名字也埋在故纸堆里。他使这些作家重见天光,他们也反过来成就了他的声名。夏志清最著名的代表作《中国现

    看天下 2014年1期2014-04-08

  • 藏起烦恼的老顽童
    虽身负盛名,但夏志清不是板着面孔、言辞严谨的学究。他语速飞快,情绪表达极端,一张嘴就爱憎分明。他说鲁迅“有一点最不好:不喜欢自己的原配,但又不让她离开,不跟她生孩子,这对女性很残忍”。而他自己是老才子做派,怜香惜玉,恋爱也谈得浪漫。在他和张爱玲的通信中,关于自己的情史有坦白记载:年轻时追求过两位小姐未果,在第一段婚姻里跟陈若曦、於梨华都有婚外恋,最终和外国妻子离婚,和王洞结婚后还和陈若曦再坠爱河。这样还不算,为声明陈若曦《七十自述》中若干叙述为造谣,夏志清

    读者 2014年6期2014-02-20

  • 夏志清的B班生涯
     子年届四十的夏志清坐在教师办公室里,看着风哗哗翻动着书页。他喜欢风。风畅快自由,风无所牵挂,风来无影去无踪,对任何人都无所交代,谁都能感受到,却谁也不能去把握它。夏志清想,我要是时时刻刻生活在风中就好了。或者,我变成一阵风就好了。或者,别人也是一阵风就好了。所有人都风一样地消失就好了。这时,风掀动着他的一角黑发,露出底下的片片白发,只不过他自己看不见罢了。夏志清是一名中学教师。一直以来,他无法为自己的职业道德打分。应该说,他是一个清心寡欲的人,他既不像别

    福建文学 2009年4期2009-06-02

  • 众说纷纭下的一种坚持 ——论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中的“偏见”
    一本文学史,像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以下简称《小说史》)那样受到争议与追捧。已故捷克汉学家普实克在《小说史》英文初版问世的第二年就撰写长文《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根本问题——评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批评其文学研究的“非科学”与“主观化”,认为夏志清是一位有着严重政治偏见的主观批评家。且不说普实克模糊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本质区别对夏志清的评判是否有失公允,作为主体派批评家的代表人物,夏志清等人就是“凭借批评主体自身广博的学识和敏锐的艺术感受来进行批评的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9年1期2009-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