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连五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夏志清在耶鲁大学
三
夏志清在1940年代的主要精力都用于求学和苦读,他的享乐时光很短暂,由于长时间沉迷于西洋文学,可能也导致了他性格的偏执,热衷于文学,却不善于交际,尤其在情感表达方面,他的这种内敛、压抑的性格,到了后来却发生了很大转变。夏志清曾提到:“从大三开始到离沪赴台的那五六年(1940-1945)间,虽然从未同任何女子有过单独约会,萦绕我心头的总永远有一两位自己爱慕女子的美丽形象。我从不同她们约会看场电影,原先是穷,后来因为自己缺乏实际恋爱经验,反要表示脱俗而以交识男朋友的方法去交识女朋友,同她们谈学问,交换书籍看,可说非常愚蠢。”从这里也能看出,夏志清在求学期间的交友是以学问为标准,他尤其喜欢与眼界高、视野广、学问大的朋友结交。在40年代,夏志清遇到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在这一时期的交友圈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沪江大学同学,另一类是哥哥夏济安的同人群体,夏志清在40年代构建的朋友圈,对其以后的人生道路亦有影响。
夏志清在沪江大学交往的朋友多为英文系同学,主要有张心沧、丁念庄、陆文渊、吴新民、王楚良、王玉书等人。其中,夏志清最佩服的同窗好友是张心沧,张心沧和张爱玲一样有着显赫的家世,他出自名门,其父张其锽是清末甲午进士,对命理、星象颇有研究,民国时期,吴佩孚有“吴半仙”美誉,而张其锽则有“张铁口”美名,其著作有《独志堂丛稿》《墨子新注》等。辛亥革命后,张其锽在谭延闿、吴佩孚麾下做幕僚,曾任广西省长。北伐战争中,吴佩孚主力被歼。1927年,张其锽在河南被红枪会杀死。张心沧的母亲聂其德是曾国藩的外孙女,聂家是上海滩的名门望族。尽管夏志清与张心沧认识时,张家已经没落,全靠变卖首饰维持生计,但这种显赫的家世是他所艳羡的。张心沧在沪江大学很活跃,他在1940年任沪江大学英文报《沪江旁观报》(
The Shanghai Spectator
)执行编辑,夏志清很快也加入了报纸编辑工作,在大四时,还接任了执行编辑。夏志清在自传里对这段往事有回忆:“大三那年,毕业班负责校报《沪江旁观报》(The Shanghai Spectator
)的编辑把报务移交,编辑之职归心沧,我任文艺编辑。这份英文报,一两星期出版一次,文艺版投稿不踊跃,我还得多写杂文。另有一个幽默专栏,题名Laugh Last
,也由我负责。学校里有什么趣闻,我根本不知道,每期都由我硬编几个笑话。编报耗时太多,大四那年,心沧洗手不干,硬把编辑之职交给我,文艺编辑另由大三学生担任。编了几期,12月初那一期已送报馆排印去了,不料珍珠港事件发生,报馆被封掉,该期《沪江旁观者》也永远见不到天日。”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爆发,美国宣布对日作战,教会学校被迫关闭,这不仅影响了《沪江旁观报》的发行,像吴兴华、宋淇在北平主编的《燕京文学》,张芝联等人在上海主编的《西洋文学》,都因此停刊。当然,这些文学刊物的停办,仅仅只是这场战争给中国所带来的剧变的一个缩影而已。40年代末,张心沧与妻子丁念庄赴英留学,张心沧在英国爱丁堡大学获得文学博士学位,夏志清始终对其存有敬意。张心沧后来在多所大学任教,他的中文著述不多,在华人学者里影响不大。后来,他出版了英文著作《斯宾塞诗歌中的寓言和礼仪》(Allegory and
Courtesy in Spencer
),夏志清读了此书以后,认为“文字极为谨严,干净老练,确为我所不能及”。“他(张心沧)对Spencer的BookⅥ,F.O.的确花了不少工夫,那篇论courtesy的长文,读后很令人佩服。”1955年,夏济安(右)第一次来美,与夏志清兄弟二人合影
1979年,钱锺书访美,与夏志清摄于哥伦比亚大学校园
1943年秋,通过宋淇的引荐,夏志清见到了钱锺书、杨绛夫妇和其他上海文艺界的名流。1942年冬至1945年春,傅雷曾与十余友人两周组织一次茶话会,与会者轮流就文艺科技等专题做讲座,并座谈时局,交换看法。参加者有姜椿芳、周煦良、李子心、沈知白、陈西禾、裘复生、裘劭恒、雷垣、宋奇、朱滨生、伍子昂、周梦白等人。这次文艺集会是在宋淇府上,可能是由他组织。宋淇与钱锺书在40年代初想必就结识了,钱锺书著《槐聚诗存》内收有两首赠宋悌芬(宋淇)的诗。1942年,宋淇见钱锺书时读了他的《谈艺录》初稿,钱锺书有诗为证:“微言妙质得谁知,年少东来信起予。将母呕心休觅句,绍翁剖腹肯留书。人癯恰办竹兼肉,文古能穷柳贯鱼。疏凿诗中惭出手,君家绪有茗香馀。”(《赠宋悌芬淇君索观谈艺录稿》)1943年,钱锺书又作诗《答悌芬》:“海内文章孰定评,观书月眼子能明。年来渐似欧阳九,不畏先生怯后生。”从这两首诗,大致可以看出钱锺书对晚生宋淇的欣赏,这也是他们之间友谊的真实写照。通过宋淇作为桥梁,夏志清与钱锺书在上海结缘。夏志清后来追忆,在当晚的集会里,“我同他前后谈了两三次,他先问我最近在读些什么书,我说在读英诗人伯雷克。自己生活枯寂,连女朋友也交不到,对《天堂与地狱的结婚》里那种灵肉合一的境界特别向往,自述了一些心得,钱锺书觉得还蛮有道理。后来讲起荷马,钱问我喜欢哪一部史诗。我一向爱《伊利亚特》,觉得《奥德赛》远比不上它,就照实说了,不料钱听了大为满意,说道偏爱《伊利亚特》的人,他的趣味是古典型的,偏爱《奥德赛》的人,他的趣味是浪漫型的”。1947年7月,夏志清考取赴美留学奖金后,在从上海到南京去办理护照的火车上,读了刚出版的钱锺书长篇小说《围城》(上海晨光出版公司,1947年5月初版)。他回忆:“那时钱锺书的《围城》刚出版,我已看了一小部分,上火车后继续津津有味地看下去,倒是难得的经验。”后来,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里推介钱锺书,在海外影响很大,钱氏读了该书后,评价“文笔之雅,识力之定,迥异点鬼簿、户口册之伦,足以开拓心胸,澡雪精神,不特名世,亦必传世”。二人可谓惺惺相惜,但再度会面则是在30年以后了。
1944年夏,夏志清在沪江大学英文系低年级同学家里见到了上海当红女作家张爱玲,由于那时夏志清专心攻读西洋文学,对现代文学关注不够,他对张爱玲的了解,仅限于《西风》杂志上发表的那篇征文《我的天才梦》,而他与张爱玲的真正结缘则是在50年代以后了。
夏志清编注《张爱玲给我的信件》
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里认为,在40年代的中国文坛,“吴兴华、钱锺书和张爱玲,文学修养渊博,对西方文学和中国传统文学的研究也极热心,比文学革命时代那一批作家要成熟得多,足以代表新的一代”。夏志清在书中辟有专章论述钱锺书和张爱玲,对于诗人吴兴华,他也有很高的评价。1946年底,夏志清与哥哥夏济安赴北大教书,次年1月,他们曾与吴兴华有过一次会面,可能也是通过宋淇的介绍。吴兴华在书信里提到了这次见面:“前几天济安志清两兄弟来燕京,我们去颐和园玩了一下午,他们谈起你,说你很瘦,精神也不好,盼望你在替别人担忧,分心之余,自己也珍重身体,不要凡事总自寻烦恼。”吴兴华在40年代的沦陷区发表诗作并不容易,但他的眼界和修养并不落于穆旦、袁可嘉、杜运燮、郑敏等现代诗人。在夏志清看来,像宋淇、吴兴华这些无名诗人在40年代“潜心读诗、写诗的努力,实在不容文学史家忽视,也值得当代青年诗人效法”。虽然夏志清没有专门对吴兴华的诗歌做研究,但是他的美国学生耿德华(Edward M.Gunn)在《被冷落的缪斯》(
Unwelcome Muse
)一书却辟有专章论吴兴华的诗歌,该书对于推进国内沦陷区文学研究产生了很大反响,耿德华书中论吴兴华的部分也有很多地方是参考了宋淇的意见,这也可以看作是夏志清、宋淇为推介吴兴华所做的努力。从沪江毕业后,夏志清在杂志上发表了几篇小品文,这是他在40年代上海文坛的一次“露脸”。夏志清的投稿与编辑周班侯有很大关系,周班侯是夏济安的苏中同学,笔名班公,在40年代初期上海沦陷区报刊界比较活跃。夏济安在50年代初刚到台湾时,觉得“台湾创作水准非常之低,似乎还远不如周班侯时代的上海”。从1943年至1945年,夏志清以“严束”为笔名发表了4篇文章,分别是《敬惜白纸》(《文友》1943年第1卷第1期)、《朱太祖的脸》(《文友》1943 年第 1 卷第 3 期)、《摧残女性》(《文友》1943年第1卷第10期)、《电影与传统文化》(《天地》1944年第5期),以“七平” 为笔名发表了《电影与雅片》(《小天地》1944年第2期),以“文丑”为笔名发表了《文学家与同性恋》(《小天地》1944年第3期)、《肚脐》(《小天地》1945年第5期)。其中,《文友》(1943-1945)为半月刊,由郑吾山编辑,主要刊载小说、诗歌、散文等。《天地》(1943-1945)为月刊,由冯和仪(苏青)主编,内容有“谈天说地”“小说”“读者随笔”,此外还有人物志、地方志、风俗志、掌故、生活特写、科学小品文等。值得注意的是,在《天地》月刊第5期,与夏志清的《电影与传统文化》同期刊出的还有张爱玲的《烬余录》、知堂(周作人)的《论小说教育》等。周班侯主编的《小天地》,在办刊方针、风格等方面都模仿苏青的《天地》杂志。他可能是去夏府找夏济安时,认识了夏志清,因此向他约稿。从夏志清在《小天地》上所用的两个笔名“七平”与“文丑”,则可以看出《三国演义》对其特殊的影响。综合考察夏志清在上海时期发表的这几篇小品文,我们既可以看出他在青年时期就养成的对电影、平剧的浓厚兴趣,也能够看出他对西洋文学的广博涉猎。
(完)